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核心讲记(四)


2015/5/23    热度:313   

  阿弥陀经核心讲记(四)

  二、怎样才是“一心不乱”

  两种解释

  接下来,《阿弥陀经》说:“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四个字,是第二关,往往让我们很多净土的修学者望而生畏,望而却步,“哎啊!一心不乱,做不到啊!”甚至最终放弃净土法门。

  虽然说念佛是多善根,但如果说必须达到禅定一心的功夫才能往生的话,那么,这样的多善根还是不容易。

  “一心不乱”,有两种解释。依圣道门的解释,就很难了,禅定的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你梦都梦不著。事一心不乱是阿罗汉的境界,理一心不乱是登地菩萨的境界,我们做不到啊。

  净土宗的解释“一心不乱”就是“专心念佛不杂乱”。“一心”就是专心,“不乱”就是不杂乱,不杂行杂修。这样的解释就是“易行”,很容易做得到。

  净土门别有规矩

  为什么出现这两种不同的解释呢?那是因为立场、观念不一样。

  按圣道门的观念,“如果不能够降伏烦恼,进而断除烦恼,要出离生死轮回是不可能的”,以这样的观点,对“一心不乱”的解释,必然会说“一心不乱就是禅定清净,降伏烦恼”等等。如果这样的话,净土法门就不是“易行道”,也就不能叫做“特别法门”,跟一般法门就没有区别了。印光大师说:这是以通途的教理、一般的自力修行、以戒定慧的修行方法来衡量净土法门,这个叫“以横超法做竖出之用”,净土法门本来是以佛的愿力横超三界,结果变成自力修行,一步一步地往上爬,像圣道法门修行一样,这个就大错特错了,这是受一般自力修行法门观念的影响。

  来到净土法门之内,应该放下原来修行的观念,按照净土门的规矩,按照净土宗祖师的传承来解释、来理解才正确。

  (一)由道理推论

  凡夫一定做得到

  本来《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特别为我们凡夫所讲的,是易行安乐之法。既然是为我们这样的众生所讲,就一定是我们能够做得到的;如果“一心不乱”是那么艰难、那么高深的功夫境界,五浊恶世的凡夫都做不到,那么释迦牟尼佛讲这个法门就没有意义,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咸收”就成了一句空话。

  龙树菩萨《易行品》说:念佛法门是易行的法门、安乐的法门、必定的法门。我们很多人念佛,念得很苦,念得很不容易,觉得往生不定,没有把握,这就不是念佛法门的特色。

  有的莲友跟我讲:“师父,我经常参加打佛七。”

  我问:“好啊,参加过几次?”

  “我全国各地参加十几次了,就是想得到一心不乱。”

  “哎呀,难得啊!怎么样?”

  “没有得到啊!”

  “没有得到?总得到了一点点吧?”

  “一点点也没得到!”

  “一点也没得到?那旁人呢?”

  “我在私下悄悄问了很多人,一个都没得到。老张你得到一心不乱了吗?没有。老李?没有。”

  他到处参加打佛七,四川有打,就跑四川;福建有打,就跑福建,全国走遍了,他所访问的人,没有一个人得到一心不乱。

  释迦牟尼佛讲法,契理契机,祂为五浊恶世众生所讲的法门,居然全国走遍了,没一个人得到,这个就是不契机啦!不是佛说法不契机,是有人把“一心不乱”给解释错误了,偏了,我们听了就觉得难了,做不到了。

  搭桥喻

  净土法门是“易行道”,容易在哪里呢?就容易在有阿弥陀佛的大誓愿力可以依凭。阿弥陀佛的大愿力正是这一条“念佛往生愿”的愿力。所以念佛一定是容易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得到的。如果《阿弥陀经》里“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一定要解释为如何深入禅定不起妄念的话,那也就自然不容易。

  各位,阿弥陀佛为我们设定的往生方法,是难的好呢?还是容易的好,你们说?

  (容易的好!)

  那肯定是容易的好啦!容易我们才能做得到,才会有安乐;如果难的话,我们做不到,就苦恼了。阿弥陀佛了解我们的心思,祂是同体大悲,以我们的苦恼为苦恼,以我们的安乐为安乐,经中说“众生苦恼我苦恼,众生安乐我安乐”,祂不会因为众生罪业重,又很懈怠,就要故意弄一个艰难的方法来治治他,让他修得死去活来,然后才度他;反而会事先了解我们的状况,预先为我们准备,说:“五浊恶世众生,愚痴无明,罪恶深重,懈怠放逸,完全不能修行,我要用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很容易地把他们度起来。”

  宇宙法界之内最简单、最容易的方法就是: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得生西方极乐世界。

  比如说,这里有一条河,很宽,河东穷,河西富,河东的人想到河西去,但没有桥,水又急,下水过河的人个个都被淹死。有一个人发了慈悲心,建一座大桥,方便人员车辆畅通无阻。他既然是从慈悲心出发,所以考虑的都很周全,任何老人、小孩,甚至残疾人都可以很方便地上桥,任何车辆都可以很自然地开上桥,很顺利地过去。不可能在桥头弄得很难上来,更不可能在桥中间又设一道高墙,拦腰隔断。

