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佛说阿弥陀经导读 第一卷


2014/9/3    热度:591   

净界法师:佛说阿弥陀经导读 第一卷

 

  《佛说阿弥陀经》。诸位法师慈悲,诸位在家菩萨,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好,大家请放掌。学人很荣幸有这个机会来跟大家共同学习这部《阿弥陀经》。本经不管是在大乘的经典,或者是在净土的经典当中,都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讲本经之前我想先作两点的说明。第一点,我们先来说明一下这个净土宗的特色。佛法把宇宙人生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属于外在的物质世界,另外一个部分是内在的心灵世界。佛法的因缘观,佛陀很明确地告诉我们,外在的世界是内心的世界所变现的,也就是说,外在的物质世界是一时的、暂时的因缘;而我们内心的世界是长久的。也就是说,你现在的环境可能有一些不如意的事情,那么这都是暂时的因缘,只要你熬过去它就会变化。但是你内心产生的障碍,如果你不加以处理,它这种障碍会生生世世地跟随着你。你今生受到这种心灵的折磨,你来生亦复如是。所以佛法的修学重点,我们可以很明确地知道,它不是在处理外在的世界,它是在处理我们每一个人内心的世界。

  这个处理内心的世界,我们大方向从大乘的法门当中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圣道法门,另一个是净土法门。圣道法门在处理内心的世界,它主要是安住在空性,也就是说你必须透过思维无常、无我的真理,创造一个空性的真理在心中,然后把你这个躁动的心、明了的心,慢慢地安住到这个空性里面去——把心带回家,那么在空性当中化解心中的执取而离苦得乐。另外一个净土法门,它安住的点不是空性,而是阿弥陀佛的功德,以佛的功德当作我们安住的处所。你心中要创造一个阿弥陀佛的功德,然后你的心进入到这个功德里面去安住。

  这两种方法,一个是安住空性,一个是安住佛德。二者最大的差别在于难易的差别,一个是困难,一个是容易。如果你选择安住在空性,那么你不是今生可以成就,要多生多劫;如果我们选择安住在阿弥陀佛的功德,只要你掌握正确的方法,今生你决定可以成功的。所以我们知道净土法门在整个大乘的修学当中,它的特点,一言以蔽之——下手易,成就高。空性的法门是违背我们习惯性的思考,我们的心经常都是在有相的因缘分别;而你安住在弥陀的功德,它是一个有相行,它并没有违背我们过去的思考,所以它的下手是容易多了。但是它的成就是能够往生净土,圆证三不退,直接成佛。所以当我们选择了净土法门,它的特点是你在因地的时候修行特别容易,而果地的功德特别的高。这是净土宗的一个特色。

  第二点我们来谈谈本经的特色。净土法门,我们前面讲过下手易、成就高,而且在整个中国佛教当中,两千年的历史,其实修学净土的人特别的多。但是我们发觉一个事实:成功的人并不是非常的多,这是一个我们要面对的事实。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因为我们修净土的人有一个通病——往往并不重视教义。即使你有一些基本的概念,也是一个片段式的、粗浅的概念——你听某一个法师讲开示,把很多很多片段的开示在心中自己组合起来一个概念。我们对阿弥陀佛的功德没有真实的了解,就很难产生一种真实的归依,所以我们就很难抗拒我们的妄想。所以我们在净土宗的一个失败点,就是大家忽略了如何来进入到弥陀的功德。我们讲一心归命,通身靠倒这样的一个正确的归命的方法,缺乏了。我们讲一切法因缘生,你缺乏一个正确的因缘,你就得不到一个正确的结果。

  在整个净土教义的研究,本经是非常重要的。印光大师说《阿弥陀经》这部经,文简意赅,辞约理富——文字很简要,但是内容非常丰富。在现代人忙碌的生活当中,如果你有志于有次第地研究净土法门的功德是怎么成就的,我如何能够让我的心进入到弥陀的功德,那么本经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它所花的时间最少,但是它的内容可以说相当的完整。所以我们这次选择《阿弥陀经》的宗旨是希望用最短的时间,来详细地、很有次第地介绍净土法门的特色、净土法门修学的方法跟它果地的功德的差异,这个是我们开这个课程的主要目的。

