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观根尘识体证无我(上)


2014/9/3    热度:435   

由观根尘识体证无我(上)
  ╱ Uthondara Sayadaw讲 大山脚佛教坐禅中心 译
  视觉的那一时刻
  当外界的色彩和我们的眼器官接触时,引起眼识,发起作用,此时称为视觉的那一时刻。
  色彩和视觉器官为无意识的物体。色彩为观看的物体,器官为看的助缘,眼识为精神。所以当我们在观看的那一时刻只有精神和物质,色彩和视觉器官为物质,眼识为精神。
  如果没有色尘,视觉不能成立,所以色尘是缘。如有色尘而没有视觉器官,视觉也不能成立,所以视觉器官也是助缘。眼识为色尘和视觉器官接触时所产生的结果,所以在观看的那一时刻也只有起因和结果。以上的解释是真理的说明。如果我们不知道这种真理,在观看的那一时刻会产生很多不洁之心。
  每当色尘和视觉器官接触时,眼识便产生作用。凡夫常说:“我看到。”如果这指的是:我可以看到色尘,那么把眼睛闭起来也应该可以看到啊!可是却不可能的。例如:请你看这一枝笔,你们能够看到吗?当然可以。现在把眼睛闭起来,是否可以看到?不可以。如果说是你看到笔,那么当眼睛闭上时,也应该可以看到笔啊!所以很明显的不是你看到这一枝笔。
  又一般凡夫常说:“我亲眼看到这枝笔。”如果说是眼睛看到色尘,当它不存在时,那为什么我们不能看到这枝笔?有时候当我入眠时眼睛还开著,这眼睛是否也一样能够看到东西呢?不可能。当我们在睡时,眼识不存在,在那一时刻只有睡眠的意识。能够使我们观察到色尘不是我或视觉器官的作用,而是眼识。
  凡夫常常错误的把眼识当为我、他或她。因为我们时常说:“我看到。”这是不正见的。我们误认为视觉器官和眼识为我人。所以每当视觉器官和色尘接触时,我们误认为有男人或女人的存在,这是没有正见,因为我们把色尘当为人我。
  依照世俗的看法,我们可以说:“我看到、他看到或她看到。”但是依照真理,这里根本没有我、你、她,只有眼识在反映色尘。
  当我们在起观视觉的那一刻时,必须以真理去观察。我们说:“我看到。”应该把这“我看到”分为两部份,即是“我”是世俗的用法,而“看到”是真理的显现。在“我”和“看到”之间,必须观察“看到”。当在进修时,如果在观察“我”即是错误,必须观察“看到”才能证悟真理。
  在进修时如没有观察真理,将会产生很多不洁之心。因为存有这“我”观念的存在,每当和色尘接触时,喜欢的将会产生贪的念头,而不喜欢的将会产生嗔的念头。因为不知道这里只有精神和色质的存在,才会产生愚痴。
  在观察的那一时刻,如不希望产生妄念,必须保持著「看到、看到”。当你保持这样注意时,眼识所产生的成为起观的目标。这种观察即为内观智识(insight knowledge)在这里“看到”是一种现象,而注意在观察又是一种现象,所以在观察的那一时刻,根本没有你、我、他或她的存在。因此这样就可以断除不正见、贪、嗔、痴和其他恶的念头。
  有 句 启 示:Cakkhu Mapi Yatha
  Ando:意为虽然我们有眼睛,但在修行时如同盲人。这启示教我们不可随心所欲的去观看。并不是要我们把眼睛闭上不看。意思是要我们每当在观看时起了了分明之心。
  假如你的脸是向著北方而要看西方时,你必须慢慢的把头移向西方。在移动的过程中,必须注意这“要看”的念头。你如果没有注意这“要看”的念头,你将会误以为是“我要看”。这是不正见。其实不是这“我要看”,而是这贪看的念头产生,一种现象的发生而已。
  当你在起观这“要看”的念头时,这欲念成为我们起观的目标,而这起观或注意的心成为我们内观的智识。所以在起观这“要看”的念头时没有不洁之心产生,如贪、嗔、痴、不正见和其他等等。
