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讲记【自立法师】(八)
2015/5/23   热度:425
阿那律尊者经过佛这一番训斥后,惭愧得无地自容。他自责地想:当时出家是为了学佛,为了要了生死,怎么可以这样贪睡?耽误了修持的时间,恐怕会遭受堕落的苦果。从此,发愤精进,不仅是白天没睡,连夜晚应该休息的时间,他都忍住不睡,就这样不眠不休的用功。我们知道,过犹不及,他这样蛮干,结果把一双眼睛搞瞎了。
佛陀看到阿那律双目失明,觉得怪可怜的,除了安慰他以外,更教他一心修习「乐见照明金刚三昧。」他天天按照佛陀的指示去修习,不久居然证得了罗汉果,得了天眼通,不再需要肉眼,不管多远他都看得见。他观察大千世界,就好象是看手掌中的一粒庵摩罗果(译为「无垢清净」,形如槟榔),一目了然。在佛的弟子中,他被称为「天眼第一」。
讲完了阿那律尊者,不禁使我想起了中国《论语》中,也提到孔夫子有一个名叫宰予的学生,每当孔子讲课的时候,他也是不停地打磕睡,孔子见了,当然非常生气,就严厉的训斥。孔子说:「宰予昼寝,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你们都看到大殿两旁所雕刻的佛传,那是质料坚固的那拉木雕刻而成的,这样才会庄严雅观。朽木,就是生了蛀虫的烂木头。腐烂的木头,一雕就烂了,是不能作为雕刻用的。一定要先把墙壁弄得很平整,才可以粉刷,如果用臭泥巴涂墙壁,就没有办法再上漆了。这两句都是孔子对学生的指责,训导学生如果太贪睡,就像朽木及粪土之墙一般的不成器,没有前途,太没出息!以上两则历史故事,可以了解古代圣人对教育弟子执善的态度,弟子们经过老师的教训,将来一定会成大器的!
佛在《遗教经》中,对睡眠也有恳切的开示,他说:「汝等比丘,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你们身为比丘(佛陀虽然是讲比丘,实际上是包括佛的四众弟子,也就是所有的佛教徒),白天要很勤劳,很专心的修持所学习到的善法,要好好把握时间,不要让它空过了。晚上睡觉,也应该有限度,上半夜(初夜),下半夜(后夜),要参禅静坐,不可以贪睡而把道业荒废了,中夜(十点至二点)睡觉前还要诵经,因为人身难得,几十年很快就过去了,应该懂得把握时间,不要因为睡眠的缘故,使我们一生就这样糊里糊涂地空过而无所得!
平常有两句俗语:「早起三光,晏起三慌。」一早就起床,精神饱满,任何事一下子就办完了,如果睡到日上三竿(十一、二点)才起床,事情积得一大堆,慌慌张张地,不知该从那一件做起,很多事因此被耽误了。附带要劝告各位,睡觉固然需要,如今实行三八制度,每天定时睡八小时,已经非常充足。可是好多人经常睡到上午十点或是中午十二点才肯起床吃饭,晚上反而睡不着,这样晨昏颠倒,会把身体弄坏。学佛的人,对日常生活起居应该要有规律,才能有健康的身体。
讲到这里,算是把《佛说阿弥陀经》十六位尊者都向大家介绍过了,佛的常随众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举出这十六位,作为一切罗汉的代表。
如是等诸大弟子。
这包括了以上十六位等许多的大弟子。
这是总结上面所介绍的十六位尊者的一句经文。
「如是」,就是指上列十六位尊者。「等」是包括其余所有的闻法大众。「诸大」拣别不是小,这一些并不是普通的,都是有资格、有声望、了不起的,许许多多的大弟子。「弟子」──简单地说是学生、门徒、学徒。依字面解释,学在师后,曰弟;解从师生,曰子。做老师的先念书,先学习,而后他才做老师,教导学生。以学习的程序讲,老师学在前,学生学在后,就像是哥哥对弟弟,兄先弟后一般,学生比老师迟一步学习,才被叫做弟。学生的一切智慧都是由老师的启发而产生的,好象儿女是父母所生。学佛的人,听佛开示,启发的智慧,正知正见,依教修持,步上成佛的大道,这一切都是依老师──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教导而生起的,所以叫做子。(平常我们对师父或任何出家人,自称弟子,就是这个意思)。
这许多弟子,都是「内秘菩萨行,外现声闻身」。说明白一点,这十六位尊者,表面看来,他们是罗汉,实际上,他们都是大菩萨,有的是古佛再来,有的是菩萨示现,隐本垂迹;有的甚至是他方圣众,作不请之友,为了拥护道场,特别来做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总而言之,这许多的常随众,都是来帮助佛,作教化众生的弘法事业。正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护持」。大家都喜欢看戏,不管是京戏、是歌仔戏,或是电视连续剧,只有一人在台上唱独脚戏,会闷死人,除了主角以外,还得有配角,有跑龙套的,才能引起观众的兴趣。成佛也是一样,一尊佛到这世间来应化、来教化众生,千千万万的佛、菩萨,也会跟着到这个佛土来帮忙教化。正如俗语说:「牡丹虽好,还要绿叶扶持。」是同样的道理。牡丹称富贵花,是百花之王,非常娇艳,但不管它如何娇美,如果没有绿叶的扶持,只单独一朵花,也显不出它的高贵来。
