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极乐净土的四种因


2015/5/23    热度:875   

  第一世卡卢仁波切开示

  摘录:《藏传佛教的第一堂课》

  有四种因可以带领我们的心往生“德哇坚”(Dewachen)——极乐净土,或是梵语所谓的“速喀哇谛”(Sukhavati)。德哇坚净土可以视为一个高层次的化身净土,或者可以视为连结较低层次之报身净土的桥梁。这是一个相当于初地菩萨证悟经验的净土,表示这里的有情超越生死轮回的限制,在这里心识不需要因为业力而受生。从已觉悟者的观点来看,一位已经达到这种证悟层次的有情,他可能可以为了帮助其他有情而选择自主地化现于轮回;但这是一种选择,不是业力使然。

  在我们目前的世界系统形成之前,以及在这个宇宙范围中的上一个世界系统毁灭或瓦解之后,有二十中劫的时间是处在虚空的状态(空劫)。在此之后,则是各种元素开始凝聚而建构的过程,在风元素聚集之后紧接着是水元素聚集等等,逐渐形成我们的物质宇宙。在任何生命投生到这个特殊的世界系统之前,建构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需要另外二十中劫(成劫)。而从各种生物开始居住在这个世界系统的各种国土,直到第一千位佛陀出世并灭度为止,这段时间又需要二十中劫(住劫)。

  在这个时期,维持这个世界系统的业力本身即将耗尽;然后,各种元素的分离、瓦解的过程以及宇宙的物理建构将再发生,这又需要二十中劫(坏劫)。上述空、成、住、坏的状态共需要八十中劫的时间,这就称为一个“麻哈嘎尔巴”(mahakalpa)或“大劫”。

  成就极乐净土

  《阿弥陀经》描述极乐净土“德哇坚”,大约在十天之久形成。但是我们应该知道,身处德哇坚的有情,他们的一天相当于我们的一大劫。久远以前,阿弥陀佛所发的诸大愿中最初就是成就这个净土。

  当行者的心进入德哇坚的经验状态,即证悟菩萨的初地。如经典所示,是一种相当不寻常而且美妙的经验,因为心会以不可思议的方式受生。它在莲花中央受生,莲花开放,并且让这位经验到纯净状态的有情,接受如天堂般美丽而令人满足的国土所拥抱。

  一旦达到了初地菩萨的这种觉悟层次,这位有情可以运用愈来愈自由自在的心,为了利益其他有情而在任何刹那、任何国土中显现一百个化身。或者这位有情也可以经验其他净土并且谒见其他诸佛。

  关于其他的净土,其中有一些是层次极高的报身净土,心如果要经验到这些国土,必须达到第八地菩萨的证悟层次。即使在较低层次的报身净土的情况当中,有情至少也必须有初地菩萨的证悟体验。而较低层次的化身净土,则须要修行者方面严守清净戒律以及累积不可思议的功德。

  由于阿弥陀佛的这些大愿,因此决定心能够受生于这个状态的唯一关键要素,就是个人的深切发愿。所需要的就是绝对确信要经验这个净土是可能的,以及想要达到那个状态的热切期望。《阿弥陀经》描述这个净土的特性归因于修行者的信仰以及自信。

  虽然发愿以及信念是决定心是否能够经验极乐净土的关键因素,但是我们仍然须要考虑四个必要因素或原因,以便修行可以成功。

  第一因:观想环境为极乐净土

  其中的第一个就是我们清楚观想这个清净环境所扮演的正面角色,这和其他金刚乘的修习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例如,当我们修习度母仪轨时,我们观修前方虚空有二十一个其他形态的度母所围绕的绿度母坛城。我们透过观想所开展的相关背景,以及深信在我们面前的这些的确存在,这些基本原理都是相同的。但是在净土修习的情况中,观想的特定内容则有所不同。我们观想自己在阿弥陀佛以及其他诸佛菩萨面前,想像我们目前的环境为极乐净土。外在世界的岩石、树木、水以及群山,变得比我们现在经验到的自然世界更加可爱、更加美丽。它是一个完美的经验世界,那里的生活环境绝不会伤害居民或是任何苦的因。

  我们观想这个广大环境的中央是一个宝座,上面是阿弥陀佛的形象,颜色为深红,身着僧袍。他以全跏趺坐在其中,持钵放在腿上,被广大的佛、菩萨以及阿罗汉众围绕。这些人物构成环绕坛城的核心角色——阿弥陀佛——的随侍。我们观想的这个坛城愈清楚,对我们的禅修和产生心愿、祈请就更有支持的力量。但是不论我们是否能够清楚观想这个坛城,其关键因素都在于我们的信念。就像在印度佛教传统的一部典籍中极为正确和适切地说过,所有现象的经验都植基于我们的意图和发愿;唯有在这个层次上,我们才能够把效果发挥到极致。假如我们对于某个真实的事物发展我们的意图、愿望以及信念,那么我们就有较大的机会去实现这种转化。