  当我们把头移向目标时,必须保持这了了分明的精神。起初注意这要转弯的念头,然后观察这慢慢转弯的行动。如果没有注意这转弯的过程,我们将会误认为是头在转。依照真理,这里没有头在转,只有无意识的风质在转动。因此在这转弯的行动中,根本没有头在转,没有男人、女人的存在。只不过是一种无意识现象的发生。
  当我们在起观这整个转弯的过程中,这转弯的动作将成为我们注意的目标。而这注意或起观的精神却成为我们内观的智识。所以只依靠这转弯的动作中,也可以得到内观的智识。
  所以,每当我们在观察某件事物时,必须保持“看到、看到”的念头。这呈现的眼识将成为我们注意的目标。而这注意的心将成为我们内观智识。所以每当观看时,必须心念分明。
  听觉的那一时刻
  现在我将解释有关声音、听觉器官和耳识。每当声音和听觉器官接触时,耳识就产生作用,这就是称为听觉的那一时刻。
  当耳识产生时,一般人说:“我听到。”如果依照世俗可以这么说,但是依照真理,这是错误的说法。如果说是我听到,当我们把耳朵关起来时,却不能听到,所以不能说是我听到。
  有时候我们常说:“我亲耳听到。”如果说是耳朵听到,那为什么当你睡眠时,又不能听到声音呢?所以不能够说是耳朵听到。听觉是来自耳识,并不是来自我人或耳朵,声音和听觉器官是无意识的物质,它们不能起分别作用。听觉是耳识的作用,它能分别出声音来。耳识为精神,声音和听觉器官或耳朵为物质,所以在听觉的那一时刻只有精神和物质。如果在此时不能分别出那一些是精神和物质即是愚痴,如果误认为精神和物质是我人、他、她,男人、女人或其他等等,那是不正见。
  如这声音动听,我们便喜欢它,贪心便产生。如这声音逆耳,我们便讨厌它,嗔心也因此而产生。如果在听觉的那一时刻没有起观,很多不洁之心将会产生。
  如果声音不存在,听觉不能成立。又如声音存在,但是把耳朵闭起来,听觉也不能成立。所以声音和耳朵为起因,耳识的产生为结果。所以在听觉的那一时刻也只有起因和结果而已。
  当我们把火柴磨擦在火柴盒时,火柴燃烧,同样的,每当声音和耳朵接触时,耳识便产生。在这里火柴和火柴盒好比耳朵和声音,火焰为耳识。
  (一)我们不能说火焰在火柴里,同样的耳识也不在声音里。
  (二)我们不能说火焰藏在火柴盒里,同样的耳识也没有藏在耳朵里。
  (三)我们不能说出火焰从哪里来而往哪里去,同样的,我们也不知耳识从那里来又消失到那里去。
  (四)在此声音和听觉器官为主因,耳识为结果。所以在听觉的那一刻只有主因和结果或精神和物质而已。
  (五)在听觉的那一时刻,耳识成为我们注意的目标。而这注意的心为内观智识。所以在听觉时也能得到内观智识。
  我们的精神在一时刻中只能注意一个目标。所以当我们的精神在注意听觉时,没有不洁之心产生。
  刚才我提到“顺耳之声将产生贪念,逆耳之声起嗔念”这句话不是绝对的。还需要依靠我们的专注心。
  如果我们能够起观到声音为无常的物质,不断的在改变,没有本性。这就是智慧的观察。如果有了这智慧,虽然多顺耳或多逆耳的声音都不能使你产生贪、嗔之心。
  有句启示“Sotava Bodhiva Yatha”意为修行者,虽然有耳朵,必须伪装著耳聋。这启示告诉我们不可随心所欲的去听闻。其意思并不是要我们把耳朵闭上,而是在听闻的那一时刻必须专心。
  如果要听闻某种事情,必须注意这要听的念头,如果听到声音,注意这听觉。这样你可以得到内观智识。
  如果你没有注意这“要听”的念头,你将误认为是“我要听”。这是不正见。而且会产生不洁之心。
  但是在听觉的那一时刻如果起观,将没有不洁之心产生。所以你每当要听闻时,你必须小心去观察。
  嗅觉的那一时刻
  今天我将给你们解释气味、嗅觉器官或鼻根和鼻识。当气味和嗅觉器官接触时,鼻识便
