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要解(7)
2015/5/23   热度:388
次赞云利生常行安住十法常见十佛者。此普慧二百问中。问何等为演说佛。何等为见佛。普贤答云。菩萨常说十佛。所谓成正觉佛。无著见。愿佛。出生见。业报佛。深信见。住持佛。随顺见。涅槃佛。深入见。法界佛。普至见。心佛。安住见。三昧佛。无量无依见。本性佛。明了见。随乐佛。普授见。若菩萨安住此法。则常得见无上如来。意谓于正觉无著。于悲愿出生。于业报生信。于住持随顺。于涅槃深入。于法界普至。于心安住。于三昧无依。于本性明了。于随乐普授。随乐者。随机所乐而应之也。能安此法。则无所说而非佛。无所见而非佛也。故曰常说十佛。常见十佛也。(此离世间品计七卷)
圆彰重谕。注科分五。
初圆彰行境众。赞云忘诠顿证一念圆该者。此法界会上初集之众。表五位法而不分五位。意显忘前言诠。顿证行境。一念圆该。无复渐次也。
二同会请法众。赞云永出有海五百声闻者。此法界会上。示现声闻与菩萨世主。同请当品之法。即舍利弗等。名列在后。经叹德云。永出有海。住无碍处。于佛智海。深信趣入。又赞云常利众生无量世主者。经叹德云。常利众生。为不请友。即大权菩萨。示为世主也。
三十方来集众。赞云默示佛果等者。前众既集。请问如来境智十种法门。尔时世尊以大悲方便。入师子频申三昧。一切世间。普皆严净。十方各一菩萨。各从一佛界来。各现无尽法门。初东方毗卢胜德王佛众中。有菩萨名毗卢愿光明。终至上方普智轮光音佛众中。有菩萨名法界差别愿。各与刹尘菩萨俱来。各兴种种佛事供养。或陈楼阁庄严。或陈宝地庄严。或陈身相庄严。乃至现三世诸佛一切行海。悉遍法界。此默示法界佛果本行。答前所问也。所以默示者。欲令去前言诠。默造行境故也。师子频申者。自在无畏。适然动容之貌。喻此三昧。依无作智。自在无为。而适然示现广大德用也。
四示现显法众。赞云深入智海示等迷流等者。此声闻众。因前默示法门。虽在同会。皆不能见。然前叹德云。于佛智海。深信趣入。岂实迷流。盖示同不见。以显行境不可思议。摄诸小乘。使同趣入故也。
五默契行境众。赞云蒙佛光照不藉言诠等者。声闻既迷行境。世尊欲令菩萨安住师子频申三昧。放眉间毫光。名普照三世法界门。时众因此。悉见刹海种种名色。及佛菩萨种种应现。遂皆入此三昧。亦能种种广现。入不可说佛神变海。斯皆不藉言诠。默契行境也。论指已上。为答前所问法门竟。是一部经始终圆满法界之体。以下托迹重谕。又广明行境也。
二忘修绝证佛果常道者。此返本还源天成之德。妙觉位上无功用道也。二道则一。但前示修证。此示无修。前为学者之事。此为诸佛之事。即第十会入法界品。总融前位因果智行成一法界。谓之无功大用圆融自在之门。所托善财南游。始于古佛道场。遍历百城知识。终于圆契弥勒文殊普贤之道。意在总括三世佛境因果。为一时一际一真法界。以显人人本有妙德。一切具足。圆融自在。故为忘修绝证佛果常道也。夫百轴之经。五位之法。治习进修。俯为明此本有之德。盖修行者。未发心时。无明正使。习气烦恼。障蔽本智。故用五位之法。重重炼治。始得明极。既明极矣。不假修为。譬如磨镜。垢尽明现。则功用止矣。故于最后说忘修绝证之道而终焉。然法界一品耳。于前判为去言依行。于此判为忘修绝证者。此品总成前法。理无不备。但随所成之意判之。以三周因果。托言以明。欲忘诠顿证。故成之以去言依行。二种常道。因修而证。欲返本还源。故成之以忘修绝证。绪有深浅。意有攸当。非相违也。总而会之。前三十八品。自众集标宗。举果发信。以历五位。证二觉。而卒于同尘不染利生常道。此始自凡夫。终至成佛。修行证果之真范也。最后一品。去言依行忘修绝证者。直使扫心言之滞迹。复德用之大全。廓尔忘缘。超然自得。为一经之统要。实至道之渊源。校于前文。彼如百川。此如大海。苟造乎此。则向之浅深源流同异畛域。皆□然不可得矣。此华藏教海之臻极也。且托迹重谕。即善财南游之迹。依前法体。重明一藏之意。