  六字名号就是从娑婆世界到达极乐世界的桥梁。阿弥陀佛就是建桥的人,释迦牟尼佛就是站在桥头喊我们上来的人。我们只要空著手走过来,顺脚步就踏得上去,很简单,很容易。不管什么人,只要他口称“南无阿弥陀佛”,愿意往生,就会很方便、很容易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有人把“一心不乱”解释得很难,说:“虽然念佛,如果不达到禅定屏除妄念就不能往生。”那等于是在这座大桥当中拦腰又起了一道好几丈的高墙,把所有的人啊、车啊,通通挡住了。释迦牟尼佛说念佛要“一心不乱”,难道是在名号大桥当中又拦一道墙吗?不可能!对不对?释迦牟尼佛说念佛要“一心不乱”,是要保护我们,怕我们念念又不念了,念念又是杂行杂修了,所以“一心不乱”等于是名号大桥两边的保护栏杆,保护我们不要掉下去,等于是说:“你要走好啊!留心啊,不要乱了脚步啊!不要离了这座桥啊!”所以说“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嘱咐我们说:“你念佛要专心啊!不要杂啊,不要乱了主张,丢了念佛唯一一道又去修其他行不通的道啊!”

  (二)三经对照以明

  下面我们就引用有关的经证,来说明“一心不乱”的真意。

  1、《阿弥陀经》

  先看《阿弥陀经》。《阿弥陀经》先说:“执持名号”,然后说“一心不乱”,意思就是说,执持名号,应当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才是执持名号。

  险道火把喻

  “执持”两个字都有提手旁,“执”就是抓住不放松,“持”就是相续不间断。比如在黑暗中走险路,拿一支火把照明,四周一片漆黑,只能靠这把火把,必然我们会小心翼翼,一心一意地把这支火把拿好,直到目的地,不可能马马虎虎,也不可能半路上就随随便便把它扔了。我们这一路拿著火把,就是一心不乱。为什么?只有这一支火把,我们的生命安全全部靠它,必然是一心一意,再不可能三心二意,所以是“一心”;也不可能半路上放弃,随便乱抓一件别的什么物品,所以是“不乱”。要是二心了,乱了,随时就要掉到悬崖深坑,所以不敢二心,不敢乱。

  “执持名号”,也是这样。名号就是这支火把,信心就是手,善导大师《观经疏》说“常以净信心手,以持智慧之辉”;弥陀名号就是智慧火炬,要通过三界六道的黑暗险道,我们只有完全靠定这一句光明名号,从生到死,一路执持,丝毫也不敢舍了去学与我们的根机不相应的法门。这样才是执持名号,这样就是一心不乱。

  反过来讲,心不执持,心有旁骛,三心二意,就不是一心;念不相续,念有间断,念佛不专,念念佛,又放一放学学别的,就乱了,就不是不乱了。

  不动乱、不杂乱

  乱有两种,一是动乱,一是杂乱。“一心不乱”,就是一心靠倒名号,专修念佛,不动乱,不杂乱。什么叫“不动乱”呢?听到人家说“哎呀!某某人哪!你念佛没达到功夫成片,没有清净心,你还有烦恼,你还有罪过,你这样怎么能往生呢?”虽然听到这样讲,心不动摇,心不慌乱,不会因为他这样说就觉得“完了,往生不了啦。”因为我们明了阿弥陀佛有这样的威神功德,有这样的弘誓愿力,念佛决定往生。可一般人听到这个话,就动摇了,就说:“是啊!”心就乱了,就不是一心了。什么叫“不杂乱”呢?心不动乱,行就一定不杂乱,既然内心很稳定的话,我们就会老老实实地专念这句名号。外相杂乱的人,内心一定是动乱的,他念一句名号,觉得有所不足,别人一说,“对啊!是啊!不行啊,那你看看怎么办?”

  “怎么办?先跟我去诵《地藏经》消业。”

  “好好好,你教我。”然后就诵《地藏经》。

  诵《地藏经》好不好?当然好!然后诵《金刚经》开智慧,好不好?也好,都很好。好来好去,最后往生怎么样?他自己就没有底,动乱,杂乱。

  我们专修念佛的人只有一条心,专念南无阿弥陀佛,没有第二个心,这个就是“一心不乱”。

  2、异译本《阿弥陀经》

  再看《阿弥陀经》异译本,玄奘大师翻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将《阿弥陀经》中“执持名号”与“一心不乱”八个字合在一起,译作四个字 ——“系念不乱”,系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不乱,这就很明白,很容易。这也证明我们前面说的“执持名号”与“一心不乱”本来就是一体,分不开,是一个意思,专持名号就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才是执持名号。

  3、《无量寿经》

  弥陀亲定标准

  问大家一个问题,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这个娑婆世界,是哪一位告诉我们的?知道吗?

  (释迦牟尼佛。)

  哎,讲对了!除了佛,没有人能告诉我们。

  再问第二个问题,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念佛往生,和阿弥陀佛自己所设定的念佛往生,会不会不一样?

