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培法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 正释经文(三)


2014/9/3    热度:649   

演培法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 正释经文(三)

 

  己三  能应五人

  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

  此明能应五人,但这五人,不是普通人,而是在国家负有领导责任或有相当地位的人,他们原来不一定是信佛的佛弟子,但菩萨示现为他们的身分后,可以逐渐转化他们来信佛,而成为佛法有力的外护,使佛法在世间,更为广大的流行,以影响更多的人来信佛,这是很重要的。

  在应五人中,首先说应小王身。王在君主时代,为一国的主人,是统领整个国家的,具有无上的权威。在中国古代,诸位都知道,大国的国王称为大王,小国的国王叫做小王,所以小王是对大王而言。但在印度,除了一般国王,传说尚有转轮圣王,是能统一天下的,如铁轮王能统一南赡部洲,铜轮王能统一二洲,银轮王能统一三洲,金轮王能统一四大部洲。即此统一天下的轮王称为大王,一般小国的统治者叫做小王。小国的国王,不是一个两个,如古代的中国及印度,都是有很多小国的国王,这在佛经叫做粟散王,谓小王之多,如粟散在各地那样的多。

  国王,不论是大是小,都是一个最高的统治者,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国家的总统,或元首、主席之类。他们对国家的全体人民,负有保卫照顾的责任,即保障全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所以一国治理得好与不好,在古代专制时代,与集权的最高统治者,有着极大的关系。如国王是暴君或昏君,必使全国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中,遭受无穷尽的痛苦,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若国王是圣君或明君,处处爱护老百姓,时时关心老百姓,一切以老百姓的福利着想,不苛捐杂税以扰民,不无辜残杀以害民,百姓就可安居乐业,过着和平幸福生活。所以,一个国王对国家人民的影响是很大的。假定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能够信仰佛法,以佛法的五戒十善,教化人民,指导人民,使得全国人民,都能信仰佛法,奉行佛法,则这国家一定是和平安定的。发心行菩萨道的菩萨,所以要示现国王身,不是自己想做人民的统治者,而其目的是为度化人民。若国土中有类众生,“应以小王身”去化度他才能“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就随顺众生的要求,“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所说的法,当然不外五戒十善,使人民本此戒善,奉公守法,和乐相助,果能如此而行,不但得到佛法的受用和利益,并且能得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人类众生的心理,大都是向上看的,若一国最高统治者,果能信奉佛法,并以佛法化民,必然会得到上行下效的良好效果,亦即百姓自然而然的来信佛法,所以佛陀曾将护持佛法的重任,付托国王。

  例如印度佛灭百年左右,有位统一全印的有名的阿育大王,就是佛法最有力的护持者。在他未信佛前,是个非常残暴的君主,经常随意将人亲自动手杀害,致使全国百姓非常震惊,并且给他起了一个恶名,叫做“暴恶的阿育王”,亦称为黑阿育。后来经一僧人的感化,即消灭了过去残暴的恶心,奉行佛法,进而大筑佛塔,供养佛陀舍利,以扩大对佛法的宣扬,并定佛教为国教,使印度成为佛教的国家。阿育王自己,亦一变而为仁慈、和蔼、爱护百姓的明君。过去对待臣民的暴虐手段,不再出现,从前“暴恶的阿育王”,不再有人叫他,代之而称呼他的,是“仁慈的阿育王”,亦即白阿育。黑是代表凶恶残暴,所以佛法说的恶业,亦名黑业;白是代表仁慈善良,所以佛法说的善业,亦名白业。

  阿育王信佛以后,不特是第一位佛教的传道帝皇,且是第一个认识到在治理国家时,宣传是极重要的君主。后来他对于王权,不当作是一种权力,而是看做建立和平、善意和慈悲的工具。而且,阿育王并不以自己国内对佛法的宣传,能达到边疆部落的成功为满足,还要到遥远的国家去宣传佛教的教义。曾派佛教使节到叙利亚、埃及、马其顿等国家宣传佛教,而最成功的宣传,可说是锡兰。现在我们常听到“世界佛教运动”这句口号,近代这句口号的喊出,不用说,太虚大师是第一人,但在古代印度,推进世界佛教运动的,不能不说阿育王是第一人。因此,若说阿育王是观音菩萨的示现,是也未尝不可的。

  在阿育王之后,约在佛灭四百多年,又有一位迦腻色迦王出现,亦为佛教有力的护持者,对佛教的贡献是很大的。其他,如中国的唐太宗、隋炀帝、梁武帝、明太祖等国王,对中国佛法的普遍弘扬,也是尽过最大的努力的。中国向称隋唐是佛教的黄金时代,这一方面固然有很多大德高僧出现于世,努力佛法的弘扬;一方面亦得力于当时国王的护持和推动。这些,亦都可以看作观音的示现。

  在应五人中,其次说应长者身。长者,等于中国说的耆绅、士绅之类。依佛经说,真正的长者,应具有十德,就是姓贵、位高、大富、威猛、年耆、智深、行净、礼备、上叹、下归。于中,前五德属于身体方面的,后五德属于心理方面的。简单说:德望丰隆的,人格崇高的,德行美满的,财产众多的,知识广博的,年齿已尊的,信义孚众的,称为长者。为长者的,不论出现于社会的那一角落,都能受到广大人群的尊重恭敬。为长者的,不论做事或处理任何一个问题,都是极为公道正直的,诸如在乡间地方,往往有些事情诉讼多年不得解决,可是一经长者出来说句公道话,立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使大家心悦诚服的接受调解,可见长者的影响力之大。若他能信仰佛法,则对他具有好感以及恭敬尊重他的人,自然也就随之奉行佛法。观音菩萨深深了解这点,对世间的众生,若有“应以长者身”才能“得度者”,“即”为“现长者身而为说法”,劝他做人应该正直、公平、敦厚、朴实。一般人听到长者这样说,自然很乐意的接受,并且老实的照着去做。所以,信佛法的长者,感化力也是很大的。不过话说回来,如果身为长者,不能以佛法修养自己的身心,亦不能以佛法去化导一般人民,其长者的资格,也就成为问题。

  应五人中,第三是应居士身。居士,通常是指在家学佛之士说的,男的学佛叫男居士,女的学佛叫女居士,好像只限于学佛人的一种称呼。但在印度,不一定是学佛者的专称,如四种姓中的第三吠舍,就有居士一流,是指从事农、工、商而富有的人。不过,真正做个居士,也要具有四大美德:一、对于世间的功名官宦不去追求,换言之,不贪世间的荣华富贵,高尚其志而不愿事奉王侯。二、对于世间的种种欲乐享受,看得极为平淡,决不妄事追求,真正做到清心寡欲,且于内心蕴蓄有崇高德行。三、虽不追求财富,而家具有财富,且不重视财富,能以自己的财富,施舍广大的人群。四、自己以道自娱,即于修道中自得其乐。总之,“举凡不贪名利,不慕富贵,澹泊自持,廉洁隐居,明哲保身,人格高尚,或受三归,或持五戒,清净自修,不为烦恼所缠,任劳任怨,以身作则,叫做居士”。如我国古代在山林中修心养性之士,可称居士。这种人,道貌岸然,态度潇洒,逍遥自在。若以出家人身份去和他谈佛法,可能格格不入,若现同等的身分与之接近,久而得到他的信任,进一步就可引导他到佛法中来。所以若有一类众生,“应以居士身”才能“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菩萨现居士身的,在中国佛教中,可说是很多的,如古代的庞蕴居士,近代的杨仁山居士,对知识界文化界人士的感化,都曾发生过很大的影响,而有着很大的贡献。

  行菩萨道的人,不如声闻者的呆板,是可示现各种不同身分去化度众生的。所以修学佛法的在家二众居士,亦可弘扬佛法度化众生的,问题是在做居士的人,本身是不是依于佛法而行?是不是依佛的正法去行化?如果是的,在家居士接触的人多,可从身语所表现的行为,以引导感化他人来归信佛法。这是在家居士的责任,不可推诿的!

