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问答类编(通问第一之十三)


2015/5/23    热度:239   

  佛学问答类编(通问第一之十三)

  问:地藏经云‘一切智成就如来,未出家时,发愿早成佛道,广度罪辈,令使无余’,地藏菩萨未出家时,发愿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乐,得至菩提,我终未愿成佛’以上二愿皆佳但未审何愿为胜?(赖栋梁)

  答:二愿之期望,是皆为广度罪苦,令使安乐,期果既同,则无有高下。惟其二者之方法有异,此应论果不必论法,如一人用木瓢取水一斤,又一人用金瓢取水一斤,请问两者之水孰多孰少?

  问:三宝弟子买业产(耕地)或参加政治, 否谓再加染深烦恼浊?(梁明象)

  答:在家弟子,不离营生,但须存心平衡,莫讨他人便宜,本分所得,亦不为贪。

  问:朱子以鬼神为阴阳二气之往来伸屈合散,横渠谓鬼神为二气之良能,伊川则谓鬼神为天地之妙用,而皆排斥佛教六道轮回之说,诸氏见理精辟,且尝出入二氏,何以会生出此种断见?(钟钧梁)

  答:诸氏谓鬼神为阴阳二气,天地妙用,自不同西学纯尚物质,尚不得谓是断见。问此阴阳二气,究竟谓何?既认有二气,不过名词不同而已,再问妙用谓何?用必依体,亦是名词之异,实则皆认为有其事也。儒家经书,未尝言无鬼神,诗易传史,各有记载,检阅昭然,孔子并未非之,而未儒非之,是其学派创言,非传承儒宗之学也。诸氏虽曾涉猎梵典,然皆不精,却又阳斥阴取,静坐谈性,观其学案所云,大类禅家语录,或其别有苦衷,对一时风气有所思移乎?

  问:宋儒悟理甚深,行持又多与佛教戒律相符,然不信后有之说,依佛法言,身后应落何道?(钟钧梁)

  答:彼不信后有,却信前有,其注明德之性,而曰:‘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实亦信乎后有,鬼神为后有之一,诸氏既信二气,又注‘至诚如神’句,曰神谓鬼神,此皆人后有之事也。所谓夹岸桃花新雨后,马蹄无处避残红也。

  问:‘三轮体空’布施不著相,每有作善事,有无必要一一作回向?(王清汉)

  答:三轮空否,以心有无印象为断,我辈初机,求心无相,虽知其理,但能真不著相,却非一日之功。每作善事,念存回向,亦是有相,何得云空,但回向不为自己,向与众生,亦是渐离我相之善巧,不问空与不空,已胜为我者多矣。

  问:弥勒菩萨系已证果之菩萨,何以仍居欲界天第四层之兜率天乎?(何玉贞)

  答:三界诸天,有二特处,一色界之五不还,二欲界之兜率内院也。此二处不受三灾,乃圣人暂居之所,不还多为声缘解脱之地,内院乃佛降娑婆之行宫,实不同凡夫业牵之依报而不得自在者也。

  问:众生是原有或缘生?如系原有不合缘生之原则,如系缘生,先有会造业之众生乎?先感业果报而成为众生乎?如系前者清净之众生为何会造业?如系后者已先无自己为何造业,岂能别人之业我们会感果报?是则太冤枉,如系自生他生共生缘生,那么众生不断被创造出来乎,似均不是,可能会被老师骂为世间见,但被莲友问,无法解答。(蔡明谷)

