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第二十七卷


2014/9/3    热度:335   

净界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第二十七卷

 

  《佛说阿弥陀经》,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十七页,「丁二、别释主伴」。

  这一大科是说明「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在建立信心的这一科当中,分成二部分:前面的一科是「依报妙」,所谓依报国土的庄严;这一科「正报妙」,是说明极乐世界正报身心的庄严。本经介绍极乐世界正报的庄严分成二部分:第一部分先「征释名号」,先作一个总说;其次,再「别释主伴」。这个名号,当然名以召德,一个名号成立的背后,是有它的功德来支持的。本经释迦牟尼佛在介绍极乐世界的正报庄严当中,他举出了二个特色:第一个是「无量光」,第二个是「无量寿」。蕅益大师的解释,所谓的无量光义:所带表的是极乐世界的身心,在空间上是无障碍的。我们娑婆世界的身心果报,是一种业报身,有这个业力,会障碍我们在空间上的活动。比如说我们是个人,我们要到天上去、到十方佛土去活动,这是不可以的。我们一个人的果报在空间上活动,有一定的范围,这空间有一定的障碍。但极乐世界的正报,他有神足通,能「供养他方十万亿佛」,能够到十万亿的佛土之外见佛闻法,乃至到十万亿佛土外救度一切众生。这个意思就是说:极乐国土的无量光义,使令我们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在空间上是没有障碍的。其次,由于无量寿义是说明极乐国土的身心世界,它在时间上是无障碍。我们娑婆世界的凡夫菩萨,要行菩萨道,我们的身心有世界有老病死的障碍,老会障碍你、生病会障碍你,死亡会破坏你。在极乐世界,我们得到这样的果报体,他没有老病死的问题,你能够受用无量无边的寿命,这个是时间的无障碍。从无量光、无量寿这二个义理,我们也看出了极乐世界正报身心一个大方向的情况,所以这个叫做总相。这以下「别释」,别释极乐世界正报的情况。前面的无量光、无量寿是一个总相,这是一个别相。

  ┌己初主

  ┌戊初别释┤

  │    └己二伴

  ○丁二别释主伴┤

  └戊二结示

  今初─此亦释别序中今现在说法句。

  别相当中有这个「主」,这个「主」是佛的庄严,这个「伴」是菩萨的庄严。就是说不管是佛、不管是菩萨,都是无量光、无量寿。但是这二个地方,我们还是把他简别出来介绍。这当中分成二科:「初、别释;二、结示」。在「别释」当中又分二科:「初、主;二、伴。」「今初」。这当中强调「别序」中的「今现在说法句」,看经文:

  丁二、别释主伴二

  戊一、别释二

  己一、主

  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

  这个地方是解释极乐世界的「主」庄严,就是佛的庄严。这个地方佛陀说明「阿弥陀佛成佛以来」的时间,已经是「十劫」的时间。关于这一点,我们看蕅益大师的解释,先看第一段「论三身成劫」:

  论三身成劫二

  总标

  这个「劫」,到底阿弥陀佛成佛以来,这个成佛指的是法身佛、报身佛、或者是应身佛?这个地方「佛」指的是什么?这以下是蕅祖的说明,看「总标」:

