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导读(37-1)


2014/9/3    热度:352   

净界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导读(37-1)

 

  丁六、演说妙智愿(二十五)

  经文

  看经文: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能演说一切智者,不取正觉。

  l消释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能演说─一切智者─不取正觉

  前面是偏重在菩提心、空正见,这个菩萨的自受用,他在山边林下自然得闻妙法,或者在佛堂当中能够成就无穷无尽的智慧、辩才;这个地方讲到他能够去演说。

  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国中菩萨」他能够「演说一切智」,假设不如是的话「不取正觉」。这个地方古德引用《智度论》的批注说:一切智其实是声闻、辟支佛的智慧,一切种智是佛陀的智慧,所以声闻人能够观一切法的总相,所以他没有一切智;佛陀具足两种。

  这个地方的「一切智」,古德说就是一切种智,一切种智就是一种中道的智慧,他能够观察「法性本来空寂,而因果丝毫不爽」,能够观察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这个地方后面会说明极乐世界的方便,它除了神通以外就是辩才,它前面讲到五种神通,这个地方是讲到辩才。好,我们看最后:

  丁七、一生补处愿(二十二)

  这个愿等于是把极乐世界的整个功德作一个总结,我们看经文:

  l经文

  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l消释
  他方佛土 ┌究竟必至─一生补处
  ┌    ┐│
  设我│诸菩萨众├┤
  ┤    ┘│
  得佛└来生我国 │  ┌自在所化┐
  │除其│    │┌积累德本┐
  └  ┼为众生故┼┤    ├
  本愿│    │└度脱一切┘
  └被弘誓铠┘
  ┌供养十方诸佛如来
  ┌┤
  游诸 修菩│└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
  ─  ┤
  佛国 萨行│┌超出常伦─诸地之行┐┌若不尔者
  └┤         ├┤
  └现前修习─普贤之德┘└不取正觉

  好,我们加以说明。这个地方把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以后,这些菩萨人民整个生命的过程作一个总结。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有「他方佛土」的「诸菩萨众」,这个菩萨要具足两个条件:第一个、发坚固的菩提心;第二个、信解大乘的妙理。这个成就菩提心跟空正见的菩萨,以清净的信心「来」受「生我国」,他一旦来到极乐世界,他有两种的情况可以选择:第一个「究竟必至一生补处」,假设这个菩萨他欢喜待在我极乐世界,他愿意使用这样一个殊胜庄严的果报体,那他在极乐世界这一期的生命当中,决定可以修到「一生补处」的等觉菩萨,像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势至菩萨,众生各式各样,有些人不喜欢环境变来变去,总之他想说「我到极乐世界,给我这么多无量无边阿僧祇劫,那我环境就不改变,我就用这个果报体一直修到等觉菩萨」,可以的,他就不舍弃他的寿命,在那个地方山边林下听闻佛法、或者自己读诵经典、或者供养他方十方诸佛、或者度化众生,总之他不离开极乐世界的果报体。

  那他可以受用多久呢?可以受用到「一生补处」菩萨。我们看《阿弥陀经》,把寿命用完的这种选择的菩萨非常的多,你看《阿弥陀经》说「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说极乐世界的人都是阿鞞跋致,不退转,这是刚刚往生的;那么老生呢,「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选择在极乐世界终其一生的菩萨非常的多。第二个、有些人大悲心特别重,他到极乐世界不会待太久,他没有把寿命用完就放弃了,也是可以,说是「除其本愿」。

