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2015/5/23    热度:872   

  请掀开经本,第十二面第五行。今天正式讲到经文,这一段是属于经文的分科,所谓分科也就是将它的段落分出来。

  「入文分三」,文是经文,讲到经文,经文分成三个大段落。这三个大段落就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就是这个三分,这个例子,一般注解里面都注得很详细。最早在东晋的时候,道安法师,这是跟鸠摩罗什大师同时代的,也是跟我们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都是同时代的,他老人家就将佛经分成这三个大段落。但是过去没有这个例子,因此有许多人对于道安法师这个作法提出了很多的异议,认为他不应该把经文分裂。到以后印度亲光大师的《佛地论》翻到中国来之后,《佛地论》就是《华严经.十地品》的注解,亲光大师的注解,他也是把经文这样子分成三分。于是乎中国这些大德们对于道安法师这个见解,认为他是非常的高明,跟印度这些祖师大德不谋而合。从此以后,一切经文都分成三分,三分是这么来的。我们看此地。

  「此三名初善中善后善,序如首,五官具存,正宗如身,脏腑无阙,流通如手足,运行不滞。」这是大师用了一个比喻,这个三分都善。三分都善是智者大师判《法华经》,底下一段他就说出了。因为蕅益大师对于《弥陀经》的三分的看法,跟古来的大德们不相同的,所以他特地举出《法华经》的例子,说明他是有根据的。下面这个比喻容易懂,序分好比一个人的头,我们一看到他的面目就认识他是什么人;正宗当然也是非常重要,五脏六腑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流通分象是手足,没有手足,这个人什么也不能做,必须有手足才成为万德万能。我们再看下面的文。「故智者释法华」,天台宗的智者大师解释《法华经》,智者大师有《法华经文句》,《文句》就是《法华经》的注解。「初一品皆为序,后十一品半皆为流通,又一时迹本二门,各分三段,则法师等五品,皆为迹门流通。」他引用这一段就是说明他为什么说《要解》里面的三分是初善、中善、后善,这是引用智者大师判《法华经》的例子来说。

  智者大师在中国佛教史里面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传记里面记得很多,诸位如果要多知道一些,可以看「天台大师传」。《法华经》总共有二十八品,它分为前半部与后半部,前半部是讲迹门,后半部是讲本门。所以讲本、迹两分,就是这个两个部门。什么叫迹?「迹」是讲的迹相,完全显露在我们面前。「本」是说他以往已经证得的果位。像我们佛门里头常说的观世音菩萨,我们讲到观世音菩萨,这是迹。从迹相上,他是以菩萨身分到我们这个世间来弘法利生。如果说他的本,他早已经成佛了。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他是正法明如来,倒驾慈航以菩萨的身分出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所谓本迹。像世尊大弟子舍利弗尊者,在我们《弥陀经》上都是叫着舍利弗给他讲的。舍利弗在释迦牟尼佛会上是个罗汉,小乘四果罗汉,他的本也是古佛再来,他早已成佛了。所以这是本地,那我们是莫测高深,我们只能从迹相上来看。

  《法华经》在迹门也有序、正、流通三分,第一品序品是序分;从第二品到第十七品,就是「分别功德品」,这一品的上半部,这是正宗分;从这个下半部一直到最后第二十八品终了,都是属于流通分。这是从全经来分的,所以初善、中善、后善。大师又将二十八品经分做本迹两分,迹门里面,迹是前面的十四品,「法师品」以后的五品都是属于迹门流通。本门他是将第十五品,这要对《法华经》上比较熟一点,就是「从地涌出品」前一半是属于本门的序分。一直到十七品,就是到「分别功德品」,这是属于本门的正宗分。从十八「随喜功德品」一直到二十八品,是属于本门的流通分。这是说明,绝对不是这部经里面,只是正宗分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序分、流通分点缀点缀而已,这是许多人对于经典看法有这么个缺失。智者大师跟蕅益大师都提醒我们,经典自始至终所谓是「如人食蜜,中边皆甜」。好像我们有一碗蜂蜜一样,中间很甜,边上一样甜。所以给我们说出初、中、后皆善。我们看文。