人世间是讲缘起的,譬如说一个很会唱戏的主角,不管是中国过去的梅兰芳,或是台湾现在的杨丽花,虽然说他(她)们都有精湛的演技,但是请大家想一想,如果只是他们独自一人唱独角戏,会精彩吗?一定会让人觉得单调无味,必须有其他人陪衬,许多配角一起合演才好看。同样的道理,一个道场,一个普通的团体,或是一个家庭,主而外还要有宾。我们做人,千万不要骄傲,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任何事都不需要别人的帮忙,样样都以自己为是。要了解,人,不是万能的,一个人不管怎样能干,总是有所欠缺,免不了会有需要别人的时候,了解了这个做人最基本的道理,才能与人和乐相处,人生也才会圆满、自在。
到今天为止,《佛说阿弥陀经》我已经讲了十二次了。实在说,「六成就」和十六位尊者,一个钟头就可以讲完。讲了十二次,《佛说阿弥陀经》可以讲好几遍了。但是我不那么讲,却像讲故事一样的闲谈闲谈,还有像刚才所讲的噜苏话,是希望大家互相勉励,在做人方面可以作为参考,不然,就算你把佛经研究得再怎样精通,人做得不好,学佛有什么用呢?我是抱着这个观点讲经,佛法的内容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学佛先从做人起」,把人先做好,进一步再学佛,因为这样,才拖拖拉拉的,直到今天才把十六位尊者讲完。
并诸菩萨摩诃萨。
当时听佛讲本经的听众,不只是前面介绍的那十六位尊者大阿罗汉,同时在座还有许多大菩萨,他们也都来参加这个殊胜的讲经法会。
「并」,是同的意思。
「菩萨」,全名是「菩提萨埵」,简称为「菩萨」。翻译成中文是「觉有情」,或者称为「大道心众生」。
觉、觉悟;有情,包括六道所有的众生。换句话说,不管任何众生,只要是自己能够在佛道上用功,追求觉悟(上求佛道──自利),又能够把所觉悟的道理弘化,使一切众生也都能够觉悟(下化众生──利他),这就是菩萨的精神。中国儒家所谓:「以先觉、觉后觉」。就是世间圣人,将自己所懂得的道理,及一切的经验,去教导其他人。孔子也说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希望自己能觉悟、能成贤成圣,也希望别人跟我们一样,达到这高超的境界。这也是表现菩萨一部份利他的精神。但是佛教菩萨所化度的对象,他的范围不仅是人类,而是包括了一切有情识的众生;所希望达到的境界,不仅是人间的圣贤,而是了生脱死的涅槃。
「摩诃萨」,「摩诃」、译为「大」,「萨」、就是菩萨,合起来讲就是「大菩萨」。他们的根机大、智慧大、悲愿大、境界大、能力大、所证悟的真理大、所表现的行为更伟大,所以称为「大菩萨」。
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干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
在弥陀法会上,究竟有那些大菩萨来参加呢?现在推出四位代表来: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干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等,以及其他诸位大菩萨。
第一位、文殊师利法王子。
「文殊师利」,或称「曼殊室利」,都是印度音,译成中文,根据华严宗的说法,有「妙首」、「妙吉祥」、和「妙德」三种意义:
一、「妙首」,是属信仰的。平常说:「佛法如大海,信为能入」。佛法好象大海一般,广大无边,怎样才能进去呢?唯有依靠信仰,才能进入。所以信仰是一切功德最主要的条件,有了信仰,才能亲近佛法,进而产生一切功德。所以叫「妙首」。
二、「妙吉祥」,是属修行功德方面的,文殊菩萨多生多劫,都很虔诚地去亲近、去赞叹、去供养一切诸佛,同时也受一切诸佛所称赞。一切的众生也都乐意、欢喜亲近、供养他。学佛的人,最具体的表现,就是要具足亲近、赞叹、供养等行动,就等于具足了微妙吉祥的圣德,所以叫「妙吉祥」。
另有一种说法,当文殊菩萨出世时有十种不可思议的瑞相发生:(1)光明满室,(2)甘露盈庭,(3)地涌七珍,(4)神开伏藏,(5)鸡生凤子,(6)猪生龙豚,(7)马产麒麟,(8)牛生白泽,(9)仓变金粟,(10)象生六牙。因为有这种种的祥瑞产生,所以叫「妙吉祥」。
三、「妙德」,是代表智慧的。我们平常总是称念「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文殊菩萨在所有的菩萨当中,是「大智慧第一」。佛经上说:「般若(智慧)是诸佛之母」。文殊菩萨具足大智慧,在过去生中曾经做过七佛(包括释迦牟尼佛)的老师。因为他的智慧能够成就一切功德,所以叫「妙德」。
根据《悲华经》的记载,文殊菩萨在因地修行时,曾经对宝藏佛虔诚地发愿,要救度众生,蒙佛授记,为他取名叫文殊。我们如果再进一步,详细地研究他的历史,实际上他早已成了正觉。也就是说,他在过去世已经成佛,佛号「龙种上尊王佛」,现在世在北方欢喜世界作佛,号「欢喜藏摩尼宝积佛」,未来也要在南方离垢世界成佛,佛号叫做「善现如来」。
