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文:杂阿含经白话译解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
2014/9/3   热度:254
白话文:杂阿含经白话译解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 一○九二、本经叙说行持七法,可受生三十三天。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能受持七种誓戒的话,以这样的因缘,就能受生到天帝释处。那天帝释原本为人之时,曾供养父母;以及家族中的尊长;和颜悦色,语音轻柔;不骂恶毒的话;不搬弄是非;常说真实话;在此悭吝的世间里,虽然居住在家,然而并不会吝惜,能行解脱的布施,勤于布施,常乐于行施,也设布施大会供养人,平等地普施一切众生。」当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供养父母,以及家族中的尊长, 言辞柔和恭逊,远离粗暴恶毒与搬弄是非的话语, 调伏悭吝的心,常修习说真实话。 那三十三天的天人,看见有行持这七法的人, 他们各个都会这样说:你将来会转生到此三十三天来。」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九二经注释: 1、七种受:巴利本作「七条誓戒」。别译杂阿含经卷二第十一经作「七行」。 一○九三、本经叙说天帝释由于受持七法而得受生为帝释。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鞞舍离国猕猴池边的重阁讲堂里。 那时,有位离车族人,名叫摩诃利,他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向佛陀问说:「世尊啊!您是否见过天帝释呢?」 佛陀答说:「见过。」 离车又问:「世尊!您是否见过有一种鬼,他的形体是像帝释的呢?」 佛陀告诉离车说:「我知道天帝释,也知道有一种鬼,他的形体好象天帝释,同时也知道那天帝释之法,由于受持那些法的缘故,所以才得以受生到天帝释之处。离车啊!帝释原本为人之时,他曾供养父母;……乃至能行平等的施舍。」当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供养父母,以及家族中的尊长, 言辞柔和恭逊,远离粗暴恶毒与搬弄是非的话语, 调伏悭吝的心,常修习说真实话。 那三十三天的天人,看见有行持这七法的人, 他们各个都会这样说:你将来会转生到此三十三天来。」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当时,摩诃利离车听闻了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一○九四、本经叙说释提桓因种种异名之由来。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鞞舍离国猕猴池边的重阁讲堂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向佛陀问说:「世尊啊!是什么因缘,释提桓因名叫释提桓因呢?」 佛陀告诉比丘说:「是因为释提桓因原本为人的时候,能够行作布施。无论沙门、婆罗门、或贫穷、困苦的人,或者为求生而行路乞食的人,他都能施予饮食、钱财、谷物、布帛、华香、器皿、床卧、灯火等物。因为他具有如此大力的缘故,所以叫释提桓因。」 比丘又问佛陀说:「世尊啊!究竟是什么因缘,所以释提桓因又叫做富兰陀罗呢?」 佛陀告诉比丘说:「是因为释提桓因原本为人时,经常布施衣服、饮食……乃至灯火。由于这样的因缘,所以就叫做富兰陀罗。」 比丘又问佛陀说:「是什么因缘,所以他又叫摩伽婆呢?」 佛陀告诉比丘说:「是因为那释提桓因原本为人时,名字就叫摩伽婆的缘故,所以释提桓因就以他的本名,而名叫摩伽婆。」 比丘又问佛陀说:「是什么因缘,他又叫做婆娑婆呢?」 佛陀告诉比丘说:「是因为那释提桓因原本为人时,经常以自己住处和衣服,布施供养他人。由于这样的因缘,所以释提桓因又叫做婆娑婆。」 比丘又问佛陀说:「世尊啊!是什么因缘,释提桓因又叫做憍尸迦呢?」 佛陀告诉比丘说:「是因为那释提桓因原本为人时,是憍尸族姓的人。由于这样的因缘,所以释提桓因又叫做憍尸迦。」 比丘又问佛陀说:「世尊啊!是什么因缘,那释提桓因名叫舍脂钵低呢?」 佛陀告诉比丘说:「是因为那阿修罗女名叫舍脂,她是天帝释的第一天后,所以帝释名叫舍脂钵低。」 比丘又问佛陀说:「世尊啊!是什么因缘,释提桓因又叫做千眼呢?」 佛陀告诉比丘说:「因为那释提桓因原本为人时,具有聪明智慧,能在须臾间,思惟千种事理,对它观察衡量。由于这样的因缘,所以那天帝释又叫做千眼。」 比丘又问佛陀说:「是什么因缘,那释提桓因又叫做因提利呢?」 佛陀告诉比丘说:「因为那天帝释在所有三十三天中,做为王,做为主。由于这样的因缘,所以天帝释名叫因提利。」 佛陀告诉比丘说:「而且那释提桓因原本为人时,曾受持七种誓戒。由于这样的因缘,得受生为天帝释。是那七种呢?就是释提桓因原本为人时,能供养父母,……乃至能平等地行作惠施,受持这七种誓戒。由于这样的因缘,所以才受生为天帝释。」 当时,世尊就唱诵诗偈,内容如前经(一○九三经)所详述的一样。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九四经注释: 1、顿施:即布施。顿,舍也。 2、堪能:巴利语 sakka,可能者,有大力的。 3、婆娑婆:汉译南传大藏经注作「拥有住处者」。 4、婆诜: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住处」 5、全脂钵低:舍脂,为阿修罗王之女。钵低,夫。合译为「舍脂之夫」,乃因天帝释娶舍脂为天后,故有此名。 