  「盖序必提一经之纲」,所以一部经的纲领在序分,从序分看出全经的纲要。「流通则法施不壅」,壅是障碍,流通是使它能够流布十方三世而没有障碍,「关系非小」,非常重要。「后人不达」,以后的人不知道这个重要性,「见经文稍涉义理,便判入正宗,致序及流通,仅存故套」。这就是分科,就是分段分得不妥当,这个意思是分得不妥当。「安所称初语亦善,后语亦善也哉。」这样分法,初跟后善就很难讲了,当然最重要是当中正宗分这一分。所以智者跟蕅益大师他们两个人的分法就不相同,譬如蕅益大师判本经「六方佛赞」以下很长的经文,他老人家就判为流通分,确实跟别人的分科不一样。

  分段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几乎很多法师对于一部经的分法,虽然都是分三部分,序、正、流通三部分,从哪里起到哪里止很多人不一样的,这是我们要了解的。世尊当年讲经并没有分三分,三分是后人分的,这个我们要知道。他的分,对于我们学习有帮助,使我们对于经文的段落、体系能够观察得很清楚。下面这是本经序分,请看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下面注解说,「如是,标信顺,我闻,标师承,一时,标机感,佛,标教主,舍卫等(就是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标说经处也」。这一句里面一共说了五桩事情。第一个是说『如是我闻』。相传阿难在结集经藏的时候,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说法,讲完了就完了,并没有记录,没有把它写成文字,跟中国孔老夫子教学是一样的。一直到佛灭度之后,学生们想想老师过去的教训,如果不把它记录下来,年代久远必定就失传了。所以佛灭度之后,同学们才想到我们要把老师所讲的教训要写下来。写下来,当然也不是一桩很容易的事情,所以同学们大家在一起推选一个复讲的人。大家请阿难,阿难是佛的侍者,又是在所有同学当中他是多闻第一,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阿难统统听到,一次都没有漏掉。诸位要知道,阿难是佛最小的堂弟。他们堂兄弟一共是八个人,释迦牟尼佛是老大,阿难是最小,老八,年龄相差了二十岁。他这个大哥,大堂哥跟小堂弟年龄相差二十岁。释迦牟尼佛成道的那一天,阿难出生,释迦尼牟佛讲经已经讲了二十年了,阿难才出家,那么前面二十年阿难怎么会听到?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后面他听到,前面他没有听到。

  阿难尊者出家曾经提出要求,其中有一条,佛过去二十年所讲的经要重复讲给他听,他才肯出家。释迦牟尼佛就答应这个条件,大概在没有人的时候,把从前讲的重复给他说一遍。所以阿难尊者对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讲的经教,听得是最圆满的一个人。这个人记忆力又非常的强,就像我们录音机一样,他一遍听了之后永远都不会忘记,有这么好的记性。所以佛灭度之后,同学们结集经藏的时候,就请阿难上台复讲,把佛前面讲的经重复讲一遍,旁边有人记录,结集成经典。参与的都是世尊在世的这些老学生,第一次结集的时候有五百阿罗汉。集结经藏有个规矩,阿难所说的,只要里面有一个人提出意见,「好像我没有听说佛是这样说的」,这一句就要取消,就不能讲;换句话说,阿难所复讲的,是要五百个作证的人个个都同意,没有一个人反对,才能够记录下来。所以,结集经藏是这样的严谨,这是取信于后世,这个是决定真实、决定可靠、决定没有错误。要求这么严格,不是少数服从多数,不是的,有一个人反对都不行。

  我们要晓得,阿难一升座,代佛说法,就得到佛力的加持,他面相变得特别好,就像佛一样。于是乎底下的人就怀疑了,是不是释迦牟尼佛又来了?或者是他方佛来了,或者是阿难成佛了?都怀疑了。阿难一说「如是我闻」,大家这个疑惑就没有了,是阿难没错,没有成佛。「如是我闻」也是释迦牟尼佛教给他的,一切经的开头就用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什么地方,与哪些人在一起,像会议记录一样,时间、地点统统记载得很详细。这是取信于后世,所以这个部分叫「证信序」。序里面有两段,一个就是证信,一个是发起,发起是叙说这次法会的因缘,我们念的这一句是属于证信序。「如是」这是代表世尊所说的,是这么说的。「我」是阿难尊者自称,我亲自听佛这么说的,我重复说出来,不增不减,这叫如是,所以是信顺。