你们听了这许多的介绍,就知道他是古佛再来,倒驾慈航,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中示现为菩萨,跟普贤菩萨作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手,为的是要辅佐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华藏寺大殿中央供奉的就是毗卢遮那佛,两旁分别是大行普贤菩萨和大智文殊菩萨,合称为华严三圣。
「法王子」,是菩萨的别称。世间称国王的儿子叫王子。《法华经》云:「我为法王,得法自在」。佛被称为法王,菩萨是将来佛位的继承者,所以称为法王子。
以定义来看,所有的菩萨都可以称为法王子,为什么特别强调文殊菩萨为法王子呢?因为他的道德、智慧最高,所以得到这个称号。荆溪大师云:「于法子中,德推文殊,诸经常为上首」。
罗汉中的舍利弗,菩萨中的文殊,都属于智慧第一。在《弥陀经》最后,佛陀表示:「在五浊恶世,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可不是吗?单凭一句阿弥陀佛,就能够往生西方,见佛闻法,得不退地,这样的道理,如果没有大智慧的人,是不容易接受、不容易相信的。本经特别介绍出舍利弗尊者和文殊师利菩萨,这两位具有大智慧的弟子,而为上首,作为佐证,说明念佛法门的殊胜。
第二位、阿逸多菩萨。
「阿逸多」,译为中文是「无能胜」。意思是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胜过他的。《悲华经》上说:「慈氏菩萨发愿于刀兵劫中,拥护众生。」这位菩萨常常修「慈心三昧」,以慈心对待一切众生。任何人的慈悲之行,都没有可能超过他的,所以叫做「慈无能胜」。
他是谁呢?他就是坐在我们山门口的那位「弥勒菩萨」。「阿逸多」是菩萨的名,「弥勒」是他的姓,弥勒译为中文是「慈氏」。为什么会被称为慈氏呢?研究了几部经典,归纳起来,具有三种意义:
一、从他的母亲方面说,「母性慈故,因名慈氏。」本来他母亲的性情很暴躁,自从怀孕了弥勒之后,性情变得特别亲善、慈悲,为了这个缘故,弥勒称为慈氏。
二、从他的父亲方面说,《弥勒上生经疏》云:「其慈者,父王本姓。」他的父亲本来就姓慈氏,从父姓,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三、从他本身方面说,《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云:「弥勒菩萨法王子,从初发心不食肉,以是因缘名慈氏,为欲成熟诸众生。」弥勒菩萨为了要教化,救度众生,免除一切众生的痛苦,从最初发心就持长斋,从来都不食肉,多生多劫都是这样修持「慈心三昧」的法门,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才称为慈氏。
我的老师慈航菩萨,有一个别号叫慈氏,他的相貌、体态,都跟弥勒菩萨相似,也许是弥勒菩萨再来。当时我们所住的寺院,就称为弥勒内院、即是现在弥勒菩萨所居住的地方。
弥勒菩萨现在居住在兜率天内院,他的地位是「补处菩萨」,当来下生继承释迦世尊的佛位,为贤劫千佛中的第五尊佛。当第十减劫(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人寿八万岁时,才下生人间,在华林园龙华树下成道,开三次大法会,度脱上中下三类根机的众生,这是一般所谓的「龙华三会」。这在《弥勒下生经》及《增一阿含经》(四十四)中有很详细的叙述。
目前我们所供奉的弥勒菩萨,都是他的应化相。梁武帝时代,他应化为傅大士,武帝非常尊敬他。中国五代时,他应化于浙江奉化县,绰号布袋和尚。他的个子大、肚皮大、耳朵大,手里经常拿了一个大布袋,谁也不知道他的姓名,人人都称呼他为布袋和尚。他逢人就乞化,化来的东西一股脑儿装进他那口乾坤袋,遇到小孩子就分散给大家结缘。
弥勒菩萨的禅机很多,曾经做过好多偈颂。他说:「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皮须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世间就有这么多是非憎爱的现象,仔细的想想看,对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计计较较,又有什么用!倒不如放宽肚皮,豁开心胸,万般烦恼都不必去管,任由它去好了!上次我们拜千佛,听过浩霖法师讲:「皆大欢喜」,他为我们详细介绍弥勒菩萨肚皮大,总是脸带笑容的原因。这就是他忍辱的功夫,修持的法门。所谓大肚包容,肚大包容量也大,总而言之,世间的是非人我,一切叫我们难忍的,他都能忍;难受的,他都能受。谈到忍辱的功夫,这倒是一个处世的好法门。