  应五人中,第四是应宰官身。宰官,通指政府中的文武百官,是协助国家首领治理国家的。古代,除国王外,国家最重要的负责人,是辅助国王的宰相、丞相、首相,其他一切供职于政府的,皆可名官。以现在话说,就是公务员。如一国的总理,各院院长,各部部长,乃至省主席、县市长、乡村长等,无不包含在宰官两字之中。

  最高的官,如宰相、总理、或行政院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所负行政的责任很大。小如一般的县官,古称父母官,对老百姓,亦有相当的影响力。假定宰官信佛,百姓亦会随之信佛。若有一类众生,“应以宰官身”才能“得度者”,观世音菩萨慈悲,“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古今信奉佛法、护持佛法的宰官,是很多的。中国佛法能延续到今天,并仍继续不断的流传下去,宰官们的信佛与护法,不能不说有很大的关系。因为长官信佛,其部下及人民,自然亦受感染而信佛法。

  一个良好的宰官,向上,对国家的最高领袖,必须竭智尽忠,向下,对所治理的百姓,必须爱护照顾,果能如此,那你信奉佛法,对佛法的弘扬,自然产生很大力量。不唯如此,还可运用宰官身以教化宰官。如军政长官,一方大员,不是普通人可以教化的,所以观音菩萨,随顺众生之机,示现宰官身分,为之说法劝导,令得身心解脱。

  应五人中,第五是应婆罗门身。常听佛法的人都知道,印度有四种姓的阶级,就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在这四种姓中,非常的不平等,婆罗门向被认为是最高的一个种姓。据摩奴法典说:婆罗门是从梵天的口里生出来的,在人间的职责,是属专司祭祀的僧侣,其地位特别尊贵,并且具有超越国王的特殊权力,除了祭祀之外,他们不用做任何工作。刹帝利是从梵天肩生出来的,在人间的职责,是指挥军队和管理行政的人,诸如国王和武士,都是属于这一阶级。他们虽然比不上婆罗门那么高贵神圣,但地位也相当高。吠舍是从梵天膝上生下来的。他们在社会上没有什么地位,婆罗门和刹帝利两阶级所需的生活品,主要是由他们供给。所以这一阶级人物,包括农民、商人、手工业者。首陀罗是从梵天脚底生出来的,为最低下的阶级,所做的是下等职业,终生做牛做马,还要忍受无理的刑罚!

  这四种姓,不但在社会上的地位,是极不平等的,就是在宗教的信仰上,也是极不平等的。以在社会说,首陀罗要想与其他的种姓接触,是都不许可的。首陀罗在路上行走,假定脚踏到婆罗门身上照射下来的影子,也将罹杀身之祸。摩奴法典又这样的规定:“首陀罗用草叶触及婆罗门的身体,应行处斩。”由此可见社会上阶级,是怎样的森严了。以在宗教说,首陀罗是非再生族,其馀的三姓是再生族。所谓再生,就是人死以后,可再投生做人,因为他们生前有读诵吠陀经典的权利。所谓非再生族,就是死了以后,一切也就算了,根本没有可能再来人类受生,因为他们生前没有权利读诵吠陀经典。所以印度的四种种姓,其不平等的阶级制度,是很明显而严格的。

  若世间有一类众生,“应以婆罗门身”才能“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为他们说什么法?说平等法,以明人类生而平等的,没有谁胜谁不如的差别,任何人不可自高自大,以为自己是“天之骄子”,或如以色列人所说“以色列人是上帝的选民”,或自认为自己这一种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印度婆罗门,以为是世间最殊胜、最优秀的种族,经常要踏在其他的种族之上,控制他们,指挥他们,令他们服从自已。现在观音菩萨示现与婆罗门一样的身分,以身作则的到处表现平等的精神,以感化婆罗门,打破森严的阶级观念,信受人类以及众生一律平等的真理,本此平等的真理去行,逐渐得到究竟的解脱!

  己四  能应四众

  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

  此明能应四众,就是佛法中的四众弟子。在讲之前,先将这段文分别来读:“应以比丘”身得度者,“即现比丘”身而为说法;应以“比丘尼”身得度者,即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应以“优婆塞”身得度者,即现“优婆塞”身而为说法;应以“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优婆夷身而为说法。”

  比丘是印度话,中国译有三义,就是乞士、破恶、怖魔。乞是乞求,士是人的代名词,就是乞求的人。向来有两句老话说:“外乞食以养色身,内乞法以资慧命”,是乞士的意义。因为生存在这世间,为了维持生命,不能不受用饮食,但这都得向在俗的人乞化。一个出家行者,如果只为乞食而乞食,不知乞求如来的正法,那就与一般讨饭的人没有差别了。所以佛陀规定,在四十里之内,有人讲经说法,出家二众如不去听,即是犯戒。破恶,是说出家二众,既然已经出家,就应本着佛法修行,破除种种的恶法,如出家不能破恶,那就与俗人无异。怖魔,是说出家二众,在登比丘坛时,白四羯磨受比丘戒,诸护法神皆来护佑,遣使地行夜叉,报告空行夜叉,展转传到魔王天上,魔王就生起极大恐怖。魔王所最喜欢的,是魔子魔孙多,令三界内的众生,都掌握在他的魔掌中,决不愿意有个众生跳出他的掌握。现在出家人发心受戒,依法修行,将离三界,当然使魔恐怖起来,所以名为怖魔。比丘尼的尼字,是女的转音,即出家的女众。

  举个观音菩萨示现比丘身的实例:我国禅宗初祖菩提达摩,自得正法眼藏之后,特来我国行化,初到南京与梁武帝见面,相谈不能相契,就到河南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后得慧可二祖,乃传佛法心印给彼。不久,达摩祖师圆寂,葬在熊耳山上。可是经过两年,北魏特使宋云,在葱岭见到菩提达摩,持有一只鞋子独自在行走,宋云问他到什么地方去,他说回西天去。宋云回到魏土,把这消息传出,最初大家不信,后来开棺视之,棺内空无其人,只剩鞋子一只。由于达摩只履西归,所以后来佛教界,就传达摩祖师为观音菩萨的化身。