6、一坐间:即一瞬间,须臾间。 7、因提利:意即「天之帝」。 一○九五、本经叙说应赞叹不瞋恚,修习不瞋恚。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鞞舍离国猕猴池边的重阁讲堂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在过去世的时候,有一位夜叉鬼,长得非常的丑陋难看,他在帝释的空座位上坐下来。三十三天的天神们看见这夜叉鬼长得这么丑陋难看,竟在帝释的空座上坐着。看见后,大家都很愤怒生气。诸天神如此极愤怒生气后,而那夜叉鬼却如此这样地跟随着天神的愤怒,而渐渐地端正起来。 当时,三十三天的天神们就去到天帝释处,禀告帝释说:『憍尸迦啊!您应当知道,有一个奇异的鬼,长得非常丑陋难看,就在天王您的空座上坐着,我们诸天神看见那个鬼长得如此丑陋难看,竟敢坐在天王您的座位上,大家内心都很愤怒生气,可是随着诸天神的愤怒生气,那个鬼却随着渐渐端正起来。』释提桓因告诉众三十三天的天神说:『那是个专门对治瞋恚的鬼。』 当时,天帝释自己就前往那个鬼所在的地方,整理好衣服,偏露着右肩,恭敬合掌三称自己名字说:『仁者啊!我是释提桓因。』随着释提桓因对他如此地恭敬谦逊,那个鬼也如此这样地随着逐渐变成丑陋,便即隐没不见了。 这时,释提桓因自己坐下来后,就唱诵诗偈说: 『人们应当不可瞋怒,看见他人瞋怒时,不可以用瞋怒去报复他; 对于凶恶的人,也不可以对他生起凶恶之心,应当要破除骄慢之心。 不瞋怒,也不害人,就叫做住于贤圣的大众。 一切的罪恶都是起于瞋怒,会如石山一样地坚住着。 对于盛怒能够控持,就如控制奔逸的马车一样; 我所说善于驾御的人,不是指那执着缰绳的人。』」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释提桓因于三十三天,当一位自在之王,都叹说不瞋怒的好处。你们如此地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也应该要赞叹不瞋怒,应当如此去修习!」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九五经注释: 1、「恶罪起瞋恚,坚住如石山」:别译杂阿含经卷二第十四经此处作「诸有瞋恚者,为瞋山所障」。 2、「我说善御士,非谓执绳者」:我说善于驾驭的人,不是指那手执着缰绳的人。意谓善于摄控瞋恚的人,才是善御之人。 一○九六、本经叙说有二比丘起诤,后来骂人比丘向另一比丘忏悔,但不被接受,致引起僧众喧扰劝谏。世尊天耳闻知,乃举释提桓因行忍辱事告诫大众。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于早晨穿著法衣,拿着钵盂,进入舍卫城里乞食。乞食后,回到精舍,收好衣钵,洗完了脚,就拿着坐具,置于右肩上,走到安陀林,铺好坐具,坐在一棵树下,进入白天的禅定中。 当时,祇桓精舍中有两位比丘起争执,一位在大声责骂,另一位则静默不语。那位骂人的比丘随即后悔,便向另外那位比丘忏悔道歉,然而那位比丘并不愿接受他的忏悔。因为不接受忏悔的缘故,当时,精舍中众多的比丘便一起来劝谏,以致大声嘈杂,又闹又乱。 这时,世尊以过于常人之耳的清净天耳,听到祇桓精舍大声嘈杂,又闹又乱。听闻后,便从禅定中出定,回到精舍,在大众之前铺座而坐,然后告诉众比丘说:「我今天早上乞食回来,到安陀林坐禅,进入白天的禅定中,听闻到精舍中大声喧吵,嘈杂不休,极为闹乱,到底是为了谁呢?」 比丘答佛陀说:「在这精舍中有二位比丘起争执,其中一位比丘詈骂人,另一位比丘静默不语。不久,那位骂人比丘便向另一位比丘忏悔道歉,然而并不被接受。由于不被接受,所以众人便都来劝谏,以致大声喧吵,又闹又乱。」 佛陀告诉比丘说:「为什么这比丘是如此的愚痴,别人向他忏悔道歉,竟不接受他人的忏悔呢?如果他人向他忏悔而不接受的话,这位愚痴的人,他将长夜得到没有利益的痛苦。众比丘啊!过去世时,释提桓因曾遇到三十三天的天人互相争吵,他就唱诵诗偈教诫他们说: 『对于他人没有伤害之心,也不会被瞋怒所缠结, 心有怀恨也不长久,不依止于瞋心, 虽然是极为瞋怒,也不说出粗暴的话语。 不寻求他人的过错,举发他人的缺失, 应当要常防护自己,以义理来内自省察。 不瞋怒也不害人,常能安住于贤圣中; 如果与恶人等同行径,自己就会刚强粗暴如山石一样。 自己能控制盛怒,就如制御着奔逸的马车, 我所说善于驾御的人,不是指那执着缰绳的人。』」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那位释提桓因在三十三天为自在之王,他常行忍辱,而且也赞叹能行忍辱的人。你们比丘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也应当行忍辱,赞叹忍辱的人,这是你们所应当修习的!」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九六经注释: 1、「若与恶人俱,刚强犹山石」:别译杂阿含经卷二第十五经此处作「诸有瞋恚者,重障犹如山」。 一○九七、本经叙说昔天神与阿修罗对阵欲战,天帝释以善论议折伏阿修罗王。佛以此事劝告诸比丘亦应立善论,赞叹善论。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在过去世时,天神与阿修罗双方对阵想开战,释提桓因告诉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说:『我们不要各个互相杀害,只应当彼此来辩论,理屈的人就应服输。』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说:『假如我们互相辩论,有谁能证知道理的通不通达呢?』天帝释说:『诸天众中,自有具有智慧明于记识的人,阿修罗众中,也自有明于记识的人。』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说:『好的。』