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心──以禅的智慧平息烦恼
2014/9/3   热度:478
禅心──以禅的智慧平息烦恼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文/普真精舍住持见品法师口述 编辑部整理
禅,就是清净的心
“禅者,佛之心。”简单地说“禅”就是觉悟的心;觉悟的心,也就是“佛”;这念“心”能够达到清楚、明白,就是“佛的心”。所以,“禅”、“佛”、“心”,可以说就是一个。六祖大师说:“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但由于众生的烦恼、执著、分别,使这念心产生了许多的尘垢与障碍,乃至这个心,始终是歇息不下来,所以需要另外用禅修的方法,把这些妄念歇下来,歇下来之后,所产生的境界,称之为“禅定”的境界;而定有深有浅,达到最究竟的定,还是不离这念心。所以禅,其实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也就是我们本具的清净心。
歇即菩提
人们的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著烦恼。烦恼,其实就是来自于一种“执取”的心;禅,就是要让我们歇下这种执取的心。人的心,只要想去“取”,就扰动起来;只要心一动,就会烦、恼、乱,就像一池湖水起了波浪,无法显现一切事物的真相。这念心也是一样,一旦有了执取,就会变得不清楚,不明白,因而无法观照自己的心念,更谈不上灵活运用,而掌握得宜地去应对生活中的每个层面。社会上许多人的心始终是静不下来,整日求名求利,乃至唱卡拉OK、跳舞,追求种种享受;因为这念心总是无所适从,每天都在追求刺激以麻痹自己;然而刺激过后,心却更乱;心乱,则生活就变得更糟,始终都是恶性循环……。
心,是一切做人、做事的根本,把心定下来,自然就不会被烦恼所扰,更不会被万花筒般的世间万象所缠缚;禅修,就是修这念心,任何人都应该学习禅修。因为唯有真正把心歇下来时的清凉自在,才是最究竟快乐;也唯有在这个清净自在、无忧无恼的禅心世界,才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地方。
心本定、本静、本明,不假外求
禅修的方法,其实在形式上并没有局限,只要能达到定心、净心、明心、悟心的目的,它就可以说是一种禅修。但是,首先知见要正确,否则修习了种种的方法,最后不是变成枯定,就是落到狂禅当中。例如坊间有些人打坐,心想吸取外界的光、能量,或是去冥想一种境界,这些都是颠倒。误以为另外找寻一种境界,就可以脱离现前的忧恼,结果反而又被妄想的幻境,障蔽了本具的清净心;这念心迷了,始终就是被妄心所想像、创造出来的世界所支配。佛法的禅修,最终目的就是要契悟本心,而不是另外去冥想、寻找一种光明的境界;当我们调伏了自己的妄心,心清净了,这个心本来就是定,本来就是静,本来就是光明。
静中养成觉察、觉照
一般来讲,大部分的人心都较散乱、妄想多,因此针对这些心的毛病,就先要用“止”的方法,将心安歇下来。其中“禅修静坐”,便是适合大众修习的法门。“禅修静坐”是用观行的法门,使心念专注,歇下心中的妄想,身心达到一种静境,才能体会什么是“定”;再者,心静了才能了解什么是妄想,知道什么是妄想以后,方能进一步觉察──发现烦恼,觉照──对治烦恼。所以,禅修静坐,不仅能修“止”,心专注止于一处;同时也能修“观”,以智慧心觉察妄想、烦恼,进而将妄想烦恼照破。
现代人生活忙碌,一旦静坐下来,才会晓得原来自己平时一直在攀缘执取,对种种人、事、物的放不下,始终都在妄想纷飞。禅修,主要就是培养这种觉察觉照的能力,以破除自己的烦恼、执著,将佛法的智慧运用在生活中。
动中磨炼
“禅修”除了静坐,最快、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到道场发心,在动中养成。在道场中,处处所闻、所见都是佛、法、僧三宝,时时刻刻能提醒自己要用清净、慈悲、忍辱的心,来面对种种境界。道场中有来自十方的发心菩萨,每个人做事的方式不尽相同,而当自己的想法与他人有所差异和冲突时,就表示“我执”现前,此时正可藉机检视自己的执著、烦恼是什么;知道烦恼、执著所在,才能用佛法的道理将之根除。所以,“禅修”不仅在静中养成,还要在动中磨炼,将在道场中所学到的观照功夫,运用在个人的家庭及事业,如此不断地返照自心,持之以恒,心就会愈来愈清明。
动静一如
禅的意义深远,先从静中养成,再到动中磨炼,最后不执著静、也不执著动,达到动静一如的境界。有些人禅修一段时间后,会变得很怕扰动,只要出现一些影像、声音或觉触,马上就升起一股厌恶心。殊不知寂静的环境,只是让心平静下来的一种方便而已,如果对“静”境起了执著,则相对的就有“动”;心一旦落入相对当中,则又是无明、烦恼。所以,禅就是让我们知道,这念心是可以作主的;既然这念心能起执著、贪爱;当然也可以让这念心不执著、不贪爱。所谓“十字街头好打坐”,修行不用离开十字街头,另外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因为,十字街头本来就是寂静,本来就没有半点纷扰,只要歇下自己的心便是。
无住心就是自在解脱
禅的利益,就是让我们这念心解脱自在。例如在过去人们能够吃到白米饭,就觉得很心满意足;但现在如果只让别人吃白米饭,可能对方会觉得是别人瞧不起自己,而故意怠慢。所以,这念心若不明白吃饭,只是滋养色身的方便法门;则吃饭时,也没有真正在吃饭,而是贪爱食物的口感美味而已;现在知道了吃饭的真正意义,把这念贪心转过来,用清净的心,来做一切事;比如饭吃完了,一点也不去回味,乃至不会去想下一餐要吃什么。这个心始终该动就动,该止就止,人在那里,心在那里;因缘过去了,不留一片云彩,这念心清清朗朗,没有烦恼、没有挂碍。则不管行、住、坐、卧,样样都是解脱、自在。如此,生活中无处不是禅的利益与功德。
随缘自在
因此,若能以禅的智慧看待逆境,就会发现生活中无一是所谓的失败与黑暗。例如有一项工作筹备了许久,后来发现不适用,突然宣告停止。此时大部分的人会因此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心想自己付出了这么多,为什么还是功亏一篑,甚至迁怒他人……。中国有句俗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虽然眼前的因缘看似不好,但却成就了另一个好的因缘。如果这念心清楚明白,就会懂得因缘总是一直在变化的道理,没有一刻的因缘是一样的。所以,在瞬息万变的因缘中,最重要的是当下这念心要清楚明白,体察现前的因缘具足与否,知道什么事该做、不该做;该提起就提起,该放下就放下。如此,用禅的智慧,来看待人生的种种无常、变化,生命就是无限的自在、无碍与宽广。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