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晓法师:述说唯识二十颂 01.论题说明


2014/9/3    热度:424   

刚晓法师:述说唯识二十颂 01.论题说明

 

  论题说明

 

  感谢各位的捧场,大家大老远的跑到这儿来,抽出这空儿,也很不容易,现在人都忙,下边儿我就免去一切客套,直奔主题。

 

  这次是来说《唯识二十颂》的,其实说二十颂就有点儿不太严谨,应该叫做《唯识二十论》。这部论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颂语,另一部分呢,是解释颂语的长行,为了节省时间,我们这次就单单说这颂语部分。

 

  目下的佛教,以净土宗为最盛,但这是表面上的情况,真正能够把净土宗的教理给讲得尽善尽美的,也是差无几人,这就使得万修万人去的法门却变成了十修九不去。净土宗如此,那么唯识宗呢?更别提了,境况还不如净土宗。

 

  《唯识二十论》和《唯识三十颂》是唯识宗很重要的论着,《三十颂》是完整地建立唯识的理论体系,《二十论》则是站在唯识的立场上,批判跟唯识不合的观点,也就是常说的破外道的。破外道,首先我们当然得明白唯识的主张。

 

  在来之前,我把唯识的教理编了个系统的提纲,不过很是简单,现在大家手里已经有了,可惜呢,我带的份数不多,不够人手一份儿,大家就担待一点儿,几个人共看一份儿。我先把我所编写的这个提纲与别人编写的,比如杨白衣老先生就编过一本《唯识要义》;于凌波居士,这于凌波居士可是河南老乡,咱洛阳人,现在在台湾,他编过一本《唯识学纲要》;韩廷杰老师编过一本《唯识学概论》……所不同的地方大致点一下子,让大家在心中先有个底儿。

 

  首先,我没有用“唯识宗”这个说法,而用的是“瑜伽行派”这个词。

 

  第二,我特别提到了“慧度”,其它人的本子上都没有提到。

 

  “瑜伽”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很多人的说法都不大准确,其实呢,“瑜伽”是“(与真实)相应”的意思,“(与真理)相应”的意思。我越来越感到,用“唯识宗”这个词很难概括这一系的内容,而用“瑜伽行派”则合适得多。

 

  我们一般都用教、理、行、果来统摄一切佛法,那么瑜伽行派怎么来谈教、理、行、果呢?它分三支!其教是三性学,主要是讲三性三无性。其理是唯识学,主要讲唯有内识,无有外境,并详细分析心识的境况,以及熏习、转识成智等内容。其行与果呢,则是慧度学,主要讲的怎么才是圆满证得菩提的方法以及转依的情况。

 

  至于详细内容,大家自己看,若哪儿不明白,有空儿可以来问,只要精力允许,我会尽量满足大家。

 

  按惯例,我们先说论题。

 

  “唯”字,按汉字的字面意思,则是“单单”、“只”。在这里,它是一个遮遣词,有这么几个含义:①简持。简是简择、剔除、否定。把不合理的东西挑出来、撂出去。持是持取、肯定。正确的东西,就是真理,一定要坚持。应该否定的就是遍计执,而应该肯定的自然是依他起了。②决定。在缘起法中决定有性空,在性空中决定有缘起。③显胜。心识的活动,不但包括心王,还包括心所。这是演培法师的解释法,其实我们只要记住第一个含义简持就行了。这个“唯”字,就是否定了离识独存的境。

 

  识字是什么意思呢?识就是了别,就是我们众生了解、辨别事物的能力。其实它是说,众生的心识,虽然是无常之法,要在众缘具足的情况下,始能生起,但绝不是没有。唯识这两个字合起来,它只是简除离识独存的世界,并不否定宇宙万象及其实体,因为这些并不离识。

 

  “二十”好说,它是个数目字,“论”也是我们所熟悉的,三藏之一,与三学的慧学相应。

 

  这部论的著作者,是著名的世亲论师,他的知名度,在佛教中来说,高到了不必要我现在再来饶舌的地步。这部论的翻译者玄奘大师也不必多说。但我们一定得牢记这些大德先贤,若没有他们,我们现在就无法体会佛法真义。

