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静法师:都市茅棚 240、知足并感恩


2014/9/3    热度:243   

 

240、知足并感恩

  “知足并感恩”:知足常乐并深怀感恩之心。

  佛法倡导中道和慈悲,提倡“知足常乐,感恩众生”。

  知足,谓自知满足,不作过分的企求。知足常乐是一种看待事物发展的中道心态,不是安于现状的骄傲自满。《大学》曰:“止于至善。”是说人应该懂得如何努力而达到最理想的境地和懂得自已处于什么位置是最好的。知足常乐,知前乐后,也是透析自我,定位自我,放松自我,才不至于好高骛远,迷失方向,碌碌无为,心有余而力不足。《道德经》云:“祸莫大于不知足。”

  我们经常会想我们没有什么,没有房子没有汽车没有更多的钱…为了拥有而不断地向外追求,结果是永远填不满。因为它是一个贪心的深渊,在这个深渊里什么东西都是微不足道的,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佛教称其为“饿鬼”。饿鬼肚子大喉咙细的身体形象其实表达了我们的贪心和不满足的心态。

  近代的弘一律师,淡泊物质,随缘生活。一条毛巾用了十八年,破破烂烂的;一件衣服穿了几载,缝补再缝补,有人劝他说:“法师,该换新的了。”他却说:“还可以穿用,还可以穿用。”

  出外行脚,住在小旅馆里,又脏乱、又窄小,臭虫又多,有人建议说:“换一间吧!臭虫那么多。”他如如不动地说:“没有关系,只有几只而已。”

  平常吃饭佐菜的只有一碟萝卜干,他还吃得很高兴,有人不忍心地说:“法师!太咸了吧!”弘一大师恬淡知足地说:“咸有咸的味道。”

  有悟境的人,早已超然物外,不为物质的丰足或缺乏所系缚,贫穷不曾以为苦,富裕也不曾以为乐,这样也好,那样也不错。知足常乐就是:不论物质好坏,境遇顺逆,精神一样愉快、轻安。

  电影《一代宗师》中,赵本山饰演的太极拳宗师说过一句令人笑喷和警醒的话:“多大的屁股,穿多大的裤衩!”

  一个人拥有多少并不重要,有什么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知足。我们对拥有的不知足才是最大的贫穷,所谓“最大的贫穷是不知足,最大的富有是知足”。知足的人善于发现我拥有什么。学会了知足也就学会了珍惜;有了珍惜,就会有感恩。生活的质量不能以财富和社会地位来衡量,也不能以身体相貌的美丑来衡量,更不能以年轻亦或年老来衡量,而要以内心有没有知足和感恩来衡量,生活在感恩中的生活是质量最高的生活。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体现了佛教的知恩报恩和慈悲救赎思想。所谓“报四恩”,是指“一父母恩,二师长恩,三国王恩,四施主恩”(《释氏要览》)。也有的经典说是“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主恩,四三宝恩”(《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虽然名称有所不同,但是其实质都旨在强调要尽孝还报于家庭、国家和整个社会。四恩思想的理论基础来自于佛教的平等思想,《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如是四恩,一切众生平等。荷负父母者,父有慈恩,母有悲恩。若我住世,一劫说不能尽。二众生恩者,无始已来,一切众生,轮转五道,互为父母,各有大恩故。三国王恩者,福德最胜,虽生人间,得大自在。三十三天,常以其力,护持国界,山河大地尽属国王。是故,大圣王以正法化,能使众生,悉皆安乐。”

  《杂阿含经》记载,佛陀在世的时候,曾经告诫弟子:“彼野狐者,疥疮所困,是故鸣唤。若能有人为彼野狐治疥疮者,野狐必当知恩报恩。而今有一愚痴之人,无有知恩报恩。是故,诸比丘!当如是学:知恩报恩。其有小恩尚报,终不忘失,况复大恩?”

  佛法讲平等,佛教所说的众生之中,不仅包含了有情感的人与动物,还包括了像草、石等物种。释迦牟尼佛教导弟子们要善待所有的生命。佛教“缘起”论,是说整个世界都存在着“此有故彼有”和“此生故彼生”的缘起关系,人与人、人与自然界都是相互依存的,知恩报恩便是呵护良好依存关系的最上之法。

  意大利女探险家独自穿越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当她走出沙漠之后,她面对沙漠跪下来,静默良久。有记者说:“祝贺您征服了沙漠!”她极为真诚的说:“我不认为我征服了沙漠,我是在感谢塔克拉玛干允许我通过。”