释提桓因说:『你可以先立论,我当会随后立论,这是不难的。』 当时,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就诵偈立论说: 『我如果行忍辱的话,对于事情就会有欠缺; 愚痴的人当会说:是由于害怕,所以才行忍辱的。』 释提桓因诵偈答说: 『即使愚痴的人,说你因为害怕所以行忍辱, 或者他并不是这样说,但是对于义理又有什么伤害呢? 只要观察自己的义理,也观察他人的义理, 他人与我都能获得安稳,这种忍辱才是最上等的。』 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又诵偈答说: 『如果不制伏愚痴的人,愚痴的人就会伤害他人; 就好比凶恶的牛,逃跑而追触人一样。 持拿着刀杖去强制他,他就会害怕而调伏; 所以要稳固地拿着刀杖,去折伏那些愚痴人。』 帝释听了又诵偈答说: 『我经常观察那些制伏愚夫的人, 当见到那愚夫很瞋怒时,有智慧的人就会以静默折伏他。 不起瞋怒,也不伤害人,常安住于贤圣中; 一切罪恶都是起于瞋怒,会如石山一样地坚住不动。 要能控持自己的盛怒,就如制御奔逸的马车一样, 我所说善于驾御的人,不是指那执着缰绳的人。』 当时,天众中有具有智慧的天神,阿修罗众中,也有具有智慧的阿修罗,他们都对这些偈颂思惟比较观察,然后这样想着: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所说的偈颂,终究会长夜地生起斗讼战争,应知那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是教人要长夜斗讼战争;释提桓因所说的偈颂,终究会长夜地息灭斗讼战争,应知天帝释是长夜地教人要息灭斗讼战争。可知帝释的善论当得胜。」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释提桓因是以善的论辩折伏阿修罗。众比丘啊!释提桓因在三十三天做为自在之王,尚且能建立善论,赞叹善论;你们比丘也应像这样,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也应当建立善论,赞叹善论,这是所应当修习的!」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九七经注释: 1、「我常观察彼……智以静默伏」:别译杂阿含经卷二第十六经作「我观止制愚,嘿忍最为胜,极大瞋恚忿,能忍彼自息」。 2、「恶罪起瞋恚,坚住如石山」: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诸有瞋恚者,瞋重障如山」。 一○九八、本经叙说释提桓因战胜阿修罗王,然犹能忍受阿修罗王辱骂。佛陀以此事勉诸比丘应行忍辱,赞叹忍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在过去世时,有帝释天和阿修罗对阵欲战。释提桓因告诉三十三天的天众说:『今天诸天神和阿修罗军作战,如果诸天神得胜,阿修罗输了的话,就应当生擒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将他五花大绑,带回天宫来。』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也告诉阿修罗众说:『今天诸天神和我们阿修罗作战,如果阿修罗得胜,诸天神输了的话,就应当生擒释提桓因,将他五花大绑,带回阿修罗宫来。』他们这一场战争,由诸天神得胜,阿修罗打输了。 当时,那些天神们捉到了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就将他五花大绑着,带回了天宫,捆绑在帝释断法殿前的门下。帝释从这道门出入的时候,被绑在门边的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就会瞋怒的责骂着。 那时,帝释的御者(车夫)看见阿修罗王被五花大绑地捆绑在门边,每当帝释出入这里时,他就瞋怒地对着帝释恶骂。看见之后,御者就唱诵诗偈禀告帝释说: 『帝释您今天是害怕他,还是力量不足够呢? 竟能忍受那阿修罗王在面前辱骂您。』 帝释就答说: 『我并不是因为怕他所以才忍辱,也不是我力量不足; 而是有智慧的人,为何要去和那愚夫相对骂呢?』 御者又唱说: 『如果只行忍辱的话,对于此事就会有所欠缺, 那愚痴的人将会说,是因为你害怕所以才行忍辱; 所以应当严厉刑罚他,以智慧制伏愚痴。』 帝释答说: 『我经常观察那些制伏愚夫的人, 当见到那愚夫很瞋怒时,有智慧的人就会以静默制伏他。 自己无力而认为有力,这是愚痴之力, 愚痴会远违正法,不能具有正道。 假使具有大力,而又能忍受愚劣的人, 这样就是最上忍,要是没有力量如何能忍呢? 对于他人严厉的辱骂,有大力的人能容忍, 这样就是最上忍,要是没有力量如何能忍呢? 对于自己与他人,都要善护大恐怖, 知道对方极为瞋怒,自己还是要守住静默, 对于这二种道理都具备了,就能利益自己也利益他人。 所谓愚夫的人,就是由于不见正法之故, 愚夫认为他胜过忍辱的人,而更增长他的恶口, 不知能忍受他的恶骂,便能经常胜过他。 对于胜过自己的人行忍辱,这就叫做恐怖忍; 对于相等的人行忍辱,这就叫做忍诤忍; 对劣于自己的人行忍辱,这样则是最上忍。』」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释提桓因于三十三天为自在之王,然而他仍常行忍辱,赞叹忍辱。你们比丘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也应如此地践行忍辱,赞叹忍辱,这是你们所应当修习的!」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九八经注释: 1、「是故当苦治,以智制愚痴」: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是故重刑罚,智者止愚人」。 