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导大师与净土法门(2)
2014/9/3   热度:685
纵使初地以上,十地已来,若一若多,乃至遍满十方。异口同音,皆云释迦牟尼佛,劝励众生,专心念佛及修余善得生极乐国,皆是虚妄不可依信。我虽闻此等所说,亦不生一念疑心。唯增长成就我,决定上上信心。何以故?乃由佛语真实决了义故。佛是实知、实解、实见、实证。非是疑惑心中语故。复次不为一切菩萨异见异解,之所破坏。因为若实是菩萨者,终不违背佛教也。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纵使化佛报佛,若一若多,乃至遍满十方。各各辉光吐舌,遍覆十方,一一说 言。释迦牟尼佛所说,赞叹劝发一切凡夫,专心念阿弥陀佛及修余善,回向愿生彼净土,此皆虚妄,不可依信。我虽闻诸佛所说,终不起一念疑退之心,怖畏不得往生彼国。何以故?一佛即一切佛,所有知见解行证悟果位大悲等同,无少差别。故一佛所制,即一切佛同制。以此道理推验,明知诸佛言行不相违失。释迦牟尼佛赞叹念佛即得往生极乐净土,十方诸佛亦同赞同劝同证。一佛所化,即一切佛化。一切佛化,即一佛所化。
如阿弥陀经中说,释迦牟尼佛赞叹极乐世界种种庄严,劝一切凡夫,一日七日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即得往生。十方恒河沙等诸佛,亦同赞叹,劝念佛求生也。同时十方恒河沙佛,一时各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皆应信释迦牟尼佛,所说所赞所证。
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形寿,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行文至此,不觉慨然长叹!返观今人,宁信奉凡夫所说,竟违背佛语佛教。能不令人感慨!
以上所说,是就人立信。以下再讲就行立信。
所谓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正行者,专依诸净土经而行。例如一心专读诵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依正二报庄严。若礼拜,即一心专礼阿弥陀佛。若称念,便一心专赞叹供养阿弥陀佛,如是名之为正。
又如此正行中,复有二种。一者专念阿弥陀佛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因为称彼佛名,顺彼佛愿故。余如礼拜读诵等,即名助业。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其余诸善,悉名杂行。若修如是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彼佛忆念彼佛,无有间断,即名无间修。如果修其他杂行,心即常有间断。虽亦可回向得生,但总名疏杂之行也。
三者回向发愿心。所谓回向发愿心者,即是将自己过去生,以及现在生,所有身口意业,所修积世出世间一切善根。及随喜他人一切凡圣,身口意业所修积世出世间善根。悉皆以真实心深信心,回向愿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是名回向发愿心。
回向发愿愿生彼国者,必须于决定真实心中回向。必须于决定深信心中回向求生。此心深信,犹若金刚。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之所动乱破坏。一心直进,不得闻人破坏之语,便生退怯回顾落道之心。
或问曰,若有解行不同邪见杂行人等,来相惑乱。妄兴种种疑难,谓念佛不得 往生。或谓众生旷劫以来,十恶五逆四重谤法阐提破戒破见等罪,未能除尽。云何一生修福念佛,即得往生彼土无漏无生之国位证不退也?若有人兴此疑难,当云何对治?
善导大师回答说,诸佛教行,数越尘沙。禀识机缘,随情非一。
譬如世人眼可见可信者,例如明能破闇,空能含有,地能载养,水能生润,火能成坏等等。如此等事,皆对待之法可思议之法,尚且千差万别。何况佛法不可思议,岂无种种利益也?
此言佛力不可思议,往生彼国者,系仗佛广大愿力加被,非仗自力所致。故不虑为旷劫业力羁留也。今人有谓带业不能往生者,是不知往生系仗佛强大愿力所致。岂是自力消业解脱?若单凭自力,当然惑业不尽,不得解脱。纵然菩萨,亦犹有 惑业未尽者,何况凡夫?若仗佛愿力,当知佛力不可思议也。
莫执众生惑业实有,应知罪性本空由心造也。众生惑业,皆于妄心中虚妄起。若谓惑业实有,此人即落有法。落有法者,概属凡外。故经云,一切众生,皆以有法而入生死。应知一切法无生,无生法焉有带业不带业?一切法毕竟空,毕竟空中焉有带业不带业?一切法不二,于不二法焉有带业不带业?一切法无分别,无分别法焉有带业不带业?一切法无所有,无所有法焉有带业不带业?一切法不可得,不可得法焉有带业不带业?有人入此无生,假名往生也。
惑业本空,皆是众生之妄心。心外无一法可得,染净诸法,唯是一心。佛是大觉慈尊,功德不可思议。以慈悲愿力,能转众生迷心而为觉性。故仗佛强大愿力,能令众生带业往生。所谓带业往生者,不过令众生于宝池中,见佛闻法,渐除其妄 也。岂真有业可带哉?故经云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亡,心灭罪亡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善导大师言,所谓回向者,生彼国已,还起大悲,回入生死教化众生也。故回向有二义,一者回向西方。二者生彼国已,复回入生死,度化众生。
故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三心既具,无行不成。愿行既成,若不往生者,无有是处。所以修净土行求往生者,应发如是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
善导大师与净土法门
--------------------------------------------------------------------------------
九、论九品生
依观经所说,往生西方有九品生。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
当时诸师,多依往生人资格,判定九品生之位次。一般多判上品上生人,必须是顺忍位菩萨。换句话说,即四五六地菩萨。故观经疏云,诸师解者,言上上者是四地至七地已来菩萨。七地已来,即指六地言。诸师何故作如是判?以经云到彼即得无生忍故,所以作如是判。因为依仁王经,七八九地菩萨得无生忍。
诸师判上品中生人,为信忍位菩萨,亦即初二三地菩萨。故观经疏云,诸师解 者,上中者是初地至四地已来菩萨。何故得知?由到彼经一小劫得无生忍故。
诸师判上品下生人,是伏忍位菩萨。伏忍者,即地前三贤位人。故观经疏云,诸师解者,上下者是种性以上至初地已来菩萨。何故得知?由到彼经三小劫,始入初地故。此三品人,皆是大乘圣人生位。若依诸师所判,三贤位以上之大乘圣人,方得上品三生。
