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一百三十节课


2014/9/3    热度:925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一百三十节课

 

  思考题

  487、你对依止上师即模仿,是如何理解的?

  488、用教证说明如法顶礼的功德。

  489、用自己的体会,说一说共同修善与独修的差别。

  490、在词句上解释一下“普贤云供”的修法,并尽量修持。

  491、所忏的罪业都有哪些?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接着讲七支供的“顶礼支”。

  前文讲到,修行人追随上师闻法时,切莫成为“法油子”。那应该如何呢?

  ● 让法融入相续调伏烦恼

  应该调伏烦恼。也就是说,当你听闻五部大论,听闻显密教言时,就算了知一句正法的意义,也必须知道融入自相续而实地修持。修持的目的,就是调伏烦恼。

  当你有了这种认知,也有了观察的能力,那么对你而言,八万四千法门的任何一个法门,都成了调伏烦恼、去除无明的方便。否则,纵然广闻博学,也于相续无益。如《水木格言》中说:“多闻若未实修,则于自心无益,百年住于水中,石性干燥而存。”意思是,只是多闻而不实修的话,对自心是毫无益处的,就像石头即使沉在水里一百年,也不会被水湿润,不会改变其干燥的本性一样。

  以前读书时,我就很喜欢这个教证,知道对自相续的调整而言,实修是最重要的。不实修的话,虽然听了法,但相续很难被滋润。记得有一年,上师如意宝讲《法界宝藏论》时说过:“显密一切的教言,其最终目的,就是对治自相续的烦恼。”因此,修行人一定要实地修持。

  那要修的都是些什么法呢?从“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直到“上师瑜伽”,都是要修的。这些修法的文字虽然简单,谁都懂,谁都会念,但不每天修的话,文字是文字,你还是你,你们之间始终相隔千里。因此,一定要修。

  ● 依止上师即模仿

  要修的话,随学上师是最好的方便。其实我们依止上师的目的,就是要观察上师身语意的行为,进而效仿随学。

  上师的身体调柔,上师的语言善巧,上师的智慧深邃,只要你悉心效仿,自然就被提升了。如果总是看过失:“上师昨天讲错了,今天做错了……”私下里把上师当笑料,这是非常颠倒的,是不如理的依止。

  真正的依止,要随学上师的意趣和行为。上师相续中有无量的大悲与智慧,有深刻的出离心,上师在度化众生时,充满了坚忍与勇敢,每一个行为又都具足善巧方便,上师在世出世间法上圆融无碍……这些功德,才是我们应该效仿的地方。

  俗话说得好:“一切事情即模仿,模仿之中能生巧。”模仿得好,不仅像样,还能生巧,其实智者就是这么产生的。在世间当中,学生要模仿老师,模仿不来的,就要挨打挨骂,成为“笨蛋”;东方要模仿西方,一旦模仿成功,整个国家的各方面都会有迅速的进展。因此,任何进步的捷径就是模仿。

  同样,在依止上师修学佛法时,要实现自身的转变,唯一依赖于模仿。当然,要模仿上师,模仿前辈的高僧大德,也确实不易。有些行为我也见惯了,刚学佛的时候,两三天非常精进,白天不休息,晚上不睡觉;刚出家的时候,两三年威仪如法,走路也好像闭着眼,从不东张西望……但一二十年以后,这些行为全都销声匿迹了,可以说没有稳重的“模仿精神”,因此也不会有真实的效果。

  当然,真正的上师,的确有值得你模仿的地方。要模仿的话,其实就是让自相续取受上师所拥有的一切外内密功德,而这种取受,也应当像泥塔小像从印模中取出来一样。

  泥塔小像,我的家里就有一尊,本来今天想拿下来的,但是忘了。不过很多人应该见过,用模子做的,把它从模子里取出来时,模子里的所有纹路,也一模一样地体现在小像上。其实现在的佛像也是一样,批量生产的佛像,从模子里取出的每一尊,上面每一个细细的花纹,也都是一样的,而且非常清晰。

  同样,做弟子的,也应该体现上师的功德。比如,我们追随的是上师如意宝,那么,上师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弘扬佛法、利益众生。所谓利益众生,就是对世间的一切生命,都以慈悲心给以饶益与救护。救护他们的方法,也不是简单的救助与慈爱,而是传播佛法,用佛法彻底断除有情相续中的烦恼之根,并进而让每一个生命都获得解脱。

