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严法师:尘尽光生·修心篇 智慧之光
2014/9/3   热度:179
证严法师:尘尽光生·修心篇 智慧之光 团体之美 学佛首先要「照顾自己、尊重自己」。如果一个团体中的每个人都能够自律、自重,不违犯规戒,也没有偏差的行为,就会是一个很美、很和睦的团体。 佛陀住世时,领导僧团精进修行,佛陀对每一位弟子都以平等心来教育,让他们自我成长,大家都依佛陀的教化互相尊重、彼此关怀,当时僧众和睦相处,所以称为「六和敬」僧团。 佛陀说法四十九年,度化众生,当佛陀渐渐年老时,大家都很关心——将来佛陀入灭后,僧团由谁来领导?佛陀的精神由谁来传承? 当佛陀入灭后不久,有一天阿难尊者到城内,经过其默婆罗门的住处,他看到阿难尊者,就赶紧邀请他进屋,互相寒暄问好。 其默婆罗门很关心佛教的僧团,就问阿难:「尊者,佛陀寂减后,有什么人能代替佛陀呢?」阿难尊者说:「佛陀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大觉者,是创立佛教的教主。我们只是遵照佛陀的教法自我修持,并将佛陀的精神传播到人群中,教育众生,所以没有人能取代佛陀超然的智慧。」 此时,刚好有位大臣名叫雨行,他出巡路过此地,看到阿难在其默家中,就很高兴地进去聆听他们的谈话。 雨行人臣听婆罗门问阿难:「佛教僧团这么庞大,以后将由谁来领导?」就赶紧接着说:「这是全城人民所关心的事!佛法须靠僧众弘扬,佛陀涅槃后,僧团如果没有人领导,那真是令人担心。」 阿难尊者说:「你们放心,僧众奉行佛陀的教化,立定人生的目标;每个人都能依法为师,力行佛陀的教育,佛法就是我们所遵循的准则。佛陀平时教育弟子,皈依「清净自性」,现在人人都依照佛法来施行,在日常生活中守好自己的本分,那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大臣和婆罗门听了也颇为赞同。 有句话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虽然佛陀时代距今约两千六百年,但只要人人依教奉行,自修利人,宣扬佛陀的教化,佛法就能永存不息!所以大家要自我鞭策,为社会负起净化人心的使命,爱惜自己,尊重他人。 筑堤济众 学佛要「闻、思、修」,也就是多听闻佛法,并用心思考,而后依教奉行,投入人群、利济有情。 日本有一位悲智双运的修行者——空海大师,当他年近五十岁时,日本遭受大雨侵袭,泛滥成灾;洪水冲毁了堤防,也淹没了许多乡村,其中灾情最严重的地区是空海大师的故乡。 当时堤防被冲毁十多公里,政府派出大批人力抢修,地方百姓为了保住家园,也都全心全力投入护堤的工作。但是,每当水坝泄洪,又溃决成灾。大家有点心灰意冷,力量也逐渐地减弱了,即使有再多的鼓励,还是无法提高士气。 日子一天天过去,修好的堤防没多久又被冲毁,负责筑堤工程的大臣,十分担心无法如期完工,于是就和大家共同讨论如何鼓舞人心。当时有人提议请空海大师来帮忙,大臣附议说:「这里是空海大师的故乡,他深得民心,我们赶紧去请他来协助。」 于是大臣亲自到高野山,请求空海大师带领乡民重建堤防。空海大师心想:出家修行是为了普度众生,这道堤防如果没有及时修筑完成,不知还有多少生命遭受威胁、多少家园将受到破坏,所以他毅然决然地答应了。 当他回到故乡时,乡民都很欢喜地迎接他。空海大师说:「保护家园人人有责,我很诚心地和大家共同来修复堤防,虽然大家已经很辛苦了,但为了确保生命安全,我们还得再尽一分心力、一起努力。」 这段话鼓舞了民心,大家都热烈地响应,再度鼓起精神,夜以继日、不眠不休地赶工,而且投入的人也愈来愈多,不分老幼妇孺,甚至连孕妇也来参与工程。 在大家的努力之下,工程终于提前完工。空海大师日夜陪着大家一起工作、流汗、熬夜……,乡亲们都对他非常感恩,空海大师也很感谢大家的努力。在那段期间,他以佛法教化乡民,并教导他们正确的防洪、护堤及引水等方法。 空海大师完成任务之后,即回到高野山进修。几年之后,他的母亲已八十二岁高龄,她很想探望空海大师,大师也体念母亲年老孤单,因此将母亲安顿于山腰的尼庵。当空海大师礼敬母亲时,她说:「我知道你的孝心,我会照顾自己,你不用担心,你也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才能帮助更多的人。」 空海大师智慧敏睿、持戒严谨,更将对母亲的敬爱与关怀,化为悲心愿力,普遍利济有情;可见学佛者要能时时发挥大慈悲心,以大爱造福人群,才真正是菩萨道上的修行者! 