  答:所问多出误会,故界线不清,致有张冠李戴,堪分四段答之。一、‘众生是原有’,至‘先感业果报而成为众生乎’。所谓众生者,是云众多缘集而有生命也。万物之生,皆属于缘,此其公例,不独人为然也。兹就人言,乃五蕴四大,十二因缘等,多缘而成为人。更须知真空即妙有,妙有仍真空,而此空有如静则无所生,如动则变现万物矣。动则诸有相互和合,故生幻相,此一动即是造作,不必问其善恶也。人之识蕴,即本性不觉而动所变,色蕴即父母媾精而化,识色合则诸缘毕集,此众生先期之大概,故不必言善恶之类也。二、‘如系前者之清净众生’一段,既缘集变众生矣,则五阴炽盛,是众生非清净,清净自不成众生,盖缘集是夹杂混染,不杂不染方为清净,五阴炽盛,则攀缘造业,从此善恶始分,业有善恶,报有乐苦,皆自作自受,与他无关。三、‘众生不断被创造出来’一段,无人创造众生,缘生前已言之,始则无相之本性不觉而动,而与诸有混合,继则迷染愈深,颠倒六道难出矣。如能自觉,求返本性,先止薰染,继求断惑,静止诸缘,众生何有哉。四、‘莲友问无法解答’一段,此理甚深,不能多读佛经者,难以领会,即与说恐亦听不了了。

  问:释迦世尊二千多年前应化来此世界,后分四个时期,正法,像法,末法,灭法。世尊未降生以前,叫什么时期,众生有佛法可闻乎?(张宽心)

  答:每尊佛现,其法皆有此四期,不独释迦为然。一个世界,同时并无二佛,然一佛灭一佛现,其间相距,须经百千万亿年,前佛法运,亦分‘正像末灭’,后佛法运,亦分正像未灭,是知灭后起正,正前是灭也。据上推断,释尊未降以前,便是前佛灭法时期,时既灭法,众生安得有法可闻耶。

  问:忉利天是欲界第二层天,有男女饮食之欲,摩耶夫人生佛七日后,即升天上,不知佛母生到天宫,是男子身或天女身。(张宽心)

  答:第二层天,虽属欲界,并非欲界必行其欲,以此界有如是事耳,如我居之南阎浮提,岂非欲界耶?而一生之清净行者,何止千万,人间如此,天上可知。摩耶夫人,译为大幻,各经云是大权法身,以大愿幻为千佛之母,在忉利天身相,经中未言男女,纵现女身,亦如观音之应化,不必如凡情执著,男为男女为女也。

  问:目前因环境关系,未能受五戒,然欲利用暑期休假时,研诵(研其义,诵其文)净宗经典,未知可否?(刘自任)

  答:皈依与受戒,固为学佛者必行,然先期明理起信,而后为此,方曰有根,不致东西流动也。利用暑假,诵文研义,今正是时,大佳大佳。

  问:若遇经中有难念字,查字典读法有数种,是否可采取最常用者?万一误读成诵,是否罪过?(刘自任)

  答:佛经生字之音,有与普通念法不同者,除真言外,却亦不多。宜先详考字典切注,取一读音,倘再疑惑,可向老学佛之人请询。纵或有错,但已尽心学思,并非粗疏,心既诚矣,自无过咎。

  问:据说初发心学佛者,先读佛经,而后观各论著为宜,此言然乎?现今可请到之净宗三要经注解,以何者最优?请详举出书名作者。(刘自任)

  答:原则如此,但有例外,如初机看经不了,先看概论等小册,作为入门梯航,亦是方便之法。尊问净宗三要经,是否为‘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经’等,若如是则无优劣,所谓治病者即良药也。但此三经行持,各有不同,弥陀经提倡‘持名’,观经指导观想,无量寿经,则说西方之本迹,及六度万行,并善恶因果。今修净者,大抵多采持名,故阿弥陀经宜先读也。

  问:观世音菩萨凡人有求必感应,求之在我,应之在彼,而求者虽恳却,感应却有颢冥快慢之异,其故安在。顷日,心向观音菩萨祈梦请示研经之法,了不可得,反得是夜难眠且心有戚戚然之苦。甚惑请开示。(刘自任)

  答:事凡有求于佛,有可许则许之原则,如求悖现为非,即不感应,亦有求必合法方许可,如不修持而求证果,亦不感应,盖必合符理智,否则涉于怪诞也。研经之法,自有途径,在佛家有‘闻思修’三种,在儒家有‘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五级,事理昭然,何必祈梦,开悟与否,在乎功夫。