  再说一个观音示现比丘尼身的例子:在比丘尼传中有僧端比丘尼,是刘宋时代人,其家世代信奉佛法,姊妹两个誓愿出家,但僧端的相貌美丽,在乡间是很闻名的,很多有钱的人家,来向她的母兄说婚,母亲及兄答应了一个人家的婚嫁。到了临嫁前三日,因为僧端不愿结婚,于是躲入一个佛教的寺庙,诚心诚意的诵普门品,经过三日的时间,一天在礼拜中,忽见佛对她说:你的夫婿就将命尽,你但精勤勇猛的修持,不要为这事过分忧念!后来其夫婿,真的为牛触死,而她在佛法中修持,亦得到很大的受用。所以亦可说她是观音菩萨的化身。

  优婆塞是印度话,中国译为近事男,或清信士;优婆夷亦印度话,中国译为近事女,或清信女。两者为在家学佛的二众弟子,是亲近三宝,承事三宝的行人。观音菩萨示现优婆塞身、优婆夷身,在中国观音灵感录中,可说是很多的,不必再多举例。即如现在在座的四众,究竟那位是菩萨示现的,我们凡夫肉眼,自然看不出来,但不能因看不出来,就以为没有菩萨的示现。所以观音菩萨慈悲,在这现实世间,若有一类众生,应以四众不同的身分,才能得到度脱的话,立即示现四众不同的身分,为他们说各别不同的法,使之依法修行,而得身心解脱!

  己五  能应众妇

  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

  此明能应众妇,这里说的众妇,不是指一类的妇女,而是指各类的妇女,且是已结婚的妇女,而成为家庭中的主妇,她们在家庭中,有着特殊地位,因为家庭,是以夫妇为中心的,假定家庭主妇,能够发心学佛,很可能的促成佛化家庭,佛化家庭为佛化社会的基本,我们如要社会得到佛化,必须先从家庭佛化做起。在这意义下,家庭主妇,自然成为一个重要的角色。

  这段文,可分作四段读:“应以长者”妇女身得度者,即现长者妇女身而为说法;应以“居士”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居士妇女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宰官妇女身而为说法;应以“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妇女身而为说法。”

  以印度种姓说,长者、居士,属于吠舍族人;宰官,是负国家政治军事重责的,属于刹帝利族;婆罗门,乃四姓中最高贵的一族。还有属于贱族的首陀罗,在本文中没有谈到。观音菩萨现妇女身,所以只现属于再生族的三种种姓,而不现非再生族的首陀罗妇女身,是因首陀罗族,在当时社会,非常的卑贱,如现其妇女身,所说佛法,不会有人信奉接受,当然也就不会发生效力,所以不现首陀罗妇女身。

  长者及居士,在社会上,有其崇高的地位;宰官,在政治方面,有其相当的力量;婆罗门,在宗教界,有其特殊的立场。所以菩萨示现这三类妇女身,以作为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的贤内助,来推动佛法,其所得效果,当然就很大。可见菩萨现身,不是无目的的,而是以佛法化导人群的,那一阶层发生大的化导影响,菩萨就在那一阶层示现,以期达到佛法化世的目的。

  于此或有人问:在国家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妇女,首推王后,而她的影响力,更不是其他妇女所及,为什么经中没有说及现王后身?王后的地位高,号召力强,是最好推动佛法的呀!依古德解释:君主时代的王后,大都居住于深宫中,很少到宫门外去活动,不如其他主妇能接触到广大群众,所以本经没有说现王后身。但楞严经中,亦说现王后身而为说法的。如说:“若有女人,内政立身,以修家国,我于彼前,现女主身及国夫人,命妇大家而为说法,令其成就。”因王后在宫中,亦可教化其宫中眷属的。若如现代的第一夫人,菩萨更可示现而为教化了。

  妇女,在家庭、社会,的确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从宗教来看,不论那类宗教,以比例说,女性的信者多于男性的信者。而且一般说来,妇女的智慧以及能力,与男众是不相伯仲的,甚至有些妇女的智慧,还超过男众很多。所以,妇女一旦信仰一种宗教后,不但对该宗教的真理不断予以追求,而且其信心亦最虔诚真切。试看各个宗教的传教大会,均以妇女听众为多,由此可见妇女在宗教上的虔诚。既然如此,任何一个妇女,应养成宗教的信仰心,当然是极为切要的,因为妇女是否养成宗教的信心,对人生对社会的影响都是很大的。

  有人曾经这样说过:妇女在家庭中,具有三大天职,就是养育子女,烹调饮食,宗教信奉。前二者,现在姑且不谈,且来谈谈宗教信奉。一个家庭主妇,如果具有宗教的信仰,对上,可以影响翁婆,对下,可以影响儿女,对中,可以影响丈夫。如是,家庭全体人员,都沐浴在宗教的气氛中,自然就会和乐融融,而过着愉快的家庭生活。如对儿女影响说:做母亲的果真是个虔诚的宗教信徒,儿女天天受到耳濡目染的感化,自然亦会随之信仰宗教。比方为佛教徒的母亲,能将儿女常常带到寺庙佛堂中去,让他们在佛法的气氛中,慢慢的受到薰陶,自然就留下深刻的宗教印象。到了因缘成熟,就会信奉佛教。因此,观世音菩萨对那些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才能得到度脱的众生,就现种种妇女身适应她们而为说法,劝导她们如何在家庭中,做个贤妻良母,以求身心解脱。

  己六  能应二童

  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

  此明能应二童,就是童男童女。在一般人的观念中,所谓童男、童女,是指七八岁至十一二岁的男女孩子,但这里应把范围扩大来说,即不分年龄大小,只要是还未结婚,或抱独身主义的,都可包括在童男、童女中。童男、童女有一特点,就是天真纯洁。如大人见到孩子们,动辄就说他们天真烂漫,活泼可爱,或说他们非常纯洁,没有一点虚伪。事实确也如此,因为他们还未受到社会上各种不良习惯的薰染,所以心地实是天真纯洁的。成年人如常与孩子们接触,即很容易的唤起自己的童心,那怕是久经沧桑,世故极深的人,如与孩子们混在一起,亦会引发其赤子之心。青年佛教与佛教青年一书中说:“佛教也赞美童年,不单赞他的真诚、纯洁;特别注重他的慈和,内心有无限光明的憧憬,能不惜一切为真理而追求。”所以童男与童女,实在值得宝爱的!

  一个人在童男、童女的这个时期,由于它的本身还像一张白纸一样,你要把他塑造成怎样一个形态,就可成为怎样一个形态,如在一张白纸上,要涂红色就成红色,要涂黑色就成黑色,所以在这时期,加以引导教化,是最容易亦最重要不过的。我国有句谚语说:“桑树枝子从小屈”,如果桑树长高长大了,就很难使它弯曲,唯有乘它枝小叶嫩时加以弯曲。此喻引导孩子,要在七八岁时开始,就对他们加以适当而有效的教导,方可使他们做个循规蹈矩的好儿童,他日长大了,亦可成为一良好的公民。若在童年就染上不良习惯,被不良分子误导走入歧途,如台湾所说的太保太妹,香港所说的飞仔飞女,新加坡所说的阿飞等,不但他个人前途由此断送,对社会安定亦起不良作用。如现在各地社会不良少年的到处滋事,使得负责社会治安的人员感到头痛,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因此,对童男、童女的化导,不论从那方面说,都是异常重要的。佛教近来有“佛化儿童”之说,就是运用佛法教导儿童,使每个儿童的思想行为,都能合乎正轨。观世音菩萨,见到世间有类众生,“应以童男童女身”,才能“得”到“度”脱的话,“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开示他们要做一个人格完整而对社会有用的人!

