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贤法师:唯识札记 读解深密经笔记


2014/9/3    热度:493   

惟贤法师:唯识札记 读解深密经笔记

 

  一、本经特征

  1.经属瑜伽系,为弥勒菩萨撰述《瑜伽师地论》的主要根据。全经有系统地说明唯识的教义。

  2.解深密者,解谓解释,深密谓所说义理。是解释佛陀内证极理的甚深秘密妙义的经典。

  序品记佛陀现他受用身(卢舍那佛)于十八圆满的华藏世界,以弥勒、文殊等十大菩萨(极位大士)为对机而说;是非应身应土的说法,而是报身报土的说法。

  3. 说法以问答形式,极富论议的特点。

  4.本经译本共有四种,其中唐代玄奘法师所译共五卷(译于贞观二十一年)名《佛说解深密经》。译文较其他译本优美巧妙。其弟子圆测于《解深密经疏》中赞为“文义明净”,故通行本均采取玄译。

  二、各品概要(共八品)

  (一)序品,记佛演说本经缘起

  (二)胜义谛相品

  (从此品以下共七品为正宗分),品文共分四段:

  1.解甚深密意菩萨回答如理请问菩萨之问题,说明胜义谛(即真如)为离言说、绝分别的妙理,佛陀默然赞许。

  2. 佛对法涌菩萨说胜义谛超过一切寻思所行境界。

  3. 佛对善清净慧菩萨说胜义谛超过诸行一异之性相。

  4. 佛对善现菩萨说胜义谛为遍一切一味相。

  (三)心意识相品

  佛对广慧菩萨述第八识的体相。举出瀑流和镜面为譬喻,说明阿赖耶识生灭相续的相状,以悟生死之根源、知万法唯识之因由,此即唯识之事相。

  前胜义谛品为诸法实性,此品则显明世俗谛之现象。现象诸法由阿赖耶识的种子所生起,建立赖耶缘起。

  本品只提及阿赖耶识和前六识,尚无第七末那识。

  (四)一切法相品

  佛对德本菩萨说万有诸法皆具有遍计、依他、圆成三性,以说明杂染和清净的法相。

  遍计:我相,诸相;依他:缘生幻相;圆成:真如实相。

  (五)无自性相品分三

  佛对胜义生菩萨说诸三无自性相。

  1.遍计为情有,依他、圆成为理有。但有非遍有,含有空义,依彼三性有,建立相、生、胜义三无性的空义,为诸法无自性。

  2.依诸法本来无自性,故是清净涅槃,依此又可名一乘。此一乘唯根据理性说,但就众生根机,佛陀施教而有五性的差别。因不偏于空有,而树立诸法中道的正见。

  3.此品融和空有二边,会一乘五姓,划三时了不了义之教。

  (六)分别瑜伽品

  佛对慈氏菩萨说止观妙行,即于止中,观以上所明实性、法相,皆是识性、识相,心外无别法。悟得唯识所变之理。万法唯一心,一心摄万法,此即唯识观法。

  (七)地波罗蜜多品

  佛对观自在菩萨说明十地菩萨,依次修十波罗密之行,为趣证佛果之因。

  (八)如来成所作事品

  佛对文殊菩萨三身满德的大果,说明利生的妙因。菩萨修因,于十地金刚道,断变易生死,除二障,证二空,转识成智,证大菩提和大涅槃,分身尘刹,广度众生。

  以上八品总论:

  第一序分,明说法缘起。正宗分七品中,前四品为理论,后三品为实践。理论中,胜义谛品是明万有之实性。心意实相品至无自性相品明万有之现象。实践中,分别瑜伽品名唯识观法;地波罗密多品明唯识行径,以此二品为因,证得佛果,即如来成所事品,条理分明,次序井然。

  其中,分别瑜伽品对止观说明,特为详细。

  三、经文要义

  (一)如理菩萨问胜义谛分四(经卷一)

  初:如理请问菩萨问:“一切法无二者,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二?”

  经文:“解甚深义密意菩萨谓如理请问菩萨曰:善男子,一切法者,略有二种,所谓有为、无为。是中有为非有为非无为,无为亦非无为非有为。”

  答意:有为、无为,均是本师假施设句,若是本师假施设句,都是遍计所执言辞。众生随名起执,执有定法,故非有为,亦非无为。但由佛于如幻等,依他因缘之法而说有为;于自证离言法性为他假说,谓之无为。

  1.此胜义谛,是超寻思所行相,由法涌菩萨请问,如来解答。寻思但行有相境界,而胜义谛超过一切寻思境相。寻思可言说,胜义不可言说,绝诸诤论。

  2.善清净慧菩萨问此胜义谛与诸法差别,是一耶?是异耶?佛答:若胜义谛与诸行相不异者,应同杂染。若异者,应非诸行共相(共相即诸法的苦空、无常、无我之相,圣者悟此而见真)故与诸法非一非异,佛以十四喻为示,略。

  3.善现(须菩提)就胜义谛遍一切一味相,诸增上慢者,不能了解,请问世事。佛答:此胜义谛相,微细最微细,甚深最甚深,难通达最难通达,通一切一味相。圣教中修行比丘,尚难通达,何况外道?