  我们现在看讲义,这个讲义的标题是《<佛说阿弥陀经>导读》,这个导读,其实里面的内容主要是根据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摘录出来的。将释此经大分为四,我们解释本经有四大科:第一个解释经题,这是历代的祖师大德讲经的一个通则,先解释本经的经题,这个经题有总持一部经的要义;第二个经文大意,前面的经题是偏重在教理的研究,这个大意是讲到本经有那些修学的方法,我们把这个修学的方法先作一个纲要的说明;第三个就正式地随文解释,随着经文来解释其中的义理;第四是结示劝修,我们讲完本经,我们引用古德的两个偈颂,把这样的修学概念作一个总结。这就是我们解释本经的四个主题。

  我们先看第一个主题:解释经题。请大家翻开第二面,解释经题呢,本经的经题有两个部分,第一个是别题,就是这部经各别的名称;第二个是通题,共通的名称。各别的名称就是佛说阿弥陀,这个地方我们把它分成三部分来解释。

  先解释佛,什么是佛呢?佛者觉也,具足三义:一、自觉,二、觉他,三、觉行圆满,即此土能说之教主,释迦牟尼佛。我们一个佛弟子,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学佛,但是什么是佛呢?到底我们在跟佛学什么呢?就是学习内心的觉悟。当然刚开始是先求自身的觉悟,你内心的自觉的功能,把它启发起来。

  从佛法的角度说,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我们的心接受外境的碰撞产生的第一个念头是直觉性的,我们称为妄想,这是一种情绪的直觉的反映。那么从佛法的角度,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第一个妄想往往是不可靠的,所以我们必须在妄想的背后培养一个觉照的力量。印光大师说:心常觉照,不随妄转。那么觉照什么呢?就是对真理的觉照。我们妄想生起了,我想要去做什么事——慢一点,你开始产生觉照。

  这个觉照的力量,在佛法当中有三个次第,第一个讲自觉。自觉到底是觉悟什么呢?第一个就是觉悟业果的道理,就是说我们的生命有很多差别的果报,有些人富贵,有些人贫穷,很多的差别。这个果报是怎么来的呢?是由于前生的业力所创造的,所以佛法的因果思想是讲三世因果。我们过去造了业,创造今生的果报;我们面对今生的果报的时候又创造了一个业力,又招感来生的果报。从因果的思维,我们在内心当中产生了两种力量:第一个是反省的力量,第二个是克制的力量。反省的力量就是说,我们遇到果报的出现,我们一般人如果没有产生觉照,往往是产生一种不平衡的心态。为什么这件事情发生在我身上?我们的内心可以包天包地,但是容不下心中的不平衡。为什么这样一个灾难的事情会在我生命中出现?我们习惯性会把这个痛苦、灾难,把它推给是某某人造成的,是某种事情引生的,所以才给我痛苦。这种不平衡的心态在我们心中产生一种负面的情绪,产生很多的痛苦。

  当然学佛人,我们讲过,第一个念头是可以允许的,我们直觉性的妄想我们是控制不住的。根尘接触产生一个识,这第一个念头是可以理解的。身为一个凡夫,有情绪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个时候我们要赶快启动内心的觉照——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一个对业果思维的人,他会把所有的过错反求诸己。也就是说,其实我们今生的果报,是前生的你创造了今生的你,这个果报是前生的我创造的,我没有第二句话。这个时候你透过这样的思惟,化解心中的不平衡,你会甘心地承受。所以我们对业果的思考最大的作用就是会产生反省,我们遇到事情先不要讲谁对谁错,反省自己。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

  第二种力量就是克制的力量,前面是讲果报,这是讲因地。我们在人世的生命当中会遇到很多很多的诱惑,尤其现代人的诱惑比以前更多了,我们会想做一些不如理、不如法的事情。当然诸位都知道从法律的层次,其实很多的事情是禁止不了的。修行人他能够产生一种克制力,主要是通过业果的思维。因为我不想来生造成痛苦,我不想来生到三恶道去,所以我必须克制我错误的想法,克制我错误的行为。因为前生的我创造了今生的我,而今生的我又创造来生的我。所以我们在思考生命不是只看到今生,我们看到了来生。我们知道我们今生所造的每一个事情,一定会影响到我来生的生命。我们怕来生招感痛苦,所以勉强自己断恶修善。