  『一时』,阿难既然记忆力这么好,为什么不把年月日写出来?含糊笼统写个一时,这一时到底是哪一天?我们在最初学佛,看佛经就是这两个字不服。你看地址写得很清楚,在哪里讲得很清楚,我们现在都可以找得到,为什么不把时间记下来?哪一天记下来?这个疑团我也搞了好多年,到以后才真正搞清楚。这个「一时」实在是妙极了,为什么?如果说了某年、某月、某日,古人有个说法,印度那个时候没有统一,是属于部落的时代,像我们中国商周时候差不多,国家没统一。大国就是一个大部落,大部落我们看古书里面记载,大国不过百里,它的疆界只有一百里,这是个大国。小国还二、三十里,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现在一个小村庄的样子,那是一个小国。联合几个村庄就是一个大国了,从前是这样的。

  每个国家历法不一样,像我们中国,虽然是部落时代,但是历法统一,商周时候就统一。周朝时候,所谓八百诸侯就是八百国,大家都尊重「周」,对它特别尊重,象是联合国里面的主席一样,尊重它,奉它为天子。怎样奉它?用它的历法。所以我们中国可以说从商周我们的历法就统一了,虽然国家是许许多多部落,但是都是用一个历法。可是在印度就不是这样,印度每个部落有它的历法。你要说哪一月哪一日就比较困难,它各个地方不一样,这是个事实。虽是事实,但是同样可以记载下来,为什么用「一时」好?这里讲一时是「机感」,这就不是我们一般人能够理解了,是众生与佛感应道交的时候。在现代科学里面,现代科学发达,帮助我们解释了许多的问题。释迦牟尼佛当年讲这个经的时候,我们可不可以参加?三千年前在祇树给孤独园讲的,我们可不可以参加?现在如果说时光倒流的话,可以参加。时光可不可以倒流?可以,真的可以。科学家也证明了过去存在,但是现在还没有技术让我们回到过去,现在还没有这个技术。佛门里面有,佛门在禅定当中可以回到过去,可以走向未来,所以禅定的境界可以回到过去。

  刚才我们讲的智者大师,智者大师是隋朝时候人,去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有一千多年,智者大师到我们此时也有一千多年,差不多一千四、五百年。他是隋朝时候的人,一千五百年的样子。他在读《法华经》读到「药王品」的时候他入定了,他这一入定,他就亲眼看到灵山一会。就是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讲《法华经》,正在那里讲,他在那里听了一座。出了定之后告诉别人,释迦牟尼佛灵山讲《法华经》现在没有解散,还在。这就是讲时光倒流,他在定中他可以能够回到过去。换句话说,我们在今天要有智者大师的定功,释迦牟尼佛在祇树给孤独园讲《阿弥陀经》这一会也没有散,我们也可以亲自参加去听佛讲经说法。这是定中境界。

  所以「一」,一是定,一心。二心就有分别、就有差别,一心里面没有差别,一心里面没有过去现在未来,没有,二心就有了。所以一心是真心,二心是妄心,妄心有过去现在未来,真心没有。机感在此地,原来我们还有分,不但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那个现场我们可以参加,十方一切诸佛说法我们都有机会亲临会场,亲闻法音。这个「一」就妙了,太好了!要是记载年月日时,那是过去了,就不能相应。所以,「一时」用得非常之好,这是表机感,众生感应道交的时候。「佛」是主席,就是主讲的人,佛标教主,是教学、教导的主席、主讲。「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讲堂所在处,这个许多同修很都熟悉,我们在此地就不必多介绍了。下面对如是还有详细的解释。