  那他到极乐世界的时候他就有他的规划,他到极乐世界只是暂时的,暂时参学的心情,他没有把它当做长久住的规划。那没关系,他有这样的愿望,他「自在所化」,他已经具足了教化众生的这种自在力,教化众生就包括他有辩才、神通、智慧。他「为」了「众生故,被弘誓铠」,也就是说他能够依止四弘誓愿的铠甲入于生死的魔军当中,这生死是一个很大的障道因缘,但是他没有关系,菩萨有愿望做铠甲。那他离开极乐世界以后做两件事:第一个「积累德本」,第二个「度脱一切」。这个「积累德本」后面会讲到,供养诸佛;「度脱一切」是广结善缘、度脱众生。他离开极乐世界以后,「游诸佛国,修菩萨行」,开始到十方诸佛国土到处游学,因为他已经成就无生法忍,他可能到药师佛的地方参学、或者到多宝佛的地方参学,总而言之他离开极乐世界以后,他就能够做两件广大的菩萨道:第一个「供养十方诸佛如来」,他能够积集广大的福德资粮,这个地方从义理上的判断,也应该是要去听闻佛法的,积集福德,就是亲近十方诸佛;第二个、他来到了众生世界,「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回入娑婆以后,就做众生的母亲、做他的父亲、做他的朋友,广设方便,「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应以何身得度则现何身」,总而言之使令对方产生一种真实的道。这个离开极乐世界、曾经去过极乐世界又回来的菩萨,他在供养诸佛、度化众生,他是一个什么样的相貌呢?

  这以下引两句话来加以解释,说是「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以这两句话来形容曾经去过极乐世界的菩萨。说这个极乐世界的菩萨,他不管是上求佛道供养诸佛、或者下化众生广设方便,他都超越了整个三贤十地的方便,不管他的神通、辩才、智慧,都超越三贤十地;他都能够遵循普贤之德,所有的菩萨行当中最为殊胜的就是「普贤之德」。

  你看《华严经》讲说「十方诸佛有长子,其名号曰普贤尊」,十方诸佛的菩萨都是子,但是最大的儿子就是普贤菩萨,因为他时空无尽。这个圭峰宗密禅师对这个普贤之德加以解释说:「体性周遍曰普,随缘成德曰贤」。说这个菩萨能够安住在我空、法空的智慧,以无住为本,所以他体性周遍,他内心是平等的;他虽然是平等,他有很多的方便力,随顺众生的因缘,「应以何身得度」而现种种的神通辩才,所以随缘成德叫贤。这个「普」是赞叹他的根本智,这个「贤」是赞叹他的后得智。假设「不」如此的话,「不取正觉」。

  我们在其它的地方很少看到说「这个人到极乐世界回来以后是什么相貌」,很少看到,但是从这个愿文可以看得出来,说这个人「除其本愿」,他有广大的悲心离开了极乐世界,只要这个菩萨去过一次极乐世界,他以后的相貌就是「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这个一般的菩萨很难超越。我们一般的菩萨虽然能够礼敬诸佛、能够称赞如来、能够广修供养,但是深深的受到时空的障碍,你昨天可以做、你今天不一定能够做,你在义德寺你能够做得很好、你离开义德寺到西门町去就不一定能够把佛拜得很好(哈──),因为空间有影响。这个菩萨不是,他离开极乐世界以后:他是空间无障碍,「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礼拜无有穷尽」,我到哪一个地方去都不能够障碍我礼拜;「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他的时间也没有休息的。在所有的修学波罗蜜当中,普贤之德是最难达到的,这个地方因为我们有法执的关系,微细的法执,这个地方是很难很难超越的,所以讲超越十地;但是你亲近阿弥陀佛以后,阿弥陀佛有方便力可以成就你普贤之德。

  我们到这个地方,诸位对整个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乃至于它产生的作用有一个概念。

  有很多同学问我说:我这四十八愿的结构是怎么出来的?(笑)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去思考,后来有一天我在拜佛的时候我想到:这是一个佛的境界,只有释迦牟尼佛有资格弘传,所以我就根据释迦牟尼佛的思考,我就根据《阿弥陀经》的结构(哈哈)。《阿弥陀经》在介绍极乐世界的时候,诸位知道「先讲依报庄严」,「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它先介绍依正庄严启发我们的信心;然后再讲到极乐世界的圣道功德,产生我们的愿望,「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以不退转来启发我们的愿望;最后再讲到持名,把所有的功德会归到佛号。所以你看我们的结构也是一样,先讲佛土庄严、讲正报的庄严,再讲圣道的功德启发,最后再讲到持名。其实你看整个四十八愿的结构,你就可以跟《阿弥陀经》的结构作一个串连。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