华严经要解(3)


2015/5/23    热度:323   

  五华藏世界品者。别答佛海波罗蜜海之问也。此品说毗卢无尽法界妙庄严境。由依法身智体。普贤愿行。修五位十波罗蜜之所感报。是谓佛海波罗蜜海。经云。此华藏庄严世界海。在十重风轮上。香水海□香幢大莲华内。有无数香水海。尘数世界种。相依而住。号世界网。中心一世界种。有二十重。此娑婆界。在第十三重。即毗卢如来所居。有十世界种围之。次十之外。又有百世界种周匝。而裹以金刚大轮围山。计一百一十一世界种。各有所表也。十重风轮。持香水海。出大莲华。刹尘相依者。表大愿风轮。持大智海。出生无边妙行之华。严持身刹为佛净土也。中心一世界种。表佛位总摄一切遍一切。为万法之本。次十者。表五位一因一果。又次百者。表五位因果。各具十波罗蜜。其内十一世界种各二十重。表五位升进及佛位。各具十因十果也。一一世界。有微尘数佛。皆毗卢如来往昔亲事。经于一界。举一佛。各表当位升进之果也。其百世界种。极外一世界种。各有四重。各有四佛。表四摄法。意明十度万行。以利行爱语同事四摄为外防也。其世界网。各具一切胜妙庄严。皆佛智行遍周。摄化所感。其间亦有杂染世界者。表佛慈摄化不舍于此。故经云。杂染及清净。斯由业力起。菩萨之所化。言世界种世界海者。种以出生之多。海以包摄之多。数三千大千至恒沙。为一世界种。恒沙界种。为一世界性。恒沙界性。为一世界海。此等皆藏于□香幢大莲华内。故名华藏世界。论谓数大千至恒沙。为一世界海。恒沙界性。为一世界种。即是种能包海。而经云。世界海内有世界种。今据经说。此皆是毗卢如来往昔亲事诸佛。表当位升进之果也。(此品计三卷)

  六毗卢舍那品者。明古先毗卢如来。亦居华藏世界。说法利生。其法众法门。与今不异。但佛号不同。盖随机异。非佛异也。由前五品。举今毗卢成道。因果利生之事。此则引古证今。以明三世道同。因果不别。使后进者同证此果。故复说此品。而通前皆为举果劝修见道分。盖未见道体。难以进修。故次此之后。乃示设法治习修道分也。此品举往古过刹尘劫。有佛次第出兴。有王子号大威光。历事诸佛。证得一切法门。一切利行。一切三昧。互举四佛。而无结终之处。盖此品来文未备也。清凉以大威光为毗卢前身。经中不言。又言此六品经。为举果劝乐生信分。(此品计一卷)

  初菩提场说经六品。共计十一卷。明如来依正法门。上释三周中初周法竟。

  第二周。二会至八会。为进修者五位因果等者。此正示学者五位进趣之行。初依信心。发明正智。破照无明。次依五位。炼治惑习。研极正果。是谓设法治习修证分。通有三十二品。初。十信位六品。二。十住位六品。三。十行位四品。四。十向位三品。五。十地位一品。六。十一地一品。七。佛果位十一品。清凉科为修因契果生解分。谓修五位之圆因。契妙觉之极果。令物善解因果相也。五位皆言十者。各依十法升进故也。自住行向地十一地为五位。以信位为因。果位为果。是谓五位因果。圆摄法界行门。然初信后果。与中五位为七。而特言五位者。信本果体。初后圆该。不立阶差。故不预数。自信而出。趣果而动。位有增进。故寓数以明。信如种子。位如发生。果如结实。发生之际。有甲拆叶华之序。而种与果中。虽具不可分矣。盖道本无数。即信与果也。法则有数。即五位也。然位止于五者。以天数五。地数五。万法之数亦五。故天之经五星。地之纬五岳。人之行五常。而内则五藏。外则五体。至胸之会通。亦五而已。扩而推之。五方五色五行五音。有不胜举。则华严设位以五。盖体万法自然之数也。五位法门。以信为初因者。令修华严人。外信五位之法。皆自心德用。内信自心之佛。即毗卢同体。心法相应。然后进修。则智行不迷。及至果终。不离初信之法。譬如种子。先具全体。然后发生。及至成实。还是初种。此则因果不移。本末相彻。实华严之要门也。

  十信法门。即第二会普光殿说六品。一佛名号品。二四圣谛品。三光明觉品。四问明品。五净行品。六贤首品。此依普光殿令文殊说者。表妙信依普光本智而起。依择法妙慧而住。若无此慧。但得二乘。不得乘如来乘。成正觉也。