  己七  能应八部

  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

  此明能应八部,就是通常说的天龙八部,为佛法的护法众。若分开读,亦如上面一样,应分八段来读。

  “应以天身得度者,即现天身而为说法;应以龙身得度者,即现龙身而为说法;应以夜叉身得度者,即现夜叉身而为说法;应以乾闼婆身得度者,即现乾闼婆身而为说法;应以阿修罗身得度者,即现阿修罗身而为说法;应以迦楼罗身得度者,即现迦楼罗身而为说法;应以紧那罗身得度者,即现紧那罗身而为说法;应以摩睺罗伽身得度者,即现摩睺罗伽身而为说法。”

  “天”:印度叫做提婆,中国译名为天。平常说三界有二十八天,但这里所说的天,主要是指欲界的地居天,包括四天王天及忉利天的天人。如果世间有类众生,应以天身才能得度的话,观世音菩萨,即现天身为其说法。楞严经说:“若有诸天,乐出天伦,我现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就是此意。在前能应六天文中,虽说应现六种不同的天身,但那是约个别的说,现在总说为天,所以与前不同。

  “龙”:这在中国,向来说为四灵之一,就是灵异的东西,能够善为变化。依佛法说,龙有各式各样的不同:有守天宫的天龙,有守龙宫的海龙,有守宝藏的藏龙,有能致雨的雨龙。不管那一类龙,究竟是什么样的东西,从来没有人见过。不过,在古时代,中国和印度,自来都有龙的传说,我们不能不承认有龙。龙的福报虽说很大,但是业障亦极深重,并不能安然的享受其福报。

  据佛经传说,大鹏金翅鸟,最喜欢吃龙,由于龙身很长,它们吃起来,如世人吃面一样,所以龙类众生,常受生命威胁之苦,亦即最怕大鹏金翅鸟。

  有一次,佛在大海边修定静坐,龙又遇到金翅鸟的威胁,特到佛的面前来求救,以期解脱金翅鸟的攫食之难。佛陀慈悲,即将所着的袈裟,分一些给龙王,要他将袈裟撕成一条一条的,披在龙子龙孙的身上,就可免金翅鸟的捉食之难,因为金翅鸟看到佛的袈裟,就不敢再去吃龙,而保护了诸龙的生命安全,由此亦可见袈裟的威力之大!,

  世间若有一类众生,应以龙身才能得度的话,观世音菩萨即现龙身,到龙宫去为诸龙说法,要它们舍弃瞋心。或说:龙宫在海底里,怎么能去龙宫说法?这不是不可能的,如现存的佛说十善业道经,就是佛在龙宫为龙王说的。这样,菩萨当然亦可示现龙身到龙宫为龙说法。

  “夜叉”:前面说过,这是捷疾鬼,亦名暴恶鬼,有善恶两类:爱吃人的是恶夜叉,护持佛法的是善夜叉。如比丘比丘尼登坛受戒时,开始白四羯磨,地行夜叉即很欢喜的告诉空行夜叉,空行夜叉得到这个消息,就又很欢喜的转告四天王天,如是展转相传,到达他化自在天魔宫,使诸魔王大生恐怖!善夜叉,能保护行人及护持佛法。世间若有一类众生,应以夜叉身去化度他,才能得到度脱的话,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即现夜叉身而为说法。如所熟知的面然大士,就是观音菩萨的现身。

  “乾闼婆”:中国译为寻香、嗅香、食香、香神。是忉利天主帝释座前的奏乐神。帝释天既然爱着五欲,当然也就喜欢听音乐,每当帝释要听音乐时,不须派天人去找奏乐神,只须在自己面前焚一枝香,乾闼婆即闻香而来帝释座前奏乐,一直奏到帝释不愿再听乐时而止。此奏乐神经常住在须弥山南面的金刚窟中,能够飞行虚空。世间若有一类众生,应以乾闼婆身去化度他,然后才能得到度脱的话,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即现乾闼婆身而为说法。楞严经说:“若乾闼婆,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乾闼婆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亦即此意。

  “阿修罗”:中国有三译:一、非天,意谓修罗有天人之福,无天人之德。二、无端正,据经中告诉我们,阿修罗女是很美丽而端严的,但阿修罗男却极为丑陋,没有半点端正之相。三、无酒,传说阿修罗在过去,是很喜欢喝酒的,可是有个时候,找不到酒,无酒可饮,就索性戒了酒,所以说为无酒。

  阿修罗最大的特质,就是疑心甚重,不论什么事情,都不轻信别人。由于猜疑心重,好斗力也就强,而好胜争强心,亦超过别人多多。修罗最喜欢与帝释作战,但也有它的原因,现在不妨举一事实说明如下:

  相传阿修罗王有一女名叫舍脂,其貌长得的确很美,亦可说世间很少有像那样美女的。后为天帝释所知,帝释是属地居天,没有断男女的爱欲,所以就娶阿修罗女为妻,而与阿修罗王有了婿丈的关系,彼此间的感情自亦是很好的。帝释与舍脂婚后不久,帝释为了表示对岳丈的尊敬,特请阿修罗王到天宫中去游玩并小住,当然是以厚礼相待的。当阿修罗尽兴之后正要回去时,帝释为示隆重欢送起见,特命天兵天将的仪仗队,排列两旁恭送如仪,岂知阿修罗不但不领女婿的盛情,反疑帝释有意在他面前示威风,恐吓他,心中感到老大的不高兴!

  帝释虽是忉利天的天主,但经常的来人间听道,有佛出世,就来人间听佛说法,无佛出世,就来人间听仙讲道。一次,帝释欲来人间听仙说道,其妻阿修罗女舍脂,疑其夫婿在人间有外遇,竟与帝释大起交涉,帝释告以实际情形,阿修罗女舍脂,无论怎样不信,要随帝释同来人间侦察,帝释感于他是女子,不宜来到人间而予阻止,于是舍脂更加生起疑心,非要随他下来不可!待帝释坐上宝车要来人间时,阿修罗女运用其神术,隐身躲在宝车后面。到达人间,帝释下车,舍脂亦从车出,帝释见了,除了责备她几句,并用花茎打她几下,致使舍脂大发娇瞋,直闹到帝释陪罪而后已。可是这么一来,仙人因听到她的娇声莺语,以致失去神通。帝释固然因此更为震怒,舍脂亦由此而更怀恨在心,总觉夫婿欺人太甚!

  过后,舍脂将经过情形向父亲哭诉,阿修罗王一听,不禁怒气冲天,日前向我示威,今又欺负我女,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发动无数的阿修罗兵将,向帝释天宣战,直接攻击天宫。由于修罗有小小的神通,竟然足踏海底,手撼天宫,使帝释天大败而逃,而且经过这次战争,帝释与修罗就经常的战争,虽说互有胜负,但帝释失败的时候多,因而常常的感受苦恼!