我们佛门中有寒山和拾得这两位出家人。有一次,他们的对话中谈到弥勒菩萨,说明弥勒菩萨是怎样做人的,值得我们作为参考。
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贱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寒山云:「还有甚诀可以躲得?」拾得云:「我曾看过弥勒菩萨所写的偈,你且听我念。偈曰: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寒山问拾得做人的道理:「世间的人实在太不象话了,明明没有那样做,却要毁谤我、有的欺负我、有的侮辱我、讥笑我、轻视我、甚至对我非常的作贱、讨厌我、欺骗我、这么多的人都在打击我,我应该怎样去对待他们呢?」拾得回答说:「世间一般人遇到这种遭遇,一定会想到报复,这个要不得。学佛的人,千万不要有报复的念头。不管人家是骂你也好,打你也好,都不要怀着报复的心态。那么,应该怎么样呢?忍他!要知道,小不忍则乱大谋。世间人常常为了一点小事,因为不能忍的缘故,弄得不可收拾。遇到被人欺负的时候,让他三丈远、由他去、还是躲避他、忍耐他、不要理他,试试看特别尊敬他、让他自己感到惭愧。老实说,你这样做并不是吃亏。他现在有钱有势,有优越的条件,但是世间是无常的,他现在可以欺你、打你、骂你、等过几年,再看看,看看他的收场如何!是不是还这样气焰凌人呢?佛教是讲因果的,我们不可能永远这样受人欺侮,永远吃亏的!」
寒山说:「你说的这几个办法实在是太好了。可是你叫我躲他,有时真是麻烦,明明不去惹他,他却要欺上头来,你叫我怎样躲呢?你还有没有更好的秘诀?」
拾得回答说:「我过去曾经看过大肚子的弥勒菩萨写的一首偈,你就听我念吧:『我这个不中用的老人,穿得破破烂烂的,每天粗茶淡饭,混饱肚子就够了,更别说是山珍海味。衣服虽然破,补好后依旧能遮寒,不受冻就满足了。世间一切是非人我都随缘,什么事都无所谓,不必太计较。有人骂我老粗不中用,我就欢欢喜喜地告诉他骂得好!有人想打我,我就自己倒在地上,任由他随意打,打到他手酸无气力,累了,自然会自己停下来不再打。有人把囗水吐到脸上来,不必去擦它,任由它干掉就算了。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你跟他相打相骂,两个人都辛苦,真是自寻烦恼。任别人打也好,骂也好,吐口水也好,我就是无动于衷,他自然会感到无趣,而自动停下来,这样他既不辛苦,我也没烦恼,这样的人生不是很自在,很痛快吗?佛教的六波罗密中,忍辱波罗密是最高的境界。你修这种到彼岸的功夫,是最宝贵、最微妙的,如果能修到这种程度,那里还愁不能够了道呢?』」
学佛办道,不一定要拜佛、念佛、念经、持咒,先把人做好,把忍辱功夫修习圆满,再进一步学佛、觉悟、断烦恼,成佛也就快了!大家可能会说:话虽然是这样说,可是「说时似悟,对境还迷」。大话谁都会说,假如真正被人家骂一句,一定要回他两句。奉劝各位学佛的人,要时时学习弥勒菩萨的大肚包容,能容忍,能忍让,身心自然舒泰自在!
因为讲到弥勒菩萨,所以把弥勒菩萨讲过的话,做人的作风介绍给诸位。虽然说,弥勒菩萨还有千千万万年才会到人间来成佛,其实弥勒菩萨经常在人间示现,我们常念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弥勒菩萨时常应化世间,只是我们不认识而已。他经常在我们的身边示现,只要有人跟他一样,具有无上的包容雅量,就是菩萨的化身,我们就应该向他学习。
第三位、干陀诃提菩萨。
「干陀诃提菩萨」,译为中文是「不休息菩萨」。为什么叫做不休息菩萨呢?学佛最后的目的是希望成佛,佛道深远,绝不是一般小小的根机,或是微小的行持,就能轻易达到目的的。干陀诃提菩萨为了完成佛果,自从发菩提心以来,经历恒河沙劫,每天不休不息地广修六度万行,救度一切众生。
在《思益经》中对干陀诃提菩萨的介绍说:「恒河沙劫为一日夜,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过千百万亿劫,得值一佛,如是值恒河沙,行诸梵行,修习功德,然后授记,心不休息,故号为干陀诃提。」假使把恒河沙劫这么长久的时间当成一日一夜,三十天是一个月,一年有十二个月,经过了千百万亿劫久远的时间,才有遇见佛出世的机会,渐渐地一天天修持净法,及积集功德,再经过了无量数的佛为他授记,最后才能成佛。这种不休不息、无懈无怠的精神,所以叫做「干陀诃提」。
圆瑛大师所着《圆瑛法汇》,其中有一部《弥陀要解讲义》讲到:「世界无边尘扰扰,众生无数业茫茫,爱河无底浪滔滔,故此菩萨不休息。」无量无边的世界,被许许多多的尘埃(烦恼)扰扰不息。六道中无尽的众生,从早到晚不停地起惑造业,所造的业犹如大海一般地苍茫无际。俗语说,爱不重不生娑婆。众生受到无底江河般的爱欲无明烦恼所迷惑,在滔滔大浪的生死海中头出头没,轮回不息,没有了期。干陀诃提菩萨为了救度众生早成佛道,就不能休息了。
第四位、常精进菩萨。