何为种性以上?有五种性,一、习种性。是住位菩萨。二、性种性。是行位菩萨。三、道种性。是回向位菩萨。四、圣种性。是地位菩萨。五、等觉性。等觉位菩萨。此五种性皆属因位,第六妙觉佛,则是究竟果位。所谓种性以上,初住已来,即住、行、向,三贤位菩萨也。
依诸师解,中品上生者,是三果小圣。何以知之?因为经云,到彼即得阿罗汉 故。
依诸师解,中品中生者,须是内凡。因为经云,到彼即得初果须陀洹故。
小乘法中,以五停心观,别相念处,总相念处之三贤位为外凡。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位等四加行,为内凡。到彼得初果须陀洹,故知是内凡位人。
依诸师解,中品下生者,是世善凡夫,由厌苦求生,而得往生。何以知之?以经云到彼经一小劫,得阿罗汉故。若依诸师解,中品生人,须是小乘圣人。
依诸师解,下品三生者,须是大乘始学凡夫。随过轻重,分为三生。如此说来,我辈罪障凡夫,直无往生之分也。
例如当时净影寺慧远大师即作此说。净影慧远,依往生人之根机,判九品往生。
净影慧远认为,上品三生者,必须是大乘根机之人。中品三生,为小乘根机之人。下品三生,系大乘始学根机之人。
上品上生者,须是四五六地顺忍位菩萨。上品中生者,须是初二三地信忍位菩萨。上品下生者,须是地前三贤伏忍位菩萨。其理由便如前文所说。若如此说来,我辈罪障凡夫,便无往生之资格了。
净影判中品三生,皆系小乘圣者资格。中品上生,须是声闻乘三果圣人。中品中生,须是加行位之内凡。或是小乘三贤人。中品下生,虽为世俗凡夫,但须修世善。何以知之?因为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故知须修世善,始得往生。其余理由,如前所述,如此说来,罪障凡夫,当亦无资格往生。
净影判下品三生,须于过去世,曾修大乘。否则亦无资格往生。若如此判,资 格太高,我辈罪障凡夫,亦难望往生。
若如此说,观经佛言为未来世,被烦恼贼所害之众生,设此净土法门。又当作何解释呢?
然而净影曾判分净土为,一、事净土。为凡夫所居。二、相净土。为二乘及菩萨所居。三、真净土。为初地以上乃至诸佛所居之土。
净影复判观经所说之净土,属事净土。若属事净土,当唯凡夫所生。云何伏忍、信忍、顺忍、小圣,亦得往生呢?
所以善导大师,对于净影慧远之说,竭力反对。善导大师说,往生西方,非靠自力,所以不论往生者之资格。全仗阿弥陀佛强大愿力为助缘,而得往生。凡夫既生彼国,仗佛力故,即可位登不退,乃至与无生忍位菩萨等。不但与无生忍位菩萨等,甚至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上善人者等觉菩萨也。
是知释迦世尊,秉大悲心,为末法时期罪障深重众生,说此净土法门。为度沉溺一切众生,非为已得度之菩萨所设。所以净土法门,系佛为末法众生所说,应机之妙教,对症之良药也。众生若舍而不由,何缘得度?
观经疏有破诸师之文曰:
「上言初地至七地已来菩萨者。」
此是先破上品上生,及上品中生说。诸师谓上品中生,系初二三地菩萨。上品上生,系四五六地菩萨。善导大师今破之。
「如华严经说,初地以上,七地已来,即是法性生身。斯等曾无分段之苦。论其功用,已经二大阿僧祇劫,双修福智,人法两空。并是不可思议,神通自在转变无方。身居报土,常闻报佛说法。悲化十方,须臾遍满。更忧何事,乃藉韦提为其请佛求生安乐国也?以斯文证,诸师所说,岂非错也。」
初信至十信,经一万大劫。初住至十回向,经一大阿僧祇劫。初地至七地,经第二大阿僧祇劫。八地至十地,经第三大阿僧祇劫。故曰已经二大阿僧祇劫。
菩萨登初地,即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性身。故曰即是法性生身。此时菩萨受变易生,已离分段生死。破无明证法性,即分得实报,分证成佛。斯等菩萨既证实报,自在见佛闻法,甚至神通自在悲化十方。何须借韦提希,请问于佛求生西方呢?
证以经文,则知诸师所说错误。
以下破诸师上品下生说。诸师谓上品下生者,须是从种性至初地已来菩萨。亦即住、行、向,三贤位之菩萨。观经疏作如下破斥。
「上下者,上言从种性至初地已来者,未必然也。如经说,此等菩萨名为不退 ,身居生死,不为生死所染。如鹅鸭在水,水不能湿。如大品经说,此位中菩萨,由得二种真善知识守护故不退。何者?一是十方诸佛。二是十方诸大菩萨。常以三业外加,于诸善法无有退失,故名不退位也。
此等菩萨,亦能八相成道教化众生。论其功行,已经一大阿僧祇劫,双修福智。既有斯胜德,更忧何事,乃藉韦提请求生也。以斯文证,故知诸师所判,还成错也。」
初住位菩萨,即发无上菩提心,入正定聚。故曰此等菩萨名为不退。以下破诸师对中品三生之判。
「次责中辈三人者。诸师云中上是三果者。然此等之人,三涂永绝,四趣不生,现在虽造罪业,必定不招来报。如佛说言,此四果人,与我同坐解脱床。既有斯功力,更复何忧?乃藉韦提请求生路?然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 以劝归净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以斯文证,故知诸师所判,义同前错也。以下可知。」
文中仅破中品上生,以例其余。三果圣者,生四禅五不还天,更不生于欲界。上二界七十二品无明断尽,便出三界,成阿罗汉。故曰三涂永绝,人鬼畜狱四趣不生。现在虽在三界内,但当来必出三界,不招来报。
初果即入正定聚,七番生死即得解脱。故文中引佛语言,我与初二三四果人,同坐解脱床。
以下引经文,再度破斥。
「诸师云,上品上生人,是四地至七地以来菩萨者。何故观经云,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者为三?一者但能持戒修慈。二者不能持戒修慈,但能读诵大乘。三者不能持戒读经,唯能念佛法僧等。此之三人,各以己业专精励意。一日一夜,乃至 七日七夜,相续不断,各回所作之业,求愿往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与化佛菩萨大众,放光授手,如弹指顷,即生彼国。
以此文证,正是佛去世后,大乘极善上品凡夫,日数虽少,作业时猛。何得判为上圣也?然四地七地以来菩萨,论其功用,不可思议。岂藉一日七日之善,华台授手,迎接往生也?」
依观经经文,上品上生者,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故观经疏云,一者但能持戒修慈。观经复云,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故观经疏云,二者不能持戒修慈,但能读诵大乘。观经云,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六念者,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故观经疏云,三者不能持戒读经,唯能念佛念法念僧等。观经云,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故观经疏云,一日一夜,乃至七日七夜,回向愿生,阿弥陀佛及与化佛菩萨,接引往生。
若是四五六地菩萨,何须一日七日之善?又何须阿弥陀佛垂手接引?