  所以我们透过业果的思维产生反省的力量,产生克制的力量。这个都是透过真理的观察才能产生的力量,然后把这个妄想慢慢地调伏。这个是我们学佛的第一个思考。

  第一个思考是业果的思考,第二个思考是空性的思考。如果我们只是在有相的因缘不断地分别,我们感觉到内心躁动不安,因为这个因果的事相都是得失好坏的对立。为了让内心更加安稳,我们开始思维整个因缘变化当中,它有一个不变化的体,叫作空性,我们找到这个空性安住下来。所以第二个思考就是我空、法空的思考。那么前面的业果是有相的思考,空性是无相的思考,这是我们要做的第二件事,从这个空性的思考来消灭我们心中有所得的分别。

  第三种思考就更高了,叫中道实相的思考,它不偏有,也不偏空,走的是第三条路,中道的思想。前面的业果思考是人天的法门,空性的思考是二乘的法门,大乘的菩萨是不偏空也不着有的中道思考。所以诸位我们在研究大乘经典你发觉,大乘佛法在思考人生是双向思考。大乘佛法讲话很少讲一句话的,都是讲两句话的。它如果说犹如莲花不着水,一定会讲亦如日月不住空;它告诉你无住,它会告诉你无住当中要生心。所以你从大乘经典的学习你会发觉,它每一件事情都是双向思考,它走的是第三条路,中道的路。所以我们从大乘佛法的真理的观照,我们开始以真理来要求自己,所谓的凡事尽心尽力,成败交给业力。凡事尽心尽力当然是从因果的思考,我们要断恶修善;但是断恶修善的过程当中,对结果不要太重视,生命的重点在过程,这个是空性的思考。所以大乘佛法是把有相的智慧跟空性的智慧两个同时来看人生,把空、有同时来看人生而得到一个人生的平衡。也就是说生命的重点在过程而不在结果,你只要做你该做的事就好,不要考虑太多的结果。

  所以这个觉悟的意思,简单讲就是说,我们过去没有学佛之前的心态是我要做我想做的事情。我的心跟外境接触,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心随妄转,你根本没有所谓觉照力的。这种人要是去算命是把一生算得死死的,很清楚的,心随妄转,跟着感觉走。我们从一个我想要做的事情而升华成我要做我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做我想要做的事情。所以我们在学佛,你说你怎么知道你学佛这么多年你进步了呢?你发觉我想要做的事情慢慢减少,而我应该做的事情慢慢增加,你对人生的观照力加强,你的克制力加强了,你的生命开始变化了,你的生命是往光明的地方趋向了。而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力量呢?因为你产生对生命的观察,克制你心中的妄想而产生了解脱。

  所以我们要知道,我们身为一个佛弟子,我们也做慈善事业,其他的宗教也做慈善事业。但是其他的宗教做慈善事业的时候,他心中没有对道的观察,心中没有道,没有觉悟。而我们在做慈善事业的时候,念念之间是有道的观察,所以我们知道,你学佛成败的标准,不是说你造了多少善业,因为这个是生灭,而是说你在内心当中培养了多少的觉照功能,你是不是能够足以去克制你的妄想。你的妄想改变了,你的命运就改变了。如果你还克制不了你的妄想,那么我们就很难去跳脱这个生命的水流的力量。所以我们讲,学佛就是你一定要在内心当中产生一种觉悟的功能。

  第二个觉他。等到你看到了生命的真相以后,你要知道有很多人还在颠倒当中,还在做梦当中,他还搞不清楚东西南北,他还在跟着感觉走。这个时候我们有责任透过语言文字,透过善巧方便来开启他心中的光明,这个就是觉他。我们有责任来帮助众生觉悟。

  第三个是觉行圆满。我们自身的觉悟,我心中的光明点亮了,我们也把众生的光明点亮了,这件事情叫作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个叫作佛。当然前面所说的佛是一个总相的说明,这个地方所说的佛是其中的一个别相,就是我们的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也就是说本经的宣说者就是一个彻底觉悟的佛陀,不是菩萨宣说的,也不是阿罗汉宣说的,这个是讲道能说之人。

  这以下我们看这个说字:说者悦所怀也。佛以度生为怀,众生成佛机熟,为说难信之法,令究竟解脱,故悦也。这个说在古人跟这个喜悦的悦是相通的。所以这个说字有两层意思:第一个是欢喜,第二个是宣说。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佛看到众生的成佛因缘成熟了,他以欢喜心来宣说这个成佛的净土法门,使令我们解脱。