「常精进菩萨」,「常」,是恒常;「精」,是精而不杂;「进」,是进而不退。这位菩萨从早到晚,都是专心一意地用功、恒常不断地为自己、为别人,实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愿,所以叫「常精进菩萨」。
常精进、有两种意义:
一、自利,利益自己。从自修方面说,要修善去恶。时时向好的方面去修持,让所有罪恶的行为都停止下来。佛教有一个术语叫「四正勤」:没有生起的善心,要令它增长;已经生出了善心,要好好保持;没有生起的恶念要预防;已经生出的恶念,要赶快消灭。
二、利他,帮助他人。对别人方面说,要度生不倦。时时刻刻都要救度众生,从不会觉得疲倦,不会感觉辛苦。《宝积经》说:「此菩萨,为一众生,经无量劫,随逐不舍,犹不受化,曾无一念弃舍之心。」这位常精进菩萨是怎样不倦地救度众生呢?为了要度化任何一个众生,虽然经过了无量无数劫的时间,仍然穷追不舍,永远跟随着众生。纵然这个众生仍顽固地不受教化,一般人总会退心,但是菩萨还是不忍生起一念弃舍心,还是时时刻刻想尽方法去教化他。这种度生的精进心,可算达到了极点,所以称为「常精进菩萨」。
上面讲到的这两位菩萨,一位名「不休息」,一位名「常精进」;常精进,必定是不休息的,因此,这二位菩萨,名称虽然不一样,而他们的德行,可算是一致的!
参加弥陀法会的菩萨很多,为什么只列出这四位菩萨作为代表呢?《弥陀经》是提倡念佛,求生极乐的净土法门。念佛,说起来虽然简单,行起来并非那么容易,尤其是讲到极乐世界种种的殊胜,更是不可思议,最为难信,一般人极不容易接受,必须具备很大的智慧,才能发起真实的信心,因此,正如阿罗汉是以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为上首一般,菩萨就以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为首席代表。弥勒菩萨曾经历劫修持,而且证得「慈心三昧」,他发大愿要救度众生,更是位居补处地位,将继释迦牟尼佛下生到娑婆世界来教化众生,基于这个原因,所以第二位就以他为代表。净土法门不仅是口头上讲,或是信仰、发愿就能够有成就的,最主要的是能切切实实地力行,所以第三、第四位就以不休息菩萨,常精进菩萨做为代表,告诫我们只要具备不懈怠、常精进、不休息的精神,一心一意地,时时刻刻不停地念佛,将来一定能往生极乐净土。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接引众生往生净土,只要具备信、愿、行三资粮,确定可能往生西方。四位菩萨正好是三资粮的实行者,所以才特别举出他们做为代表。
与如是等诸大菩萨。
与其他的跟他们一样的大菩萨们。
介绍了四位菩萨,就来个总结。「如是」,是承接上面的文字,指文殊师利菩萨、阿逸多菩萨、干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而言。「菩萨」,是指其余一切在座的诸大菩萨:如普贤菩萨、观音菩萨等。「等」,包括了诸位大菩萨。
弥陀法会的听众,前面已经讲过的十六位尊者是小乘声闻众;现在又讲完四位菩萨,属大乘菩萨众,接下去我们再介绍第三类的听众:天人众。
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还有释提桓因等无量无边,不可计算的诸天大众。
「释提桓因」,也是印度文,译为中文是「能天主」。他就是佛经中常常讲到的忉利天的天主,平常我们简称为「帝释天」,是世俗所称的「玉皇大帝」,也就是一般宗教所谓的「上帝」。他过去生中,修集了许多褔德,具足了能为忉利天天主的德行,所以叫「能天主」。
佛教所讲的天,计有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二十八重天: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欲界六天的第二天,名叫忉利天,在须弥山顶。忉利,译成中文是「三十三天」。所谓三十三天,不是指三十三层,而是从平面说,须弥山顶中是善法堂天,为帝释天主所居住,就是忉利天,东、西、南、北四方各有八天,合起来共有三十三,所以叫做三十三天。
佛经中有一段典故:过去迦叶佛时代,有一位女子,非常贫穷。(相传是摩揭陀国婆罗门,名憍尸迦)。她在迦叶佛将入灭度时,生出善心,发愿要造塔供养迦叶佛,只是她太穷了,经济能力不够,到处请人帮她完成这个愿望,刚好另外有三十二位女人,也有这个愿望,就共同发心,出钱出力,集合大家的力量,终于完成了她建塔供佛的心愿。由于这种善业,不可思议的功德,她死后就升到天上,做了忉利天王,其余的三十二位女人,也环绕在她的四周,各自成了三十二天的天王,一切都归帝释所统领管辖。「等」,就是指这三十二位天王。听了这段典故,我们可以知道,建塔造庙的功德,是何等地不可思议!平常我们听到人家要建塔造庙,如果能发心随喜,功德也是不可限量的。
「无量诸天大众俱」,佛教讲到天,真是太多了,简直是不可计算的。刚才所讲的三十三天,只是欲界六天的第二层而已。不过总结说来,就是三界二十八天。