观经疏破诸师上品中生说:「次对上中者,诸师云是初地四地已来菩萨者。何故观经云,不必受持大乘。云何名不必?或读不读故名不必。但言善解,未论其行。又言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善根回愿往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与化佛菩萨大众,一时授手即生彼国。以此文证,亦是佛去世后,大乘凡夫行业稍弱。致使终时,迎候有异。然初地四地已来菩萨,论其功用,如华严经说,乃是不可思议。岂藉韦提致请,方得往生也?」
观经上品中生文曰,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观经疏解释谓,不必读诵者,是或读或不读之谓也。
观经云,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 求生。故观经疏云,但言善解,未论其行。
然初地至四地已来菩萨,已分破无明,分证法性身。何待韦提希致请,方得往生呢?
观经疏破诸师上品下生说云:「次对上下者。诸师云是种性以上至初地已来菩萨者。何故观经云,亦信因果,云何亦信?或信不信故名为亦。又言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唯此一句,以为正业,更无余善。回斯一行,求愿往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与化佛菩萨大众一时授手,即得往生。以斯文证,唯是佛去世后,一切发大乘心众生,行业不强,致使去时迎候有异。若论此位中菩萨力势,十方净土随意往生。岂藉韦提为其请佛。劝生西方极乐国也。」
诸师多判上品下生人,是大乘三贤位菩萨。但观经云,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求生极乐国。命欲终时,阿弥陀佛, 及观世音及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
观经疏谓亦信因果者,是或信或不信之谓也。由此可知是凡夫人,岂是入正定聚的三贤菩萨?
同时观经云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显然亦是指发大乘心的凡夫言。观经疏云,此三贤位中菩萨之势力,十方净土,随意往生。何须藉韦提希,代为请佛,劝请往生西方呢?
即此三品去时有异,云何异?上上去时,佛与无数化佛一时授手。上中去时,佛与千化佛一时授手。上下去时,佛与五百化佛一时授手。直是业有强弱,致使有斯差别耳?
观经疏破诸师中品上生说云:「次对中辈三人者。诸师云中上是小乘三果者。何故观经云,若有众生受持五戒八戒,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比丘圣众放光说法,来现其前。此人见已即得往生。以此文证,亦是 佛去世后,持小乘戒凡夫。何小圣也。」
观经云,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求生,即得往生。
依经文看来,明明是指凡夫言。岂得谓为三果小乘圣人呢?
观经疏破诸师中品中生说云:「中中者,诸师云见道已前内凡者。何故观经云,受持一日一夜戒,回愿往生。命欲终时,见佛即得往生。以此文证,岂得言是内凡人也?但是佛去世后,无善凡夫。命延日夜,逢遇小缘,授其小戒,回愿往生。以佛愿力,即得生也。若论小圣,去亦无妨。但此观经,佛为凡说,不干圣也。」
观经云,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 ,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求生。戒香熏修。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眷属,迎接往生。
善导大师说,若论小乘圣人往生,亦无妨碍。但此观经,是佛为凡夫所说,非为小乘圣人所说。如观经云,为救末法时期被烦恼贼所害之众生,即是证明也。
观经疏破诸师中品下生说云:「中下者诸师云小乘内凡已前世俗凡夫,唯修世福求出离者。何故观经云,若有众生孝养父母,行世仁慈。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彼佛国土乐事,四十八愿等。此人闻已即生彼国。以此文证,但是不遇佛法之人,虽行孝养,亦未有心希求出离。直是临终遇善,劝令往生。此人因劝回心,即得往生。又此人在世,自然行孝。亦不为出离故行孝道也。」
观经云,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
所以观经疏云,此是不遇佛不闻法之人。虽行孝养,无求生之心。直至临终遇善知识,劝令往生。始回心求往生也。非如诸师所云,唯修世福,求出离者。
观经疏破诸师下品上生说云:「下辈三人者。诸师云,此等之人,乃是大乘始学凡夫。随过轻重,分为三品。未有道位,难辨阶降者。将谓不然。何者?此三品人无有佛法世俗二种善根,唯知作恶。何以得知?如下上文说,但不作五逆谤法,自余诸恶悉皆具造。无有惭愧,乃至一念。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教令称佛一声。尔时阿弥陀佛即遣化佛菩萨来迎,此人即得往生。但如此恶人,触目皆是,若遇善缘,即得往生。若不遇善,定入三涂,未可出也。」
观经谓下品上生者言,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由是观之,此人系仗佛力往生。若不遇善友,复无佛力加被,如是恶人,定堕三涂。岂是大乘始学善根,而得往生者哉。
观经疏云:「下中者。此人先受佛戒,受已不持即便毁破。又偷常住僧物,现前僧物。不净说法。乃至无有一念惭愧之心。命欲终时,地狱猛火一时俱至,现在其前。当见火时,即遇善知识为说彼佛国土功德,劝令往生。此人闻已即便见佛,随化往生。初不遇善,狱火来迎。后逢善故,化佛来迎。斯乃皆是弥陀愿力故也。 」
观经云,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是愚人,偷僧只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善友为赞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命欲终时,华上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即得往生。如此看来,此人往生,亦系仗佛悲愿成就。非是大乘始学善根,得以成就者。
观经疏云:「下下者此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此人以恶业故,定堕地狱,多劫无穷。命欲终时,遇善知识,教称阿弥陀佛,劝令往生。此人依教称佛,乘念即生。此人若不遇善,必定下沉。由终遇善,七宝来迎。」
所以细看观经经文,无论定散二善,或是三辈九品,皆是佛取灭后,五浊恶世凡夫得生也。如是凡夫,仗佛悲愿,即得往生。非是众生自力,而得往生者。
诸师多以众生自力往生,故有凡夫不能入报土论。同时将往生人之资格,判得过高。致令净土法门,功德隐没。若依诸师所判,我辈罪障凡夫,皆无往生资格。岂不哀哉!
