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的产生与对治


2015/5/23    热度:255   

  烦恼的产生与对治

  XC法师

  烦恼是怎么产生的,产生了烦恼以后该怎么办?这是我们学佛人所要面对、解决的主要问题。

  释迦牟尼佛曾经大讲特讲人生诸苦,并以此作为全部佛法的基础。生活富足的现代人,或许会认为,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人生诸苦,只是古代奴隶社会的生活情况,在文明发达的现代社会,应是过时之论了。其实不然。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一下现在的社会和生活,烦恼和痛苦不但没有减少,而且在不断地增加。比如:失业之苦、破产之苦、炒股亏跌之苦、购物被宰之苦、通货膨胀之苦、环境污染之苦、抽烟吸毒之苦、心理失衡之苦,等等。释尊把烦恼和痛苦简要地归结为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恩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怨憎相会苦、五阴炽盛苦。其中生老病死之苦,是人类现有的生命形态,天生便具有的缺陷,不是富足的物质生活、发达的科技和医疗技术所能改变的。

  我们从投胎的第一念,就是生命的开始,也就是烦恼和痛苦的开始。人们常说“十月怀胎”,一个人从投胎到出生的整个过程,要经历十个月的时间。十个月在母亲的肚子里,有什么烦恼呢?佛经上说,母亲饭吃多了,或者饭很烫,胎儿就会感到有一座火山压在身上一样,是很痛苦、很烦恼的;如果母亲吃的食物很冷,胎儿就会感到象一座冰山压在自己身上,也是非常难受的。母亲有时在工作,有时在运动,胎儿也在跟着颠簸、滚动,也是很苦恼的。母亲身体不舒服,或生病,也会影响到胎儿。十个月以后,婴儿就要诞生。诞生后第一声就是“哇”地大哭,因为细嫩的身体跟外界接触的时候,产生刺激和痛苦,因此会哭。他的诞生和死亡一样,都极其痛苦。不仅母亲很痛苦,家里的其他成员很担心,婴儿的本身也是非常地痛苦。现在有些家庭条件比较好,父母亲的素质比较高,懂得接生的方法,对婴儿的伤害可能会少一点;对医疗条件和接生常识都比较缺乏的一般群众,处理不恰当或不圆满,后果就更大了。婴儿出生以后要吃奶,他就跟母亲的生命又连在一起。如果母亲的奶水不够,婴儿就会营养不良。如果母亲经常发脾气,烦恼很强,奶水就会有毒素,影响到婴儿的身体和性格。气候的冷热也会给他带来烦恼,噪音大、猫狗叫、看到生人,会使他受到惊吓,他就使劲地哭。随着年龄增大,六根不断接触到周围的事物,生起厌恶和贪求的念头。现在大都是独生子女,小孩要什么,大人都尽量满足他的要求,小孩缺乏理智,而大人却都围着小孩转。这样养成习惯,稍有不顺,就会发怒,使他长大以后,贪欲和瞋恨的心越来越重。现在是工商时代,大人的工作很繁忙,城里流行请保姆,或者请亲戚朋友看管,无形当中,割裂了子女与父母的天然感情。小孩长大以后,就不喜欢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这也是有因果报应的。

  进入少年时期,古人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其实现在的少年,烦恼众多,首先是学业的压力。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升学竞争一直很严重,学校对学生采取疲劳战术,对青少年的身心造成很大的伤害。其次,青少年时期人际交往越来越多,对外界的新鲜事物非常好奇,很想去了解认识。但作为少年人,思想不成熟,文化知识不够,社会经验也缺乏,很容易受到外界力量的影响和支配。如果交上吊儿郎当、不大正经的朋友,会染上很多坏习气。随着社会阅历的增加,青少年的分别心和各种欲望也在飞速地增长。同学之间会有攀比,自己家庭条件不好的,没有钱去享受,就会很苦恼。看到社会上灯红酒绿、荣华富贵,耳濡目染,贪欲渐增,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旅程会做种种打算,其目的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伤心苦恼。不明智的,甚至会使出种种不道德的手段。古人常讲:“人到无求品自高。”因为你的贪欲少了,烦恼自然就少了。烦恼少了,智慧就高,人格也就提升了。现在,世俗社会有些学校,尽管拼命灌输各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但对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修养道德,如何克服坏习气,却很不重视。这样导致青少年,从家庭到学校,一直保持着任性、自私的心态,性格和心理方面就不会健康。从小的立足点歪了,象盖楼一样,将来就有倾塌的危险。一切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将来有能力、有思想、有知识的时候,做出来的行为就更可怕了。现在社会上讲什么“浓缩人生”,一切为了享乐,犯罪坐牢也不怕,更谈不上什么信义和孝敬。实际上苦恼和困惑一直缠绕着他们。

