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佛遗教经浅释 乙、正宗分 次明不共世间法要


2014/9/3    热度:429   

宣化上人:佛遗教经浅释 乙、正宗分 次明不共世间法要

 

  正宗分的次明不共世间法要,分有八种㈠无求功德。㈡知足功德。㈢远离功德。㈣不疲倦功德。㈤不忘念功德。㈥禅定功德。㈦智慧功德。㈧毕竟功德。

  一、无求功德

  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直尔少欲,尚宜修习,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有少欲者,则有涅槃,是名少欲。

  这一段是说无求功德。儒教里,有五常:仁、义、礼、智、信。若能实行到最圆满,那就有功德。“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语。”韩愈在“原道”文中谓:仁义礼智根于心,它的根在心里头。其生色也,有这种光辉的色泽,能显于面。就是说仁义礼智充满了,面部便呈一种德相。若不修仁义礼智,就没有这功德相的流露。这光色不但显于脸上,也盎于背,施于手脚四肢,故四体不言而语。所以有功德之人,人人见了都欢喜。为什么欢喜?因为他有功德,故与人无争、无求。第一的功德是无求。人在这个世界都有所求,大家研究哪一种人没有贪求?连信佛的人也有贪求,想求成佛。不信者更有贪求,求发财,求名闻等,其实无非是作梦。这梦谁也看不破,放不下。所谓“人到无求品自高”,品自高而且又无忧。无所求了,才没有忧愁。人有求不得苦,就因为贪求,心太过份,白天不能吃,晚间不能眠。你们看,很多正在读书的学生,男的在打贪求的妄想,将来找到一个女朋友,组织一个美满的家庭。女的也打妄想,将来若能遇到一个好对象,那将如何如何……,有说不完的计划。还没有得到,就患求不得苦。一经得到之后,又患失去之痛苦,包括财产及一切。未得之则患得之,既得之则患失之,说来简直没有一个止境。若能无所求呢?则知足常乐,能忍自安,就没有苦了,这也就是无求的功德。

  佛说:你们各位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及优婆夷等,应当知道多欲的人没有厌足,贪而不厌。譬如,身上有二百元,心想如能有二千元,不是很好吗?有了二千元,又想最好是能得到二万元。一旦有了二万元之后,更想假使能得五百万元,那就太好了!无穷无尽的贪心,像无底深坑始终填不平。为了多求利益的缘故,所以苦恼亦多。若是没有欲念或少欲的人,他无所贪求,无所欲望,就没有这患难。各位请想一想,你所求的东西,求不到又苦恼、又愤恨,搞得是是非非,就因为有所贪求,若是没有贪求心,什么问题也没有了。想要少一点点的贪欲,就需要修行学习,何况少欲的人能生诸功德呢!心里能少欲,则一切功德自能生出来。没有欲念的人,不用谄曲去讨好别人。既然没有欲念,诸根再也不被诸尘所转。譬如眼不被色尘所转,耳不被声尘所转,鼻不被香尘所转,舌不被味尘所转,身不被触尘所转,意不被法尘所转,诸根都不被牵动了。修行少欲的人,他心里总是坦荡荡。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什么时候心里都很开朗愉快,甚至脸上也有光彩,所谓“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者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这个美、大、圣、神者,都是从修诸仁义道德上做起。

  二、知足功德

  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悯。是名知足。

  前面已讲明不共世间法要,第一无求功德,是远离他境界事。今第二段是说知足功德,是在自己事中远离也。知足就有功德,不知足就没有功德。知足常乐,不知足就常苦。知足的人就好像颜回一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是孔子之弟子,他是一个知足的人,是一个达观者。他吃饭没有碗,喝水没茶杯,因为太穷了没钱买陶器,所以用一个竹筒锯断上节,留一节来做碗。用一个葫芦瓢来喝水,其他的东西更不必说。住在很简陋的小巷里,连一间茅舍都不如。人人见了都替他忧愁,可是颜回他虽然穷,但他没有希求,不打妄想,所以说回也不改其乐。由此可知颜回是个安贫的君子,达人知命,不向外求。其余的知足,只要退一步想,不要生一种贪得无厌的心,所以知足就有功德;不知足就会造出种种的祸患和过失。学佛人要学知足的法门,譬如世界上很多人没饭吃、没衣穿、没屋住。我们一切具足,就要知足,不要再有所希求,只要你知足不贪心,就是立功德了。

  各位比丘等,假如欲离一切苦,应常观察知足的方法,就是富乐安稳之处。意思是安分守己,得过且过,不妄求,好像处在富人安稳的境界中。知足之人,虽然没床睡,睡在地上,他也觉得很舒服。不知足的人,虽然处身天堂,譬如置身于富贵之家,有高楼大厦,温暖寝室,还认为不满意,不知足呢!不知足的人,虽然是富有,但也像穷人一样,因他有贪心,处处仍不称意。知足的人,他虽然贫穷,内心却比富人快乐。所以修行人,常自称为贫道、他因为“穷释子,口称贫”,虽然身贫,然其道不贫。这道也就是知足的道。修道人身穿坏色衣服,而身内却藏无价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虽贫而富。不知足的人,常被色、声、香、味、触五欲所转。这一类人,常被知足者所怜愍叹惜。因为他能怜悯其他不知足的人,所以他本身就是安贫乐道,少欲知足了。