  因此,能否称得上传承上师的弟子,要看他的行为,看他是否延续了上师的慈悲与智慧。否则,学院里呆了个把月,就自称“我是上师如意宝的传承弟子”,谁能信服呢?而且,凡是接近你的人,大家都不满意——“上师的传承弟子,哪能这么做呢?”“上师的传承弟子,哪能对众生不负责任、对佛法不负责任呢?”……如果天天为自己化缘,处处是不如法的行为,这哪里是从上师的“模子”里取出的“小擦擦 ”?肯定是从别的模子里出来的。

  你要称自己是上师的“小擦擦”,那这个“小擦擦”像不像呢?自己可以看。真正的“小擦擦”,是有目共睹的,谁都看得出来。有些口头上的“小擦擦”,说得是很多,但对上师的利生事业不仅不作饶益,反而还伤害众生,那这样的话,“小擦擦”上看不到上师的“花纹”,又怎么称得上是上师的传承弟子呢?

  因此,在依止上师时,一定要追随模仿上师的功德。而这一切,都要从恭敬心开始。

  ◎ 如法顶礼的功德

  所谓的顶礼,也只是一种恭敬尊重的形式,所以,顶礼的方法也有多种多样(这在《大智度论》等佛经论典中,都有描述)。而且,各个地区的顶礼方式也并无定法。比如,汉地的很多人就跪坐着顶礼,在佛堂念经诵咒时,一直跪着;而在藏地的公路上,也常会见到有人磕大头,三步一拜地顶礼,但不管怎样顶礼,都是在表达内心的恭敬。

  ● 不恭敬顶礼毫无意义

  因此,顶礼时一定要恭敬。上师们依照佛经论典,像《大解脱经》、智悲光尊者的教言等,宣说了顶礼的方式,对这些方式,我们本来是一清二楚的,可是如果为了轻松就投机取巧,或者摆出傲慢自居的架势应付一下,不认真顶礼,就证明是不恭敬顶礼对境的轻蔑态度。

  其实,恭不恭敬一看便知。恭敬的人,行为、姿态上都不同,像在修五十万加行的场合中,有的人每磕一个头,都让人生起信心,特别如法;而有的人就不太如法,好像也在顶礼,但总感觉他缺乏恭敬。

  所以,顶礼时一定要如法。不论你是共修、在家里修,还是前往别处朝拜时,即使是磕一个头,也应当如理如法。

  常常修顶礼的人,他的身上很难见到傲慢的影子,为什么呢?因为顶礼能摧毁傲慢。而很多世间的领导、知识分子,在进入佛教场合时不肯顶礼,为什么呢?就是相续中有傲慢。有傲慢的人是弯不下腰的,傲慢就像一根铁杆一样,把他的身体都绷直了。在这种情况下,要让他跪下来,让他磕个头,太难了!太不情愿了!

  但对三宝有恭敬心的人,顶礼就很容易,而且也爱顶礼。在他的心目中,三宝有无量无边的功德,是最殊胜的对境;而且他也知道,作为凡夫,本来就业力深重,再加上今生也是无恶不造,以这样的身份,凭什么不顶礼呢?一定要顶礼!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一样,一副有漏的身体,有什么可傲慢的?因此,在舍弃它之前,我们应该把它利用好,如果用它作顶礼、行善法,这肯定是最好的利用方法了。

  我经常看到一些大德是这样,不论是讲法、开法会,在任何场合中,他最爱顶礼,这是非常好的示范!我希望道友们也都能随学。当然,要想始终都如理如法,也要有些心力,也就是说,相续中一定要培养起真实、持续的恭敬。

  有恭敬,顶礼才有意义。否则,顶礼就像交税一样勉强,观想不如法,行为也不如法,只是完成个数目,那只能算是相似的顶礼。这种“顶礼”,只会给自己带来过患,因而没有丝毫的意义。

