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囊派寺庙组织及修学制度
2014/9/3   热度:457
觉囊派寺庙组织及修学制度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一、寺院建筑、组织及经济来源
觉囊派寺院一般分土房寺和帐房寺两种,土房为主,帐房次之。从规模来看,有具有系统修学制度的正规寺院和小型的静房、佛堂。四川壤塘则曲河流域、阿坝县治周围、马尔康脚木足河流域以及青海果洛班玛县境内马可河中下游地区,气候相对温和,年平均气温8-9度,降雨量700余毫米,属小块农业区,是觉囊派土房寺的主要分布区。果洛甘德、久治县境内气候高寒,以牧业为主,寺院多为帐房。本世纪50年代起,这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设施的改善,部分寺院始建土房经堂.常等。土房寺一般为土木结构,或平地而建或依山就势。多为平顶藏式建筑。较大的寺院主要由大经堂、护法殿、禅院、活佛院,吉哇院、佛塔、僧舍、大厨房等组成。
大经常多在寺院中心,规模最为宏伟,为全寺僧众早课诵经或全寺性法事集会之所,也通用作上师讲经、僧众集体习经的经院。大经堂多为藏式平顶大殿,近年重建的大经堂,有的吸收汉式建筑风格,建歇山式顶脊,并饰以宝瓶、法轮等。殿堂规模不一,大者面宽7间,进深5间,山门两侧绘有护法神像,殿堂内正面佛案供奉着各种佛像和本派前辈大德之身像和灵塔,佛像前酥油灯长明。两侧墙壁彩绘着佛教壁画,内容多为笃布巴本生故事画、反映释迦牟尼宿世为菩萨时行道经历的画面、时轮金刚和不动金刚等之刹土图以及本寺金刚上师本生传记和弘法布道图;或两旁存放着《甘珠尔》、《丹珠尔》大藏经108部,均包以锦缎,墙上挂有诵经时所用的各种法器。佛案前正中设有法座,供堪布在此主持诵经。下距法座数步,两列相对设数十条长条禅座,每条又用正方形彩色绒垫隔成几十个座位,供僧众就座诵经。长条禅座前有低脚长条桌两排,可放置经卷,上首是讲经师或引经师就座的地方。
护法殿大都在大经堂的后部,是供奉本寺护法神的殿堂,规模较小,但内部陈设考究。内有被称作“贡喇”的专人守护,负责点灯献供,无事则击鼓诵经,一般不许外人进入。所供奉的护法神原是西藏所谓“历神八部”中的一些地方神祗和原始本教中所谓主宰天地的各种善恶神灵,佛教传入西藏后,这些神祗和神灵大部分为佛教所承认和吸收,受佛、菩萨等支使而护持佛教的神灵。觉囊派最主要的护法神叫“贡保智合协”,意为“猛力怙主”,相传这是该派上师多罗那他最主要的本尊护法。此外,尚有“帐面怙主”、“六臂怙主”、“尸林主”、“坚扎组妹护法”、“长寿五姐妹护法”、“药叉窝合杰”、“大遍入天护法”、“罗喉罗护法”、“红矛财神”(果达当玛坚)、“吉祥天女”、“大威德金刚”等。
禅院藏语称之为“珠扎”,是该派僧人在金刚阿奢梨指导下集体修习密法的地方;也有禅房,藏语谓之“珠康”,是个别人自我修持的密室。禅院有的与其它建筑在一起,有的独设于山间僻静处,以避免干扰,利于修习。集体修习以修时轮金刚的六支加行法为主,禅僧称之为“觉周哇”,多以3年为期,修习期间与外界隔绝。禅院内设有不同的修行班级,其内容和修行时间各寺不尽相同,如壤塘藏哇寺禅院内设4级:1、六支加行班,修期3年,期满称之为“扎哇”;2、道果班,修期1年;3、圆满次第班,修期1年;4、生起次第班,修期3年。壤塘却尔基寺禅院分3级:1、六支加行班,修期3年;2、生起次第班,修期1年;3、续部班,修期1年。禅房中的自我修持则以个人情况选修某一本尊,无固定时限。
活佛院藏语称“囊欠”,一般为四合院的单独建筑群,多建在地势高朗、风景清幽处,内有活佛的居室、佛堂、会客室、习经室、伙房以及属下住室等。佛堂又称供堂,多设在居室、会客室顶部阁楼,内有各种镂刻精美的佛龛,佛像以铸造的铜像为主,四壁、顶棚裱糊,地面铺有地毯,肃穆豪华,干净幽雅。有些佛堂也是活佛的经室,念诵梵修活动都在这里进行。
吉哇是寺院政务的管理机构,负责管理寺产,接受分配布施,供给寺院法事活动费用,负责对外联络接待等。较大的寺院独建吉哇院,较小的寺院吉哇设在活佛院。僧舍一般独成院落,如同俗家,由同一亲属系统的僧人居住,多为连套房,作饮食之所。内有卧具、熬茶炉以及小量佛像、经书等,建筑简陋,光线多不充足(便于保暖),多系私人财产。大厨房主要在较大集会和举办法事活动时为僧众熬茶,备办饮食。
觉囊派寺院较之其它教派更注重修塔,可以说无寺不有塔。塔多为实心白塔,内以各种经卷和高僧活佛的舍利遗物、佛教圣地之水土等装藏。常见的是时轮塔,藏语称“丁科尔却典”,塔身三级,塔腹瓶形,正面神龛内供有时轮金刚塑像;第二级塔身四面各有一佛龛,分别供有东西南北四大天王塑像;第三级塔身四周雕有宝瓶、莲花等吉祥图案。除时轮塔外,度母塔、尊胜佛母塔、吉祥多门塔等亦为多见。班玛阿什姜贾贡巴寺现建度母塔、时轮塔和尊胜佛母塔,均高40米,塔座方形,边长15米,均按长寿塔塔形修建,塔顶饰有如意珠,第三层塔身内供有相关佛像,四周绘有象征度母、尊胜佛母和时轮金刚的双眼,样式奇特。 除寺院多塔外,在觉囊派传播较广的农村牧区,无论村边、路口、河岸或山头各种佛塔随处可见。
觉囊派寺院的组织雷同于其它教派,分宗教和行政两个系统,由寺主活佛或赤哇(总法台)统管。宗教系统又分经院和禅院两个部门,经院藏语叫“雪扎”,主持人是堪布,一般由熟谙经典、佛学精深的“格西”担任,主要负责讲解经典,主持念经,任期一般为3年,可以连任,有“格贵”、“翁则”等。格贵,藏语也称“曲成”、“协敖”,俗称“铁棒喇嘛”,专管僧纪,负责管理僧人念经,检查日常生活纪律,有权惩罚甚至开除违戒僧人,并吸收新僧入寺,由僧众中威信较高者充任,任期1年或3年不等,可以连委连任;翁则,汉译为引经师,俗称“经头”,是集体诵经时的领头人,一般由年纪较大、熟悉经典、声音宏亮的老僧充任。较大的经院内部又分设若干康村。康村的设置分两种情况:1、按学僧家乡的地界而分。如壤塘藏哇寺经院共有8个康村:①察卡康村;②贡勒康村;③红土康村;④曲塘康村;⑤夏炎康村;⑥资什康村;⑦叶合多达康村;⑧扎萨哇康村。以上①至⑦康村分别是壤塘境内各地学僧学经的机构;而金川、马尔康和果洛阿什姜等部落的出家人则住于扎萨哇康村。