  人到青年和中年时期,犹如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面临许多变化和选择,糊里糊涂之中,人生已然定型。得意的纵情享乐,失意的心灰意冷。结婚成家之后,烦恼和困难更是纷至沓来。一切都要为家庭考虑,挣钱、应酬、住房、孩子……从单位一直忙到家里。现在社会流行高消费,而钱又不好赚,无形之中压力就非常大,若金钱和地位不如人,就会觉得对不起家人,看到朋友也会不好意思,烦恼和痛苦实在不轻。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事业上正处在挑大梁的时期,身心负荷最重,损耗也很厉害。现在社会上离婚案件越来越多,说明各种社会问题对家庭的压力和冲击,也说明人们的烦恼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内心冲突越来越尖锐。到大城市的街道上看一看,不少人的脸上都显出浮躁、无奈的表情,一个个行色匆匆。即便是有钱人,有时显示出一些富贵和安逸,心里难免会有几分恐慌,怕货币贬值,怕股票下跌,怕被偷、被抢、被绑架。

  人到老年,更是苦不堪言。身根渐衰,心智恍惚。牙齿不好用,想吃的吃不下去。眼睛不好用,想看电视也看不成。想跟人聊天,耳朵又听不清,别人也懒得理你。心中实在是苦恼。若遇到子女不孝,受到打骂和歧视,温饱也会成为问题,烦恼就更大了。老年人还时刻存在对死亡的恐惧感。当小孩的时候,过一年,感觉长一岁,很高兴。小孩就盼着快长大。到了老年就不如此了,只希望日子能过得慢一点。其实,从小孩到老人,每天都在走向死亡。

  死亡就象搬家一样,身体象一座房子,房子坏了,我们就要搬家。如果此生修了很多善业,就象赚了很多钱,可以搬到一个更舒适优越的地方,甚至可以移民到国外去。假如此生造了很多恶业,就象欠了别人很多债务,我们要走,讨债的全都找上门来,纠缠不清,使你难以脱身,以后也只能搬到一个更加贫困恶劣的地方。人死之时,身心剥离,痛苦不堪。业障翻起,识心妄动,现出种种境界。善业重的,心理镇定,境界也较温和。恶业重的,现出恐怖之境,心恐意惧,随境而转,受种种苦。家人也会感到不安和悲伤。来世会投生到什么地方,就看我们一生所造善恶业力的对比,哪一种力量大,就投生到哪一道。