  ● 恭敬顶礼有无量功德

  相反,如果按照要求如理如法进行顶礼,则有无量的功德。

  《佛说灌顶经》 中说:“人如果在临死之前,礼拜过十方三世诸佛,那他命终之后不论转生何处,都将值遇佛陀;而且,千劫、万劫乃至亿万劫中所造的重罪之报,都将获得解脱。”因此,即生中能作顶礼,是很有福报的。

  那么,顶礼一次,有怎样的功德呢?《毗奈耶经》里有一则公案:从前,一位比丘顶礼有佛陀头发、指甲的佛塔,阿难尊者请问世尊他顶礼的功德,世尊答言:“他这样顶礼一次,将获得自己身下所压面积,直至金刚大地以上所有微尘数量的转轮王位,然而,这还不能达到其顶礼功德的边际。”

  这是如法顶礼一次的功德!想一想,每一个微尘就是一个转轮王位,这个数量是不可思议的。《业报差别经》里也有一个类似的教证:“礼佛一拜,从其膝下至金刚际,一尘一转轮王位。”

  此外,《业报差别经》又讲了顶礼的十种功德:

  一、得妙色身:顶礼的人,生生世世获得妙色之身,相貌端严。

  二、出言人信:顶礼的人,凡是你所说的话,都会受到别人的信任。

  三、处众无畏:顶礼的人,处在众会当中无有畏惧。

  有的道友在几百人面前作个讲考,手就发抖,这就是前世不顶礼的果报。所以今生一定要顶礼。今生顶礼了,下一世抽到你讲考,手就不会抖,脸也不会红,脚也站得稳,那样的话,多有信心啊!

  不过,这种讲考方式,是一种很好的训练,训练多了就好了。最重要的还是多看书,不看更紧张。如果看好了,心里有点把握,那即使一上来有些紧张,但过一会儿就好了。

  四、诸佛护念:顶礼的人,会得到诸佛菩萨的护念。

  五、具大威仪:顶礼的人,不论出家、在家,行为如法,并具有令人生信的威仪。

  六、众人亲附:顶礼的人,会有很多人亲近你,那样你就不会孤独,不会因为没人理而痛苦。有些人谁都看不惯,谁都讨厌,这也是前世不礼佛所导致的。

  七、诸天爱敬:顶礼的人,连天人都爱戴、恭敬,并且时时保护着。这样的话,也不一定要特意地供护法神,天天“梆梆梆——”,常修顶礼的话,护法神自然会护念你。

  八、具大福报:顶礼的人,将获得大的福报。

  九、命终往生:顶礼的人,命终以后会往生净土。

  十、速证涅槃:顶礼的人,将迅速获证涅槃。

  这十种功德不是平常的功德,因此说顶礼是不共的善法。哪怕礼佛一拜,也有不可思议的果报。

  下面再讲一则《杂宝藏经》里的公案:

  往昔佛在世时,有一长者天天前往佛陀那里。这让他的妻子生起怀疑,心想:“是不是去见别的女人了?天天都去!”

  于是便问丈夫:“你每天都去哪里了?”

  丈夫回答说:“我到佛陀那边去了。”

  妻子问:“佛陀长得好看吗?能胜过你吗,让你一直去!”

  于是,丈夫为妻子赞叹并宣说了佛陀的种种功德。妻子听后,心生欢喜,立即乘车来到佛陀居止的地方。

  然而,这时在佛陀的身边,国王、大臣们围得水泄不通,使她无法靠近。于是她只好远远地向佛顶礼,顶礼一拜之后,便回城了。后来不久,妻子去世,转生到了三十三天。生天之后一观察,她心里就明白了:原来佛陀对我的恩德如此深重,仅仅一个顶礼,便使我生到天上!所以经云:“得佛恩重,一礼功德,使我生天。”

  一礼的功德尚且如此,那我们修十万,而且是在发无上菩提心的基础上修持,这个功德,肯定无法衡量。因此,我们是很有福报的。来到这个南赡部洲,虽然造过恶业,甚至还在造,不过同时我们也在行善;不说别的,每天早晚磕三个头(这是我们要求过的),能做到这一点,结合上面所讲的功德来看,得人身也是非常有意义了。

  去年一段时间,我们每天课后共修十五分钟,多数人能磕一百多个头,效果非常好!刚才讲到这些功德的时候,很想继续这样修,但是一方面五论班要讲考,一方面,我也是刚回来,还有点高山反应,所以过段时间再看吧。