各康村住房的修建均由各地负责。2、按主要念修的本尊而分。如阿坝赛贡巴寺经院分时轮、胜乐、大威德、密集四康村,类似于不同专业的班级设置。但康村的划分并无定制,如壤塘却尔基寺和泽布寺并不设康村,其它地区的许多小寺也不设康村。禅院藏语叫“珠扎”,主持人是金刚上师,藏语称“多杰洛本”,也译为金刚教师或金刚阿奢梨,负责和指导禅僧炼密法。觉囊派的金刚上师由精通显密知识,在六支加行等密法修炼上达到很高境界的喇嘛担任,主寺的金刚上师则是该派密法的正宗传人,具有崇高威望,其地位甚至高于寺院活佛,不少人圆寂后,其舍利灵塔共奉在全寺大经堂内,如壤塘哇寺称作“藏哇森康颇章”的大经堂内有该寺第七任金刚上师阿旺多杰桑布(1898-1948)的灵塔和第八任金刚上师阿旺贡却达吉(1900-1966)的镀金铜像,二者与壤塘地区初传觉囊派教法的高僧仲哇一世仁钦贝的灵塔一起,被并排供奉在大殿正中显要位置上;壤塘却尔基寺称为“却尔基康玛典康”的大经堂内供奉着该寺最著名的金刚上师衮噶贝桑的灵塔。有些寺院还绘有在世金刚上师的身像,如在阿坝县赛贡巴寺大经堂内,北面正中供有该寺金刚上师加央衮噶坚赞的塑像以及却吉嘉措和第三任加央衮噶嘉措的灵塔,东西两侧殿壁上分别绘有第二任金刚上师桑哇塔益和现任金刚上师图杰华的身像。在金刚上师下又设“吞宦”和“仓哇”若干人,吞宦具体负责管理修炼事宜,如掌握修观行的禅僧于黎明、上午、中午、傍晚、上半夜、下半夜等各段时间中进行生圆次第相应修习的时间界限等;仓哇则负责禅僧的饮食、生活等。
行政系统主要由温布或管家负责。温布一般为大活佛之兄弟、子侄或其他近亲,由大活佛委任,系终身职,死后再由新活佛的近亲继任。温布多出身于豪门富户或部落土官头人之家,与地方势力联系密切,寺院一切公用开支和收入,都由他掌管、决定。旧时管辖下属寺院,可委派寺院代表“喇察布”到各所属部落,代表寺院统治百姓,甚至设有监狱,兼行司法,是寺院行政经济上的首脑人物,实权最大,有时还超越大活佛,特别在活佛年幼之时,是寺院实际负责人。温布下设管家若干人,协理经济、行政、外交和一切内部事务。有些寺院不设温布,直接由管家管理行政。
以上宗教、行政管理系统只是指一般情况而言,有时也有变化。如壤塘藏哇、却尔基、泽布基三寺寺址相连,三寺的禅院分设,而赤哇、经院、吉哇等设置时分时合,倘有著名的有影响的高僧,则共推为三寺总赤哇,经院和吉哇往往合三为一。近年来,每年寺院陆续成立了寺院管理委员会,全面管理寺院的行政、宗教等一切事务。寺院管理委员会民主选举产生,一般5至7人组成,少者3人,多者9人,设有主任、副主任,多由本寺大活佛、喇嘛担任,同时仍设有堪布、金刚上师管理家、僧官、引经师等具体部门的管理僧职,寺管理会特别重视对僧人遵守教规方面的管理,各寺戒律严格,如阿什姜贾贡巴寺管会规定,僧人必须居寺学经,不准游山玩水,不准骑自行车等逛街,不准打台球等娱乐。觉囊派寺院一般都规定僧人严守五戒,严禁打架斗殴、抽烟、饮酒、赌博,在群众中有较好的影响。
觉囊派寺院经济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寺院本身的收入。旧时,各寺都占有一定数量的土地、牲畜和牧场等,部分寺院还占有森林资源和具有一定商业资本。出租土地、牲畜和租息和经商收入在寺院经济中占有相当比例。1958年宗教制度民主改革后,寺院的经济特权被废止,各寺普遍开展以寺养寺活动,为寺院增加收入。这里面包插寺院饲养小量牲畜的收入、外售经文的收入、寺办商店的收入等。不少觉囊派寺院地处牧区,都有小量牲畜,较大寺院牧畜数量可观,如赛贡巴寺有牛100余头。寺院把自己饲养的牲畜让附近群众代牧,收取小量的奶子、酥油等,但这主要是解决僧人日常吃奶等部分生活问题,这方面的收入只占总收入的极少部分。由于觉囊派寺院处于川青牧区,气候寒冷,地域偏僻,交通不便,几乎没有旅游收入,商业、运输业的规模亦很小。再者,该派传布区范围狭窄,自派寺院、僧人数量有限,虽有印经院印刷一定数量的经卷,但主要供给本寺和附近寺院的经院,故亦无大量收入。第二,群众布施。这方面的收入占总收入的一半以上。觉囊派传布区和其它藏区一样,群众对佛教具有虔诚的信仰,对寺院和僧人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寺院在宗教信仰、道德及文化教育等方面满足了群众的需求,而群众对寺院给予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二者相互结合,相互依存,形成相对封闭不断循环的宗教体系。群众为了消除灾涡,祈求平安,满足精神上的需求,寄希望于寺院,乐于把大量的钱财、牲畜等布施给寺院,有的信徒一次竟布施几千元,甚至上万元。寺院僧人为群众念平安经,超度亡人,为结婚者念喜庆经,为病人诵经祛病等,群众亦付给一定报酬,其中为亡人诵经所得布施财物的比例最大。一般来说,群众为寺院布施财物是自愿的,寺院不采取任何强迫手段,但群众中攀比思想严重,在布施方面总是不甘落后,不愿表现出寒酸哭穷的姿态。另外,寺院每年通过举行大型的宗教活动也可以得到一大批布施财物。寺院还常为祈雨、防雹、防霜、祈求农牧丰收、地方平安等举办宗教集会,附近村民一般都积极为寺院背水、送柴、烧水、做饭等,也自愿捐助一些财物,对寺院在经济上给予直接支持。寺院的布施收入不仅保证了寺院的宗教活动,而且不定期地将多余的布施财物,按等级分发给僧人,以维持僧众的生活。第三,僧人家庭供给。初入寺的觉囊派僧人的生活,原则上由其家庭负担全部生活费用,包括衣食物品,乃至住房的修建等。如果家中无人,则由其亲友供给,这对寺院是一种间接的支撑。部分小型寺院,僧人更是常住在家,在经济上与自己的家庭保持着比与寺院更为密切的关系。待到学成后,僧人自己一方面在寺院可分配到较多的布施财物,另一方面自己直接可获得宗教活动收入,这样不仅能维持自身生活,有时还能资助自己的家庭。
二、经典学习