  从小到大,灾病难免。有些人一生都伴随着疾病的折磨,实在是苦不堪言。现在虽然医疗技术很发达,但由于人们所造的恶业越来越复杂,疑难疾病的种类也就越来越多。

  不仅生老病死是苦,即便是荣华富贵、天伦之乐等感受和境界,也统统是苦。因为一切诸乐不能无条件地产生,都要依托足够的外缘,所以快乐是不能自主的。随着条件变化,转瞬即逝。苦乐不相舍离,快乐之后,痛苦会接踵而至。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道之时,就是观察众生有生、老、病、死之苦。众生之所以有“老死”,是由于有“生”,有“生”是因为有“业有”,即过去世所造的善恶诸业,决定今世出生到相应的世界。“业有”是因为“取”,即众生对外物的执着和贪取,为得种种上妙境界,周遍驰求。“取”是因为“爱”,即众生对异性、外物和境界的爱恋和迷惑。“爱”的生起是因为有“受”,即六根对外界事物的领纳和感受,生起苦、乐、不苦不乐的分别。“受”的生起是因为心依靠六根接触外境,产生“触”,即人体器官对外境的感知。“触”是因为有六根,即“六入”,才能生起。“六入”的形成是因为生命在母胎里有“名色”的活动,即胎儿存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成长。“名色”的产生是因为“识”,即投胎生灵的根本意识。“识”来自“行”,即前世身、语、意三方面的善恶诸业。“行”是因为“无明”,就是众生迷惑无知,不明善恶因果,不明生死因缘,不懂佛法,难以觉悟。

  人生诸苦是起源于内心的各种无明和烦恼。在佛经上,烦恼有许多别名:“惑”、“漏”、“垢”、“缠”、“使”、“缚”、“结”、“杂染”、“尘劳”等等。具体一点还有:三毒、四倒、五盖、四漏、七结、十使、六随眠、十六心垢、二十一心秽等。“八万四千烦恼”,归根于“贪、瞋、痴”三毒,也可以归根于一个“痴”字。贪,就是贪欲,包括对食物的贪求,对异性的贪占,对生活用品、玩物器具的贪爱、嗜好,到贪财、贪名、贪权位等等。瞋,就是仇恨、愤怒、毒害等心理活动。痴,就是无明、邪见,不明善恶因果、生灭缘起,缺乏合理生活的智慧。由贪、瞋、痴的心理,人就会通过身、口、意造作种种的业,由业招感种种的苦果,然后生起更重的贪、瞋、痴之心,在生死的苦海中轮回不已。

  无明是烦恼和痛苦产生的根源。就象一个人在黑夜里进入自己的房间,虽然对房间里的物品很熟悉,但在黑暗之中,却什么也看不到,只有凭感觉去摸,这样的后果就很可怕。如果打开一盏灯,就会豁然明朗,清清楚楚。心存无明的众生,就象在黑暗中生活,虽有眼睛,却目光短浅;虽有心灵,却心量狭小。左碰右撞,苦不堪言。只有佛法的明灯,可以驱散心灵的幽暗。佛法是大觉悟、大智慧。如果我们不学习佛法,就不能得到真正的智慧。学习世间的学问,只能得到一些世智辩聪。

  如果众生能够觉悟,断除迷惑和邪见,不再造生死流转的业,就不会招感来世的苦报。现前的烦恼和痛苦,就会象无根之树,不久就会枯萎消散,进入清凉、安乐、寂静的涅槃境界。

  释迦牟尼佛所示的息灭烦恼、进入涅槃的修持之道,总括为“三学六度四摄”。“三学”,是指“戒、定、慧”,可以推演为“三十七道品”。“六度”,即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种到达涅槃彼岸的途径。其次应该掌握“四摄”,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种摄化众生的善巧方便。

  三十七道品,就是修证无上佛道、圆满菩提佛果的三十七项法门。分为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主要的是四念处和八正道。四念处包括: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众生若能经常进行这四种观法,就能对治我执和法执,破除贪欲和无明。小可以远离烦恼和痛苦,大可以悟入涅槃圣境。八正道的具体内容是:正见——正确的见解和智慧;正思维——经常思索四谛和四念处的道理,来观察和纠正自己的身心;正语——即常说爱语、如实语,不作恶口、两舌、绮语、妄语;正业——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正命——是指要从事正当、善良的职业来养家活命,避免职业性地造恶;正精进——就是用智慧和正见来指导修行,勇锐猛利,而不落于外道和邪见;正念——勤修四念处,念念与真理契合;正定——摄心修习禅定,次第而入,智慧朗照,不落于邪定。