 

  这部《二十论》,在中国有三个译本。第一个是后魏的瞿昙般若流支的译本,名字叫《唯识论》,但是,在慧恺的《大乘唯识论·后记》中说,般若流支其实就是菩提流支,只不过是人们给写错了而已。第二个是陈代的真谛法师,他创立了摄论学派,他翻译的叫《大乘唯识论》。第三个就是玄奘法师的译本。窥基法师评论前两个译本说:“……莫闲奥理,义多缺谬,不悟声明,词甚繁鄙,非只一条,难具陈述,所以自古通学,阅而靡究……”意思就是说,因为瞿昙般若流支及真谛法师对声明研究不深,所以译文不算完美。声明是佛教五明之一,指文字、音韵、语法等,说白了,就是语言、方言。玄奘法师在国内时,就是遍参善知识,跑遍全国,到印度求法,在印度呆了十七年,在那十七年里,跑遍了全印度,那么对于各地的方言都很熟悉了,而真谛法师和瞿昙般若流支他们,对于方言就不见得有玄奘大师厉害,故而会影响翻译经典。这个大家可能会感到不可思议。比如现在,佛教书籍大多数还不能够在社会上公开发行,内部流通的多,那么中间的文章,其语法运用与正规的书籍比较起来,不是十分的规范,不规范就带来很多不方便。从小我们就学习普通话,接着又要学习语法,这都是声明的内容,就是为了规范化。广东人写的文章,我也能够看懂,闽南人写的文章我也能够看懂,但广东话我听不真切,闽南话我也听不明白,这就是不规范带来的麻烦。这还是好的,虽然话声不规范,但文字还可以,若我们的文字再不规范的话,麻烦就更大了。所以,秦始皇统一文字,这在历史上“功莫大焉”。中国如此,印度呢?也同样如此。南印度与北印度可能语言也不那么一致。在那个时代,不规范、不统一的情况比现在一定更严重,声明对翻译经典就显得尤其要紧。大家想,最初的经典没文字记录,都是口口相授,各地的方言再不同,当然声明很要紧了。

 

  这些都是题外话。

 

  接着就开始说《二十颂》。

 

  插问:法师说了这么一会儿了,我一下子还不明白,到底什么是“万法唯识”,外境怎么能不实在呢?

 

  这问题在《二十颂》中说的有,现在我可以先给插一句。我们常说的“万法唯识”,万法可以分为有为法与无为法两种,有为法呢?它是(唯识所现)离识不存在,无为法呢?它是(万有之本体)离识不可得,所以说,我们说一切法是虚妄分别的内识,无有似义显现的外境(义即外境)。这话太坚涩了,到下边你自然会明白。

 

  世亲在开篇先立了一个宗:安立大乘三界唯识。这一句就是说:大乘教法中,三界诸法,皆唯有识,你们谁认为这观点不对,可以来辩论。在古印度,辩论的风气是很盛的。比如我与甲两人辩论,若甲输了,那么有两种处理法子,一种是甲把他的头砍下来给我,另一种是他皈依我。甲若自认为输了,但不是因为我所学的学(宗)派的理论不正确,而在于我甲太无能,没能学透我派的理论,他宁死不屈,情愿砍头;甲若认为自己的输,不是自己无能,而是我所学学(宗)派的理论确实不如刚晓所学的学(宗)派,那么他就皈依我,来学我的学(宗)派。

 

  三界呢,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是众生生命存在的三种形态。欲界是什么呢?具有情欲烦恼的生命形态,就叫欲界。情就是感情,欲则是欲望,佛教的欲包括在情中间,情有七种:喜、怒、忧、惧、爱、憎、欲。中医理论的七情也很好,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而欲呢,《大智度论》上有六欲: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

 

  色界则是不具情欲,只有物质和精神活动的生命形态。而无色界则是不具情欲和物质活动,只具精神活动的生命形态。

 