所以重明者。前则诠示法门。此欲体而行之故也。体之之要。在于默得。不涉言诠。故诸位知识表法。多见于动容之间。如十住。德云比丘于别山徐步经行。以示寂用不二。十行。善见比丘于林中经行。以示妙行无住。十向。鬻香长者和合诸香。示智悲圆融。十地。主当春生夜神女身。示长养大悲。十一地。摩耶夫人幻生成佛。示悲终智现。而卒于弥勒楼阁。一弹指间。顿示十方法界无尽事相。从微至著。皆欲默体。不涉言诠。虽就中有言。特绪余耳。盖言可以诠道。终不能尽道。故孔氏曰。言不尽意。立象以尽之。而祖师犹以为未也。于是拨去名言色象。而独得于拈槌举拂之际。方是之时。语默色象诠示不及。乃为至矣尽矣。凡游五十三知识法门。当如是入。科又分五。
初创行启蒙众。赞云自根本智发觉初心者。此赞文殊方便之德也。经云。尔时文殊童子。从善住阁出。与无量同行菩萨。及常随侍神天八部。诣佛作礼。辞退南行。往于人间。论谓表从法身本智。起差别智。就俗利生。创行启蒙。此乃行门信位。为法界诸佛发行之始。法身本智发觉之初。故文殊于此。改称童子。表童蒙初心。自此发觉也。然前信位。以文殊为信首。而称菩萨。此信位。以文殊为启蒙。而称童子者。前为进修之门。欲由心生解。自因趣果。此为造悟之门。欲解终趣行。自蒙发觉。悟修异位。故先后异称。然于智体初无异也。
二随行发心众。赞云观察妙行发菩提心等者。文殊南游时。六千声闻愿随文殊。时舍利弗于道中。令海觉等诸比丘。观察文殊种种妙德。文殊即劝之发菩提心。住普贤行。即时具足一切佛法。此同进修门。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也。
三顿捐业识众。赞云智光普照。业识顿捐。回向行门等者。经云。尔时文殊劝诸比丘发菩提心已。至觉城东古佛塔庙处。说普照法界修多罗。时大海中。有无量百千亿龙。来闻法已。深厌龙趣。咸舍龙身。生人天中。一万诸龙。于无上菩提。得不退转。意表依法界行。启蒙发心。又承智光法门一照。则出生死海。顿捐业识。故大海诸龙。来闻法已。咸舍龙身。又一万诸龙发菩提心。表发觉捐业。即能回向万行之门。故次有由觉趣行之众。
四由觉趣行众。赞云即俗明真等者。时福城人。闻文殊在庄严幢娑罗林大塔庙处。四众各五百人。出城来诣。福城即觉城。庄严幢即行境。四众出城来诣。表由觉趣行也。四众皆俗士女。表即俗明真也。各五百人。表圆彰五位也。次善财赞云依功德藏示果彰因等者。善财生时。家有自然七宝伏藏。五百宝器。众宝盈满。一切库藏。财物充实。因号善财。论云。此从先世信种。信佛五位行门。感此报生。故文殊赞云。善哉功德藏。谓依先世功德藏。显此伏藏也。又云迹南游。遍参知识。是依功德藏。示果彰因。发五位行。利被群生也。
五依行升进众。即善财遍参五十三知识法门。五十。表五位各十波罗蜜。三。即文殊普贤弥勒。为五位中智行因果。各遍五位一一法中为体用也。余见科注。科又分六。
初。十住知识。赞云从信趣定。会理契真者。论科此为以定会理契真门。以前优婆塞等。即俗流纯信者。童子童女。即信本末杂者。又善财依先世信种。彰功德藏。通表信位。
善财于此。初见妙峰山。德云比丘。是表从信趣定。会理契真也。山表定体。比丘表真体。德云能雨法雨。表出世利行。善财蒙文殊指南。登妙峰山。周迥观察。见德云在别山徐步经行。示不住定乱。令修道者。发信之后。须依定起观。定乱双融。身边见谢。然后契真见道。见道之后。方可起行修行。入十行位也。
二海门国。海云比丘。表复依观智。观生死海。成广大智海。潜兴利润。
三善住比丘。表此位治三界惑习已尽。住无所住。名为善住。
四弥伽长者。此云能伏。表真俗二智已备。能伏邪见异道。
五解脱长者。与弥伽皆俗士。明前三比丘修出世智慧。此二长者修世间智慧。由会理契真。从真入俗。真俗无碍。是名解脱。
六海幢比丘。又表合前二智广大如海。摧破众生一切惑业。
七休舍。此云满愿优婆夷。表入廛慈悲。谓满自本愿。遍化众生也。
八毗目瞿沙。此云出声可畏。仙人。表不滞真俗。谓无功智明。言论无滞。善伏邪异。故曰出声可畏。