善导大师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中,一再强调说:
「上品上生凡夫等,持戒念佛诵经专,一切时中常勇猛,临终圣众自来迎。观音大势擎华至,一时接手上金台。无数化佛菩萨众,摩头赞叹随佛去。一念之间到佛国,即现真容菩萨众。光明宝林皆说法,当时即悟无生忍。」
于上品中生者赞曰:
「上品中生凡夫等,读诵念佛专持戒。一日七日俱回向,临终圣众皆来现。观音大势擎华立,行者即上紫金台。与千化佛同时赞,从佛须臾入宝池。」
于上品下生者赞曰:
「上品下生凡夫等,深信因果莫生疑。三业起行多憍慢,单发无上菩提心。回心念念生安乐,终时即见金华至。五百化佛观音等,一时接手入华中。」
于中品上生者赞曰:
「中品上生凡夫等,偏学声闻缘觉行,戒定慈悲常勇猛,一心回愿生安乐。终时化佛声闻到,七宝莲华行者前,佛放光明照身顶,行者自见上华台。」
于中品中生者赞曰:
「中品中生凡夫等,一日一夜持众戒,回此戒福善根力,直到弥陀安养国。临终化佛师僧现,七宝华来行者前,行者见华心踊跃,即上华台随佛去。」
于中品下生者赞曰:
「中品下生凡夫等,孝养父母行人(仁)信,临终遇值善知识,为说极乐弥陀愿。闻说合掌回心向,乘念即到宝池中,百宝莲华台上座,七七日后宝华开。」
于下品上生者赞曰:
「下品上生凡夫等,具造十恶无余善,增长无明但快意,见他修福生非毁。如此愚人难觉悟,良由知识恶缘强,唯知目前贪酒皮(肉),不觉地狱尽抄名。」
于下品中生者赞曰:
「下品中生凡夫等,破戒偷僧起众罪,邪命说法无惭愧,破戒因果打师僧。如此愚人临死日,节节酸(酸)疼锥刀刺。地狱猛火皆来逼,当时即值善知识,发大慈悲教念佛,地狱猛火变风凉。天华旋转随风落,化佛菩萨乘华上。行者即坐天华上,从佛须臾入宝池。」
于下品下生者赞曰:
「下品下生凡夫等,十恶五逆皆能造,如此愚人多造罪,经历地狱无穷劫。临终忽遇善知识,为说妙法令安隐。刀风解时令忍痛,教令念佛不能念。善友告言专合掌,正念专称无量寿。声声连注满十念,念念消除五逆障,谤法阐提行十恶,回心念佛罪皆除。病者身心觉醒悟,眼前即有金华现,金华光明照行者,身心欢喜上华台,乘华一念至佛国,直入大会佛前池。」
善导大师与净土法门
--------------------------------------------------------------------------------
十、会通别时意
当时无着菩萨造摄大乘论,传译中国。佛陀扇多,真谛,玄奘大师等,均有译本。世亲菩萨有摄大乘论释,亦有译本在我国。
无着菩萨摄大乘论中曾说:「复次有四意四依。一切佛尊教,应随决了。一、平等意。譬如有说,昔是时中,我名毗婆尸,久已成佛。二、别时意。譬如有说,若人诵持多宝佛名,决定于无上菩提不更退堕。复有说言,由唯发愿于安乐国土,得往彼受生。三、别义意。譬如有说,事如是等恒伽所有沙数诸佛,于大乘法义得生觉了。四、众生乐欲意。譬如如来先为一人赞叹布施,后还毁呰。如施戒及余修亦尔。」
无着菩萨于「大乘庄严经论」「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均曾提到别时意。大乘庄严经论卷六说:「别时意者,如佛说,若人愿见阿弥陀佛,一切皆得往生。此由别时往生故如是说。」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亦说:「有四种意趣,由此意趣故,方广分中,一切如来所有意趣应随决了。一、平等意趣,二、别时意趣,三、别义意趣,四、补特伽罗乐欲意趣。」
世亲菩萨为摄论作释,均有流传。于是诸贤多谓凡夫往生西方,不能当生成办,而是别时意趣。以致隋代以后,净土法门颇受妨碍。甚至有人,放弃西方净土不修者。此与凡夫不能生报土论,颇有关系。一般认为弥陀净土是报土,凡夫没有资格往生报土。所以观经等所说,凡夫往生极乐,是佛方便说,说往生者仅是种因,实际上是别时意。此说一出,致令净土法门,济拔末世众生之功德,为之隐没。
直至善导大师出,倡凡夫仗佛愿力得生报土。凡夫生弥陀净土者,系仗佛强大愿力所致。于是诸家信服,众说为之消沉。而求生净土行者,得以再度振奋。
观疏卷一,会通别时意说:「会通别时意者。即有其二,一论云,如人念多宝佛,即于无上菩提得不退堕者。凡言菩提,乃是佛果之名,亦是正报道理。成佛之法,要须万行圆备,方乃克成。岂将念佛一行,即望成者,无有是处。虽言未证,万行之中是其一行。何以得知?如华严经说,功德云比丘语善财言,我于佛法三昧海中,唯知一行,所谓念佛三昧。以此文证,岂非一行也。虽是一行,于生死中乃至成佛永不退没,故名不堕。问曰,若尔者,法华经云。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亦应成佛竟也?此之二文有何差别?答曰,论中称佛唯欲自成佛果。经中称佛,为 简异九十五种外道。然外道之中都无称佛之人,但使称佛一口,即在佛道中摄,故言已竟。」
当知我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非是成佛。而是厌离娑婆,去作极乐国的众生。不过彼国众生,以仗佛愿力故,无有诸苦,但受众乐。同时仗佛愿力,得不退转。
观经疏接着说:「二论中说云,如人唯由发愿生安乐土者。久来通论之家,不会论意,错引下品下生十声称佛,与此相似。未即得生。如一金钱得成千者,多日乃得,非一日即得成千。十声称佛,亦复如是。但与远生作因,是故未即得生。__(道/口)(音:道)佛直为当来凡夫,欲令舍恶称佛,诳言__(道/口)(音:道)生。实未得生,名作别时意者。」
善导大师指出,摄论言唯发愿者,往生彼国是别时意。而诸家竟错引观经下品下生,十声称佛,即是别时意。彼不知十声称佛,即有十愿十行具足。后文另有详 解。
以一钱得成千钱,是言譬喻以一钱为资本,经营生息,而获千钱之利,非一日之功也。十声称佛是别时意,亦复如是。
观经疏言:「何故阿弥陀经云,佛告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即应执持名号,一日乃至七日,一心愿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迎接往生。次下十方各如恒河沙等诸佛,各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皆应信是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言护念者,即是上文一日乃至七日称佛之名也。今既有斯圣教以为明证,未审今时一切行者,不知何意,凡小之论乃加信受,诸佛诚言返将妄语。苦哉!奈剧能出如此不忍之言。虽然,仰愿一切欲往生知识等,善自思量,宁伤今世错信佛语,不可执菩萨论以为指南!若依此执者,即是自失误他也。」
引阿弥陀经一日乃至七日,称佛名号,一心愿生,临命终时即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并有十方恒沙诸佛,出广长舌相而作证明。
阿弥陀经系佛言佛教,而今人却之不信。反信受凡小之论,诚令人感慨。善导大师感慨地说,宁伤今世错信佛语,不可执菩萨论以为指南。良以诸菩萨犹信受佛语,末世众生岂可颠倒执着!
