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导读(17-1)


2014/9/3    热度:403   

净界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导读(17-1)

 

  *丙五、临终接引愿(十九)

  经文

  前面的十念必生是为中下根人而发的,这个地方是为上根机人发的。我们先看经文: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l
  消释
  ┌发菩提心┐
  ┌┤    ├至心发愿─欲生我国
  设我 十方│└修诸功德┘
  ─  ┤
  得佛 众生│临寿┌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
  └  ┤
 

  终时└不取正觉

  好,我们加以解释。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这个地方的根机,我们看他的根机是「十方众生」,这个地方的「十方众生」跟前面的「十方众生」是不一样的,前面是一个颠倒的凡夫,这个地方是发大乘心的菩萨,这个叫「十方众生」。

  这个菩萨在修学当中有两个重要的功德,第一个「发菩提心」、第二个「修诸功德」,他内心当中一个很坚定的愿望。这个「菩提心」或者说「众生无边誓愿度」,或者说「佛道无上誓愿成」,有两种。

  但是这个地方昙鸾大师说「净土宗的菩提心就是愿作佛心」,所以净土宗的菩萨是偏重在智增上菩萨,因为你悲增上菩萨你怎么到净土去呢?你是宁可陪着众生流转的,你的思考模式是以「众生无边誓愿度」为主的。

  所以净土宗的菩提心是怎么样呢?昙鸾大师说他的思考是这样,发菩提心就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就是愿求生净土之心,愿求生净土之心就是愿度众生之心。

  他是为成佛而求生净土,然后再回入娑婆度有情,所以他这个人基本上是依止大乘的空正见,发明现前一念心性以后,发起了「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决心,所以他修学的时候,不为人天福报、不为二乘的涅盘,希望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内心当有这么一个坚定的誓愿。

  他不但是有誓愿,他还有行动哦,「修诸功德」,平常布施、持戒、修习止观,积集福德、智慧两种殊胜的资粮。但是到最后时的一个关键点──「至心发愿」,这是往生的关键。

  前面讲「至心信乐」,这个地方是「至心发愿」。我们讲一下。前面的众生是一个颠倒的众生,讲得严格一点是「这个人是没有资粮力的」,他哪有什么资粮力呢?

  所以他完全偏重在信仰,就是顺从本愿;但是这个善根人不一样,你要他顺从本愿是有困难的,因为他是一个有资粮的人,你说「你从现在开始完全放弃你的自我意识、完全放弃你的菩提心、完全忘掉你的资粮力」,那不可能。

  所以这个地方的关键不在信心,而在于愿望。那这个发菩提心的人他是要成佛的,但是他看到整个佛道久远、去佛久远,为了怕退转的缘故,所以他为菩提道求生净土,他把成佛的愿跟往生的愿巧妙的连结在一起,「我为了要成佛,所以我必须到净土去」,这两个不冲突的,所以他这个地方的关键是「至心发愿」,跟前面的「至心信乐」不同。

  「至心信乐」是我完全没有想法,反正你要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我完全相信你,反正我就是通身靠倒,就像三岁的小孩子根本不会站,全部靠在母亲的身上,他自己根本使不上力;

  但是这个菩萨不同,比如说你要他完全靠上去是有困难的,因为他是「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的菩萨,是一个有资粮力的菩萨,所以他不能完全顺从本愿的,他是怎么样呢?「至心发愿」,他把自己成佛的理想,诉诸到净土去了,那么「欲生我国」。

  这个人到了临终的时候就有事情出现了,你「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这个时候因为他本身不是完全顺从本愿,他是为了菩提道而求生净土,所以到了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跟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要现前,干什么?开示慰导,给他种种的开示、给他种种的安慰、给他种种的引导。

  因为他这个人是有想法的,你必须在临终的时候,在《观经》上说佛陀是怎么开示?先赞叹他的功德「善男子,你修诸善法,善哉」,然后再带他到净土去,先开示他、安慰他、鼓励他。这个地方临终的开导,这个时候是阿弥陀佛亲自来作临终关怀的。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在《阿弥陀经》批注上说:临终的开导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对于修学大乘的菩萨。他说:菩萨到了临终的时候,他的第六意识是处在乱心位,所以这个时候修行最难得力。那他为什么可以发菩提心呢?因为他有第六意识的心念。他为什么可以修诸功德呢?因为他有第六意识的心念。他整个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是依第六意识而住;而不幸的是他在临终的时候,第六意识即将消失掉。

  你想想看,「一具臭皮囊何来立功课」?他发菩提心不是靠身体发菩提心,也不是靠嘴巴发菩提心,是靠他的心念发菩提心,他持戒也是靠他的心念来持戒的。但是临终的时候所有修习善法依止处的那个心念,开始要退失掉,要进入梦觉的时候,他内心当中情何以堪啊!他根本使不上力嘛。你说平常有人刺激你,你可以安住正念,因为你的第六意识还在,但是临终的时候你的第六意识是消失掉的,所以蕅益大师讲「倘分毫习气未除,未免随强偏坠」,只要你内心当中还有一丝一毫的业力,你就必须随这个业力强的地方去投胎。

