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浅释-宣化上人 第四品(上本)


2015/5/23    热度:874   

  妙法莲华经信解品浅释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

  卷二 信解品第四

  法华经序品第一,是研究本经之因缘,方便品第二,示以权巧方便,教化众生。为了让众生进一步明了教义,佛陀继而说譬喻品第三。而现在所说的是信解品第四,旨在于增强众生之信念。所谓‘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又云:‘佛法如大海,唯信可入。’由此可见信念之重要性,可说是入佛法之门。

  这个‘信’字,由‘人’字部首及‘言’字合成,表示一个人在说话,假如你不相信他所说,就算他的话本来对你有益处,你也得不到这益处。同理,若人能信解经中之义理,继而躬行实践,才能真正得到法益。譬如你的脾气很大,但读了经文后,了解嗔恨是可以避免的,于是立志除此恶习。在‘不知不觉’的修行中,有一天你会发觉往昔的坏脾气已全消失,纵使有人无理取闹,你亦视为无所谓,这就是信的功能。

  相反的,若人对经典起了疑惑,认为脾气人人本具,不发脾气是不可能的事,于是就不能与佛法相应,更不要说获得法益了。

  总而言之,能信解不可思议之大乘法者,方能实践而证得无上甚深微妙法,故这一品以‘信解’为名。

  尔时慧命须菩提。摩诃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从佛所闻未曾有法。世尊授舍利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发希有心。欢喜踊跃。即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一心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颜。而白佛言。

  ‘尔时’:即释迦牟尼佛演说譬喻品之时。在此品佛陀只对当机者传授,非对大众宣说,因要避免众生起疑惑。摩诃须菩提亦称为‘慧命’须菩提,皆因他续佛慧命,推广祖师一脉心传;亦因为他是奉命于大觉智慧者——佛陀,故以‘慧命’称之。在般若法会上,佛要须菩提教化一切众生及菩萨而继承如来家业。须苔提有三个名字:(一)善吉。(二)善现。(三)空生。

  当须菩提出生时,曾有奇异之事情发生。他父亲家里之财宝忽然完全不见了。在相师之卜卦下,认为他的出生是‘善告’,财物的尽失无非是解空之表现,故又得名为‘空生’。七天后,所失之财物重现,为此又得名为‘善现’。尊者是佛众弟子中,解空第一。

  有人问:‘什么是空?需要了解空吗?’当然需要了解‘空’,否则不能了解佛法,更谈不上成佛。又问:‘空既然是什么也没有,又何必要了解?’就是因为什么也没有,你才需要明白它。领悟此义者,方能获益无穷。

  什么是虚空?它是抓不到,丢不掉,也无所得。有所得者,不谓之虚空。当须菩提明了无所取、无所舍、无所受之义理后,顿时觉悟‘空’之妙义。虽说虚空内无一物,但仍然是存‘有物’于其中,有与无乃相对,若人能将虚空粉碎,则能明佛性、见本源。故虚云老和尚云:‘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歇。’

  虚云老和尚在扬州高旻寺的禅堂内,第六枝香开静时,护七(禅七之工作人员)照例为禅和子倒茶。一不小心,将虚老之小茶杯碰落地面,发出清脆的声音,顿时把虚老从无量劫的迷梦中惊醒过来。茶杯坠地,一声乍响,虚空粉碎,狂心顿歇。(狂心即指攀缘、烦恼、执着之心)。故释迦牟尼佛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楞严经亦云:‘狂心顿歇,歇即菩提。’意谓狂心即菩提,当狂心歇止,菩提就会显现。

  摩诃迦旃延尊者。摩诃即大之义;迦旃延译文饰。尊者亦有其他名字,如‘好肩’、‘扇绳’及‘胜思’。在佛之众徒中,他是论议第一,辩才无碍。他以善巧方便,滔滔不绝的辩才,折服许多断见之外道。有人问:‘如何才能见到这位善巧说法的尊者?’他就在法华会上,也就在你面前,但你却见不着!

  摩诃迦叶是第一代祖师。他仍在世上,现在在中国云南鸡足山内打坐入定,既未往生,亦未涅槃,他等到弥勒菩萨成佛时才将释迦牟尼佛的衣钵传授于弥勒佛。

  ‘迦叶’,译饮光。因他身上能放射紫金光而隐蔽其他光,如日光、月光、星光等,如同饮光。他身现金光,是因为在往昔曾与其妻(紫金光比丘尼)共同为毗婆尸佛之佛像修补装金。‘迦叶’又译为大龟氏,因其祖上的人修道时,曾见有只大龟驮着一个图,故由此得名。大迦叶名叫庇钵罗,是树名,因为他父母向这树神祈祷而生了他,就以树为名。

  摩诃迦叶曾是一位拜火神的外道,认为火神是最高尚之神明。佛陀在度化五比丘后,认为机缘成熟,乃往而度化摩羯提国中一位名声显赫的长者——摩诃迦叶,那时他已一百零二岁的高龄。当尊者了解自己的修行功夫,比不上佛之境界与神力后,就五体投地,皈依佛教,实行苦修,成为头陀第一。头陀行门有十二种,佛见尊者已年迈,故劝他不必过份苦修,但尊者乘戒俱急,不肯放弃苦行。故佛陀赞叹曰:‘我佛法能久住于世,与迦叶行头陀行有大关系。他能如此修苦行,我佛法必定会久住于世。’