  到佛陀出世,帝释向佛求救,佛告诉他要得胜利,在与修罗作战时,须念“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帝释就令天兵天将这样称念,果然大获全胜,而使修罗失败,逃匿于藕孔中,不敢再与帝释天战!

  阿修罗的特性,既是疑心重瞋心大,那末,在人间做人的人,如果怀疑心重,瞋恚心大,什么都争强好胜爱面子,死后即堕阿修罗道。阿修罗在人间时,本亦作了不少善业,如布施等功德,经常都在做的,但因好胜心强,即种了阿修罗因。若有众生要以阿修罗身才能得度的话,观世音菩萨即现阿修罗身而为说法,令其舍去疑瞋,而得身心解脱。楞严经说:“若阿修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阿修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亦即此意。

  “迦楼罗”:中国译为妙翅鸟,或译金翅鸟,又名大鹏金翅鸟,住在须弥山北方的大铁树间。据佛经中说:此鸟两翼伸开的距离为三百六十万里。当它要吃龙时,用它的大翅膀,一拨海水,就可将水分开,见到海底,看见龙宫,即抓龙吃,吃龙如人吃面一样。

  上面说,佛以袈裟救龙,致使金翅鸟得不到饮食,于是走来佛前对佛说:你老慈悲救龙,龙得救了不错,可是我肚子饿,没东西吃,将要饿死,难道你佛见死不救?佛陀开示它说:你如发心归依三宝,持不杀戒,以后不再吃龙,我当今佛弟子,在供佛受食时,用米或粥七粒出生,以布施你及旷野鬼神和罗刹鬼子母等,使你们得到资生的生活,不再感受饥饿之苦!所以佛教的出生,是有其重要意义的,不是虚应故事的。在出生时,应念出生偈曰:“大鹏金翅鸟,旷野鬼神众,罗刹鬼子母,甘露悉充满”,千万不可草率了事!迦楼罗头上有颗如意宝珠,如果谁得到了,真可要什么就有什么了!迦楼罗有时从口中吐出火焰,所以又名迦褛罗炎。

  世间若有众生,要以迦楼罗身才能得到度脱的话,观世音菩萨,即现迦楼罗身,为其宣说仁慈爱物之法,使之照着去行,而得身心解脱。

  “紧那罗”:中国译为疑人,或译疑神,这类众生头生一角,看来使人生起是人非人的疑惑,所以译此。亦为帝释天的奏乐神,与前乾闼婆奏乐神所不同者:乾闼婆所奏的是普通世俗音乐;紧那罗所奏的是法乐。亦可说,前者是奏世间的音乐,后者是奏出世间的法乐。若有众生要以紧那罗身才能得到度脱的话,观世音菩萨,即现紧那罗身,为其宣说如来正法,使之依法修行,而得身心解脱,脱离紧那罗的鬼神生活。

  “摩睺罗伽”:中国译为大蟒蛇神,或译地龙,据说是人形蛇首的样子。若有众生要以摩睺罗伽身,才能得到度脱的话,观世音菩萨,即现摩睺罗伽身,为其宣说忍辱修慈,柔和修慧之法,使其依法修行,而得身心解脱!

  “人非人等身得度者”,这是总结上面的八部。所谓人非人:有说似人身而非人身,名为人非人;有说八部鬼神,本来不是人,但变作人形来到佛前,名为人非人;有说人指人类四洲的人群,非人指八部鬼等。虽有多种说法不同,但我以为第一种说法,较为合理。

  观音菩萨大慈大悲,为了救度天龙等八部众生,乃适应他们的各自机感,应以何身化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所以说“即皆现之而为说法。”

  己八  能应力士

  应以执金刚神得度者,即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

  此明能应力士,在三十三应身中,这是最后一应身。执金刚神,是佛法的护法神,因他手中经常执有金刚宝杵,所以得名执金刚神。佛教以慈悲为本,什么不与人争的,可是世人抓住佛法这点,常常想来破坏佛法,因为佛弟子不愿有违慈悲,乃由护法神执金刚宝杵,以降伏破坏佛法的恶人,使他们不致造下毁法的重罪。所以站在佛法的立场,对于世间的众生,应该慈悲的地方当然要慈悲摄受,应该折伏的时候亦应要威猛折伏,威德并用,才能普救群生。

  佛教的护法金刚神,亦是有其来历:相传过去有转轮圣王出世,娶二夫人,第一夫人生有一千王子,第二夫人仅生两个王子。第一夫人的一千王子,自接触佛法后,都发起大菩提心而广行菩萨道,成为名副其实的菩萨,将来当然会要成佛,可是谁先成佛呢?父王为了知道这点,特令发菩提心的王子拈阄以定成佛的先后,结果,最初是拘留孙佛,末后是楼至如来,释尊是第四成佛。所以要定次第,因为在一世界中,不能有二佛同时出现于世的。第二夫人的两位王子,见长兄们皆发菩提心将来成佛,于是大太子愿作大梵天王,在诸兄成佛时,请佛转妙法轮,第二太子愿作护法神,在诸兄成佛后,为佛法的护持者。此执金刚神,就是转轮圣王第二夫人的第二太子。释尊于千子中,为第四位成佛,所以释尊出世,先有大梵天王的请转法轮,次有执金刚神的护持佛法。世间若有一类众生,“应以执金刚神”去度化他才能“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执金刚神而为”宣“说”护持如来正“法”的教法,使之依法而行,做个佛教的有力护法者。

  戊二  结德劝供

  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

  观音菩萨以三十三应身,在此娑婆世界游化,这不过是举一个简单的数字,形容观音菩萨以不同身分,游行化导众生的工作。实际,观音菩萨,正如其他大菩萨一样,能化千百万亿身形,于种种世界化度众生的。为此,释尊特再总结观音种种功德,以劝无尽意及诸天人发心供养。

  “无尽意!”释尊这样称呼当机者的法名后说:“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如是,是指观音救七难、离三毒、应二求,乃至现种种不同身形在世间教化众生所有的一切功德,而这一切功德,观音菩萨都已圆满成就,正因观音成就了这么多的功德,所以能“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以种种形,指现种种不同的身形,是显观音所现身形之多;游诸国土,指观音不但在此娑婆世界示现的机会多,同时亦于十方无量国土中,现种种身教化众生,是形容菩萨游化世界之广;度脱众生,意谓菩萨以种种不同身分,游化一切国土,不如一般人的游山玩水。亦不如现代人的到处观光,游览风景,而是为了度脱众生的。要知娑婆世界的众生痛苦,固然需要菩萨的教化和度脱,其他世界的所有众生,亦同样的有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痛苦,亦需要菩萨去化度令得解脱,所以这是显示观音的教化之众。

