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思想之考察


2014/9/3    热度:279   

净土思想之考察
  释圣严
  本所所长、华岗教授
  p. 5
  提要:
  净土为佛法诸乘所同求,亦为诸佛之本愿功德及众生之信行功德所共成,故有他方世界、现前世界、自心世界的三类净土,每一类各有十方三世的无量无数。本文从藏经中搜求可得而已得的有关资料,介绍并分析净土的成立,类别,以及净土的庄严景象,说明为何求生净土的背景,以及如何求生净土的方法。净土虽有无量无数,本文仅就常见常闻的几个,予以论述,比较其优劣,指出其特色,阐明其已行可行能行的原因所在。把重点置于东方的阿閦佛土,西方的弥陀佛土,此娑婆世界的人间净土及兜率天的弥勒净土。对弥勒上生后的天国净土及弥勒下生前后的人间净土,著力较多;对西方弥陀净土的论列尤多。
  一、前言
  净土思想本为佛教的三乘共法,乃至也是五乘法,是通佛法,不是特殊法。如果佛法是为人间所设,必须肯定释迦世尊出现人间,
  p. 6
  旨在净化人间,即是将此娑婆秽土而转化为相当程度的净土。所以,佛法既分五乘,必也有五乘不同层次的净土境界,是以人间净土、天国净土、二乘净土、诸佛净土,都应列入净土思想的范围。
  不过,在中国、在日本,由于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之特别受到重视与宏通,成为一大宗派,甚至在日本,又从本派岐出了净土真宗等的数流,声势浩大,群众风从,因此,提及净土二字,便会自然地意味到是弥陀净土。更何况弥陀净土的流衍,不仅被视为一个专宗,甚至已为传承迄今的中国佛教诸宗,如三论、华严、天台、禅、律、密,几乎无不主张以弥陀净土为依归,以致反使净土宗的专宗名目,成了虚设,比如诸宗均主张师师相承,祖祖相传,唯净土宗则连历代诸祖的排名及次序,都无法确定,更谈不上师承传持的系统了。
  既然净土是五乘共法,弥陀净土的法门又几乎是中国佛教诸宗之所共用,但是宏扬净土者,殊少对于净土思想的层次分类,作过较为详明的分析介绍,这是我撰写本文的动机之一。又由于数位藏密系统的行者,近年来鼓吹弥陀净土的消业往生而非带业往生之说,引起中国传统净土行者们的反抗。其实,带业往生固无经证,但在观无量寿经的下品下生条下说, “往生极乐世界,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花方开,当花敷时,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即为其人广说实相,除灭罪法”[1]。既然到了彼国,尚须闻实相法而来除罪灭罪,可见去时的罪业并未消尽,即系带业往生。又观无量寿经的九品往生彼国之说[2],以及无量寿经等的边地胎生彼国,经五百岁常不见佛之说[3],得悉彼土众生虽皆能够于无上菩提证得不退转位,然于往生之际,善根各有差别,业障亦各有轻重。纵然如‘十住毗婆沙论’的“释愿品之余”所云 “诸善根成就,业障碍已尽”, “又是诸佛本愿因缘,便得往生”[4],但亦不能否定带业往生的可能性。不过经中亦处处说到灭罪消业之法,净土法门如此[5] ,特别是密教,强调他力加持,所以尤其重视消业之说。以他们的观点,众生不须为业障担忧,以弥陀愿力,往生之前,业障全消,既生彼国,便无业障随身。在我以为,带业往生及消业往生,乃是知见执著问题,不是有业无业或能往生不能往生的问题。
  p. 7
  密教行者,多半依其自内证的经验而看问题,乃是代表著印度晚期大乘佛教的特色。不同于一般的通佛教,所以通佛教的学者,可与之诤辩,亦可不必与之诤辩。备其一说,存其一格,知其同异,一任其同异,又何妨呢?此为我触及净土思想问题而撰写本文的另一动机。唯于本文将不深论带业与消业之辨,乃就资料所及,将净土思想,作一次较为广泛的探讨。
  二、甚么是净土
  从字面看,净土即是清净国土,至于如何方算为清净,究竟清净和比较清净,均可称为清净;主观的清净和客观的清净,也都是清净。佛教所说的净土,究系何指?在通常的介绍和说明中,所谓净土,大概是指西方极乐世界,此乃由于弥陀净土的信仰,普遍地深植人心之故。若在一般佛教学者的观点,所谓净土,乃是泛指诸佛为度一类众生,而以其本愿力所成就的净佛国土,所以此以众生业报所感的秽土,是相对相成的。为了把秽土的苦海众生,度出生死轮回,诸佛以愿力为之提供理想的环境,各自成立国土,以接引有愿往生的众生。
  净土有许多不同的称呼,例如:佛国、佛刹、佛界、佛世界、净邦、净域、净世界、净妙土、莲邦、妙土、清净土、清净国土等的异名。
  除了总名有如上的异称之外,诸佛的国土,也各有其特定的名称,以表示其所处的方位和所具备的功德等。十方三世的一切诸佛,均各有其不同的国土。因此带来了一个问题:诸佛的净土,究竟是方便示现的化土呢?还是功德示现的报土?化土为凡圣同居的秽土,报土始为圣人所居之净土,圣者有高下,所以又将报土分作自受用的实报土,及他受用的初地以上菩萨所居土。以此标准而言,诸佛为利他的大悲愿力所成国土,均非究竟净土,皆系方便净土,甚至只是凡圣同处的净秽相杂土。如系究竟净土,则佛佛平等,一相一性,无处不遍,无时不现,不应有十方的分位,
  p. 8
  亦不该有三世的分际。据此以论,诸佛净土,虽称佛国,实际仍为利他而设的众生国,究竟佛的报身,横遍十方,竖穷三世,不须有其特定时空以内的净土。一般所谓净土者,乃为一个含混的名词,故到‘佛地经论’卷一,有三身三土之说[6] ;‘成唯识论’卷十,有四身四土之说[7] ;智顗的‘维摩经略疏’卷一等,所说的四土,则以阿弥陀经的极乐世界,称为凡圣同居土;二乘及地前菩萨所生者,称为方便有余土;地上菩萨所居者,称为实报庄严土;佛的法身所居者,称为常寂光土[8] 。从古来诸师的见解看来,所谓真的净土,至少是初地以上的菩萨所居者,方能相当。若依‘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上所说: “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一切众生暂住报,登金刚原居净土”[9]。则唯有证得佛果之后的诸佛所居,方得真名净土。
  本文所说的净土一词,乃是泛指大小、广狭,比较级、究竟级,主观的、客观的,包容各种意义,而加以分别探讨。
  三、净土在那里
  佛教的诸经论中,所说的净土,是诸佛的愿力所成,故有十方无量诸佛的净土,十方均有三世无量诸佛的净土,佛有无量数,净土亦有无量数,不得指方立向而计算其数量。可是在释迦世尊以有限的时间所说有限的三藏教典中,所见的诸佛数量及其名号,也是极其有限,菩提流支所译“佛名经”[10],列举诸佛名号仅得数千,通常以过现未来各一千佛,共计三千佛为持诵礼拜的对象[11]。至于由释尊介绍得较为明确和详细的佛土,不得不谓寥寥可数。现在将之分作:(一)他方世界;(二)现前世界;(三)自心世界的三类,说明如下:
  (一)他方世界的净土
  他方世界的净土,又可分作现在佛的净土及未来佛的净土。
  p. 9
  A、现在佛的净土
  根据资料,现在佛的净土,较为具体的,有如下的四个:
  1. 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有关极乐世界的资料,在诸佛净土之中,是最丰富的一种。极乐净土究竟在何方?