  问:昔有一妇人怀孕三年,待圆泽禅师来作她的儿子,后禅师果一见不能回避,不作她儿子而竟无办法,夫灵隐寺无上师,尚知要往生西方,而不愿投胎,夫圆泽禅师之智,既能知过未,何以竟不知有西方可往生乎?(赖栋梁)

  答:凡事之成熟,在乎众缘合和时机具备,众缘虽有,而时机不备,是尚不到合和,故事尚不能成。圆泽禅师遇怀孕妇人,已是时机当前,所谓缘合和矣,故不能避。无上师仅是梦境一素,而无他缘合和,为时机尚未当前,故可不即入胎也。无上师未见投胎之处,愿求西方,则可缓一相当时间,而改修净土,圆泽师既已面对将产之妇人,而再改修净土,其净土能当时成乎,若缓岂不杀此二命矣。况母子缘分,皆有前因,欲避极难。所谓因果定律也,李源之强牵圆泽来者,即是业缘牵引耳。

  问:又该妇人既怀孕三年,胞内原有神识才能生长,孕十个月自然可能出生,又何必再待圆泽神识而出生乎?(赖栋梁)

  答:有福德之人,及有特别因缘者,有不自处胎十月之事,而有受他因支配来代处者,古事甚多,圆泽禅师,乃其一也。

  问:又禅师既夺胎而生,致胎内原神识无所附,等于被杀,禅师何故多此一举,岂非有犯杀戒乎?(赖栋梁)

  答:禅师非来夺胎,乃避之而不得者,前条云有代者,可作参考。主人既来,代者自去,胎未经死,何得云杀。原一神识,业缘孔多,不到七七,自有入处,倘无所附,即无生死矣,不断二惑,哪有此等便宜?又云,禅师何故多此一举,前不云,避之不能耶?既知是欲避不得,便非故来多事矣。

  问:又云人上佛饭,佛施饿狗,其功德无异,此又何说耶?(赖栋梁)

  答:佛与饿狗,是外色相,凡夫之眼,有此分别。见饿起悲,是内心相,佛心无缘慈悲,一律平等,既云平等,安得尚有异耶。

  问:闻说诸菩萨为上求下化,降生出现于世,在未遇明师时,本自灵明,或是由求明师悟道,再复明本觉呢?师前师后,敬请示证。(黄米田)

  答:菩萨级次五十二位,又有藏通别圆之异,说来极为复杂,恐非初机易解。兹为简言大概,分为功深功浅之别,功深者乘愿应化,无隔阴之迷,降生以后,本自灵明,不过示相求师,如释尊出家求道者然。功浅者虽亦乘愿,而有隔阴之昏,一遇机缘,即能觉照,必遇明师,方能进臻极果,如历代祖师,各地参访顿悟是也。

  问:在收音机收听之僧尼诵经有无功德,收听者播音者,诵经者如何,乞示。(黄居士)

  答:获益与否,在于心之感想,极乐世界,鸟鸣树响,闻之皆演道品妙法,入耳能证道果。此地定功深者,闻市声水响,亦能开悟,是心为道本,声为助缘也。收音机所收经赞,胜于树鸟水市声之抽象,法音印心,宁无功德,亦惟有闻后欣厌,视其心感如何耳。

  问:佛当时说法,无量天龙鬼神皆来参加听法是现各类本相,是不是当时一切听众皆看得见否?(林看治)

  答:是各以本类之相而来,听众之中,有通者能见,无通者则否。

  问:天龙八部是各类各类的语言是不是。佛说法他们皆能听懂否?(林看治)

  答:八部所发之言语,以本类之言为通常,其中亦有能作他语者。但无论何种言语,佛一律能懂,否则是谓未尽尘沙之惑,且于声明之学,亦不通矣。然佛发言则微妙难思,对众说法,不必分类分言,但用一音,能变多种,凡听者皆为是己类之语,个个能懂。经云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也。

  问:关于佛教传入我国宗派嬗衍的历史看哪一本佛教历史书籍比较好,请赐予介绍(刘家富)