  「实相妙理,古今不变名如,依实相理,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无非曰是。」前面跟大家讲的「如是」是一般的说法,就字面上的解释。这个地方讲的是就本宗的说法,我们净宗,世尊为我们讲解《弥陀经》的真实义,这个说得就深了。实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释迦牟尼佛一生为我们所说的,就是把宇宙人生真相为我们说出。这个理很深,理很妙,妙在什么地方?妙在事、相、理它是一个,这就妙了。许多大乘经里面为我们说体、相、用,体就是理,相就是现相,用就是事用,就是作用。这一而三,三而一,它就妙了。「如」是不变的意思,永远不变。我们世俗人所讲的真理,真理是永远不变的,在我们佛经里面就用「如」这个字做代表,代表的是真理,是永恒不变的真理。依这个理,这是最真实的。依实相理,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无非,无非就是不错,决定不错,不错就是「是」。

  可见得念佛这桩事情是有理论依据的,是最高、最真实、最究竟、最圆满的理论依据。如果我们对这个完全明白、完全通达而没有怀疑,我们自己平常念的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实相念佛。它根据实相来的,理就是实相;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是事,事跟理是一个。事离不开理,理离不开事,理是实相,我这个事也是实相,可惜的是知道这个实相的人太少了。你真正明了通达,你要晓得我们声声阿弥陀佛是实相,一点都不错;如果有一点怀疑,实相就没了,就没有了。

  今天下午,有几位同修从外地来的,来看我。他们听了《无量寿经》的录音带,也在念阿弥陀佛了,但是还有兼学一点其他的东西。今天来问我,我说都好,各人根性不相同,但是那就不是实相。什么叫实相念佛?我们常说的,没有怀疑,没有夹杂,没有间断,那就是实相念佛。还有一丝毫放不下,还有一丝毫疑惑,那就不是实相,那就是事念。真正事念也好,事念念到功夫成片,念到一心不乱,一样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再把这个理搞清楚也不迟。所以无论是理念、事念,念重要,这个要知道。

  实相理,妙理,说穿了就是我们自己的真性,就是自己的本性,古德常说「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这是实相。可是这个话很难懂。既然净土是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我念自性就好了,何必还要念弥陀,还要求生净土?弥陀跟净土是事相,心性是实相,用上面那个字,就是心性是「如」,弥陀净土是「是」,如是。我们现前这个身体是自性变现的,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我们看到地球,晚上我们看到太空无量的星星,这是我们自己唯心所变的。所以诸位要知道,十方世界无量无边的虚空剎土,统统是唯心所现的。我们自己的身体,看到外面芸芸众生、山河大地,都是唯心所现的,这是实相。千万不要以为西方世界是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眼前就不是了吗?眼前一样是。我们的心,真心变现的真土、真身,妄心变现的幻土、幻身。我们身心世界是虚幻的,《金刚经》上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幻是假的,幻是剎那剎那在变的,真的是不变的。西方极乐世界是我们真心变现出来的,真心古今不变;我们这个世间是我们的妄想心,一天到晚想东想西,是妄想心变的,妄想心剎那剎那在生灭,所以我们这个世界是生灭的世界。统统是自己变现,除了心性之外,没有一法可得。

  禅是根据这个道理去修的,教也是根据这个道理修的,咱们念佛不例外,还是根据这个道理。所以佛说一切宗派,无量法门,我们所依据的理是一个。这才讲法门虽然多,殊途同归,无二无别,是从这个地方说的,这是我们必须要清楚。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心才相应?这个讲实相念佛了,很少讲到的,就是用的真诚之心。什么是真诚心?我们心里面有一个妄念,心就不诚了,那就不是实相念佛,用真诚心。曾国藩先生在读书笔记里面给「诚」下了一个定义,叫「一念不生谓之诚」。我们心里头有一个念头就不诚,一念不生就是诚,就是真诚;换句话说,我们心里头只有一句「阿弥陀佛」,除一句阿弥陀佛之外,决定没有第二念,这样念佛就是属于实相念佛。这个的确是需要功夫,我们平常人念佛,一面念佛是一面打妄想,这不是真诚心,这是用的妄心念佛。也好,开始用妄心,希望我们能达到用真诚之心,那就是要把一切的妄缘统统舍掉。因为它都是虚妄的,都不是真实的,你把它放在心上干什么!所有一切法都是虚妄的,所以不必想过去,不必想现在,也不必想未来,统统是虚妄的。《金刚经》上「三心不可得」,你想那些干什么?你一切都不想,真心显露了。再看下面,这是解释如是两个字。