  当然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就是说,众生的成佛机熟。这段在祖师的开示说,什么叫众生的成佛机熟?你怎么知道你现在离开三界的机熟了?你离开痛苦的因缘成熟了?就是你心中能够培养一种对阿弥陀佛一心归命的力量,这表示你离开痛苦的因缘成熟了。当然这是要通过我们后面的学习,你要如何能够一心归命阿弥陀佛。

  我们再看第三点,阿弥陀。前面的佛是能说之人,这个地方是所说之人。阿弥陀是印度话直接翻过来的,本义是无量,阿是无的意思,弥陀是量的意思,就是说这尊佛具足了无量的功德庄严。那么本经当中,释迦牟尼佛把这个阿弥陀佛的功德归纳成两种,一个是无量光,一个是无量寿,其实我们可以这样讲,你研究这部经的重点就是了解什么叫作阿弥陀佛。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如果你不了解这四个字,你不能当作归依境的。

  我们简单讲一下,这个无量光的意思是表示一种依报的国土,一个广大的依报的国土;无量寿表示一个正报,长远无尽的正报寿命。所以这个无量光无量寿加起来就是一种净土的依报、正报的庄严。这句阿弥陀的意思,也就是说当我们的心去忆念阿弥陀佛的圣号,我们的心跟阿弥陀佛接触的时候,念念之间创造了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产生一个这样的力量。那么这个叫作无量光,无量寿。

  即所说彼土之导师,以四十八愿接引信愿念佛众生,生极乐世界,永阶不退者也。这个阿弥陀指的是西方净土的导师,因地发了四十八愿,来接引这些三界的众生,使令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为什么往生呢?永皆不退者也。我们到经文的时候会讲到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的庄严。每一种庄严都具足两种功德:第一个是安乐的功德,第二个是清净的功德,清净的意思就是不退转。

  极乐世界跟诸天最大的差别,就是诸天的快乐是安乐但是不清净,它会让你退转。你的心跟诸天的果报接触的时候,产生一个快乐的感受。但这个感受会带动你心中的烦恼,贪欲的烦恼、嗔恚的烦恼,所以你在享受果报的当下也在累积罪业,结果果报结束之后就堕落了,所以这个果报是有堕落的力量,所以佛陀对诸天不赞叹,因为这个快乐的本身夹带着过失。极乐世界的快乐是不同于诸天的,因为它的快乐本身是有一种圣道的力量。我们今天到了八功德水去沐浴,或者是欣赏这个鸟类的庄严,我们内心跟极乐世界的庄严接触的时候,是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所以极乐世界它的特点就是,它在享受快乐的时候它的道业是同时增上的,所以叫不退转。

  我想每一个人往生的动机是不一样的,但是我要告诉大家极乐世界,往生净土最大的动机是为了不退转而去的,因为极乐世界是为了圣道安立的。这个退转是什么?我们简单说明一下。我们一个初心的菩萨,在唯识学说是一个资粮位的菩萨。资粮位的菩萨就是说我们的心跟圣道还不相应,所以我们必须要忏悔业障,积聚资粮。我们刚开示是仰仗一念的信心,我相信三宝的功德会加被我,我相信我做得到。所以依止这样的信心每天忏除业障,积聚资粮,慢慢地前进,这叫资粮位的菩萨。

  唯识学上说资粮位的菩萨最大的困扰,是三界的分段生死,这一段最难过去。只要这关过去了,后面的路就好走了。所以这个成佛之道最难是什么?三界这一关。三界这一关为什么资粮位的菩萨很难冲过去呢?就是这个死亡的问题很严重。我们来到这个人世间,刚开始糊里糊涂地过日子,每天跟着感觉走、跟着妄想走;好不容易遇到佛法,眼睛打开了,诶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看到了过去也看到了未来;但是你开始修行有一点功力的时候,哇!死掉了;死掉的时候,你又换了一个新的生命,然后你前生的记忆完全消失掉;你必须重新开始又面对一个新的生命、新的环境,你又开始糊里糊涂的;等到你三十岁、四十岁学佛以后,夕阳无限好,可惜近黄昏;等到你身心世界、人生的经验最成熟了,佛法的修学也上路了,又死掉了;来生再来又重新开始……所以死亡使令我们的功力,凡夫戒定慧的功力,不能把它累积起来,就是我们现在为什么还在流传呢?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应该都修了很多生了,但是因为我们面临死亡以后,我们的修行又重新从零开始。就好像烧开水,烧到有一点声音了,还没沸腾的时候你把它关掉,等到冷却再重新烧。