不饮酒戒 学佛要懂得把握自己的心志方向,坚持善行,断除恶行;如此才能保持身心清净,成就信实诚正的品格。 佛陀在世时,曾带着弟子们游化各地,他们到达一个人潮聚集的村落,村民见到佛陀都很恭敬。后来当佛陀带着弟子们走出村外,正要朝向拔陀越村的方向去时,这些敬重佛陀的民众说:「佛陀,那个拔陀越村去不得!因为村里有一所修道院,院里盘据着一条毒龙,一靠近就会有生命危险!」佛陀微笑地表示谢意,不过还是向修道院走去。 佛陀的随从弟子中,有位善来长老,他在皈依佛陀之前曾是外道教徒,具有降伏毒龙的神通本领,他自告奋勇要去修道院伏龙,佛陀默许。于是,善来长老独自一人前往修道院,在院内静静地打坐。没多久,毒龙果真出现了,牠口吐毒气要伤害善来长老,而善来长老则聚精会神地持咒,僵持一段时间后,毒龙终于被降伏了。 佛陀及其它弟子随后也来到修道院,佛陀慈悲地为毒龙开示佛法要义及皈依意旨,然后带领一行人回到村里。 村人看到佛陀和一大群人安然无恙地回来,都很高兴地欢呼。佛陀告诉村人是善来比丘降伏了毒龙,大家就到佛陀座前敬礼,并向善来长老行礼,表达敬爱和感恩之意。 村民纷纷表示愿供养佛陀和善来长老,以及僧团大众,于是便用心地准备好斋食供养,另外也有许多村民请善来长老到他们家中受供,并且以「无色酒」来供养他。 善来长老喝了很多酒,当他离开村人家里,摇摇晃晃地走到村口,突然醉倒在地。佛陀和比丘们受供后返回精舍途中,看到善来长老躺在地上,比丘们赶紧将他扶回精舍,然后把他扶到佛陀面前,让他躺在地上,头向着佛陀。 酒醉中的善来长老,翻来覆去,翻到后来变成脚朝向佛陀。当他醒来时,发现自己的脚向着佛陀,感到很惭愧,马上起身顶礼佛陀。 佛陀问比丘们:「以前的善来长老是不是很尊重佛?」大家回答:「是!」佛陀又问:「现在他的脚朝向我,这样是否有恭敬心?」大家无以回答。佛陀再问:「他降伏毒龙时很勇猛,可是醉倒之后,有没有办法降伏一条蚯蚓?」弟子们回答:「不可能。」 因此,佛陀强调:「喝酒会让修行者的智慧和毅力消失,失去自持的力量,也会破坏庄严端正的形象。所以大家绝对不能喝酒,要洁身自爱。」从此,比丘僧团中就有了不能饮酒的戒律。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唯有精神清明、严持戒律,才不会失去杜绝恶行的智慧和毅力。像善来比丘很勇敢,能降服毒龙,但几杯酒下肚后就变得糊里胡涂,酒戒岂可不慎? 小沙弥与老和尚 老和尚带着小沙弥出门行脚,无论行走在广阔无边的丛林或翻山越岭,老和尚都逍遥地走在前面,小沙弥则背着行李紧跟在后,一路上两人相互照应,彼此为伴。 小沙弥走着走着,心想:难得人身,短短几十年生命,却必须经历生老病死、受六道轮回之苦,真是苦啊!现在既然要修行,就要立志当菩萨救度众生;因此我不能懈怠,要赶快精进才行! 想到这里,走在前面的老和尚突然停下脚步,面露笑容地回头对他说:「来,包袱让我来背,你走在我前面。」小沙弥虽然感到莫名其妙,但仍按照老和尚的指示,放下包袱走在前面。 走着走着,小沙弥觉得这样真是逍遥自在,而佛经里说,菩萨必须顺应众生的需要而行各种布施,「这真是太辛苦了!况且天下众生苦难多,到何时才能救得完呢?不如独善其身,过这种逍遥自在的日子。」 这念头一起,就听到老和尚很严厉地对他说:「你停下来!」小沙弥赶快回头,看到老和尚严肃的面容,吓了一跳!老和尚将包袱拿给他说:「包袱背好,跟在我后面走!」 小沙弥想:做人真苦!刚才自己还那么开心,才一转眼就变得很难过,人的心念真是不稳定啊!凡夫心很容易动摇,还是修菩萨行好,起码我可以面对苦难众生,和很多人结好缘,做一些我做得到的本分事。 这时,老和尚又面带笑容地回头招呼他,并将行李拿去自己背,请他走在前面。 小沙弥就这样反复地发心、退心,直到第三次再起退心时,老和尚又以严厉的态度对待他;小沙弥终于忍不住心中的疑惑而问道:「师父,您今天为什么一下子要我走前面,一下子又要我走后面,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老和尚说:「你虽然有心修行,但是道心不坚定。感动时就发大愿,却又很快退失道心,这样进进退退,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成就?」 听到老和尚这么说,小沙弥感到很忏悔。当他又生起菩萨心时,老和尚要他走在前面,他就不敢了。他说:「师父,这次我是真正发心,要以万丈高楼平地起的大心大愿为道基,一步一步向前精进。」 老和尚听了很高兴,对小沙弥也起了赞叹、尊重之心,一路上两人有说有笑地并肩而去。 世事无常,今日虽平安,明日却难料,如果发了好愿,却动辄心生退转,将有限的光阴浪费在犹豫不决上,实在太可惜了! 