  一佛名号品者。示佛名迹随法应机。等众生心。各各不同。经云。一切诸佛。知诸众生欲乐不同。随其所应说法调伏。故如来于此娑婆世界一四天下。示种种身。种种名。或名一切义成。乃至或名导师。其数十千。于一四天下如是。十方世界亦复如是。名各十千。于此娑婆如是。尽法界虚空界亦复如是。示种种身种种名号品。此因第二会。他方来集菩萨。发四十问。初三行经。清凉分为十问。一佛刹。二佛住。三佛刹庄严。四佛法性。五佛刹清净。六佛所说法。七佛刹体性。八佛威德。九佛刹成就。十佛大菩提。

  清凉曰。此十问为五对。皆上句问依报。下句问正报。又次问十住十行。至如来最胜。及如来光明。兼十信。成三十问。通计四十问也。方山将初三行经。皆以佛刹字为句。只作问四种佛刹。即阙六问。宜依清凉为句也。此初问佛刹佛住中。问如来境界及应化神力。故说此品答之。亦兼答前佛名号海之问也。以此答佛刹佛住者。广明如来身随刹现。名应物彰。令信入者。知自心佛本周法界。一切处无非佛刹。无非佛住。名皆佛名。体皆佛体。则华严妙观。念念现前矣。此众四十问。与世主三十七问。大同小异。而此再问者。前为举果劝修分。其问为明佛果所成之法。此为设法治习分。其问为明因行所依之法。果所成法。不涉言诠。故如来现相以总答也。因所依法。须藉款启。故文殊言说以别答。已下诸品。皆次第别答也。

  将说十信法时。十方菩萨。各从金色平等色。十色世界。十智佛所。与刹尘菩萨来集。以表信门。十因十果。果即十智佛。因即文殊等十菩萨。十色世界。即所修法门。要即诸色法。明自心法也。此十位法。皆自根本不动智体而出。余九皆不动智德之用。依体修进。则其位有十。摄用归体。唯一法耳。此则寂照双运。修证同时。无复渐次。故经以佛菩萨同举。表因果同彰也。然寄此位表法。则为佛菩萨事。即法明心。则皆当人性德。华严之法。俯为机明。勿推之圣贤。谓自无其分也。故肇法师云。圣远乎哉。体之即神。

  二四圣谛品者。示佛说法。称性应机。各各不同。经云。十方世界。说四圣谛。各有四百亿十千之名。乃至尽法界虚空界。说四圣谛。各有百亿万种之名。皆随众生心。悉令调伏。意明佛所说法。皆以苦集灭道四谛为体。因此四谛说种种法。夫性本天真。法无说示。由无明起业。苦集成缘。圣人不得已。应是而说教。故诸经皆以四圣谛十二缘为宗。而此称性法。亦首明之。盖性自此迷。自此现。则根尘解脱。本性真明矣。谓之四圣谛者。令了世间苦集四圣谛第一义。如理通融。无复厌断。如法界性。无去无取。依此为因。则五位升进。悉皆若是。而佛果可得矣。此是答前演说海之问也。(此品与前佛名号品共一卷)

  三光明觉品者。佛于初会。放眉间果光。照十方已。从足下入。至此又从足下放出。其光照一大千。至十大千。渐次增广。遍照法界。令发信者。觉佛智境广大无尽。反觉自已法身智行。亦悉同等。由是进入五位。开明智眼。成果地觉。故号光明觉品。所以从足放出果光者。表依果行因。互相资发也。凡自因趣果。必具信解行证之四法。前三品明信。后三品即解行证也。

  四问明品者。文殊与九首菩萨。互相问答。明显万法。以示十信之解也。初文殊问觉首云。心性是一。善恶苦乐。业云何别。觉首答曰。诸法无作用。妄心分别有。如理而观察。一切皆无性。意明业体本真。背觉故妄。依真起觉。则一切皆真。此十菩萨。明十甚深法也。觉首菩萨。明缘起甚深。财首。明教化甚深。宝首。明业果。德首。明说法。目首。明福田。勤首。明正教。法首。明正行。智首。明助道。贤首。明一道甚深。文殊。明佛境甚深。皆为显明真净法体。十问之后。尽法界众生界。一切差别之法。以佛神力。悉皆明现。故曰问明。(此品与前光明觉品共一卷)

 

五明学佛网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净土圣贤早晚课净土指归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