  此明极乐世界教主成就也。

  说「明极乐世界教」化「主」他「成就」的时间。

  别论二

  论劫
  ┌法身─无成、无不成─不应论劫。
  │
  ┌然┼报身─因圆果满名成┐
  │ │         ├皆可论劫。
  │ └应身─为物示生名成┘

  这个「劫」是一个时间相。佛的三身当中,这个「法身」指的是我们现前一念的清净心。古德说:「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自具足。」换句话说,我们现在在打妄想当中,我们也具足了清净法身,只是我们当面错过,没有回光反照而常寂已。所以说法身在我们的身心世界,是无始、无终的,不管我们愿不愿意去承当、不管我们愿不愿意回家,他是经常存在的。所以他没有所谓的「成、不成」这个事情。这个地方不是指阿弥陀佛的法身,不是这个意思。这个「报身因圆果满名成」,报身的成,这个报身是有始无终。你这个因地主要的是智慧,你般若波罗蜜的智慧。你的我空、法空的智慧圆满以后,这个功德果报现前,这报身是有所谓「成」的情况。「应身为物示生名成」,应化身是有始有终,为凡夫众生「示」现出「生」的事情,这个有「成」。「皆可论劫」。这个地方「阿弥陀佛成佛」以来这个「成佛」,如果就凡圣同居土跟方便有余土,这个地方的「佛」是应化身佛;如果是约着实报庄严土,这个地方指的是报身佛。有这样的差别。这个地方是讲这一种情况。蕅益大师又换一个角度来解释三身,从另外一个角度:
  │ ┌法身─因修德显─亦可论成、论劫。
  │ │
  └又┼报身─别无新得┐  ┌成─┐
  │       ├亦无┤  ├不应论劫。
  └应身─如月印川┘  └不成┘

  从相反的角度,「法身」的开显,前面是讲一种本性的具足,这个地方是就着法身的显现跟受用,「因修德显」,假藉这六波罗蜜的修行,这自性的功德开显,这样子来说,也可以说是「成」,也可以说是「劫」。「报身别无新得」,「报身」当然只有一个,没有二个。「应身如月印川」,就像是月亮印在水上,也没有所谓「成、不成」的问题。这个应化身如梦如幻,如梦如幻的角度,从本性观察,就没有所谓的成、不成的事,这是另外一个角度。不过蕅益大师把前面这二个观念作一个总结。这个「成佛以来于今十劫」应该如何理解呢?

  论成
  ┌本┐本地並不可測,且約
  但诸佛成道,各有┤ ├         ─
  └迹┘極樂示成之跡而言
  ┌一成一切成
  │
  ─即是三身┤  ┌非成─┐
  └亦是┤   ├而论成也。
  └非不成┘

  「诸佛」在「成道」的因缘,根据智者大师的解释有「本」门跟「迹」门的差别。这个本门指的是法身、报身,这个迹门指的是应化身。佛的法、报二身是不可思议的,这本地方光不可思议。这个地方「且约极乐」世界的应化身,这种示现的「迹」门而说,这个「三身」是「一成一切成,亦是非成、非不成,而论成也」。从因缘的修因证果这方面来说,是「一成一切成」。「一成一切成」怎么说呢?这个「一」指的是法身,这三身的开显第一个要成就法身。你没有修我空、法空的智慧来破除无明妄想,证得法身,不可能有报身、不可能有应化身。所以这个地方的「一」指的是法身,法身成就了以后,其他的二身也成就了。这样子是就因缘上的修因证果,来安立所谓的「一成一切成」。如果从真谛、从本性上来观察,没有所谓的成,也没有所谓的不成,「而论成也」。这个地方讲成佛,「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智者大师在《法华文句》当中,他说成佛主要有二种情况:第一个是成就法身佛,就是本门。这个本门的成就,就是在初地的时候。就是你一个菩萨,从外凡到内凡、到四加行(暖、顶、忍、世第一),这个菩萨那一念的心在打坐当中,突然间一念的相应,那一念的清净心突然现前,证得一部分的真理、破除了一部分的无明,这个时候法身现前。法身的成就是属于自受用,所以不必等待外在的因缘。第二种成佛是应身佛,成就应身佛。这个应化身是佛陀的大悲心,从他的愿力当中,去创造一个应化身。这个应化身是偏重在他受用,这个时候就要考虑外在的因缘。这当中的成佛,包括你的本愿,你希望你未来这一期应化身的国土,它具足什么样的功德?它正报、它的寿命要多久?它的环境要怎么殊胜?当然你发的愿愈广愈殊胜,你准备的时间要愈多,这是第一个,与你的本愿力有关。其次,众生的根机,跟你有缘的众生,他的善根要成熟。不可以说你示现了佛身,结果都没有人来到你的国土,也没有人跟你出家,只有你一尊佛!这是不可以的。所以你在你成佛的过程当中,你成就法身佛以后,你要生生世世的来到人世间,做众生的父亲、母亲、子女,跟众生结缘,教化他们,使令他们慢慢的慢慢的善根成熟。等到成熟了以后,这个时候你就可以现佛身、现应化身。在跟你有缘的众生善根没有成熟之前,你不能示现佛身,不可以的。所以说应化身的成就,要等待外在的因缘。这个地方主要说的是弥陀的应化身。