  (1)‘阿弥陀经’说: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12]
  (2)‘无量寿经’卷上云: “法藏菩萨,今已成佛,现在西方,去此十万亿刹,其佛世界,名曰安乐”[13]。
  (3)以‘阿弥陀经’为始,述及极乐世界者,尚有‘观佛三昧海经’卷九、‘大般泥洹经’卷一、‘称赞净土经’、‘大般若波罗蜜经’卷一、‘无量寿如来修观行供养仪轨’、‘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等,共六十余种经典。因此对此净土的信仰亦最普遍。
  极乐世界的异名异译也特别多,梵语苏诃缚帝 (sukhāvati),又经须提摩 (Sukhāmati),被译为极乐世界、极乐国土、安乐净土、安乐世界、安乐国、安养净土、安养世界、安养国等,又被称为西方净土,或者简称西方。
  (4)‘般舟三昧经’、‘大阿弥陀经’卷上,‘平等觉经’卷一等,均说弥陀的国土,是在过千亿万须弥山佛国的西方。梵文‘无量寿经’、‘无量寿庄严经’卷中,‘称赞净土经’等,则说过百千俱胝那由陀佛刹。梵文‘阿弥陀经’、‘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卷上,说是百千俱胝佛刹。‘拔陂菩萨经’说为百千亿佛界。‘观世音菩萨授记经’说百千佛刹。极乐净土距离我们的娑婆世界,究有多远,可谓众说不一,唯其是在此土的西方,则为共说。
  2. 阿閦佛的妙乐世界:根据学者的研究,在净土思想的发展史上,倡导现在有多佛同时出现于十方世界的最早形态,
  p. 10
  恐怕要首推阿閦佛的妙乐世界,因其国土,极为简朴,且与人间净土有接近处,如其国中,亦有女人,也有生育,所不同者,不以欲心,孕无痛苦,亦无麻烦的月事。叙述此佛国土的主要经典是‘阿閦佛国经’。该经卷上的发意受慧品云: “东方去是千佛刹,有世界名阿比罗提 (妙喜或译作妙乐)”[14]。阿閦佛在此一世界初发无上菩提心,亦在此一世界成佛。
  在‘法华经’卷三化城喻品,说阿閦佛因地时,曾为大通智胜佛的十六王子之一,名叫智积,后在东方成佛。‘悲华经’卷三云,曾为阿弥陀佛的前身无诤念王的千子之一,其第九王子蜜苏,后在东方成佛,国名妙乐。密教则将阿閦佛作为金刚界的五佛之一,以表大圆镜智。
  此外,述及阿閦佛及其国土的经典,则有‘大宝积经’不动如来会、‘道行般若经’卷六及卷九、‘首楞严三昧经’卷上、‘维摩经’卷下等。
  3.药师佛的琉璃光世界:依据‘药师如来本愿经’的叙述: “东方过此佛土,十恒河沙等佛土之外,有世界名净琉璃,彼土有佛,名药师琉璃光如来”[15]。从药师本愿经看,药师佛的功德,与其说是鼓励众生求生琉璃光净土,倒不如说旨在救济众生现生的疾苦灾难,所以众生视药师佛如药王亦如医王,应病给药,消灾延寿,药师佛也因此而受到广泛的崇信,尤其受到密宗的普遍重视。其经典及仪轨行法,被收入大正藏经的,竟达二十五种之多,日本对于药师佛的信仰也很普遍[16]。
  4.释迦佛的净土:依据经典,释迦佛的净土,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且举三种资料如次:
  (1)‘大般涅槃经’第二十四卷的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云: “西方去此娑婆世界,度四十二恒河沙等诸佛国土,彼有世界,名曰无胜。彼土何故名曰无胜,其土所有严丽之事,皆悉平等,无有差别,犹如西方安乐世界,亦如东方满月世界,我(释迦佛)于彼土出现于世。为化众生故,于此界阎浮提中,现转法轮”[17]。
  p. 11
  (2)‘法华经’卷五如来寿量品第十六云: “一心欲见佛,不自惜身命,时我(释迦佛)及众僧,俱出灵鹫山。时我(释迦佛)语众生,常在此不灭,以方便力故,现有灭不灭”[18]。
  (3)‘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亦云: “彼未来世,诸众生等,若得闻此希有(无字)法门,当知是人,久已成就无量福慧。……当知是人,常见我(释迦佛)身,在灵鹫山,及见此等诸菩萨众”[19]。
  从上述的三种资料,可以明白释迦的国土,至少有两个,一是西方的无胜世界,二是为了“不自惜身命”而“已成就无量福慧”的人所显见的灵鹫山净土。如果加上化现此土的阎浮提,则有三个国土了。为何一佛而有几个国土,那唯有用受用土及变化土的准则来区分,诸佛愿力无边,自受用土固然寂静无相而遍于一切,他受用土及变化土,则可同时显现无量国土以接引有缘众生。
  B、未来佛的净土
  所谓未来佛,即是说现在尚居菩萨果位,但已接受了诸神给予的预记,断定他们何时必将成佛,并以他们各自的本愿力,必将完成一定的国土,以备成就众生。现在且举如下的四部经典所述者,用供参考。
  1. ‘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卷下云: “(文殊师利)如本誓愿所志具足,世界名曰:离尘垢心”, “在于南方,去是忍(娑婆)界,极在其边”[20]。
  2. ‘观世音菩萨授记经’云: “阿弥陀佛,正法灭后,过中夜分;明相出时,观世音菩萨,于七宝菩提树下,结跏趺坐,成等正觉,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其佛国土,无有声闻缘觉之名,纯诸菩萨,充满其国。华德藏菩萨白佛言:世尊!彼佛国土,名安乐耶?佛言:善男子!其佛国土,号曰众宝普集庄严”[21]。
  3. ‘悲华经’卷四诸菩萨本授记品,记有四位菩萨,将于未来作佛,成就国土。
  (1)金刚智慧光明功德菩萨:于未来世,入第二恒河沙等阿僧祇劫,于此东方过十恒河沙等世界中微尘数等世界,
  p. 12
  其世界名曰不眴,当得作佛,佛号普贤如来。[22]
  (2)虚空印菩萨:于未来世,入第二恒河沙等阿僧祇劫,于东南方去此佛土百千万亿恒河沙等世界,有世界名曰莲华,当得作佛,号曰莲华尊如来[23]。
  (3)师子香菩萨:于未来世,入第二恒河沙等阿僧祇劫,于上方去此四十二恒河沙世界微尘数等诸佛世界,有世界名青香光明无垢,当于彼土成佛,号曰光明无垢坚香丰王如来[24]。
  (4)普贤菩萨:于未来世,入第二恒河沙等阿僧祇劫,未后分中,于北方去此世界,过六十恒河沙等佛土,有世界名知水善净功德,当于彼土作佛,号曰智刚吼自在相王如来[25]。
  4.‘法华经’卷二譬喻品及卷三信解品,共有如下四例。
  (1)舍利弗:于未来世,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劫,当得作佛,号曰光华如来,国名离垢。其土平整,清净严饰[26]
  。
  (2)摩诃迦叶:供养三百万亿诸佛,作最后身得成为佛,号曰光明如来,国土名光德。其国无诸秽恶不净,菩萨无量千亿,声闻亦复无数,虽有魔及魔民,皆护佛法[27]。
  (3)须菩提:供养三百万亿那由他佛已,于最后身得成为佛,号曰名相如来,国名宝生[28]。
  (4)大目犍连:供养二百万亿诸佛已,当得作佛,号多摩罗跋栴檀香如来,国名意乐[29]。
  在法华经中,尚有授记品叙述五百罗汉及罗睺罗等,当来成佛时的佛号及国土名称。
  以上所列,现在佛及未来佛的诸净土,距离此土的娑婆世界,都相当远。在彼诸佛土与此土之间的国土,究竟是那些,为何不将距离此土较近的佛土,或紧邻著此土的佛土告诉我们?而且,若以此土为中心,向十方延伸者,距此土越近者,方位越小,距此土越远者,方位越大。如果距离此土,过万亿佛土,则其国土之大,是否也是大出万亿之外?
  p. 13
  另外,佛土既有无量无数,何以仅在经中发现有限的数量?又为何仅就少数的几个佛土,作了较为详明的介绍?
  对这些问题,只能用因缘不可思议来说明,或用佛法不可思议来解释。只有与此土众生,在释迦世尊教化所及范围之内的众生,有缘的佛及佛土,释尊才介绍,否则既然无缘,或者缘尚未熟,就不必介绍,好像今日都市中人,虽同居同一座大楼,也可能对面不相认识。至于国土的大小,亦随诸佛的愿力所现,何况在同一方位,也可有不同的佛土群列并存,方位是站在此土的立场而言,若在彼土立场,未必要尽占此土方位的全线。
  (二)现前世界的净土
  所谓现前世界,是指释迦世尊教化的这个实际为我们生活著的世界。可以分作两个阶段来叙述,第一阶段是释迦世尊已经化度,并且以他的佛法仍在化度的时代,第二阶段是当来弥勒佛降世化度的时代。可以将之简称为释迦佛法时代及弥勒化度时代。
  通常所谓净土,系指他方佛国,我们所居的娑婆世界是秽土,似乎不宜列为净土之中来讨论。其实,释尊出现此土,就是要净化此土,普劝世人,应断恶法而行善法。所谓善法,便是教化世人,守各人的分际,尽各人的责任。如果人人守其分际,尽其责任,社会自然安定,彼此自然和谐,生活自然富足,身心自然快乐。此一信仰,不但释尊自己推动,并寄待弥勒佛出世,继续推动。
  A、释迦佛法时代
  释迦世尊的佛法,虽有高下深浅之分,但其根本法则为十善。例如‘十善业道经’所说: “言善法者,谓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业道”[30]。
  十善业道,能致人间净土,佛经中常以郁单越 (北俱卢洲) 的施设,为人间净土的标准,而欲达此标准,当行十善业道。
  p. 14
  这如‘起世经’卷二云: “或复有人,作如是念,我于今者,应行十善,以是因缘,我身坏时,当得往生郁单越中,彼处生已,住寿千年,不增不灭”[31]。
  此娑婆国土,虽与他方佛土比较,乃系秽土,但亦为释迦世尊于因地时,欲度我辈来生此土的众生,发五百誓愿,以十善法,所化国土[32]。既有佛法净化人间,虽非净土,至少已是朝著净土方向努力的佛国了。
  B、弥勒化度时代
  根据经说,我们所处的时间位置,叫做贤劫,共有千佛相继出世,释尊之后的补位者,便是弥勒佛,将在释迦佛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一说五十七亿六千万年),下生人间成佛。‘弥勒下生经’告诉我们:那时人寿极长,国土丰乐,四季调顺,人民身无病苦,人心皆同一意,言语统一。转轮圣王出现,以十善正法,化治世间,珍宝自然发现,土地平整如镜。弥勒佛三会说法,度脱二百八十二亿众生,皆得阿罗汉果。一时有了那么多的阿罗汉,岂非即是净土降临到了人间。
  (三)自心世界的净土
  佛法的目的在净化世界,其根本办法,是从各人的内心开始。佛法的基本,在于戒、定、慧的三无漏学,十善业属于戒,戒的精神在于存心的善恶,心若纯善,即入于定的层次,定力若深厚而且持久,便发生智慧的功能。故其三学的根本,乃在于内心的功用。如果无法以修行定慧二业而得自力解脱,便退而求其次,一边仅仅持戒而修行十善,同时发愿求生佛国,以他力获得度脱苦海的机会。因此,我们若能直接从自心的净化著手努力,乃是最实际的修行态度。这里所说“自心世界的净土”,便是修行三学,净化身心,心不受梦想颠倒的烦恼所动,则心既清净,身亦清净,身心既清净,所处的国土亦无不清净。由于苦乐净秽,无非出于心的感受,心既寂静不动,所见则无非一片清净的世界了,此种清净,超越净秽相对待的分别心,乃是无条件无比较无牵挂的绝对清净。若能常住此境,
  p. 15
  岂非即是恒处佛土。现举几则经证如下:
  A、佛所说者
  1. ‘维摩诘所说经’卷上,有说到净土及道场的定义。
  (1)何谓净土?“佛国品”说,直心、深心、菩提心、布施、持戒(十善道)、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四摄法、方便、三十七道品、回向心、说除八难、自守戒行、不讥彼阙等,皆是菩萨净土。又说: “随其心净,则佛土净”[33]。
  (2)何谓道场?“菩萨品”说,直心、深心、菩提心、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慈、悲、喜、舍、神通、解脱、方便、四摄法、多闻、伏心、三十七道品、四谛、缘起、诸烦恼、众生、一切法、降魔、三界、狮子吼、力、无畏、不共法、三明、一念知一切法等,均是道场。又说: “菩萨若应诸波罗蜜教化众生,诸有所作,举足下足,当知皆从道场来,住于佛法矣”[34]。
  维摩经所说的净土及道场,是指的同一个东西,那就是我们的修道心,以道力而使心得清净,便是国土清净,心系于修行的法门,此心便是道场。不必另觅地方佛土,不必另找清净道场。相反地,心若不清净,佛国对你何用?心不染于法,道场又有何益?