很多人都知道要修行,也知道要发大心、立大愿;发心立愿很简单,但要恒持道心却不容易。发了大愿也不能骄傲,无论遇到任何困难,都要坚定志愿、磨练耐心毅力,如此必定能克服难关,成就悲愿。 广结善缘 在《本生经》中,有一段佛陀与弟子阿难的过去生因缘——无量劫以前,有位老师父带着一群小沙弥,在一座古庙里修行。 老师父对沙弥们很严格,教导他们勿懈怠放逸、虚掷时光。他常叮咛弟子:「大家要精进于道,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都要背诵经文,即使出门托钵,走在路上也要用心背诵。」 其中有位小沙弥,将师父的话谨记于心、依教奉行。有一天,小沙弥出门托钵,他一面走一面注视着钵,并且琅琅地背诵着经文,专注而入神,竟忘了乞食。 有位长者看到小沙弥眼睛注视着钵,口中一直背诵经文,十分可爱!于是开门等着小沙弥,可是眼见他一户户地走过去而未曾察觉,长者便向前呼唤道:「来!来!这位年轻的沙弥,你的钵还是空的,怎么走过我家门口而不进来呢?」 小沙弥说:「长者,我太专心背诵经文,所以走过头而不自知!」长者问:「你为何这么专心,对周围的境界都没注意呢?」小沙弥回答:「我的师父要求很严格,教我们不能放纵心念;他规定我们每天要背诵很多经文,我怕忘记,所以不停地背。」 这位长者慈悲地说:「你这么用功精进,浑然忘我,不如以后我每天供养你满钵的食物,那你就可以专心背诵,不用再到处托钵了。」从那时开始,这位长者日日月月、持续不断地供给小沙弥基本的生活所需,小沙弥满怀感恩,所以更加专一精进,深入经典。 佛陀说到这里,就告诉弟子:「当时的小沙弥就是现在的我,而那位长者就是现在的阿难。」佛陀说:「阿难生生世世都护持我,我则引导阿难入正知、正见,这是因为在过去生彼此已结下好因缘!」 由这则故事可知,佛陀教导弟子要时时与人广结善缘;若能生生世世结好缘,就会减少障碍,并且得到众人护持。 求道并不是一直都要远离人群而修行,在定力稳固之后,必须投入人群、度化众生。佛陀年少时身为悉达多太子,为了求道而离开皇宫;虽然有一段时间在苦行林中接受磨练、静修,不过,当他成道之后,还是回归于群众,广度众生。 既然我们要学习佛陀的慈心悲怀、利济有情,就应在日常生活中,守好身、口、意三业,时时观照自己——心念上是否关爱别人?行为举止是否有助于人?开口动舌是否常带给人欢喜、令人心安?唯有处处多用心,方能广结善缘。 猎人与老和尚 从前在一个小山村里,有一位和尚常常在树下讲经,他苦口婆心地教化村里的人,必须守持正道、奉行善法。 村民每天忙着工作,若稍有空闲,一定会到树下听经。其中有一位年轻人也时常来听老和尚说法;但是,他觉得老和尚所讲的,总是教人:什么事应该要去做,什么事不能做,所以并不很认真听。 有一天,老和尚说:「身、口、意三业要依戒而行,守好本分。有五种重要的戒律一定要守持,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饮酒、不妄语。」 这位年轻人听了,认为:这怎么可能?我若不打猎就无法生活了;而且别人也没说我打猎不对!要我守「不杀戒」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听了一会儿就走了。隔天早上他依然故我,背着枪上山打猎。 他一直守候到黄昏,却没有遇到一只山兔或山鼠,他很失望,心想:奇怪,为什么今天都没有猎物出现?当他极度失望时,太阳也将下山了。突然他听到草堆里有动静,仔细一看,原来在大树下的草丛里有一只鹿! 那只鹿长得很肥大,鹿角很漂亮,鹿毛光泽亮丽,他从来没见过这么漂亮的鹿,高兴地赶紧拿起猎枪瞄准鹿的头部。但是,那只鹿却眼睁睁地注视着猎人,猎人和鹿四目相对甚久。 他一直没有开枪,因为狩猎人有一个规矩:不能打已死的动物。猎人注意看着鹿,牠一动也不动,他想:这只鹿是不是真的死了?为何连眼睛都不眨一下?他就走过去看看,但是鹿还是丝毫没动。他很疑惑,再走近用脚踢那只鹿,鹿被踢了一下,立刻拔腿就跑。 猎人就赶紧追!追到树旁边时,突然看到老和尚坐在树下;猎人看到老和尚马上把枪放下,坐在老和尚旁边问道:「天色已暗,您为什么还坐在这里?」老和尚说:「我想死在这里。」猎人惊讶地问:「您好端端地,为什么想要死?」 老和尚语重心长地说:「我平时讲经是希望大家能去恶从善,能够戒杀,守好规矩和本分。可是你听经这么久了,却不能牢记于心,那我说了也没用。既然我的话不能让人受用,不能达成教育的任务,倒不如死了算了!」 猎人听了既惭愧又感动,他说:「老和尚,我一直不知道您如此用心良苦,这么关心我们,实在很对不起您。」 