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观随笔(七)


2014/9/3    热度:196   

止观随笔(七)
  /白伟玮
  朋友之间的谈话中,常常听到他们对社会现象的看法:“现在美国社会都是自家各过日子,何必管人家或计较别人的事?”“做事主要是看工资高不高,有时候受点气也没什么,因为我属下的人一样会受我的气。”“人生就是这么回事,生儿育女,照顾好家庭,发展好事业,其他不用多想。”“这个社会,如果没有能力,就要去求别人;如果有能力,别人自然会把你想做的事一一达成。”“有时候人类的野心也是促使时代进步的原动力呢!”“我不是变得油腔滑调,只是学得美国人的积极进取。”
  这些朋友年纪都在三十上下,在社会上也都占了一席之地,经济生活不成问题。上面那些话代表他/她们奋斗几年以后的心得。他们接受适者生存的观念,以为人要有能力,要激进,要有野心;他们认定生命的目标在于建立好自己的家庭和事业;他们接受情绪的发泄是不可避免的,没有什么不好或不对;他们也接受了每个人把自己管好,不要多管他人的事、他人的问题,“自然”他自己会解决,别人帮不上忙。他们大都肯定这样的观念和做法对整个社会的进步有正面的影响,只要人人都如此,“自然”相安无事。然而社会现象告诉我们,今天许多社会问题的出现,正是因为有太多人抱持以上的想法。
  人要进取,要有能力,才可能有成就,可是成就的内容和界限是什么?是不是自己拥有更多的财富和更高的地位,而不用顾到整个社会或其他人有否足够生存的条件?一个人即使很少受到他人的支持,艰苦而有所成,其中也仍有幸运的因素,迳以为世界上所有的人也最好不要有人帮忙,才可能有真正的成就,这未必是正确的看法。帮助一个人成长、独立自主,和使一个人依赖心重而无法自立,是很不一样的。父母一心一意给自己的孩子良好的生长环境,乃是体会到关爱指导的重要性。可是每个人进入社会,父母也许不再有能力做同样的呵护,但是人的能力和心智仍然渴望成长,除了自己去闯、去摸索外,这时候,老师、朋友或同事若能适当的指引和关怀,对其发展和帮助会更大。
  有些人,自己事业很顺利,子女也很有成就,却仍然感觉到空虚和无聊随时趁机而入,常想找些事情来做,以填满内心空荡的感觉。生命的目标除了家庭和事业,四周的朋友和你的生命之间,是不是也应该有个发展,有个成就呢?有些人没有子女,可能也没有结婚,事业上也无辉煌的成就,但他们展现的生命不见得就十分萎缩,若是他们仍充满理想和活力,必是他们心中肯定了某些价值和目标。没有世俗所说的家和名利,他们一样充分发挥了潜力而生活著。
  自己发脾气或被人当成出气的对象,真的是发过就算了吗?没有在心中存留一点后悔、一点怨恨和一点点的怅然吗?自己真的是那么坦然的面对自己和别人不痛快时的发泄吗?事实是不必发脾气,不必心里不痛快,一样可以把事情处理得很好,而且会处理得更好。想想有时候你也可以很镇静的面对困难挫折,得到很好的效果,不用发脾气,不用疾言厉色;然而在一些情境下,你却急了起来,失去控制地大叫大吼,然后得到很多不良的反应。如果事情曾因你发脾气而有所改善时,你可曾仔细观察别人只是表面上改善了,实际上,你们之间沟通的困难却大幅地增加。这样子的改善,是你希望的吗?
  社会的问题错综复杂,面对起来,难以入手,老觉得个人力量薄弱。即使只是自己家庭或亲近朋友的问题,有时都是束手无策,难以帮上忙,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是这样,是不是要学习如何观察、分析和改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说“我对心理问题不够专门,找心理医师或婚姻顾问就好了。”也不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知如何做,就不要做,也不必用心去学著做。”更不会说“这都是前世累积的业障,需要让他自己去消。”劝人,人不听,很平常;但人毕竟还是受人的影响最大。我们要培养的是帮助人的“能力”,而不是遇到能力不够,就放弃了助人的“心”。
  佛法十分肯定:人的情绪必须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才可能保持和谐;人的智慧(因果洞察)必须锻炼,人才不会一错再错。人生的意义必是自觉觉他、自助助人,人活著才可能有生命力。佛法的修行,如“四念处”的观照,可以把人的情绪减低,配合对(1987.8.《新雨月刊》第7期)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 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