  (二)广慧菩萨问心意识(经卷一)

  初:广慧菩萨问:(1)佛说于心意识秘密善巧菩萨,能于心意识中善巧?(2)如来齐何施设彼为于心意识善巧?

  此二问中,前指地前菩萨,后指地上菩萨。

  佛答分第四:

  1. 名阿赖耶,赖耶为种子识,由种子成熟牵“生有”起,如是展转成为一期生命,依二执受。一者根身,受而又执;山河大地,执而不受。二者相名分别言说戏论,习气执受。此识名阿赖耶,又由我爱执藏故。第七意是以执我为主。

  2.即此第八亦名阿陀那,此云执持,能执持种子及色根故。

  3. 此识亦名心。由此识能积集滋长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种子故。

  4.由阿赖耶识为依止,故六识身转生,——五根五尘合生五识,同时有五俱意识生起。

  此心识义,地前菩萨依如理如量智而知。地上菩萨,证真如时,泯绝能所,心色诸法,得以契证。

  识随境风,生起识浪,而生命相续不断,经中喻言:“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说明本识微细甚深。

  (三)德本菩萨问三性义(经卷二)

  德本菩萨问:齐何名为于诸法相善巧菩萨?如来齐何施设彼为于诸法相善巧菩萨?

  佛答:诸法相略有三种:一者遍计所执相,二者依他起相,三者圆成实相。

  1.遍计执相:一切法假名安立,自性差别。众生愚痴,随名执实(执我执法)

  2.依他起相:一切法由因缘生,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如十二有支,由无明缘行……乃至招集纯大苦蕴。

  3.圆成实相:谓一切法平等真如,诸菩萨众,如理作意,无倒思维,因缘生法,渐次修习,圆证菩提。

  上三相义,经中以眩翳喻及颇胝迦宝喻明之。

  能如实了知诸无相法、杂染相法、清净相法,断染证净,如来施设彼为于诸法相善巧菩萨。

  (四)胜义生菩萨问三无性义(经卷二)

  胜义生菩萨问:世尊于经中处处宣说蕴处界等种种诸法,生灭染净知断证修。后时复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前后二说岂不相违?

  世尊解答分五:

  1.依三种无自性性密意,言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

  (1)相无自性性,谓诸法遍计所执相(我相法相),诸法但假名安立,非实有自相故。

  (2)生无自性性,谓诸法依他起相,由依他缘力故有,非自然有。

  (3)胜义无自性性,圆成实相,亦名胜义无自性性。诸法无我,名为胜义。胜义二空所现,亦名真如。

  初,相无自性,喻如空花;次生无自性,喻如幻像;后胜义无自性,喻如虚空。

  2.建立三种无性因缘:由诸有情,随名言于依他,圆成执着遍计,由是因缘,起烦恼、业、生三种杂染。于生死中长时流转,受诸苦恼。

  3.就观机说三无性,初约四十心(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资粮位说;次约四善根(暖、顶、忍、世第一)说;后约地上菩萨位说。

  4.就秘密说一乘意,明三乘人同依无性之道,证得涅槃。二乘由人空,菩萨由人法二空所现真如,达胜义无自性性。

  但经中说明一切有情,由于下中上三根差别,而有五姓不同。

  5. 明有四种人于佛密意有了不了:

  (1)有善根,具足信解。

  (2)具善根有信无解。

  (3)具思择力,但随言执着,拨一切相是无相,落于空见,名恶取空。

  (4)末种善根,性非质直,不生信解,毁谤正法。

  无相之理,非凡能了,密意说一乘。虽说诸法无性,但密意明遍计所执诸法无性,不辩依他,圆成无性。依他幻有,圆成胜义有故。对此若加以否定,则世出世间因果不能建立,落于断见。

  世尊于此品中立三时教。初为声闻乘,说四谛法,明有世出世间因果。次于初发趣大乘者,为破其有执,说般若明诸法皆空。密说遍计性本无。末于第三时中为已学菩萨乘者,说深密经,具辨遍计所执性无,依他、圆成二性有,是为中道了义之教,前二时为不了义。

  (五)慈氏菩萨问止观义(经卷三)

  慈氏菩萨问止观义,世尊解说分二十六门,今提出内容重点十项:

  1. 止观以教为依,不舍大菩提愿为住。

  2. 止观所缘:

  (1)地前菩萨以观智依教修时,自变似法似义影像相分,以观心推求,名有分别影像所缘境事。

  (2)地前菩萨以止心所变似法义境,止心名无分别心,无分别心所现影像故,名无分别影像,所缘境事。

  (3)地上菩萨(初地到十地)止观所缘真如。真如遍满一切事法,故名事边际境所缘。

  (4)佛地世尊,所作一切成办,故佛地止观所缘名成办义境。

  3. 求善达止观:闻佛经教,是名闻慧;如法思维,是名思慧;以闻思慧依教法缘自心所变相分,内心相续见分,以之为境。如是安住于正行,起身心轻安,得其正定,即奢摩他。即于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义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安忍观察其义,是名毗钵舍那,是名菩萨能善求止观。