  摩诃目犍连尊者。目犍连是梵语,译为莱菔根,或采菽氏。尊者有大神通,有一次他运用神通从东方出发,达无量无边世界,但无论走多远,都无法达到一个没有佛声音所在的地方,因为佛之法身是无处不遍,无处不在,佛是尽虚空遍法界。

  目犍连是一位大孝子,当他证得五眼六通,得罗汉果后,遍观世界,找他母亲,见到他的母亲在地狱做饿鬼,受大痛苦。目犍连尊者悲痛欲绝,即时托一钵饭给他母亲食用,她连忙用袖子将食物掩盖,唯恐其他饿鬼看见来抢。谁知食物才一进口,都化成火,而不能下咽。这是因为她罪业深重所得之果报,目犍连尊者虽有大神通,却不能拯救他的母亲,于是即刻去求佛相救。佛说因为他的母亲生前诽谤三宝及轻慢僧人,又爱吃鱼卵,故堕入饿鬼道。若要拯救其母,必要于七月十五——佛欢喜日,僧自恣时,设盂兰盆(解倒悬)供。先供十方佛、法、憎,十方僧未用斋时,旁人不得先食用。藉十方僧众之清净功德,其母即能出离苦海。

  佛制比丘从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结夏安居,为期三个月。在这几个月内,夏天炎热,路上虫多,为养成爱护一切众生的慈悲心,故僧人们都不到处跑,以兔踏死地上的小生命。七月十五日为僧人们结夏圆满,自恣之日,亦叫佛欢喜日。是日,众僧人共同来纠正彼此的过错,坦白地自认过错,或要恣任僧举,请大家说出自己的过错,以便忏悔。大家互相劝勉、互相警惕共同改进。

  这一天是出家众可以外出的日子,故佛陀教目犍连于此日供养十方僧众。所以每年的七月十五日,每间寺庙都设盂兰盆法会,超度过去七世父母及今生已过世父母。‘盂兰盆’,译解倒悬。地狱众生,所受痛苦,如被绳绑而将彼倒挂。这一天,藉着供养十方诸佛菩萨及贤圣僧之功德,他们可以解除饿鬼及恶趣倒悬之苦。

  目犍连尊者名叫庇利钵,是树名,起因是他的父母向这棵树祈祷求子而生下他,情形与大迦叶相同。

  当须菩提等人,听闻佛言,授记舍利弗无上正等正觉后,欢喜踊跃此未曾听过之法,即从座起。此表示身业清净。‘发希有心’,表意业清净。‘偏袒右肩’,是表示他们放下小乘法而趣向大乘法。意谓开权显实,昔日未开权,如右肩被覆;今已开权,故偏袒右肩也。‘右膝着地’,地表实法、实智。‘一心合掌’,权实不二,权法即实法,实法即权法,开权显实,为实施权。合掌表示权实不二,不二即是非权非实的一心也。‘曲躬恭敬’,躬,不是直也不是曲,能直也能曲。直表实法,曲表权法。今曲躬恭敬,瞻仰尊颜,表示彼等以‘权’趣向佛之实法。‘而白佛言’,即口业清净。

  我等居僧之首。年并朽迈。自谓已得涅槃。无所堪任。不复进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等’:指的是慧命须菩提、摩诃迦旃延、摩诃迦叶及摩诃目犍连。他们是僧众之首,但是为什么他们不习大乘法而求佛道呢?因为他们出家已久,法腊既高,后辈者皆以他们为模范,若改途弃小乘而求大乘,恐为后人所讥。为了保护别人对他们的信念,故执着小乘而不上求大乘法,因此大乘法一蹶不振。他们不愿舍弃小乘,皆因未识开三权乘而显实乘法。三权即声闻、缘觉、菩萨乘。由于小执未移,护持己见,故不能开权显实,废权立实,而构成第一个过失。

  第二过失是自以为年迈老朽,可免此重任——行菩萨道而广度一切众生。他们太看轻自己,执着年事已高不中用,故‘疲’于精进而求佛道。

  第三,他们自以为已证得涅槃,此是未证言证,故又犯了过错。在他们测度下,认为莲华不生于高地,只长于水中低处,故断言自己已入无为正位,得涅槃,不堪复发大心。然而昔日所行所作皆为菩萨道,但因迷实法而不解其义,徒然校计正位之功德,不复进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于菩萨法。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心不喜乐。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出于三界。得涅槃证。又今我等年已朽迈。于佛教化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生一念好乐之心。

  四位尊者白佛言:‘世尊!在往昔说法时间甚长,我等久坐于此,渐感疲倦懈怠,因为只思念小乘人偏空、无人我相。既然是空无所有,则不需行菩萨道或修功德,故不喜乐于菩萨法之游戏神通,教化成就一切众生,乃至对于严净佛国土,也不生一念欢喜心。这是得少为足,懈怠不精进之过。

