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大师的弥勒净土思想简说—《慈宗三要》大意(下)
2014/9/3   热度:448
太虚大师的弥勒净土思想简说—《慈宗三要》大意(下)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如吉法师
参、瑜伽真实义品为境 -----《真实义品》大意
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依菩萨戒为基准而修习六度、四摄,广集福慧资粮,而要圆满菩提之因,证大涅槃,必定要以无我慧通达诸法真实之义。又修真实义,自印度传来的大乘教法中主要有二派:即中观派和瑜伽行派。中观派是依《中论》为指南,瑜伽行派典籍浩繁,历代诸师不得要领。如〈慈宗三要序〉云:“夫世亲大师尝集境行果为三十颂,回施有情;护法诸师解之,大义微言灿然矣!是曰成唯识论,第明境繁细难了,而制行期果,又非急切能致,慧粗者畏焉!或耽玩其句味,乐以忘疲,不觉老至,造修趣证者卒鲜!”太虚大师以其神慧洞悉瑜伽诸典,抉择幽微,发现《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真实义品第四》(通常说为〈瑜伽真实义品〉以下简称〈义品〉)简明扼要,为了使人获得由凡入圣之枢纽,遂订为慈宗一要。
纵观全品,大要有二:一、辨析真实之义;二、修习真实义之法。
一、辨析真实之义,又包含二层涵义
(一)广说四种真实
诸法缘起性空,或者说依如所有性诸法真实性、依尽所性诸法一切性,即是诸法真实之义。若详细分别,“复有四种:一者世间极成真实,二者道理极成真实,三者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四者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义品〉)
世间极成真实者,是世间共同承认的常识,未经观察便确定其为真实。如〈义品〉云:“云何世间极成真实?谓一切世间,于彼彼事随顺假立,世俗串习悟入觉慧所见同性:谓地唯是地,非是火等,如地如是,水火风……当知亦尔;苦唯是苦,非是乐等,乐唯是乐,非是苦等。以要言之,此即如此,非不如此,决定胜解所行境事。一切世间,从基本际辗转传来,想自分别共所成立,不由思惟筹量观察,然后方取,是名世间极成真实。”
道理极成真实者,如〈义品〉中说:“谓诸智者,有道理义……随观察行者,依止现、比及至教量,极善思择决定智所行所知事。由证成道理所建立、所施设义。”即是说,智者通过现量、比量、圣教量进行观察、比较、辨别而建立之义,便是道理极成真实。此通世、出世间。
“云何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谓一切声闻独觉,若无漏智,若能引无漏智,若无漏后得世间智所行境界。是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又此境,因为是无漏智断除烦恼障所显而得名。就实质而言,此真实即是四谛真实义和人无我真实之理。如〈义品〉云:“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此复云何?谓四圣谛……如实智生已,此谛现观,声闻、独觉能观唯有诸蕴可得,除诸蕴外,我不可得。”