  (不会!)

  不会不一样!阿弥陀佛说“你只要这样念佛就能来往生”,释迦牟尼佛说“你必须那样念佛才能去往生”,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佛佛道同。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的念佛,和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当中所设定的念佛,一定是一样的,决定不会不一样。

  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当中的第十八条大愿,叫做“念佛往生愿”,这条愿规定了我们应该怎样念佛往生,是阿弥陀佛亲自定的标准,释迦牟尼佛也好,十方诸佛也好,诸大菩萨也好,只要宣说念佛往生西方净土,决定不可能离开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

  往生的本源

  《阿弥陀经》当中所讲的念佛往生,当然是源自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当中的第十八愿。凡是释迦牟尼佛在一代佛法当中说到极乐世界的庄严,说到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方法等等,都不可能离开《无量寿经》四十八愿,尤其是净土正依三经,更是一味的经典,是一个味道、一个性质。像《阿弥陀经》当中的“临命终时,佛与圣众,现在其前”,这一段经文就是四十八愿当中的第十九愿的内容,“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对不对?因为有这第十九愿,在《阿弥陀经》当中就说临终来迎;还有,《阿弥陀经》说:“彼佛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这就源于四十八愿当中的第一愿:无三恶道愿,以及第十六愿:国无恶名愿。四十八愿当中的第一愿说:“我成佛的时候,我的国土如果有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我不成佛!”所以在《阿弥陀经》里面就说“国无三恶道”。第十六愿说:“我成佛时,国土纯善,连不善之名都不会听到。”所以《阿弥陀经》说“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

  总之,对极乐世界种种庄严景象的描述,都和四十八愿密切相关;只要是讲到念佛往生的地方,就是四十八愿当中的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的内容。善导大师解释《阿弥陀经》的宗旨说:“专念弥陀名号得生。”专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就是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的内容。

  所以,我们学净土宗,我们学念佛,不能离开阿弥陀佛的誓愿,道理很显然。

  推销商喻

  比如一件产品,有生产厂家,有推销商。推销商推销的产品,就是生产厂家所生产的,不可能说推销商推销的产品,跟生产厂家的不一样。如果不一样,就是推销商做了假,搞假冒伪劣产品坑害消费者。这是个比喻。

  阿弥陀佛,是生产厂家;释迦牟尼佛、六方恒河沙诸佛,都是推销商。推销什么?推销六字名号。祂们所讲的念佛方法,不可能离开阿弥陀佛本人所发的第十八愿,决定是一源一味,毫不掺假的。

  所以,善导大师解释《观经》、解释《阿弥陀经》,都是站在阿弥陀佛念佛往生本愿的立场。

  作为一个愿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我们也时刻紧紧地以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愿为标准,探求我们的往生之道。

  第十八愿文

  第十八愿说众生只要“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必得往生。

  “十念”,善导大师解释为“十声”,是口称名号,持名念佛;《阿弥陀经》也说“执持名号”,《观经》也说“持无量寿佛名”,这些都是一致的。

  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里说持名要“一心不乱”,阿弥陀佛在第十八愿说称名要“至心、信乐、欲生”。两个一对比,就知道“一心”就是“至心、信乐、欲生”的心,是信愿之心,并不是要怎样禅定的心,所以善导大师有时说“一心信乐”,有时说:“一心愿生”。也就是说,你一心一意信顺阿弥陀佛的救度,愿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怀疑,不退转,这样就是“一心不乱”。这也一点都不难。

  三辈往生文

  《无量寿经》下卷〈三辈往生文〉上辈、中辈、下辈都说要“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善导大师解释说:“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可知“一向专念”是释迦牟尼佛劝导一切众生念佛的总纲领、总要求,不管你是上根、中根、下根,都要“一向专念”。《阿弥陀经》所对的根机不可能超出三辈之外,那么“一心不乱”,也就是“一向专念”。一心向著阿弥陀佛,不向余佛余菩萨,所以“一向”就是“一心”;专念弥陀名号,不杂余行余法门,所以“专念”就是“不乱”,不杂乱。“一向专念”就是“一心不乱”!这也丝毫不难。

  4、《观经》

  再看《观经》。《观经》虽然说了定善十三观、散善三福业,但是在最后〈流通分〉释迦牟尼佛付嘱阿难,却不付嘱十三定观,也不付嘱散善三福,而是顺著《观经》开显的次序,付嘱最后一观、最后一品,也就是下下品的称名念佛,说“阿难!汝好持无量寿佛名”。下下品的持名念佛是怎样的持名呢?经文说:“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这和《阿弥陀经》“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和《无量寿经》〈第十八愿〉“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都是同一个涵义。因为同是净土三经,同是释迦牟尼佛所说,同是说的持念弥陀佛名,同是源于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互相之间不可能不一致。

  相互对照的话,《无量寿经》第十八愿“十念”的“念”,《观经》下下品“称南无阿弥陀佛”的“称”,《阿弥陀经》“执持名号”的“执持”,是一类,都是指念佛的方式,口称佛名,所谓持名念佛,不是实相、观想、观像、参究等等念。