  产生作用。气味和鼻根为无意识的物质,它们没有知觉。鼻识能分别出各种不同的气味来。它为意识的现象所以属于精神。在嗅觉的那一时刻,只有精神和物质的存在。
  如果没有气味,鼻识不能产生;如果有气味而没有鼻根,鼻觉也不能产生。所以气味和鼻根为起因,鼻识为结果。因此在嗅觉的那一
  时刻只有起因和结果,根本没有男人、女人、男孩或其他等等。
  当鼻识产生时,如我们不认识其来源,将会误认为是我在嗅到气味。这是不正见,因为嗅觉是“鼻识”的作用而不是“我”的作用。
  其实能够和嗅觉器官接触的只有气味,所
  以根本没有男人、女人和其他的。但是我们深信有花的气味、男人的气味或女人的气味。我们的精神时常超越嗅觉而制造出个人观念来,因此我们常常误认香味为某人或某件东西,这是不正见。
  有时候我们常说:“我亲鼻闻到这气味的。”这显现出是鼻子能够知道气味。如果存有这种见解就是不正见,因为鼻根只是嗅觉的助缘,它不能分别出什么气味来。可是我们时常误会这鼻根为气味的嗅者,如存有这种见解者即是不正见。
  在嗅觉的那一时刻,如果这气味合意,你将会喜欢它,贪心因此而产生,如果这气味逆意,你将会讨厌它,嗔心便因此而产生。
  如果我们不知道精神与物质的实相,这就是愚痴。如果误认精神和物质是属于我、他或她就是不正见。在嗅觉时没有起观,污秽之心将会产生。想要弃除这污秽之心,在嗅觉的那一时刻,必须保持“嗅到、嗅到”。这嗅觉意识将成为我们注意的目标,这注意的心成为内观的智识。在嗅觉的那时刻只有精神与物质,根本没有男人或女人。可是当我们注意“嗅到、嗅到”的念头,有时候会喜爱这气味,在此必须注意这喜爱的念头,然后这喜爱的念头将成为我们注意的目标。这注意的心成为内观智慧。如果没有注意这喜爱的念头,贪心将慢慢的增加。
  如果我们不喜欢这气味,必须注意这不喜欢的念头。如没有这样观察,嗔念将慢慢的增加。当我们注意这不喜欢的念头时,这念头成为我们注意的目标,而这注意的心成为内观的智识。所以依靠贪念或嗔念也能够使我们得到内观智识。
  布施能够使我们得到福执,但是学习内观法门能够观察到内心的本性。得到无量的功德。持守戒律能使我们得到戒律的美德。如我们修止观禅能使我们得到戒律的美德和内心的清净。如修内观法门能使我们得到戒定慧的美德。
  所以我们必须保持观察内心的变动。例如当我们嗅到香味时要保持注意“嗅到”的念头,可是有时候顺意的气味并不一定会使我们产生贪的念头,不顺意的气味也不一定会使我们产生嗔念。如果能够以智慧去观察,贪嗔之念将不会产生。
  气味并不能永桓,出现后将会消失。它一直不停在变动,如果我们观察气味的本体,分别出它那无常和在变动的本性,这就是智慧的观察,根本没有贪嗔之心产生。
  气味能使嗅者产生顺意或逆意的念头,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因个人智慧的观察而决定。所以我们必须时常培养智慧的观察。
  味觉的那一时刻
  今天我将给你解释有关味道、味觉器官和舌识。然后才向你们解释那些是修禅的基本目标。当味道和味觉器官接触时,舌识因此而产生作用。三者当中,味道和味觉器官是没有意识的物质,它们不能起分别作用。舌识为精神,它能分别出味道来。因此在味觉的那一时刻。只有精神物质的存在。
  如有味道的存在而没有味觉器官,味觉不能产生。所以味觉器官是主因。又如果有味觉器官的存在而没有味道,味觉也不能产生,所以味道也是主因。当味道和味觉器官接触时,舌识才能产生,所以舌识是结果。舌识的产生没有来源,消失后不知到那里去。只有足够的因缘它才能产生。这是真理。如果我们不明白这真理,很多不洁之心将会产生。
  例如我们不明白味觉是舌识的功能,我们会误以为是这“我人”去尝这味道。如有这一种见解即是不正见。
  能够和味觉器官接触的只有味道。可是每当舌识产生时,我们的精神时常超越出舌识的围而制造出个人观念来。因此而有这肉类、鱼类或菜类的分别,这是不正见的,因为我们把这味道当作肉、鱼或菜之类。