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者,对于所知方面的障碍名所知障,“从所知障得解脱智所行境界,当知是名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即是诸佛菩萨平等观照真俗二谛所见真实之义也。如〈义品〉云:“此复云何?谓诸菩萨、诸佛世尊入法无我,入已善净,于一切离言自性(真谛)、假说自性(俗谛)平等平等,无分别智所行境界。”
(二)真实义之实质及对于修行方面之意义
如上所说之四种真实,其实质和核心,即是远离实有、实无二边的中道义或离言自性。如〈义品〉中说:“又安立此真实义相,当知即是无二所显。所言二者,谓有、非有。此有者,谓安立假说自性,即是世间长时所执,亦是世间一切戏论分别根本,或谓为色受想行识……乃至或谓涅槃,如是等类,是诸世间共了诸法假说自性,是名为有。言非有者,谓即诸色假说自性,乃至涅槃假说自性无事无相,假说所依一切都无,假立言说、依彼转者皆无所有,是名非有。先所说有,今说非有,有及非有,二俱远离。法相所摄真实性事,是名无二。由无二故,说名中道。远离二边,亦名无上。”又云:“以何道理,应知诸法离言自性?谓一切法假立自相,或说为色,……乃至涅槃。当知一切,唯是假立,非有自性,亦非离彼别有自性,是言所行,是言境界。”诸法离言自性,是离开实有、实无二边、如实悟入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及圆成实性所显。〈义品〉云:“如是诸法非有性,如言所说;亦非一切都无所有。如是非有(无遍计所执性),亦非一切都无所有。云何而有?谓离增益实无妄执即损减实有妄执,如是而有(有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即是诸法胜义自性,当知唯是无分别智所行境界。”
诸法真实义性,不可言说,但“为欲令他闻知诸法离言自性,是故于此离言自性而起言说。”
诸法真实之义,微妙甚深,而契入此真实义慧,乃是求证佛果菩提的关键所在,主要表现有:
1?能得无上正等菩提广大方便:若能修空胜解,则“能如实了知生死,即无染心流转生死。”“于贪嗔痴等一切烦恼深心弃舍。”“于生死不以无常等行深心厌离,即不速疾入般涅槃。”“善能成熟一切佛法及诸有情。”又“于般涅槃不深怖畏,即能圆满涅槃资粮。虽于涅槃见有微妙胜利功德,而不深愿速证涅槃。是诸菩萨于证无上正等菩提有大方便。是大方便,依止最胜空性胜解,是故菩萨修习学道所摄最胜空性胜解,名为能证如来妙智广大方便。”
2?入法无我,证二智行:入法无我,以根本智“达无少法及少品类可起分别,唯取其事,唯取真如。”
又从根本智所起之后得智有多种胜用:(1)“于诸明处(因明、内明、声明、工巧明、医方明)一切善巧勤修”,决无退转。(2)得永不忘失之大念力,且能谦下,惠施于他人,于诸修行更加精进坚固。(3)“于生死中,如如流转,遭大苦难……于其无上正等菩提堪能增长。”(4)获得尊贵殊胜,于诸有情骄慢渐减。(5)证得智慧殊胜,于他所诘难、诤讼等,自身“本惑、随惑、犯禁现行,能数观察,深心弃舍。”(6)功德辗转增长,不求他知。
3?乘无戏论理,能修正行:菩萨依于真智获得如上所说众多利益,又为自利利他故,修行六度。(1)布施:“能舍身财,唯为利益诸众生故。”(2)持戒:“由身语等修学律仪。”(3)堪忍:“又能忍他一切侵害。”(4)精进:“能勤学一切明处(五明),令其善巧。”(5)禅定:能于内心安住其心,令心善定。(6)智慧:一根本智,亲证真如;二后得智,于诸有德、有过、有怨、有恩之处,修习供养、悲心、慈心、释怨、报恩等行。
二、 修习真实义之法
(一)众生起八分别而流转生死