  在此要特别说明的:观音菩萨本是极乐世界的补处大士,在他游化诸国时,不如我们所想像的,今天游化娑婆世界,明天游化净琉璃世界,后天又游化另外一世界,假定如此,观音菩萨真要忙得席不暇暖!所以严格说来,观音游化诸国,是在同一时间之内的,而且本有的观音,没有离开极乐世界一步!前曾说过,如天上月亮只有一个,但千江有水千江月,万江有水万江月,且不论千江月万江月,都在同一时间显现,而真月依然在天空中,从未来到江水中去。因此,有四句话说“一月普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月不下降水不升,水清月明法自尔”。通理法师说:“虽曰以种种形,唯是一真;虽曰游诸国土,不离当处”都是此一意思的彻底透露。

  在此更有要了解的:观音菩萨大慈大悲,到十方世界度脱众生,经过相当长久的时间,照理苦恼众生应被度脱,为什么十方世界中,现在还有这么多的苦恼众生?别说其他国土,单以娑婆世界来说,就仍有许多沈于苦海中的众生,受种种痛苦的袭击,没有得到解脱,这是什么道理?依经中说,这不是观音度生不够努力,亦不是菩萨在度生过程中有分别心,这个我度,那个不度,问题在于众生是否肯得接受菩萨的化度,或者看这众生与观音菩萨是否有缘?有的众生与观音无缘而为观音所化度不了的,当然就要其他菩萨来教化,才能得到解脱!所以佛菩萨只能化度有缘的众生,假定无缘是没法可化度的。正因如此,观音菩萨,虽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化众生,现今仍有很多众生在苦海中不能解脱。问题不在菩萨身上,而在众生身上,所以要想得到观音菩萨的救度,首先要与菩萨结下法缘,不然的话,是不能得到菩萨度脱的!

  观音菩萨成就这么多的功德,以种种形游化诸国,既然是为度脱众生,则菩萨对于众生的恩德当然是很大的,“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讲到供养,通常说有事供养与理供养的两种。如四事供养,或六供养,或十供养,都叫事供养;设会其理而证入诸法法性,与佛菩萨同一鼻孔出气,是为理供养。经中又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什么叫做法供养?就是如法实行,为最上的供养。像“身业供养是礼拜,口业供养是称赞,意业供养是观想相好”,都可称为法供养。不论什么供养,最要的是一心一意,恭敬至诚,所以说一心供养。

  丁二  正答游于娑婆

  戊一  显示妙德

  己一  能施无畏

  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此明观音能施众生无畏,因而别号又名施无畏者。佛劝无尽意发心供养观音后,接着又对无尽意说:“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众生“无畏”。菩萨摩诃萨,意为菩萨中的大菩萨,因同样是菩萨,但有初发心菩萨与久修大行菩萨之别。观音是位大菩萨,即将继承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成佛,当然不是一般初发心的菩萨,所以称为菩萨摩诃萨。

  怖是恐怖,畏是畏惧,即通俗说的害怕。急难,是突如其来,使人措手不及,无法预防,无法应付的一种灾难。有福慧者,急难当前,固可随机应变的予以克服,但若智慧缺乏,不能应付急难,而于内心生起恐怖畏惧的时候,观音菩萨大慈大悲,立刻或隐或显的在你面前,施予你的无畏,解救你的急难,“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楞严经说:“其形其咒,能以无畏施诸众生,是故十方微尘国土,皆名我为施无畏者”,亦同于此。

  于怖畏急难中能施无畏,现在不妨举一实例说明:

  在我国晋朝的时代,有一大德名释达开。一次上山去采甘草,不意竟为羌人捉住,关在一个木栅当中,而在达开之前,被关进栅内的,已经有十馀人。羌人是很凶暴野蛮的,每日将被关的人加以烹煮,到最后只剩下达开一人,达开知道明日就要临到自己,当然不免会生起怖畏,可是怖畏又有什么用?只好诚恳的默诵观音普门品,将自己的生命交给观音菩萨。到了天快亮时,忽有一只大虎跑来,守卫木栅的羌人,看到老虎来了,就各自逃跑了,老虎不但不走,且将木栅咬出一个洞。达开这时心里想:虽逃脱了羌人的杀害,但必不能逃出虎口,因而,一方面害怕不已,一方面诚念观音,等到栅被老虎咬穿了时,虎不但不吃达开,且立刻的离栅而去。到这时候,达开知是观音驱来相救的,于是得脱羌人之难!当知这就是菩萨的能施无畏!又如有一人独自上山采药,忽遇猛虎迎面扑来,不用说,此人这时心中,是感到相当怖畏的,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忽有一老婆婆出来大吼一声,其凶猛可畏的老虎竟然回头而去。采药者于惊魂甫定之馀,再去细看一看时,老婆婆已渺不可见。当知这位老婆婆,就是观音菩萨的示现,为救众生急难而来施予无畏的!

  在这世间,怖畏急难,是很多的,但最大的怖畏与最大的急难,无过于生死,因为一切怖畏,皆由生死而来,假定没有轮转生死的生命体,那里会有各种怖畏急难现前?所以生死是最大的怖畏!众生果真感到生死可畏,想要跳出生死轮回,观音菩萨就会适应我们的要求,随你所需要的怎样身形,立即以怎样的身形,现在你的面前,为你说离生死之法,使你不再感到生死可畏,施予修行了生死的方法,才是真正施无畏者。佛法通常说有财施、法施、无畏施的三种,一般以为财施很重要,殊不知法施及无畏施更为重要!观音以无畏施于众生,所以称为施无畏者。

  己二  能感供养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无尽意复白观世音菩萨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

  此明能感供养。释尊劝大众应一心供养观音,无尽意是位大菩萨,深知供养的重要,所以在听佛劝供后,“无尽意菩萨”立刻禀“白佛言:世尊!”你老人家要我们一心供养观音,“我”们现“今当”遵慈命,来“供养观世音菩萨。”说后,“即”刻“解”下挂在“颈”上的“众宝珠璎珞”,而这宝珠璎珞的“价值”,大约值“百千两金”,即值十万两黄金,以示其异常贵重,现在把这贵重的璎珞,供养观世音菩萨,而“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仁者,是菩萨与菩萨间的互相称呼,即具有仁慈的人,或具有仁德的人。无尽意虽这样的诚心供养,但当“时观世音菩萨”,却“不肯”接“受”他的供养。从文字上看,这段文的意思,是很浅显的,但文中所含的义理,却是很深的,不可等闲过去!