觉囊派流布地区与其它藏区一样,群众中有很深的信仰基础。“凡家有数子者,仅留一人继承家业,余多送寺为僧,或至少一子为僧,有时独子亦送寺为僧。如有一女二子,则留女赘婿承业,而使子为僧。”除了虔诚的信仰,还因为喇嘛在社会上地位较高,出家为僧“可招致本身及家庭福祉”,在旧时可免纳粮当差之苦,如家庭经济不足,可获得生活上的保障;直至今日,不少人仍视出家当喇嘛为一种职业,现30多座大小觉囊派寺院,有僧4000余人。据石硕、张建世于1989年9月调查后写出的《藏传佛教寺庙与所属社区关系的个案分析》(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4期),壤塘县夏炎村全村现有56户、219人,其中男性117人,女性102人,该村觉囊派寺院夏炎寺,现有入寺僧人49名(其中尼姑1人),占全村总人口数的22·4%;全村56户中,入寺为僧的家庭30户,占全村总户数的53·6%,其中4户一个家庭中3人为僧,有11户一个家庭2人为僧。入寺僧人在年龄上具有趋小的倾向,49名僧人中,7-20岁的僧人27名,占僧人总数的55%。以上数据基本上能反映整个觉囊派教区的一般情况。
入寺小孩多在六七岁可照应自己生活时,父母即求寺院负责人收录为徒,投靠已在寺院的伯、叔、舅、兄等亲属,住在一起,由这些长辈亲任师傅收录为私淑弟子。无同族长辈、亲友者,则由寺院选派喇嘛管教。入寺后,儿童之生活所需,原则上由家中供给,类如送子上学,师傅负责教读藏文经典,管理饮食起居,乃至品德教育、人品熏陶。先学藏文字母和拼写规则,打好文字基础,并学习必要的各种拜佛仪式和做酥油糌粑花供的技术。学习书法时,因觉囊派经文多为手抄本,故特别重视草书和缩写字的书写和辨认。结合学习藏文,开始背诵一些简短经文,如《观音六字真言》、《皈依经》、《度母颂》、《忏悔经》、《四曼荼罗供颂辞》、《佛顶大白伞盖陀罗尼》、《不动佛陀罗尼》等,待有一定基础,由师傅简单地讲解经意。通过学习《法行论》,了解有关佛经缮写、供养、施赠、听闻、受持、披读、开演、讽诵、思维和修习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次诵《胜乐经》、《大日如来经》等,主要念诵密咒,并不深解其义。该派主张以显密双运现证菩提,显为密之根基,入寺僧人以15岁左右正式进入经院学习,学完经院课程需10至15年,其间可自筹资斧,赴西藏、甘孜等地朝拜宗教圣地或入大寺投师习经,或择地静修,约在25至30岁显宗学业结束后,再入禅院修炼密法。僧人经过2至3年的显宗学习,并在禅院修六支加行法3年,始称之为“扎哇”,学完全部规定的课程,并经过长期修炼,完成圆满次第,有资格为他人灌顶者,始称之为“喇嘛”,意为上师,这是很高的荣誉。有喇嘛称号者,在寺院僧人中只占极小数,故其他民族泛称藏传佛教出家人为“喇嘛”是不准确的。
觉囊派僧人修学的内容古今有较大差异。从总体上看,以往重视印度学者的论述和密典的学习,近代则以自派高僧的各种释论为主。从朵麦地区觉囊派教法的开创者仲·噶玉哇·仁钦贝(1350-1435)的学法生涯看,学习的内容上要有7个方面:
1、《时轮经》及其各种释本,时轮六支加行修法。
2、有关弥勒学说的20部著作:①“慈氏五论”,即相传弥勒菩萨为无著所说的《现观庄严论》、《庄严经论》、《宝性论》、《本地分》和《辩中边论》;②无著菩萨的“五部地论”:《本地分》、《摄抉择分》、《摄事分》、《摄异门分》,总称《瑜伽师地论》,有唐玄奘汉译本共100卷;③无著菩萨的《二摄论》,即属共同乘的《阿毗达磨集论》和不共乘的《摄大乘论》;④世亲菩萨的“八品论”,即《三十颂品》、《二十颂品》、《作业品》、《五蕴品》、《疏理品》等五品论著和《庄严经论释》、《辩中边论释》和《因缘经释》等3种释论。
3、古印度七位阿罗汉所著的“对法七论”,即迦多衍尼子的《发智论》、世友的《品类论》、天寂的《识身论》、舍利了的《法蕴论》、目犍连的《施设论》、拘瑟耻罗的《集异门论》和满慈子的《界身论》,此七论为一切有部的根本论著,以《发智论》为总身,后六论为支足。
4、上下对法,即无著的《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和世亲的《阿毗达磨俱舍论》。
5、“七部量论”,古印度因明论师法称阐释陈那《集量论》的因明七论,即《释量论》、《定量论》、《理滴论》、《关系论》、《悟他论》和《诤理论》。
6、释迦牟尼所说《律分别》、《律本事》、《律杂事》和《律上分》等四部根本律典及其有关疏释本。
7、金刚曼、阎摩敌等各种本尊瑜伽密修方法。
后来觉囊派僧人十分重视自派高僧文集的学习,最主要的著述全集有《笃布巴全集》、《多罗那他全集》、《曼木达哇·图登格勒嘉措全集》和《阿旺措尼嘉措全集》。阿坝赛贡巴寺还学习让古格西罗桑却珠的文集,让古格西求学于哲蚌寺,其著作全集更具有明显的格鲁派特色。觉囊派极重师承关系,学习这些全集,必先拜依上师,由上师先为弟子作成熟身心之灌顶,诵读经文一遍,讲清师承,扼要讲解文句及解脱诀窍等,谓之赐给“勒合朗”,总为诵读文集的权力。然后学僧自学通读,领会文意,不时向上师请教释难,同时经常听来寺高僧的专题讲座,以加深理解。学习过程中还十分重视实践,学修结合,知行统一,如学完某一本尊修法,必择地静修证悟,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笃布巴等觉囊派四位高僧的全集,现壤塘藏哇寺印经院均有手写体印本。
《笃布巴全集》共7部74种3289页(藏文长条木刻本,每页两面,实为6578面,以下同),其中第一部245页为笃布巴传记;第二、三、四部共13种1594页,总属于中观他空见、般若学方面的内容,主要有《山法了义海论》和《般若经》的各种释本;第五、六、七部共61种1450页,主要是各种修行及灌顶的秘诀、方法、仪轨和祈愿文等。
《多罗那他全集》有各种版本,其中北京民族文化宫藏本共16函234种7012页,