  2. ‘观无量寿经’第八种观行法的“佛想”观条下说: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35]。
  心想佛时,当下的那个心,即与佛同。这也是修证经验中所见的自心佛,众生居秽土,佛必居净土,不论客观世界的凡夫众生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佛看世界是本来清净的。此种经验,若在佛果位上,当然永远不变,若众生从修三学而得者,很可能会变。若能念念修行,念念想佛,便能念念住于净土,只要一念妄想起,那一念便回到了秽土。
  p. 16
  3. ‘楞严经’卷五大势至菩萨念佛章云: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世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36]。
  以念系佛,时时忆佛,和‘观无量寿经’所说的以“心想佛”,是同一种类的方法。依此方法修行,便可自得“心”地“开”悟,“入无生忍”,“归于净土”。修此方法的要领,是在守护“六根”,勿使奔放攀缘,而能“净念”念念“相继”之时,心自开而净土自现。
  B、祖师所说者
  1. 禅宗六祖的‘法宝坛经’中,两度引用维摩经的净土道场之说[37] 。并谓: “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又说: “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 “常行十善,天堂便至”。 “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38]。
  2. 华严宗四祖澄观的‘答皇太子问心要’云: “心心作佛,无一心而非佛心,处处成道,无一尘而非佛国”[39]。
  3. 天台宗的智顗,于‘摩诃止观’卷五上,则主张 “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40]。
  以上三例之中,前二例所说的“身中净土”及“佛心”,是指修行成就的“清净心”,故有十善是天堂、心净即西方之说,亦有“心心作佛”、“处处成道”之见。至于天台宗的“一念三千”,乃谓即此现前一念,不论净秽,
  p. 17
  均具十法界的性相功德,心与佛相应,当下即是佛,当下即在净土。
  四、净土从何来
  净土是由诸佛的本愿所成,乃是一般的通说。如将净土的含义扩大,凡圣同居之处及方便有之土,应该是由佛菩萨的愿力,加上众生的业力,共同促成的,即使是佛菩萨为救济众生而以愿力完成的净土,也得加上往生彼国的众生之愿力,始克有众生与佛菩萨共处的净土显现。所以,一般以为净土信仰者依靠他力,实则仍得加上众生的自力,否则,诸佛菩萨何以无能救度无缘的众生,所谓无缘者,不是诸佛菩萨不度,乃在众生没有求度的心愿。不过往生净土的自力,是与佛菩萨的愿力相应者,始得往生,非如自心净土的修行者,完全靠自心的开发,即当下处所而展现出净土的境界。自心净土的出现,力量多出于修证者的个人,然除独觉之外,亦皆有仰于三宝的开导接引。往生净土的行者,力量多出于佛的本愿,然亦不能没有求生者自己的心愿。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净土的成立,至少有两个条件:诸佛的本愿和众生的功德。
  (一)来自诸佛本愿
  所谓本愿,是指诸佛在初发无上菩提心时,或在因地修行菩萨道时,一边见到佛国的清净庄严,同时又体恤到众生的忧患疾苦,故以夙愿,为成熟众生,愿于无量劫,积功累德,建立净佛国土。现举数证如下:
  A‘阿閦佛国经’卷上有云: “阿閦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昔行菩萨道时,以被是大僧那僧涅,乃作是愿。佛言昔行菩萨道时,若干百千人,不可复计,无央数人,积累德本,以无上真正道,持是积累德本,愿作佛道,及其佛刹,亦即具足其愿”[41]。
  B‘放光般若经’卷十九建立品云: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云何能净佛土?佛言:菩萨从初发意已来,
  p. 18
  常净身口意,并化余人,净身口意。……是故菩萨舍众恶已,自行六波罗蜜,亦劝进入,使行六度。持是功德,与众生共求佛国净土”[42]。
  C、‘无量寿经’卷上云: “时世自在王佛告法藏比丘,汝所修行庄严佛土,汝自当知。比丘白佛:斯义宏深,非我境界,唯愿世尊,广为敷演,诸佛如来,净土之行,我闻此已,当如说修行,成满所愿”[43]。
  D、‘悲华经’卷二大施品有云: “菩萨摩诃萨,以本愿故,取净妙国,亦以愿故,取不净土。……是故吾(佛)以本愿,处此不净秽恶世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44]。
  E、‘大智度论’卷七云: “庄严佛世界事大,独行功德,不能成就,要须愿力,譬如牛力虽能挽车,要有御者能有所至,净世界愿,亦复如是,福德如牛,愿如御者”[45]。
  从上举的五例看来,佛土是由愿力而成,不是仅由于修行的功德而成,修行功德圆满时,只能成就法身,而处于尽虚空遍法界的寂光净土。能够指方立向的,且有特定之庄严功德的国土,是为成熟众生而发之本愿所成。修行的功德,仅是能够成就佛土的牛,本愿力,方是指导牛来趣向佛土之完成的牧牛人。其中的“积累德本”、“常净身口意”、“自行六波罗蜜”、以“修行庄严净土”、如牛的“福德”等,都是成佛的修持功德,加上“愿”心的力量,便能成就指方立向的特定的净佛国土。所以普贤菩萨的法门,称为大“行”及大“愿”,连称为“行愿”。光有“行”,可以成就法性身土,加上了“愿”,才能成就他受用的报土及化土。
  (二)众生功德成就
  诸佛的净土,绝对不像外道的天国,外道以为天国是由一位主宰的大神所完成,神能创造万物,也造天国来供那些受神宠爱而被召去的世人居住,所以神是创造主,是无上权威的本身,诸佛的净土则不然,乃是诸佛与众生共同的努力所完成,以佛的本愿为主导,再以众生的功德和心愿为辅佐,净土的完成始有可能。若仅有佛土而不培养求生佛土的众生,
  p. 19
  那个佛国,若非寂光土,便无意义可言。故在‘阿閦佛国经’卷上说有 “若干百千人,不可复计,无央数人,积累德本”。‘放光般若经’卷十九说菩萨 “并化余人,净身口意”, “亦劝进人,使行六度”。这些都说明了诸佛在因地时,为了成立净土,先要培养教化预备生其净土的众生,作为他们在净土中的教化对象。他们有群众的向往拥戴归信,方能完满成就其净土的庄严。另外可举两证如下:
  A、‘维摩经’佛国品云: “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所以者何?菩萨取于净土,皆为饶益诸众生故”[46]。
  B、‘十住毗婆沙论’卷三愿品云: “不净略说有二种:一以众生因缘,二以行业因缘。众生因缘者,众生过恶故;行业因缘者,诸行过恶故。转此二事,则有众生功德、行业功德,此二功德名为净土。是净国土,当知随诸菩萨本因缘”[47]。
  诸佛在因地行菩萨道时,以何为发愿取得未来净土的标准呢?诸佛的净土各别,例如方位不同、时代不同、大小不同、延续的时间不同、各种庄严不同、所住众生的根机也不同,为何有如此许多的不同?维摩经告诉我们,乃是随著受其已度、正度、将度的众生的需要,而取其国土之故。可知,诸佛的本愿,虽为完成净土的主导力,至以净土的性质和成份以及其时空关系的决定权,则在于生彼国土的众生,所有的功德。
  五、净土的比较
  佛佛道同,众生平等,从理上说,不必比较,亦不可能比较。然从事上说,诸佛的净土,既可指方立向,当然就会由于所居众生之不同,而有优劣之分。经中的净土,相互比较以说明其自身所居佛国的情况者,见得较多的有三个净土。
  p. 20
  (一)兜率净土受比较者
  A、‘大宝积经’卷十二,密迹金刚力士会云:密迹金刚力士将来成佛之时, “世界名曰普净,劫曰严净。又彼寂意,普净世界,神妙丰炽安隐,五谷平贱,自然无价,众民滋盛,天人甚多,合以七宝,金银、琉璃、水精、车、玛瑙、珊瑚、真珠,以成佛土,地有八交道,平等若掌,其地柔软,如天蜿蜒,如兜率天。……其佛国土,无有恶趣三苦之毒,亦无八难不闲之处,所有诸业,如兜率天,被服、饮食、宫殿、园观、校露、楼阁,等无有异”[48]。
  B、‘海龙王经’卷二云: “往古不可计无央数劫不可思议,彼时有佛,号曰梵首天王如来,……世界曰集异德,劫名净除。彼时集异德世界,丰盛安隐,五谷自然,快乐无极,天人繁炽。……彼伎乐音,不出YIN怒痴欲之音声也,唯演寂然淡泊法乐欢喜之音。……天人清净,皆解微妙,志于大乘,少求声闻缘觉之乘。心有所念,衣食室宇,所欲随意,悉自然至。天人一等,无有穷厄匮乏者也。衣服饮食,如兜率天”[49]。
  C、‘大方等大集经’卷十六虚空藏品云: “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号普光明王如来。……世界名曰大云清净,劫名虚空净。是大云清净世界,丰足炽盛,安隐快乐,多诸天人。地平如掌,无诸沙砾荆棘。宝绳界道,杂宝庄严,软如天衣。阎浮檀金华,遍布其地,众宝间错。世界众生,无上中下,人天同等,如兜率天”[50]。