  答:详有佛祖统纪,略有佛教三字经。欲知人之行业,则有高僧传等。

  问:某地在家二众向法师学习唱念蔚为风气,此种赞叹如来功德无量,但末学以为专事唱念,难了生死,对后学之人,易生我慢,更是自障,老居士以为然否?(翟孟秋)

  答:了生死之法,一是断惑证真,一是带业往生,会此者有分,昧之者无分。若专事唱念,不与戒定慧相应,只是有漏功德,倘能以唱念之法,做到断惑,或是得到一心,自可了生死,不能者仅得福报而已。

  问:山居独处入夜静寂每有异类侵扰即而转念大悲咒,魔自退离,不是宿业使然,当系苦趣求拔,末学为彼等,佛前发愿,施经念佛焚疏以告,果不见来,此事行之如法否?(翟孟秋)

  答:佛法慈悲,原为度众,虽有降伏之法,总属方便,纵行降伏,仍在摄受。我辈学人,应体斯义,不问遇何异怪,是否宿业,念诵经咒,求佛加被,再能作度他之想,更为大善,居士所遇所行,甚为合法。

  问:地藏本愿经,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时,未见双方应有礼貌,及对佛母言语之事?(赖栋梁)

  答:经题为一经之主,故有七例之定,此经以地藏本愿为主,非是佛为母说法专经,不载佛与佛母问答,有何可疑。不过佛说此经,不在人间,而在忉利,必叙至彼因缘。开首曰,‘在忉利天为母说法’句,只为叙时叙众引子,说何种法,当已说了,来听众中,皆是地藏所化,接入下文,乃是一法会毕,又接一法会也,礼貌语言,当在前会中。

  问:无间地狱,与阿鼻地狱,两狱是同是异?(赖栋梁)

  答:各经译法不同,有译是一,有言是二,此经即译为二。虽则云二,古德注者,仍云二而一也,其意如一大院,升其堂尚有其室也。

  问:地藏经云‘吾以佛眼观故,犹不尽数’佛尚能知天上下雨点多少,何以不知集在忉利天宫大家之数耶?(赖栋梁)

  答:此有二义,一集众或较某地落雨之多,二佛为赞叹而故为逊辞。

  问:四宏誓愿中,佛道无上誓愿成。为要足够力量,以度众生,才发成佛之愿,既曰无上,是任何大愿所不能及,若然,地藏菩萨何不先发成佛之愿耶?(赖栋梁)

  答:佛者,觉行圆满,誓愿度尽众生,非发佛愿而何?菩萨早证佛果,亦如观音之倒驾慈航是,十力已备,力量自足。

  问:佛入涅槃是指回归什么佛土?(王清汉)

  答:方便言之,华严世界,真实言之,遍虚空皆是其土耳。

  问:有舍利珠可证已生极乐?(王清汉)

  答:此不一定,自是瑞象耳。修净者往生极乐,修他法者,别有成就。

  问:若有人深信佛法,自知障深业重根器劣钝难以度众,于日常生活中但行一直心,而于一切时中念念不离阿弥陀佛,将度无边众生之宏愿,期诸乘愿再来,是人之见为正确否?(李莲阶)

  答:念念阿弥陀佛,是净念相继也,度众期诸再来,是预约发心也,知见尚得称正,不过心量不大耳。古人云自己未度,先愿度他,是菩萨发心。又云不解泅水,入水拯溺,无有是处。两者各有其理,而在各人根性,契此者从此,契彼得从彼。若求行解相应,不度众则解力微矣,若论福慧双修,不度众则福德亦微矣。

  问:念佛求生极乐国,这是有法可得否?以六祖坛经云夫所谓禅宗者,非六度第五度之坐禅乃第六度之般若波罗蜜也,若照这样法,岂不是最上乘否?但净土宗到处寺庙都是净土宗,未知寺庙的禅宗有几处否?禅师有几位否?(叶特华)