「欲界」六天:是一层一层上去的。包括:一、四天王天(根据佛经上说,是在须弥山半腰):中国大陆的大丛林,第一殿普通是供奉「哼哈二将」,第二进是「天王殿」,供奉了「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等四大天王。平常我们普佛,称念「护世四王」,就是指这四位保护世间的大护法神。二、忉利天(在须弥山顶):就是刚才讲过释提桓因居住的地方。三、夜摩天,四、兜率天,五、化乐天,六、他化自在天。这六层天,都属「欲界」,因为生到这六层天的人,具有男女的情欲,所以叫做「欲界」。
「色界」分四禅十八天:一、梵众天、二、梵辅天、三、大梵天(初禅三天);四、少光天、五、无量光天、六、光音天(二禅三天);七、少净天、八、无量净天、九、偏净天(三禅三天);十、福生天、十一、福爱天、十二、广果天、十三、无想天、十四、无烦天、十五、无热天、十六、善见天、十七、善现天、十八、色究竟天(四禅九天)。大凡生到这色界十八层天的天人,只有男性没有女性。自然没有男女情欲的存在。不过那些人的身体颜色和形状仍然可以看得见。
「无色界」有四天:一、空无边处天,二、识无边处天,三、无所有处天,四、非想非非想处天。住到这最高的四层天上的人,已经没有形色可见,完全是精神状态,所以叫做「无色界」。
以上统计有二十八天,都叫做「天道」。佛经中所说的三界,就是这里所说明的「欲界」、「色界」、「无色界」。
「无量诸天」,是指天的数量多得很,从竖的方面说,有二十八重天;从横的方面说:忉利天就包括了三十三天,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天道,真是不计其数,所以叫做「诸天」。
「大众俱」,来听《佛说阿弥陀经》的,除了无量诸天的天王、天人以外,还有无数的「大众」。包括了「天龙八部」和「六道」。
「八部」:包括:一、天:就是前面讲到的三界二十八层天,是光明自然的意义。二、龙:龙有很多种,这里是指兴云作雨对世间有益的龙。三、夜叉:勇健鬼,(身体强壮的鬼),能在天空飞行,是看守天宫的神。四、干闼婆:嗅香神,他不啖酒肉,以闻香为食。他是帝释的音乐神,专管天上的音乐。五、阿修罗:无端正,就是丑陋的意思。又译为非天。有天人的褔报,没有天人的道德,常与帝释战斗,在胎、卵、湿、化四生都有种族,分归人、鬼、畜、天四趣所摄。只要是有很大的瞋心,都属于这一道。平常人类中瞋心比较重的,我们就会说他是阿修罗。六、迦楼罗:即金翅鸟神,一举能飞万里,以龙为食。七、紧那罗:疑人、非人似人,头生一角,亦为帝释的歌伎神。八、摩侯罗伽:大蟒神。这八部都是属于善良的护法神,每当佛陀讲经时都会到场,一方面是听佛讲经说法,一方面是来护持道场。
「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关于六道,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我就不再多讲了。
你们也许会怀疑,人听经是可能的,但是堕到地狱中的众生,被业报所系,那里可以出来听经呢?这疑问是对的。可是你们要知道,佛讲经说法时,他的音声,他的光明,是通达无碍,无处不到的,所以佛陀讲经,在地狱的众生也是可以听到的。佛光普照,三千大千世界,光明也会照到地狱去,使地狱的众生也有闻法的机会。
以上已经将弥陀法会所有代表性的听众,不管是小乘的十六尊者,大乘的四位菩萨,所有的天龙八部、六道众生,都一一介绍过了。以下我们就要正式讲到西方极乐世界,以及那里的弥陀教主和人民等等一切的情形了。
(二)别序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
那个时候,佛陀是这样告诉长老舍利弗的。
「尔时」,那个时候。每部佛经开始六种成就之一的「时成就」。当具足了有讲经的佛陀、有时间、有信仰、有闻过法的、有听众、有处所等六种成就的时候。也就是大家集合在一起,准备听释迦佛讲《佛说阿弥陀经》的时候。六成就是通序。所有佛经都是以这种形式为开始。
从这里开始是「别序」,也称为「发起序」。提出了发起讲《佛说阿弥陀经》的因缘。每部经都有发起的因缘,例如:《法华经》开始时,释迦佛从眉间放白毫相光,现一种祥瑞的光明而启开一乘大教;又如《维摩经》因维摩居士自己称病示疾,佛陀派遣弟子及诸位菩萨去慰问而展开了《维摩经》中「不二法门」的说法;我们平常常念的《金刚经》因须菩提启请佛陀,佛为他说法。很多经典都是弟子请问在先,然后佛陀才宣说,唯有这部《佛说阿弥陀经》是例外,既没有任何弟子们请问,也没有任何信徒的请教,而是释迦佛自动地讲了出来,所以是一部「无问自说」的经典。
「佛告」,告,告诉。一切佛经中,上对下说话称为「告」,下对上说话称为「白」,如「须菩提白佛言」,这是文言文表示尊卑的分别。为什么没有人请问,释迦牟尼佛会自动说这一部经,直接告诉舍利弗这一个法门呢?念佛往生是非常殊胜、非常不可思议的圆妙法门,可以说是三根普被,横超三界。末法时代的众生,一般对这法门,既不容易接受,也不知道从何问起,自然不容易解脱。释迦牟尼佛深具大悲心,怜悯众生根机太钝、智慧浅薄、业障深重,所以自动提示这个方便法门,因此不等待弟子请问,而自动宣说这部《佛说阿弥陀经》。