2、「我常观察彼……智以静默伏」:别译杂阿含经卷二第十七经作「我观制禁愚,莫过于忍嘿,瞋恚炽盛时,唯忍最能制」。 一○九九、本经叙说以天帝释之尊犹恭敬礼佛,故佛陀劝勉诸比丘亦应恭敬于佛,赞叹恭敬佛者。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过去世时,释提桓因想进入园中观赏。当时,他指示他的御者(车夫),教他准备千马的车驾,将到园观里去。御者奉令,立即准备好千马的车驾,然后往告帝释说:『是的!俱尸迦(帝释名)啊!车驾已准备好了,大王应知是起程的时候了。』天帝释便即走下常胜殿,向着东方,恭敬合掌礼佛。当时,御者看见帝释的举动,心里惊惧,毛发为之竖立,吓得连马鞭都掉落在地上。 这时,天帝释看见御者心惊毛竖,马鞭掉落地上,就唱诵诗偈说: 『你是看见了什么可忧怖的事情,所以马鞭掉落到地上呢?』 御者唱诵诗偈答说: 『我是看见天王帝释您,乃是舍脂之夫婿, 我所以心生恐怖,马鞭掉落于地: 就是我常见天帝释您,是一切所有的大地, 一切人天的大小之王,以及护世的四大天王, 并三十三天的天众们,他们都要恭敬礼敬您的, 那里会有比帝释您更尊贵的人呢? 然而您现在却正向着东方,恭敬合掌行敬礼之仪!』 这时,帝释就唱诵诗偈答说: 『我真实于一切世间的大小之王, 以及护世的四大天王,并三十三天的天众中, 是最为尊贵的天主,所以他们都会来恭敬我; 然而还更有于世间里,随顺成就等正觉的人, 他的名号叫做满天师(指佛陀),所以我要稽首礼拜他!』 御者又唱诵诗偈说: 『这位一定是世间里最殊胜的人,所以才使天王帝释您, 恭敬合掌,向着东方稽首礼拜他; 我现在也应当礼敬天王您所礼拜的人。』 当时,天帝释││舍脂之夫,唱诵如此诗偈,礼拜佛陀后,便驾乘千马的车子,前往园观。」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那天帝释于三十三天为自在之王,尚且如此恭敬佛,也赞叹恭敬佛。你们比丘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也应如此恭敬于佛,也应当赞叹恭敬佛陀的人,这是你们所应当修习的!」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九九经注释: 1、舍脂之夫:舍脂,为帝释夫人之名。故帝释为舍脂之夫,梵语叫舍脂钵低。 一一○○、本经叙说帝释为自在之王,犹敬礼法、僧,故世尊劝诸比丘亦应如是敬礼法、僧,赞叹敬礼法、僧者。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广说如前经一样。差别的是:「当时,帝释走下常胜殿,向着东方合掌敬礼尊法……。」乃至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就如前经一样地广为解说。差别的是:「当时,帝释诵偈答御者说: 『我真实被大地世间一切的大小王, 以及护世的四天王,并三十三天的天众, 如此一切的天人等,所尊重恭敬; 然而更有修持净戒,长夜入于禅定, 由于正信而出家,完成一切梵行的人, 所以我对于他们所在之处,尊重恭敬地礼拜。 又有调伏贪欲、瞋恚,超越了愚痴之境, 修学不放逸的人,我也恭敬礼拜他。 对于贪欲、瞋恚、愚痴三毒,都已永远不染着, 尽除一切烦恼的阿罗汉,又应敬礼他。 如果是居住在家,能奉持净戒, 如法修布萨(诵戒忏过)的人,也是应当敬礼他!』 御者诵偈告诉帝释说: 『这些一定是世间最殊胜的人,所以天王才礼敬他; 我也应当如此,随着天王恭敬他。』 众比丘啊!那天帝释││舍脂之夫,尚且敬礼法、僧,也赞叹礼敬法、僧的人;你们已能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也应当要如此地敬礼法、僧,也应当赞叹礼敬法、僧的人。」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一○○经注释: 1、据佛光阿含藏注云:「本段位例应另数一经,因大正本欠数,故依之。」 一一○一、本经叙说天帝释为自在之王,犹常恭敬众僧,常赞叹恭敬僧功德。故佛劝诸比丘亦当如是恭敬众僧,赞叹敬僧功德。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在过去世时,有天帝释想进入园观里,天王指示御者,叫他准备千马的车驾。御者接受教示,立即准备好车驾,回报帝释说:『所乘车驾已准备好,天王应知是启程的时候了。』 当时,帝释就从常胜殿走下来,向着四周各个方向,合掌恭敬礼拜。 这时,那御者看见天帝释从宫殿下来,立于中庭,向着四周各个方向,合掌恭敬礼拜。见后感到很惊怖,吓得连马鞭都掉落到地上,而唱诵诗偈问说: 『各个方向就只有人在,他们都由臭秽的胞胎所生, 人的神识就处在污秽的死尸中,常被饥渴所燋燃; 为什么憍尸迦您,要尊重这些不执着于家的僧人呢? 请您为我解说其中的道理,我迫切如饥渴般地希望听闻!』 当时,天帝释就唱诵诗偈答说: 『我正是恭敬那些能出家而不执着于家的人, 他们自在地游行诸方,而不计执他的行止。 城邑国土的形态,都不能牵累他的心; 不积蓄资生的器具,一往直前而安住于无欲中。 前往各方并无所求,只有无为最为快乐; 所说的话一定是善言,不说话时就是在寂定里。 诸天与阿修罗,各个都互相违逆; 人间自相斗争,彼此相违也是如此。 只有出家的人,对于各种斗争都无所争斗; 对于一切的众生,舍弃以刀杖去砍打伤害。 对于钱财能远离财色,不醉酒也不荒YIN; 远离一切的罪恶,所以我敬礼他们。』 这时,御者又诵偈答说: 『天王所尊敬的人,这一定是世间最殊胜的人; 所以我从今日起,应当礼敬出家人。』 如此诵偈讲说之后,天帝释敬礼诸方一切僧毕,便登上马车,游观园林去了。」 佛陀告诉比丘说:「那天帝释于三十三天为自在之王,然而他仍常恭敬于众僧,也常赞叹恭敬僧的功德。