曼木达哇·图登格勒嘉措(1844-1904),简称曼木达哇或格勒嘉措,是觉囊派近代的著名学者。他是壤塘县尕多乡曼木达村人,为壤塘藏哇寺金刚上师阿旺群帕(1808-1877)之侄,父名扎拉杰合洛,母名吉果玛,弟妹5人,排行第一,二弟加杰达瓦扎巴出家为僧,幼弟才三木在家。图登格勒嘉措自小聪明过人,并受叔父指点,学习藏文、历算及一般经文,18岁时去德格,求学于甲赛秀、佐钦、八邦等寺,师事阿贡、佐钦寺巴珠活佛、八邦寺工珠活佛等,学习显宗五论以及《入行论》、菩提道次第、那若六法等。21岁返回故乡,入壤塘藏哇寺,以金刚上师藏哇比丘阿旺群佩嘉措(1788-1865)为根本上师,修学觉囊派多种密法。不久,阿旺群佩嘉措圆寂,由阿旺群帕继任金刚上师,图登格勒措为其助手,并师事10余年,系统学习了觉囊派有关时轮金刚、胜乐五神、密集金刚、大威德金刚、喜金刚、金刚手、马头明王、红黄白文殊、六臂怙主等各种密宗修习法。此后又专攻宗喀巴师徒和自派笃布巴等高僧著述10余年,先后于扎西拉则寺和格佩静房闭关静修,获得很高的修行成就。由于他广泛学习觉囊、宁玛、噶举、格鲁诸派学说,博采众长,知识极为渊博,对于尼古六法、黑白星算学、噶举派大手印修法、各种坛城仪轨修供方法等无不通达。1894年任今壤塘县上杜柯乡鱼托寺的金刚上师,创建该寺的那若六法禅院,按噶举派修法每日修习六座,曾驰名一时。晚年专事著述讲经,每日写书30页,从不间断。1904年藏历十月去鱼托寺讲经,廿五日去世。后遗体运回壤塘日梭寺修塔供放。
《曼木达哇·图登格勒嘉措全集》共21函199种,其中:
曼木达哇·图格勒嘉措广泛吸收、融合各派教法,特别效法格鲁派,注重对显宗诸论的学习。在他的全部著述中,并没有在显宗方面作为觉囊派基本佛学观点的是观他空见方面的论述,他在因明学等方面的论述基本上同于位卜楞寺一世嘉木样的观点。只是名义上继承了他空见的法承,这是晚期觉囊派突出的一大变化。该派认为图登勒嘉措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因此也是宗喀巴大师的转世,还说甘肃拉卜楞寺第一世嘉样阿旺宗哲(1648-1721)是觉囊派多罗那他的转世,一世嘉木样为格鲁派四大著述家之一,为了弘广觉囊派的中观他空见了义法承,转生为曼木达哇·图登格勒嘉措。这些说法表明,曼木达哇在显宗方面的著述吸收和继承了格鲁派的许多教法。在密宗传承方面,觉囊派根据该派高僧多喇·衮桑彦潘的一则授记,又相传曼木达哇是古印度那若巴的身。那若巴系噶举派鼻祖马尔巴赴印度学法时的主要上师,故曼木达哇密法方面的著述较多地吸收了噶举派的许多法门。在自派修法传承方面,曼木达哇为第三世藏钦活佛的门徒藏哇比丘阿旺群佩嘉措和阿旺群帕的亲传弟子,又受学于藏哇比丘的弟子阿旺群增,因此公认他为觉囊派的密法正宗传人,更因其著述颇多,故在川青觉囊派教徒中享有崇高的声誉。该派主寺中壤塘的藏哇寺从近代起即以曼木达哇的著述全集为经院的基本教材,兼学该寺高僧阿旺措尼嘉措的著作。
阿旺措尼嘉措(1880-1940)为藏哇比丘阿旺群佩嘉措的门徒阿旺群增的金刚弟子,今壤塘县尕多乡热木卡村人,父名果洛扎才,母名赛萨拉仲,8岁时即能念诵藏文经卷,14岁于扎西拉则寺从阿旺群增出家,修学加行六支修法3年,获得成就。18岁起再学马头明王、大威德、金刚瑜伽母等修法。19岁起研读《笃布巴全集》,20岁往格佩静房,投拜求学于曼木达哇·图登格勒嘉措。自此,他系统学习因明、般若、中观、律学诸论和密宗四续次第,兼学声明、诗词、历算诸明,从而显密双通,教证圆满。29岁入中壤塘藏哇寺,从金刚上师阿旺群觉学习多罗那他、曼木达哇·图登格勒嘉措著述中有关时轮修法的全部教诫。从30岁起任藏哇寺森康经院讲经师,主讲因明、般若俱舍及时轮经,并一度去果洛班玛的亚尔堂地方传教。此后,他曾师事扎嘎活佛、年扎上师、宗吾坚贡、姜哇活佛等当时的许多名僧,广泛学习觉囊派的各种修持法门及宁玛派的《隆钦七宝藏论》、《莲花遗教》等。46岁时出任扎西拉则寺金刚上师,57岁时往果洛拜见九世班禅洛桑确吉尼玛,受学《香拔拉祈愿经》。61岁去世,其灵塔供奉于藏哇寺。阿旺措尼嘉措治学严谨,通晓诸典,在因明、般若、中观诸学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同时精通内外时轮等密法经文,善以弥勒、龙树学说诠释难点,并如法修持,将外境与风脉、明点以及道果法三者合一,空乐双运,公认他是通达密法的著名金刚上师。当时以拉萨曼孜康(医药医算学院)的安多格西坚拉若罗哲曾称赞他说:“当今藏区住静地修持、通晓内外别三种时轮经文,并能以教理阐说者,唯壤塘阿旺措尼嘉措。”他一生著述6函,其中《他空破除持边苦难论》,综合《现观庄严论》八品要义和七部量论的道理,系统阐明笃布巴在见修方面的基本观点,最为出名;另有《因明学广论》、《堆扎详述宝鉴》等因明著作,还有《修心论》、《续部海壁图》、《堕罪论》、《乐土四因论》等密宗著述。
觉囊派经院只在正规的大寺设立,学程大体相同。学僧在经院学完全部规定课程,经辩经考试,成绩优秀者授格西学位。兹以壤塘哇寺森康经院为例,说明其学经的基本情况。该经院教程共有六个内容,以曼木达哇·图登格勒嘉措的著作为基本教材:
(一)因明学。是有关推理、论证方法以及思维方法的学问,通过宗、因、喻所组成的三支辩论方式,确定若干论题,从驳他宗、立自宗、断除诤论三个方面使学僧掌握蕴处界三科各种名相等基本教程,提高思辩和“考定正邪、研核真伪”的能力。这方面教材主要采用曼木达哇·图登格勒嘉措所编的《堆扎总义·诸法性相明示宝灯》、《堆扎总义宝灯辨析日光》和《量论总别补遗》等。
(二)般若学。是指佛教所谓依靠佛教净慧达到灵性觉悟,使佛教真理现于面前,以渡达智慧彼岸的学问。基本教材为称作慈氏五论之一的《现观庄严论》,此论主讲佛教定学,系弥勒菩萨解释《大般若经》修行之世俗三乘道次第者,全书将《般若经》划分为八品七十义来逐品解释,即第一品一切种智十义、第二品道相智十一义、第三品一切智九义、第四品圆满一切相现观加行十一义、第五品顶现观加行八义、第六品渐次现观加行十三义、第七品一刹那现观菩提加行四义、第八品法身四义。八品中,前三品解释三智慧境地,即学佛人应明之三境界:一切现象的智慧、道路的智慧和普遍的智慧;次四品解释行,即学佛人进行的四种实践:直接了解一切的实践、直到最高的实践、在道次中的实践和突然了悟的实践,这是学佛人应修之行、成佛之因;后一品解释果,即学佛人最后证得的自性身、圆满报身、变化身和法身等果。该论从境、因、果三个方面论述般若教义,阐明成佛次第,为藏传佛教各派所重视。这方面的主要疏释本是曼木达哇的《现观庄严论本释总义大疏般若庄严论》的第一品一切种智上、中、下三部和第二品道相智、第三品基相智、第四品圆满一切相现观加行、《般若波罗蜜多秘籍现观庄严论释·般若明义宝鉴》,均在《曼木达哇全集》中等函中。