  第二因:本身的净化和积集资粮

  往生净土的第二个因素就是我们自己本身的净化(净除罪障)和开发(积集资粮)。透过减少我们自己的负面情绪和障碍成分、开发和激励正面的态度、发展我们的功德并且深化我们的觉知,就可以达成这个目标。这点和我们在现世所经验到的情况是类似的。假如我们由于善业而累积足够的功德,那么不论我们做什么都将可以成功;反之,不管我们再怎么努力,则全然没有进展和达到成功的基础。在没有发展功德和觉知这些因素的情况下,我们不要期待自己可以达成这些结果。

  然而,在精神的修习中,决定我们成功建立这个功德的基础特质是有点不同的。而最重要的特质是对我们的精神导师、三宝以及精神的原则要有信心和信任,从那里我们可以寻求激励;我们对于有情的慈悲心,以及我们了解现象的存在是内心的呈现,而心本身则是自性空的。假如这种信心、悲心和智慧充分存在,那么我们的精神开发将会非常有效率。

  努力净化我们自己的负面情绪和障碍,以及发展功德和觉知,这点被浓缩在《大乘七支祈愿文》当中,这个祈愿文经常出现在祈愿的典籍当中,因为它是净障集资的最佳技巧之一。“七支”的第一支(礼敬支)是礼敬皈依的来源——三宝和三根本;第二支(供养支)是献上供养;而第三支(忏罪支)是发露忏悔,这个忏悔不只是现世当中,而是无始以来所有生生世世中我们和一切有情所造的罪业,我们承认并忏悔自己和他人的过失以及缺点;这个祈愿文的第四支(随喜支)是随喜他人的功德以及善行——包含凡夫和觉悟者;第五支(劝转支)是请求我们的上师们、三宝以及诸佛、菩萨持续转*轮,透过宣说这些教法而让轮回当中的这些有情了解它们;第六支(祈请支)是恳请诸佛、菩萨以及精神导师持续在未来劫中化现,直到生死轮回穷尽而一切有情达到觉悟为止,我们祈求他们,这样一来,精神加持和鼓舞的来源将不会断绝;最后一支(回向支)是为了利益一切有情,而把先前六支以及一切精神修习的善行和功德作回向。这个祈愿文包含了净化罪障以及开发功德和觉知的所有内容。

  第三因:以利他心为动机

  带领我们的心往生于净土的第三个因素,是我们的修习可以从以利他心为动机这个事实中得到利益。

  当我们以菩提心、利他心以及大悲心去关怀别人的时候,精神的修习才会有重大的进展。当我们开发悦意慈和大悲心、真正的菩提心时,每一个行为都将变得强而有力。假如我们以完全利他的动机供养一支蜡烛在佛龛上,这比起没有那种动机的另外一个人供养千百支蜡烛,累积了更多的善行。当我们所作的每一件事都源于这个利他的动机时,所有这些事情都将具有浓缩以及加乘的特性。假如我们的愿望是依据并导源于这种无私、关怀他人的大悲心的话,那么这些愿望将比较容易实现。

  第四因:发愿

  当前述三个因素都具备了,则有赖于第四个因素——发愿,指引修习的方向。心要成功地达到清净经验的状态,必须要有强的愿力。一旦其他三个要素已经打好基础,在修习当中,这个(发愿)就是关键因素。在目前的情况中,所发的愿就是希望我们自己以及一切有情都到达净土的状态。即使我们到达这个状态,而其他人没有,我们仍然会从已经觉悟者的立场持续为利益其他人而努力。这是一个我们从未忘记的承诺。我们的利他动机是坚固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建立把外在环境视为净土的认知。

  我们把菩提心这个基础建立好之后,观想阿弥陀佛的形象在我们前面,我们相信我们的确在他面前,而且我们的动机的确想要经验净土。在祈愿的典籍当中,观想的脉络是建立在发愿经验净土的长篇祈祷中,它是着名的噶举派喇嘛噶玛恰美仁波切所撰。祈祷文描述净土有阿弥陀佛以及伴随的诸佛、菩萨,并且作为第一个因素,支持它的则是来自于我们的清楚观想。

  第二个因素是努力开发我们个人净障集资的这个因素,这是透过七支祈愿而完成,因为强调这个部分,因此这部祈愿典籍对于七支祈愿做了广泛的说明。

  这部祈愿典籍的下一章是关于我们所要培养的态度,也就是我们在肉体上是要选择继续在生死轮回当中?或者有能力超越轮回,并解脱我们的心去经验极乐净土?当我们检视轮回的过患和限制、在生死循环中存在的不稳固和令人挫折的本质,以及在那个层次存在的事物没有一个可以信赖的这个事实时,可以增强我们发愿达到那种清净以及稳定安乐的经验,而不愿再继续漂泊在困惑和痛苦当中,而困惑和痛苦正是生死轮回持续不断的燃料。

  这部祈愿典籍最后一章的结语是描述极乐状态的经验。不可思议的长寿、心的特性、心的极喜、心为了利益其他有情的化现能力,所有这些都被依次地检视,以便加深内心对于这个存在状态的印象,并且进一步强化我们达成它的愿力。

  假如我们的愿望以及祈请结合这四个因素,就可以确保修习成功,我们毋须怀疑这个修习是否有效。我们无疑地将达到免于痛苦以及充满极乐的这个经验状态,而且唯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够极为有效地利益他人。

 

五明学佛网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净土圣贤早晚课净土指归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