  兜率天,分有欲乐的及清净的两种。欲乐的兜率天,是世人修了五戒十善业,而生的福报天,属于欲界六天之中向上数起的第四层天。清净的兜率天,则为最后一身的补处菩萨所居,凡是最后身菩萨来人间成佛之前,皆取兜率天,因为是最后身的菩萨所居,虽在三界之内,却是净土,欲乐兜率天的众生,不得窥其门,生其国土者,皆是誓愿亲近最后身菩萨的善根深厚众生,
  p. 21
  菩萨下来人间成佛时,兜率众生之有大愿心者,亦随之下生人间,随佛闻法,助佛宏化。释迦世尊是从兜率天来,未来的弥勒佛,现居兜率天。释尊在介绍他方三世佛土之时,用兜率天的庄严功德作比较说明,乃在吾人对于兜率净土所知较多之故。
  (二)妙乐净土受比较者
  A、‘须赖经’云: “我(释尊)般泥日后,末时须赖终。生东可乐国,阿閦所山方。余三阿僧祇,行满大愿成,得佛除世邪,安隐度十方,自然为神将,号曰世尊王。始如阿閦佛,所度无有量”[51]。
  同经异译本云: “我灭度之后,后世法尽时,须赖于行彼,东方之世界,其土名妙乐。……欲度众生故,彼于是劫后,当成其胜道,号光世音王,土如阿閦佛,如来之世界”[52]。
  B、‘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卷上云: “是弃恶菩萨,却后六百二十万劫,当成为佛,号曰寂化音如来……,世界名安隐,劫名离音,其国比如阿閦如来妙乐世界,功勋严净,等无有异”[53]。
  阿閦佛,译为不动如来,或者无动、无怒、无嗔恚,除了‘阿閦佛国经’之外,‘道行般若经’卷六及卷九,‘首楞严三昧经’卷上,‘维摩经’卷下等处,也有关于此佛的记载。故对娑婆世界的众生来说,也是一尊有大因缘的他方世界的现在佛。用妙乐世界比较他佛净土,许是为了增加众生的印象及信心。
  (三)极乐世界受比较者
  极乐世界之名,对于大乘佛教来说,不论显密各系,均极熟稔。经中提到极乐世界者,也不限于净土的专书。作比较介绍者,可分作两类:一为与极乐世界相等国土,一为胜于极乐世界之国土。
  A、相等于极乐国土者:
  1. ‘太子刷护经’云: “太子刷护菩萨及长者子……后作佛时,当如阿弥陀佛,其国亦如阿弥陀佛,时等无异,
  p. 22
  国中菩萨,往来飞行者,皆如阿弥陀佛国”[54]。
  2. ‘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卷上云: “是族姓子,于后来世,竟百千劫,皆当成佛,号曰净愿如来……,国土严净,犹如西方安养之国,功勋严净,等无有异,其寿命等亦无差别”[55]。
  3. ‘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四云: “彼土何故名曰无胜?彼土所有严丽之事,皆悉平等无有差别,犹如西方安乐世界,亦如东方满月世界,我(释尊)于彼土出现于世”[56]。
  4. ‘大宝积经’卷一百一功德宝花敷菩萨会,记述东南方有胜妙庄严世界的千云雷吼声王如来,西北方有离垢世界的种种胜光明威德王如来,今现在住世。若有净信善男子善女人,受持彼二佛名号者,未来成佛时,所得国土功德庄严,亦如西方极乐世界无异[57]。
  5. ‘灌顶经’卷十二云: “此药师琉璃光如来国土清净,无五浊、无爱欲、无意垢。以白银琉璃为地,宫殿楼阁悉用七宝。亦如西方无量寿国,无有异也”[58]。
  B、优胜于极乐国土者:
  1. ‘大乘同性经’卷上:记述毗毗沙那楞伽王,过无量劫数之后,生此娑婆世界,当得成佛,号曰善妙震声金威善净光明现功德宝盖庄严顶相毗卢遮那王如来,世界名电宝冠,除诸山阜坑坎,崖阪土石粪秽,无有女身及恶道等,而彼佛刹清净,胜彼现在阿弥陀如来佛刹[59]。
  2. ‘观世音菩萨授记经’云: “有世界名无量德聚安乐示现,其国有佛,号金光师子游戏如来……。是佛刹土,所有清净严饰之事,今为汝说。于意云何?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国土所有严净之事,宁为多否?……假若有人,分析一毛以为百毛,以一分毛滴大海水。……阿弥陀国庄严之事如(一分)毛端水,金光师子游戏佛国,如大海水”[60]。
  p. 23
  三个接受比较的净土之中,从所见的资料而言,应以极乐庄严最为殊胜。然在三个净土之中,唯有极乐净土受比较时,竟还有尤胜于极乐净土的佛国,似乎是贬低了极乐净土在诸佛国土中的重要性。其实,我们遍读大藏经时,经常发现,几乎每一部经,均被释尊强调为最好的最殊胜的法门,但其并不表示彼此矛盾,相反地倒能使人接触到任何一部经时,均可生起无上的敬意,而来如说修行。佛说法的对象有万类不等,凡是当机之法,便是无上法门。因此,若与弥陀净土有缘者,不会由于金光师子游戏佛的国土庄严,胜于弥陀净土而改变信仰,何况弥陀净土的特胜之处,不仅在于庄严,乃更在于四十八愿及九品往生的涵盖所至,广大无极,凡是有一线信心者,纵然造了五逆十恶的人,也是阿弥陀佛的慈悲摄受之辈。
  六、净土的分类
  在本文的前言中,已经提到,净土既是五乘共法,必定有其层次的类别。净土一辞,除了自心世界的净土遍及十法界之外,应该包罗人间、天国、二乘、佛乘的范围。现就资料所及,将净土分类介绍如下:
  (一)人间净土
  在净土的层次之中,人间净土最为脆弱,但却是最为亲切和基础的起点。佛在人间成佛,至少释迦是如此,将来的弥勒佛也会是如此。所以佛法的终极虽是究竟的净土,人间成佛的释迦佛,工作的重心乃在人间,而且处处强调,六道之中,唯人是修道之正器,升了天享受福报太忙,无暇修行;入了三涂所受苦报太重,或者冥顽不灵,不知修道,乃至证了二乘圣果者,由于厌离心重,以致灰身灭智,而与菩萨道绝缘。生在人间,苦乐相间,故正适合修行。所以佛陀对于获得了人身的众生,曾给予极大的赞美、鼓励,而劝人珍视此一人身。例如:‘大涅槃经’卷二有云: “生世为人难,值佛世亦难,犹如大海中,盲龟值浮孔”[61]。又如:‘称扬诸佛功德经’有云:
  p. 24
  “一切世界,设满中水,水上有板,而板有孔,有一盲龟,于百岁中,乃一举头,欲值于孔,斯亦甚难。求索人身,甚难甚难”[62]。
  这两段经证,证明佛法极重视人身本位的修行,人身难得,佛法难遇。正因为人身难得,便应好好地运用短促的身命,好好地修行。
  人间净土的完成,即是使用此一短暂的色身,修行善法,解脱生死,故有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之句,若能人人珍视人身的获得,并及时努力,修行善法,人间净土,便会在此世界出现。人间净土,可分作两个时期:释迦佛化世时期;弥勒佛降生时期。
  A、释迦佛化世时期
  此一时期,乃是指的自从释尊成道以后迄弥勒降生之前的阶段,均以释尊所说的佛法,化导世间,使得人间逐步净化,净化人间的方法,便是十善法,又名十善业道。修此十善法,能获现世利益,能致后世福报,现世净化身心,后世人天果报,乃至成无上菩提。正如‘十善业道经’云: “言善法者,谓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业道”[63]。
  根据‘十善业道经’所说,修十善法者能致现世的利益如下[64]:
  1.离杀生者:永离一切嗔恚习气,身常无病,寿命长远,恒为非人之所守护,常无恶梦,睡醒快乐,灭除怨结众,怨自解。
  2.离偷盗者:资财盈积,多人爱念,人不欺负,十方赞美,不忧损害,善名流布,处众无畏,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
  3.离邪YIN者:诸根(肉体)调顺(健康),永离喧掉(喧哗放逸),世所称叹,妻女贞节。
  p. 25
  4.离妄语者:口常清香,世人信伏,发言成证受人敬爱,言无误失,心常欢喜。
  5.离两口者:得不坏身,得不坏眷属,得不坏信誉,得不坏行,得不坏善知识。
  6.离恶口者:言不乖度,言皆利益,言必契理,言词美妙,言可承领,言则信用,言无可讥,言尽爱乐。
  7.离绮语者:为智人所爱,定能以智如实答问,定于人天威德最胜。
  8.离贪欲者: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能夺故;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
  9.离嗔恚者:无损恼心,无嗔恚心,无诤讼心,得柔和质直心,得圣者慈心,常作利益安乐众生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
  10.离邪见者:得真善意乐,深信因果,宁殒身命终不作恶,直心正见,永离一切吉凶疑网,永离邪道,行于圣道,不起身见,舍诸恶业,住无碍见,不堕诸难。
  十善法,从表面看仅是消极的不作恶,从其所得的利益看,实是积极地去行善。所以十善法修得好,必定进而去修布施等六度与四摄。如果人人都是仁慈、富足,人人都能守身如玉,守口如瓶,守心自在,这岂不就是无病苦、无贫穷、无斗争、无怖畏、无怨尤、无忧患的人间净土了吗?