  「实相非我非无我,阿难不坏假名,故仍称我,耳根发耳识,亲聆圆音,如空印空名闻。」这个解释得都非常之好,而我们要细心去体会。实相是真心,刚才讲了真心里头没有妄念,要是有个我,我是妄念;无我,无我也是个妄念。诸位要知道,有跟无是对立的,那一边没有了,这边也没有。所以说空、有是对立的。我不着有了,不着有,你就着了空;不是着空,就是着有,你总要在一边,所以说都是虚妄的。两边都没有,那就是正确的。所以「我」与「非我」都不能说,这才叫真正清净心。六祖大师在《坛经》里头,实在讲不得已说了一个「本来无一物」。真心本性里头,还有一个「本来无一物」吗?有个本来无一物,不是又糟了吗?所以本来无一物也没有,我们要去体会到这个意思。本来无一物也没有,什么都说不上,这是实相,这是真如本性,这是性德全体的显露。

  但是凡夫没有达到这个境界,凡夫是一天到晚打妄想,执着这个身是我,人我是非他都执着不放。佛菩萨到这个世间来,要为他们说明事实真相,要不随顺众生,那就没得说的了。佛要是住在真实的境界,一句话都没得说,众生怎么能开悟?所以佛要随顺众生,你们说这个身体叫「我」,我也说这是我,你们大家都懂了吧!佛有没有「我」?佛没有执着我。佛是因为你的执着,随顺你的执着而执着,佛没有执着;随顺你们的常识而言说,所以佛没有说。佛自己就是从自己心性里面,佛是四十九年一句话也没说;要随顺众生的,他四十九年一天都没有间断,天天在说,所以是「说而无说」。说是什么?随顺你说,我没说,叫说而无说,无说而说。无说是佛自己,佛确实一个字也没说过,我们要明白这个意思。

  「阿难不坏假名」,假名是世间凡夫他们建立的,我们要随顺他的执着,随顺他的名相。他建立这些名词术语,佛菩萨统统随顺,所以称我。耳朵听到声音叫闻,也随顺众生叫闻。「耳根发耳识」,耳根,根是物质,接触外面的音声,明了、分别它,这个叫识。识是明了的意思、是分别的意思,你能够辨别这个音声,这叫识,叫耳识;我们眼能够辨别色相,叫眼识。所以识就是辨别的意思,也叫了别,了是明了,别是分别,明了、分别。「亲聆圆音」,亲就不是辗转听到的,是直接听佛所说的。阿难是亲自听佛讲的,不是别人传闻,这是亲聆。「圆音」是佛说法音声的圆满,这是赞叹佛说法的音声,完全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这个音叫圆音。「如空印空」,这也就是空有二边都不着,就是刚才我说的,说而无说,无说而说;阿难听也是听而无听,无听而听,这就是如空印空。心地永远是清净,从来没有落一点痕迹,这叫真正的听,这个叫闻。这是解释我闻。下面再解释一时。

  「时无实法,以师资道合,说听周足名一时。」「时」是不是真有?跟诸位说没有。时与空都不是实在的,都不是真实的。我们讲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我们讲空间有四维、四方、上下,我们讲十方,十方跟三世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时间与空间。这个现象从什么地方生的?用现代的话来说,是从抽象概念里面产生的,所以它不是事实。佛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像《百法明门论》里头所说的时分、方分,就是这两桩事情,它给它排列的是不相应行法。《百法》里面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心法,就是心理的现象,心法。第二个是心所法,心所法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心理作用,心法是心理现象,这是心理作用。第三个是色法,色法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物质。第四个是心不相应行法,这个东西它不是心,也不是心理作用,也不是物质,这就是我们今天讲抽象的东西。所以时间跟空间是属于抽象概念里面产生的,不是真实的,完全是虚假的。第五个叫无为法,这是拣别前面这四种是有为的,有为就是它有生灭,无为是没有生灭。像虚空,虚空没有生灭的现象,所以虚空属于无为法,其他统统是属于生灭法。