前面介绍听众时,不只是大阿罗汉,还有许多大菩萨在座,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单独告诉舍利弗,而不告诉其他的声闻弟子或菩萨呢?持名念佛的殊胜法门,如果没有大智慧的人是不容易接受,不容易信仰的,舍利弗年高德劭,在僧团中他是一位资格最老的大阿罗汉,在十大弟子中列为「智慧第一」,具备了这么优越的条件,所以释迦佛才特别很亲切地呼唤他的名字。本经从这里开始,一直到全部经的结束,释迦佛曾经一而再、再而三,亲切地呼唤他三十六次,主要是提醒他注意听,在座的大众当然也同样听到。为此舍利弗算是《佛说阿弥陀经》的「当机众」,不必再叫别人了。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
从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往西方太阳落山的地方过去,经过十万亿佛土这么遥远的地方。
这是标明极乐世界的方向和距离。
「从」,「自」或「由」的意思。
「是」,指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娑婆,中文是堪忍的意思,就是生在这个世界的人,堪能忍受一切的痛苦)。从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就叫做「从是」。
「西方」,从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位置,向太阳落山的西边过去,就是往极乐世界的方向。
「十万亿」,是说明极乐世界与我们这个世界的距离,到底有多远呢?有十万亿佛土这么遥远。十万亿: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百万位、千万位、……等数下去,应该是一列十四位数的数字,简直是一个天文数目了,绝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所能了解的。
「佛土」,每一尊佛所教化的一个世界。每一尊佛都有各自所教化的教区,平常我们所说的三千大千世界,即是每一尊佛教化的范围,这里是指阿弥陀佛教化的极乐净土,与我们这个世界的距离。
什么叫「三千大千世界」呢?这是佛教专有的名词。佛经上告诉我们,以须弥山为中心,四边环绕四大部洲(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同一个日月星系所成的范围,称为一小世界。(须弥山是佛教专有的名词,又称为妙高山,是由四宝所成,高度达八万四千由旬,一由旬是四十华里,属于佛教的世界观。佛诞生于印度,当佛未成佛前,印度就有这种传统的说法,佛陀为了方便教化众生,时常利用印度当时的名词,现有的说法,来解释佛法,让听众容易了解。须弥山究竟在什么地方,是不是在我们这个世界,有关这种种问题,我们只能以信心接受,不一定完全承认,也不可以完全否认,我只是以一般的说法,来提供大家了解一下。)集合一千个小世界,称为小千世界;再集合一千个小千世界,构成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构成一个大千世界。说明白一点,一千个小世界,累进千倍成为一个中千世界,再由中千累进千倍而成为一个大千世界,所以大千世界是经过三次千数的累进而成,因此称为三千大千世界。其实只是一个大千世界。每一个大千世界就是一个佛土,也就是一尊佛的教化区。
宇宙间,大千世界有无量无数。我们居住的这个大千世界,总称为「娑婆世界」。娑婆教主释迦牟尼佛,所教化的区域,以竖的来说,是三界导师。(不管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众生都是他教化的对象。)从横的来说,包括了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众生。我们所居住的南赡部洲,只是其中的一小部份。释迦牟尼佛以及其他佛教教主所教化的对象,是那么多,所教化的范围,又是这么大。佛陀们的教区,又是如何的广博。过十万亿佛土,就是从我们这个世界,一直向西去,经过十万万万个三千大千世界,才能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可见极乐世界是在一个多么不可想象的、遥远的地方。
有世界,名曰极乐。
有一个名叫极乐的世界。
「世界」,「世」,是世代,约时间而言,是竖说,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际。「界」,是界限,约空间而言,属横说,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十方的国土。有时间所累积起来的历史,有空间所容纳的山河大地,便成为一个世界。
「极乐」,梵语是「须麾提」,译为中文是「极乐」。或者译为安乐、安养、清泰,虽然各位法师翻译的名称不一样,但意义却都是差不多的。