  不过,十五分钟一眨眼就过了。要是做别的事,跟人聊两句,自己坐一会儿,不止十五分钟,可能一两个小时都过去了。而且,有些人坐也是傻坐,一呆就一天,也不观修,净是胡思乱想。这样的话,不如你就作顶礼。

  ● 与僧众共修的力量大

  尤其是,如果能与僧众一起共修,这个善根的力量更大。

  这里的道友应该有体会,与僧众共同行持善法时,因为僧众的力量,自己的数目很容易圆满,而且,因为善根融在了僧众的功德当中,所以它的增长是不可思议的。可以说,个人的力量非常微小,如火星;而大家共修的力量,则如熊熊烈火。这个道理非常深奥,就像《莲苑歌舞》中讲的一样。

  有的出家人喜欢自由,总想离开僧众,独自一人去漂泊。你这样居无定所,两三天应该还可以,但时间久了,就很难说了。

  有的居士说:“我在学会里一起学,烦恼多,跟别人也合不来,不如就在网络上自学。”但结果不到一个月,就离开了,最后学都不学了,自己也很无奈。因此,我希望外面的居士们,千万不要因为暂时的因缘,离开佛教的集体。

  这个集体对你而言,是一个长期的庇护所,除非你有足够的自力,否则,就应该呆在集体里,和大家共同行善。每个人也可以观察自己,自己修,力量够吗?境界够吗?如果是我的话,要闭关最多也就十天八天,久了就不行了,善根不增长,烦恼却粗猛了,所以赶紧跑回僧团,跟僧众一起修行,这样至少不会退失信心。大家都学过《山法宝鬘论》,里面常常强调不离僧团,不离佛教的集体,我想这是很深的教诫。

  你们自己也想一想,是不是这样?如果觉得我说得不对,你可以举手:“我就不用依靠僧众,一个人在外面呆八年肯定没问题,菩提心肯定增长。”如果是这样,我们也开许,给你开“证明”。可是,谁有这个把握呢?

  因此,我们个人的成长,一定要靠团体的力量。这种力量,也许你并不了解。比如,我们都知道听课有功德,但你今天跟道友们一起听这堂课,和你一个人听一堂课,其实是有很大差别的。这种差别,是在长期的相互熏染以后,你会潜移默化逐渐出现许多前所未有的改变。这就是团体的力量!——这也是我长期以来,通过自己的智慧观察、研究,最终得出的“相对论”。(众笑)

  总之,如法顶礼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如经中说:佛陀的无见顶相,就是从恭敬顶礼应敬之上师士夫中得来的。也就是说,顶礼、接送上师,礼拜佛陀等,是形成究竟圆满正等觉无见顶相的因。

  以上讲了“顶礼支”,是上师瑜伽修法中“七支供”里的第一支。这种世俗善根很重要,诵经、念咒、磕头、供养……该做的,都不要断。与此同时,有能力的也可以观观胜义空性,修修无上密法。福慧不偏堕,这才是中道,修行中能把握好这一点,是很要紧的!

  己二、供养支:

  ◎ 供养的心要清净

  供养时,心要清净。像前面供曼茶罗时所说,有能力的,应该将自己实际拥有的财富,以正规、如法、清净的方式摆放整齐。作供养时,心应该远离吝啬的束缚,不是为了做表面文章,同时也要毫无卖弄之心。

  只要心不吝啬,不论供什么、供多少,都是好的。供佛、供僧、捐款建经堂,只要有心供养,就有无量功德。如果明确要求别人“你一定要出一百、一万、一千万,多少多少……”,这样的话,供养者的心态很难清净。现在有些寺院规定:办什么什么佛事,要多少多少钱。这样一规定,就算施主勉强做了,但吝啬心太大的话,不会有多大功德。

  还有,功德也忌讳宣扬。有的人常常“我供养了什么什么”,到处给人炫耀,就像藏地的一句俗话:“看到骑马的人,站着讲;遇着走路的人,坐着讲。”这样到处讲,功德就耗尽了。