  譬如我们讲空间,空间以我们这个城市为单位,太平洋在我们的西方,西面是太平洋。如果我们到台湾,太平洋在东面,地位不就马上转变了?可见得它没有一定的方位。因为它没有中心,宇宙没有中心,因此它也没有一定的方位。时间也是如此,现在我们讲时差,大家这观念就更明显了。我们这个地方现在是九点半钟,现在台湾的时间不是这个时间,纽约的时间也不是这个时间,可见时间跟空间都不是真实的。所以说「时无实法」,它不是真实的,它是假设的,是个抽象概念里面有这桩事情。你不能否定它,它确实是有这桩事情,但是它是假的,不是真的。

  「以师资道合,说听周足名一时」,这也是解释出为什么不记载年、月、日、时,记载年月日时毫无意义,这个就很有意义,师资道合。师是佛,资是学生,老师跟学生。因为老师教导学生,导师,学生也能够资发老师,学生有的时候提出问题,老师也开悟了,学生也能帮助老师。所谓是教学相长,这个称之为师资;教学能够非常相契,这叫道合。教是从心性里面流露出来的教导,这个教导不仅是言语,所谓一言一笑、一举一动都是教学的手段。学生眼睛见了、耳朵听了,能够回归到自性,悟入心性,这就叫道合,我们今天讲的领悟。老师巧妙的教导,学生一接触领悟了,「说听周足」,周是周圆,没有欠缺,足是满足。必须他领悟,就是教的人跟学的人都圆满了,教也圆满,学也圆满了,必须要领悟到才行。这个叫「一时」。

  这个解释,文字虽然很少,意思确实很圆满,解释得非常圆满。实在讲就是机跟缘,机缘成熟了,用我们现在话来讲就是机会,实实在在遇到这个良好的机缘,这就是一时。《弥陀经》上所讲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一时」就是因缘,就是机会,我们真正遇到了。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经》里头尤其说得好,说得我们真的心服口服。他讲到西方世界九品往生,九品往生需要什么样的资格?我们有没有分?像从前古大德说,上品往生的是菩萨,中品的是阿罗汉,那完了,我们都是下品,上品没分。善导大师不是这样讲法的,他说「九品往生总在遇缘不同而有差别」,这个我们服了,假如我们遇到的缘好,我们也能上品上生。所以不关什么菩萨、罗汉、凡夫,与这个不相干,总在遇缘不同。我们今天遇的缘实在上是第一殊胜,无比的殊胜。只要我们能够领悟、能够深信不疑,依教奉行,上辈往生人人都有分。《要解》里面所说的、《无量寿经》所说的、《观无量寿经》善导大师所讲的,把这些事情、把这些道理都讲得非常清楚、非常透彻,这个缘真的不容易。所以人人在缘上来讲,都是上品之缘。

  现在问题就在善根福德了。善根是什么?是理解、是深信不疑,这是善根。福德是我们真正发愿,我一心一意要想见阿弥陀佛,要想生极乐世界,二六时中老实念佛,这是福德。什么人最有福?愿意见阿弥陀佛,愿意生极乐世界,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的人,这个人第一大福,没有人比他的福报更大,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世间这些富贵是假的,古人讲「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你在这个世间这一切财富、威势、权力、地位,死的时候一样都带不走,全是假的。我们念这句阿弥陀佛,那是真管用,到临终的时候佛来接引,带我们到极乐世界去,这是真的。同时要晓得人生苦短,这个世间不值得留恋,一定要觉悟,一定要把这个机会抓住,决定不能放松。