  第十八愿“至心、信乐、欲生”,《观经》下下品“至心”,《阿弥陀经》“一心”,是一类,都是指念佛的心理,也就是信愿之心,不是禅定、清净、除妄等等心。下下品的众生,临命终时,地狱相都现前了,他哪里还有什么禅定心、清净心等等,他就是一心求救,一心投靠,就是一个仰救的心。

  第十八愿“乃至”,《观经》下下品“令声不绝”,《阿弥陀经》“不乱”,是一类,都是指念佛的相状,也就是专一不杂,相续不断。善导大师解释“令声不绝”为“声声相续”。

  同时,“乃至十念”、“具足十念”、“若一日……若七日”,是一类,都是指念佛的时节,也就是一辈子念佛,并不限在十念、一天、七天,只不过因为众生遇到念佛时间不一样,寿命长短不一样,所以表达不一样。善导大师就总的解释为“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这样三部经所说的念佛时节,虽有长短不一,但通通涵概在内了,实质所指都一样,都是一辈子的念佛,所谓:“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

  这样,比较《阿弥陀经》与《观经》,“执持名号”就是“称南无阿弥陀佛”,“一心不乱”,就是“至心不绝”,就是一心归投阿弥陀佛的救度,相续称念弥陀名号,不间杂。也很容易,不难。

  下下品的众生虽然临终死苦来逼,心中恐慌万状,丝毫也没有禅定,但他念佛一心不乱,为什么?求救啊!求人救命的心就是一心,哪有二心!一心望人来救,丝毫也不会杂有其他个人想法。“是不是不用人家来救,我自己救自己?对方能不能救得了我?救不了我怎么办?是不是我自己另外再想办法?”这些想法都不会有的,自然就是一心不乱。下下品临终苦逼的众生都做得到,还有谁做不到?真有做不到的,不是功夫不够做不到,下下品有什么功夫?是求救的心没有,不归命,不老实,骄慢,这样就是二心,就杂乱,就达不到一心不乱。所以善导大师教导我们要“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我们能这样深信,我们就是下下品的众生。

  (三)祖师的解释

  1、善导大师《法事赞》

  对于“一心不乱”,善导大师也有他的解释。善导大师在《法事赞》里用“专复专”三个字来解释“一心不乱”,说:

  教念弥陀专复专。

  前面我们也学习过了。释迦牟尼佛教我们念阿弥陀佛,怎么念?教你“一日七日,一心不乱”。那么“一心不乱”,善导大师就解释为“专复专”,教我们专复专地念佛,专,还要再专。心专、行专,内专、外专,人前专、人后专,现在专、将来专;总之,一个“专”字。“一心”就是专心,“不乱”就是不杂,不杂修杂行其他的法门,所以,很简单,“一心不乱”就是“专”。

  2、善导大师《观经疏》~一

  《观经四帖疏》的第一卷〈玄义分〉(《善导大师全集》48页),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闻说阿弥陀佛,即应执持名号,

  一日乃至七日,一心愿生;

  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迎接往生。

  这一段善导大师的解释,很明显地看出来,“一心不乱”就是“一心愿生”,你一心一意愿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就是“一心不乱”。

  在“执持名号”前,善导大师加了“即应”二个字,是显示释迦牟尼佛教劝我们的意思,所谓“教念弥陀专复专”的“教”。

  3、善导大师《观经疏》~二

  《善导大师全集》250页,《观经疏.散善义》:

  一切凡夫,一日七日,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

  定得往生。

  善导大师把经文“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合在一起解释为“一心专念”。难不难呢?

  (不难。)

  “一心专念”,一点不难嘛!除非你不愿意念这句名号。

  当然,也可以说不难,也可以说很难。有很多人,他就是不能够专念。这个难,不是难在法门难,而是难在我们自己不愿意接受。专念一句名号有什么难?你从早到晚就这六个字;如果让你一定要去背诵《法华经》、《华严经》,那个难。但是六个字,再怎么难,你都会背,只要专就好了,一心专念。

  4、善导大师《观念法门》

  《观念法门》(《善导大师全集》355页):

  若有男子、女人,或一日、七日,

  一心专念,弥陀佛名。

  其人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自来迎接,

  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与前面一样,善导大师同样用“一心专念”来解释持名“一心不乱”,也是一个“专”。

  5、善导大师《往生礼赞》

  《往生礼赞》(《善导大师全集》539页):

  若有众生,闻说阿弥陀佛,

  即应执持名号,

  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

  一心称佛不乱;

  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此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彼国。

  善导大师在经文“一心不乱”中间,加了两个字——“称佛”,“一心称佛不乱”,这样就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意义非常明显。一心做什么?一心称佛。称佛怎么样?称佛不乱。就是:一心一意称念佛的名号,不杂乱。这不是非常清楚,非常明了吗?哪里有那么艰深复杂呢!