你们比丘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也应当如此地恭敬众僧,也应当赞叹敬僧的功德。」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一一○二、本经叙说阿修罗兴兵攻打三十三天,帝释令宿毗梨天子兴兵应战,并以精勤方便劝勉他,终于摧伏阿修罗众。世尊乃以此事劝勉比丘应勤精进,赞叹精进。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在过去世时,阿修罗王发动四种兵││象兵、马兵、车兵、步兵,想去和三十三天的天众战斗。当时,天帝释听闻阿修罗王发动四种兵││象兵、马兵、车兵、步兵,想要来作战。听到这件消息后,立即告诉宿毗梨天子说:『阿公你知道了吗?阿修罗发动了四种兵││象兵、马兵、车兵、步兵,想要和我们三十三天众作战。阿公可敕令三十三天众发动四种兵││象兵、马兵、车兵、步兵,来和那阿修罗作战。』当时,宿毗梨天子接受帝释的教示,回到自己的天宫,却怠慢放纵,不知积极努力兴兵。 阿修罗军队已出发在道路上,帝释闻知后,又告诉宿毗梨天子说:『阿公!阿修罗的军队已经在道路上了,阿公可迅速敕令发动四种兵与阿修罗作战。』宿毗梨天子接受帝释的教示后,立即又回到了天宫,可是却仍懈怠放纵。 这时,阿修罗王的军队已快到了,释提桓因听闻阿修罗的军队已在近路,又告诉宿毗梨天子说:『阿公知道吗?阿修罗军队已在近路了,阿公!你应迅速通告诸天发动四种兵!』 这时,宿毗梨天子就唱诵诗偈答说: 『如果有清闲无事的地方,无所作为而又安稳快乐, 得到这样地方的话,不用行作也没有忧虑; 你应当给我这样的地方,使我得到安稳的快乐。』 当时,帝释诵偈答说: 『如果有清闲无事的地方,无所作为而又安稳快乐, 假如得到这地方的话,不用行作也没有忧虑, 你能得到这种地方时,也应带我去那儿!』 宿毗梨天子又诵偈说: 『如果所处不用方便努力,清闲无事而又安稳快乐, 如果得到那种地方的话,不用行作也没有忧虑, 你应当给我这样的地方,使我得到安稳快乐。』 当时,天帝释又诵偈答说: 『如果所处不用方便努力,清闲无事而又安稳快乐, 人们如能得到这种地方,不用行作也没有忧虑, 你能得到这种地方时,也应带我去那儿!』 宿毗梨天子又诵偈说: 『如果所处虽不放逸,但清闲无事而又安稳快乐, 人们如能得到这种地方,不用行作也没忧虑, 你应当给我这样的地方,使我得到安稳快乐。』 当时,天帝释又诵偈答说: 『如果所处虽不放逸,但清闲无事而又安稳快乐, 人们如能得到这种地方,不用行作也没有忧虑, 你能得到这种地方时,也应带我去那儿!』 宿毗梨又诵偈说: 『懒惰而清闲无事,不知所应做的事都已做好, 行作五欲都能领会,你应当给我这样的地方。』 当时,天帝释又诵偈答说: 『懒惰而清闲无事,就能得到究竟的安乐, 你能得到那种地方时,也应带我到那儿!』 宿毗梨天子又诵偈说: 『没有事也能得到快乐,不用行作也没有忧虑, 假如给我这样的地方,就能使我得到安乐。』 天帝释又诵偈答说: 『如果看到或听到,众生不需行作事业就可得安乐, 你能得到这种地方的话,也应带我去那儿! 你如果畏惧所行作的事,不思念有为的造作, 就应当迅速将它去除净尽,只向涅槃之路迈进。』 当时,宿毗梨天子便整饬四种兵││象兵、马兵、车兵、步兵,与阿修罗作战,摧伏阿修罗众,诸天得胜而回归天宫。」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释提桓因发动四种兵,与阿修罗作战,是由于精勤而得胜。众比丘啊!释提桓因于三十三天为自在之王,还常精勤方便,也常赞叹精勤的美德。你们比丘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也应当勤于精进,赞叹精勤。」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一○二经注释: 1、宿毘梨天子: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作「须毗罗天子」,是天帝释之子。北传则天帝释呼其为「阿公」,派阿公出兵,似欠妥当。 2、若有不起处:不起处,指不生起一切杂事之处,即清闲无事的意思。别译杂阿含经卷三第一经相对类句作「若有清闲无事处」。 一一○三、本经叙说帝释与阿修罗对阵战斗,帝释以能恭敬仙人而得增长;阿修罗则傲视仙人而损减,终至败走。佛陀以此事劝勉比丘应恭敬梵行者,并赞叹恭敬之德。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在过去世时,有一个聚落,有许多仙人就住在这聚落边空旷幽静的地方。 当时,有诸天和阿修罗在距聚落不远的地方,双方对阵战斗。 当时,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除去五种装饰,即脱去天冠,收起伞盖,解下刀剑,摒去宝拂,脱下皮鞋,去到那些仙人住处,进入门内,向四周察看,他不顾视众仙人,也不向他们问讯。察看完后,便走了出来。 这时,有一位仙人遥见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除去了五饰进入园林中,察看之后,便又离去。他看了后,告诉众仙人说:『这是什么人呢?有不调伏的容色,也不像人的形态,不具威仪之法,好象是个农夫,不是有德长者之子,他除去了五种装饰,进入园门,高傲地四处观看,也不顾视问讯众仙人。』其中有一位仙人答说:『这位是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他除去五种装饰,进来观看后就离去。』那位仙人听了说:『这阿修罗王不是贤士,他不好也不善,既不贤明也不如法,除去了五种装饰,进入园门,察看后便离去,也不顾视问讯众仙人。以此之故,应知天众将会不断增长,而阿修罗则会逐渐损减。』 当时,释提桓因也除去了五种装饰,进入仙人住处,和众仙人见面相问讯慰劳,然后再出来。 