  ‘所以者何’:为什么我们不求大乘微妙法?因为佛陀曾说令我等出三界,得证涅槃。又现时我们已年老力衰,故于佛所开示大乘菩萨法之无上正等正觉,不生一念好乐之心。

  我等今于佛前。闻授声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心甚欢喜。得未曾有。不谓于今忽然得闻希有之法。深自庆幸。获大善利。无量珍宝。不求自得。

  现我们在佛前,得闻佛授声闻、缘觉、菩萨成佛之记,见舍利弗得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等心中甚欢喜,因为这表示我们亦即将得佛授记。今闻此希有之法——妙法莲华经,不禁暗自庆幸可得此大善利益。犹如忽获得无量珍宝,不求而自得。

  世尊。我等今者。乐说譬喻以明斯义。譬若有人。年既幼稚。舍父逃逝。久住他国。或十二十。至五十岁。

  世尊!我们现在乐以一个譬喻,以表明此义。‘譬若有人’,二乘人自喻。幼稚者,喻善根微弱者,因不能承受大乘法而舍父远去。‘父’,譬喻如来之应身。在二万亿佛出兴这么悠久的时期,释迦牟尼佛乃教化众生成无上道,对一切众生有如慈父。但是当佛陀的应身入于涅槃后,众生即退大心,故名为舍父。无明自覆名‘逃’。趣向生死名‘逝’。

  ‘久住他国’:即指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及五欲——财、色、名、食、睡。此意谓众生深染尘劳五欲,不知反迷归觉。天道为十。人道为二十。五十年则喻作五道——天、人、畜生、饿鬼、地狱。阿修罗不另立一道,因为在五道中,皆有阿修罗。三界众生背觉合尘,不知寻求解脱之法门。

  年既长大。加复穷困。驰骋四方以求衣食。渐渐游行。遇向本国。

  年既长大者,譬喻大乘种子犹存,但因舍大法而习小乘,退大乘既久,福德渐渐消失,故谓之贫苦。‘加复穷困’:即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三界众生,具受八苦,不得出离,故言‘穷’。八苦围绕,犹如火烧,故‘困’也。

  ‘驰骋四方’:即偏于身受心法。‘以求衣食’:不偏左右,于中求正道食及求正道衣。‘渐渐游行,遇向本国’:即非本意,不期而会谓之‘遇’。外道厌苦求道,修诸苦行,虽为不当,亦得为可以教化之因缘。一如佛初成道时,诸外道等皆先得度化,亦即此意。

  其父先来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富。财宝无量。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玻璃珠等。其诸仓库。悉皆盈溢。多有僮仆。臣佐吏民。象马车乘牛羊无数。出入息利。乃遍他国。商估贾客。亦甚众多。

  ‘其父先来求子不得’:此喻佛以大乘法教化众生,但众生舍之而远逃他国。佛求‘子’不会,故云求子不得。但不能为一子而废家业,换言之,佛不以一处无‘子’而就不教化其他众生,故云中止一城。‘中’,即于实报土与方便土之间。佛当初‘土’于有余涅槃化城,即止于权理,不再速说法要,而欲入涅槃。但因‘其家大富’,法财无量(措三藏十二部等法宝),欲后人继承如来家业,故不入灭。此权理便是实相,故名‘其家’。具足万德,故为大富。

  金银等七宝,与‘如意宝珠’大同小异,只要得一则已如同得到众宝。此表小乘三十七道品、四圣谛、十二因缘及大乘六度万行等法宝。

  ‘其诸仓库’:盛米之处为仓,收藏宝物之处是库,此解为无量法宝之所在。‘多有僮仆,臣佐吏民’:譬喻佛之善巧方便法。

  ‘象’,譬喻一心三观,圆教大乘法。此三观一时同在,非离一而有——空即假,假即空,亦空亦假亦中。此乃菩萨所修之圆教法门,是顿悟而非渐修。

  ‘马’,代表次第修行渐入大乘的三观——(一)观空。(二)观假。(三)观中。此为遵别教大乘。

  ‘牛’,譬喻即空、析空二观,是运通教等大乘法。

  ‘羊’,譬喻析法自行观,由声闻乘修可入大乘。在有佛出世时,缘觉与声闻成一体,故于此未提缘觉。‘无数’,即无数量之小乘众生。

  ‘出入息利’:‘出’是指心生万法,‘入’即万法归心。‘息利’,教化众生得大乘法而自身得利益。一如银行之利息,若多一个众生得度,即多获一分利。由此‘乃遍他国’,遍布三界。

  ‘商估贾客,亦甚众多’:表大、小乘果位者甚众多。意谓诸菩萨入三界,以求法利,教化众生。或此土菩萨往他方听法,或他方大士来此土闻经。或为契机而应化为声闻,谓之应化二身。譬如商贾将实法遍入三界,教化利益众生,事毕而归法身,即入灭,故云亦甚众多。

 

五明学佛网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净土圣贤早晚课净土指归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