  一个字——专

  我们看上面善导大师对“一心不乱”的解释,都非常简单,毫不复杂,任何人都看得懂,做得到,没有一处说到要怎样的禅定息心、不起妄念,处处都说的很恳切:“你要一心专念,专啊!专啊!”总之,善导大师解释“一心不乱”就是突出一个“专”字。“专”就是“一心”,“专”就是“不乱”,这个就符合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里所说的“一向专念”。

  西方净土不嫌乱

  不仅如此,善导大师还特别说明,释迦牟尼佛之所以在《阿弥陀经》里特别指示西方极乐世界,劝我们往生,就是因为极乐世界不嫌“凡夫乱想”,在《法事赞》(《善导大师全集》420页)里说:

  一切佛土皆严净

  凡夫乱想恐难生

  如来别指西方国

  从是超过十万亿

  一切诸佛国土都非常庄严清净,但凡夫乱想纷飞,不能往生。要想往生诸佛国土,必须澄心凝虑,悟入圣者之境,这对于末法五浊恶世凡夫来说,不可能做到。所以释迦牟尼佛才特别指示十万亿国土之外的西方极乐世界,劝我们往生,正是因为极乐世界不嫌凡夫乱想,不要求息心除妄,只要专称弥陀名号就可以了。

  善导大师不愧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他的解释,我们能安心!其他的,千解万释,越说越复杂,越说越玄妙高深,既不符合弥陀本愿,也不符合我们的根机,搞到最后,往生无份。

  三经宗旨一致

  根据善导大师的解释,《阿弥陀经》和《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经》所说的念佛完全一致,都是持名,都很容易,都是以阿弥陀佛的第十八“念佛往生愿”作为核心。

  不然的话,我们会觉得:“哎?《无量寿经》里边讲往生很容易,《观经》里边讲得就很难,要观想,而《阿弥陀经》讲得也难,要达到禅定息妄……”这样,就不一致了。

  善导大师解释这三部经的思想,完全一致。“一心不乱”也就是《无量寿经》里边所说的“一向专念”。

  施面包给饿人喻

  善导大师的解释,能让我们安心。念佛安心就对了。还有很多人念佛不安心,我们也有很长的时间不安心,“念佛真的能往生吗?万一不能往生怎么办?那岂不是糟糕哩?”

  能安心,不容易。

  请问我们是靠什么安心呢?

  我们安心,要有个安心的东西,我们自己给自己是安不了心的。

  比如说这个人饿得要死了,如果你不给他一颗苹果,不给他一块面包,不给他吃的,他能安心吗?空说:“哎,某某人,你要安心哪!你肯定不会死!”但是你就是不给他面包吃,他不会安心;要他安心很简单,你把面包给他,他就安心了。

  从“担心”走向“安心”,有两种。

  有人想靠自己的功夫,说:“等我念到功夫成片,梦寐一如的时候,我就安心了。”这样只能越来越担心,因为我们做不到。一开始还以为差不多能达到,好,努力了三年,三年之后更加担心,“哎呀!三年还没有达到啊!”又经过三年,到最后就放弃了。当初是担心,现在反而成为害怕的心。

  那么,怎么样才能安心呢?是阿弥陀佛的誓愿让我们安心的。阿弥陀佛给我们保证说:“某某人,你只要念我的名号,你放心大胆,临命终时我来迎接你,决定往生我的净土。”

  我们还要问:“万一不能往生呢?”

  “万一不能往生,我负责!”

  “你怎么负责?”

  “你不往生,我誓不成佛。我以成佛的功德来负你往生的责任,我负得起你这个责任。”

  各位!只有阿弥陀佛才能负得起我们这个责任。我们如果不能往生,祂全权负责,别的,都负不起这个责任,我们自己也负不起,我们不能往生还是不能往生。

  所以,往生这件事情是由阿弥陀佛所操办的。

  6、源信大师安心法语

  一般的人,虽然念佛,但总是担心说“有妄想,有妄念,心不清净,这样怎么能往生呢?”我们来看下面这一段源信大师念佛法语:

  妄念原是,凡夫本体,妄念之外,别无心也。

  直至临终,犹是一向,妄念凡夫。

  知此念佛,即蒙来迎。

  乘莲台时,能翻妄念,成为觉心。

  从妄念中,所出念佛,犹如莲花,不染污泥。

  决定往生,不可有疑。

  莫厌妄念多,应叹信心浅。

  故以深信心,常称弥陀名。

  法语很好懂,我想这样念诵下来,可能有的人已经知道它的意思了,很好懂,很让我们安心。

  “妄念原是,凡夫本体,妄念之外,别无心也”,说明我们凡夫的状况,我们是什么样的众生呢?不管是经文,还是祖师的解释,“凡夫”前面往往会加一些修饰语,“罪业”的凡夫、“轮回”的凡夫、“妄念”的凡夫、“乱想”的凡夫、“不净”的凡夫——这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妄念原是,凡夫本体”,凡夫就是以妄念为本质,为体性;“妄念之外,别无心也”,除了妄念之外,没有心了;所以“直到临终,犹是一向,妄念凡夫”,从一生下来直到死,你不能离开妄念,你就是妄念的凡夫。离开妄念就是圣人了,肯定不是凡夫了。

  泥塑与木炭喻

  好比一个泥巴做的塑像,它是泥巴做的,泥巴就是它的本体,你怎么样去洗它,能洗干净吗?