  因此,一定要去除这些不良心态。首先发起菩提心,在清净的心态中摆放供品,乃至作种种供养。

  ◎ 以普贤云供而供养

  ● 观想供品

  所摆放的供品,可以是五供:鲜花、熏香、酥油灯、香水、神馐。没有的话,观想也可以。还可以观想无量殿、豪宅、经堂、轮王七宝、八吉祥徽、八瑞物,十六金刚天女等轻歌曼舞,弹奏特有的乐器,将天上地上琳琅满目的一切人天供品,全部以观想来供养。

  这里最重要的是观想。没有这个能力,只能是真实地摆放,有什么供什么;有一定禅定或心力的人,可以尽量观想。

  首先是观想供品。不论你在城市还是乡间,就把那里的美妙景物或财富,全部用心观想并取受,然后供养十方诸佛菩萨。这种观想,可以尽量地拓展,从一个城市到一个国家,到南赡部洲,到四洲乃至整个人间、天界,此中所有最庄严、最微妙的事物,全部取受过来作为供品,供养殊胜的对境。

  ● 供养方式

  供养的方式,最好观想“普贤云供”,也就是追随普贤菩萨的幻变供养方式来作供养。

  我们可以这样观想:凭借普贤菩萨的等持力(这时观想自己的身体变成普贤菩萨),自己心间放射出等同于百千俱胝无量佛刹之微尘数、五颜六色的光芒,每一光端又化现出一尊与前面相同的普贤菩萨,他们每一位的心间,也都放射出与前面一样的光芒,并且光端又幻现出无数不可思议的普贤菩萨,他们每一尊也都以不可思议无量无数的供品,供养十方佛及佛子。以这种“普贤云供”的方式供养,功德是不可思议的。

  当然,说起来简单,要观想起来是很难的。学院有四大法会,其中藏历六月份开的,就叫“普贤云供法会”。这个法会,就是通过念诵《普贤行愿品》,同时观想以五供为主的无量供品供养诸佛菩萨的一种修行。

  供养是很重要的修行。课前的念诵里有一个供养仪轨,里面有一个“供云咒” 。不过,个别道友还是不会念。三遍念下来,“嗯嗯嗯”就过了。其实这样很可惜,字数也不多,最好能念熟或者背下来,这样每次都能跟大家一起念完。

  去年我看到一个注释,说供养咒的功德非常大:能遣除违缘;能将供品变成无数,等等。其实这对我们很实用,在没有等持的情况下,通过咒语加持,将供品增多了以后,也同样能实现很大的修行。

  这个咒语,宁玛巴以前的传承中好像没有,华智仁波切、堪布根华,在他们的传承里没有,是法王如意宝特意加的。加持咒“嗡桑巴 、桑巴 ……”,源于阿底峡尊者,出自《噶当祖师问道语录》,法王认为其加持力极大,就加在开头了;还有就是这个供云咒。

  法王在世时,四众弟子都很重视供养的修行。每次开“普贤云供法会”,大经堂的里里外外都布满鲜花及各种供品。夏天的时候,鲜花、野花都很多,所以,僧人、居士们都会用花来供养诸佛菩萨。

  我们作为法王如意宝的“小擦擦”,喜欢作供养也是正常的。经堂里、自己的佛堂里,常常陈设一些供品,念念供云咒,这样的修行习惯是很好的。

  那么按照这里的修法,陈设供品以后,还要尽己所能地作意幻供养,同时念诵下面的偈文:

  怄    夏  叶 哲 当  怎  记

  陈设供品意幻定

  囊 这 秋  波 夏 加 簸

  供印奉献现有物

  意思是,陈设真实的供品,同时观想意幻的供品,然后以普贤菩萨的等持力印持,将器情世间的所有供品,全部奉献供养上师及诸佛菩萨。

  ◎ 诸佛菩萨可以享用一切供养

  只要自己具备供养的能力,那么诸佛菩萨肯定具有享用的能力。因此,凡是世间界中的有主物、无主物,应有尽有的人天受用,我们都可以观想拿来作供养。美元、钻石、汽车、飞机……只要是你喜欢的,都可以观想供养,不必担心佛菩萨是否用得上。

  不过,有些上师是挺担心这个的。道友们自己认为这个好、那个好,很有信心地供养。但到了上师那里,全都用不上,只好堆着。所以对很多上师来讲,最大的烦恼就是供品。但诸佛菩萨不会有这种烦恼,因此,自己有多大的观想能力,就幻化多少来供养。