  答:求生极乐之法,原有多种,但必依教奉行,不如其法,则无有效。阿弥陀经有持名法,十六观经有观想法,无量寿经即等六度万行法,此中以持名较易,宜先物色‘初机净业指南’,黄庆澜居士‘阿弥陀经白话解’,读阅两遍,便知门径矣。坛经及禅宗,无师指授,恐不了然,宜待后来,少明教相时再说。至于禅寺若干,禅师几位,天下之大,未去调查。

  问:诵经在佛前,其实所诵的经典,并无一人听有了解,而且诵经的人,佛说的妙理全不知,照这样的诵经,是有功德否?假使诵经人是佛教徒,对本身有益否?众生有益否?愚迷想是唱歌一样吗?请指示疑虑。(叶特华)

  答:若解文义,诵之思维其理,以求开慧,不解文义,诵之收其散心,以求成定,能如此者,何人而无功德。虽无人听,却有天龙八部来听,且修道在于己之证不证,而不在人之听不听。若说与唱歌一样,是口诵而心不诵者之流,此辈心虽无道,但于诵经,口业却善。

  问:喜怒哀乐未发时是空,是无住,发而皆中节是生心,此可作无住生心或真空妙有解否?(钟钧梁)

  答:未发是空无住,发是生心,如是解释,未尝不可。但下二句,乃是二义,则不必与发未发文强合。盖无住生心,是随缘而不著相,真空妙有,是言色空相即不二也。

  问:心不在焉,视而不见,与金刚经之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其同异如何?(钟钧梁)

  答:金刚经之旨,在摄相归性,亦即破妄显真,真者如来法身,此出世之要道也。心不在焉二句,是指作何事务,意念必集中其事务,不可散驰,如是其事务方有成绩,是教人念兹在兹也。其用不同,其义自异也。

  问:有些人,但信有神不信因果,故一意媚神,恣意为恶,甚至于说:‘人若为恶,鬼神尚且惧之。’有何法药,可愈彼病?(王志贤)

  答:凡夫俗子,既未闻道,又不读书,自不免于邪知邪见。此系病态,必有良药,方能愈之,良药者,博学辩才之人也。运用辩论,须在观机善巧,左之右之,实无定法,随机应变,非能代拟。

  问:鬼神有他心通,何以我等知净土法门,彼尚且不知?(王志贤)

  答:得他心通者,其通力亦有限度,下智不能知上智,世间智不能知出世间智。净土法门,乃系普被三根之门余大道,我辈虽学,实亦未解,鬼列三途,更属昏昧,纵有小通,亦不能通大道也。

  问:佛教徒悟道而得解脱之人,未知与俗人身体相貌有变样否?而且舍利珠愈多者道行愈深否?请解愚迷。(叶特华)

  答:身体相貌,属于外表,他人观之,亦无特殊。但其神态气质,便有静躁之同。再细察其言语行动,善恶道俗,益见其别,英雄识英雄,所谓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问:维摩诘经云‘以因缘故诸法生,无我无造无受者’上面二句偈烦请注解。(叶特华)

  答:大经一部,谁能句句记得。问此类事,必须指出卷数章品,依之检出,校对上下之文,方好答覆,否则便成解字矣。兹为偷懒,只好就句解之。上句说万法之生出,名曰结果,此果乃由原因及助缘而成之。下句说万法之相,皆系众缘合和而有,众缘离散而灭,并无主体存在,故曰无我,既为缘合而有,知是并无造者,即是灭而无主,知无受者。但无受不可误会,莫作有身凡夫所造无报讲,如此便是拨无因果,其罪大矣。特再赘言如下:(一)无造便无受,有造便有受。(二)修到法身无相,则无所受。

  问:观世音菩萨是男人还是女人?而且观世音菩萨也在净土,阿弥陀佛也是净土,如来佛也是净土,未知何位是真正净土?(叶特华)

  答:以胜义论,无男女相,以俗谛言,观音是男子。但观音神像,长发披璎珞者,是在家相,莫作女人观。有纯是女像者,乃其化作女身,为度女人也。再佛菩萨之报身,皆居净土,净土之大,胜过娑婆三千之广,一净土自有无数圣贤居之,弥陀观音同在极乐,此有何奇。