  如果我们想帮助家人、帮助亲戚朋友、帮助父母兄弟,你就格外要认真念佛。经上讲得很清楚,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你就充满了智慧,具足大的能力。你的家亲眷属无论在哪个世界,无论在哪一道,你都看得见他。他在那里有什么声音的时候,你都听得清楚,你就有能力帮助他。如果不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一点用处都没有。这个报身终了的时候,各人随各人的业力去流转,谁也不能帮谁的忙。唯有生到净土,他有能力帮助一切众生。下面解释「佛」这个字。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人天大师名佛。」佛这个字是「佛陀耶」的音译,中国人喜欢简单,把它的尾音都省掉,所以只称一个佛。这个字是属于尊重不翻,实在上说也在中国字汇里头找不到一个适当的字。中国字汇里头,智慧的「智」与这个意思接近,觉悟的「觉」与这个意思也接近。所以在讲解的时候,都用智、用觉来解释。但是觉,它的意思有三个,它有自觉、有觉他、有觉行圆满三个意思。自觉是对凡夫来说的,凡夫不觉,迷而不觉;佛觉悟,佛是觉而不迷。觉他是对于小乘人讲的,小乘人虽然自觉了,他不帮助别人。不帮助别人是跟菩萨做个比较,阿罗汉、辟支佛,别人去求他,他看得顺眼,他就帮助你,看得不顺眼,他不帮助你。这就是我们常讲的有缘无缘,他跟你有缘,他乐意教你;没有缘,他见也不愿意见你,这叫小乘人。不同于菩萨,菩萨是主动帮助人,你不找他,他来找你。菩萨有慈悲心,二乘人慈悲心少,菩萨慈悲心圆满。这叫觉他,不同于二乘人。

  「觉行圆满」,觉是觉悟,行就是讲的修行,觉是说的自觉,行就是帮助别人觉悟。菩萨虽然自觉、觉他,没有圆满,佛圆满了,自觉、觉他都圆满。怎么才叫圆满?如果说佛觉他圆满,我们现在都是众生,佛没有帮助我们,佛怎么能成佛?怎么叫圆满?诸位要晓得,他不是在度众生人数上说的,而是从心性上讲的。我们心性有三种障碍,也叫做无明烦恼。第一种叫见思烦恼,自觉之人见思烦恼断掉了,没有了;第二种叫尘沙烦恼,觉他能断尘沙烦恼,尘沙烦恼没有了;最后叫无明烦恼,如果自行化他,把无明烦恼也破尽,这就叫圆满。所以,圆满是说这三种烦恼统统断尽了。由此可知,如果要不发愿度众生,你的尘沙烦恼不能断,无明烦恼就更不必谈了,所以阿罗汉成不了佛。菩萨天天帮助别人,实际上帮助别人就是成就自己,自己不吃亏,是成就自己。要尽心尽力的帮助别人,才是圆圆满满的成就自己,我们一定要晓得这个道理,一定要认真去做。只想别人,不要想自己,自己自自然然有圆满的幸福;如果想到别人还想到自己,虽然有福,自己的福报不圆满,福里面还有烦恼。如果只想别人,把自己忘掉了,享福里头没有烦恼,那才叫真正圆满的幸福。这些我们要晓得,要认真去学习。佛三种觉圆满了,三种障断尽了。

  「人天大师」,这就是代表他在九法界都是以老师的地位,九界导师。特别说人天,我们现在是人的身分,天与我们最接近,人天大师。大师这个「大」字,必须他是平等心,他教化众生心地清净平等,没有等差才可以称大师。这个喜欢,我教他,那个不喜欢,我就不教他,或者喜欢的我多教他,不喜欢的少教他,这就不能称为大师。大师一定是清净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才称为大师。所以称大师只有佛,佛称大师,为什么?佛的烦恼断尽了。菩萨不能称大师,菩萨无明没有断尽;换句话说,他对于众生多少还是有一点差别的,不像佛,佛对众生完全没有差别,所以菩萨称「大士」。有几种称呼,都是称菩萨的,我们常讲观世音,观音大士,没有称观音大师的,你们没有听说过观音大师的。现在出家人居然称大师,观音菩萨见到他还要顶礼,这不像话,这大错特错。所以我们懂得佛法,就要记住,我们称出家人称法师。我称大师,这对他恭敬,错了,不是恭敬,那叫骂他。这就是名过其实,这个不可以的。你看从前翻经的,都是真正证了果的,有修有证的,也不过称三藏法师,通达三藏的称法师,没有称大师的。像智者大师,这是后世人尊敬他的,敬称的,当时在世没有这个称呼的。后人,天台宗的子孙尊称他的祖师叫大师,他祖师如果知道,一定喝斥他的,一定要骂他的,这是不应该的。所以人天大师这是佛,这是我们学佛不可以不知道。后面这段我念一念就好了,我把它念下去。