诸愚凡夫,由于不了诸法真实之义,而起种种邪妄分别,流转生死。如〈义品〉中云:“又诸愚夫,由于如是所显真如不了知故,从是因缘八分别转(八分别者,一者自性分别,二者差别分别,三者总执分别,四者我分别,五者我所分别,六者爱分别,七者非爱分别,八者彼俱相违分别),能生三事(根境识、思惑、见惑),能起一切有情世间及器世间。”“谓由如是邪分别故,起诸杂染;起杂染故,流转生死。”
(二)修四寻思、四如实智
为了出生死,断除邪妄分别,必修四种寻思、四种如实智。如〈义品〉说:“云何了知如是分别?谓由四种寻思、四种如实智故。”
四种寻思,即是名寻思、事寻思、自性假立寻思、差别假立寻思。名寻思与事寻思,是诸菩萨对于诸法之名、事,唯见名、事。
自性假立寻思者,是行者对于意识上推寻事之得名,皆由自心中想像而假立,其实名中无事,事中无名也。
差别假立寻思,即是行者对于诸法上所有言语诠表之差别意义,如常、无常等,皆能如实观察,知其亦是假立。
四种如实智,即是由四种寻思所引起,其含义如下:
1?名寻思所引如实智:由久修习名寻思观,而后自然引起如实了知之智,照了名中唯名,毫无事在其中也。〈义品〉云:“云何名寻思所引如实智?谓诸菩萨于名寻思唯有名已,即于此名,如实了知——谓如是名为如是义,于事假立,为令世间起想、起见、起言说故。”
2?事寻思所引如实智者,“谓诸菩萨于事寻思唯有事已,观见一切色等想事(安立名言之事),性离言说,不可言说。若能如是如实了知,是名事寻思所引如实智。”
3?自性假立寻思所引如实智者,〈义品〉中云:“云何自性假立寻思所引如实智?谓诸菩萨于自性假立寻思唯自性假立已,如实通达,了知色等想事中所有自性,非彼事自性,而似彼事自性显现,又能了知彼事自性,犹如变化、影像、响应、光影……相似显现,而非彼体。若能如是如实了知最甚深义所行境界,是名自性假立寻思所引如实智。”即是说,菩萨对于色等想事中,了知假立言说非事自性,但于言说中又不无有相似自性之显现。总之,通达依他如幻而不执实,便是自性假立所引如实智。
4?差别假立寻思所引如实智者,通过修习差别假立寻思观,“如实通达、了知色等想事中,差别假立不二之义:谓彼诸事非有性、非无性。可言说性不成实故,非有性;离言说性实成立故,非无性。如是由胜义谛故非有色,于中无有诸色法故;由世俗谛故非无色,于中说有诸色法故。如有性无性,有色无色,如是有见、无见等差别假立门,由如是道理,一切皆应了知。”
总之,通过修习四种寻思,引发四种如实智,彻底了知名、事、自性假立、差别假立等诸法缘起之义,从而洞彻真实之理。
(三)获殊胜之果
由于以四种如实智照见真实之义,因而灭除戏论分别,切断生死之流,证大涅槃。如〈义品〉云:“菩萨依此四如实智,能正了知八种分别。于现法中正了知故,令当来世戏论所摄所依缘事不复生起;不生起故,于当来世从彼依缘所起分别亦不复生。如是分别及依缘事二俱灭故,当知一切戏论皆灭。菩萨如是戏论灭故,能证大乘大般涅槃。”又能得大自在,如愿成就所作事业。即如〈义品〉中说:“于现法中,真胜义所行处智极清净故,普能获得一切自在(即神通自在、所知境智自在、寿命自在)。……自安乐而无杂染,普能成熟一切佛法,普能成熟一切有情,护持如来无上正法,摧伏他论,精进勇猛,正愿无动。”
肆、以弥勒净土为归 -------《弥勒上生经》大意