  问:众生业力不可思议,果报不可思议,听说净业已成者,身虽未亡而神现于净土,恶业深障重者,人卧病而神已罚于幽冥,命虽未尽,已去投胎尔,此理未知云何。(周慧德)

  答:心神如大海,身形如一沤。水有动静,静则全海,动或数沤。神有游守,守则一身,游可两处。

  问:佛教徒有在家出家,无论是否有分别,若修道未知有在家出家的分别否?假使有分别的话,未知佛性有在家出家的分别否?(叶特华)

  答:一切众生,佛性一如,在家出家,性岂有二。修道者,修去染性之无明,明显本来之真性,修道亦无二致。但佛法八万四千,有难有易,不论在家出家,宜择自己能办者修之,方好成就耳。

  问:如来佛也是佛,阿弥陀也是佛,未知何位大何位小?(吴敬人)

  答:佛佛道位皆同,并无高低大小,如不了然,试思唐宋元明等朝,何朝之皇帝位大,何朝之皇帝位小,便明白矣。

  问:金刚经云,佛陀受七燃灯佛受记者未知七燃灯佛是前世众生开悟,成佛果否?(吴敬人)

  答:凡佛皆是众生修成者,并无天生佛,自然佛之理,燃灯古佛,亦不外其例。所谓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也。

  问:佛经论中之偈文,通常为何事而作?是否像五言律诗一样,有一定之规格和押韵之限制?若读诵佛经论,有心得以作偈文表心意可以吗?(刘自任)

  答:经中之偈,原有数种,有为重述前文,有为补前文之不足,此为最普通者,此外亦可单作偈语。句限字数,不必一定押韵,四字五字,以至六七八九不等,五七字者似近体诗,余者类古体矣。余者乃文字之一种,并非称经,凡有感想,可以挥毫寄意。

  问:地藏菩萨本愿经地神护法品第十一中说:‘我观未来及现在众生,于所住处,于南方清洁之地,以土石竹木作其龛室,是中能塑画,乃至金银铜铁作地藏形像……,是人居处,即得十种利益。’请解释‘龛室’是什么?(刘自任)

  答:各寺殿中,正中供佛,有以佛像外周,安置木格小屋,或镶玻璃,或只栏杆檐柱,此种装置之器,而名曰‘龛室’。再台省家供祖宗牌位,外有类屋木具一所,甚为普遍,亦曰神龛。

  问:儒家大人之学与佛教大人之觉,在根本上之异同。(张瑞良)

  答:儒家大人之学,在明明德,在新民;佛家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明德与自觉一也,新民与觉他一也。二家之理则无不同,二家之事则无不异,异者佛出世间,儒在世间。

  问:真俗二谛与天台圆融三谛是思想上之发展所形成的理论吗?或同理异说?(张瑞良)

  答:真俗是分言,三谛是合观,参第一答,可类推之。

  问:戒定慧与止观三昧之关系何在?(张瑞良)

  答:戒定慧是所求之成绩,止观是所修之方法。

  问:各宗判教何以不同呢?是原则同而所见各异吗?(张瑞良)

  答:若按时期论,则无不同。若按半满字酥醍醐诸喻论,则各宗自重自宗,不免少有方便。

  问:关公,他也未曾证何果位,何封他为护法神?(杨长山)

  答:公曾受智者大师之戒,故后人尊之,非封也。然各有各之因缘,事已千年,其神识如何修,如何证,我辈凡夫不知矣。

  问:佛法与儒道修行之等次在根本上之异同。人皆可为尧舜,或人皆有善性,与人皆有佛性之关联安在?(张瑞良)