  三、远离功德

  汝等比丘,欲求寂静无为安乐。当离愦闹,独处闲居。静处之人,帝释诸天所共敬重。是故当舍己众他众。空闲独处,思灭苦本。若乐众者,则受众恼。譬如大树,众鸟集之,则有枯折之患。世间缚着,没于众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远离。

  第三是说远离的功德,远离闹市,是远离财、色、名、食、睡,若能远离则有功德,若不能远离则有罪过。所以修道人,必须要修远离行,远离一切诸恶,亲近一切众善。首先要离开恶知识,亲近善知识。所以佛说你们比丘等,若想求清净真常这个道——无为安乐,应当离开一切愦闹即是在城市里昏乱混淆不清,天天不知在做什么。离开愦闹,单独在深山修道,能静处独居,帝释诸天神都会共同恭敬尊重你,因此要把己众舍离,也要把他众舍离。(己众:五阴心心所法;他众:师徒同等。)在空旷的地方而独居自己研究,要怎样把这苦的根本灭了。假使乐于一切的众业,世间种种杂务,就有众恼交煎逼迫。譬如有一棵大树,很多鸟都聚集在这棵树上来,就会把枯枝折断。所以世间的一切迷惑执着缚缠,都陷没在众苦之间,好像一只老象陷在泥沼里,不能自出。若明白了,就不要接近嚣闹的境界,这就是远离的功德。

  四、不疲倦功德

  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长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是名精进。

  第四所说的不疲倦功德,疲:是很累,没有精神,劳乏之态;倦:懒惰。因很累了,故产生懒惰。疲倦与精进是相反。精进:是勇猛精勤地求进步,也不休息也不退后。你若疲倦就没功德;不疲倦就有功德。所谓“功德”就是修行有所成就,故能满你的心愿。古来的人修行是昼夜六时常精进不休息,所以他才能功德圆满有所成就。现在修道的人,多是一日曝之,十日寒之,修行一天,懒惰十天,故无成就。修道要念兹在兹,有事无事常在修。道是行出来的,不行就没有道。德是做的,不做则没有德。功德是要去修的,若不修就没有功德。

  所以佛说:你们比丘等,假设要想不懒惰,勇猛向前精进,身也要精进,心也要精进,什么事也不怕困难,所谓“铁杵磨绣针,功到自然成。”又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精进也要有诚心,有诚心则金石也能开。普贤菩萨的警众偈云:“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这一天已过去了,我们的生命已减少,人命好像少水鱼一样,鱼在水里靠水而生存,若没有水则不能活。水一天比一天的减少,这还有什么快乐呢!又说:“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你们各位应当向前精进,为什么那么着急呢?就犹如头上着火了,要赶快想办法挽救。常念无常鬼随时会来把你带走。要知这世间一切都是无常,赶快醒觉,切莫放逸怠惰啊!

  又譬如小小的溪水常流着,也会把石头磨穿。意思是:昼夜六时恒精进,不间断的修行才能穿石。这石就是你的业障。你的业障消除,即善根能增长。你天天修行,即会有所成就。若一天不修行,则拉得很远了。所以说:“站一站就二里半”,如同开车一样,虽然不走快,也会跑得很远。假使一停车,就耽误了好多时间。修道也如是,要天天不断地修才会有成就,所谓:“为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修道人不可疲倦,要精进。假使修行人的心,多次懈怠旷废时间,就如钻木取火,未热而休息一般。古代隧人氏钻木取火,要有恒心地钻。不可暂时停止,一直等到热了才能有火,若未热就停止,是很难能得到火的。修行亦复如是,要一贯刻苦耐劳修行,才能证果。若没有恒心精进,怎能证果呢?所以这种功夫名为精进。

  五、不忘念功德

  汝等比丘,求善知识,求善护助,无如不忘念。若有不忘念者,诸烦恼贼则不能入。是故汝等,常当摄念在心。若失念者,则失诸功德。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譬如着铠入阵,则无所畏。是名不忘念。

  第五是不忘念的功德。不忘念就是不失正念。不失念佛的念,不失念法的念,不失念僧的念,不失念善知识的念,不失念良师善友的念,所以说不失正念,就没有邪念。不失正念,心里常清净;不生邪念,心里没染污。常清净就是有菩提心;没有染污,就是没有烦恼心,所以不失这个正念,就有无量的功德。你若失去正念,就造无边的罪业。