太虚大师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直到成佛而后已。然“顾人命在呼吸间,一旦无常,即成隔世;若于生死犹未自在,非借佛菩萨摄受之力,则于所志之事,诸趣流转昧忘可虞,故须急欣净土、亲上圣之务,否则上无以圆大觉,下无以济含识;近无以净一心,远无以事诸佛,不亦唐功寡效乎?然十方诸佛刹,虽有缘皆得生,而凡在蒙蔽,罔知择趋;唯补处菩萨,法尔须成熟当界有情,故于释尊遗教中曾持五戒、受三皈、称一名者,即为已与慈尊有缘,可求生内院以亲近之矣!况乎慈尊应居睹史(兜率天),与吾人同界同土,而三品、九等之生因,行之匪难,宁不较往生他土倍易乎?一经上生,皆即闻法不退大菩提,与往生他土犹滞凡小相者,殊胜迥然矣!”(〈慈宗三要序〉)因此,选定兜率净土为现生修行之归宿。
而往生兜率净土之法要,是佛在《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中所开示,这部经是南北朝时刘宋沮渠京声居士译,它是佛在舍卫城祇园精舍由优波离发请而说,如经中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会中,有一菩萨名弥勒,……即从座起,整衣服,叉手合掌住立佛前。尔时优波离亦从座起,头面作礼而白佛言:世尊!世尊往昔于毗尼中及诸经藏,说阿逸多次当作佛,……此人命终,当生何处?……”
《弥勒菩萨上生经》中说明上生兜率净土的法要有四:正愿、正信、正行、回向四种要素,下面略释经文以阐明四种要行。
一、广说弥勒兜率天宫之殊胜以启信
兜率净土,不是普通的兜率天宫,它是兜率天人为供养补处菩萨以天福力所造。如经云:“尔时兜率天上有五百亿天子,一一天子皆修甚深檀波罗蜜,为供一生补处菩萨故,以天福力造作宫殿。各各脱身栴檀摩尼宝冠,长跪合掌而发愿言:‘我今持是无价宝珠及以天冠为供养大心菩萨故,……令我宝冠化成供具。……’时诸天子作是愿已,是诸宝冠化作五百亿宝宫。”就整个净土的范围来说,也可分为外院、内院、弥勒师子座三部分,现依次略加解说。
(一)外院:天宫非人间所有,其奇妙殊胜不是人的思惟所能想像,更非笔墨所能描述,这里只能就经典所说的墙壁、宫柱、室内装潢陈设,以及法音宣畅等内容略说少分,由此亦可窥见其美妙殊胜之一斑。
就宫墙而言,建筑的材料都是七宝,并且七宝中又充满了种种奇妙的景象,如宝中有各色光,光中又有莲花,莲花中又出现七宝行树,树叶又出现天宝女,由此构成一幅极其神妙的图景。如经中说:“一一宝宫有七重垣,一一垣七宝所成,一一宝出五百亿光明,一一光明中有五百亿莲花,一一莲花作五百亿七宝行树,一一树叶有五百亿宝色,一一宝色有五百亿阎浮檀金光,一一阎浮檀金光中出现五百诸天宝女……。”?
弥勒天宫既然以诸宝为材料而建成,与之相应,宫内的陈设也是天神以七宝珠、花、香进行布置,又以天玉女的美妙音声协调其中气氛。据经中说:“时兜率天宫有五大神,第一大神名曰宝幢,身雨七宝,散宫墙内,一一宝珠化成无量乐器,悬处空中,不鼓自鸣,有无量音适众生意。第二大神名曰花德,身雨众花弥覆宫墙化成花盖,一一花盖,百千幢幡以为引导。第三大神名曰香音,身毛孔中雨出微妙海此岸栴檀香,其香如云,作百宝色,绕宫七匝。……第五大神名曰正音声,身诸毛孔流出众水,一一水上有五百亿花,一一花上有二十五玉女,一一玉女身诸毛孔出一切音声,胜天魔后所有音乐。”
此外,宫内四角的柱子,也是众宝构成,各种宝中又有楼阁,楼阁中成串的摩尼珠纵横交错,构成另一番奇观。如经云:“持宫四角有四宝柱,一一宝柱有百千楼阁,梵摩尼珠以为交络。”