  B、弥勒佛降生时期
  根据‘弥勒下生成佛经’[65]的记述,当弥勒佛下生成佛时,我们这个世界,地平如镜,名花柔草遍覆大地,种种树木,华果茂盛,城邑次比,鸡飞相及。那时人类的寿命长达一万四千岁,智慧威德色力具足。女子到了五百岁时,方出嫁结婚。那时的人类,只有三种病患:大小便利;日常饮食;寿终衰老。此外别无苦难。那时的人,皆系福德之辈,所以丰乐安隐,建筑物皆以七宝构成,亦以七宝珠玉严饰。衍道虚润清净,有大力龙王,常于半夜,降微细雨盖尘埃,使其地润泽如涂油,行人来往无纤尘染身。街巷处处有高大明珠柱,光明照耀,夜如白昼。
  p. 26
  若有便利不净,地自然裂开,受已还合。人于命将终时,自然行至冢间,平安死去。那时没有怨贼窃盗之患,城邑聚落,夜不闭户。亦无火水刀兵及诸饥馑毒害之难。诸园七宝浴池,盛满八功德水,水中遍布各色莲华。诸妙音鸟,常在其中,不可称数。果树香树,充满园中。由于风调雨顺,气候宜人,所以稼谷茂盛,不生杂秽之草,一种七获,施工甚少而收成丰富,食之营养充足而体力康壮。那时的人类,心平、意同,语言统一,喜言慰语,相见欢悦,如北俱卢洲。那时有转轮圣王出现世间,以善法统治,此阎浮提地,不用兵器,诸国自然欣伏。弥勒经中,未曾言及那时的男女之事,而说“如郁单越(北洲)人”。若依‘大楼炭经’卷一所说[66],北洲之人,男女各异处,男女欲心起时,便彼此相视随行,共相娱乐。女子怀孕,七日八日便生,生后将婴儿置于公共之处,众人喂养。七天之后,即成长如此间二十或二十五岁的青年。
  其实,若依照此种标准,以人类的不断努力,对于物质环境及社会制度的改善改良,在未来不久的时代中,当可实现。唯有天灾水火刀兵之难,人心险恶之患,能否消弥,则尚待诸十善法的推广实施,方能扭转由恶业而感得恶报的命运。不过现距弥勒降世,尚有相当长的时间过程,释迦佛既已预见其出现,我们也应当深信其必将出现。
  (二)天国净土
  天国,是指人间以上的众生所居之处。从佛教的分类而言,天国分有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的三大层次,各界又各有不同的层次,通常是说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共计二十八个层次。欲界天是因修五戒十善而生的福报欲乐天,色界天是修禅观成功而生的禅定天,无色界天亦系修禅定者所生,唯其深细,已超越了意识感受的境界。三界本是未解脱生死轮回的凡夫所居,却有方便大小乘圣者,作更进一步完成最后历程的转换息脚之处,那就是:色界有五净居天,不是因禅定力生,乃是小乘的三果圣者,死后所生之所,在此修成阿罗汉果,即出三界,生于五净居天者,虽未出三界,但已决定不再还至轮回生死界中,故又称之为五不还天。欲界有最后身菩萨必居的兜率天,
  p. 27
  虽在欲界范围,却是清净天国,而非欲乐天国。色界以上者属于自心世界的领域,本文不作深论。今要介绍者是欲界的欲乐天国及清净天国。
  A、欲乐天国
  欲界的天国有六个层次,从人间的地面往上数,它们是:四王天、忉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欲乐天国的物质环境,较诸人间,轻微、美妙、精细,也都以七宝、美音鸟、宫观、园林、花果、音乐、歌舞、饮食、衣服等,作为享受的资具,其寿命逐层向上,越高者越长寿。男女欲事,则四王天及忉利天与人类同,身身交会成阴阳,焰摩天以身相近,兜率天相互执手,化乐天彼此熟视,他化自在天男女暂视,以为阴阳。唯其寿命虽长,亦有中夭者。天国虽安乐,亦有阿修罗来与之战斗者。天福享尽,五衰相现,命终之后,仍不免要还堕三涂者。所以欲乐天国,不是真正安稳的归宿处。
  B、清净天国
  清净天国,即是最后身补处菩萨所居的兜率净土,依照‘弥勒上生兜率天经’[67]所见,当弥勒菩萨生到兜率天时,即有五百万亿天子,以天福力,造作宫殿,各各脱下自己的栴檀摩尼宝冠,以此宝冠,化作五百万亿宝宫,宫有七宝所成的七垣,各宝皆出五百亿光明,每一光明中有五百亿莲华,每一莲华化作五百亿七宝行树,每一片树叶有五百亿宝色,每一宝色又各有五百亿阎浮檀金光,每一金光中出五百亿诸天宝女,每一宝女各各立于树下,各各手执百亿宝及无数璎珞而出微妙音乐,音乐之中,皆在演说不退转地的法轮之行。宝树生果,果色生光,光中流出众音妙乐,皆在演说大慈大悲之法。五百亿的七宝行树,庄严著垣墙,受自然的微风吹动,树树相互振触,所出音乐,亦系演说苦、空、无我、无常及诸波罗蜜。
  有一大神,名为牢度跋提,发愿为弥勒菩萨建造善法堂,他的额上即出五百亿宝珠,珠光回旋空中,化为四十九重微妙宝宫。
  p. 28
  诸栏楯间,自然化生九亿天子,五百亿天女,奏诸微妙音乐,演说十善法及四弘誓愿。诸天闻者,皆发无上菩提之心。
  兜率天的诸园之中,皆有八色河流,每一河流皆用五百亿宝珠筑成,各河渠中有八味之水,水由四朵宝华中流出,每一华上有二十四位天女,身相微妙,犹如菩萨庄严,手中化出五百亿宝器,器中盛满了诸天甘露,而其左肩荷无量璎珞,右肩荷无量乐器,如云升空般地从水中涌出,所发音声,皆在赞叹菩萨六波罗蜜。
  若有众生发愿往生兜率天者,自然得此二十四位天女相侍,亦有七宝所成的大师子座,供给坐卧。也会得到十方梵王及诸小梵王各持梵天诸宝,前来供养,各天的天子天女,亦各持宝华,布于座上,诸华自然皆出五百亿宝女,妙色无比,手执乐器,所奏音乐,皆系演说苦、空、无常、无我及诸波罗蜜。
  兜率天上,虽有无量无数的天子天女,但无男女YIN欲之事,往生彼天的众生,皆是莲华化生,所以有别于欲界第四层次的兜率天。虽其寿量亦同于欲界第四天,为四千岁,相当人间的五十六亿万年,但其却有欲乐与清净的不同。因此注经家们把欲乐的兜率天称为外院,而把清净的兜率天称为内院。
  (三)佛国净土
  佛国净土的数量,应与诸佛的数量相等,甚至由于一个而有不同的几个净土者,那就应该说佛国净土之数,远超过十方三世诸佛之数。可是我们从三藏资料之中,虽见有许多佛及佛土之名,而对于特定的佛土有较为详细的介绍者,乃寥寥可数。现在例举三个佛土如下:
  A、东方药师佛的琉璃光净土
  关于药师佛的经典及仪轨,虽然不少,述及琉璃光净土的经典更多,但对琉璃光净土的详细介绍则未之见。从‘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所见,仅仅如下的数语: “彼佛土,一向清净,无有女人,亦无恶趣及恶音声。琉璃为地,
  p. 29
  金绳界道,城阙宫阁,轩窗罗网,皆七宝成,亦如西方极乐世界,功德庄严,等无差别”[68]。
  也许由于释迦世尊,首先已介绍过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既然药师佛的琉璃光净土,所有的功德庄严均与极乐世界等无差别,也就不必另加说明了。
  B、东方阿閦佛的妙乐世界
  依据‘阿閦佛国经’卷上快善品的叙述[69],当阿閦佛成佛之时,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人民及诸欲天,皆舍秽浊思想,身心安稳,亦无疲倦。阿閦佛的菩提树,皆以七宝作成,枝叶下垂,栏楯围绕。阿閦佛国,无三恶道,一切人民皆行善法,其地平正,所生树木,无有高下,没有山陵溪谷,行走于世,踏之柔软下陷,举足还复如故。其国人民,无有风、寒、气等三病,亦无恶色丑陋之者,无有牢狱,YIN怒痴心微薄,无有邪见异道。国中有树,花果常有,供给衣服,殊妙而不褪色,香美等如天华。天厨供饮食,无有断绝时,随念自现前。其国浴池中,常盈八味水。其国玉女宝,凡女所不及,亦胜轮王的女宝,百倍千倍乃至亿倍。阿閦佛国之人民,不须为了生活而忙,故无耕作,亦无贩卖。其国虽有女人,却不著于爱欲YIN,由于因缘而自然爱乐。彼国女人,无有恶舌、嫉妒,妊身之时以及产时,身不疲倦,意念不倦,亦无有诸苦及臭处恶露。
  其国风吹梯陛树时,便作慈悲音声,虽极妙五音,不及阿閦佛国的风吹梯陛树木音声。
  从如上所见于‘阿閦佛国经’的叙述,妙乐世界的物质建设,已超过人间净土。在精神建设方面则众生尚有微薄的贪欲、嗔恚、愚痴,虽不著于爱欲YIN,仍有自然爱乐而有女人的怀孕生产,比诸兜率净土的已无男女欲事,皆系莲华化生者,尚嫌不足。
  C、西方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
  在所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净土之中,被介绍得最多的,资料最丰富的,乃是极乐世界。例如‘阿弥陀经’等共六十余种经典,
  p. 30
  皆介绍了极乐世界。由于资料庞杂,异见亦不少。比如对于极乐世界究属于法报化三土之中的那一类,可谓众说纷纭,‘大乘同性经’、‘摩诃俱絺罗经’、‘悲华经’、‘楞伽经’、‘华严经’寿命品、‘佛地经’卷一等,均说极乐世界是报土。‘鼓音声经’等,说是变化土。‘大智度论’等说是通于报化二土。中国的慧远、智顗、吉藏等诸师,依据‘观无量寿经’及‘观世音菩萨授记经’等,说极乐世界是应化土。迦才的‘净土论’则作调和之说,以为初地以上菩萨正体智所见者是法身净土,加行智所见者是报身净土,地前菩萨及二乘凡夫所见者,即是化身净土。又关于极乐国土中有无二乘人的问题,亦有异说异见。例如‘大阿弥陀经’、‘无量寿经’、‘智论’卷三十四、‘十住毗婆沙论’卷五等,均说彼土有声闻众。‘悲华经’卷三、‘大悲分陀利经’卷三、‘如来智印经’、‘往生论’等,则说彼国无二乘,纯系菩萨所居土。中国用慧远、昙鸾、智顗、吉藏、善导等诸师,皆有会通此矛盾的意见。
  现依‘无量寿经’卷上所见者[70],介绍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
  其佛国土,自然以七宝合成,面积恢廓广大,不可极限,光明辉耀,微妙奇丽,清净庄严,超逾十方一切世界。无有三恶道,亦无四季变化,时常不寒不热,调和舒适。
  彼佛威神光明第一,众生遇此光者,三垢消灭,身意柔软,欢喜善心,自然而生。彼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其土声闻、菩萨天人等众的寿命,亦如彼佛。其土的声闻、菩萨,数亦不可称说,无不神通智慧,威力自在。
  彼国七宝诸树,遍满世界,行行相值,茎茎相望,枝枝相准,叶叶相向,华华相顺,实实相当,荣色光耀,清风吹动,出五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和。
  其道场树,众宝合成,周匝条间,垂宝璎珞,百千万色,变异无穷,无量光炎,照耀无极,出妙法音,普闻十方一切国土,闻其音者,得深法忍,睹其色者,触其光者,知其香者,舌其味者,一切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转,
  p. 31
  至成佛道。六根清净,无诸烦恼。
  彼国殿堂宫观,皆七宝成,复以真珠、明月、摩尼众宝以为覆盖。其殿堂内外左右,有诸七宝浴池,八功德水,充盈其中,清净香洁,味如甘露。池上有栴檀树,华叶垂布,香气普薰,各色莲华,出于水上。波扬无量自然微妙音声,所谓三宝声、无我声、寂静声、大慈悲声、波罗蜜声、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声。
  若欲食时,七宝应量器自然现前,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虽有诸妙饮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意以为食,自然饱足,身心柔软,无所味著,事毕化去,时至复现。