观经疏继云:「云何起行而言不得往生?答曰。若欲往生者,要须行愿具足,方可得生。今此论中但言发愿,不论有行。问曰,何故不论?答曰。乃至一念曾未措心,是故不论。问曰。愿行之义有何差别?答曰。如经中说,但有其行行即孤,亦无所至。但有其愿愿即虚,亦无所至。要须愿行相扶,所为皆克。是故今此论中直言发愿,不论有行,是故未即得生。与远生作因者,其义实也。问曰。愿意云何 乃言不生?答曰。闻他说言西方快乐,不可思议,即作愿言,我亦愿生。__(道/口)(音:道)此语已,更不相续,故名愿也。今此观经中十声称佛,即有十愿十行具足。云何具足?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善导大师谓,求往生者,必须行愿具足。行即持念阿弥陀佛名号,愿即愿生西方,愿见弥陀。如果有行无愿,其行必孤。有愿无行,其愿必虚。摄论云,唯发愿于安乐国土者,是虚愿也,故不得即生。
由是可知,修净生行者,必须信愿行具足方能成办。深信以导愿,力行以成愿。如是方得往生西方。徒自念佛,不知发愿求生,不得往生。虚发其愿,而无力行之功,亦不得往生。行愿具足,定生西方宝池之中。
愿心一发,即应念佛相续不断也。观经下品下生人,十称佛名,即是十愿十行具足。何以故?口称「南无」时,即是发愿求生。因为南无即是归命的意思,而归命即是回向发愿之义。口称阿弥陀佛,即是其行。所以称佛名时,即是行愿具足。故知摄论师,谓下品下生十称佛名往生者,是别时意,乃错引经文也。
最后观经疏云:「又来论中称多宝佛,为求佛果即是正报。下唯发愿,求生净土即是依报。一正一依。岂得相似?然正报难期,一行虽精未克。依报易求,所以一愿之心未入。虽然,譬如边方投化即易,为主即难。今时愿往生者,并是一切投化众生。岂非易也?但能上尽一形,下至十念,以佛愿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斯乃不可以言定义,取信之者怀疑。要引圣教来明,欲使闻之者方能遣惑。」
善导大师,分别论,诵持多宝佛名,及与唯发愿于安乐国土,二者之间有所不同。摄论云,别时意者,如人诵持多宝佛名,决定于无上菩提不更退堕。又如说言,由唯发愿于安乐国土,得往彼受生。无上菩提是为佛果,即是正报。往生净土,是为依报。正报难期,佛果非易。所以仅凭一行(念佛)精进,未能成办。然依报易求,行愿具足即可成办。但是仅凭虚愿,亦未得入。
大师并举例说明,依报者,犹如边方之人,投化中国则易。正报者果位,犹人民期为国主则难。往生西方极乐国者,犹边方之投化也。故行愿具足,上尽形寿,下至十念,皆得往生。
由此可知,十声阿弥陀佛名号往生者,与称念多宝佛名者不同,不可一概而论。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是归投依靠阿弥陀佛而为众生。不过西方国土,依报殊胜。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在度众生,故生愿佛愿相应,即得往生。而称念 多宝佛名,于无上佛果,得不退转,应是别时意也。
然生极乐国者,要须行愿具足。如果仅凭发虚愿,而无力行相续,亦不得即生也。
善导大师与净土法门
--------------------------------------------------------------------------------
十一、简介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
善导大师之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系依经而立。依观经明观佛三昧法,依般舟经明念佛三昧法,依经明入道场念佛三昧法,依经明道场内忏悔发愿法。
依观经明观佛三昧法略谓,观阿弥陀佛相好光明身金色,常住意向西。
行者欲坐,须结跏趺坐。左足安右髀上与外齐,右足安左髀上与外齐。右手安左掌中,二大指相触。端身正坐,合口闭目,似开不开,似合不合。观佛之法,皆依观经。
如果行人得见净土中事,若见但自知,不得向人说。若说即大有罪,横招恶病短命之报。
又行者欲生净土,唯须持戒念佛诵弥陀经。日别十五遍,二年得一万。日别三十遍,一年得一万。日别念一万遍佛,亦须依时礼赞净土庄严事。大须精进,或得三万六万十万者,皆是上品上生人。
依般舟三昧经明念佛三昧法。般舟三昧经请问品,明七日七夜入道场念佛三昧法。出般舟三昧经。
行品云,佛告跋陀和,菩萨欲疾得是定者,常立大信。如法行之,则可得也。勿有疑想如毛发许,是定意法名为菩萨超众行:
「立一念 信是法 随所闻 念其方
宜一念 断诸想 立定信 勿狐疑
精进行 勿懈怠 勿起想 有与无
勿念进 勿念退 勿念前 勿念后
勿念左 勿念右 勿念无 勿念有
勿念远 勿念近 勿念痛 勿念痒
勿念饥 勿念渴 勿念寒 勿念热
勿念苦 勿念乐 勿念生 勿念老
勿念病 勿念死 勿念命 勿念寿
勿念贫 勿念富 勿念贵 勿念贱
勿念色 勿念欲 勿念小 勿念大
勿念长 勿念短 勿念好 勿念丑
勿念恶 勿念善 勿念瞋 勿念喜
勿念坐 勿念起 勿念行 勿念止
勿念经 勿念法 勿念是 勿念非
勿念舍 勿念取 勿念想 勿念识
勿念断 勿念着 勿念空 勿念实
勿念轻 勿念重 勿念难 勿念易
勿念深 勿念浅 勿念广 勿念狭
勿念父 勿念母 勿念妻 勿念子
勿念亲 勿念疎 勿念憎 勿念爱
勿念得 勿念失 勿念成 勿念败
