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第二十三卷


2014/9/3    热度:389   

净界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第二十三卷

 

  《佛说阿弥陀经》,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五页,「壬一鸟音法利」,看经文: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这段经文是说明极乐世界的鸟类,能够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等所谓的三十七道品,使令极乐世界的众生听闻以后,都能够念佛、念法、念僧,这段是说明「鸟音法利」。

  三十七道品,我们看《讲义》第三十六页。这个三十七道品,它是四谛法门里面的道谛,苦、集、灭、道的道谛。如果是小乘法,这个道谛它是趋向于偏空涅槃;如果四念处是随顺于大乘法,这个道谛它就趋向大般涅槃,有这样的差别。这个四念处,主要的就是有四种智慧,所谓的不净、苦、无常、无我。这四种智慧,他在观察的时候,他是要依止这个寂静的内心。换句话说,我们刚开始要先「一句弥陀念诵听」,以一句佛号,在心中能够专一相续的安住,来破除我们的昏沉跟掉举,来破除我们内心的粗重性,使令我们内心能够明了寂静的安住下来。就在这个明了寂静当中,生起不净、苦、无常、无我四种智慧,来观察我们的身受心法,这四念处是依止「止」而生起的。所以这个四念处基本上,它在整个操作的时候,主要有二个心所:第一个是「念心所」,就是一个止,一个明记不忘的念心所,就是我们去忆持佛号的那个念;其次是一个「慧心所」,这抉择,面对身受心法,生起不净、苦、无常、无我四种的抉择。所以这个四念处的整个操作,就是由「念」住心,由念来安住我们的内心,由「慧」来观察,这个四念处就是念跟慧,在整个修行就是这二个心所。这个四念处在修行的位次,第一个要成就的是「四正勤」,这个地方的「勤」指的是精进。这个精进就是说,对于断恶修善品中,能够勇悍为性,这当中主要有二件事情:第一个就是「断恶」,破除我们内心的爱见烦恼;其次就是「修善」,就加强我们心中的观慧。对这二件事情能够勇悍,内心当中主动积极的去追求,不为任何的逆境所障碍,这个就是「四正勤」。这当中有四个法:

  四正勤
  ┌一已生恶法令断。
  │
  ├二未生恶法不令生。
  四正勤┤
  ├三未生善法令生。
  │
  └四已生善法令增长。

  这四个法,基本上我们分成二部分:前面二个是对于恶法的一种态度,「已生」的「令断」,「未生」的令「不生」。三、四是面对善法的一种态度,我们面对善法的一个态度就是:「未生令生、已生令增长」。在修学的过程当中,我们应该是先生善才破恶的,所以我们先讲第三。「未生善法令生」。这个「善法」指的是四念处的观慧。我们凡夫的心情,长时间活在爱见烦恼的妄想中,已经很久了。这个时候要在爱见这样的一个广大蜘蛛网当中,要建立四念处的光明,这是不容易的。所以刚开始的次第,我们一定要先坐中修、先静中修。就是说我们有时候会生爱见烦恼,但是一天二十四小时,可也不是全部都经常起烦恼,所以我们就应该利用烦恼没有活动的时候,一方面先有止的帮助,让内心能够明了寂静,就在这样的内心当中,身体健康、心情愉快、烦恼不活动,心情非常和平的状态当中,去生起这个四念处的观慧。就说你刚开始去栽培四念处观慧的时候,你一定要在寂静的心中,不能有烦恼干扰的时候,就是「未生善法令生」,这是一个关键。「已生善法令增长」。你要不断的去重复,不断有定课,一次一次的、一次一次的在寂静当中,去观察不净、苦、无常、无我,使令心中的光明,一次一次的增长广大,这个就是「已生善法令增长」。生起善以后,我们还要做一件事情,就是破恶。破恶第一个是「已生恶法令断」。就是说我们平常的内心,跟染污的境界一接触的时候,生起了爱取的烦恼。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就是要把平常在打坐当中的功夫提起来。不过一般我们是这样:一般我们在面对烦恼的时候、调伏烦恼的时候,是先观后止。就是先观察它的过患,这个烦恼是不净、是苦的,它有这种种的过患,就像大火,就像这个贼、就像毒蛇,它会破坏我们的功德,使令我们苦恼。它是无常、无我的,它是生灭相的,它没有真实性的,是可以消灭的。这个时候你对这个烦恼过患的体性有了解以后,这个时候就要提佛号,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烦恼不能断要他断。这时候你一定要让佛号在心中相续的运转,直到烦恼停下来为止。这是祖师所说的: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这个是很重要的,这件事情会影响我们临命终是不是能往生。就是说临命终的成功,是由平常无数的正念所成就的。就是你临命终为什么能够调伏烦恼?这最后的胜利,看你平常当中,无数次调伏烦恼的成功,才有临终的正念。所以这件事情,就是你平常功夫的点点滴滴,你平常只要失败一次,你临命终就会有危险。所以「已生恶法令断」,这件事情是一个成败的关键。所以你平常是不是能够调伏烦恼,就对你未来临命终是不是能够保持正念,这件事情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未生恶法令不生」,有时候我们烦恼不活动,但是我们也必须要保持,使令它不活动。这件事情就跟环境有关系,就是说你刚开始,不要去接触染污的环境。所以祖师大德修行的开示当中,劝勉初学者,尽量能够息诸缘务,闲居静处。你尽量能够离开染污的环境,到一个清净的道场来修行。因为那个染污的环境,正是你的熟境界,你内心跟这个境界一接触,你任运的就会起烦恼。这个境界太熟悉了,你根本控制不住。所以「未生恶法令不生」,唯一的方法就是先远离、先远离,使令我们心中的善法光明强大以后,才能够所谓的「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那个是以后的历练。所以这个「四正勤」就是透过这四个原则,使令我们心中观照的智慧增长,使令我们爱见的烦恼慢慢的调伏,这个是「四正勤」。

  四如意足
  ┌一欲如意足。
  │
  ├二精进如意足。
  四如意足┤
  ├三心如意足。
  │
  └四思惟如意足。

  这个「如意足」就是「能发动神通,所愿皆成,故名如意足」。这「如意足」,事实上就是禅定,四种法而成就禅定。禅定为叫「如意足」呢?就是它能够启发神通,使令我们所愿皆成。在三昧当中,我们任何的希望都能够成就,这叫「如意足」,就像这个「足」能够使令我们到达所须要去的地方。前面的四正勤,它是偏重在观慧的栽培;这个「如意足」,就是我们从外凡要悟入内凡的时候,这个时候要加强内心的禅定,这个「四如意足」事实上就是成就禅定,加强止的功夫。这当中有四个法门:第一个「欲如意足」。这个「欲」就是希望,你心中思惟禅定的功德,你有禅定以后,你内心有堪能性,能够成就种种的神通,乃至能够成就圣道。所以这个「欲」是善法欲,对于功德的一种须求。过去有一个大专生告诉我说:他以前读高中的时候,在班上的成积是很普通,不是很好。他到了高中以后,每天早上起床,还没有刷牙洗脸的时候,自己就发愿:我一定要考上台大。心中就有这样的希望。三年当中,每一天起床就是先发这个愿。哦,果然三年后考上台大。他告诉我们说:他听到《阿弥陀经》以后,我要重新发愿。他说我以后早上起床的时候发愿:我一定要往生净土。这个「欲」,就是内心当中给自己一个目标,一个很明确的努力目标。这个目标有什么好处呢?就会带动你的精进,你就会对你这样的一个所缘境,能够专一相续的努力用功德,所以这「精进如意足」是跟欲有关。我们一个人修行没有目标,你是很难精进的,你一定是悠悠泛泛。所以你要有成就禅定的一个希望,你就会强迫你自己经常的去打坐、去忆念你的所缘境。第三个「心如意足」,这个「心如意足」跟「思惟如意足」,等于是整个禅定的正修,前面的「意」跟「精进」是一个方便。这个「心」就是一个正念,就是心离所缘境,能够明记不忘。比如说你是以佛号为所缘,你心中念兹在兹,一次一次的去忆念你的佛号,使令这个佛号不忘失。这个「心」就是一个正念。这个「思惟如意足」就是正知,经常能够觉察了知你是不是忘失所缘。你那个旁边有一个观察的、注意的,经常能够正知。正念正知、正知正念,是修禅定的正式法门。依止这四个法而成就禅定,这叫「四如意足」。四正勤跟四如意足是一个外凡位,就是外凡资粮位。在这当中去积集你的禅定跟智慧的资粮,这个是外凡资粮位。