  又从‘无量寿经’卷下、‘平等觉经’卷一、‘大阿弥陀经’卷一等所述,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女人,女人往生彼国,即成男身。如‘观世音菩萨授记经’云: “彼佛国土,尚无女名,何况有实,其国众生,净修梵行,纯一化生,禅悦为食”[71]。
  由以上介绍看来,阿閦佛国人民,虽不著爱欲,仍有女人及欲事。弥勒净土虽有女人,已无爱欲及欲事。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既无欲事,更无女人,又且往生彼国的众生,皆能住不退位,以至最后成佛,此为其他佛国之所不及。不过,如前所说,由于有关弥陀净土的资料庞杂,异见亦不少。又如无量寿经说,若欲食时,百味饮食自然现前,‘见色闻香,意以为食’。可是观世音菩萨授记经又说,彼国众生,是以‘禅悦为食’的。禅悦为食是定中食,意以为食是散心食,凡此不同的记述,已有历代诸师,设想将之会通,成为各家之说,也为学者增加了研究深思的机会。
  七、如何生净土
  诸佛的净土之建立,既非为了诸佛自己,而是为成就众生的道业,故必劝诱众生往生诸佛的国土。至于如何往生佛国?在各有关的净土诸经之中,具有代表性的说明者,试举四例如下。
  p. 32
  (一)弥勒净土
  此处所指,是弥勒的兜率天净土,不是弥勒佛下生时的人间净土,此在净土法门之中,仅次于弥陀净土而受到许多人的向往,故在本条下,先介绍如何往生兜率净土,再介绍那一些人求生了兜率净土?
  A、往生兜率天的条件
  依据沮渠京声译‘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所述[72],求生兜率天者,是在释迦世尊灭度之后,诸信佛弟子,若有精勤修诸功德,威仪不缺,承事佛塔,供养香花,行众三昧,深入正受,读诵经典者,应当至心,念佛形像,称弥勒名,虽不断烦恼,不得六通,若一念顷,受清净八关戒斋,修诸净业,发弘誓愿,命终之后,便如壮士展臂之间,即得往生兜率天上,于莲华上,结跏趺坐,有百千天子围绕,作众伎乐,散诸妙华,并且赞云: “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于阎浮提广修福业,来生此处,此处名兜率陀天,今此天主,名曰弥勒,汝当归依”。此人应声即礼弥勒,礼已谛观弥勒眉间白毫相光,即得超越九十亿劫生死之罪。菩萨随其宿缘,为说妙法,令其坚固,不退转于无上道心。
  若有众生,清净诸业,行六波罗蜜,必定无疑,当得生于兜率天上,随遇弥勒,亦当随从弥勒,下生人间闻法,于未来世,亦得值遇贤劫一切诸佛,受菩提记。
  由此可知,求生弥勒的兜率净土,不必断尽烦恼,获得六通,但能修十善法,行六度行,供养承事,忆念佛像,称诵弥勒圣号,持戒守斋;读诵经典而发弘愿者,必可往生。乃系带业往生彼国之后,亲见菩萨,归依而观其白毫相光,消除九十亿劫生死之罪。闻说妙法,得不退转。
  从方便的角度而言,弥勒净土似乎尚无弥陀净土之殊胜而有多门。因为此一弥勒净土之往生,是间乎难行道及易行道之中,也更强调以众生的自力修行来达成往生的目的。不过也有优胜于弥陀净土的法门者,凡生兜率净土者,
  p. 33
  即时莲华化生,即时闻法消业,位证不退。不像弥陀净土尚有边地胎生者,佛国五百岁,常不见佛闻法;下品下生者,十二大劫后,莲华方开。
  B、求生兜率天的实例
  此在印度及中国的史料之中,均有不少例子的记载,现在举其数例如下:
  1.印度人之求生兜率天的实例:
  (1)巴利文系的‘大史’云,西纪前二世纪顷,有锡兰的达塔迦摩尼王(du??hagāmani),死生兜率。
  (2)‘出三藏记集’卷十,有婆须蜜升兜率,继弥勒后作佛的记述。又说弥妒路刀利及僧伽罗刹,亦升兜率。
  (3)世亲传所记,无著菩萨屡往兜率。
  (4)‘西域记’卷五,有说无著、世亲,与师子觉相约,同生兜率。
  (5)‘慈恩传’卷二说天军(提婆犀那),常往来于睹史多天(兜率天)。
  2.中国人之求生兜率天的实例:
  (1)‘高僧传’卷五及‘名僧传抄’的道安传说,道安尝与其弟子法遇等八人,于弥勒像前立誓,愿生兜率。‘高僧传’的僧辅并昙戒传,也说僧辅等人,继承其师道安之迹,皆愿求生兜率。
  (2)‘名僧传抄’道汪传,记述蜀人常元祖死后,其友人梦见他说: “我从汪法师受菩萨戒,今得生兜率天”。同传的僧印传,法盛传,亦说与师友等多人求生兜率。
  (3)‘续高僧传’卷八的法上传说,他与弟子净影寺的慧远及僧休等,亦愿往生兜率天。
  (4)‘续高僧传’卷十二及‘法苑珠林’卷十六的灵干传,说他于隋开皇十七年遇疾气绝,至兜率天,见到慧远及僧休等已在那里。
  p. 34
  (5)‘续高僧传’卷四玄奘传及‘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十,均说玄奘于危笃之时,默念弥勒,并说偈而教傍人唱诵 “南谟弥勒如来应正等觉,愿与含识速奉慈颜,南谟弥勒如来所居内众,愿舍命已,必生其中”[73] 。
  (6)‘宋高僧传’卷四,窥基传有云:生平勇进,造弥勒像,愿生兜率。嗣后法相宗的诸师,均愿往生兜率天。
  (7)‘宋高僧传’卷十四的道宣传,亦云宣公愿生睹史天宫。
  (8)近代中国的太虚、虚云、慈航等诸师,亦均求生兜率天宫,亲近弥勒菩萨。
  若以时间计算,加上个人的修持而有了相当强的自信心者,求生弥勒净土,是比较妥当而切乎实际的。如果戒定慧的三学之力微薄,仍能深信得以往生弥勒净土者,恐怕较为困难。正因如此,古来求生弥勒净土的兜率天宫者,均非泛泛之辈。
  (二)药师净土
  药师琉璃光如来,的确有其国土,但是要从药师经典之中发现劝人求生彼国者,颇为不易。‘药师如来本愿经’中所见彼佛所发诸愿,乃为人间众生的灾横病难疾苦,而作种种的大解救,未曾说到把众生接引往生琉璃光土。唯于其十二大愿的第一愿中,说到在其成佛之时,生其国土的众生,皆如药师如来自身无异,身光照耀无量无边世界,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以为庄严。这似乎是说,若有众生,生彼国土者,必须已有如此福德成就。不像其他佛土,凡人、二乘亦得往生。因此,药师本愿经中倒是鼓励众生往生西方净土,而云: “此诸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私,及余信心善男子善女人等,受八分斋,或复一年,或三月,受持诸戒,以此善根,随所喜乐,随所愿求,若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如来所者,由得闻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故,于命终时,有八菩萨,乘空而来,示其道径,即于彼界,种种异色波头摩华中,自然化生”[74]。
  因为药师经中,未见一定的求生彼国之法,所以略备一格。药师如来之受普遍崇信,在乎追求现世安乐,已如前述。
  p. 35
  (三)阿閦净土
  阿閦佛国,在不少的经典中受到释尊的介绍,只由于经中所述彼土的条件,尚有女人及生育之事,虽然其国众生不著YIN,女人之法超胜轮王的女宝,终究仍有男女事。且在烦恼的问题亦仅“YIN怒痴薄”,虽亦保证生彼国者,可得不退转位,直至成佛。然在成就众生的方便上,不及极乐净土的涵盖之广,在离欲的清净程度上,又不及兜率净土的设施之纯,所以历史上甚少见到有人发愿往生彼国。倒是由于彼国有清净美貌的玉女,引起存有邪思者的发愿往生彼国[75] 。不过‘阿閦佛国经’卷下,也很明确地介绍了如何求生彼国的方法。
  A、 “菩萨摩诃萨,当学阿閦佛昔求菩萨道时,行当发如是愿:‘令我生阿閦佛刹’。……菩萨行布施度无极、戒度无极、忍辱度无极、精进度无极、一心度无极、智慧度无极,持愿无上正真觉,得在阿閦佛边。菩萨摩诃萨用是故,得生彼佛刹”[76]。
  B、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讽诵阿閦佛德号法经。闻已即持讽诵。愿生阿閦佛刹者,临寿终时,阿閦佛即念其人。……不复转会,当得所愿及无上正真道。若有他异因缘,无能娆害者,如是火、刀、毒、水,是亦不行。若复有挝、捶者,是亦不同。亦不畏人非人。其人如是等见护,便生阿閦佛刹”[77]。
  如上的介绍,可知求生阿閦佛国的方法,乃是发愿、修六度、讽诵‘阿閦佛国经’,持诵阿閦佛圣号,而愿往生彼国者,临终必得彼佛护念,生其国土,得不退转,成无上道。
  (四)弥陀净土
  有关如何求生弥陀净土的资料很多。今仅就常见、常用的三部圣典中所述者,分别介绍如下:
  A、‘阿弥陀经’所说:
  p. 36
  ‘阿弥陀经’有云: “不可以少善根、(少)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又云: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78]。
  根据此一要求,往生弥陀净土,当非易事,必得具有多善根、多福德、持名念佛,念至一心不乱,到了命终之际,必得心不颠倒,方得往生彼国。此与求生兜率净土的条件,几乎类似,亦即非常强调戒定慧三学的自力修持,因其“善根福德”属于“戒”,“一心不乱”属于“定”,“心不颠倒”属于“慧”也。
  B、‘无量寿经’卷下所说
  本经将往生极乐世界的条件,分作莲华化生及边地胎生的两类。
  1. 莲华化生者:
  (1) “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79]。
  (2)又说十方世界的诸天及人,若有至心,愿生彼国者,凡有三等,称为三辈:)
  (a) 上辈者: “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转”[80]。
  (b) 中辈者: “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绘燃灯,散花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其人临终,无量寿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功德智慧,次如上辈”[81]。
  p. 37
  (c) 下辈者: “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82]。
  以上所举,说明愿生西方弥陀净土者,有四个原则:(1)要有信心、愿心、至诚心、回向心、菩提心。(2)闻佛名号、一向专念、十念乃至一念,念彼阿弥陀佛。(3)若犯五逆者,诽谤正法者,虽愿往生彼国,亦不得往生彼国。(4)若能出家,修诸功德,而求愿往生者,临终佛自来临;若是在家修善法、持斋戒、饭僧、造塔像、燃灯、散花、烧香,而求愿往生者,临终化佛来临;不能作诸功德,但能信乐深法,不生疑心,而求愿往生者,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
  2. 边地胎生者:
  此所谓边地,不是人间的偏远之地,系指不能立即花开而见佛闻法的西方极乐世界众生,住于大宫殿中,于西方的时间五百岁,在宫殿中,不见佛的世界,如处母胎,不见母胎之外的事物,故称胎生。举其经文的记述如下:
  ‘无量寿经’卷下云: “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彼国。此诸众生,生彼宫殿,寿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是故于彼国土,谓之胎生”。又说: “其胎生者,所处宫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于其中,受诸快乐,如忉利天”[83]。
  此一胎生的救拔,补助了少智者无力信乐深法的不足,虽其智力不足以信乐深法,但仍信罪福因果,修习十善而愿生彼国者,亦为弥陀的愿力所被。虽在被度之后,仍不见佛,然其随著所修善本的功德多少,所感得的胎宫也有大小,唯其最小的也有百由旬,大至五百由旬。住在此等宫殿之中,所受快乐之胜,犹如忉利天宫。
  p. 38
  无量寿经对于往生净土者,给予不同的层次等级,所被众生的对象,远比阿弥陀经的要求,宽大得多。使得弥陀净土的救济,变为普遍广大。
  C、‘观无量寿佛经’所说
  本经又称为‘十六观经’,既称观经,可知是讲述观想方法的经典,前十三观,是观想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相,后面三观,则为说明上中下三等共九品的往生条件。依正庄严相的观想法,通于一般的禅观方法,所不同者,使用本经的观法,虽也能够达到自心净土的定慧境界,例如本经说到: “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观于西方极乐世界,以彼佛力故,当得见彼清净国土,如执明镜,自见面像。见彼国土,极妙乐事,心欢喜故,应时即得无生法忍”[84]。而其目标则为往生极乐世界。
  本经的主旨,是在教人如何求生西方净土,其步骤分作三点进行:(1)当修三福,(2)当修十六种观想方法,(3)最后三观实则是在介绍九品往生。本文不论其观想方法,故仅介绍其三福及九品如下:
  1. 欲生彼国,当修三福[85]:
  (1)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2)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3)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此三福,实即是一切修行法门的基础,重点在于“戒”的精神,其次的读诵大乘乃为发“慧”,再次的修行观法,即是禅“定”的流类。唯有述及九品往生,则逐渐加强了依仗佛陀愿力,而得生彼国的色彩。
  2. 凡生西方,有九品人[86]:
  (1)上品上生者:若有人,修三福,并具至诚心、深心、发愿回向心者。一日乃至七日,必得往生彼国,生彼国时,
  p. 39
  见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无量诸天,至行者前,放光授手,赞叹行者,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身乘金刚台,随彼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闻演妙法,悟无生忍,经须臾间历十方无量诸佛,次第受记,还至极乐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
  (2)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大乘方等经典及善解义趣,但能于第一义谛,心不惊动,且能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发愿求生彼国,临终之时,见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及无量大众围绕,持紫金台,行者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紫金台如大宝华,经一宿即开,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法,即下金台,礼拜赞叹世尊,经七日,即于无上菩提,得不退转。经一小劫,得无生法忍。
  (3)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生极乐世界。彼行者命终之时,见阿弥陀佛及观音势至,与诸眷属,手持金莲华,化作五百化佛,来迎此人。此人坐金莲华已,华便自合,随世尊后,往生彼国七宝池中,经一日一夜,莲华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三七日后,乃能了了,闻众音演妙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初入圣境。
  (4)中品上生者:若有受持五戒、八戒、及诸戒行,不造五逆等众过,以此功德,回向发愿,求生彼国者,临命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离苦之法。行者坐莲华台,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生彼国,莲华即开,闻众音声,赞叹四谛法,应时即得阿罗汉道。
  (5)中品中生者:若有一日一夜受持八戒斋,或一日一夜受持沙弥戒,或一日一夜受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生极乐世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华来迎行者,并赞此人顺三世诸佛教故,得佛来迎,坐莲华上,往生彼国,在宝池中,经七日莲华乃开,见佛闻法,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
  p. 40
  (6)中品下生者:若有孝养父母,行世间仁义者,命欲终时,遇善知识,广为其说阿弥陀佛的极乐国事,亦说弥陀因地时所发的四十八愿,命终即生西方,经七日后,遇观音及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
  (7)下品上生者:若有众生,虽不诽谤大乘方等经典,然其多造恶法,无惭愧心者。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赞大乘十二部经的经目名称,即能除却千劫极重恶业。复教此人合掌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即得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即派化佛、化观音、化势至,至行者前,赞此人以称佛名故,诸罪消灭,得生西方。乘宝莲华,生彼池中,经七七日,华开得见观音势至,放光为说十二部经,闻已信解,发无上菩提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
  (8)下品中生者:若有毁犯五戒、八戒、具足戒者,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如此罪人,应堕地狱者,命欲终时,若遇善知识,为其赞说阿弥陀佛威德光明,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业已现前的地狱猛火,化作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往生七宝池中的莲华之内,经六劫华开而见观音势至,安慰此人,为说大乘经典。闻法之后即发无上道心。
  (9)下品下生者:若有众生,作不善法,五逆十恶,应堕地狱,多劫受苦者,命欲终时,若得遇善知识,说法安慰,教令念佛,而此人苦重,无法念佛者,应教此人,但称归命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念念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人,即见如太阳大小的莲华,接其往生彼国,住于华中经十二大劫,华开得见观音势至,以大悲音声,广说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即发无上菩提之心。
  以上不厌其繁地介绍九品往生之说,乃由于弥陀净土的特色,在于不舍任何一个尚有一念向善的众生。然在众生群中,善根各有深浅,修行各有勤惰,所得往生弥陀净土的待遇,自然也应有其高下。在其他诸经,甚至是‘无量寿经’,
  p. 41
  只说三辈众生,往生彼国,若造五种逆罪及诽谤正法者,便为弥陀四十八愿所不收。到了‘观无量寿经’,虽仍未说于诽谤正法者亦有开例,却为造了十恶五逆的罪人,以及严重毁犯禁戒的四众佛子,开了方便之门,允其列为下品下生,足征佛陀的慈悲广大。
  大致上说:(1)上品的三等,重于大乘慧的掌握者。往生者以得无生法忍(八地菩萨)及初地菩萨为中近程目标,成佛为最终目标。(2)中品的三等,重于小乘戒的坚守者,以及世界伦常道德的遵行者。往生者但能得小乘圣果,三等的差别,则在证得阿罗汉果的迟早先后。(3)下品的三等,乃为造恶的四众佛子,以及未进佛教的造大恶业之人,所开的大方便门。他们以下品往生彼国之后,或经十小劫得入初地,或经六劫始发无上菩提之心,或经十二大劫,始得消罪而发无上菩提之心。不论如何,以此三品九等,全收一切众生,往生极乐世界,乃是给了此界众生无限的安慰、希望及鼓励。
  不过中品往生的三等众生,以成就二乘圣果为其极致,可能会被误以他们将是永远的声闻,而且阿弥陀佛在迎接上品上生的众生时,也有百千比丘声闻,随侍同往。此对往生彼国之后,求取无上菩提的不退转地之目的,似有违背。对此如何解释?确是难题。愚见以为,弥陀净土虽有声闻,而非决定永远的声闻,是为接引一类声闻根性的众生,所以彼国有声闻众,然其必将于多闻薰习之后,回小向大,成就无上菩提。
  (五)难行道与易行道
  佛法之中,有靠自力修行证悟的难行道,经三大阿僧祇劫,修行菩萨道,生生世世,以身命作布施,将身心奉献于尘刹的众生,以身作众生的床座,以血为众生的饮料,以肉为众生的食品。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方可满其成佛的功德。可是薄地凡夫,愚痴障重,忍力不足,悲心不持久,愿力敌不过业力,以致多有退失初心者。故有诸佛慈悲,以愿力成就其净土,广收心志脆弱的众生,先生净土,到了不退无上菩提之时,再到众生界来,度脱广大的众生。
  p. 42
  故称前者为难行道,后者为易行道。
  ‘十住毗婆沙论’卷五易行品,有云: “至阿惟越致地(不退转地)者,行诸难行,久乃可得。或堕声闻辟支佛地,若尔者,是大衰患”。又云: “是故若诸佛所说,有易行道,疾得阿惟越致地方便者,愿为说之”[87]。
  同论又云: “行大乘者,佛如是说:发愿求佛道,重于举三千大千世界。汝言阿惟越致地,是法甚难,久乃可得,若有易行道,可疾得阿惟越致地者,是乃怯弱下劣之言,非是大人志干之说。汝若必欲闻此方便,今当说之”[88]。
  从上引龙树菩萨所说的两段话,可知要得不退转地,不是易事,成佛之道,重如举起三千大千世界,可见其难。因为若有众生知难,而退大乘入小乘,乃是大遗憾事,所以,易行道虽是怯弱下劣者的要求,既然有人不是“大人志干”,就把易行道介绍了出来。