  这个地方的应化身,我们经常讲:「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就是说十方应化的国土当中,阿弥陀这一期的国土是特别殊胜、特别的殊胜,他的本愿殊胜。其次,他准备的时间也特别长。当然要成就这么一个广大殊胜的国土,不是单的一个因缘,有很多的因缘。莲池大师在《弥陀疏钞》当中,提出了很多很多弥陀因地,我们也提出几个来说明。极乐世界这一期国土的成就,最根本的因缘就是法藏因地,就是他在世自在王佛的时候,他发下了四十八大愿,这是一个最初的因地,有四十八大愿,才开始去建造他的国土,这第一个。其次,《贤劫经》上说,法藏的因地,他曾经是一个王子,名号叫做净福报众音王子(清净的净,福报,众很多很多的音声)。这个王子欢喜修供养,广修供养,经常供养僧团、供养佛陀,乃至供养无量无边的众生,这是他的第一个因地,王子的因地,广修供养。其次,第二个因地就是在《法华经》上说:大通智胜如来的时候,有一个转轮圣王出世,生了十六个王子,后来十六个王子就跟佛陀出家了。大通智胜如来在讲《法华经》之前,就入了定。入定了,《法华经》没有人讲,所有的信徒、无量无边的众生都集合在一起,准备听《法华经》,但大通智胜如来入定了。这个时候十六沙弥就登坛,各别为这些众生说法,每一个王子都有他摄受因缘。这十六王子当中,其中第九个王子,就是法藏的因地,就是弥陀的因地。他曾经在一世的时候,弘扬《法华经》,也度化了很多众生,这也是其中一个因地。再其次,《一向出生菩萨经》中讲到法藏因地:那个时候有一个转轮圣王生了一个太子,这个太子欢喜听闻佛法,修行精进。在七千岁当中,修习止观,胁不至地,都不躺下来睡觉,成就了不退转的功德。他不但是自己成就不退转,还度化了八千亿万那由他的众生,成就不退转,这也是一个因地。阿弥陀佛今天要创造一个这么殊胜的依报、正报的国土,一定不是一个单一的因地,那是无量劫的积功累德,一面成就他的功德,一方面跟众生结缘。这个地方,我们简要的说出阿弥陀佛他这一期国土当中的四个因地。所以阿弥陀佛他成就这个国土的时间,是十劫的时间,已经「十劫」了。

  明十劫之意

  本经当中,释迦牟尼佛强调阿弥陀佛成佛的时间,这当中有什么意思呢?蕅益大师说有二层意思:
  ┌又佛寿无量,今仅十劫。则现在说法,时正未央。
  │
  │ 普劝三世众生速求往生,同佛寿命,一生成办也。

  佛陀的寿命是无量无边阿僧祇劫,这前面说过了。现在这个佛的寿命是「十劫」,这表示今「现在说法,时正未央」,这个「央」就是穷尽,就是这个阿弥陀佛是一个现在佛。换句话说,我们前面一路学习过来,看到极乐世界依报庄严、正报庄严,内心当中有欢喜心。我们会开始关心,这个国土到底还在不在?虽然他的寿命是无量无边阿僧祇劫,那他到底已经花费多久?这个国土到底还在不在?所以释迦牟尼佛必须交待这尊佛的寿命是多少?「今仅十劫」,表示「时正未央」。这当中有「劝」勉我们「三世众生」,要赶快把握机会「往生」极乐世界,来受用「佛」的「寿命」,「一生成办」大事,有这一层意思。强调今「现在说法」,他是存在于现在的佛,有这一层意思。第二层意思:

  │      ┌声  闻┐
  │      │    │
  └又下文,无数┼菩  萨┼皆十劫所成就。正显─
  │    │
  └及与补处┘
  ┌十方┐     ┌多─┐
  ─┤  ├往生不退者┤  ├也。
  └三世┘     └且易┘

  后面的「伴」,讲到极乐世界的眷属有无量无边的「声闻、菩萨」,乃至一生「补处」的菩萨。这些菩萨都是只有花「十劫」的时间,就「成就」这么多的菩萨,这表示「十方三世」的众生,「往生」成就「不退」的人,数量很多,而「且」是非常容「易」。一个国土的成就,跟一尊佛在因地跟众生结的缘有关系。若跟众生结的缘广,他的国土人就多;如果你这尊佛他在准备的时间很短,这当中结的缘很少,这个国土往生的就少。所以我们中国有一句话说:「家家有弥陀佛,户户观世音。」很多人他也没有学佛,但是他看到出家人,他也跟着念阿弥陀佛。这表示阿弥陀佛在因地的时候,他跟众生结的缘很广,有这一层意思。结的缘很广,表示我们今天往生,就很有希望,「多且易也」。讲「阿弥陀佛成佛已来,于今十劫」,这释迦牟尼佛对我们凡夫也有一层鼓励的作用,来破除我们心中这样的一种疑根:我到底能不能往生呢?破除这种疑根的障碍,也有建立信心的意思。这是讲到佛成就这一期应化身的寿命是十劫,有这二个意思。

  己二、伴

  前面是「主」的庄严,这个地方是讲「伴」,看经文:

  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

  这个地方的「伴」,说「佛」陀「有无量无边」的「声闻弟子,皆阿罗汉」,他的数目「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也是无量无边这么多。看蕅益大师的解释:

  ┌─他方定性二乘,不得生彼。
  │
  │┌若先习小行────┐
  ││         │
  ├┤  ┌回向菩提─┐├生彼国已─
  │└临终┤     ├┘
  │   └发大誓愿者┘
  │
  │    ┌佛顺机说法,令断见思,故名罗汉。
  │   ─┤
  │    └如别教七住断见思之类,非实声闻也。
  │
  └─盖藏通二教,不闻他方佛名,今闻弥陀名号,信愿

  往生,总属别圆二教所摄机矣。

  「他方」世界的「定性二乘,不得生彼」。这个「定性二乘」,这个二乘人基本上有二类:第一类是退大取小的二乘。就是说这个二乘人他曾经接触过大乘佛法,后来因为某一种因缘,他放弃了大乘,而修习小乘。但是因为他曾经修习过大乘佛法,他内心当中还是有大乘的善根。这种人的种姓是不决定的,他随时候可以回小向大,这个是属于不定性二乘,这种种姓是不决定。另外一种人,他一路过来都是修习小乘,他从学佛开始到成就阿罗汉,这整个过程当中,他从来没有学习过大乘的思想。换句话说,他那一念的清净心当中,完全摄持的是小乘的善根,这种人就是标准的定性二乘。这种人要回小向大就非常的困难,这定性二乘当然是不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不能往生极乐世界,怎么会有「无量无边的声闻弟子,皆阿罗汉」呢?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解释:「若先习小行,临终回向菩提、发大誓愿者」。就是说他有大乘的善根,但是他因为种种的因缘,退大取小,而修习小乘法门。但临命终的时候,他「回向菩提、发大誓愿」,愿意往生极乐世界。「佛」陀「顺」着他小乘的根「机」,为他「说法令断见思,故名罗汉」。因为他小乘的善根太强了,所以佛陀先说小乘法,使令他断见思,所以假名罗汉。但事实上他是「别教七住,断见思之类,非实声闻也」。因为他已经发了菩提心,一念的转变,生命就转变了,生命是由一念心所安立的。他发了菩提心,你已经不能说他是罗汉了。为什么说他是罗汉呢?是假名。因为他是依止小乘法而成就罗汉的。这个地方说「盖藏通二教,不闻他方佛名;今闻弥陀名号,信愿往生,总属别圆二教所摄机矣。」这个「藏通二教」,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有十方诸佛。你看《阿含经》,《阿含经》是不提十方诸佛的,他们只知道释迦牟尼佛。所以能够听闻到「弥陀名号,信愿往生」,已经是「属」于大乘的别教、圆教所收摄了。

