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莫乱施(图文)
2015/5/23   热度:295
慈悲莫乱施
远尘
慈悲心是佛教的一种基本精神,也是诸佛菩萨悲悯众生的一种高尚的情怀。佛教的慈悲心是指悲悯众生的痛苦,给予众生欢乐。也就是当菩萨遇到众生受苦之时,他们会对众生的痛苦感同身受,并尽自己的力量来救拔众生出离苦海。在佛教中,慈悲也是佛菩萨利益他人,度化众生的一种方法。
不过,慈悲心虽然是救拔众生痛苦应当具有的心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慈悲是不能乱施舍的,应当把握一定的度。如果不分对象,都以慈悲之心去怜悯他们,其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
梁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护持佛教的皇帝。他曾四次舍身寺院,由朝廷出资将其赎回。但这位最具有慈悲心肠的菩萨皇帝,最后却被活活饿死在建康台城。导致他亡国灭种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乱施慈悲。
梁武帝登上皇帝的宝座之后,对皇室子孙、世族大家和公卿大臣,一律加以优待、宽容,甚至放纵。即使他们犯了罪,也不受法律制裁。史书记载梁武帝“疏简刑法,自公卿大臣,咸不以鞫狱为意。奸吏招权弄法,货赂成市,在滥者多……时王侯子弟,多骄YIN。”(《资治通鉴》卷一五九)梁武帝也深知这些弊端,但并未加以禁止。
在皇室内部,他想用骨肉恩爱来代替骨肉相残。他早年无子,将侄儿萧正德作嗣子。后来生了萧统,又将萧正德送还。萧正德从皇帝当然的继承者变成普通王侯,心中忿恨,竟引魏攻梁。后来萧正德又从魏逃回。梁武帝不但不治罪,还毫不责备。梁武帝对待兄弟也很慈悲宽容,梁武帝有个六弟叫萧宏,被封为临川王,腐败堕落、无恶不作,但因受到皇帝哥哥的娇纵,却总能逃脱惩罚。天监四(506)年,梁武帝派萧宏率军与魏国打仗,由于萧宏的临阵退缩,梁军惨败。梁武帝竟没有丝毫责备他,反而体贴入微地安慰他,并在一年后对其加官进爵。萧宏有个小舅子叫吴法寿,仗着自己是临川王的内弟,到处横行不法。有一次,吴法寿因抢夺民财并持械杀人而受到官府通缉,萧宏公开出面包庇。官司打到梁武帝那里,有大臣强烈要求追究萧宏的责任,梁武帝当时虽被迫罢免了他的官职,但很快又将其官复原职。
由于长期受到纵容,萧宏有恃无恐,竟异想天开地做起帝王梦来。天监十六(518)年,萧宏听说梁武帝将要到建康城郊的光宅寺举行佛事,便派人埋伏在必经之路准备行刺。不料事前被人告发,被捕的刺客当即供出幕后策划者萧宏。梁武帝派人叫来萧宏,非但没有处理他,反而还眼泪汪汪的给他讲道理,让萧宏不要起行刺、篡权之心。当萧宏跪地求饶后,梁武帝仅仅罢免了他的官职,令其闭门思过。
不久后,梁武帝听手下报告说萧宏又有谋反迹象,便赶紧带着亲信去打探。原来,萧宏在为官期间曾大肆盘剥,并将搜刮来的财宝都秘密存放在近百间库房里,《南史?梁临川王宏传》说萧宏“性爱钱,百万一聚,黄榜标之。千万一库,悬一紫标。如此,三十余间。”有人怀疑里面藏的都是兵器,就向梁武帝告密。梁武帝知道后,就借口来萧宏家饮酒。酒过三巡后,梁武帝提出要看看萧宏的库房,打开库房后,梁武帝见里面堆满了制钱。做贼心虚的萧宏以为贪污勒索的罪行败露,非常惶恐。出乎萧宏意料的是,梁武帝觉得萧宏只知道囤积私财,并无政治野心,不但没有处理他,反而称赞萧宏很善于聚财。更为荒唐的是,梁武帝不久又下令恢复了他的官爵。这件事传出后,许多王公贵族看到贪财聚敛的萧宏不但没有被治罪,反而备受信任,也纷纷仿效他的行为,使梁朝的吏治迅速败坏。
在梁武帝统治的晚年,萧正德与东魏降将侯景内外勾结,导致侯景带兵攻陷建康。侯景将梁武帝囚禁于台城内的文德殿。而那些平日受到梁武帝慈悲娇纵的王公贵族,尽管手下有几十万兵马,却都袖手旁观。直到这时,梁武帝才如梦方醒,大骂那些不忠不孝的子孙,可惜悔之已晚。梁武帝忧愤交加,膳食断绝,被饿死在文德殿。