九胜热婆罗门。表得法自在。示同外道。令诸邪途。摄伏烦恼。故名胜热。
十慈行童女。乃师子幢王女。表从智生悲。处染不染。前第七婆夷。虽表大悲。而未断度生爱习。至此大悲行满。任运利生。无复染习。故以童女表之。
五位知识。唯初位正表当位之法。余皆智悲相济增进之行。未见经文。难为广释。今各略示修行纲要而已。大抵以行人未发心时。无明正使。习气烦恼。障蔽本智。使痴迷不觉。沦坠恶道。故今依自心普光明智发信。进入十住。契佛真智。名为见道。真智既明。无明始谢。然习气尚存。根未成熟。故用五位重重逆顺。炼磨习气。开扩正见。增修福慧。名为修道。习气既尽。本智洞圆。如净长空。廓无纤翳。大慈之日。普照群幽。大悲之月。清凉有海。众行万德靡所不具。名为证果。此华严之尽道。诸佛之能事也。若直求一解脱出世之果。即二乘小道。无以圆成一切种智。是故五十三知识。备设一切法门。而善财示迹遍历。以引发行人。使于一切境上。炼治开扩。伏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而共圆种智之果。实曲成万物之大范也。惟行人则之。
次解脱见佛者。此第五住知识。示善财法门。入如来无碍庄严解脱门。于自身中。现无尽佛刹诸庄严事。随意能见十方诸佛菩萨。意明即俗身相含佛刹也。
次休舍亲事佛者。即第七住知识。因善财问所得法门久近。遂历举往昔所亲事佛。明积行之久也。上释五位初十住智为本门竟。
次释依智起行门。
第二。十行知识。赞云依佛真智。治习利生等者。论科此为依真发起诸行门。谓依十住智。发此行门。内以习治。外以利生。群机不穷。故利行无尽也。
初位以三眼国。善见比丘表者。示治习利生。须以智眼观根。法眼知法。慧眼决择。乃为善见。可入菩萨行门也。二自在主童子。表依真起行。王道自在。三具足优婆夷。表随智起悲。于一切境。常施佛事。名为具足。四明智居士。表运悲处俗。世智圆融。即无明智。五法宝髻。表智悲行圆。总摄诸位。如髻总五体。六普眼长者。表至此行门。世出世法无不遍见。七无厌足王。表权示摄伏。利生无厌。八大光王。表无功行满。智照自在。九不动优婆夷。表妙行成就。于世五欲。及一切境。心无所动。十遍行外道。表行纯心寂。示化邪流遍同其事。上皆依智治习利生之行也。
次八部众即善见比丘在林中经行。神天八部围绕恭敬。表十行摄生。依根遍周。上释依智起行门竟。
次释济行以愿门。
第三。十回向知识。赞云由真入俗。融智同悲广大愿门者。论科此为理智大悲愿行会融门。以初住智为本。次依智起行。犹多出俗之心。及至此位。济行以愿。乃能回真向俗。回智向悲。然后理事圆融。成法界行。而超三贤。入十圣矣。初位以广大国鬻香长者表者。示以广大愿。和融智悲。成法身香。普熏一切也。二婆施罗。此云自在船师。表回向行。于生死海。利导自在也。三无上胜长者。表虽化尘劳。而超出世间。名无上胜。四师子频申尼。表回真入俗。行无染慈。适悦无畏。五婆须密女。此云世友。亦云天友。示不染之染。遍与人天作师友也。六鞞瑟氏罗。此云包摄。表入俗智悲广大。包摄一切法门。七观音菩萨。表大悲。八东方正趣菩萨。表正智。善财见观音菩萨已。正趣菩萨自从空来。不待往见。二圣同会。表智悲二位。至此齐满。九大天神。表净智无依。广覆群下。十安住地神。表悲体广大。载育万有。二者。皆不为而应。不虑而遍。故以神表。上皆融智同悲。广大愿门也。次鞞瑟所见佛者。包摄室中。置一栴檀座塔。不置形像。而开塔能见三世诸佛。意明人人自性各具无相佛也。次二位。乃善财问正趣。于何得此法门。正趣曰。我从东方妙藏世界。普胜生佛所。得此法门。一切人天所不能了。唯勇猛精进无退怯菩萨。能闻能解。谓此智境。非中路懈退者所及也。又安住地神曰。我于月幢世界。妙眼佛所。得此法门。所举普胜生及妙眼佛。皆表智悲妙行法报也。
上释三贤位竟。
次入十圣位。