  三十七道品可以总摄于戒、定、慧三学。戒学就是持守戒律,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诸恶不作,众善奉行。戒律有居家的五戒、八关斋戒,和出家的沙弥戒、沙弥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以及在家出家都可受持的菩萨戒。戒学可修善,并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恶业,使身口意三业清净,由静入定,进入身心光明轻安的境界。定学即修习四禅八定等各种禅法,根除心灵深处的微细烦恼和习气,转化身心的业障,提高生命的层次,发掘自性本具的智慧。慧学分为闻慧、思慧和修慧,就是修学四谛、十二因缘等道理,思索领悟,用以指导修行,并在禅定心中观照思维,亲证这些道理和境界。戒定慧正好对治贪瞋痴,是修学佛法的根本。三学是相辅相成的,应该同修共进,不可偏废。其中任何一项有缺失,其他两项都不会究竟。

  六度,是大乘菩萨道修行的体系。第一个法门就是布施。布施有三种,一、财施,二、法施,三、无畏施。财施就是把自己财产的一部分或全部施舍给需要的人。法施就是将佛法的智慧和各种世间的学问传授给别人。无畏施,就是别人心有恐怖,或者身心性命受到威胁,能够善言安慰,甚至舍己救人。布施可以对治悭贪,而且可以得到富贵的果报。世上的大富翁,就是因为过去世肯施舍财物,帮助别人,积累功德,带来今生的福报。能够以自己的身命财产来布施、护持佛教,果报更是殊胜。

  持戒,广义地讲,包含身语意三业的所有行为,都要合乎戒律。不但要止恶不犯,还要能力行诸善,并积极地去利益众生。因此,大乘佛教的戒律分为三类: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持戒的重点在于五戒。第一是杀戒。杀生罪业很重。人是众生,所杀的动物也是众生,无始以来,人可以转生为动物,动物也可以转生为人,所以,动物也是有灵性的。动物被杀之时,瞋恨心是很重的,身体里会产生很多毒素,人食用以后会在身体里积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另外,一切众生都是好生恶死,却又喜欢弱肉强食。动物被杀时,意识里全都是仇恨,来世互相吞噬报复,还能带来战争的劫运。古人说:“千百年来碗里羹,冤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所以,不杀生可以得到长寿的果报,不受疾病的折磨,免遭一切灾厄和伤害。

  第二是盗戒。看到别人享受荣华富贵,却不知人的福报都是修来的,自己不去修行,不去行正道、种善根,只是一心为了享受,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去偷盗别人的财产,或者贪污受贿,这样只能导致来世贫困的果报,越来越不如意。你不偷别人的东西,别人就不会偷你的东西。持守盗戒,可以招感财物丰饶、所愿满足的果报,可以免遭劫盗之苦。

  第三是邪YIN戒。YIN欲是生死轮回的根本,一切欲望和烦恼的源泉。人身的能量和功德,因YIN欲而极度耗散。所以古人讲:“万恶YIN为首。”“刮骨不痛之刀,温柔丧命之窝,坏他人女,灭君子德。”邪YIN更是罪业深重,于己于人都危害极大,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和道德的颓败。犯邪YIN者,来世会受到身体羸弱、妻子不贞的苦报。能持守YIN戒,可以积聚无量的功德和福报,身体强健,相好庄严,心地光明,喜乐充满,智慧聪明,家庭和美。在家修行,要做到不邪YIN。修出世法,连YIN欲的念头都不能有。YIN念一动,身体就有反应,能量向外漏散,气脉变得粗浊,生命的层次就往下降,意识中更留下了业习的种子。三界六道,你能修到哪一界哪一道,持守YIN戒是最关键的。

  第四是妄语戒。就是要老老实实地做人,诚诚恳恳地说话。决不说大话、空话、骗人的话。直心是道场,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行为都不能虚假。经常打妄语的人,在人中没有威望,说话没有人相信,更没有人愿意教导他,失去人缘和法缘。

  第五是饮酒戒。酒能乱性,使人失去理智,无法控制情绪,而做出种种颠倒的恶业。广义的饮酒戒,更包括了对毒品、麻醉品、迷幻药等一切能迷乱人身心的物品,甚至不健康的书刊、音像,都要戒绝。