从以上对弥勒天宫外院的叙说,可约略知道此净土之胜妙,这是补处菩萨不可思议的功德所感现。尽管环境是如此的舒适迷人,但生活于其中的众生也不致于沉沦,因为这里是大心菩萨教化的区域,无论是宫墙、宫柱或宫内,都有法音宣流,提醒人们时时发出离心、菩提心,处处皈佛皈法皈僧、修戒修定修慧。如宫墙中“一一宝女住立树下执百亿宝,无数璎珞出妙音乐,时乐音中演说不退转地法轮之行。其树生果,如玻璃色,一切众色入玻璃色中,是诸光明右旋宛转,流出众音,众音演说大慈大悲法。‘宫墙上’五百亿龙王围绕此垣,一一龙王雨五百亿七宝行树庄严垣上。自然有风吹动此树,树相掁触,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宫柱中’诸阁间有百千天女,色妙无比,手执乐器,其乐音中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宫室内有’第四大神名曰喜乐,雨如意珠,一一宝珠自然住在幢幡之上,显说无量皈佛皈法皈比丘僧,及以五戒无量善法诸波罗蜜。”在此众多微妙的法音环绕之中,于诸善法决无退转的可能。可见,在弥陀净土法门的信徒中,一向传播著某人求生兜率而于外院被天欲所迷的流言,纯属是无知妄说、无稽之谈。
(二)内院:由外院向里,便是内院,又称善法堂,是弥勒菩萨为众说法的大礼堂。内院也是天神为供养补处菩萨以天福力而造,共有四十九重,其美妙殊胜与外院相比,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如经云:“尔时此宫(指外院)有一大神,名牢度跋提,即从座起,遍礼十方佛,发弘誓愿:若我福德应为弥勒菩萨造善法堂,令我额上自然出珠。既发愿已,额上自然出百亿宝珠,……此摩尼珠回旋空中,化为四十九重微妙宝宫。”
其美妙之处,如宫墙中有八色琉璃渠,渠中有八功德水,水涌绕梁,于四门外化生四花,花中出水,成宝花流,花上又有天女,由此构成内院中‘水、花、天女’的一大奇观。经云:“时诸垣中,有八色琉璃渠,一一渠有五百亿宝珠而用合成。一一渠中有八味水(即八功德水),八色具足,其水上涌,绕梁栋间,于四门外化生四花,水中出花,如宝花流,一一花上有二十四天女,身色微妙,如诸菩萨庄严身相。”
此外,栏杆中还有天子奏乐、天女歌舞,共同演说各种善法的神奇现象。经中说:“诸栏楯(即栏杆)间自然化生九亿天子,五百亿天女。一一天子手中化生无量亿万七宝莲花,一一莲花上有无量亿光,其光明具足乐器。如是天乐不鼓自鸣,此声出时,诸女自然执众乐器,竟相歌舞,所咏歌音,演说十善、四弘誓愿,诸天闻者,皆发无上道心。”
(三)师子座:师子座是弥勒菩萨的法座,“高四由旬,阎浮檀金无量众宝以为庄严。”“座四角头生莲花,一一莲花百宝所成,一一宝出百亿光明,其光微妙,化为五百亿众宝杂花庄严宝帐。时十方面百千梵王,各各持以梵天妙宝以为宝铃,悬宝帐上;时小梵王持天众宝以为罗网弥覆帐上。”内院外院都是兜率天人以诸宝庄严,而此菩萨大师子座,是由诸梵王以众宝严饰,更显其殊胜。
由上述可知,兜率净土依报之殊胜决不亚于西方极乐净土,并且财法具足,是有智者为进修道业应该选择的理想环境。
二、说明观行使发愿
若有不厌生死,爱乐生天,持佛禁戒,修十善业,思惟兜率陀天上妙快乐,由此发愿,愿为弥勒弟子。如经云:“佛告优波离,若有比丘及一切大众,不厌生死、爱乐生天者,爱敬无上菩提心者,欲为弥勒作弟子者,当作是观。作是观者,应持五戒、八斋、具足戒,身心精进,不求断结,修十善法,一一思惟兜率陀天上上妙快乐。”
三、详述三品生业以导行
众生行有优劣,故上生之品位不无高下,现依经中略说三品行业:
(一)以正愿摄持六法之行获上品生,此中有三