(三)俱舍学。俱舍为上下对法之一,属佛教说一切有部论典,专讲佛教徒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主要经典是印度佛学家世亲的《阿毗达磨俱舍论》,简称《俱舍论》。全书30卷,本颂分为八品,前二品即分别异品和分别根品,简称领域和根,解释与世间所共有之法;次三品即分别世间品,分别业品和分别随眠品,简称世界、羯磨和幻觉,解释流转轮回之不纯洁因果及次第;后三品即分别道及补特伽罗品,分别智品和分别定品,简称圣人、智慧和静修,主讲证得解脱之方法和次第。该论以四谛学说为总纲,指明痛苦的来源和解脱之道,阐释佛教“诸法无我”的根本观点,总结性地把构成宇宙万法的基本要素归纳为五位七十五法,即色法十一,心法一,心所法四十六,不相应法十四、无为法三,成为佛教教义的基础。故藏传教各派都极重视此论,视之为佛教徒必修的基本典籍。
(四)时轮经。如前文介绍,时轮经是觉囊派最重要的经典,以其修法传承为该派的主要特征。最根本的经典是《时轮根本续》和《时轮摄续》,根本的释典是《时轮根本续无垢光大疏》和《无垢光大疏摄要》。具体学习时,第一年一般先学介绍时轮金刚九神的各种典籍、各种坛城的尺寸、色彩、勾画方法和修供仪轨,然后学习有关内脉的论述和生圆次第等修习方法,主要的教材是曼木达哇的《善说吉祥时轮圆满次第加行六支总义金刚甘露汁源》、《成就吉祥时轮圆满次第加行六支观修次第妙道四身之车》、《吉祥时轮生起次第基道果三位广修法悉地甘露宝瓶》、《吉祥时轮九神修行法讲义·金刚持道次》、《时轮金刚祈愿文摄要》等。第二年,给合学习,在金刚上师的指导下,于每日早晨、上午、下午、黄昏各修炼一次。第三年,在修炼内脉的基础上进一步诵读经典,进而修持幻轮等。或继续修炼、学习其它经典,或进入禅院正式修习。
(五)中观学。中观学是佛教关于不执着有无二边、观察中谛之理的说教,认为“诸法因缘生,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其宗见“不许一切法有自相”,但又许有实境,所安立的世俗法有能所二生和能所二作等一切作用。中观宗内又分自续、应成二派,以清辨静命、莲花戒等论师为代表的中观“自续派”不许诸法有相,而许名言中有;以佛护和月称二论师为代表的中观“应成派”则主张于名言中亦不许有自相、有自性等。觉囊派在中观见方面属中观他空见,认为该派教法是真正的中观了义教。经典学习上以古印度月称(约600-650年)解释和阐明龙对的《中观论》的《入中论》为基本教材,辅助教材则是《曼木达哇全集》中的《入中论广释圣道庄严明论》上下二部。但以上教材属于一般性的中观学论述,作为中观他空见,是觉囊派在学习中观学时必修的内容,这方面的学习则主要学习《笃布巴全集》中的《山法了义海论》等。同时,该派允许学僧阅读其它教派的名著,提倡广学各派法要,对于宁玛派的《隆钦七宝藏论》尤为重视。
(六)戒律学。戒律是规范僧人言行的种种规定,受全戒的比丘须严格遵守253条戒律,以保证求得个人的解脱,并以一切善行饶益有情。总起来分为十七事三科,即未得戒时如何得戒之法,得戒后如何守护之法,若有违犯如何遵律还净之法等三部分。戒律方面的根本经典是释迦牟尼所说小乘律藏《律分别》、《律本事》和《律上分》等四种律典,在藏区以印度功德光的《戒律本论》主要论典。在《曼木达哇全集》中无戒律方面的著述,藏哇寺经院学习戒律学主要以大译师达玛师利的释本为基本教材,兼学本寺有关教规,如不准伤生、斗殴、赌博、奸YIN、偷盗、抢动、吸烟、饮酒、妄语、敛财,不许忤师、迟到早退、偷懒、渎神等等。
壤塘藏哇寺僧人除在本经院学习外,还一般去德格的八蚌寺和竹钦寺、拉萨的甘丹寺、后藏的达丹彭措林寺、甘南的拉卜楞寺学经。但返回本寺讲经,主要讲授德格八蚌寺和佐钦寺的教程,其它寺院的教程则一般禁止讲授。阿坝赛贡巴寺经院亦设6个班级,但无时轮班级,6个班级分别是:①因明初级“卡多”班,主要内容是辨红白颜色等,仅学习1至2个月;②堆扎班,系统学习因明,学3年;③般若班,原学4年,现学1年;④中观班,学期2年;⑤俱舍班,学期3年;⑥戒律班,学期1年。学完全部课程,成绩优秀者授予“格西学位。经院的僧人,每日一般凌晨4时即起床,集体上殿,东西相对而坐诵经。饮食以糌粑、茶水为主,生活极为清苦。一些小寺院,并无正规的讲听学经制度,除专修六支加行的“觉周哇”住寺修持外,其他一般僧人则平时多居家自修经文,只是在举行集体的法事活动时才到寺院集中,或冬季农闲时去寺院念经。在家期间,和家庭的成员一样,也从事放牧和耕作等生产劳动,与俗家关系极为密切。这种出家不离家的特点,有效地缓和了宗教与生产的矛盾,但使寺院本身在组织上日趋松散和淡化。
三、密法修炼
密法修炼是藏传教的重要内容。密宗称为“金刚乘”,意为依于方便智慧无二分别之金刚道而现证三门金刚(佛的化身),觉悟成佛。因修习密宗多依止秘密真言,故藏语一般称之为“桑俄”。公元6-7世纪,印度佛教吸收印度教和民间信仰,结合佛教的教义和理论,逐渐形成密宗。公元8世纪,传入我国藏区,以后为藏传教各派所接受。各派在吸收印度密宗的过程逐渐形了自派具有代表性的最高大法,如宁玛派的“大圆满法”、噶举派的“大手印法”、萨迦派的“大圆胜慧法”、格鲁派的“大威德金刚法”和“时轮金刚法”等。觉派尤其重视密法修炼,具有浓厚的神秘信仰。该派以修无上瑜伽续的“时轮金刚法”为主要特征,修持者通过禅定思维达到与佛陀完全无二的境界。另有多种密修法门,所涉及到的秘密真言、灌顶、坛场、仪轨和各种神格信仰名类繁多,在设坛、供养、诵咒、灌顶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但因修学原则是无师不修、秘不外传,故具体内容神秘莫测。密宗认为地、水、火、风、空、识形成情器世间,这种“六大”为宇宙万有,是大日如来的法身。从体性上说,佛与众生相同,凡有生命的一切均具圆满平等的妙智实相境,只因无明障蔽,不能了知本来面目和实相之境,只有能过经典的学习和修炼的功夫,二者结合除去无明,使本身原具有的光明自现。因此,“非有般若之功,证得空性,不易深明秘密之理”,故真正的密宗是建立在显宗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实践。僧人修密前须对显宗因明、中观、俱舍、般若、戒律等五部大论熟读于心,并通过集场辩论,通达无碍后方可学密,这样才不是“漏器”,也才能真正领悟密法要旨,取得修行成就。特别是传授密法的金刚上师,必须妙谙五明,显密俱通。学僧在具有扎实的显宗学习的基础上,选择自己的金刚上师,由上师作入密门灌顶仪式,然后在金刚上师指导下,择地于密室修炼或入禅院集体密修。具体有以下一些程序和方法:
(一)灌顶为驱散、注入之意,谓驱散烦恼、所知二障,洗净身心,于净器中注入智力。它是修学密法不可少的一种必先进行的仪式。不经入坛灌顶不得听闻受学密法,更不可自己去翻阅密宗经典,否则有“盗法”之罪,即使依法修习也不可能成就。弟子修学某一法门,必须由金刚上师传授修习方法,于密乘坛中作入密灌顶。经过灌顶,弟子才有权听闻、讲说和修习密法,除非其法不需灌顶。觉囊派重密法传承,严格遵守密无师承不可滥学的原则,作为主持灌顶仪式的金刚上师,必须受某种法门的传承,并且自身修炼有成就。灌顶如同打开弟子学法的开关电钮,由上师灌入灵力和法流,有助于修炼。灌顶类型主要有结缘灌顶和传法灌顶,结缘灌顶是对一般初学密法入密门者所授,仪式简单,至多传一咒一印,受此灌顶后,即可学修密法;传法灌顶又称“金刚阿奢梨灌顶”,为学修密法有相当基础者所授,仪式较为复杂,一般传以某种法门的修持方法。弟子只有受此灌顶,经上师允许,方可为他人灌、传法。传法灌中的法门又极为繁多,具体方法有摩顶灌顶、放光灌顶、甘露灌顶、智印灌顶、法器灌顶、种子灌顶等等。最普通的灌顶法是金刚上师持灌顶宝瓶,观想虚空中飞来四龙,吐水入瓶,象征四大海的水。然后上师将此水倒灌弟子之顶,使弟子身心清净无垢,与佛相互感应,合为一体。无上瑜伽续的灌顶分四级:1、宝瓶灌顶,简称“瓶灌”包括水、冠、杵、铃灌顶及金刚阿奢梨灌顶等内容,受此灌顶可修“生起次第”;2、秘密灌顶,简称“密灌”,传授修气、脉、明点的方法及“乐空双运”的修法,受此灌顶可修“圆满次第”;3、智慧灌顶,简称“智灌”,教授指示依止“双运道”,认识“俱生智”;4、名词灌顶,简称“词灌”,向修“圆满次第”达到一定阶段者指示“光明”(心性)。灌顶过程中,上师先要自观成本尊,观想五方佛(大日、阿?佛、宝生、弥陀、不空)与本宗历代祖师以五智(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加持受灌者。通过灌顶加持,弟子修习密法时,方能与本尊及本派历代祖师接通所谓的血缘关系,获得加持。觉囊派传法灌法门多达数百种,常见的有时轮金刚灌顶、时轮九神灌顶、金刚曼四十八坛灌顶、大圆加行灌顶、象鼻天毗那夜迦灌顶、忿怒五天灌顶、无量胜乐灌顶、马头明王灌顶、扎宗玛怙主灌顶、不动明王灌顶、嘿噜迦百字明灌顶、阎摩敌灌顶、牟扎百法灌顶、自落三法灌顶、大威德起尸八法灌顶、胜乐五神普明灌顶、瑜伽母灌顶、珠嘉学派长寿灌顶、萨迦派普明灌顶、勇猛上师(莲花生)燃智灌顶、然达所说金刚橛灌顶、大智灌顶、三身仪轨灌顶、七金刚橛摧破上下二业灌顶、静猛灌顶、大悲观音莲曼灌顶、能断法启开天门灌、热派起尸八法灌顶、大时轮主金刚上师灌顶,宝生修行法灌顶、金刚持灌顶、金刚橛金刚曼灌顶、十忿怒怙主随许灌顶、尼古六法灌顶、无量续部灌顶等等。以上灌顶法门中,有些又分若干具体灌顶,如无量续部灌顶内又有阎摩敌、十三红阎罗、十三黑阎罗、大威德十三尊、十九支金刚心、卢支那三派胜乐、空行海、密集金刚、护乐佛、和合佛、四金刚座、五真实,欢喜金刚、摩诃摩衍、金刚童子、金刚心、时轮俱生、忿怒金刚橛、净续十二法、阎罗七坛、八十成就者等灌顶法。上师为弟子每传授一法,须作相应灌顶因此不少人一生接受灌顶多达数十次,至于受何种灌顶,则视机缘、一般由上师按弟子根器而定。
(二)四加行法。
加行,也作“先行”、“前行”,是修法的预备工作。四加行法是修一切密法的必修先行法、准备法,是学密的基础,按密宗规定,弟子修满四加行法各十万遍后,才有资格进修本尊法。四加行法包括四皈依法、供养法、礼拜法、金刚心法。
四皈依,即“皈依金刚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目的在于进一步坚定对金刚上师和三宝敬信,其中对皈依金刚上师尤为强调,修法者须以所谓“九种心”恭敬依止上师,“视师如佛”。修四皈依法时,合掌用梵语念诵四皈依真言,观想上师容貌,上师两眉间(顶轮)之(翁)字、喉际(喉轮)(阿)字、心际(hong )字分别迸现白、红、蓝光,并分别射入学者两眉间、喉际和心际。观想空中出现上师及三宝诸尊,融为五色光明灌入学法者顶窍,注满全身,自觉自身不净恶障顺各毛孔排除,身心轻安。
供养法,是通过弟子对上师和三宝的供养,增强敬信,获得上师和三宝的加持法力,从而与师相应,取得好的修炼效果。供养的方法很多,有:①财物供养法,以香花、净水、熏香、香灯、食物等供养上师、三宝,各一份者为“五供”各百份者为“百供”,各千份者为“千供”,供养之物还有八种、十种之说。②曼荼罗藏语称作“金科尔”,意为“坛场”,实际是诸佛菩萨的图像和附于图像上的咒语。密宗认为,曼荼罗是大日如来加持三昧(即教化众生之意)之相,修法者礼曼荼罗,即可接受如来“神力加持”,“拂去烦恼罪障之支翳”。曼荼罗有内、外、秘、真如四种曼荼罗,有字、事、法、人四种曼荼罗,有大、三昧、种子、羯磨四种曼荼罗等多种分法。各种曼荼罗均有固定色彩、格式和尺寸,以描绘出佛、菩萨形象。用青、黄、赤、白、黑五色表示“五大”,描绘宝珠、刀剑、法轮、手式等,象征佛、菩佛的“器杖”,和“印契”,以本尊名号之梵文首字代表本尊。曼荼罗除绘画在布面上外,还用雕、塑、铸等办法制成立体坛城,表示诸尊集会,形象更加具体、直观。③修行供养,通过结手印、念真言、观想等修行方式来行供养,供养手印和真言有具体规定,结印后念诵供养咒语,观想自己手中有七珍八宝,充满须弥山及东南西北四天,再观想将这一切珍宝全部奉献给了诸佛菩萨。同时观想所献之物一一化现,由一变多,重复无尽,结束时手触两眉中间散印。
礼拜法,即五体投地磕长头。行礼时,先观想上师诸佛显于前,自己双手合十依次置顶际、喉际、心际三顿,同时分别观想上师诸佛两眉间、喉际、心际分别迸现白、红、蓝三色,分别射入自己额际、喉和心际。然后手印回顶上一触散印,身体下弯,双手平伸,向前一推,全身俯于地上,随即起身。这种礼拜法也可没有动作,完全用观想完成。其目的表示学法虔诚,防止我慢。它也是一种健身运动。