  经云:“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和合的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它存在的因缘条件。以人类生存的条件来说,父母生养我们,是亲情因缘;师长教育我们,是学问因缘;农工商贾供应我们的生活物品,是社会因缘;生存的环境没有污染,是环保因缘;到公司上班,学校上课,有人接送,是行路因缘;回到家里,打开电视或收音机,就可以欣赏到美妙的歌舞或音乐,这是视听因缘……,有了以上诸多因缘的巧妙组合,生活就有了快乐和幸福。人类生存如此,一切事物的存在,其因缘也是如此。世间的万事万物,需要靠种种因缘条件才能成就生长,这种种因缘条件,是生存的泉源,是恩德的所在。人从出生到年老,正是受这许多恩德的赐予,才成就了一生。

  我们时常怀抱一颗“知足并感恩”的心,来看待这个世间,自能包容一切,善尽己责,是非烦恼、嫉妒瞋恨自然会消失于无形,幸福美满的人生自然会获得。

  《宝王三昧论》:“一念身不求无病,身无病则贪欲易生;二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三究心不求无障,心无障则所学躐等。四立行不求无魔,行无魔则誓愿不坚;五谋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则志存轻慢;六交情不求益吾,交益吾则亏损道义;七于人不求顺适,人顺适则心必自矜;八施德不求望报,德望报则意有所图;九见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则痴心易动;十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则怨恨滋生。是故圣人设化,以病苦为良药,以患难为逍遥,以遮障为解脱,以群魔为法侣,以留难为成就,以敝交为资粮,以逆人为园林,以布德为弃屣,以疎利为富贵,以屈抑为行门。如是居碍反通,求通反碍,是以如来,于障碍中得菩提道。至若鸯崛摩罗之辈,提婆达多之徒,皆来作逆,而我佛悉与记莂,化令成佛。岂非彼逆,乃吾之顺也;彼坏乃我之成也。而今时世俗学道人,若不先居于碍,则障碍至时,不能排遣,使法王大宝,由兹而失。可不惜哉!可不惜哉!”我们应该以这种见解来指导生活,这样就能真正在内心培养起知足与感恩,感恩一切事物和所有的人。

  《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云:“知恩者,虽在生死,善根不坏;不知恩者,善根断灭,是故,诸佛称赞知恩报德者。”

  《孔子家语》谦抑知足的故事:

  孔子到鲁桓公的庙堂参观,看到一只倾斜易覆的器皿,孔子问:“这是什么器皿?”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放在座右,作为劝诫的器皿。”

  孔子说:“我曾听说过这样的器皿,空了它便倾斜,适中时它就端正,满了就会倾覆。英明的君主以此作为鉴诫,常常将它放置于座位的右边来警惕自己。”说完,孔子回过头来对弟子们说:“放水进去试试看。”一位弟子把水灌了进去,恰到好处时,它便端正,继续加水,水满了它就倾覆。

  孔子看了,叹息说道:“唉!一切事物哪有满而不覆的道理呢?”子路疑惑,问:“敢问夫子,要保持满而不覆的状态,有什么办法吗?”孔子说:“聪明睿智而能自安于愚,功盖天下而能谦让自持,勇力足以震撼世界却能守之以怯懦,拥有四海的财富,但能谦逊自守,这是所说的谦抑再加谦抑的方法啊!”

  关于感恩的故事:

  1、越人寇不韦为避兵灾逃至剡溪。困顿中,徘徊于天姥山下的他与妻子在一株极其繁茂的大树下住了一夜,第二天清晨,寇不韦举起斧头想砍下树枝当柴烧。妻子阻止他说:“我们能活下来,多亏了它。我们应该像敬仰自己的慈母一般感激它。”

  2、日本歌伎大师勘弥在戏里扮演一位古代徒步旅行的百姓,要上场时,门生提醒他说:“师傅,你的草鞋带松了。”他回了一声“谢谢你”,然后立刻蹲下,系紧了鞋带。当他走到门生看不到的舞台入口处时,却又蹲下,把刚刚系紧的鞋带又弄松。显然他想以松垮的草鞋带子来表现一个长途旅行者的疲惫。有位记者到后台采访,看到了这一幕,他问勘弥:“您为什么不当场教那位门生呢?他还不懂演戏的真谛。”勘弥答道:“要教导门生演戏的技能,机会多的是。在今天的场合,最要紧的是教导他学会感激别人对自己的关心。”

 

 

-----------------------------------------------------------------------------------------------------------

更多清净法师佛学内容

-----------------------------------------------------------------------------------------------------------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