其时又有一位仙人看见天帝释除去了五种装饰,进入园门,普遍地向众仙人问讯。看到之后,他就问众仙人说:『这是什么人?进入园林,有调伏的容色,有令人喜欢的容色,也有威仪的容色,并不是个农夫。好象是贵族子弟,他除去五种装饰,进入园门,普遍向大家问讯了,然后再离去。』有位仙人答说:『这位是天帝释,他除去五种装饰,进入园门,普遍向大家问讯了,然后才回去。』那位仙人说:『这天帝释是位贤士,是真实善好,具有威仪之法。他除去五种装饰,进入园门,普遍向大家问讯了,然后再回去。由此当知天众们将会不断增长,阿修罗众则会不断损减。』 当时,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听到仙人们在称叹诸天,听见后,内心极为瞋怒。 此时,那些住于空旷处的仙人们听到阿修罗王内心极为瞋怒,就去到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处,对他唱诵诗偈说: 『我们仙人因有事故而到这里,就是想乞求你布施无畏的精神; 希望你能布施无畏的精神,赐恩教给我们这些守寂静的仙人。』 毗摩质多罗诵偈答说: 『对于你们这些仙人,我不会布施无畏给你们; 因为你们违背了阿修罗,去习近帝释的缘故, 在此所有无畏中,我将以恐怖施予你们。』 仙人又诵偈说: 『随着自己行作而种下的种子,将会随类而生果报, 我们来向你乞求无畏,你却以恐怖施予我们, 你将会获得无尽的怖畏,那是由于你施下怖畏种子的缘故。』 当时,众仙人于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面前如此咒说后,便凌空而逝去。 就在当夜,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内心再三地生起惊怖,于睡眠中听到恶声说:『释提桓因发动四种兵,来和阿修罗作战了!』惊醒后内心恐怖,忧虑作战必败,于是退走军队,回到阿修罗宫。 那时,天帝释于敌退得胜后,去到那空旷幽静的仙人住处,顶礼众仙人后,退到西面众仙人前,向着东方坐下。 此时,一阵东风吹起,有位仙人就诵偈说: 『现在这些守寂静的仙人,出家的日子已很久了, 腋下流着汗臭味,你不要顺坐于下风处, 具足千眼的帝释啊!你可移坐他处,因为这臭气是很难忍受的!』 当时,天帝释就诵偈答说: 『把各种的香花,编结成为花鬘, 而我现在所闻到的香气,这种香气又胜过花鬘的香, 我宁愿长久地闻嗅这种香气,也不会生起厌患。』」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那天帝释于三十三天为自在之王,然而仍恭敬出家人,也常赞叹出家人,也常赞叹恭敬的功德,你们比丘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也常应恭敬那些梵行人,也应当赞叹恭敬的功德。」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一○三经注释: 1、牟尼:寂静之意,原指佛陀,此则指那些修道仙人而言。 一一○四、本经叙说释提桓因向佛陀请问安稳眠、无忧畏之法,佛陀告以应灭瞋恚。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天帝释于早晨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以他天帝释的神力,全身普放光明遍照整个只洹精舍。 当时,释提桓因诵偈问佛陀说: 「到底要灭除什么,才能得到安稳的眠睡呢? 到底要灭除什么,才能得到没有忧愁怖畏呢? 到底要灭除什么,才是瞿昙所赞叹的呢?」 那时,世尊诵偈答说: 「要灭除凶恶的瞋恚,才能得到安稳的眠睡。 要灭除凶恶的瞋恚,内心才能得到没有忧愁怖畏。 瞋恚是一切苦毒的根本,所以要灭除那苦毒的种子; 灭除了那苦毒的种子,就能得到没有忧愁怖畏。 那些苦毒的种子灭除,这才是为贤圣所称叹的事!」 当时,释提桓因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一一○五、本经叙说天帝释所说八支斋法仍非善说,阿罗汉所说八支斋法乃为善说。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在于每月的八日,四大天王会派遣大臣,到世间巡行考察;有那些人能供养父母、沙门、婆罗门,尊重宗亲,行作各种福德呢?有那些人看见今世的作恶,会害怕后世的罪罚,而能行施作福,受持斋戒的呢?又有那些人于每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以及在正月、五月、九月三个神变月里,能受戒布萨(诵戒忏过)的呢?到了每月的十四日,会派遣太子下凡,观察世间:有那些人供养父母,……乃至受戒布萨的呢?到了每月的十五日,四大天王自己会降临世间,观察众生:有那些人供养父母,……乃至受戒布萨的呢?众比丘啊!此时,世间并没有很多的人在供养父母,……乃至有受戒布萨的人。 当时,四天王就会前往三十三天的集法讲堂,禀告天帝释说:『天王您当知道:现今一切世间,并没有很多人在供养父母,……乃至有受戒布萨的人。』这时,三十三天众们听了会不欢喜,就转相告诉说:『现今世间人,不贤、不善,不好、不良,没有真实的行为,不供养父母,……乃至不受戒布萨。由于这样的罪过,所以诸天众会减少,而阿修罗众将会逐渐地增多。』 诸比丘啊!当时,世间如果有多人供养父母,……乃至受戒布萨的话,那么四天王到三十三天的集法讲堂,就会禀告天帝释说:『天王您应知道:现今一切世间,有很多人民供养父母,……乃至受戒布萨。』这时,三十三天天众们都会心生欢喜,转相告诉说:『现今一切世间人都很贤圣、真实、如法,有很多人民供养父母,……乃至受戒布萨。由于这样的福德,阿修罗众就会减少,而诸天众就会逐渐增多。』 