  答:三家修行之法,皆以身心为本,此其所同,而其前程目标不无各异,然亦仅就所表形式而言,至各家所说真蕴,有非数言可了。儒道贯通人天,佛家旨在超世。

  问:六朝时佛学之传入,与明末以还西学之输进中土,昔日国人已获成就,典型在夙昔?使中西文化融合在一起,有若儒释道会合无间一样,试问今日之情形是否与魏晋相似?一面需发掘古中国伟大文化,另面需加紧翻译西洋文化,以此为桥梁,待后日之融会贯通,想当年六朝人醉心于印度佛教文化,由翻译而创格,最后融入中国文化系统之中。今日是否亦以翻译开其端绪,或有更好途径可循?(张瑞良)

  答:‘佛法无量誓愿学’世间万事万理,无古无今,无一而非佛法,若有一事不知,名为所知障,所以欲求大觉,必断尘沙之惑。大千世界之学,尚须沟通,何况中西。翻译开端,固属有理,此亦不过仅为介绍而已,至其研究进行,著手实行,却大有事在。

  问:诸法因缘生,真如本性是何因缘生,众生是否有限,若无限那菩萨何能度空?(杨长山)

  答:‘诸法因缘生’是方便法,真如是无为法,何能以有为而生无为?经云:‘非因非缘亦非自然。’‘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古德偈云‘非因缘非自然,妙中之妙玄中玄,森罗万象光中现,寻之不见有根源。’众生有无问题,经云:‘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是明众生永不能尽。菩萨累劫随顺众生,度化众生,从不休息,经云:‘众生界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是众生与菩萨,两皆无限也。

  问:一个刚去世的人灵魂往何处?(郭邦光)

  答:众生身刚死后,未入六道以前,名中阴身,飘飘荡荡,并无定所,短则数刻,长则四十九日,即入六道矣。但在中阴时,有天眼者,观其头足正倒横等,亦能预知投往何道。我辈凡眼,只有在其终时舍暖,试其部位,而断定之。所谓‘顶圣眼升天’四句偈,云云而已。

  问:无论在家或出家,佛子已皈依比丘为师父,但是否可以再皈依比丘尼为师父呢?(冬琴)

  答:皈依僧宝,应知僧义,僧者众也,即出家之团体也。皈依一比丘,此比丘即僧团之代表人,皈依人是皈依一切比丘也,明乎此,则知皈依以后,非仅为一人之弟子,乃是一切僧之弟子。倘为随顺结缘,再事皈依,已在可与不可之间,若谓依新断旧,暮楚朝秦,则大非矣。

  问:行愿品云:言忏悔业障者……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何以用‘口’不用‘语’。又云:身‘语’意业无有疲厌,何以不用‘口’?复云: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在,为何须用‘语’?是体相用之分别乎?请三者一一详示。(蔡荣华)

  答:身口意三,乃人身造善恶之工具,身不止时,即向外而起行动,意不止时,便起思量,此二工具,只各一种作用。口工具有饮食及言语二种作用,是与身意不同。所谓口四业者,皆发于言语,而不在于饮食,故文理有处言其工具,有处言其作业。今所问‘口’,文有三处。(一)乃文之发端,必先言工具,以明业依工具而起,指其所由。(二)(三)两处之文,皆言造业,故用‘语’字不用‘口’字。

  问:修行修到无色界,四空天已经无色身的质碍相现,然是否还有男女相之分别?(冬琴)

  答:曰男曰女者,以色身所现论耳,四空色质不有,身相都无,何有男女。

  问:汉明帝梦金人,佛教即入中国,汉明帝以前的人无佛法可听是不是?汉明帝到现在大约几年?(顾凤英)

  答:汉明帝以前,有无佛法宣扬,史无记载,不便空谈,但在周代、秦穆公、燕昭王,都有佛像众塔出现。汉武帝与匈奴战争,亦得有佛像,归来供养,但未有经卷耳。汉明帝至今时约有二千零三十年。

  问:佛讲经说法的时候,天龙八部都来听法护法,可是现在讲经道场天龙八部等有来护法乎?(陈月娥)

  答:只要道场清净,俱存严肃,依经解经,不离正义,一为利生,一为求道,斯为如法,始不唐捐功德。不但天龙八部前来护法,佛菩萨亦临加被。

  问:历代高僧圆寂时,每有自吐三昧真火,以焚其身者,未知如何是三昧真火,及如何吐法?(赖栋梁)