  「舍卫,此云闻物」,舍卫是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翻成中国意思翻作闻,翻作物。这个意思,闻是说那个地方有名的人很多,用现代的话来说,是文化水平很高的一个都市。物是物产丰富,可见得这是个很好的都市,是中印度的大国波斯匿王之都城,波斯匿王的首都。「匿王太子名祇陀」,祇树就是祇陀太子的树,祇陀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是「战胜」。大概是国王打仗凯旋回来的时候生了这个儿子,所以就用了这个名字。「匿王大臣名须达多」,须达多也是梵语,「此云给孤独」。须达多也是别人对他一个尊敬的称呼,它的意思就是这个人喜欢布施,喜欢救济贫穷苦难的人,「给」是以物质帮助别人,给别人,给这些孤独之人。他常常施舍,所以有这么一个好的称号。这是波斯匿王的一个大臣。

  这个因缘是给孤独长者听说释迦牟尼佛是一个非常有学问的人,于是他就想邀请释迦牟尼佛到自己国家首都来讲经说法。世尊的学生很多,常常跟着不离开的学生就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个人;换句话说,招待释迦牟尼佛,招待一、两个人容易,招待这么多人,就需要很大的一个场地。他回到自己都城之后,去找这个场所。以后实在看中的就是太子有个花园,这个地方很大,房舍也够用,一千二百多人住下去,这个场所够用,于是乎就向太子买花园。太子就跟他开玩笑,他说听说你家黄金很多,你能够把黄金铺满我这个花园,我就卖给你。给孤独长者真的是富有,于是乎把家里黄金拿出来真的铺地。太子看到,哪有真的这么回事情?就问给孤独长者,你到底是干什么?他说我要请释迦牟尼佛到我们这儿来讲经说法。太子听了也很感动,他说这个功德我们两个人做。他说不行,我要一个人做,我一定把黄金统统铺满。他说不行,还是我们两个人做。给孤独长者是非常坚持,太子就讲,好了,那我把地卖给你,我地上的房子、建筑物、树木、花草统统都砍光。给孤独长者没有办法,就答应了两个人合作,两个功德主。所以,那个花园的树木是祇陀太子的树木,地是给孤独长者买了,他们两个人做功德主,请释迦牟尼佛住在这个地方讲经说法。佛实在讲没有辜负他们,在这里住了一段很长的时间,许多重要的大经都在这个地方讲的。

  「给孤长者布金买太子园,供佛及僧,祇陀感叹,施余未布少地」。他布的时候,还没有铺满,太子就来了,所以就不必铺了,功德两个人做,「故并名祇树给孤独园也」。我们晓得这个福报非常之大,这是请到佛在这个地方教化一方,这两个人是功德主。同样的道理,现在许多人想修福,怎么个修法?诸位要知道,真正的修福是教化众生。我们今天请法师、请大德居士在这个地方讲经,我们租一个讲堂,我们租一个小时,一个小时的功德,租一个星期,一个星期的功德。这个功德就跟给孤独长者、跟祇陀太子没有两样。你只要请到是真正善知识,说的是真正的正法,能令一切众生得真实利益,功德跟他们一样的。其他的,功德纵然有,要打很大的折扣,没有这么真实,没有这么圆满,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的。

  今天就讲到此地。

 

五明学佛网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净土圣贤早晚课净土指归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