  所以这个时候,他处在乱心位、内忧外患的时候,弥陀的开示慰导变得非常重要,非常重要!这个地方就是说,他修的是一个上等根机的大乘法门,「至心发愿」而求生净土,到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会来开示慰导,而往生净土。

  我们看蕅益大师的传记,刚好就是这第十九愿的最好印证。你看蕅益大师一生,他二十四岁就开悟了,「宗乘教义两融通,所悟与佛无异同」,他所悟的现前一念心性的那种「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的真理跟诸佛没有差别;但是他说「惑业未断犹坯器,经雨则化弃前功」,当我从空性出来的时候,我面对的是无始的业力,我一点办法都没有,就像那个坯器,我这个泥土捏好了以后还没有去烧,一场雨下来的时候,这个坯器又变成泥土了。

  所以我经常去提醒修般若法门的人说:「你入空性的时候是人法双亡,你从空性出来的时候是业力现前,所以我们不能忽略业力的力量」。

  所以蕅益大师后来他也说:「由此力修念佛行,决欲现生出樊笼」。他修行几次以后觉得,你看他做过几次的加行,他曾经努力过,他曾经发菩提心、修诸功德,他内心当中安住空性的时候,他觉得内心当中是平等无障碍的,但是他从空性一出来的时候,「惑业未断犹坯器,经雨则化弃前功」,所以他最后选择「至心发愿、欲生我国」,所以他说「由此力修念佛行,决欲现生出樊笼」。

  所以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上说修念佛法门有两种:一者专修,二者圆修。专修是什么?就是我们前面说的,这个人临命终了、或者已经年纪大了,你不说「哎呀,你要发菩提心、修诸功德」,你这样子就法不契机了。

  晚年人临终的时候要怎么样呢?「至心信乐、欲生我国」,用第十八愿来摄受他,三业专修,你这个时候讲什么都没有用,也不是叫你赶快去布施,来不及了,往生不是靠资粮力的。

  靠的是什么?靠的是「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这个时候你遇到年纪大的人,你就告诉他说「你内心当中只要做一件事情,你把你的过去忘掉,想你的未来就好」,就是「顺从本愿、欲生我国」,所以这个时候,善导大师说所提的三业专修就很有效了。这个时候什么叫顺从本愿呢?身业专门礼拜阿弥陀佛,其它的佛一概不拜;口业专门称念阿弥陀佛;意业专门观想阿弥陀佛:万修万人去,这叫做三业专修。

  第二个是圆修,看蕅益大师的意思他是选择第二个。什么是圆修呢?就是以一门圆摄百千法门,以念佛为正行,以戒定慧整个波罗蜜为助行,他提出了正助双行,但是在这个地方要「至心发愿」。

  三业专修所强调的是一种信心,「至心信乐」;圆修所强调的是「至心发愿」,强调的是愿望。但在这个专修、圆修当中要简别另外一种叫杂修(哈──),有一个杂修的。有些人是今天念地藏王菩萨、明天念观世音菩萨,诵《地藏经》、诵《金刚经》。

  这个法门通通没有错,错在他的心态没有信愿具足,因为你的目标没有明确嘛,那就完了:你既不是「至心信乐」,第十八愿也不能摄受你;你也不是「至心发愿」,第十九愿也不摄受你:那你就由业力来摄受你,就这样子。

  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净土法门,要嘛强调信心、要嘛强调愿望,其实这两个都是有具足的,只是有所偏重。所以窥基大师综合第十八愿跟第十九愿讲出一个总结:「彼方精微,欲往实难;佛力加持,去之甚易。」极乐世界若实论之是一个非常精妙的地方,要往生是很困难,那是连阿罗汉都没有办法去的;但是怎么办呢,「佛力加持,去之甚易」,你一定要去触动阿弥陀佛的本愿,唯一的选择,这本尊相应法。

  触动弥陀的本愿,从经文当中来看,你有两种选择:第一个、你选择至心信乐,顺从本愿;第二个、你选择为菩提道求生净土,选择至心发愿。

  我们净土宗的思考模式,跟修禅宗、天台宗的差别在哪里?诸位知道吗?它们两个都强调正念,都是在心地上下功夫。但是诸位要知道,你修圆顿的天台止观也好、修禅宗也好,他的心是观察过去的:你从什么地方来?所有的天台止观、圆顿止观,都是在探讨你的本来面目是什么?你原来是什么东西?比如你父母未生之前,什么是你本来面目?

  净土宗刚好相反,净土宗不问你的过去,你过去造善也好、造恶也罢,它的重点是「你将往哪里而去」,它不问你从什么地方来的,问「你以后要怎么样?你将往哪里而去?」你是不是真实的归依阿弥陀佛,真实的愿求生净土?这个是成败的关键。

  所以,在大乘的修心法门当中,天台宗是去找他的过去,净土宗是找他的未来(呵呵),所以这个地方大家要把这个心地法门抓到,净土宗是既往不咎,他不管过去的,但是你未来很重要。好,我想这样子你应该已经把第十八愿跟第十九愿的关键点抓到了。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