  所以这个退转,蕅益大师讲一句话非常的透彻。蕅益大师说:惑业求断犹坯器,经雨则化尽前功,由此力修念佛行,决意现生出樊笼。蕅益大师说我现在的功力要面对无始的业力,惑业求断,要断除惑业就好像你做那个陶瓷之器,这个坯器你要做之前用泥土把它捏成形状,然后拿去烧,但是你还没有烧的时候叫坯器。但是你还来不及烧的时候,下一场雨这个泥土花瓶的形状又恢复成泥土了,前功尽弃了。所以惑业求断犹坯器,经雨则化尽前功。所以蕅益大师近晚年的时候,由此力修念佛行,决意现生出樊笼,他必须要找到一个更好修学的环境,不能在三界再待下去了,因为这个死亡对我们产生太大的干扰。所以诸位要知道,其实你往生极乐世界,真正的目的不是享受极乐世界的安乐,而是成就一种三不退,永不退转的力量,这个地方是先标出极乐世界的特色,永皆不退者也。

  前面是一个别题,佛说阿弥陀,以下我们看这个通名,每一部经的共通的名称都叫作经。一切金口通名为经,此有五义:一结鬘、二显示、三绳墨、四出生、五涌泉。 这个经的意思,就是它是不能改变的,真实不变谓之经,所以用金口,这个黄金是不容易改变的,这个是经典所诠释的道理,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是如此,不随时空而改变叫经。具足来说在《阿毗达摩杂集论》,说经有五种意思,这五种意思,天台宗智者大师把它判作教、行、理。我们简单地说明一下。教经,一部经一定有它的语言文字,所谓的教。那么这语言文字有两个特色:一个是结鬘,第二个是显示。

  这个经典是佛陀宣说的,但是佛陀在宣说经典的时候是到处游化的,佛陀在这个地方讲一段,在另一个地方讲一段。等到佛陀灭度以后弟子把它结集起来,就好像花鬘本来是散落地上,我们用线把它结合起来,变成一个花圈。所以这个结鬘的意思就是说,经典的文字是弟子们在佛灭度以后加以结集而成的,就叫结鬘。

  第二个显示,这些文字有什么好处呢?显示真理。道本不可说,道理只能够意会,不能言谈。但是佛陀要把他心中的道,传到我们心中,变成我们心中也要有的道,必须要开方便门,就是透过语言文字。你说是因缘所生法,我说既是空,这句话里面有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话里面也是有道。当然这个道是文字的道,但是你那个明了的心不断地去思维这句话的时候,你就能够把文字的道转成你心中的道,所以某甲心中的道要传给某乙的时候,他的中间的过程就是靠文字。所以这个文字,这个教法,有显示真理的作用,从文字的道,跑到你的心中,转成你心中的道。所以这个结鬘跟显示是约着教法来说。

  第三个绳墨是讲行,行动的行,修行的行。从修行的角度,这个经扮演什么特色呢?它是绳墨。我们过去造房子,需要先打一条线,我们知道我们房子必须盖在哪里。这个绳墨是一个标准,就是我们的行为,以佛陀所说的经典来当作什么事该作,什么事不该作的一个标准。所以经典有绳墨的意思,因为它能够匡正我们的过失。

  第四个是出生,第五个是涌泉,这个地方是讲理经,教、行、理,这个是讲结果、功德。我们透过文字的思维,透过这个绳墨的修行,我们内心能够出生福德、智慧两种资粮,福德是安乐之本,智慧是解脱之门。所以我们透过修行以后会产生安乐跟解脱两种的功德,这是出生。

  第五个是涌泉,这个涌泉的意思就是说这个经典对我们的功德是不断地像这个泉白天涌出,晚上也涌出。所以我们对经典的学习跟看报纸是不一样的,报纸看一次就丢掉了。经典的学习要不断地听闻、不断地思维,因为你每一次的听闻思维,内心当中就像涌泉,会产生很多福德、智慧两种资粮,你每一次的听闻都产生一种功德,所以经典的特色是无量义,它的意思是无穷的,你每一次的学习,感受、体会都会增上,这叫涌泉。

  我们作一个总结:《佛说阿弥陀经》简单地讲,就是一个彻底觉悟的佛陀,他以欢喜心来介绍极乐世界的因地的功德跟果地的功德。什么叫作极乐世界的果地功德,什么叫作极乐世界的因地功德,就是赞叹净土的因果。这是经题的介绍。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