勿念清 勿念浊 断诸念 一期念
意勿乱 常精进 勿岁计 勿日倦
立一念 勿中忽 除睡眠 精其意
常独处 勿聚会 避恶人 近善友
亲明师 视如佛 执其志 常柔弱
观平等 于一切 避乡里 远亲族
弃爱欲 履清净 行无为 断诸欲
舍乱意 习定行 学文慧 必如禅
除三秽 去六入 绝YIN色 离众爱
勿贪财 多畜积 食知足 勿贪味
众生命 慎勿食 衣如法 勿绮饰
勿调戏 勿憍慢 勿自大 勿贡高
若说经 当如法 了身本 由如幻
勿受阴 勿入界 阴如贼 四如蛇
为无常 为恍忽 无常主 了本无
因缘会 因缘散 悉了是 知本无
加慈哀 于一切 施贫穷 济不还
是为定 菩萨行 至要慧 超众行」
此一段经文,世尊于般舟三昧经中,为跋跎和菩萨所说。即般舟三昧也。般舟三昧,能如法修者,十方诸佛悉在前立。般舟三昧以念佛为主,善导大师甚为重视。
于经中佛告跋陀和,持是行法,便得三昧。现在诸佛,悉在前立。其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如法修行。持戒完具,独一处止。念西方阿弥陀佛今现在彼。随所闻当念,去此十万亿佛刹,其国名须摩提。须摩提者,即西方极乐世界也。
一心念之,一日一夜,若七日七夜,过七日已后见之。是四众不持天眼彻视,不持天耳彻听,不持神足,到其佛刹。四众于此间国土,念阿弥陀佛,专念故得见之。即问持何法得生此国。阿弥陀佛报言,欲来生者,当念我名,莫有休息,即得来生。
以上明念佛三昧之法,以下明启建三昧道场。所谓三昧道场,即善导大师之佛七规范也。
欲入三昧道场时,一依佛教方法。先须料理道场,安置尊像,香汤扫洒。若无佛堂,有净房亦得。扫洒如法。取一佛像西壁安置。行者等从月一日至八日,或从 八日至十五日,或从十五日至二十三日,或从二十三日至三十日。
行者等自量家业轻重,于此时中入净行道。若一日乃至七日,尽须净衣,鞋靺亦须新净。七日之中皆须一食长斋,软饼粗饭,随时酱菜,俭素节量。于道场中,昼夜束心相续,专心念阿弥陀佛。心与声相续,唯坐唯立。七日之间不得睡眠,亦不须依时礼佛诵经。数珠亦不须捉。但知合掌念佛,念念作见佛想。
佛言。想念阿弥陀佛真金色身,光明彻照端正无比,在心眼前,正念佛时,若立即立念一万二万,若坐即坐念一万二万。
于道场内不得交头窃语。昼夜或三时六时,表白诸佛一切贤圣天曹地府一切业道,发露忏悔一生已来身口意业所造众罪。忏悔竟,还依法念佛。
所见境界,不得辄说。善者自知,恶者忏悔。酒肉五辛誓发愿,手不捉口不吃。若违此语,即愿身口俱着恶疮。或愿诵阿弥陀经满十万遍,日别念佛一万遍。诵经日别十五遍,或诵二十遍、三十遍。任力多少,誓生净土,愿佛摄受。
善导大师对于临命终时,亦有明确的开示。善导云:
「又行者等若病不病欲命终时,一依上念佛三昧法,正当身心,回面向西。心亦专注,观想阿弥陀佛,心口相应声声莫绝,决定作往生想,华台圣众来迎接想。病人若见前境,即向看病人说。既闻说已,即依说录记,又病人若不能语者,看病人必须数数问病人见何境界。若说罪相,傍人即为念佛,助同忏悔。必令罪灭。若得罪灭,华台圣众应念现前。」
又行者眷属六亲,若来看病。勿令有食酒肉五辛人靠近。若向病人边,病人即失正念。鬼神交乱,病人狂死,堕三恶道。
依经明五种增上缘。善导大师,依无量寿经,十六观经,阿弥陀经,般舟三昧经,十往生经,净土三昧经等,明五种增上缘。一灭罪增上缘,二护念得长命增上缘,三见佛增上缘,四摄生增上缘,五证生增上缘。
言灭罪增上缘者,即如观经下品上生人。一生具造十恶重罪,其人得病欲死,遇善知识教称弥陀佛一声,即除灭五十亿劫生死重罪,即是现生灭罪增上缘。
又如下品中生人,一生具造佛法中罪,破斋破戒,食用佛法僧物,不生惭愧。其人得病欲死,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为说弥陀佛身相功德国土庄严。罪人闻已,即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即灭。亦是现生灭罪增上缘。
又如下品下生人,一生具造五逆极重之罪,经历地狱受苦无穷。罪人得病欲死。遇善知识教称弥陀佛名十声,于声声中除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此亦是现生灭罪 增上缘。
又若有人,依观经等画造净土庄严变。日夜观想宝地者,现生念念除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净土庄严变者,画造净土庄严变相图也。
又依经画变。观想宝树宝池宝楼庄严者,现生除灭无量亿阿僧祇劫生死之罪。
又依华座庄严观日夜观想者。现生念念除灭五十亿劫生死之罪。
又依经观想像观,真身观,观音势至等观。现生于念念中除灭无量亿劫生死之罪。
如上所引经证,皆是现生灭罪增上缘。以下复引经证,护念增上缘。
如观经第十二观中说云,若有人,一切时处,日夜至心观想弥陀净土二报庄严 ,若见不见,无量寿佛化作无数化佛,观音大势至亦作无数化身,常来至此行人之所,亦是现生护念增上缘。
又如观经下文,若有人,至心常念阿弥陀佛及二菩萨。观音势至常与行人作胜友知识,随逐影护。此亦是现生护念增上缘。
又如第九真身观说云,弥陀佛金色身毫相光明遍照十方众生。身毛孔光,亦遍照众生。圆光亦遍照众生。八万四千相好等光亦遍照众生。又如前身相等光,一一遍照十方世界。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护不舍。此即现生护念增上缘。