  这个地方,我们要讨论根性的问题。极乐世界这个国土的一个特色,它不是摄受三乘人。我们看《法华经》,很多的国土是普遍的摄受三乘人。释迦牟尼佛出世,也是以一佛乘分别说三。释迦牟尼佛的教化国土,是摄受三乘根性的人,释迦牟尼佛也教化小乘、也教化中乘、也教化大乘。但是弥陀的净土,它不摄受二乘人。《往生论》上说:「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极乐世界的国土,它有一个很特别的情况,它是「大乘善根界」,这当中「等无讥嫌名」。什么叫做讥嫌的名称呢?极乐世界没有女人;也没有根缺,没有六根不足的;也没有二乘种姓的人。所以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你今天要往生极乐世界,你一定要发菩提心。因为那个国土,它不摄受二乘的人,它的标准是这样子的。这个地方是讲到极乐世界的「伴」,眷属的庄严。

  戊二、结示

  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这一段是总结。这一段说「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之所「庄严」,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佛──┐
  │     │    ┌因中愿行所成───┐
  │ ┌声闻┐├并是弥陀┤         ├
  └及┤  ├┘    └亦是果上一成一切成┘
  └菩萨┘
  ┌─佛──┐
  │    │  ┌非自非他┐
  │┌菩萨┐├各各┤    ├
  ├┤  ├┘  └自他不二┘
  ─是则┤└声闻┘
  │
  │   ─故云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
  │  ┌信愿┐
  └能令┤  ├者,念念亦如是成就也。
  └持名┘
  ──丙二「正报妙」竟──