第四。十地知识。赞云照生死夜。圆智悲功等者。此夜神皆示女相。表大悲同□。照生死夜。论科此为蕴修悲智成德门。故曰圆智悲功。初位以婆珊表者。婆珊演底。此云主当春生。即经云。趣入菩萨诸地行。一切佛法所从生也。二普德净光。乃婆珊历劫之师。以表觉体。示登地之行。与觉体一也。三喜目观察。表慈眼视生。施以福聚。四普救妙德。表长养大悲。施以妙德。五寂净音海。表寂用遍周。静即寂。音即用。海即遍周也。六守护增长。表此地行。常护众生心城。令增长智慧威力。七开敷树华。表法力开觉众生行华。令敷衍成实。八大愿精进。表无功大愿。利行精敏。九妙德圆满。表妙利充满一切众生。十释女瞿波。释种。真也。女。俗也。表十地行彻。得真不证。大悲同俗。此总会十地普贤妙行也。
次三位。乃婆珊往劫为王夫人。寐中因净月夜神告言。雷音王佛。于寂住林。成等正觉。令往供养。遂于彼佛。发菩提心。复过万劫。为长者女。有五百佛出兴。第一名须弥幢寂静妙眼。其本夜神。复以方便。引至佛所。因得众多法门。意明修菩萨行。运悲处世。经劫之久也。
次喜目亲事佛者。善财问喜目。住劫久近。供佛多少。因以颂答。有十一段。初各十佛。配十地升进。后唯一佛。配十一地。示以一摄多也。
次普救事佛。义见科注。初段十二佛。乃经文长行。总叙普救因行。次十一段。即偈文广颂历劫亲事也。
次寂海事佛者。经举寂海。昔于此十佛所。各获一三昧门。命终后生娑婆。先见鸠罗孙陀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后见毗卢遮那佛。得念念出生广大喜庄严解脱。先于十佛。各获三昧。即一地具十地之行也。后见四佛。即自十地。入十一地也。余位已在前十位门。故略之。
次守护事佛者。善财问证此解脱久如。守护言。往古有尘数如来出现。其最初佛。名法海雷音光明王。我时为轮王女。作比丘尼。于此佛所。发菩提心。守护佛法。复有离垢法光明等百佛。次第出兴。我皆亲近供养。修行其法。所陈为王女为尼。亦表依智修世出世慈悲之行。初举一佛。后举百佛。亦自一地圆融十地也。
次开敷因地者。善财问开敷本所发心。开敷举往古有佛出兴。名普照法界智。其国有王名圆满盖。劫有灾难。王起大悲。出一切物。作大施会。开敷尔时为长者女。睹王惠施。获大善利。作是愿言。今此大王。为无量无明众生。作所依处。愿我未来。亦复如是。初举普智佛。次圆满王等事。表依普光智体。圆具智悲利行。余如科注。诸位表法之众。广略不同。盖自一法。或翕或张。使人贯习纵摄无滞也。
次大愿因地。科云初号位明本因等者。善财问发心久近。大愿答往古善光劫。有万佛出兴。最初号法轮音灯王。时王名胜光。国多十恶。遂设重刑。王有太子名善伏。愍诸楚毒。求王赦宥。以身代罪。曰我若不救此众生者。云何能救三界牢狱。时五百大臣。恐坏国法。请诛太子。王后哀切。请听太子半月行施。恣意修福。然后当罪。即开施会。大众咸集。时法轮音佛。知诸众生。调伏时至。来为说法。时众获益。苦灭障除。其太子即时教化众生。令生善根解脱门。此明本因也。尔时太子。即大愿是。五百大臣欲害太子者。提婆达多五百人是。是诸人等。蒙佛教化。当来成佛。五百次第出兴。初名大悲。二名饶益。三名师子。四名救护。乃至最后。名曰医王。所赦罪人。即拘留孙等贤劫千佛。及百万僧祇诸大菩萨。于无量精进佛所。发菩提心。今于十方行菩萨道。教化众生者是。此明本行也。又云。我时救罪人已。于法轮音佛所出家。成就众多法门。后身次第值法空等十八佛。皆亲近供养。此明升进也。初举善光劫万佛出兴者。表无功智体。以一应万也。最初佛号法轮音虚空灯王。表正智利生之德用也。王名胜光。表行慈之智。子名善伏。表慈智之行。国多十恶。表对治之境。遂设重刑。而太子请救。表善恶相形。乃发慈心也。时诸大臣。及所救罪人。皆成佛道。表智悲所化成就之人也。救罪人已。诣佛出家。表行终无染。后身值佛。表八地功终。升进之果也。夫依本智以一应万。法轮广运。法灯广照。以智行慈。以慈伏恶。而成就一切众生。行终无染。则九地十地之果。可坐而进矣。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