  龙王庙里用泥巴做的龙,上面有灰尘,你想把它洗干净,无论你怎样洗,洗到最里面的龙筋,还是泥—— 它就是泥土做成的,所以,不论怎么样,它还是脱离不了泥土。

  我们凡夫就是妄想所组成的,妄念是我们的本体,我们不管怎么样也离不了它。有时候会出现假相,感觉清净一点,但那是粗的妄念少了一些,微细的妄念还是很多。如果有这个觉照,我们就会发现,它总是存在著的。

  又好比一块木炭(城里现在见木炭的机会可能不太多,农村还有很多人靠木炭来取暖),它怎么都是黑的,你再洗也洗不干净,你不可能洗出一块白的木炭,你怎么洗下去,它还是黑的,你拿它来画,还是一条黑线。

  我们的妄想心就像木炭一样,我们再怎么样都是黑暗、无明、造罪的众生,对这一点,我们要有深切的认识,不要在那里做无用功,“你看,我大概这样修修,到时候可能会好一些,那个时候再说……”如果以净土法门来讲,不要抱这样的期望,是要认识到我们是一个造罪、必然堕落的凡夫,唯有仰靠弥陀的愿力。

  自知病重喻

  所以,善导大师就强调两种深信:第一点是相信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没有办法出离,只有死路一条。在这个前提下,你才能完全信靠阿弥陀佛的誓愿。你如果不相信自己是这样造罪、堕落、没有出离之缘的凡夫,你对阿弥陀佛的信心就没有力量。

  就好像一个病人,如果不知道自己病重将死,他对医生讲的话就不会重视,就会飘飘渺渺,“哎呀,我很健康啊!好像不错……”他一旦知道自己大命将终,人家说:“这是神医,可以救你的命。”那医生鼻子哼一下他都会仔细听,“哎!刚才说的是哪一味药?”其实医生是打了个喷嚏,他都要仔细听了。

  我们如果悠悠散散的,觉得说“我靠自己大概也可以解脱生死轮回”,很高慢的心,那样,对这个法门就不会尊重,就容易忽略过去。《无量寿经》说:“骄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

  所以,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

  通身放下

  印光大师有两句话,他说:

  通身放下,

  彻底靠倒。

  通身放下,就是要老实,要认识到自己是个造罪的凡夫,这样,就会把自己那个高慢的心完全放下,“通身”,我们的身体完全放下——不光指身体,还指我们的心。你“通身放下”才能“彻底靠倒”。

  大家晚上都要睡觉,那每天晚上睡觉,我们怎么样?就“通身放下,彻底靠倒”,你不可能身子半放半不放,半靠半不靠,那样怎么睡?那样子很累啊,坚持不到两分钟就不行了。

  “通身放下”,放在哪里呢?放在阿弥陀佛的誓愿里,唯有阿弥陀佛的誓愿可以依靠,可以有保证。阿弥陀佛以祂的大悲愿力说:“十方的众生,我来救度你:你的罪业,由我承担;你没有功德,我为你成就;你要堕落,我来济拔你;你不能往生,我来迎接你,你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妄念翻成觉心

  既然我们体认到自己是这样的凡夫,我们就以妄念凡夫的身份来念阿弥陀佛,“妄念凡夫,知此念佛,即蒙来迎”,知道我们是这样的一个造罪的凡夫、妄想纷飞的凡夫、时刻不间断妄念的凡夫,你只要念佛,临终阿弥陀佛就会来迎接。

  “乘莲台时,能翻妄念,成为觉心”,哎!阿弥陀佛来迎接我们的时候,我们就坐上了阿弥陀佛的莲花台,这个时候,刹那之间,善导大师说:“临终圣众持花现,身心踊跃坐金莲,坐时即得无生忍,一念迎将至佛前。”一坐上莲花台,当下即得无生法忍,当下朗然大觉,所有的妄念当下粉碎,成为朗朗的正觉之心。以我们凡夫,哪里有觉心?是被阿弥陀佛所接引,“乘莲台时,能翻妄念,成为觉心”。

  莲花不染污泥喻

  下面几句话尤其让我们觉得安慰、感动:“从妄念中,所出念佛,犹如莲花,不染污泥。”我们虽然有妄念,但是我们在妄念当中所发出的念佛声,“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我们的心虽然是妄念,像污泥一样的染污,但是,所称出来的这一句名号,它却是像清净的莲花一样不染污泥,微妙香洁。

  这一点大家有感受吗?我们的心是肮脏的,是染污的,是妄念的,可是,这句名号不被我们的妄念所染污,所以,净土宗就叫“莲宗”,莲花的特点就是“出污泥而不染”,从哪个地方出污泥呢?从我们的心哪!我们的心像污泥一样肮脏,有贪嗔痴的烦恼——谁没有贪嗔痴的烦恼呢?没有的,就是阿罗汉了。