  ──乙一「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竟──

  这个地方是就着「正报妙」来总结。正报妙当中有这个「主」是「佛」陀,这个「伴」是「声闻、菩萨」。这些菩萨的功德是如何成就的呢?这以下讲出了三种力量:第一个是佛力,「并是弥陀因中愿行所成,亦是果上一成一切成。」前面的佛跟菩萨的正报身心,都是无量光、无量寿,都是时空无障碍的身心果报。我们会开始关心:这样的身心果报是怎么来的呢?佛法的果报出现,一定要有因缘。第一个因缘就是「弥陀的本愿所成」,「弥陀因」地的本愿,这个本愿是最重要了。要成就一个国土,一定要发愿。所以阿罗汉为什么证得空性以后,他就入涅槃了?他就是没有愿力。菩萨证得空性以后,他能够从空出假,来积功累德、来庄严他的国土。他在空性当中,为什么能够继续的前进?所依止的是一种「不忍众生苦、不愿圣教衰」的一种愿力,这种动力在推动他,所以第一个是愿力。有了愿力以后,就是广大的六波罗蜜,你经常要为诸众生不请友,来到凡夫的尘劳世界,做他的眷属、做他的师长,不断的教化他们,使令他们慢慢慢慢的善根成长,这个是愿行所成。「亦是果上一成一切成」,这个「果」是指弥陀的佛果,这一期果报、这一期的应化身,因满果成。为什么讲「一成一切成」呢?这个地方的「一」指的是弥陀的应身成就。阿弥陀佛的应化身,他成就一个无量光、无量寿的正报身心,这叫「一成」。这个「一切成」指的是九法界的正报也成就了。所以,弥陀今天他在因地的时候,他要庄严他的国土,他所必须的努力,不仅是他要负担他自己的正报庄严,他还必须为一切九法界的众生准备功德。所以这个「一切成」的「一切」,指的是九法界的正报身心,那种无量光、无量寿也成就。是这样子的,这叫他力门果地教。所以弥陀之所以在因地的时候,要花那么多的时间,他的理由就是说:他不但要成就他自己的正报身心,他也必须为九法界未来要成就的正报身心作准备,所以说「一成一切成」。佛的正报成就了,九界的众生也准备好了。可以说极乐世界「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这样子讲极乐世界的身心,是由弥陀的本愿功德之所庄严,这是第一个。其次,「佛、菩萨、声闻,各各非自非他、自他不二,故云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这个地方是讲心力不可思议。就是十法界所依止的这一念清净的本性,那个明了性,「各各非自非他、自他不二」。我们今天把一切的有情众生,不管你是迷惑颠倒、不管你是开悟的圣人,我们把这种差别的作用会归到原点,就是恢复我们的本来面目,这样子每一个人的现前一念清净心,都具足这样的功德,都是具足的。我们这一念打妄想的心,它的本性当中,本来就具足无量光、无量寿这样身心的一种功能。所以我们也可说:「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之所「庄严」,是什么功德来庄严呢?是自性的功德所成就的,自性本具,这是第二个理由。第三个「能令信、愿、持名者,念念亦如是成就也。」这个地方最重要了。我们凡夫如何能够出现这样的无量光、无量寿的正报身心呢?是「信、愿、持名」。我们这一念不可思议的心力,去忆念弥陀的名号,这个时候「念念亦成就如是」功德庄严。三力不可思议,在前面的依正二报,蕅益大师有四次的重复,使令我们相信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是三力所成。这个三力所成就的依正二报,如果从理论上来说,这三力是同等重要,缺一不可。要有弥陀的本愿功德力,也有我们众生本具的自性功德力,以及我们修行的这个信、愿、持名的名号功德力。站在理论上,这三力是平等的地位。从修持的角度来说,这当中就有差别。

  在净土当中,一牵涉到修证,那就是有感应道交这件事情。从能应的角度,这个能应是的弥陀的本愿功德,已经成就了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这是一个现成的。不管我们放逸、不管我们精进,弥陀的功德是存在的,一直到它消失为止。所以这个本愿功德力,这种能应的,就像月亮它经常存在,不管我们愿不愿意准备水,月亮是经常存在的。在修行的当中,主要的是名号功德力,因为自性功德力也是现成的。不管你知不知道你这一念心是不是具足,你还是具足的,不管你知道、不管你不知道,它就是那么的具足。所以今天在这三力当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名号功德力。所以蕅益大师在前面的文当中,他也强调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这个无量光、无量寿的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不过蕅益大师后来也强调说:你在念佛的时候,当然我们会偏重在所依靠的弥陀名号。你为什么会有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呢?因为这句佛号是无量光、无量寿,所以你就念念的创造这么多的功德庄严。是的,但是如果你在念佛的当下,你也能够体会:原来你能念的心,本来也具足这样的功德庄严,「托彼名号,显我自性」,这样子的念佛,就更加的微妙不可思议了,禅净双修,不向外求,这个叫做理持。所以说,我们刚开始要偏重在所念的佛号上,所念的名号不可思议。说「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就着我们自己的修行来说,我们每一个众生来说,是我们每一个人在念佛的时候,你所成就的功德庄严,这个是约所念的佛。我们也可以说「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是我们一个人自性本具的。这个功德是怎么来的呢?是我们能念的心本来具足的,然后假藉念佛的因缘,念念成就。这个就是总结前面的正报庄严。这个地方是「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竟」,结束。这个地方,大家有没有问题?