此时,天帝释知道诸天众都很欢喜后,就唱诵诗偈说: 『如果人们在每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 以及正月、五月、九月三个神变月,能受持八关斋戒的话, 就会如我修行而得的功德一样,他也能修得如此的功德。』」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那天帝释所诵的诗偈说: 『如果人们在每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 以及正月、五月、九月三个神变月,能受持八关斋戒的话, 就会如我修行所得的功德一样,他也能修得如此的功德。』」 应知这并非完善的说法。为什么呢?因为那天帝释自己仍有贪、瞋、痴三毒的祸患,还不能脱离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的缘故。 如果是阿罗汉比丘,他的一切烦恼都已灭尽,所应做的事都已做好,远离了所有的重担,断除了三界的结缚,心灵得到了完善的解脱,而唱诵这诗偈说: 『如果人们在每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 以及正月、五月、九月三个神变月,能受持八关斋戒的话, 就会如我修行所得的功德一样,他也能修得如此的功德。』 如此说法的话,这才是完善的说法。为什么呢?因为阿罗汉比丘已远离了贪、瞋、痴三毒,已脱离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的缘故,所以这首诗偈才是完善的说法。」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一○五经注释: 1、神变月:即正月、五月、九月,此三长斋月是四天王等以神足下界视察人间善恶之月。 2、八支斋:即八关斋││一、不杀生,二、不与取,三、不非梵行,四、不虚诳语,五、不饮酒,六、不涂饰鬘舞歌观听,七、不眠坐高广严丽床上,八、不非时食。 3、「如我所修行,彼亦如是修」:别译杂阿含经卷三第四经此处作「是人得生天,功德如我身」。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相对经文此处作「守持斋戒人,与我同等样」。 4、「如我所修行,彼亦如是修」: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斯人获胜利,功德如我身」。南传增支部相对经文此处仍作「守持斋戒人,与我同等样」。 一一○六、本经叙说帝释贤善质直,不学恶法。佛陀劝勉比丘亦应如是修习。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在过去世时,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因患重病,前往释提桓因住处,乞求释提桓因说:『憍尸迦啊!应知我现在患了重病,请你为我治疗,使我能得到安稳!』释提桓因告诉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说:『你传授我幻术,我就治疗你的疾病,使你得到安稳。』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告诉帝释说:『我将回去问所有阿修罗众的意见,如果他们听许我这样做的话,我就会传授帝释你阿修罗的幻术。』 当时,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立即回到阿修罗众中,告诉众阿修罗说:『各位当知:我现在患了严重的疾病,前往释提桓因处,求他帮我治病。他告诉我说:你能传授我阿修罗幻术的话,我当会治好你的病,使你得到安稳。我现在就将前往为他解说阿修罗的幻术。』 此时,有一位狡诈的阿修罗告诉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说:『那位天帝释本性正直诚信,而不虚伪,只要告诉他说:天王啊!这种阿修罗幻术,如果学习的话,会使人堕入地狱,受罪无量百千岁。那天帝释听了一定会息止心意,不再求学幻术。他当会说:你回去吧!会使你的病痊愈,得到安稳的!』 当时,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便又前往帝释住处,唱诵诗偈说: 『具足千眼的尊贵天王啊!阿修罗的幻术, 都是虚诳不实之法,会使人堕入地狱中, 经过无量百千岁,受到无休止的苦报。』 那时,天帝释告诉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说:『算了!算了!如此幻术,不是我所需要,你且回去,会使你的疾病寂灭休止,恢复体力而得安稳的!』」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释提桓因于三十三天为自在之王,犹能长夜真实,不幻不伪,贤善质直。你们比丘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也应如此不幻不伪,贤善质直,应当如此去修习!」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一一○七、本经叙说佛陀告诉帝释及阿修罗王修忍为最上,并劝勉比丘应学帝释修行于忍,赞叹于忍。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昔时,有天帝释及鞞卢阇那子婆稚阿修罗王,他们都有绝妙的容貌。在早晨之时,他们一起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当时,天帝释及鞞卢阇那子婆稚阿修罗王,全身遍放光明,普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鞞卢阇那阿修罗王诵偈告诉佛陀说: 『人们应当勤于方便努力,一定会使他利益得到满足; 这利益既得满足后,何须一再地方便努力呢?』 