  我们这样贪嗔痴烦恼的心,反而成为念佛的动力。我们为什么念佛?因为有罪业,我们要求解脱,所以要仰靠弥陀的誓愿、称念弥陀的名号。就好像莲花池中的污泥,它反而成为莲花的养分,这样,一支清新的莲花就从污泥当中独立出来,飘散著微妙的香味。我们的心虽然是染污的,可是我们念的名号是清净的。六字名号的功德、香味,可以说遍满法界。所以说“从妄念中,所出念佛,犹如莲花,不染污泥”。

  不要被自己的心骗了

  这朵不染污泥的莲花,这句六字名号,它能救度我们,所以,我们念佛是念佛!我们的眼睛要看著莲花,我们的鼻子要闻著莲花的香味。大家来到莲花池边,不要把我们的鼻子扎到泥土当中,那样闻出来的就全是臭味,对不对?我们的鼻子要闻莲花的香味。

  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念佛,想到说:“虽然我的心染污、有罪业、不清净,但是我所念出来的这句名号,它却像莲花一样的香,是名号让我往生的。”

  我们干嘛要考虑自己的心呢?这个心是我们要抛弃的东西,这是我们要扔掉的东西呀!我们不是靠这个生灭虚妄心去往生的,我们不是把这个心拿出来擦干净了再来往生,我们是依靠不生不灭、真实不虚的名号。

  有的人,他的方向、观念错误,他老是把自己妄想的心在那里修饰雕琢,就好像不是关注这朵莲花,而是把他的心放在污泥里,然后把这个污泥在那里洗啊淘啊,在那里做成一个莲花的样子——你就是把污泥做成了一朵莲花,它也没有香味。

  心有两种,一个是真,一个是妄,妄心用事,驴年马月也不得解脱。凡夫虽然都有真心佛性,但不到大彻大悟,大悟等佛,真心佛性不能现前,日常用事的都是妄心,这一颗妄心,你怎样地压制它,你怎样地凝定它,它仍然不是解脱之因,除非你已经是大彻大悟,消除了一切烦恼,粉碎了真妄差别,彻证妄本来是真,那才是解脱了。不然的话,仅仅是禅定的功夫,或者是一种比较清净的轻安的状况,那个,差得太远了,与解脱根本毫无关系,不是解脱的因,反而是轮回的业。

  能解脱我们的,能让我们出离生死的,就是我们所念的这句南无阿弥陀佛。

  所以是两件事情。污泥里面出的莲花,莲花能救我们;妄想心中出的佛号,佛号能救我们。佛号就是来救这个妄想心的。

  因此,大家不用担心,不用害怕。我们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在口口声声地吐出莲花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多么自在啊!你何必管自己那个心呢?

  所以,在《无量寿经》里边,释迦牟尼佛就用四个字告诉我们念佛的秘诀:

  一向专念。

  “一向”,就是唯一向著佛的方向,不向著自己的方向。我们不要顾及我们的心是妄想还是清净,如果那样想的话,我们的眼光就不是看著佛了,就又回到我们凡夫这一边,念我们的心了。

  大家能够体会吗?如果我们不是在念佛,而是在念我们的心,那个怎么能往生呢?我们的心不管是清净还是染污,我们都不要被它骗了。

  各位,我们之所以这么长的时间都在轮回,就是因为被这个心骗了,我们会觉得说,“你看,现在它比较安定啦!这是一个好心,我要你……现在很烦恼了!动荡啦!这是一个坏心,我不要你!”你这就被它骗了。

  我们不管它是动荡、妄想、杂念,还是比较安定,这个都是妄念,这个都是烦恼心,都是要抛弃的东西,我们唯一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以全副的身心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不顾。烦恼来了,也不顾;烦恼去了,也不顾。

  随风云彩喻

  烦恼对我们来讲像什么?就好像空中随风而过的一片云彩,你念佛就念佛,何必管这片云彩呢?它来了,“哎呀,这块云彩是白的,嗯!白云彩来了,我念佛大概能往生。哦!又来了一朵黑云彩,嗯!黑云彩来了,大概不能往生……”

  错了!

  在我们内心里边,什么叫做白云彩呢?感觉“我念佛念得比较清净一点。”这是一朵白云。“我的心不清净,哎呀!孩子啊,家庭啊!工作、事业……很多事,很烦。”这是一朵黑云。但是,这些在我们心中了无障碍,来了就来了,去了就去了,跟我们的往生毫无关系呀!你停下了念佛的脚步,你停止了念佛的心,来关注它,错了!

  所以,不要管你这个心,你再怎么管它,它都不能替你争口气,而且你会被它骗。你越管它,它越得势,它越是觉得自己了不起,你就越拿它没办法;你彻底地看透它,你彻底地抛弃它,你彻底地冷落它,它就乖了,它就听话了。

  大家有做奶奶的,小孙子在那里哭,奶奶去哄他,越哄,他就越哭,越哭,她就越哄,越哄,他就越哭,后来奶奶就没办法了,干脆不管他,哎,哭一会儿他就不哭了。

  我们的烦恼也是这样。其实,我们的烦恼是我们自己养大的,我们每个人都养著一个胖胖的烦恼娃娃,我们天天养它,洗啊、摩啊,你抛弃它,不要理它!