  五根

  这个「根」是一个譬喻,就是以这个树根来譬喻我们的信、进、念、定、慧五个法。这个树的根,主要有二种功能:第一个它有「摄持义」,它能够摄持不失。这表示说,到达「五根」的时候,我们心中的五种善根──信、进、念、定、慧善根,已经不容易退失,它就像这个树根,它能够坚定的在这个大地当中站立起来,摄持不失。第二个它有「生长义」,它不但是保持不失,而且它能够一次一次的生长广大,所以这个「根」有摄持义、有生长义,所以叫做「五根」。这个时候已经从外凡位到达内凡位。第一个是「信根」:

  ┌信正道及助道法名信根。

  我们刚开始对于四念处的信心,是个仰信。我们说这个色身是不净的、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我们平常的内心是活在颠倒当中,我们总是觉得色身是安乐美妙的,爱着色身。那佛陀说:色身是不净的。这个时候我们心中虽然有仰信,但可也是疑惑,真的吗?色身是不净的吗?我们这一念心真的是无常的吗?我们内心当中的信心是非常薄弱的,只是对于三宝一念清净的仰信。但是经过前面的四正勤跟四如意足,加强了止观以后,这个时候我们的信心决定下来,「信正道及助道法名信根」。对于这个「正道」,指的是止观;「助道」指的是持戒,或者也包括修福,这个是助道法门。这个时候对于这样一种法的信心,能够摄持、能够增长。再看「精进」:

  ├行正道及诸助道善法,勤求不息,名精进根。

  到了内凡位的人,他在修行,他主动就会精进;不像前面的外凡位,很多的烦恼会障碍他。所以这个修行人,他内心当中,真妄交攻,非常矛盾,完全是仰赖信心。到了内凡位的时候,他的修行,他粗重的烦恼都被调伏,所以有事没事,自动会想要打坐,任运的「勤求不息」,这就是「精进根」。这个「根」就像树已经牢牢固固的在大地当中扎下去了。「念根」:

  五根者┼念正道及诸助道善法,更无他念,名念根。

  心中能够经常的去忆念他所受的法,当然这个地方的「念根」,主要指的是「止」,止的力量。

  ├摄心在正道及诸助道善法中,相应不散─名定根

  这个止增长以后,就变成定了。
  │┌为正道及诸助道善法┐
  └┤         ├名慧根。
  └观于苦等四谛───┘

  这个对于正道及助道的善法,经常观察苦、集、灭、道四谛是慧根。

  这个五根,莲池大师解释:这五根是由前面的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来的。这个信是一个基础,信是通于整个后面的四根。这个四念处它成就了念跟慧,就是为什么会有念根跟慧根呢?就四念处。因为你四念处,你一定把心先止住,念住心,然后由慧观察,由这个四念处成就念根跟慧根。这个四正勤成就精进根,就是对于断恶修善品,能够勇悍为性。这个四如意足成就定根,这个信是通于后面的四根。所以莲池大师就说:这个经文为什么但提五根、五力,没有谈到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呢?莲池大师说:讲到五根就包括了前面三个。因为你怎么会有五根呢?这个五根是由前面的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修习,修习所成就的果报相,所以说举果则必有因也。所以莲池大师讲:经文不谈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事实上讲五根,也就包括前面了。这个时候的五根,就是内凡的暖位跟顶位这二位,暖顶二位。

  五力

  「五力」是属于「忍位」跟「世第一」二个。先解释这个「力」。什么叫做「力」呢?「力用增长,能破烦恼,故名为力。」就是信、进、念、定、慧五个法门,它的功能,它心中的功能──力用增长,能够破除你心中的烦恼。前面的五根,能够不为烦恼所坏;但是它还不能完全破坏烦恼,就是这个五根的菩萨,他心中有善根,但是可也是有烦恼。但是到了五力的时候,他善根的力量不允许烦恼活动,烦恼不能活动,力用增长,能坏烦恼,是这个意思。他这个善根的力量强,不但能够保护自己,进一步能主动的去破坏烦恼,所以叫做「力」。