  《华严经》云:“供养一一佛,悉尽未来际,心无暂疲厌,当成无上道。”这是佛陀于因地时,在一一佛前作的无边供养,如此供养,直至穷尽未来际,也不会有片刻疲厌之心,以此当成无上之道。

  同样,我们为求佛果、为度众生,也应该尽心尽力地供养。这种意幻供养,从圆满资粮的角度来说,与真实财物供养没有丝毫差别。所以,不必认为自己没有供养的资具,“我福报太小了,没钱供养……”,其实,只要你有心,随时随地,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资具,或者当你亲眼看见美好的事物时,心里就可以首先观想:“供养三宝!供养根本传承上师!”

  我再强调一下:这样作意幻供养时,不仅供品没有差别,所供养的对境也没有差别。也就是说,你心里观想的佛陀,与真实的佛陀是一样的。这样修持,灭罪生福的功效也相同。为什么呢?因为一切本来如幻。如蕅益大师云:“以如幻根,缘如幻佛,灭如幻罪,生如幻福。”

  ◎ 网上意幻供养

  也正是基于这个道理,最近智悲佛网上开设了“在线供佛”,以方便大家供养。

  有人问:“供养网上的佛,与供养唐卡上的佛一样吗?”完全一样。因为网上也好,唐卡上也好,同是虚拟的世界。不仅如此,就连我们认为很真实的世间,世间中的任何事物——铁制、铜制的,甚至我们的血肉之躯,都跟网上的显像没有差别,同样是幻化的。所以,在网上供养如幻的佛,同时发愿、回向,也能产生如幻的福德。

  从开办以来,参与网络供佛的人,特别特别的多,对此我非常欢喜。要知道,很多人在自己的真实环境里,是没有供佛因缘的,进入虚拟世界种个善根,还是挺稀有的。

  刚才蕅益大师的那个教证,以前讲《智慧品•澄清宝珠论》时引用过:以如幻的根,缘如幻的佛,灭如幻的罪,生如幻的福。当然,因为积集了如幻的资粮,最终也必定获得如幻的佛果。

  懂得这个道理以后,平时应该多作意幻供养。

  ◎ 宝天比丘供养白石获大果报

  下面讲一则《贤愚经》里的公案:佛住世时,有一位长者生了个男孩,因为降生时天降七宝,堆满了屋里和院内,所以取名宝天。宝天长大以后,随佛出家,并很快获得了阿罗汉果。

  阿难问佛:“世尊,不知宝天比丘过去修了何种福德,感召出生之时天降七宝之雨,衣食自然,不缺吃穿,而且出家之后,很快证果?”

  佛陀说:“过去毗婆尸佛住世时,有一次僧众游行村落,当地有福报的居士们共同迎请僧众,广作供养。有一个穷人见了,也想供养,但家里穷,没有宝物,于是就找来一些白色的石头,观想成金银珠宝,抛洒于空中供养僧众,并发下大誓愿。

  当时的那个穷人,就是现在的宝天比丘。他以供养白石的果报,九十一劫中福报无量,多具财宝,衣食自然。而今世成了最后有者,值遇我,并且出家证阿罗汉果。”

  从这个公案可以看出,要供养,要积累资粮,不见得非要很多的钱。相反,恭敬心、清净心是最重要的。像学院有很多老觉姆、老喇嘛,他们念《普贤行愿品》时,边念边抛大米,同时观想供养诸佛,其实功德是很大的。不过,现在学院不让抛了,怕经堂里到处都是,所以要求意幻供养。其实抛米是很有功德的。

  不管怎样,以后我们朝拜圣地,礼拜佛像、佛塔时,用金银珠宝供养当然好,没有的话,以清净心摆放石子、鲜花或净水,也有很大的功德。

  有些不信佛的人,认为供养是多余的:“这么愚昧,干什么呀?”其实,我们供养有我们的道理,是有意义的。你们世间人不也有一些仪式嘛,谁轻蔑它的话,恐怕也说不过去吧。所以,不懂的人要歧视真理,是不合适的。