当时他就折断枪杆,跪在老和尚面前说:「我以前错误的人生就像这支枪一样完全断除了,从今天起,我要用心改掉过去的错误,请老和尚收我为徒,我要严守戒律。」 老和尚很高兴地扶他起来,嘉勉地说:「做人要守本分、守规戒,知过必改,善莫大焉!」于是两人便一起下山了。猎人果真跟随老和尚出家,后来也成为一位德高望重的法师。 戒,是保护身心最好的方法。若能守好戒律,就如在暗室得到灯光;像贫人得到宝物一样。所以,在平常的生活中,必须时时刻刻守好规矩,如此才能迈向光明的人生正道。 老先生与小偷 学佛要学习自度、度人,「自度」必须时刻反省自己的身、口、意三业,若言行不当或有过失,则必须鞭策自己更用心。 「度人」必须应机施教,佛陀说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人人的心念各不相同,既然不同,就必须因时因地、运用适合众生根机的方法来化导众生,使教法深入其心,如此才是妙法!关键是必须真正深入众生的心。 有一则发生在日本奈良乡下的故事——在一片广漠的土地上,有一间孤伶伶的屋子,住着青九郎老先生和他的女儿,在严冬的夜里风雪交加,寒风从屋子墙壁的破洞钻进屋内。这对父女都睡得很沉,而外面的风雪愈来愈大。 忽然,小屋的门开了,两个人蹑手蹑脚地潜入。他们听到沉沉的鼾声,就很安心地四处翻找东西,最后只找到两包稻米。当他们各自背起一包米向门外走去时,青九郎老先生突然咳了一声、醒了,他发现门口有人,问道:「是谁啊?」小偷听到这突然的一问,吓了一跳,脚没踩稳就跌倒了。 老先生看到两人跌坐在地上,很平静地说:「外面风雪这么大,两位半夜来造访,赶紧进来喝一杯热茶吧!」两个小偷听了,面面相亲,心想:这老先生明知我们是小偷,为何对我们这么好?分明是个傻瓜! 老先生又亲切地招呼他们说:「进来啊!外面这么冷,来吧!」小偷以为他是个痴呆老人,于是大摇大摆地走进屋里。老先生又唤醒女儿,要她烧水泡茶。 老先生对小偷说:「实在很不好意思,这么冷的天气还劳驾你们来到这里,感恩你们!」小偷听了觉得莫名其妙,心想:你明明知道我们来偷东西,为何还向我们道歉、感恩呢? 其中一位就问说:「老先生,你知道我们来这里做什么吗?」老先生说:「知道!但是很抱歉,我虽然有两分多的田地,可是今年歉收,总共才收了这两包米。过去欠你们的,原本就应该还,劳驾你们跑这么远来拿,真的很感恩你们!」 此时,女儿端着热腾腾的茶出来了,老先生就说:「天气很冷,来,喝杯热茶吧!」两个小偷打从心里觉得惭愧,刚才那位又问:「你何时向我们借过东西?」 老先生说:「可能是在过去生吧!如果以前没有欠债不还,你们也不会在这么晚的时候来到这里;而且村里有那么多有钱人家,你们却偏要来这荒芜之地,可见一定是有其因缘。」 另一位一直沉默不语的小偷,这时再也忍不住了,他跪下来,并且五体投地说:「真的很惭愧!村里盛传老先生是诚恳待人的大好人,而我们却以为您是傻瓜,实在很惭愧!」 他接着又说:「我也曾想重新做人,但是要从头开始谈何容易!生活都有困难了,如何做善事呢?」老先生说:「我的生活也很困难,可是日子一样可以过;其实,清贫的生活很舒服,因为心无挂碍、轻安自在,这是最逍遥的人生。」 老先生这分从内心流露出来的安详自在,让这位小偷很感动。他心想:老先生处事泰然,具足定力,而且对清贫的生活如此甘之如饴,内心的修养一定很深厚。于是叩头礼拜说:「您的品德这么崇高,我希望能拜您为师,恳请您慈悲接受!」另一位小偷也说:「我也很想学好,请您也收我为徒!」 老先生谦虚地说:「我和你们一样还在学习中,我们一起来学,相互鞭策鼓励吧!」由于这两个人决心改过向善、尊师奉道,所以很恭敬地叩头,礼拜老先生为师。 原来青九郎老先生是位佛教徒,平时修行非常用心,待人也很有爱心,所以逆境现前时具足定力,能以智慧和慈悲来观机逗教,感化了两个小偷回心向善。这分定力与智慧,来自于平时精勤不懈的自我修养,很值得我们一起来学习。 染布的譬喻 佛世时,曾以一则染布的故事作譬喻——有一天,佛陀和弟子们来到王舍城托钵。城里有一条十分热闹的街道,贩卖着各种生活用具,有打铁店、制桶店、布店等等。 当佛陀走到一家染布店时,便静静地站在一旁、看染布师傅工作。佛陀很用心地看完整个染布过程后,就继续再往前走。托完钵回到精舍后,佛陀问弟子们:「今天到城里托钵,你们有什么感想吗?」 有位弟子回答:「城里好热闹!有很多人忙着采购所需要的东西,商人也很热络地在卖东西。」 佛陀又问:「你们看到那么多人在买卖东西,在这个买卖之间,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有位弟子回答:「为了生活。」 佛陀说:「对!就是为了生活。但是人除了生活之外,还有一项最重要的,那就是心灵。