1?坚愿摄行,即以求生之宏誓大愿摄持六法行而得往生。经云:“我灭度后,我诸弟子若有精勤修诸功德;威仪不缺;扫塔涂地;以众名香、妙花供养;行众三昧、深入正受;读诵经典。如是等人……应当系念——念佛形像,称弥勒名。如是等辈,若一念顷,修八斋戒,修诸净业,发弘誓愿,命终之后,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得往生兜率陀天,于莲花上结跏趺坐。百千天子作天妓乐,持天曼陀罗花、摩诃曼陀花以散其上……”
2?灭罪、闻法:往生之后,因见慈尊而灭无量罪,且得闻妙法。据经中说:“……谛观(弥勒)眉间白毫相光,即得超越九十亿劫生死之罪,是时(弥勒)菩萨随其宿缘为说妙法,令其坚固不退于无上道心。”
3?未来利益:上生兜率净土者,不仅现前可灭罪闻法,未来亦得值遇诸佛,增长菩提道业。经云:“若净诸业,行六事法,必定无疑当得生于兜率天上值遇弥勒,亦随弥勒下阎浮提,第一闻法;于未来世值遇贤劫一切诸佛;于星宿劫,亦得值遇诸佛世尊,于诸佛前受菩提记。”
(二)部众闻名喜敬得中品生
人、非人等,若闻弥勒名,生欢喜心,且恭敬礼拜,得中品往生。如经中云:“佛告优波离,佛灭度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是诸大众,若有得闻弥勒菩萨摩诃萨名者,闻已欢喜,恭敬礼拜,此人命终,如弹指顷,即得往生,如前无异。”
(三)修造像等德得下品生
若能闻弥勒名,修造像、供养、礼拜、系念等功德者,可获下品往生。按经中载:“未来世中诸众生等,闻是弥勒大悲名字,造立形像,香花衣服缯盖幢幡(供养),礼拜系念,此人欲命终时,弥勒菩萨放眉间白毫大人相光,与诸天子雨曼陀罗花来迎此人。此人须臾,即得往生,值遇弥勒,头面礼敬,未举头顷,便得闻法,即于无上道得不退转。于未来世,得值恒河沙等诸佛如来。”
从以上所述往生兜率净土的三品行业可知,生弥勒前,实为最简便的超凡入圣之门径,若与求生西方净土的“临命终时”一心不乱,才得往生的易行道相比,真是极易行道。此显释尊、慈尊对末法众生的悲切情怀,有缘者应生庆幸。
四、摄愿行皈果令回向
发起正愿,具足正行,应当将此愿行紧密结合,回向往生弥勒之前。正如经中说:“佛告优波离,佛灭度后,四部弟子、天龙鬼神,若有欲生兜率天者,当作是观,系念思惟——念兜率天。持佛禁戒,一日至七日,思念十善,行十善道,以此功德回向愿生弥勒前者,当作是观:作是观者,若见一天人坐一莲花。”
《弥勒上生经》中除了广说如上四种往生的法要外,还附带说明与弥勒菩萨有缘者所获之利益,主要有:闻名免堕八难、悔罪速得清净、行皈依而得受记、称名礼敬除重罪、龙华会上值慈尊等。
佛说《弥勒上生经》的法会即将结束时,当时与会大众即竞相依教奉行:“无量大众即从座起,顶礼佛足,礼弥勒足,绕佛及弥勒百千匝,未得道者各发誓愿:我等天人八部,今于佛前发诚实誓愿——于未来世值遇弥勒,舍此身已,皆得上生兜率陀天。世尊记曰:‘汝等及未来世修福持戒,皆当往生弥勒菩萨前,为弥勒菩萨之所摄受。’”
在末后,佛还特别郑重地嘱咐阿难尊者:“汝持佛语,慎勿忘失!为未来世开生天路,示菩提相,莫断佛种!”因此,太虚大师说:“故斯经实为一生成就佛果之秘要,曾发菩提心者,不可不奉持以靳向焉!”(〈慈宗三要序〉)
五、结 论
总之,《瑜伽真实义品》、《瑜伽菩萨戒本》、《弥勒上生经》诠慈宗之境、行、果三完整无缺。此法门的修持,肇始于东晋道安大师,中经玄奘、窥基诸师,玄奘大师译出《真实义品》、《菩萨戒本》二部要籍等,并发愿往生弥勒兜率内院。基师也平生勇猛精进地造弥勒像,“对其像日诵菩萨戒一遍,愿生兜率,求其志也。”《宋高僧传?第四》太虚大师正式立“慈宗”之名,编定三要,乃总其大成。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