  问:

  答:往生的众生是有光明,他连依报的宝石都有光明。不过这个地方强调佛陀的光明无量。佛陀的光明能够普照到极乐国土的每一个众生。换句话说,它这个地方强调他力的加被。因为释迦牟尼佛的光明只有一由旬,我们如果在娑婆世界要蒙佛的加被,就会有一点困难。除非你要跟他靠得很近,一由旬四十公里。当你到了极乐世界以后,弥陀的光明照十方国,无所障碍。这当中表示我们每一个往生的人民,每一个人民都笼罩在弥陀光明的摄受之下,这当中有一点佛力加被的意思。其次,就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来说,这也是很大的鼓励。我们在念阿弥陀佛,我们会感受到「佛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照十方国,无所障碍」。那我们在念这句名号的时候,我们也能感觉到弥陀的光明在照射我们,也有这一层意思。我们自己往生以后,我们也有光明。不过这个地方,释迦牟尼佛似乎不强调这件事情,他强调佛的光明,因为这件事情最重要。佛的光明对我们有很大的加持力,是这个意思。

  ┌丙初揭示无上因缘

  ○乙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

  └丙二特劝净土殊胜

  前面是「信」,这个是「愿」。本师释迦牟尼佛介绍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以后,他提出二个重要的理由,要我们发愿:第一个「揭示无上因缘」,第二个「特劝净土殊胜」,这待会儿会解释。这二个理由,跟前面的依正二报是有密切的关系。在解释之前,蕅益大师有一段的说明:

  乙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二

  丙一、揭示无上因缘

  ┌带业往生───横出三界─────┐
  │                │
  ├同居横具四土─开显四教*轮   │
  谓┤                ├如是等─
  │  ┌圆净四土─┐       │
  │  │     │       │
  └众生┼圆见三身 ├人民皆一生成佛┘
  │     │
  └圆证三不退┘

  ──胜异超绝,全在此二科点示,须谛研之。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说极乐世界有三种殊胜:第一个「带业往生,横出三界」,这个是讲他力门,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再怎么庄严,假设我们今天不能成就,那跟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这个功德的庄严标准太高了,那我们研究这部经,等于是说食数宝。所以说它的重点,就是因为往生有弥陀本愿的加持,所以能够「带业往生,横出三界。」,它的法门是三根普被,这是一个特色。第二个「同居横具四土,开显四教*轮。」这个地方是强调「诸上善人聚会一处」,这个待会儿会说明。就是极乐世界的国土是「横具」的,不像我们娑婆世界的国土是「竖」的,有很明确的一个差别相。第三个「众生圆净四土、圆见三身、圆证三不退」,这个「圆」者,同时具足也。这个极乐世界的「人民」,能够「一生成佛」,这个地方是讲「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强调「阿鞞跋致」。「横具四土」「圆证三不退」,这二个是约果地教,说明极乐世界是一种果地的功德所成。这三种情况,这种「胜异超绝」,都在这「二科」明确的指示出来,所以这二科我们要好好的「研」究。这个「胜异」跟「超绝」是不同的,「胜异」是约着它本身的殊胜,这个法门本身就很殊胜叫「胜异」;这个「超绝」是它跟其他的比较,说明这个法门是稀有的。这个殊胜的法门,是不是每个人都有呢?不是,这是不共于其他的国土,所以这个「超绝」是一种稀有义,极乐国土独一无二的一种情况。所以「胜异」是约殊胜,「超绝」是约稀有。极乐国土的这种「胜异超绝」,包括它的带业往生、横具四土、圆证三不退,这三种特色,都在这「二科点示」出来,所以我们应该好好研究。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