  那么,刚才也讲到了,佛能接受一切供养,既然如此,我们也应该随时随地作供养。见到路边涓涓流淌的清清小溪,见到遍满鲜花的一方平原,夏天的彩虹,冬天的雪景……任何赏心悦意的事物,甚至进入城市,堵车时见到成排的车灯闪烁,进入机场时见到许多庄严的建筑,这些我们都可以意念供养三宝。这样观想,在不知不觉当中,顺便就可以圆满资粮,所以我们一定要这么去做。

  己三、忏悔支:

  ◎ 深心忏悔一切罪业

  忏悔时,要痛心疾首地发露忏悔,从无始以来流转轮回迄今为止,自己所造的能回忆、不能回忆的堕罪,也即身语意三门所造的十不善、五无间、近五无间罪 、四重罪 、八邪罪 以及掠夺三宝财物等一切罪业,并且痛下决心:“从今以后永不再犯……”就像前面“念修金刚萨埵”之引导中所讲的那样,以明观四种对治力而忏悔。

  只要这样忏悔,罪业一定能清净。如《业报差别经》云:“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一个人即使造了特别严重的罪业,但造了以后,若能深深地谴责自己,并且发露忏悔、永不再造,也能拔除一切根本的罪业。

  以四种对治力忏悔以后,接着观想:一切罪障在自己的舌头上汇集成黑团,通过皈依境尊众的身语意放射光芒照耀,由此就像洗涤污垢一样,净除了罪障。

  只有净除罪障以后,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任何修法的验相才能呈现,诸佛菩萨的境界也才能现前。如《圆觉经》云:“常当勤心忏,无始一切罪,诸障若销灭,佛境便现前。”那个时候,你就会经常梦见上师、本尊、护法来加持你。

  ◎ 忏罪不能拖延 不能故意多犯同忏

  相反,如果罪业一丝都没有遣除,出世间的任何功德都无法生起。因此,修行人一定要常修忏悔,而且不能拖延,什么时候犯了,就立即忏悔。《涅槃经》云:“智者有二,一者不造诸恶,二者作已忏悔。”那么作为智者,假使不能不造恶业,但造了也要立即忏悔,千万不可拖延。

  有人说:“今天我犯戒了,但不着急,过两天再犯的时候,一起忏悔。”其实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记得《百喻经》里就有一个比喻:

  以前,有一个愚人养了七个孩子。其中的一个孩子死了,愚人见孩子死了,便把尸体搁在家里,不管他了。

  别人见了,就问他:“你为什么不把他殡葬了?”

  愚人听了以后,心想:“如果这样搁着不对,一定要送去殡葬的话,那要再杀一个,这样一担两个,走起来就平衡了。”想完,他便亲手杀了一个儿子。这样担着两个,扔到尸陀林去了。当时的人都嗤笑他,觉得这太愚蠢了。

  这个比喻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犯了戒,应该立即忏悔,不能覆藏。但有些人被要求忏悔时,认为反正要忏悔,不如多犯一些,然后一起忏悔,于是又破戒,并且造了更多的不善。这就像那个愚人一样,一个儿子已经死了,再杀一个儿子,其实这是非常愚痴的。愚人如此,如果修行人是这样,也是如此。因此,每次造业以后,一定要立即忏悔。

  你看阿底峡尊者,那么了不起的大班智达,但即使走在路上,一发现自己心生恶念了,便马上坐下来,用那个随身带的木制曼茶罗,供曼茶忏悔。尊者尚有分别恶念,尚需随时忏悔,那我们凡夫更不用说了。

  那么在忏悔时,用这里的修法,就观想上师三宝,之后念诵:

  够 色 莫 给 累  那 根

  一切三门不善业

  怄  萨 秋 给 昂 德 夏

  光明法身中忏悔

  其实,宁提心滴派修法中的偈颂,很多是密法的教义。这个偈颂的意思是,一切身口意三门所造的不善业,全部在光明法身中忏悔。也就是说,能忏、所忏、忏悔皆不成立,完全以三轮体空的方式摄持而忏悔。

  以上已经讲了七支供里的三支——顶礼、供养、忏悔,这些都是滋养慧命的好“食品”。胃口好的人一看到好食品,这个好吃、那个也好吃,统统想吃。所以,在有限的生命里,能“吃”多少就“吃”多少吧,如果你胃口好的话。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