金刚心法,也称“金刚菩萨法”,通过诵咒、结印、观想,巩固自己发心学法、存心利他的菩提心,这是四加行法的关键一法,因为菩提心是学习一切佛法的根基,根基不固,难以求法。一般修法是,先诵四皈真言三遍和发菩提心真言三遍,再结手印观想空中出现金刚心菩萨端从于莲座,其心际有百字明咒轮围绕,放射白光,射入学法者顶门,灌入全身,学者全身随即现出大光明,将一切恶念、恶业化为黑气排出,遍体空明安乐。然后念诵《金刚心百字明咒》二十一遍。念毕,观想金刚心菩萨化为一白光明点,进入学者顶窍,入于心际,与学者融合为一,即学者自身变为金刚心菩萨。
(三)修本尊法。
本尊是修学密法者所根本依止的非共同的依怙主尊,指主要崇奉观想的一位至几位佛、菩萨或金刚,每一学法弟子虽可修持多法,但一般都选择一尊比较固定的佛或菩萨作为本尊。修本尊法就是修该本尊之法,这是修持者初级阶段修学的主要同容。本尊分静、猛两种形象,是以象征化的方式来表示密宗教理。本尊的选择完全依修法者的心性和机缘而定,觉囊派僧人的本尊常见的有时轮金刚(或时轮九神)、大威德金刚、大悲观音、勇猛上师(莲花生身相之一)、金刚橛、伏魔马头明王忿怒十金刚童子、信誓法王、黑色忿怒五天、忿怒金刚力明王、扎宗玛怙主、静猛合修明王、白度母、长寿天女、黄白文殊、累痣明王、不动佛、胜乐金刚、帐面护法、六臂怙主等等。修本尊法的核心是把自己观想成本尊,要求修持者之心化为莲花,本尊如拇指大,安住于莲花座上。继而本尊逐渐变大,如修持者之体量,刹那间本尊与修持者融合为一,二者不二不异,即修持者即为本尊,本尊就是修持者。经过长期观想,则一闭眼即成本尊之相。这种修法也称“入我法”,另有“我入法”,是通过观想将对面虚空的本尊移至自己头顶,使本尊的中脉和自己的中脉相通。然后观想自己和本尊之心如莲花开放,分别有一放射蓝光的(hong )字。再将自己心中的(hong )字顺中脉上提,进入本尊中脉至心际,与本尊的(hong )字合二为一,从使修持者与本尊融合为一,无二无别。
(四)三密相应
身、口、意“三密”是密法修炼的主旨和基本要素,一切密法均根据三密而修,离不开三密,特别它是瑜伽本尊法修习的宗要。手结密印为“身密”,口诵真言为“口密”,心意观想为“意密”。修炼时一定要三密相应,即身与口协,口与意意符,意与身会。
手印,又称“印契”、“印相”,指用手指和手掌结成种种形状。各种佛、菩萨、本尊皆有各自的手印,因此手印结法可以说无尽无量。常见的手印结法多达几千种,均有具体规定,从手型上分主要有阳印、阴印、半阴阳印、阴阳接气印、金刚掌变印等,从印的类型分主要有加持印、护身印、祈福印、施愿印、长寿印、降伏印等。密宗认为,手印是诸佛、菩萨法德的标志,从小指次第数至姆指,各代表地、水、火、风、空五大,而左手代表“定”,右手代表“慧”,双手十指外通法界佛性(宇宙本体),内通自身脏六腑,结手印可与法界诸佛、菩萨和身密相应,合为一体,获得与诸佛菩萨等同的神通功能。身密除了结手印外,还有身印和气、脉、明点的修法,身印是要求有一定的入坐姿势,诸如头正平、身正直、全身放松、结跏跌坐、大椎与尾椎垂直、口齿微闭、舌抵上腭、双目垂帘等、气脉、明点是密宗认为构成人的身体的主要物质成分,气是人身中肉眼看不见的一种生命能量,人的生命与气同时存在,有气存则活,无气则死,气若错乱阻滞,必生疾病。脉为气所循行的通道,无上瑜伽说人身共有七万二千脉,遍布周身,各有所司,最重要者为左中右三脉,尤以中脉为最,称之为“命脉”,以中脉为中轴,三脉于顶喉、心、脐、会阴五处缠结有脉结,如车轮,分别辐射出八至六十四支脉,这五轮是炼气的关键部位。明点是人身中生命能量的凝聚点及水液,是生命,精神之精华,亦译作“真精”、“真水”。明点又分离戏明点、不坏明点、物明点等。离戏明点,是一种不可言说的风心之体,精神精华;不坏明点,是来自父母精血的生命本源,常住中脉,其中来自父精的白菩提心位于顶轮,来自母血的红菩提心位于心轮;物明点,是指饮食所化水液,净者为精血津液,浊者为汗、涕、小便等。人体是整个空观宇宙中的一个小宇宙,人体的明点称内明点,空观宇宙也有明点存在,称之为外明点。修炼到高级阶段,让宇宙“明点”随意进入自身,或让自身“明点”进入宇宙,实现内外“明点”相接,使人体与周围的宇宙彼此相通。修炼者通过气、脉、明点的修持,聚集修行资粮。
修口密的真言,又译“咒”、“神咒”、“密咒”、“明咒”、“咒陀罗尼”等。密宗认为,真言为佛、菩萨、金刚或诸天在定中所说的密语,总摄佛、菩萨等的功德、誓愿及佛法之深奥哲理,故名“总持”。真言是修持者沟通诸佛、菩萨、本尊、诸天的信息码,虔诚持诵,可唤起佛,菩萨所成就的誓愿和功德,加被于修持者,使修持者自身本来具有的自性功德显现,从而起到息(息灾避锅)、增(增福添寿)、怀(怀柔神天人鬼,增广事业功绩)、诛(伏敌降魔)的作用。真言有长有短,长者数千字,短者仅一字,多为梵语,内容有对本尊的赞颂、祈祷,佛菩萨的梵语名号,表示本尊的誓愿及所成就的功德,或表示佛教的哲理等。对各种真言解释多不一致,许多无法解释,修持者并不注重真言本具的含义,至关重要的是对真言的坚信不二和熟练念诵。各种真言成千上万,无可数计,一般说,每一佛菩萨,乃致每一金刚上师皆有其咒。其中以(嗡)、(阿)、(hong)三字明为总持咒,有总概括、总指令、总密码之意。这三字代表诸佛的化身、报身和法身,是宇宙最高的信息码,念诵时通过观想分别从顶、喉、心轮发出声音,同时观想顶轮“嗡”字放射白光,喉轮“阿”字放射红光,心轮“hong”字放射蓝光,并与宇宙元气共振,使修持者入于定中。
意密的要害是意观想,这三密中最主要的一环。因为身、口、意三密,都是通过观想来实现的。观想的总内容,一般有观想字、事、法、人四种。因字起观者,如观梵、藏文字;因事起观者,如观月轮、莲花等;因法起观者,如观慈悲、喜舍、三千等;因人起观者,如观上师和本尊形象等等。观想的总要求是,首先以念止念,将所有复杂的妄念收摄成一空;其次观空融合,将自己身心放空,一切皆空,将小我(自己)与大我(宇宙)融合为一;第三是三密清净。观想的具体内容;则随所修法门之不同而异不一而足。从深层次讲,意也指本身的“净菩提心”,本尊及众生的一切身、口、意活动均从同一个平等真实的“净菩提心”中流出,意观本尊亦即观自己的净菩提心。如此观修,自己的身口意三业(活动)即与本尊的身口意三密相应,与本尊无别,得到本尊的护念加持,引本尊所修成的功德入于自身中,从而达到“自身成佛”。