  ┌能破疑惑┐
  │    │
  ┌信根增长┼破诸邪信├名信力。
  │    │    │
  五力者┤    └及破烦恼┘

  前面的「根」是「信根」,信根当然会「增长」,就是你这个止观的力量增长,你心中的这个光明增加以后,你信心也会增加,「能破」除你心中所起的「疑惑」,「破诸邪信」,他人散播一些邪知邪见的信仰,你也不为所动,乃至能「破」除你的「烦恼」,这就是「信力」。我们刚开始修行,我们的心就是一个苦恼的心,就是单单对三宝一个薄弱的信心,相信我是业障深重的凡夫,在三界当中流转没有出离之缘;一方面相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一定能救拔我。就这么一念薄弱的信心,在支持着我们,支持我们去念佛、拜佛。但是慢慢的、慢慢的,心中佛号的力量由生转熟,这个时候我们的信心会生起来,更加的坚定。所以印光大师在《文钞》上说:有人问他说:师父啊!你一生弘扬净土法门,你是不是有亲眼看到人家往生净土去呢?亲眼看到这个人从娑婆世界的神识,就这样到极乐世界去呢?印光大师说:全世界的人念佛都没有往生极乐世界,我还是要坚定的往生极乐世界。就是说他对佛号相应的力量,已经达到了一种境界,一种力的境界,他能够破除他心中的疑惑,乃至别人讲一些邪知邪见,都不能动摇他。这当然是透过止观的修学,能够看到这样的一种真实相。

  │     ┌破种种身心懈怠┐
  ├精进根增长┤       ├名精进力。
  │     └成办出世大事─┘

  对于止跟观的精进,他能够任运「破」除「身心」的「懈怠」。因为到了「力」,到了内凡位的菩萨,他对四念处的法是由生转熟,对于这种常、乐、我、净四种颠倒是由熟转生。所以他在操作四念处的时候,他很自在,他不会像过去那么容易有懈怠的情形。「成办出世」间的这种圣道的「大事」,成就圣道这件是大事业,这个是「精进力」。
  │    ┌破诸邪念──────┐
  ├念根增长┤          ├名念力。
  │    └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

  「念根」的「增长」,它能够「破」除心中的「邪念」,心中有一点邪念,他只要佛号一专注,稍微注意一下,一下子就停下来了。「成就一切出世」间的「正念功德」,这种正念还不是普通的正念,是出世间无漏的正念,这个是「念力」。
  │    ┌能破乱想──┐
  ├定根增长┤      ├名定力。
  │    └发诸事理禅定┘

  这个「定根」的「增长」,「能破」除心中的「乱想」,「发」起这个「禅定」有事跟理,「事」主要是禅定,「理」就是有理观。这个「定力」的阶位,起码是未到地定,要到内凡位,起码是未到地定,最好是根本禅,但是最少是未到地定。

  │    ┌能遮通别诸惑┐
  └慧根增长┤      ├名慧力。
  └发真无漏──┘

  智慧「增长」以后,能够遮除通惑,这个「通惑」是指三界的见惑,这个我见的颠倒是通于三界的。这个「别惑」是思惑,这个思惑是有差别相的,欲界有欲界的烦恼,色界有色界的烦恼,无色界有无色界的烦恼。欲界的爱烦恼,所对的是五欲的境界;色界、无色界的爱烦恼,所对的是境界是三昧乐。所以这个爱烦恼是一个「别惑」,一个差别相。引发真实「无漏」的智慧,这个是「慧力」。这个时候的慧根,它只是有引发无漏智慧的功能,他这个时候无漏智还没有真实生起,他还是内凡。就是心游理内,但是身心有漏,他的内心还是有漏的。换句话说,他四念处的智慧,还是一个比量的智慧,他对于不净、苦、无常、无我的认知,还要假藉文字来引导,这叫比量。你怎么知道这个身心是不净、是苦、是无常、是无我呢?是假藉文字的引导,才能够理解的。这个是内凡加行位。