中国古言说,“棒打出孝子,慈悲出下流”。就是说父母教育子女的时候,不能处处溺爱孩子,相反,应当严厉教育孩子。如果见到孩子受到一点苦,就越俎代庖,大包大揽地为孩子做一切,这只会养成孩子娇生惯养,好吃懒做的毛病。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家长,当孩子有不好习惯的时候,他们不是严厉地教育他们,反而慈悲地纵容这种坏习惯的滋长,结果最后惯坏了孩子,导致孩子将来一事无成,有的甚至还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中国古代有很多高僧在教育弟子或培养接班人的时候,不是采取慈悲的方式来引导提携他们,而是常常采取残酷而不近人情的方法来对待他们的弟子。在弟子经历过重重磨难和痛苦之后,这些祖师确信弟子能够担当领众熏修,弘法利生的大任之后,才传法或是将方丈的位置交付这些弟子。浮山法远的故事就是古代祖师教育弟子的范例:
浮山法远禅师(991-1067年)是叶县归省禅师之法嗣,临济宗七世传人,俗姓王,河南郑州圃田人。十七岁游并州(今山西汾水一带),投承天院三交智嵩和尚座下剃度出家。
出家不久,法远禅师开始行脚,历参诸方。法远禅师曾经与天衣义怀禅师率众同参叶县归省禅师。归省禅师一见他们,便大声呵斥道:“汝辈踏州县僧,来此何为?我那有闲饭养你闲汉耶?”骂完,要将他们赶走。众人都站在那里不动身。归省禅师很生气,于是拿水来,泼在他们的身上,他们仍然不走。这时,归省禅师又拿来香灰,撒在他们的身上。这时众人忍不住了,一个个怒不可遏,纷纷离开了,唯有法远与义怀二禅师仍端坐如故。
归省禅师见他二人仍然不走,便问:“彼皆去矣,尔何故不去?”法远禅师道:“久慕和尚道德,不远千里而来,岂因一勺水、一把灰遽即去耶?”归省禅师道:“尔二人既真为佛法,此间缺典座,能为之否?”法远禅师道:“弟子愿为。”于是法远禅师便负责厨房,而义怀禅师则下参堂去了。
归省禅师的道场生活极为清苦。一日,归省禅师外出,大众不堪枯淡的生活,一致请求法远禅师趁老和尚不在,煮一顿好粥,改善一下生活。法远禅师心生怜悯,于是就煮了一锅六和粥。粥刚煮好,大众还未来得及享用,归省禅师就回来了。过堂完毕,归省禅师便把知事僧叫来,盘问道:“今日有施主设斋耶?”知事僧道:“没有。”归省禅师又问:“堂中纳衬耶?”知事僧道:“没有。”归省禅师道:“如此,则此粥从何所得?”知事僧道:“问典座。”于是,法远禅师便主动前来承认道:“某甲见大众枯淡,实自为之。”归省禅师骂道:“尔如此好心,待他日为住持时,为之不晚。何得私盗常住物,做人情耶?”于是便令知事估计一下法远禅师的衣钵值几个钱,没收归为常住所有,以充粥钱。然后将法远禅师赶出山门。大众都为法远禅师再三求情,法远禅师亦自忏悔。可是,归省禅师就是不同意再留他。于是,大众又请来诸山长老及寺院大施主,一起前来乞求归省禅师允许法远禅师留下。归省禅师大怒道:“我道尔不好,汝欲以势位压我耶?速去!”
无奈之下,法远禅师便道:“如此则挂搭不敢望,但上堂时,容某一听法,足矣。”归省禅师点头同意了。
于是法远禅师便晚上住在寺院外的走廊下,白天则到寺内听归省禅师讲法。一日,归省禅师偶然下山,发现法远禅师住在寺院外的走廊里,便盘问道:“尔住此几时矣?”法远禅师道:“已半年了。”归省禅师又问:“还常住房钱否?”法远禅师道:“没有。”归省禅师呵斥道:“此住房尔何敢盗住?速须还他去!不然,我当告官。”于是法远禅师只好来到城中乞化,还了房费,从此以后便住在城里。尽管如此,法远禅师每次见到归省禅师,态度更加恭敬。
归省禅师通过这一连串的考验,确知法远禅师的忍辱波罗蜜已成,于是鸣钟告诉大众说:“叶县有古佛,汝等宜知之。”大众便问:“古佛是谁?”归省禅师道:“如远公,真古佛也。”大众一听,都惊诧不已,于是盛排香华,入城迎请法远禅师回山。归省禅师特地为法远禅师升堂,面付佛法。自古以来,在法堂里付法,唯法远禅师一人享受此等礼遇。
归省禅师为考验法远禅师忍辱的耐力,不是采取慈悲方式,而是用不接受他挂单,骂他、打他、用水泼他,甚至罚他变卖衣单,补偿公款,即使睡在走廊檐下,也要房租,这一切都无法打退他千里求法的心愿。法远禅师的种种表现,使归省禅师也不得不赞叹他是法器。
总之,慈悲作为救拔众生的一种方法,要善巧地把握运用。应当对众生施以慈悲的时候,就以慈悲的方式对待;应当以严厉方式教化时,就以棒喝的方式对待。如果不分对象地乱施慈悲,不仅达不到救拔众生的目的,有的还会害人害己,造成追悔莫及的后果。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