  答:此亦偶有,并非每每。三昧者正定也,定有水火种种之不同,出火乃其定功。如何而吐,修有次第,次第完成,用之即现,定不成者自不能为。

  问:普门品一句——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等。有人问说,假若求的妇人,在生理上有不孕条件,自己不知道,天天希望观世音送子,这样能求得否?(赖宽珠)

  答:万法因缘生,条件不备,自不能生,如石女及不男等,因不备也。然万法如幻,都非真实,四大五蕴之躯,亦是幻假,有大力者,亦能变之,必须与业力配合,始克做到。古书所记,女转男,人变畜,盲者复明,跛者能起,皆其例也。女子幻躯,必先变因,而后始言其他。

  问:则见某大德一文,内有‘世尊夜睹明星成道’云云。请开示其经典之根据及来历?(赵哲)

  答:此事见于‘普曜经’。谨以数语贡献左右。佛学之道,有精持戒律,有依法修持,有求解教义,有专讲考据,此虽皆重要,初学者必有择而入。持律者‘戒’也,修法者‘定’也,解义者‘慧’也,考据在其末,今不先求本,纵得末亦无益也。

  问:无常迅速,轮回路险,他日母子不免殊途,故心中惶恐。尝书:‘思报母恩,唯修梵行’以励志,若以人子所做功德回向现在亲母,能有多少利益?(茆茂盛)

  答:此不必引经据典,要知万法唯心。母子气息相通,自较他人祈祷为胜,倘感佛力加被,更有不可思议之功。现在尚不殊途,为则直下为之!

  问:无量寿经一句说,释迦世尊讲到末段时候阿难尊者与一切大众都看见西方极乐世界。当时能看见的不知是慧眼或是肉眼?(阿爱)

  答:已证果及得通者,以天眼慧眼见,凡夫以肉眼得佛加被见。

  问:窃见文殊菩萨骑狮子,普贤菩萨骑白象,地藏菩萨骑独角兽,手持明珠。我系初学不知此狮象等及明珠由何处而来,究竟缘因如何?(胡绍德)

  答:中国所塑地藏之像,乃唐代高丽圣僧来游中国,牵一白狗,卓锡安徽九华山,曾显神通,知为地藏化身,灭后即依其形造像。其独角兽即白狗之变相也。至于问手中明珠,及文殊普贤二圣之乘,均来何处,近似戏论矣。

  问:有位老太太念佛数十年,最近念佛时看到很多畜类,她害怕落畜生道,我初学念佛时也曾看到。这是哪一识现的,怎么有些同修没有这种现象?(慧之)

  答:第八识藏有种子,偶起现行,第六识恒常转易,妄念不止,故有此相。然‘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果能放下万缘,都摄六根,此相自然不见,应知妄相当于妄念,若得一心安有妄相。

  问:兹阅课诵主白水文有句云:‘水不洗水,妙契法身;尘不洗尘,返作自己,蠲除器界,荡涤坛场’诸语,不知作何解?又向水作语,不知何意?(张绪尧)

  答:诸物污垢,水能洗之,然水本净,非用水洗而净,故曰‘水不洗水’。水譬本性,性即法身,法身本净,非修而成,故曰‘妙契法身。’尘本幻境,迷心似染,而尘幻境,非尘染成,故曰‘尘不染尘。’凡夫不识自心,以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故曰‘返作自己。’此为净坛一种洒水仪式,愿洒水后,一切清净,妄相大者,器世界为最,以水涤后,妄境皆空,故曰‘蠲除器界。’主旨为使道场清净,故仗此法水,方得成就,故曰‘荡涤坛场’云云。附注一:以上虽已粗解,想非初机所能明了,问必须答而已,实则初学之人,于此非所急要。虽出课诵本中,亦非日常课诵,尤其在家白衣,用处甚少。附注二:其余问题,语意欠明,恕不能答。

 

五明学佛网 净土宗 净土法脉净土经论净土圣贤早晚课 净土指归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