  世亲他说三界唯心(识),根据是什么呢?《华严经》!在东晋佛驮跋陀罗所译的六十华严《十地品》中归结说:“三界虚妄,但是心作, 十二缘分(就是十二缘起),是皆依心”。还有《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里边儿说:“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早晚功课中有个偈子:“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也是出自《华严经》,是佛在夜摩天,有很多菩萨说偈赞佛,有一位觉林菩萨也说了偈子,这个偈子就是觉林菩萨说的最后一个。

 

  在《华严经》中,是说一切唯心,世亲却取的“一切唯识”,这唯心与唯识有没有区别呢?至少“心”字的写法与“识”字的写法就不相同,读音也是不相同的。有三个字,心、意、识,在佛典上有时候是通用的,但细究起来,是有差别的。识是了别的意思。第八阿赖耶识,它可以积聚一切色、心诸法的种子,使它生起现行,这么一来,“心”的积聚含义就很显著;第七末那识,恒审思量第八阿赖耶识的见分为“我”,这样思量的意思又特别显著,那么岂不可以叫它“意”~~前六识了别一切内外境──内境比如法尘,外境比如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当然前六识了别内外境之时是有间断的。这么一来,了别的意思又特别显著,故也可称它为识。所以,其实心也好,意也好,识也好,其体性丝毫没有差别,只是名称不同而已,那么,万法唯识就是一切诸法不离八识。

 

  插问:万法唯识不是指阿赖耶么?

 

  大家把发给的唯识提纲看一下,那上边虽写得简单,但还是很扼要的。在《唯识学》部分,已经列出的有──识差别有八,也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这提纲大家还没有来得及看。

 

  还有,万法唯识的“识”,还兼包括心所法,心所法与心王相应,是八识心王的助伴,五十一心所绝不能离开心王而单独存在,若没有心王,心所就没了主心骨。就象中国古代,必须得有个皇帝,老皇帝死了,哪怕太子还只是个正在怀中吃奶的娃娃,也必须得让他登基,没有皇帝是不可思议的事儿。一个国家那么多人,若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几千万人心劲儿不往一处使,你这个国家就别想在世界上站住脚,你这个民族也无力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然,几千万人、几亿人心事都一样是绝不可能的,但得有大体相同的目标,所以,必须有一个头儿不可。心所也是如此,它必须由心王来领着,但是它们有的又专闹别扭,象这些烦恼法,它们就是不停地在那儿捣乱,它一捣乱,下一生到恶道去受生,难道这样它们就自在了么?当然不是的。这样心王、心所相互配合。唯识虽然也含摄心所,但心王殊胜,故而单说万法唯识。这样,万法唯识就排除了遍计所执的实境,并不排斥依他起的心法、心所法。

 

  既然无有外境,那么为什么我们实实在在地可以看到月季花开得正盛,听见汽车在外边儿鸣笛,闻见那位女士的法国香水,尝见上顿饭的辣椒实在太辣了……这些境界你能够否认吗?不能,这问题你世亲怎么来解答呢?

 

  各识都具四分: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这里我们把自证分和证自证分摄到见分里边。什么叫相分,又是什么叫见分呢?比如我要看书,我真的看见书的内容了,这时就是眼识已经现行,眼识了别书的作用就显出来了,书是眼识所了别的对象,则能了别者是见分,所了别者叫相分,见分是识的能缘部分,相分是识之所缘部分,二者具备,识才能现行。反过来,识只要现行,见相二分都相应了。你所看见的月季,听到的汽车声,闻见的香水味等,只是识的相分而已,它绝不是离识独存的实在外境。接着世亲又举例子,比如眼有毛病,看见天上有两个月亮,其实是这么回事儿~~天上只有一个月亮,当我看到月亮后,由于眼识的错觉,误以为第二个月亮出现了。眼有毛病者比喻愚人,本无第二个月亮却认为有第二个月亮,比喻本来无外境却误认为有外境,这第二个月亮只是有毛病的眼识变现出来的而已,也就是说这本不实在的外境只是愚人的误执而已。

 

  前边儿这是小问题,世亲只是稍微提了一下,并没有放在正颂文中间。

--------------------------------------------------------------------
更多刚晓法师佛学内容
--------------------------------------------------------------------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 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