  璎珞,在印度是一种装饰品,挂在颈上的饰物叫璎,缠在身上的饰物叫珞。璎珞的贵贱,要看各人的身分地位及经济环境以分别的。如现在的人,喜以鲜花结成花串,挂在颈上以为装饰,或以珠子穿成一串,挂在颈上以为装饰,均可名为璎珞。现在无尽意所供养的璎珞,是以众宝珠所串成的,单说宝珠,是指摩尼宝珠而言,现说众宝珠,是指一切珍珠宝贝,亦即上文说的七宝。正因璎珞是众宝珠所串成的,所以特别贵重,价值百千两金。

  在这段文中,有句特别值得注意的话,就是“受此法施珍宝璎珞。”因为无尽意所供养的宝珠璎珞,明明是财物,应该说为财施才对,为什么说为受此法施?财施是有形的物质,法施是无形的真理,二者是绝对不同的。现在我们要问:无尽意从颈项上解下来的宝珠璎珞,究竟是财物?抑或是什么?佛经所说璎珞,常是代表功德,所以宝珠璎珞在此,就是代表种种功德。

  无尽意在行菩萨道的过程中,已经积集了无边的法宝功德,庄严自己所证得的清净法身,所以这里说的颈项,是代表所证的真如法身,而此真如法身,是用种种清净功德所庄严的。现在从颈项上解下宝珠璎珞,是即表示菩萨虽证法身,而不安住于法身,从法身中示现化身,来到世间度化众生,现在以此无尽功德,一心供养观音菩萨,所以名为法施而不名为财施。

  无尽意听佛介绍观音菩萨成就种种功德,而自己本身亦成就无量无边功德,可说二大菩萨已得心心相印。佛要无尽意一心供养,想到观音已成就种种功德,根本不须要财物供养,所以就以自己所积聚的功德,本于一念恭敬,诚心诚意的去供养,这才是最上供养,才是真正供养。

  或作这样的解说亦可,就是所供养的虽属财物,但当正在供养之时,决不在这上面着相,了达所谓三轮体空,根本没有实在能施的人,没有实在接受布施的人,亦没有中间所布施的财物,所以虽终日实行布施,而丝毫不居布施的功德,且认为我这样做,是自己本分内的事,因而即财布施而转为法布施。吾人发心布施,财施即为财施,是因发心布施以后,牢牢记着布施这件事,不能做到三轮体空这个程度,所以不能即财施而为法施。

  同时,还可作这样的说,就是无尽意供养宝珠璎珞,不是为自己求功德的,而是为众生求福德的,如为自己求功德的话,这功德就是属于有漏功德,不能成为无漏的清净功德。因为是为众生求福的,所以将此供养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使诸众生同样得到这功德利益,所以能即财布施而转为法布施。我们众生不同,不论做了什么功德,总认这功德是自己所有的,不肯与诸众生共享其利,好像给了众生,自己就有所缺少,故不能即财施而为法施。

  众生所以不能无相布施及回施众生,因为以为这是实有的,而不知道能如此做,所得功德更多更大;菩萨深深的了解这点,所以能不着相行施而又回施众生。无尽意是位大菩萨,通达财法二施等无差别,故即财施而为法施。

  有以无尽意所供养的璎珞,是代表智慧,而以观世音所成就的功德,是代表慈悲,悲智为每一菩萨行者所共具有的,但经中往往以某一功德,为某一菩萨所特有,如观世音以悲为他的特德,无尽意以智为他的特德,现在无尽意以其所特有的智慧,奉献给具大慈悲的观音,因而使得观音悲智交融,上求下化,运用自如,所以称为法施。

  无尽意诚心供养观世音,而观世音却不肯接受,这是什么道理?就世俗说,珠宝是人人所爱的,没有的时候,千方百计去求得,如果有人送你,怎会不肯接受?众生所以不断的在追求珠宝财物,是由贪欲的驱使;观音菩萨早已远离了贪欲,那里还会随便接受别人的供养珍宝?是以不受。就佛法说,观世音固然具有无尽意的智慧,无尽意亦同样具有观世音的慈悲,每一大菩萨都是悲智具足的,还有什么与及受可说?观世音菩萨深深了解这点,所以无尽意虽诚心诚意的供养,但观世音却很客气的婉拒接受。

  “无尽意”菩萨见观世音菩萨,不肯接受他的璎珞供养,于是“复”又很诚恳的禀“白观世音菩萨言:仁者”!我们的供养是很诚意的,请您“愍”念“我等”没有种种功德庄严自己的原“故”,慈悲接“受此”微分的“璎珞”供养,使我们略为培植一点功德!从无尽意的再度请求,可知无尽意的发心供养,不是专门为自己的,而是为了一切众生。因无尽意见到众生在生死中受苦受难,就是由于过去没有培植福德,现在你观世音如不慈悲接受我们供养,那众生在未来世中,岂不苦难更多?因此请求接受供养,亦唯有如是为众生发心供养,才是真心供养。

  己三  能修供养

  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当愍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即时观世音菩萨,愍诸四众及与天、龙、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

  无尽意诚心供养,观世音婉拒接受,在此情况下,要供养的供养不到,当会感到异常失望!不过在此还须知道的,就是观世音菩萨来此娑婆世界教化众生,即单纯的以教化众生为目的,决不含有其他的丝毫副作用,当更不会指望别人供养自己。现在无尽意受释尊的劝告发心供养,在未得佛陀劝告接受之前,观世音菩萨自不可随便的接受。

  释尊深知观音的用心,所以当“尔”之“时”,大圣“佛”陀就来“告”诉“观世音菩萨”说,你应“当愍”念“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这些众生,在娑婆世界,都很苦恼的,因从来很少种诸善根,培诸福德,现无尽意代表众生发心供养,亦如自己缺少福德善根,如观音菩萨不肯接受,岂非令众生长夜于贫穷困苦中,永无培植福德善根的机会?为令众生培植福德善根,所以佛陀特令观音接受供养。

  “即”在闻佛慈悲劝告的“时”候,“观世音菩萨”立刻怀着“愍诸四众及于天、龙、人非人等”的心情,接“受其”无尽意代表众生所供养的“璎珞。”

  于此所应特别注意的:上面佛要观世音接受璎珞,不但要他愍念四众及天龙八部,亦复要他愍念无尽意菩萨,现在观世音表示接受璎珞,只说愍念四众及天龙八部,未说愍念无尽意菩萨,这是什么意思?佛比菩萨高一级,在佛的立场,固然可说愍念无尽意菩萨;观世音与无尽意,都是一生补处的大菩萨,彼此的地位是相等的,在菩萨的立场,观世音说话,就要有分寸,不能说愍念无尽意菩萨。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只说愍念四众及天龙八部。

  观世音菩萨,为了听从佛陀的劝告,为了愍念四众及天龙等,将无尽意所供养的璎珞接受过来,但观世音菩萨并未将之据为己有,立刻把它“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

  经文至此,可说已经讲完,但其中还有深义,必须再略为说明:

  观音最初不接受供养,后经佛陀劝告接受此璎珞,是为不受而受,以佛法的理论说:不受,是显示性空;而受,是显示缘起。所以不受而受,乃是即性空而缘起的意思。观音接受后,立刻转伸供养,等于未受,是为受而不受,以佛法的理论说:受是显示缘起,不受显示性空,所以受而不受,乃是即缘起而性空的意思。可见在这文中,实包含了性空而缘起,缘起而性空的甚深义理。即缘起而性空,就是一般说的妙有真空,亦即心经说的色即是空;即性空而缘起,就是一般说的真空妙有,亦即心经说的空即是色。观音菩萨契入毕竟空寂性中,不再执着一切诸法有实自性,所以即将璎珞分作二分,供养现在的释迦佛与过去的多宝佛,自己仍是不受。