又如十往生经说,佛告山海慧菩萨及以阿难,若有人,专念西方阿弥陀佛,愿往生者,我从今已去,常使二十五菩萨影护行者,不令恶鬼恶神恼乱行者,日夜常 得安隐,此亦是现生护念增上缘。
又如弥陀经说,若有男子女人,七日七夜及尽一生,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此人常得六方恒河沙等佛共来护念,故名护念经。护念经意者,亦不令诸恶鬼神得便,亦无横病横死横有厄难,一切灾障自然消散。除不至心。此亦是现生护念增上缘。
又如般舟三昧经行品中说云,佛告跋陀和,若有人,七日七夜在道场内,舍诸缘事除去睡卧,一心专念阿弥陀佛真金色身。或一日三日七日,或二七日,五六七七日,或至百日,或尽一生。至心观佛,及口称心念者,佛即摄受。既蒙摄受,定知罪灭得生净土。佛言。若人专行此念弥陀佛三昧者,常得一切诸天及四天大王,龙神八部,随逐影护,爱乐相见。永无诸恶鬼神灾障厄难横加恼乱。此亦是现生护 念增上缘。
又白诸行者,但欲今生日夜相续专念弥陀佛,专诵弥陀经,称扬礼赞净土圣众庄严愿生者,日别诵经十五遍,二十三十遍已上者,或诵四十五十百遍已上者,愿满十万遍。又称扬礼赞弥陀净土依正二报庄严。又除入三昧道场,日别念弥陀佛一万,毕命相续者。即蒙弥陀加念,得除罪障,又蒙佛与圣众常来护念。既蒙护念,即得延年转寿长命安乐。此亦是现生护念增上缘。
以下复引经证,见佛三昧增上缘。
即如观经说云,摩竭提国王夫人名韦提希,每在宫内愿常见佛。遥向耆崛山悲泣敬礼,佛遥知念,即于耆山没王宫出现。夫人已举头即见世尊,身紫金色,坐宝莲华。目连阿难立侍左右,释梵临空散华供养。夫人见佛,举身投地号泣,向佛 求哀忏悔。唯愿如来教我观于业处。又如此经证,非直夫人心至见佛,亦与未来凡夫起教,但使有心愿见者,一依夫人至心忆佛,定见无疑。此即是弥陀佛三念愿力外加故得令见佛。言三力者。即如般舟三昧经说云,一者以大誓愿力加念故得见佛。二者以三昧定力加念故得见佛。三者以本功德力加念故得见佛。故名见佛三昧增上缘。
问曰。夫人福力强胜,蒙佛加念故见佛。末法众生罪愆深重,何由得与夫人同例?答曰。佛是三达圣人,六通无障,观机备教,不择浅深。但使归诚,何疑不见。即如观经下说云,佛赞韦提,快问此事,阿难受持广为多众宣说佛语。如来今者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观于西方极乐世界,以佛愿力故,见彼国土。如执明镜自见面像。又以此经证,亦是弥陀佛三力外加故得见佛。故名见佛净土三昧增上缘。
见佛三昧增上缘,略引至此。读者若欲详览,请阅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 法门。
以下介绍摄生增上缘。摄生增上缘者,言以阿弥陀佛愿力摄受,便得往生也。简非众生自力,得往生者。
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说,佛言,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此即是愿往生行人,命欲终时,愿力摄得往生。故名摄生增上缘。
又此经上卷云,若有众生,得生西方无量寿佛国者,皆乘弥陀佛大愿等业力,为增上缘。即为证也,亦是摄生增上缘。
又此经下卷初云,佛说,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其人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尽得往生。此亦是摄生增上缘。
又如观经第十一观及下九品,皆是佛自说,修定散二善行人命终时,一一尽是 弥陀世尊自与圣众华台授手迎接往生。此亦是摄生增上缘。
又如四纸弥陀经中说,佛言。若有男子女人,或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佛名。其人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释迦佛言,我见是利,故说此言。即为证也。此亦是摄生增上缘。
又如四十八愿中说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命终时,我不与大众现其前者,不取正觉。此亦是摄生增上缘。
又如下愿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计念我国,至心回向愿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此亦是摄生增上缘。
最后言证生增上缘。证生增上缘者,释迦牟尼世尊,保证往生也。
如观经云,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得生西方极乐国土。
由此经文证明,佛摄未来世一切凡夫,得往生西方极乐国土。净土法门,非为一切菩萨贤圣所设也。当然菩萨贤圣求生净土,亦属无妨。然佛秉济世大悲,为度末法时期罪苦众生,特设此净土法门也。此为释迦牟尼佛,亲作保证,故名证生增上缘。
又如观经九品云,一一品中所告众生者,皆是若佛在世若佛灭后五浊凡夫,遇善知识,劝令生信,持戒念佛诵经礼赞,决定往生。以佛愿力尽得往生。此亦是证生增上缘。