  持戒可以对治毁犯。持戒的人,诸恶不作,众善奉行;不持戒的人,诸恶易作,众善难行。善恶的关键就在于此,果报的千差万别也在于此。

  忍辱,就是在一切处一切时,对任何人任何事,对任何境界,都要忍耐。无论遇到什么境界,都不执着,不生烦恼,甚至要逆来顺受。古人讲:“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忍辱是很重要的修行法门,可以对治瞋恨。能修忍辱法门,可以得到相貌端正、智慧清明的果报。有忍耐力,才能修行。若能修不能忍,随时发脾气,就会把辛辛苦苦所修的功德,统统烧光。能不能忍辱,就看人能不能做到无我。若能无我,把自己看成虚空一样,顺境来了,也不生欢喜心;逆境来了,也不生恼恨心,一切都能忍受。无论顺逆境界,都要用智慧来判断,认识到人法俱空,自然不起烦恼。

  精进,就是修学佛法,勇往直前,不懒惰,不懈怠。不但身体上要精进,心里更要念兹在兹,都摄六根,不能散乱,时时精进,刻刻用功。人生苦短,能够用来修行的时间很少,外境的染污时刻不断。修学佛法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先贤为了警策修行人,而说偈语:“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可惜人们大都沉溺于眼前的一点福报和安逸,忘记了无常迅速。虽能修学佛法,却常懈怠放逸,导致身心不能与佛法相应,得不到利益,时间一久,信心便会退失。精进可以对治懈怠。能够很快使自己修学上路,体会到法喜和轻安。

  禅定,意为思维修、静虑。就是把意识上的妄想静止下来,恢复本来清净的真心。我们的这颗心,念念迁流,念念不停,不是善念,就是恶念。思量一切事,易生一切烦恼。若能够于世俗五欲六尘之事不思不想,即能远离烦恼和痛苦。所谓“念起百事有,念止万事无。”“心止念绝真富贵,私欲断尽真福田。”禅定可以对治散乱。在日常生活、行住坐卧,都可以修。念念无著,念念真如,念念清净,念念光明,时时不离禅定状态,自然能够从俗事和烦恼中得到解脱。“外离相为禅,内不乱即定。”这是广义的禅定。当然,广义的禅定也包括了坐禅。坐禅是一种修禅定最重要的方法,广为佛教各宗派的修行人所采用。高层次的禅定功夫,如四禅八定等,大都从坐禅得来。随着坐禅时间的增长和境界的深入,定力和智慧就越来越强,妄想和烦恼会越来越少。

  智慧,就是保持正知正见,摒除邪知邪见。智慧分为世间的有漏智和出世间的无漏智,具体的层次和内容是很多的。智慧可以对治愚痴。智慧增长一分,愚痴和无明就减少一分。善业就越来越多,恶业越来越少。这样,人的果报就会很圆满,烦恼和痛苦自然就很少了。

  四摄,乃是大乘菩萨行者为了能够充分地摄化众生,而行的方便之道。第一布施,和六度中的布施相同。第二爱语,就是以柔软语、关怀语与人交谈,常能关心众生的疾苦,给以抚慰。第三利行,就是常做对众生有利的事,舍己为人,成人之美。第四同事,就是和光同尘,积极入世,和众生打成一片,从而引导他们舍恶向善。

  佛教有一系列很完整的修学法门。有些人学习了佛法以后感觉不得力,那是因为所学法门不对他的根机。佛法讲契理契机,契理容易,契机难。释迦牟尼佛说了很多法门,后来的祖师大德还觉得不够,又建立了各种宗派和法门。在中国确立的禅宗,又分为临济、曹洞、云门等等各家,目的就是要适应众生复杂的根性。现在的法师无法和释迦牟尼佛相比,释迦牟尼佛是大智慧的人,他知道每个众生的病因、根机,知道应该给你什么样的药和方法。当时亲近释尊而开悟的人很多。释尊三转法轮的时候,说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弟子马上就开悟。你现在去研究四谛的道理,研究一年也不会开悟。为什么?因为现在的修行人也无法与古人相比,业障太重,心不淳朴。如果你要看经,就打瞌睡;念佛,又不耐烦;想打坐,没多久腿就痛。怎么会得力?又怎能与佛法相应?这就要先忏悔业障。要多礼拜,多念佛,多诵经,多听闻佛法,要使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与戒定慧三学相应,自然业障就逐渐地减少,接受佛法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强了。