  释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亦即现在佛,应当要供养,是不用说的。可是释迦牟尼是什么意思,还得略为一谈。释迦,是种族名,义译能仁;牟尼,是圣者德,义译寂默。所谓能仁,代表佛陀利他的所有慈悲,谓具拔苦与乐的仁慈,而又有积极利他的才能,是为能仁之义。所谓寂默,代表佛陀自利的甚深智慧,谓具广大无边的智慧,以之破除烦恼而获自利,是为寂默之义。实行仁慈,是显佛陀的入世度生,寂静默照,是显佛陀的出世空寂。从这释迦牟尼四字之义,我们可以看出佛是怎样的自利利他并重,又怎样的统一世出世间的两面。

  多宝佛是过去佛,怎么会出现在法华会上的?其因缘也得略为说明一下:据法华经告诉我们:当释尊在灵鹫山说法华经,说完正宗分,将要讲流通分时,忽有一宝塔,从地下出现于空中,塔中安置多宝佛的舍利,塔中并且发出很大的音声,赞叹释迦牟尼世尊所说的法华经,都是真实不虚的。如该经见宝塔品说:“尔时佛前有七宝塔,高五百由旬,纵广二百五十由旬,从地涌出,住在空中,种种宝物而庄校之……尔时宝塔中出大音声叹言: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妙法华经,为大众说,如是!如是!释迦牟尼世尊,如所说者,皆是真实”。接着又说:“尔时佛告大乐说菩萨:此宝塔中有如来全身,乃往过去东方无量千万亿阿僧祇世界,国名宝净,彼中有佛,号曰多宝。其佛行菩萨道时,作大誓愿:若我成佛灭度之后,于十方国土,有说法华经处,我之塔庙,为听是经故,涌现其前,为作证明,赞言善哉!”由于这种因缘,所以当佛说法华经时,多宝佛为实现其弘愿,佛塔即从地涌现,为释迦牟尼佛而作证明。

  在当时法会中,有过去多宝佛,有现在释迦佛,佛佛是道同的,观音菩萨转伸供养,不能单供养那一尊佛,所以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

  戊二  应问结答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游于娑婆世界。

  到此应问结答,佛又叫声“无尽意”说:“观世音菩萨,有”我上面所说的“如是自在神”通威德之“力”,而“游于娑婆世界”教化众生。

  讲到自在,有所谓四自在、六自在、十自在之说,但最重要的,不外身心二大自在。如身能够进退无碍,名为身自在;如心能够远离系缚,对于一切通达无碍,名为心自在。法华经序品说:“尽诸有结,心得自在”,是心自在义;唯识演秘中说:“施为无拥,名为自在”,是身自在义。讲到神力,就是神通力,有人对这三字作这样的解说:“神为妙用不测之义,通为通融自在之义,力为力用之义”。综合自在神力四字,就是不假作意,任运现前,神妙莫测的意思。如是自在神力,是指前文所说现三十三应身,作十九说法,教化救度各类不同众生而言。

  游于娑婆世界与前游诸国土,是彼此互影的:即前说游诸国土的时候,并不是不现身于此娑婆世界,现在说游此娑婆世界时,亦不是不赴感于十方诸国土,但因观音菩萨与娑婆众生特别有缘,又因娑婆浊恶,菩萨大慈大悲,特别常时游化,所以我们应对观音特别尊重恭敬供养。

  甲二  偈颂合显

  乙一  重问得名所以

  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世尊妙相具,我今重问彼:佛子何因缘,名为观世音?

  本品长行,在前已经讲完;本品偈颂,现在继续来讲。长行,是以散文的体裁宣说的;偈颂,是以韵文的体裁宣说的。佛所说经,大都具有这两种体裁的。如法华经的二十八品,只有最后普贤菩萨劝发品没有偈颂,其他各品是都有偈颂的。不过什公所译的法华经,未将普门品的颂文译出,后来有一位阇那笈多,将这偈颂译出,其后诸师认为这是梵本所有的,于是就将此偈,补在什公所译长行普门品之后,合成完整一品。所以现在流通的法华经之普门品,都有此偈颂,因而依此颂文,略为加以解释。

  偈颂是对长行讲的,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的差别,但必要四句,方可为一偈。梵语叫做偈陀,中国译为应颂,华梵兼学,故称偈颂。不过分而言之,亦有两类差别:一是单独结句以演法义的,在十二部经中称做伽陀,译为孤起颂,或名不重颂;二是对前散文所说经义而在重结伽陀句,在十二部经中称做只夜,译为应颂,或名重颂。现在本品的偈颂,就属重颂的一类。所以名为重颂,亦有两个意思:一是为了后来法会的听众,亦得简略的听到前面散文所曾说过的;一是为了对前所说未甚了解的听众,亦能因此而得了解并易于记在心中。

  “尔时”,是指佛陀说完长行的时候。“无尽意菩萨”,就在这个时候,复“以偈”颂“问”于佛“曰”:

  “世尊”,为佛的十种通号之一,受世出世间的一切凡圣之所共尊而得名的。获得无上正觉的世尊,与普通凡夫是不同的,是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所以说为“妙相具。”具诸妙相,在提婆达多品,说为“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以八十种好,用庄严法身”;在药王菩萨本事品,说为“容颜甚奇妙。”佛的具诸妙相,一般都是约应化身说,而提婆达多品说法身具相,这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法身是不是具相,学者间有诤论的,现在不去深说,因为说来话多。至于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属烦琐的名相,自不必一一的列出。主要的有:足下千辐轮相,胸前卍字相,眉间白毫相,顶上肉髻相等。相好不是偶然得来的,是由修诸福德所得的。所以有两句话说:“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而且每一相好,须要百福培成,不是简单的事!吾人如要得到相好,只要如法的实践德行,就可如愿以偿,因为这是修成的,不是天生的。

  “我”无尽意“今”再“重问”佛陀:“彼佛子”是以“何因缘”,得“名为观世音?”颂中的彼及佛子,都是指的观世音菩萨。佛子,本是信佛学佛者的通称,如所说的四众、七众,都可称为佛子,但这里是专指观音菩萨说的。不过严格说来,佛视众生等同一子,是则法界一切众生,都称佛子亦不为过。但分别来说,亦有所谓嫡子、庶子之别。依大乘佛法说:二乘人为佛的庶子,是不能继承如来家业的;菩萨乘是佛的嫡子,能绍隆佛种担荷如来家业的。是以真正堪称为佛陀嫡骨儿孙的,唯有自利利他弘法度生的菩萨。观音是位大菩萨,当有资格称为佛子。要知佛陀出世,完全以弘法度生为家务事业,除了弘法度生,没有别事是佛所要做的!我们现在既是佛子,就当如佛一样的弘法度生,担当如来所应担当的事业,如为人子者继承保持父母的事业一样。做了佛弟子,不能做佛化事业,而只是以应酬佛事为终身事业,不特对佛为不孝,亦辜负了自己做个佛子。特别是在现在这个时代,人类正需要佛法的救济,为佛子者,更应积极负起弘扬佛法的工作,以免世界人类毁于氢气弹的威力之下!因此,我望有心绍隆佛种,不令断绝的真正佛子,应知本身责任的重大,一致起来为佛法为人类为众生,努力做佛化事业!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