又如弥陀经云,六方各有恒河沙等诸佛,皆舒舌遍覆三千世界说诚实言,若佛在世若佛灭后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如上六方等佛舒 舌,定为凡夫作证。罪灭得生。此亦是证生增上缘。
以上五种增上缘义,文广不及备引。仅略述梗概如是。
善导大师,于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中述及,有不信是净土法门者,所得之罪报,引经说明于下。
问曰。释迦出现,为度五浊凡夫,即以慈悲,开示十恶之因,报果三涂之苦。又以平等智慧,悟入人天,回生弥陀佛国。诸经顿教文义历然,今乃有人,公然不信共相诽毁者。未知此人现生及死后得何罪报?具引佛经与其作证,令生改悔,信佛大乘,回生净土,即为利益也。
善导大师回答说:
「今直引佛经以为明证。即如十往生经云,佛告山海慧菩萨,汝今为度一切众生,应当受持是经。佛又告山海慧,是经名为观阿弥陀佛色身正念解脱三昧经。亦名度诸有流生死八难有缘众生经,如是受持。众生未有念佛三昧缘者,是经能与作 开大三昧门。是经能与众生闭地狱门。是经能与众生除害人恶鬼殄灭。四向悉皆安隐。佛告山海慧。如我所说,其义如是。
山海慧白佛言,未来众生多有诽谤,如是之人于后云何?佛言。于后阎浮提或有比丘比丘尼若男若女,见有读诵是经,或相瞋恚心怀诽谤,缘是谤正法故,是人现身得诸恶重病,身根不具。或得聋病盲病失阴病鬼魅邪狂风冷热痔水肿失心。如是等诸恶重病,世世在身。如是受苦,坐卧不安。大小便利,亦皆不通。求生求死,不得。谤是经故受苦如是。或时死后,堕于地狱,八万劫中受大苦恼。百千万世未曾闻水食之名。谤是经故得罪如是。或时得出,生在人中,作牛马猪羊,为人所杀,受大苦恼,为谤是经故。后得人身,常生下贱,百千万世不得自在,百千万世不见三宝名字,为谤是经故受苦如是。是故无智人中,莫说是经。正观正念,如是 之人,然后与说。彼此不敬是经,堕于地狱。彼此敬重,得正解脱。往生阿弥陀佛国。」
若有人信受佛语依教奉行,则得大利益。如或问曰:
「若佛灭后一切善恶凡夫,发菩提心愿生弥陀佛国者,日夜计心,毕此一生,称观礼赞香华供养阿弥陀佛及观音圣众净土庄严。念念观想,三昧或成未成者,现生得何功德,具引佛经以为明证,欲令修学行人欢喜爱乐信受奉行。」
善导大师赞叹曰:「快问斯义。即是闭绝六道生死之因行,永开常乐净土之要门也。非直弥陀称愿,亦乃诸佛普皆同庆。今依经具答者,即如般舟三昧经说,佛告拔陀和菩萨,于是念佛三昧中,有四事供养,饮食衣服卧具汤药,助其欢喜。过去诸佛持是念阿弥陀佛三昧,四事助欢喜,皆得成佛。现在十方诸佛,亦持是念佛三昧,四事助欢喜,皆得作佛。未来诸佛亦持是念佛三昧,四事助欢喜,皆得作佛 。」
佛告跋陀和,是念阿弥陀佛三昧,四事助欢喜,我于是三昧中,说其少喻比校念佛功德。譬如人寿百岁,亦生即能行走至老,过于疾风。有人能计其道里以不?跋陀和言,无能计者。佛言。我故语汝及诸菩萨等,若善男子女人取是人行处着满中珍宝,以用布施,所得功德不如有人闻是念阿弥陀佛三昧,四事供养助欢喜功德。过上布施者,千万亿倍,亦非比校。
佛言。乃往久远不可计阿僧祇劫有佛,号曰私诃提。国名跋陀和,有转轮王,名曰斯笒。往至佛所。佛知王意,即为说是念佛三昧四事助欢喜,王闻欢喜,即持种种珍宝以散佛上。王自愿言,持是功德,令十方人天皆得安稳。佛言。其王终后,还自生其家作太子也,名梵摩达。时有比丘,名曰珍宝,常为四部弟子说是念佛三昧。时王闻之,四事助欢喜。即以宝物散比丘上,又持衣服以供养之。王与千人 于比丘所出家,求学是念佛三昧,常与千人共承事其师。经八千岁,日夜无懈。唯得一度闻是念佛三昧,即入高明智。却后更见六万八千诸佛,于一一佛所。皆闻是念佛三昧,得成佛果。佛言。若人百里千里四千里。欲闻是念佛三昧,必往求之,何况近而不求学者。」
睹斯经文,乃知三世诸佛皆由持此念佛三昧,而成无上觉,众生何可不信而失大利?如今方信,念佛三昧乃三昧王也。
「问曰,准依佛教,精勤苦行,日夜六时礼念行道,观想转诵,斋戒一心,厌患生死,畏三涂苦,毕此一形,誓生净土弥陀佛国者。又恐残殃不尽,现与十恶相应,觉有斯障者,云何除灭?具引佛经,示其方法。
答曰,依佛经答者,即如观佛三昧海经说,佛为父王及诸大众说,过去有佛,名曰空王,像法住世时有四比丘。破戒犯重,时空王佛于夜空中,出声告四比丘言 ,汝之所犯名不可救,欲灭罪者,可入我塔中,观我形像,至心忏悔,可灭此罪。时四比丘万事俱舍,一心奉教,入塔于佛像前自扑忏悔。如大山崩,婉转于地,号哭向佛,日夜相续,至死为期。舍命已后,得生空王佛国。」
经云此四比丘,现均已成佛。东方成佛者,名阿鞞。南方成佛者,名曰宝相。西方成佛者,名阿弥陀。北方成佛者,名微妙声。
善导大师与净土法门终
善导大师与净土法门
--------------------------------------------------------------------------------
伟哉善导
写完本书以后,对善导大师兴起无比的敬仰。隋唐时期,受摄论的影响,净土法门日趋没落。如果没有大师力排众议,独彰圣旨。能否有今日的净土法门,实不敢想像。
大师持戒念佛,精进不懈。尤其信心坚定,无间无杂。皆是后世净土行者的楷模。我们若能效法大师于万一,定能往生极乐国土。
笔者钝根劣智,为文简略,挂一漏万。除向读者致歉外,并向善导大师求哀忏悔!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