心灵也需要养生的资粮!」 弟子就问佛陀:「佛陀,到底养生的资粮是什么呢?」佛陀说:「就是智慧。要让慧命健康地成长,就不要让杂质污染了心灵。就像在染布店工作的师傅,虽然他全身因染布而沾上许多颜色,但是他却很细心地把那些白布照顾得十分洁净,为的就是要染出一块好布料。」 「修行也是一样。虽然我们身在五浊恶世的复杂社会里,心仍要保持清净。万一我们心像一块白布被污染、弄脏了,那时候任凭染布师傅的技术再好,也染不出色泽很好的布来。所以,我们要像染布师傅一样,用心照顾好洁白的布料。」 总之,「与人无争则人安,与事无争则事安,与世无争则世安」,如果我们希望凡事都能平静无波,唯有照顾好自心,别让「贪、瞋、痴、慢、疑」这五毒污染了我们的心。 自救救人 佛陀时代,有位在家修行的居士,平时常常听闻佛法,所以明白人生的苦、空、无常;他一生守志奉道、淡泊名利,并且能将佛陀的教化力行于日常生活中。 那时交通不便,必须跋山涉水、穿越沙漠,才能到达其他市集。有一次,居士随着商队到外地从事贸易,第一天走到一座山林,当时天色已暗,于是就在山林间扎营过夜。 居士为了关照众人的安危与财物,便自动穿上防护衣,在商队的外围巡逻,一步步皆心不离佛。他用心地观想佛陀的教法,并回顾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已依教奉行?是否还有贪、瞋、痴的念头? 夜深时分,来了一群山贼!他们拿着棍子、石头、砖块等等,准备抢劫商队。突然看到有人在商队外围走来走去,那分庄严威仪予人一种坚韧毅力的震 慑。 山贼远远地看着,不敢向前袭击,心想:稍等一下,等他走累了、睡着了,再来下手。于是,大伙就在远处观望,看着他的脚步、一步一步稳健地来回走着。不知不觉中晨曦微现,这群山贼已经没有机会下手了! 临走前山贼们丢下棍子、石头和砖块,一哄而散。商队的人都惊醒了,赶快跑去一探究竟,发现周围留下许多棍子、石头……,又看到同行的居士自在地来回巡逻。 大家不禁打从心底生起恭敬心,纷纷感恩他的守护,他很谦虚地说:「这没有什么啊!我只是在生活中守好自己的本分。还好,大家都能平安,真是令人高兴!」 当商队归来后,居士虔诚地前往精舍拜见佛陀,并且详细地报告所遭遇的一切。佛陀说:「对!处人即是利己;自救即是救他。生活中若能守住岗位,顾好己心,人生就会平顺、安和。」 学佛就是要学习去除心念的染污,远离人我是非,用清净的心接受佛法的教化。看!佛陀的在家弟子,以庄重的态度、摄心守意,竟能摄住山贼的心;所以,只要大家能守本分,就能得本事,也就能「自救救人、利人利己。」 机智的女孩 从前在某个小地方,常有大蛇出来作怪,当地的人都认为蛇已成精,所以常常祭拜牠,并且每年送一位童女让牠果腹。 过了九年,已经有九位童女丧失宝贵的生命,全乡的人都很烦恼。到了第十年,送童女祭蛇的时间又接过了!但是,哪有为人父母者愿意让女儿去送死?若有人家境穷困,逼不得已要卖女儿,也是痛不欲生啊! 当时有一户人家非常贫困,这对父母生了六个女儿,最小的女儿对父亲说:「今年是第十年,乡长一直四处找人选,可以让我去,这样就可以得到一些钱来维持家庭生活。我身为女孩不能负担家计、改善家庭的贫困,所以我愿意去。」 她的父母亲再怎么穷也不肯让孩子去喂蛇,可是女孩已下定决心,因此就偷偷跑出去。她去找乡长说:「我自愿去蛇洞,但是你必须把钱送去给我父亲。」说完,她就往蛇洞的方向走了。 在这之前,她准备了一些掺了香油的饭团,并且带一只狗和她同行。到达蛇洞时,她把香喷喷的饭团放在蛇洞前,不出所料,那条大蛇果然立刻爬出来了!牠一闻到饭香,立刻大口、大口地吞食那些饭团。 当牠吃得浑然忘我时,那只狗猛然冲身前,咬住大蛇的脖子。尽管大蛇不断地挣扎,但那只狗还是将牠的脖子紧紧咬住不放。女孩顺势制服了大蛇,结束牠的生命。 她走进洞内,果真看到九具尸骨。女孩黯然地说:「你们真可怜!不幸都丧命了。」 她平安地回家后,地方上的人都很敬佩这位女孩,因为她竟然毫发无伤,甚至还能为地方除害。这消息传到国王耳里,他也很敬佩这位奇女子,于是便请她入宫,由于她既有智慧又时常帮助他人,深受国王喜爱,后来还被册封为皇后。 这虽然是一则故事,但也是一种教育;面对人群或一切事物时,若恐惧怯弱,抱着逃避的心理就会迷茫。我们在人生道上一定要培养智慧、毅力和果断力,勇于面对现实,才能克服重重的困难。 卖鱼郎与老鹰 人能守本分,才能尽本事。就像小鸟飞翔在天空中,歌声嘹亮而悦耳,增添了大自然的生机,这就是牠们的本分、本事。 至于人,本分是安分守己,本事是发挥良能为人群服务。但是有些人只想展现本事,却不知自己的本分,导致人生方向脱序违规,这实在是很可惜的事情! 