(五)生圆次弟。
生圆次第是修无上瑜伽密金刚大法的两个阶段,一是生起次第,一是圆满次第。生起次第藏语称“杰仁”,指观想本尊形象的阶段,这一阶段是观想成就的开始,于所修本尊的曼荼罗(坛场)前做生起次第的施食仪轨等后,先观想本尊的形象,观想得了了分明,如实现于前,并在脉轮上观想本尊真言即念诵,再把内外境界摄归于自心咒轮,咒字渐次收摄而终归于空,定心于空寂境。通过观想净治自身四处之习气,解脱凡庸见、闻、觉、知之束缚,以现见本尊智慧本性。圆满次第藏语称作“佐仁”,是在生起次第基础上进行的最后、最高的修习次第。通过修风脉、明点,由所谓空、大空、极空、一切空等四宝引出光明,由所谓喜、胜喜、殊喜和俱生喜等四喜引出俱生智,并将观想到的东西返还于“性空自在”,做到“止观双运”,“空有双融”,证悟“胜义有”和“毕竟空”的真理,从而成为中道观的法门。生圆次第一修习要在上师的具体指导下进行,必须次第不乱,循序渐进。
(六)六支加行。
六支加行,亦称“六支瑜伽”,指修无上瑜伽时轮金刚圆满次第时,于所缘境上进行的收摄、禅定、运气、持风、随念和三摩地等六种修炼方法,是《时轮根本续》所说的主要密法之一为觉囊派最有代表性的密法修炼。它一般在金刚上师的指导下在禅院集体修炼,修炼期多为3年。修习者称之为“觉周哇”,觉囊派有所有高僧都经过六支加行的修炼,在他们的传记中有不少修证的体会。但此法均由金刚上师向弟子面传心授,心照不宣,故具体修法非亲身修炼者不能领悟。修炼者在修前必受时轮灌顶,于每日凌晨、上午、下午、黄昏四法座修持。修炼时不许外人窥视,修行者一律不准外出,饮食一般自备糌粑、酥油,由寺院供给茶水,3年内不剃发、不更换衣服,恪守密教戒规。若3年时间修不成,可增加时间。有关高僧传记介绍修六支加行的修炼方法时说,修六支加行奥道,首先身远离繁杂,心远离邪恶妄想,意远离凡庸执著,做到“三寂”。(编者:觉囊派称为“稳乘”与他派三远离不同)正式修炼时先以收摄法现起空色,空色生起无量门,以光明神通察知许多隐秘之义,遍生从未有过的八种现象;再以禅定法显见自心法性,空色与心性变得寥无分别;继以运气法运起风之精气,束风于中脉,风与空色融为一体,涤净色身,本尊则自天而降;复以持风法决断明点光明,空色变为大乐,一心专注于人法无我空性,自身无所触及,无碍颤动;后在随念法使自身变为清净光明,空色变为色身,明点成为幻轮,于根本上师之脉道或头顶出现印度大成就者或香拔拉国法王之身形,为弟子教授一切幻轮手印,纠正手印及修行谬误,并解释关辈幻轮修法导引文之句义;最后三摩地法任意现证不变大乐,不变大乐觉受更为明显,进一步如前辈大德一样修持六支办行法,通过六支加行修炼,更生殊胜觉受,获得风心自在、神通等无漏功德和法界胜乐大轮进入修炼者之身,成为清净庄严的无边大轮,最终达到现证生圆二第道的最高境界。
修炼六支加行法,必须有上师指导。先由上师灌顶加持,讲授修炼法要,然后方可实际修持。修炼上师随时指导,纠正失误以防出偏,直至最后圆满结束。修炼过程中修持者因根器、基础、用功程度等之不同,个人的觉证感受亦不相同。壤塘藏哇寺第四任金刚上师阿旺群觉嘉措(1846-1910)早年依止藏哇比丘阿旺群佩(1788-1865)修炼六支加行法的情况比较典型,兹按其传记择译如下:
阿旺群觉嘉措听完三远离教授后修持时,十种征相光明圆满,出现青黄二明,当上师加持时,原先之十种征相更加明显,依次历历升起,最后从微小明点现见三有色形,禅定时升起无量空色,其内诸天充满,作交合状,如此延续了18年昼夜。运气时,全身颤动,真气进入中脉,身体下部白光明亮上达喉部,体内中脉等脉道有红白明点运行,觉受光明。持风时,经常出现续部无量具足主便智慧的白黄红黑诸天。随念时,看见许多方便智慧天神,体态安适,使明点升降移动。三摩地时,原先之觉受更为明显,继尔适识往赴上师身边,一昼夜之内,身本如同僵死未得上师教敕不能苏醒。如此修持六支加行法4年。
一般来说,六支加行是觉囊派僧人修炼的高层次密法,整个修炼过程是对修者意志的磨炼和考验,如甘德县隆什加等寺院的帐房僧于寒冬3个月内,每晚静坐从1至2个小时,修者脱光衣服,将所穿皮袄叠成方块,垫于座下,作为“蒲团”,用三方白布蘸水围裹在自己身上,直待白布水干时起座。因此,若无虔诚信仰和坚强毅力,则不能完成修炼,故达到这一级修炼的禅僧只占寺僧的极小数。据《觉囊教法史补遗》载,本世纪50年代壤塘藏哇寺全寺僧人多达千人,而正规的“觉周哇”1950年只有年尼活佛等15人,1951年有上师扎巴和衮噶俄赛等19人,1952年有克旺囊等14人,1953年有藏哇活佛晋美多杰、上师柔卓等20人,1954年有丹巴达吉、桑杰仁钦等22人,1955年有夏朱曲仁等20人,1956年有藏哇活佛索南巴丹·乔列南杰、晋美鄂色等20人,1957年有上师根丹、索南坚赞等28人,1958年仅有华桑、丹增扎巴等6人。但从许多觉囊派僧人的学法生涯看初出家的僧人,首先要坐经3年,主要学习时轮金刚六支加行法,亦称之为“觉周哇”。当经师讲经时集中听讲念经,平时则分别在自己的僧舍或禅院坐经。3年结束后,具有了初步的六支加行知识和修持体受,方能成为正式僧人。然后参师求学各种经典和密法,不少僧人往往学无定址,常游学于各寺,广参名师,或择地静修。待到一定时候,再次进行六支加行修炼。因此,僧人一生中多次修持六支加行,以求达到最高境界。六支加行的修期各地不尽相同,如甘德县隆什加寺的初修期限为3个月,修禅在帐房内进行,严禁其他人进入帐房。坐经3年后,告假3月,可以回家或从事其它活动。假满后返寺,规定一年之内不得离开寺院。修炼的具体方法和内容各寺也不尽相同,隆什加寺原来分整个修炼过程为五个层闪:第一是“门康”,只限于地位较高的活佛,修期88天,在修期间,禁止与家人和其他僧人接触;第二是“冲科”,意为幻轮修法,共修3年半;第三是“恩卓”,意为先行修法,以头上能插入吉祥草为期,一般3至4周;第四是“杂龙”,意为风脉修法,最为艰苦,即使冬日,亦赤身用布蘸水围身;第五是“佐钦”,即大圆满修法。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