  佛说:你们比丘等,各处求访善知识,善知识,就是正知正见,能帮助你发菩提心。又要念兹在兹,念念不忘。这乃对治诸烦恼贼,就是贪瞋痴三毒的心,不能乘虚而入。所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你们各位佛弟子,常应摄持正念,发大菩提心。当知“心止念绝真富贵,私欲断尽真福田”,这境界就是摄念。摄念也就如儒家所说:“操之则存,舍之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向。”意谓要控制自己的念,能做得主,不被私心妄想所动摇,常常回光返照,能把私欲克除,回归天性。所谓“克己复礼为仁”。什么叫克己复礼?孔子答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若不合乎礼的事不去看它,不去听它,不去说它,也不去做它,这就是克己复礼。行住坐卧四大威仪都要回光返照,这样才能发菩提心。假设失去正念,就失去一切功德。假使摄念的念力非常坚固,虽然走到财色名食睡及色声香味触五欲的境界内,也不会被五欲贼所引诱。譬如将军穿上铠甲,入到敌军的阵营里也不怕。为什么呢?因为他已穿了铠甲,已有保障,所以不怕了,这就是不妄念的功德。

  六、禅定功德

  汝等比丘,若摄心者,心则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是故汝等,常当精勤修习诸定。若得定者,心则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是名为定。

  禅是禅那的简称,译为静虑,也是前面所说的摄心、治心,所以说制之一处,无事不办。心念专一,在这时候,一念也没有了,“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都明,只有空之理。再进一步明白,连空理也没有了,空无所空,能空所空皆无,能所双亡,就是一种湛然寂静的境界。连这寂静也没有了,你说这欲念从何生起?什么叫五欲?都不知道了。这时候就是真正的禅定,也就是真正的摄心,能生出自在的功德,无量的神通妙用,一切一切都是不可思议的。

  所以佛说,你们比丘等,假使要摄心,即是使心在定中。这心在定中,就能知道世间的成、住、坏、空的法相。因缘和合而有,名为生,依因缘分散而无,名为灭。有生有灭是有为法相,所以你们常应勤修习一切的三昧,假使得到了这三昧的定力,智慧心的光明就不会消散。譬如爱惜水的人家,他治理水塘或堤堰,令水不漏失。修行亦复如是。为这智慧水的缘故,修习禅定,不使这智慧水漏失了,这是名为禅定的功德。

  七、智慧功德

  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则无贪着。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则于我法中,能得解脱。若不尔者,既非道人,又非白衣,无所名也。实智慧者,则是度老病死海坚牢船也。亦是无明黑暗大明灯也。一切病者之良药也。伐烦恼树之利斧也。是故汝等,当以闻思修慧而自增益。若人有智慧之照,虽是肉眼,而是明见人也。是名智慧。

  第七是说智慧的功德,就是无明破了,智慧则显。智慧是对愚痴而说。若没有愚痴,才有智慧。才识聪明到极点称为智慧,智慧是光明义,对治愚痴之昏昧。再者你有功德才有智慧,有智慧才能做功德。没智慧,则功德不显;没功德,则智慧也不增,所以智慧与功德是相得益彰,彼此辅助的。

  佛说你们比丘等,有真正的智慧,就不贪着,不贪名、不贪利、不贪财、不贪食、不贪睡,什么也不贪。既然什么都不贪,也无所求了。既无所求,就是真正智慧的表现。不但不贪还要常常自己省察,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说或替人做事,是否有不忠实?交朋友是否用欺骗手段?是不是尽想利益自己而损害他人呢?师长所教我的,我是否有温习呢?或是当做耳边风吹过呢?我听了之后是否回家有研究呢?这叫传不习乎。曾子有这么三省,我们修学佛法也要常常省察,不使智慧有所遗失。能这样则会在佛法中得到解脱,自由自在,否则就把智慧失去。若不省察,既不是修道人,又不是在家人,这是怎样的人呢?简直没有一个名词!有真实智慧者,就是度过生老病死的坚固大船。也是无明黑暗之中的一盏大光明灯,也是所有病人的良药,又如斩断烦恼树的一把利斧。因此,你们各位!应当用闻慧、思慧、修慧三种慧来增加自己的利益。假使人得到智慧光明的照耀,虽然没有得到天眼,但是也是一位有见地的明眼善知识。

  八、毕竟功德

  汝等比丘,种种戏论,其心则乱。虽复出家,犹未得脱。是故比丘,当急舍离乱心戏论。若汝欲得寂灭乐者,唯当善灭戏论之患。是名不戏论。

  毕竟功德,是表示再没有什么比这功德更大。佛又称其弟子说:你们比丘等,假如有种种的戏论,他的心就会杂念纷纷,散乱不定,口出妄言,好谈笑话,身则轻浮妄动——这都是戏论的过失。虽已出家,但不会得到解脱或自在。今既出家修道,应赶快舍离乱心的戏论。欲得寂静的真正快乐,唯一方法是善于息灭戏论的过失,所以名为不戏论。

  以上所说的七种功德,都是长养方便功德,唯独这第八的功德是示自性远离,所以名为毕竟功德。

-----------------------------------------------------------------------------------------------------------------

更多宣化上人佛学内容

-----------------------------------------------------------------------------------------------------------------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