这时,天帝释又唱诵诗偈说: 『如果人们勤于方便努力,一定会使他利益得到满足; 这利益既得满足后,修习忍辱最殊胜,无有能过其上的!』 说完这些诗偈后,他们一起问佛陀说:『世尊啊!我们所诵,那一首才是善说呢?』世尊告诉他们说:『你们二人所说,二种说法都是很好的。』 然而现在你们又应听我说: 『一切众生之类,全都是在追求自己的利益, 每个众生,都各自追求所相应的利益。 有由众缘和合而成的世间法,以及无上深妙的第一义, 应知世间既为众缘和合而成,那就是无常之法。 如果人们勤于方便努力,一定会使利益得到满足, 这利益既得满足后,修习忍辱最殊胜,无有能过其上的!』 当时,天帝释及鞞卢阇那子婆稚阿修罗王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这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释提桓因于三十三天为自在之王,他仍然修行忍辱,赞叹忍辱。你们比丘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也应如此地修行忍辱,赞叹忍辱!」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一○七经注释: 1、「一切众生类……修忍无过上」:别译杂阿含经卷三第八经,此诗偈作「一切众生皆为利,各各随心之所欲,等同利欲适愿乐。夫人精勤求必得,既得事业忍最胜,是故应当修行忍。」由此相对诗偈来看,本偈中「世间诸和合,及与第一义;当知世和合,则为非常法」四句为别译本所无,且此四句与前后偈意连接不顺,疑为衍文,白话译解仅作参考。 一一○八、本经叙说阿修罗欲扰乱帝释之誓戒,为帝释所缚,后约誓不再作乱,帝释始放走他。佛陀乃以此事劝勉比丘行不娆乱,亦当赞叹不娆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在过去世时,有天帝释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现在愿受持如此誓戒:乃至佛法住世,我愿尽形寿,如有恼害我的人,我绝对不会反报而加恼于他。』当时,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听到天帝释受持如此的誓戒:乃至佛法住世,我愿尽形寿,如有恼害我的人,我绝对不会反报而加恼于他。听到之后,就拿着利剑,迎路而来。 那时,天帝释遥见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手拿着利剑,迎道而来,就遥告他说:『阿修罗啊!你站住!你已被缚,不要动!』 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便即不得动弹,他告诉帝释说:『你现在难道不是受持如此戒:如果佛法住世,愿尽形寿,如有恼害我的人,一定不会还报吗?』天帝释答说:『我真实有受持这样的誓戒,但你是自己站住受缚的。』阿修罗说:『你现在且放了我!』帝释答说:『你如果立下誓约不再作乱的话,我就放你走。』阿修罗说:『你放我走,我当会依法而作。』帝释答说:『你先依法而作,我再放你走!』 当时,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就诵偈说: 『贪欲所趣的恶报,与瞋恚所趣的恶报, 还有妄语所趣的恶报,谤毁贤圣所趣的恶报; 我如果还作乱的话,就会趣同于那些恶趣一样。』 释提桓因于是告诉他说:『现在就放你,随你所安地离去吧!』 这时,天帝释叫阿修罗王立下誓约后,就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告诉佛陀说:『世尊啊!我曾于佛前受持这样的誓戒:乃至佛法住世,愿尽形寿,如有恼害我的人,我绝对不会反报他。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听到我受此誓戒,便手拿着利剑,随路而来。我遥见他后,跟他说:阿修罗!你站住!你已被缚,不要动!他便向我乞求脱缚,我告诉他说:你如果立下誓约不再作乱的话,我当会使你脱缚。阿修罗说:你且先将我放了,我就会立下誓约。我即告诉他说:你应先立下誓约,然后我再放你走。他就诵偈立下誓约说: 贪欲所趣的恶报,与瞋恚所趣的恶报, 还有妄语所趣的恶报,谤毁贤圣所趣的恶报; 我如果还作乱的话,就会趣同于那些恶趣一样。 就像这样,世尊啊!我要那阿修罗王立下誓约,这样做是否如法呢?而那阿修罗又会来作乱吗?』 佛陀告诉天帝释说:『真好啊!真妙!你要他立下誓约,这样做是如法不违背,他也不敢再作乱了。』当时,天帝释听闻了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这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那天帝释于三十三天为自在之王,他不作扰乱之行,也常赞叹不扰乱之法。你们比丘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也应如此不作扰乱之行,也应当赞叹不扰乱之法。」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终
----------------------------------------------------------------------------------------------------- 更多白话佛经大全 -----------------------------------------------------------------------------------------------------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