  七菩提分

  这以下的七菩提分、八圣道分,这当中的位次有二种说法。我们上次是根据小乘的《俱舍论》。小乘的《俱舍论》认为八圣道分是见道位,七菩提分是修道位。但是《大智度论》,龙树菩萨认为在大乘的角度,是先成就七菩提分,七菩提分是见道位,八圣道分是修道位。莲池大师他认为:先七菩提分,然后再八圣道分。他认为七菩提分是见道;八圣道分是修道。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还是根据大乘的说法比较适合。所以我们就以七菩提分为见道位,这是大乘的说法。前面的内凡是一个加行位,有暖、顶、忍、世第一,下一个剎那就入了见道位,就是以七菩提分成就见道。先解释这个「菩提」。这个菩提就是觉了的意思,「觉」就是觉察,「了」就是明了,这个「觉了」就是一种智慧,就是觉了。这个「分」就是一个分支。什么叫分支呢?因为七菩提分就是分分随宜而用。就是说它这个七分支,你不是每一支都要去操作的,因为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在调整止观均等的时候,你可以根据你个人的情况:止太强了、或者观太强了,根据这样一种不均等的情况,来使用它、对治它,所以这个「分」是分分随宜而用,叫做「分」,就是七种觉了的功能。这七种功能在操作的时候,分分随宜而用,所以叫七菩提分。

  ┌七菩提分─亦名七觉分

  有七种觉了的分支。先看第一「择法」:
  │       ┌善能简别真伪─┐
  │┌智慧观诸法时┤       ├名择法觉分。
  ││      └不谬取诸虚伪法┘

  我们用智慧来观这个所缘境的时候,你能够「善能简别真伪」,你内心当中所安住的这个法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你要能够判断出来。判断出来以后干什么呢?「不谬取诸虚伪法」,对于这个虚伪的法门要放弃,要安住在真实法当中。就是说你要先判断,你心中的这个法,是真实的?是虚妄的?然后再放下虚伪,安住真实,这个就是「择法觉分」。

  这个地方讲真实跟虚伪,当然我们要以佛性来观察: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那所有的法都是虚伪的。不过这个地方不是这个意思。这个地方真实跟虚伪的一个判断,跟你的修行宗旨相随顺,就是真实;跟你的修行宗旨相违背的,就是虚伪:以你的修行宗旨来抉择。比如说我们修念佛法门,念佛法门的宗旨,印光大师说:「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就是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干什么呢?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所以你在这样的操作过程当中,你心中动了一个念头:诶,我想要看到佛像,我心中想要去看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你动了这个念头,你怎么能够抉择这个念头是真实、是虚妄呢?我应该把这个念头继续的增长?还是应该去舍呢?就是用你的宗旨来抉择。我念佛的目的是达到内心的一心不乱,而不是要看到佛像。所以你就知道:你想要看到佛像的这个念头,是一种妄想、是一种攀缘心随顺的妄想,所以这个时候你就要「不谬取诸虚伪法」。就是说你对于你心中的任何念头,你要马上能抉择出来:这个念头是真实的?是虚妄的?是应该增长的?或者应该马上让它消灭?你要马上能够抉择出来,这个是很重要的。

  ││精進修諸道法┌不谬行于无益苦行┐
  │├      ┤        ├名精进觉分。
  ││時,善能覺了└常勤心在真法中行┘

  我们在「精进修」习「道法」的「时」候,你要有一种「觉了」的功能。什么样的觉了功能呢?就是「不谬行于无益苦行」,对于这种奇奇怪怪的苦行、对于这个解脱道、对于往生净土没有帮助的,我们不要去「谬行」。内「心」当中,「在」这个「真法中行」,在真实的功德──信、愿、持名、戒、定、慧当中安住,在这个地方修行,这个叫做「精进觉分」。就是你在精进的时候,要有一种觉了的功能。