有一个小故事——一位年轻人靠着卖鱼维生,有一天,他一面吆喝,一面环视四周,注意看是否有人来买鱼。突然,一只老鹰从空中俯冲而下,在他的鱼摊咬了一条鱼后立刻转身飞向空中。卖鱼郎很生气地大喊大叫,可是只能无奈地看着老鹰愈飞愈高、愈飞愈远……。 他气愤地自言自语:「可惜我没有翅膀,不能飞上天空,否则一定不放过你!」 那天他回家时,经过一座地藏庙,他就跪在地藏庙前,祈求地藏王菩萨保佑他变成老鹰,能展翅飞翔于天空。从此以后,他每天经过地藏庙都会殷切地祈求。 一群年轻人看到他天天向菩萨祈求,就很好奇地相互讨论,其中一人说:「这位卖鱼的人,每天都希望能变成一只老鹰,可以飞上天空。」另一人就说:「他傻傻地祈求,要求到何时?不如我们来作弄作弄他!」大家交头接耳,想了一个方法要欺负他。 第二天,其中一位年轻人先躲在地藏菩萨像的后面;卖鱼郎来了,照样虔诚地祈求、礼拜,这时躲在菩萨像后面的年轻人就说:「你求得这么虔诚,我要满你的愿,你可以到村内找一棵最高的树,然后爬到树上试试看。」 卖鱼郎真的以为是听到地藏菩萨的指示,非常欢喜地跑进村里,找到一棵最高的树,然后爬到树上,那棵树实在太高了,他愈往上爬,却愈觉得担心。 他爬上树顶,向下一看——「哇!这么高!我真的能飞吗?」那群年轻人也跟着来了,他们在树下故意七嘴八舌地喊道:「你们看!树上好像有一只大老鹰,不知道牠会不会飞?」「既然是老鹰,一定会飞嘛!」 卖鱼郎心里很高兴,他想:我果然已变成一只老鹰了!既然是老鹰,哪有不会飞的呢?于是展开双手,摆出展翅欲飞的架势,从树顶跳下去。 可是,怎么不是向上飞,而是向下坠落?他好怕!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幸好他落在泥浆地上,陷入烂泥巴和水车之中,只受到轻伤。那些年轻人跑过来,幸灾乐祸地取笑他,他说:「你们笑什么?我是两只翅膀跌断了,不是飞不起来啊!」 这故事可以给我们很大的警惕——一个人要守本分,才能尽本事,若只想得到大本事,却没有守好本分,盲目地去做超越自己能力的事,是非常危险的。学佛的人也是如此,如果心念离开了自己的本分,则修行之路就会很坎坷,烦恼也会很多! 所以,大家要时刻反省自己的心念、言行是否已偏离本分,如此才能尽本事,充分发挥良能为人群服务。总归一句话:一定要多用心! 女神与吉祥草 佛陀在世时,有位长者非常护持佛陀弘法,并且经常布施财物,帮助孤苦贫困的人,所以大家尊称他为「给孤独长者」。 当时的社会有明显的阶级之分,奴隶是最低的阶级,被称为「贱民」。给孤独长者虽然非常富裕、社会地位崇高,但是为人仁厚慈爱,对任何阶级的人都一视同仁,他有一位好朋友,就是地位最低的奴隶。 这位奴隶品行端正,给孤独长者非常信任他,将财产交给他管理。但长者的亲戚朋友都很不以为然,纷纷劝告长者远离卑贱的奴隶。长者虽然以「人性平等,无贵贱之分」的道理向亲友说明,但是他们的阶级观念根深柢固,让长者感到很困扰,于是就拜访佛陀,请求指点迷津。 佛陀赞叹给孤独长者尊重人性的美德,并告诉长者:他不只此生如此,过去生也是以平等心来待人,佛陀说起长者与那位奴隶在过去生中的一段因缘—— 很久以前,有位国王的皇宫非常庄严华丽,庭园里种植许多珍奇植物。其中,有一丛吉祥草长得茂盛可爱,随风摇曳、散发清香。还有一棵杏树枝叶繁茂、树干挺直,是庭园中最雄伟高大的树,因此被人称为「树王」。 有一天,宫里的人向国王报告,宫廷中一座「独柱殿」因年代久远,又只靠一根大柱子支撑,恐有倾倒之虞。于是,国王指派工匠用最好的木料取代原先的柱子。 工匠在国内四处寻觅都找不到合用的树木,后来发现只有宫廷中那棵杏树最适合。虽然这棵杏树被称为树王,国王也很喜爱它,但是独柱殿是非常珍贵的建筑,国王考虑之后,还是决定砍下杏树。 古代人相信花草树木都有神明栖息,因此工匠们就准备了一些水果祭拜杏树神,并祈祷着:「因为独柱殿即将倾倒,所以明天不得不将您砍下做成柱子,请您原谅!」说完,拜一拜就回去了。杏树的树神是位女神,听到自己就要被砍倒了,伤心地哭泣不已,其它围绕四周的树神也纷纷悲伤叹息,但都想不出办法来帮助她。 平常女神对吉祥草神很友善,此时吉祥草神也来安慰女神,说道:「大家光是叹息有什么用?应该赶紧想办法来解决危机。」树神们一向轻视卑微的草神,此时更是不屑地说:「连我们都不知该怎么办,你只是个小小的草神,会有什么办法?」草神说:「只要用心,一定会想出办法的。」 当晚,吉祥草神召集许多虫子衔土黏在杏树上,使树干到处都是小小的土丘,看来好像长虫害的样子。隔天早上,工匠带人来砍树时,看到这幅景象,不禁惊呼:「这棵树怎么突然变成这样?被虫蛀得这么严重,不能再使用了。」于是放弃砍伐杏树。 女神感恩地说:「平时树神们都劝我不要和卑微的草神交往,可是当我有难时,却只有草神能够帮助我!」 