  易行道的确为绝对多数的行者所需,难行道的决定力要靠行者自己,易行道则但有信愿深心,回向往生,即可仗佛愿力,得不退转。唯其易行道亦得有行者自己的善根福德为其基础,方为安全可靠。前举‘观无量寿经’的“三福”,‘阿弥陀经’的“善根福德”,已如此说,再引‘十住毗婆娑论’卷五愿品,亦作如此说: “诸善根成就,业障碍已尽,如是之人,得闻佛名。又是诸佛本愿因缘,便得往生”[89]。
  因此,虽在鼓吹易行道的净土诸经,亦皆强调修持解脱道及菩萨道的重要,而且一切佛法皆以人天善法为其根本,所以愿生诸佛净土的行者,也均得准备往生净土的福德资粮。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脱稿于纽约禅中心,费时二十天。
  p. 48
  作者案:本文所引资料。均依第一手原典,并注明出处,为求行文简明,偶有节略者,均可按照注条查对其原典字句。
  p. 1
  A Survey of the Pure Land Thought
  Rev. Sheng-Yen
  The Pure Land is sought after by all schools of Buddhism. It is a result of the Buddhas' original vows and sen tient beings' faith and practice. 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Pure Lands: the Pure Lands of another world, of the present world, and of the inner world, each kind comprising innumerable worlds in the ten directions of the universe and in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In this article, available information concerning the subject has been collected from the Taisho Tripitaka and introduced to the reader, the establishment, classification, and beauty of each Pure Land are analyzed, and the background and the method of seeking for the Pure Land are explained. Among the innumerable lands, only a few most-often-heard-of ones are selected for treatment. They are compared, their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pointed out, and the reasons for their feasibilities explicated. Emphasis is placed on the Aksobhya Buddha Land in the east, the Amitabha Buddha Land in the west, the Human Pure Land in the Sahā World, and the Maitreya Pure Land in the Tusita Heaven, with the last one receiving special focus.
  [1] 大正十二,三四六上。
  [2] 大正十二,三四四下-三四六上。
  [3] 大正十二,二七八上。
  [4] 大正二十六,三三上。
  [5] 例如观无量寿经的下品往生条下有云:①“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大正十二,三四五下)。②“此人闻(五分法身名)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大正十二,三四六上)。③“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劫生死之罪”(大正十二,三四六上)。④又云:“但闻(弥陀)佛名,(观音、势至)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大正十二,三四六中)。此皆在命终之前罪业,而后往生彼国的说明。
  [6] ‘佛地经论’卷一有云:“地前大众,见变化身,居此秽土。地上大众,见受用身,居佛净土”。又云:“受用身土,略有二种:(1)自受用,谓诸如来三无数劫所修无边善根所感,周遍法界,为自受用大法乐故。……(2)他受用谓诸如来为令地上诸菩萨众,受大法乐,进修胜行,随宜而现,或胜或劣,或大或小,改转不定,如变化土”(大正二十六,二九三上及中)。
  [7] ‘成唯识论’卷十云:“法身有三相别:(1)自性身,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化平等所依。……(2)受用身,此有二种:①自受用,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集无量福德资粮,所起无边真实功德,及极圆净常遍色身,相续湛然,尽未来际,恒自受用,广大法乐;②他受用,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法轮,决众疑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3)变化身,谓诸如来,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菩萨众、二乘异生,称彼机宜,现通说法,令各获得诸利乐事”(大正三十一,五七下—五八上)。
  [8] ‘维摩经略疏’卷一云:“明佛国者,诸佛利物,差别之相,无量无边,今略为四:一、染净国,凡圣共居;二有余,方便人住;三果报,纯法身居,即因陀罗网无障碍土也;四常寂光,即妙觉所居也”(大正三十八,五六五中—下)。
  [9] 大正八,八二八上。
  [10] 大正藏十四卷所收:①菩提流支译‘佛名经’十二卷。②后人依据菩提流支译本,增列菩萨、声闻、缘觉等成为三十卷。
  [11] 大正藏十四卷收有‘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一卷、‘现在贤劫千佛名经’一卷、‘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一卷,且此三经各有一种别译本,而其初译,均不知其译者为谁。
  [12] 大正十二,三四六下。
  [13] 大正十二,二七O上。
  [14] 大正十一,一七五下。
  [15] 大正十四,四O一中。
  [16] 参考望月佛教大辞典第五卷四八九O至四八九三页。
  [17] 大正十二,五O八下—五O九上。
  [18] 大正九,四三中。
  [19] 大正十七,八七五下。
  [20] 大正十一,八九九中。
  [21] 大正十二,三五七上。
  [22] 大正三,一八八下。
  [23] 大正三,一八九中。
  [24] 大正三,一九一中。
  [25] 大正三,一九二中。
  [26] 大正九,一一下。
  [27] 大正九,二O下。
  [28] 大正九,二一上。
  [29] 大正九,二一下。
  [30] 大正十五,一五八上。
  [31] 大正一,三一六下。
  [32] ‘悲华经’卷七,大正三,二一二上及下。
  [33] 大正十四,五三八中—下。
  [34] 大正十四,五四二下—五四三上。
  [35] 大正十二,三四三上。
  [36] 大正十,一二八上—中。
  [37] ①坛经疑问品云:“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大正四八,三五二上)。②坛经定慧品云:“如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大正四八,三五二下)。
  [38] 大正四八,三五二上—中。
  [39] 大正五一,四五九下。
  [40] 大正四六,五四上。
  [41] 大正十一,七五五中。
  [42] 大正八,一三六上。
  [43] 大正十二,二六七中。
  [44] 大正三,一七四下。
  [45] 大正二五,一O八中。
  [46] 大正十四,五三八上。
  [47] 大正二十六,三二上。
  [48] 大正十一,六八上—中。
  [49] 大正十五,一四O上—下。
  [50] 大正十三,一O八上—中。
  [51] 大正十二,五六中。
  [52] 大正十二,六三上。
  [53] 大正十一,八九二中。
  [54] 大正十二,一五四下。
  [55] 大正十一,八九五下。
  [56] 同注十七。
  [57] 大正十一,五六五中—下。
  [58] 大正二十一,五三三上。
  [59] 大正十六,六四五上。
  [60] 大正十二,三五五下。
  [61] 大正十二,三七二下。
  [62] 大正十四,九五上—中。
  [63] 大正十五,一五八上。
  [64] 参见大正十五,一五八上中下。
  [65] 弥勒下生经有两译:①是竺法护译;②是鸠摩罗什译。均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卷。
  [66] 大正一,二八O中。另参见‘起世经’卷二。
  [67] 大正十四,四一八—四二O上。
  [68] 大正十四,四O二上。
  [69] 大正十一,七五五上—七五六中。另外参考‘大宝积经’不动如来会的刹庄严品(大正十一,一O五)。
  [70] 大正十二,二七O上—二七一下。另外参考‘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大正十一,九六下—九八上)。
  [71] 大正十二,三五五下。
  [72] 大正十四,四二O上。
  [73] 大正五O,二七七。玄奘于临终,前向大众辞别词有云:“愿以修福慧,回施有情,共诸有情,同生睹史天弥勒内眷属中,奉事慈尊。佛下生时,亦愿随下,广作佛事,乃至无上菩提”(同上)。
  [74] 大正十四,四O二下。
  [75] ‘阿閦佛国经’卷上有云:“尔时有异比丘,闻说彼佛刹之功德,即于中起YIN欲意,前白佛言:天中天,我愿欲往生彼佛刹。佛便告其比丘言:痴人!汝不得生彼佛刹,所以者何?不以立YIN欲乱意者得生彼佛刹,用余善行法清净行,得生彼佛刹”(大正十一,七五六上)。
  [76] 大正十一,七六一中—下。
  [77] 大正十一,七六三上。
  [78] 大正十二,三四七中。
  [79] 大正十二,二七二中。
  [80] 同前注。
  [81] 大正十二,二七二中—下。
  [82] 大正十二,二七二下。
  [83] 大正十二,二七八上。
  [84] 大正十二,三四一下。
  [85] 大正十二,三四一下。
  [86] 大正十二,三四四下—三四六上。
  [87] 大正二十六,四O下—四一上。
  [88] 大正二十六,四一上—中。
  [89] 大正二十六,三三上。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