  我们平常没有修行,你就不会有什么事情,就是随顺自己的心情:我要生起爱烦恼,就随顺它;我要发脾气就发脾气,一点都没有障碍。但是我们要加功用行的时候,心中容易生起邪见,就是真妄交攻的时候,容易生起邪见。前几年在埔里有一个住茅蓬的修行人,他修行一段时间都没有成就以后,心中生起了一个邪见,就把这个身体给烧掉了。忏公师父经常在斋戒学会讲到这件事情。就是说这个生死的问题,不是这个色身,你把色身烧掉了,对解脱一点都没有帮助。就是它不是问题,色身在不在,跟它没有关系,流转生死跟色身是完全没有关系。就是你心中的爱取烦恼不调伏,你把色身烧掉了──凡夫执取的心很重,你烧色身的时候,就容易起瞋恨心,容易堕到三恶道去。所以说我们在精进用功的时候,你要经常觉了。你今天要采取一个行动,这件事情是无益的苦行呢?还是一个真法中行?这件事情是不是随顺于你的目标?还是你这样做,完全跟你的目标一点都没有帮助?增加自己的痛苦,如此而已。所以这件事情,就是在精进的时候,你也要生起一个觉支,生起一个觉了,这件事情也是很重要的。第三个「喜觉支」,就是我们欢喜的时候,也要觉了:
  ││若心得法喜,┌不依颠倒之法而喜┐
  │├      ┤        ├名喜觉分。
  ││善能覺了此喜└住真法喜────┘

  这个加行位的菩萨,内心当中有这个止跟观的功德,有这个功德的力量在心中运转,使令我们会有欢喜的境界出现。我们在欢喜之余,你也要「觉了」一下。觉了什么呢?就是「不依颠倒之法而喜,住真法喜」。就是你现在突然间欢喜了,不过你先等一下,你是不是应该继续的安住在这个法喜?还是应该消灭这个法喜?就是这个法喜是颠倒?是法引生?还是真实的功德而引生?这当中的判断方法是很微细。《小止观》讲出一个简单的判断方法:这个颠倒的法喜,使令你在法喜的时候,它是扰动相的。就是这个法喜一发动的时候,它会破坏你止观的功德,这恐怕是有魔境来干扰你。如果你在法喜的时候,内心是寂静住,对你的止跟观有帮助的、有随顺的力量,表示这个法喜是由功德的本身发起来的。就是它是功德相随顺的,就是这种法喜是从功德的法当中流露出来的。所以你在法喜的时候,内心当中还是心一境性,它不会破坏止观,这个就是一个简单的判断方法。就是你在打坐的时候,突然间法喜起来,非常欢喜。你这个时候马上觉了:我这个法喜是扰动的、是破坏止观的,这个一定是有问题的,这个是颠倒之法。这个法喜是使令我们能够寂静住,是随顺止观的,这个就是「真法喜」,我们可以继续的受用。这是在喜的时候所生起的一种觉支。再看「除觉支」:

  └┤若斷┌见─┐之時,善┌除诸虚伪──┐
  ├  ┤  ├    ┤      ├名除觉分
  │除諸└烦恼┘能覺了 └不损真正善根┘

  这个「除」就是「断除」这个爱「见烦恼」,就像刀子一样,斩断爱见烦恼。我们在破除烦恼的时候,也要有所觉察。怎么说呢?就是你在断除我「见」的「烦恼」、或者是爱取烦恼的时候,你这当中也是稍微觉了一下。就是说你是「除诸虚伪」,但是要「不损真正善根」,这个才叫做「除觉分」。比如我们修净土,修净土的修行人,祖师都告诉我们:你修净土法门,万缘放下,一心念佛。少管闲事,一心一意的求生净土,这都是对的。因为你这个外缘太多,引生你的攀缘心,你就很难达到一心不乱。但是我们在这个少管闲事、万缘放下,在整个内心作意的时候,你要注意:就是你今生求生净土,并没有要舍离一切有情的一个心情。你的心情是为菩提道求生净土。换句话说,你内心当中是真实的想要广泛的利益有情,但是你必须暂时先到净土当中成就法身、成就种种的方便力,然后再回入娑婆。所以说你在切断你外缘的当下,你心中并没有舍离一切有情、并没有舍离你的大悲心,这个是很重要的,「不损真正善根」。所有善根的根本善根就是菩提心,你破坏了菩提心,你就堕落到二乘去了,你跟阿弥陀佛根本就不相应了,净土法门,「大乘善根界」,你破坏了菩提心,你跟阿弥陀佛不能感应道交。所以说当我们在修这个「除」,除掉烦恼、除掉妄想的时候,你不要去折损善根,要觉了一下,不要一股脑的都除掉,不要到时候连你的菩提心也除掉了。你这样好的也除掉、坏的也除掉,就不对了。要有所简择,是这个意思。看「舍觉分」:

  │   ┌见┐
  │   │ │境時,善┌所舍之境虚伪不实┐名捨
  ├若舍所┼念┼    ┤        ├
  │   │ │能覺了 └永不追忆────┘覺分
  │   └着┘

  当我们透过前面的操作,我们会次第的把前面粗的「见」,各式各样的邪见;「念」,各式各样对三界的忆念;各式各样的「着」,这种取着心都舍掉。舍掉的时候,你也要「觉了所舍之境虚伪不实,永不追忆,名舍觉分。」就是你舍掉以后,不要再追悔,不要再去回忆它。这个古德经常说:修行,活在当下,过去的如梦幻泡影,觅之了不可的,过去的不要老是再拿出来想。看「定觉分」:

  │若發諸禪定之┌诸禅虚假──┐
  ├      ┤      ├名定觉分。
  │時,善能覺了└不生爱见妄想┘

  我们生起禅定的时候也要觉了,就是这个「禅定」生起的「时」候,身心有这个殊胜的三昧乐,内心这个粗重性调伏,有这个殊胜的轻安乐。这个时候我们应该知道这个轻安乐,还是一个生灭之法,它还是有漏的生灭法,「不生爱见妄想」,这个叫「定觉分」。就是禅定发动的时候,你也要觉了一下,这种三昧乐都是暂时的,它是可破坏的,继续的往前走,趋向涅槃。最后「念觉分」:

  │              ┌定┐
  └若修出世道时,善能觉了,常使┤ ├均平─
  └慧┘
  ┌择法┐
  │  │
  ┌或心沉没,当念用┼精进├三觉分以察起之┐
  │        │  │       │調和適
  │        └喜─┘       │
  ┤                   ├中,名
  │        ┌除─┐       │
  │        │  │       │念覺分
  └或心浮动,当念用┼舍 ├三觉分以摄持之┘
  │  │
  └定─┘

  这个「念觉分」是一个总相,就是我们修行,要紧的是「定慧均平」,内心当中这个寂静跟抉择、抉择跟寂静要能够均等。如果我们「心」太「沉没」,就是你这个止太多,观慧太少了,心太沉没。有些人修行了一段时候以后,内心太沉没,内心没有法喜。这个时候怎么办呢?「用择法、精进、喜」来对治。「择法」就是起观,这个时候你可以诵诵经,或者是从经典当中,看到极乐世界个功德庄严,看佛菩萨的功德,让内心当中不要那么沉没。或者是「精进」,这个沉没可能是内心当中太懈怠,这个时候可以精进的对治。或者是「喜」,想想这个我现在心很沉没、很枯燥;但是当我成功以后到极乐世界,那个极乐世界的境界:宝树、楼阁、供养他方十万亿佛、种种的身心自在,想想你未来的功德,让内心欢喜、让内心能够提起来,就是用这个「择法、精进、喜」来对治沉没。如果我们内心太「浮动」了,就是这个观太多了。这个时候也要对治,「用除、舍、定」。这个「除」就是破除,用破除的方式,转念念佛把妄想破除掉;或者是「舍」,连破除都不要破除,当下放下,全部都放下;第三「定」,就是心一境性,心中安住在佛号当中无分别住,来对治这个「浮动」。总之就是使令这个止观能够「调和适中,名念觉分。」这个念觉支是一个总相,就是前面的六支在操作的时候一个标准,就是以这个「念」,用念来判断、来使令自己止观「均等」。这七觉支的操作,使令我们从内凡的加行位,到大乘的见道位,是这样子的。好,我们休息一下。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