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不管是阿弥陀佛,不管是国中的人民,不管是国土环境,都是非常清净殊胜而且庄严的,永离众苦,人间天上所有的快乐,都比不上它的万分之一,是极安乐的胜境,所以叫做「极乐世界」。
本来十方的佛土,都具备四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都有净秽的分别。唯有极乐世界的四土,都是属于清净的。这完全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信愿和功德所感而成就、独一无二的,所以称为极乐世界。
这一个极乐世界离我们的世界,有十万亿佛土的遥远。可能有人会认为,极乐世界既然离我们那么遥远,我们想生到那个国土去,岂不是太远了吗?是的,以我们凡夫的肉眼和心境来说,的确是这样的。凡夫的心胸太狭小,以一般肉眼所见的距离,对十万亿佛土,难免不感觉到遥不可及,可是当我们有修持,净业成就时,临终一心不乱,如入禅定,极乐近在咫尺,眼前就是乐邦。所以古德说;「临终西方境,分明在目前。」那里会远呢!我们再以「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来说,那更谈不到什么远近之分了。这个道理我们应该可以体会得到,譬如说:现在我们要到碧瑶去,坐车需要六个小时才能到达,如果意念一想,就不需要那么长久的时间,只要闭目一想,碧瑶的景色、一草一木,仿佛就在眼前。又如我只要提到南海普陀山,相信南海普陀山的景象,立刻就会浮现在曾经去过南海朝山的善友眼前;进一步说,如果到过美国的善友,一想到美国,心中必定会立刻现出美国的形形色色。无论什么地方,一念之间,随时都能到达。这种「唯心净土」的现象,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有些微的体会。深一层来说,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想到西方,随时就到了,那里会远呢!
有一些没有善根,毫无信仰的人,对西方极乐世界的存在,难免不打个问号,感到好笑。他们认为那是一种神话、一种理想。将这种理想国虚构在十万亿佛土之外。有谁见到?我们没有见过的东西,拿不出什么证据来,谁能相信?对,这样的说法,不无道理。可是我们举一个例来讲:大家念过历史,知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史实,当哥伦布没有发现新大陆之前,谁相信在大西洋的彼岸,还有一个美洲的存在呢?可以说谁也不相信吧!从前,当海陆空的交通尚未发达时,彼此不相往来,有谁相信世界上有五大洲,恐怕也认为是虚构的吧?现在科技进步、交通发达,不但知道有美国、有德国、有法国,还可以坐飞机、乘总统号轮船,到美国、到德国、到法国去,甚至可以环游世界。因此我们千万不能一味固执:「因为看不见,我们就不能相信。」许多科学家、学者,凡事都要有证据,才肯相信。看不见的,就不肯相信。人生在世,没有见过而的确存在的,实在太多了。请问,你们如果没有见过曾祖父、高曾祖父、以及世世代代的祖先,难道就不承认所有的祖先吗?有人说,美国有一个城市叫纽约,那里都是高楼大厦,有一幢一百一十层的摩天大楼,坐电梯一眨眼间就立刻上到顶楼,如果没有亲身经验过,难道就可以以为是神话,就不相信吗?可是到过美国的人,经历了那种境界,就知道的的确确是事实。
释迦牟尼佛在两千五百多年前说:宇宙间有无量无数的世界,一钵水中有八万四千的微虫。从前科学尚未萌芽的时代,这种惊奇的说法,有几个人相信?也一定会讥为神话,是迷信。可是科学发达以后,天文学家透过望远镜,证明太空中有无量无数的星球,每个星球都是一个世界。生物学家从显微镜去观察水滴,也肯定了水中有肉眼见不到的,千千万万的微生物存在。我们以这种新知识,可以很清楚地知道,释迦佛的智慧、眼光,跟我们不一样。我们凡人的眼光太短,智慧有限,那里了解佛陀看到的境界呢!在太空中,整个宇宙间,离我们十万亿佛土这么遥遥的地方,真正是有西方极乐世界的存在,只是我们的智慧浅薄,不能了解,如果我们成了佛,就一目了然。佛是先知先觉,一定不会错的。
讲到离我们十万亿佛土,有一个西方极乐世界,身为宗教徒,尤其是学佛的人,只有以信心来接受,不可怀疑。西方极乐世界一定是有的,释迦佛是真语者、实语者,绝对不会欺骗咱们。大家只要深具信心,虔诚地称念阿弥陀佛的圣号,达到一心不乱,有了这份本钱,将来就一定能生到极乐世界去。不过,我们纵然相信有极乐世界,假使没有修持,没有念佛,也无法往生的。正如你相信有一个纽约,也知道有那么一幢摩天大楼,但是没有旅费,也到不了那里。所以学佛修净土的人,必须虔诚地念佛,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毫无疑问的。
其土有佛,号阿弥陀。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