佛陀说完这个故事后,告诉给孤独长者:「当时的女神就是如今的你,吉祥草神就是那位奴隶。事有善恶的分别,人无贵贱的区分,你们生生世世相互帮助,结下很好的善缘,要好好珍惜这分友谊。」 一般人往往以财富、权势、学历来判定他人,轻视身分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其实,名利权位虚幻无常,都不是人生真正的价值;我们应该以平等心来对待每个人,以真诚的爱心来广结善缘,这才是有智慧的人生。 山鼠与狸猫 佛陀住世时,带领为数众多的比丘共同学法修行。某天早上,许多比丘聚在一起,谈论一位言行不一的比丘。 此时佛陀恰巧经过,见大家议论纷纷,便问大家在谈些什么?听了其中一位比丘的说明后,佛陀告诉大家一则故事——很久以前,有座山里住着很多山鼠,他们由一只鼠王领导,早上出去觅食,傍晚回山洞休息,过着规律的生活。 有一天,一只狸猫来到这座山,想要在此定居,牠思考着要如何谋生?如何才能天天都有现成的食物?忽然,牠看到一大群山鼠由鼠王带领列队进入山洞,于是牠灵机一动,想到一个方法。 隔天早晨,牠来到山洞对面,缩起三只脚,只用一只脚站立,并且面向太阳、张大嘴巴,保持这个姿势不动。鼠王带领山鼠们走出山洞,大家看到狸猫姿势这么奇怪,都感到很好奇。 鼠王走到狸猫面前,问狸猫为何如此?狸猫说:「我不忍心增加土地的负担,所以只用一只脚站立;面向太阳是在修光明之法,吸收阳光的灵气;把嘴张开,是因为我只吃风,其它什么都不吃。」 鼠王听了很感动,以为狸猫是有德的修行者,从此以后每天出发觅食前,就先带领山鼠们向狸猫行礼,傍晚也列队向狸猫行礼后才进山洞。 过了一段时间,山鼠们觉得很奇怪,以前大家住的山洞十分拥挤,近来却觉得空间愈来愈宽敞,是不是山鼠的数目减少了?大家向鼠王提起这件事,鼠王仔细思考,怀疑是狸猫在作怪。 隔天早晨出门前,鼠王叫大家先走,照常向狸猫行礼,牠自己殿后。狸猫重施故技,要抓最后面的一只山鼠当食物。鼠王动作很快,一下子就跳走了,并且呼喊所有的山鼠回头,共同制伏狸猫。鼠王对狸猫说:「你用假造的形态、诈欺的行为谋生,实在是很可耻的事!」 佛陀说完这个故事,告诉比丘们:「当时的狸猫就是现在这位时常欺骗别人的比丘,而鼠王就是我。我生生世世都在教育他,可惜他不肯用心去除恶习,以致一直带着这种习气而遭人厌弃。」 所谓「师父引进门,修行在各人」,自己必须提起毅力来修正习气,这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像那位比丘虽然与佛陀有缘,但他却不用心改过,因此依然习气深重、受人轻视。 一念心是一颗种子,在心地播下什么样的种子,将来就会长成什么样的果实。我们一定要积极地培养善念、果断地去除恶念,福德智慧才能与日俱增,否则生生世世累积恶习,就会烦恼不断、苦不堪言! 卖弄聪明的猴子 有一则小故事——在一座深山里,有一群猴子,相处得非常和睦,好像一个大家庭般。其中有一只很精灵的猴子,看起来比其它的猴子还要聪明。 牠什么事都想带头领导,但是,许多猴子都离牠远远的,因为牠很骄傲。这只猴子常常认为:我比你们聪明、精灵,为什么大家都排斥我?好吧!没有你们,我也可以生活得很好。于是,牠依然故我,非常骄慢。 有一天,一个猎人来到山上,远远地看到了猴群,于是走向前去。当时所有的猴子都一哄而散,赶紧躲起来,只有那只精灵的猴子在树上跳来跳去、逗弄猎人,卖弄牠的聪明。 猎人张开弓箭向牠射去,但是射了好几箭都射不着。其实,猎人原本无心射杀猴子,但那只猴子却故意捉弄猎人。猎人被逗弄得怒火中烧,便招唤后面的一群猎人说:「来,我们同时把箭射过去。」 尽管那只猴子多精灵,最后仍逃不过众人齐发的箭,结果身中好几支箭,痛苦地死了。 这个故事可以让我们引以为戒,在生活中若群居和睦,就能相安无事;假如认为自己与众不同,比人家能干而卖弄小聪明或孤芳自赏,这样的人生就会很痛苦!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论言语动作或待人接物,都要时时反省,面对每一天的人、事、物,都要很谨慎,方向不能有偏差,因为「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至于开口动舌必须「声色柔和」,不可夸耀自己的才华或骄傲自满,若不谨言慎行,往往会招来他人的怨嫌而被人排斥,如此不仅是不快乐的人生,也是失败的人生。这都是因自己的过失,所招惹的众怨,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天天照顾好自己的心。 