  学习佛法,就要接触佛教。这要具备福德和因缘。在古代,佛教的地位很高,很受国家的重视,寺庙盖得像皇宫一样。帝王将相都能虚心学习佛法,百姓也很乐于接触佛教。现在,众生的福德和因缘是很差了。佛教局限在寺庙里面,社会上的广大群众对佛教还是不大了解。因为他们没有了解佛法的门径,所谓“入道无门”,就是没有机会因缘接触佛教,得到佛法的利益。也不知道佛法讲什么,以讹传讹,执着于世俗的偏见。其实佛教是很有道理的,可以减轻人们很多的贪欲和烦恼。出家人实际上是过着大同世界的生活,到哪个寺庙去,都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所谓大同世界,可能就是要达到这样一种境界。以后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开放,有机缘学习佛法的人会越来越多。

  学佛法的目的,主要就是寻找对治烦恼的方法,而不是为了看很多书,去讲些大道理。学习要和修行相结合,要把佛法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去。懂得佛法的道理,就要用智慧观照身心,清除各种烦恼和习气。烦恼和习气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比较粗猛,一种比较微细。粗猛的习气,譬如你两天没有吃饭,饿得发昏,看到一碗饭,狼吞虎咽,几下子就吃完了。微细的习气,譬如一个人爱喝茶,他口渴时想喝茶,口不渴也想喝茶,看到茶就想喝。抽烟的人也是如此。形成了一种习惯,他时时想改,却一辈子也改不了。想要断除,却常常藕断丝连。我们修学佛法,粗猛的习气容易觉察,也比较容易对治,这需要从戒律入手,防止行为的过失。微细的习气就不太容易觉察和清除,需要修学大乘菩萨精神,积极培植善根。

  修学佛法讲究信、愿、行。做到真正的信很不容易。有些人学了很多年,对于因果报应、六道轮回、苦空无常、极乐净土这些佛教基本的道理,不是绝对地相信。至少,在理论上搞不清楚,又如何去坚信?嘴上说空,心中行有;口常说善,念总起恶。灾病和痛苦来了,就起一点忏悔心、出离心;烦恼一轻,痴心又起。这样等于想在沙滩上建房子一样,层次永远不会高。要想坚信佛法,就要多接触佛教,深入佛法,把佛法的道理搞清楚。还要多思维人生诸苦,以苦为师,在苦难中生起觉悟的善心和灵智,生起坚定的出离心。

  真正的学佛,没有诚心发愿,绝对不会成功。我们因为求出离,往往容易消极遁世,慈悲喜舍就很难做到。自己心中微细的习气,贪、瞋、痴、慢、疑,很难觉察。用功修行的时候还比较清净,一遇到境界,各种人我是非心、贪欲心和瞋恨心全都起来了,越修脾气越大,这都是“我执”在作怪。“我执”就是妄执身见,以自我为中心,这是滋生众烦恼的根本。一切贪、瞋、痴、慢,无不是围绕私我的轴心在转。甚至学佛修行,也往往出于求个人的长寿福报,满足自己的贪心和虚荣。有了一些佛学知识,稍一用功,就感觉这个人不好,那个人不对,生出瞋心来,这全都是我执和我见。所以要经常发菩提心、四弘誓愿,发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修知恩报恩、自他平等的观法,来断除我执,熏化心中微细的习气。

  只有愿力坚固,才会勇猛精进。每天在睡觉之外,都要加功用行。随时在静定之中检点自己,修正自己那些不健康的心理,使言谈举止合乎戒律威仪,起心动念都能分分明明,保持正念。

 

五明学佛网 净土宗 净土法脉净土经论净土圣贤早晚课 净土指归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