  怎么不理它呢?我们有阿弥陀佛,所以我们专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叫“一向专念”。“从妄念中,所出念佛,犹如莲花,不染污泥”。

  念佛放光的故事

  在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很感人。

  台湾有一位法师,他在美国弘法的时候,就有一位大鼻子的美国人来听经。听完经之后,这位美国人就来跟法师说:他是专门学神通的,他也有一定的神通,他看到念佛的人,只要念佛,就能吐出光明,念一声佛,就吐出一道光。

  我们知道,唐朝的善导大师念一声佛就放一道光,想不到我们自己也能放光!不过善导大师是证得三昧的圣者,他念佛放光,所有的人都看得到。而我们念佛放光,有神通的人、灵界的众生、佛菩萨看得到,我们看不到。

  放的光怎么样呢?虔诚心的人念佛,光很大,大到什么程度?大到好像要把整个地球包起来的感觉。

  各位,你们想不想抱一抱地球啊?你们想不想放放光啊?那就诚心地念佛,南无阿弥陀佛!

  没有诚心的人念佛呢,也放光,但光很小,噗一下,噗一下,像油灯一样,闪一下就灭掉了。

  那么,什么叫有诚心,什么叫没诚心呢?诚心,就是信,就是专,你怀疑,杂,这就不够诚心哪!相信,信顺,专修念佛,信顺不疑!很专注地念佛,那这样的光就很大;如果只是结结缘,“别人念,我也念一句,到底有没有极乐世界也不晓得。能不能往生?哎呀!碰运气啦!”那这样就不够诚心,念佛的光就很小。

  所以,你想一想,我们虽然是造罪的凡夫,但是我们念一句佛就能出一道光。所以刚才说了,“从妄念中,所出念佛,犹如莲花,不染污泥”,念佛的功德无量无边,任何众生,你真的愿意往生,真的念佛,没有一个不往生的。

  医生与病人喻

  所以,“决定往生,不可有疑。莫厌妄念多,应叹信心浅。故以深信心,常称弥陀名”(我们刚好倒过来了)。大师了解我们心,他说:你不要讨厌你的妄念多,你讨厌也没有办法,它从生下来就跟你跟到死,所以你不必讨厌它,你应该反过来换一个方向,应该悲叹我们的信心很浅,因为阿弥陀佛没有说“你妄念多,我不救你”,恰恰相反,阿弥陀佛说:“你妄念多,我才要救你!”

  大家能听懂吗?我们妄念多,阿弥陀佛才要救我们;我们没有妄念,就不需要阿弥陀佛来救我们啦。如果我们是阿罗汉,都已经出离生死了。

  就像医生,医生是给病人看病的,不是给健康人看病的。“因为你是病人,我才要给你看病。”

  阿弥陀佛是大医王,我们有贪嗔烦恼,我们有妄念,所以阿弥陀佛说:“我要救你,你念我的六字名号吧!”

  所以,不必讨厌我们的妄念很多,应该悲叹我们的信心很浅。妄念多,并不障碍往生;信心浅,对阿弥陀佛的救度信不过,对称名往生抱怀疑,就障碍往生。

  如果到医院去看病,你不是在那里抱怨:“你看,我得了这么多病,很讨厌”,你应该去找高明的医生就好了,你的病反正已经得上了,这个时候呢,就要请一位高明的医生。

  有的人因为自己内心有妄念、杂想,就怀疑说“我这样念佛能不能往生?”这样对念佛怀疑,对不应当怀疑的事反而怀疑,是应当悲叹的,因为这样的人念佛,正好往生!

  “故以深信心,常称弥陀名”,那么,就以我们深信不疑的心而常称南无阿弥陀佛。

  大街行人喻

  大家从今天回去之后,把所有的妄念抖下来,丢掉,不要管它。

  大家知道什么叫不要管吗?你说:“我不管它,可是它自己来了。”来了就来了,来了就不管它嘛!你管它,它才来。你不要管它,并不是叫它不要来,来了就来了,“来就来了,去就去了”,这个叫不要管它。

  大街上那么多人来来去去,与你有什么关系呢?男女老少,贫富贵贱,善恶贤愚,应有尽有,有必要放下自己的正事,倚在窗户上盯住看吗?富贵的生羡慕,贫贱的看不起,论丑说美,评东道西,把自己的正事忘得一干二净。叫他不要管外面的行人,只管做自己的事,他反而起烦恼,说:“我不想管他们,但他们老是在那走来走去,让我的心静不下来。”你这就不讲理了。

  念佛也一样,心中妄念纷飞,自是它的事,与你何干?妄念自妄念,念佛自念佛;念佛是正业(主),妄念是街客(宾),不要盯住妄念的街客看,更不随著他走,更不要说他耽误你念佛。念佛的正念一提起,就是有千千万万妄念,也好像没有一样,就好像那个人在房间里一心做自己事,大街上人来人往,千千万万,都与他无关,好像不存在。

  对付妄念,就一条,绝招,只管念佛!不要管它!

 

五明学佛网 净土宗 净土法脉净土经论净土圣贤早晚课 净土指归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