幼虎与羊 在日常生活中,环境是培养心性的重要条件,所以,每个人都要审慎地选择良好的环境去学习。凡事也要能「随遇而安」,不论遇到何种因缘或在任何环境下,我们都要学习适应,如此,身心才能轻安自在。 有段譬喻故事——在一处偏僻的山洞中,有只母虎刚产下一只幼虎。这时不巧有一群猎人经过,看到母虎躺在洞里,就开枪射杀,并将母虎抬走;幸好当时幼虎躺卧在很隐密的地方,未被猎人发现。 猎人走速后,有位农夫经过,看到幼虎的身体湿湿的,附近还有一滩血,知道母虎可能被猎人射杀、抓走了,就将幼虎抱回家饲养。他家中正好有只母羊刚生产完,农夫便将幼虎放在羊群中,天天以羊奶喂牠。 这只幼虎,一直都很温驯地和羊群生活在一起。有一天,母羊带着羊群在湖边吃草,幼虎也跟随着;当牠低头要喝水时,忽然惊吼了一声——连牠自己都被吓到了,羊群更是吓得四处奔逃。 幼虎为什么会突然大吼一声?原来牠看到水中有一只动物,吓得往后倒退;后来牠伸手拨弄湖水,发现水中那只动物不见了,觉得很奇怪?等湖面平静时,牠又探头一看,那只动物又出现了。这时牠才明白:原来那只动物就是自己的影子,也才知道自己不是羊,而是另一种动物。 我们知道野生的老虎十分凶猛,是肉食性的动物,但因这只幼虎出生后就在羊群中长大,所以牠们可以相安无事、和平共处,这就是受到环境熏陶的影响。 众生都有佛性,修行就是要将本性、良能启发出来;本性被启发出来之后,就要好好把握,让本性不断地成长、明朗,而使过去不好的习气一一去除,这是修行重要的方法之一。 火烧笨鸟 传说在深山里,有一座栖息着神仙的湖泊,湖水湛蓝清澈,湖边林木蓊郁、繁花似锦,景色十分美丽。 湖边的林木中,有一棵树特别高大,枝叶非常茂密,很适合鸟儿筑巢安居;一段时间后鸟儿繁殖得愈来愈多,鸟巢占满了整棵树。 由于这棵大树的树枝茂盛得延伸至湖面,鸟粪时常掉落湖中,经年累月,整个湖被污染得肮脏混浊,湖神终于大为震怒,湖水翻腾不已,冒出熊熊烈火,想要烧毁这棵树。 鸟群中的鸟王赶紧命令所有鸟儿飞离大树,大部分鸟儿都追随鸟王飞走了,但是有些鸟儿却心存侥幸,以为烈火不会持续很久,坚持不肯离开,最后都被大火烧死了。 凡夫的心态往往刚强傲慢,即使明知何者为是、何者为非,却依旧纵容自己背道而行,最后必然招致祸患与懊悔;唯有去除任性轻浮的习气,谦虚地接受人生的真理、生活的教育,才能得到光明与幸福。 愚痴的牧牛人 人生的道路长短不一,必定要抱着谨慎的心态,以稳重的脚步向前精进,才能达到我们所要追求的目标。但是,如何才能顺畅无碍?如何才能平安地抵达目的地呢?那就要很用心;方向不能偏差。 如果有一点偏差,就要及时改过,不应只为了一点缺陷就全盘毁弃。我们平时要顾好心念,若犯了错应立即自我检讨,知过能改就有成功的希望。 佛经中,有段譬喻——有位愚痴的牧牛人拥有二百五十头牛。每天都会到一个水草丰足的旷野放牛,让牛群悠哉游哉地吃草、喝水。有一天,忽然跑出一只老虎,咬死了其中的一头牛;牧牛人万念俱灰,觉得少了一头牛,对他来说已经是不完美了。为此,他心中很懊恼,一直耿耿于怀。 过了几天,他觉得既然少了一头牛,已经不是原来的二百五十头,那其余的二百四十九头牛,又有何用呢?于是就将二百四十九头牛赶落悬崖,牛群就这样全被他灭杀了。这段经文的譬喻,就好像一个人不小心犯了一点错后,便觉得自己的慧命已经被污染了,于是就自甘堕落、一错再错。 我们一定要照顾好自己的心,人生的方向必须正确,不要有所偏差。凡夫犯错是难免的,但是最大的错误是不肯改过,而且执意再犯;这样不仅会被他人唾弃,重者还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最悲哀的是,生生世世种如是因、得如是果报,绝对脱离不了「因缘果报」。 所以,要能忍一时之苦;遭逢困难时,要用心解决、面对现实人生,不要再有错误的行为。人生的道路虽然长短不一,但必须步步踏稳,往正确的方向迈进!
----------------------------------------------------------------------------------------------------------------- 更多证严法师佛学内容 -----------------------------------------------------------------------------------------------------------------
在人生道上要培养智慧,必须坚持善行、断除恶行,保持身心清净,如此,才能成就诚正信实的品格。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