  味觉器官或舌根只是味觉的助缘,它不能知道味道。可是凡夫常说:“是我的舌头分别出味道来。”这是不对的说法。如果说是舌头或舌根分别出味道来,那么当一个人入眠时,我们把味道之物放进口里,可是它不能分别出什么味道来。所以很明显的不是味觉器官分别出味道来,只有舌识能够分别出味道来。
  在品尝一东西而知道它的味道时,如果没有起观察,将会产生很多不正见。如果这味道合意你将喜欢它,因此而产生贪心。如果这味道逆意,你将不喜欢它,因此而产生嗔心。如果这贪和嗔心不断的在增加,那么我们将会堆积很多不道德的心念。在吃东西时,如果能够起观察,我们将可以断除很多不洁之心。
  当我在锡兰时,很多西方学者和本地学者问我这一个热门问题:“吃荤能不能成为佛教徒?”我这样向他们解答:“我们可以吃荤,如果远离这三种偏见即是佛教徒。第一,我们没有亲眼看到这些动物被杀害给我们吃。第二,我们没有听到这动物被杀害是因为要供给我们吃。第三,没有怀疑这被杀害的动物是因
  为供给我们吃的。
  当我们在进修止观禅或慈悲禅时,最好避免吃荤类食物。因为在修此类禅时,我们时常起观对一切众生希望他们得到快乐和平安。所以很明显的我们也希望每个众生也能起慈悲心。如果此时我们去吃荤类食物便成不恰当。所以在进修止观禅时,最好避免吃荤类食物。可是当我们在进修智慧禅时,肉食或菜食并不是我们所要注重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去除内心不洁之心。
  当我们进食时,如果内心喜欢吃这类食物,贪心因此而产生。如果对这类食物起厌心,嗔心因此而产生。又当我们在吃时,不能了了分明那些是物质和精神,愚痴因此而产生。时常把味道当为物体。例如将香蕉的味道当为香蕉是不正见的。
  所以,有时我们吃素类的食物。如果没有起观察或禅观,不洁之心同样也能够产生。肉食也同样。如果我肉食而没有禅观,我会因此而喜欢这味道,贪心因此而产生。又如我对此食物不合意,嗔心又产生。吃时不能分别出那些是精神和物质,愚痴因此而产生。如我把这味道当为肉类,这是不正见。
  其实能够和味觉器官或舌根接触的只有味道,没有肉类或菜类。如果把味道当为肉类或菜类即是没有正见。
  所以我们不能只依靠修行者吃素或吃荤来分别出他们的修行。修行的成功与失败在于他们吃时有没有不洁之心。如没有不洁之心是成功的修行者。如果吃时起喜爱吃或讨厌吃某种食物,又不能分别出那些是精神与物质则是失败的修行者。
  所以在用餐时必须专心一致起观,方能断除不洁念头。现在我将告诉你们,当和食物接触时,如何断除贪嗔痴。每当我们看到食物时保持注意“看到”。当我们伸出手拿食物时,心意放在手的动作,记住要注意的是,手的行动而不是手,观察这伸缩性的行动能使我们在用餐时断除不洁之心。因为我人的精神在每一时刻只能注意一个目标而已。当我们在注意行动的伸缩时,没有任何的观念,例如没有手、肉、菜,没有贪嗔痴之念存在,只有行动。
  当我们和汤匙接触时,保持注意“触到、触到”。这时我们只知道软硬冷热的性质,没有不洁之心。当我们把食物放进口里时,注意这每一行动的过程,即手的行动和张开口的行动。当我们咀嚼食物时,注意这咀嚼的行动或食物软硬的性质,如重复以口的行动,也作同样的观察。当我们在注意这行动的每一个过程中,没有不洁的念头存在。这咀嚼的食物有甜酸苦辣的味道,软硬的性质,如果我们只知道食物的这些性质而不去分别那是肉、菜或鱼之类,这是正思惟。如果不断这样起观,在用餐的整个过程中,没有贪嗔痴之念头存在。(待续)
  (1993.8.《新雨月刊》第69期)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