  4. 菩萨由十种相,了知于义:

  (1)知尽所有性(缘起)。

  (2)知如所有性(真如)。

  (3)知能取义(内五色根及心意识)。

  (4)知所取义(外六尘)。

  (5)知建立义(有情世间,器世间)。

  (6)知受用义(诸有情领受资具等)。

  (7)知颠倒意(执世间常乐我净等)。

  (8)知无倒义(三法印,四昷陀南等)。

  (9)知无杂染义(烦恼、业、生三杂染)。

  (10)知清净义(离三杂染,所有菩提分法)。

  5.知七种真如:

  (1)流转真如(诸行流转,无始无终)。

  (2)相真如(人法二无我相)。

  (3)分别真如(一切行唯是识性、识体以分别为性故)。

  (4)安立真如(苦圣谛)。

  (5)邪行真如(集圣谛)。

  (6)清净真如(灭圣谛)。

  (7)正行真如(道圣谛)

  6. 智见差别:缘于理的总法妙慧,名智;缘于事的别法妙慧,名见。

  7. 以十七空遣除十相,即文字相、生灭住异相、顾恋身相、我慢相、资财相、受用相等。此十相都是遍计所执,皆以观空除遣。总于依他圆成实上,若有所执,即为遍计,知所知空,名总空性。故离遍计执,是大乘中一切空相。了此空相,即有二利:

  (1)不失正行。

  (2)离增上慢。

  8. 止观作业:能解除相缚,粗重缚。粗重缚:即是烦恼见分种子。相缚:即是烦恼相分种子。

  9、止观障碍:

  (1)顾恋身财,不能少欲知足,是止障;于法义无增上意乐,不深观察是观障。

  (2)掉举、恶作是止障;昏沉、睡眠、疑惑是观障。

  10. 止观之果:

  以修止观故,息妄想分别,除烦恼,证涅槃。以修观故,息无明颠倒除所知障,证菩提。

  (六)观自在菩萨问诸地义(经卷四)

  世尊答观自在菩萨,正义分四: (1)辨地义。(2)辩地中所应学法,分二十三句。(3)明地中所断烦恼及得果。(4)辩说一乘意。

  1. 十地名义

  (1)欢喜地:初得无分别智,成就自利利他,而生欢喜。

  (2)离垢地:远离一切微细犯戒,具足净戒。

  (3)发光地:依于诸定能发智光,闻思修三慧照明,故名明地。

  (4)焰慧地:烦恼如薪,智如火焰,以智火烧烦恼薪,故名。

  (5)极难胜地:真俗二谛,由多艰难,方得相融,以出世间智方便善巧难度能度。

  (6)现前地:后智现前观于缘起,以无相修,无分别智多修,功用方现再前。

  (7)远行地:从初地起远至第七,经一僧祇,修无相行,方得无间,证入无相,与第八清净地为邻,超过二乘出世间道。

  (8)不动地:真智入无功用位,俗智虽有功用,而不为现前烦恼所动。

  (9)善慧地:获四无碍解(法、义、辞、乐说),说法无碍。

  (10)法云地:法身圆满,智如大云,充满虚空,普施法雨。

  2. 十地修学十度,依次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方便、愿、力、智,余略。

  3. 初地,分别我法二执已断,俱生我法二执犹伏。七地,俱生人我执种子已尽,法执现行已伏,种子未尽,十地至佛地,法执种子断尽,能善观察诸法性相,烦恼、所知二障悉断。

  修诸度果:

  (1)得大财富(法身之财)。

  (2)往生善趣。

  (3)无怨无坏,多生喜乐(法喜)。

  (4)为众生主(导师)。

  (5)身无恼害(具自在威德力)。

  (6)有大宗叶(菩提树叶)

  4. 明密意说一乘:三乘圣道,事法差别,有上中下,如理则通一法界而不相违(全义如正文,略)。

  (七)曼殊室利请问三身义(经卷五)

  三身者,即法身(真如)、报身(万德庄严:自身受用、他受用身)、化身(悲愿度生:变化身、应化身)。

  佛答,以十四门辩(此不全举)。

  十四门中第五如来言音差别,特详述三藏内容,一者契经,二者调伏(戒),三者本母(论)。

  于经藏中,特明四事、九事、二十九事,于调伏(律藏)中,明七种相,即遮戒、性成、犯戒缘、犯性罪、持戒、悔过、舍戒等。于论藏(本母)中,明十一相,其中第四行相中,特明八行,第七行明四种道理,即诸法观待道理、作用道理、证成道理、法尔道理,意义广大而精微,此中证成道理,赞佛果功德,名一切智者相,共有五种:

  1. 一切智声,无不普闻(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2. 具三十二丈夫相,八十种好,庄严美妙。

  3. 具足十力,断一切疑。

  4. 具足四无所畏,不为他说(外道邪说)所伏。

  5. 于善说法毗奈耶中,如三学、八正道、四沙门果、菩萨行境,皆可现证。

  2004年3月作于重庆华岩寺

-----------------------------------------------------------------------------------------------------------------

更多惟贤法师佛学内容

-----------------------------------------------------------------------------------------------------------------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 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