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教的核心理念是寒素、勤勉、笃学
2015/5/23   热度:1909
曾国藩年轻时是个愤青,“自负本领甚大,每见人家不是”。三十岁时意识到自身的不足,立志学做圣人,他的方法就是写日记,不过他的日记与一般人不同,很像今天的微博。
曾国藩日记 有“粉丝”跟帖
曾国藩日记的篇幅都不长,几十字,一二百字,写的内容多是生活的白描:从早晨起床开始,吃的什么饭,和谁说的什么话,甚至晚上做了什么梦,都一一记录下来,然后回忆自己一天的言行,发现其中哪点不符合圣人要求,就加以自责,做深刻自省。更关键的是,曾国藩写日记不光自己看,还让别人看。虽然那时没有互联网,可以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发布到网上,与粉丝们互动,但曾国藩有他的办法,他把日记抄录数份,然后在朋友圈子里传阅,朋友们会在后边加批注,谈自己的感想,或批评,或鼓励,就像现在粉丝们的跟帖一样。
比如,有一次,好友倭仁在他的日记后批语道:“我辈既如此学,便须努力向前,完养精神,将一切思维、闲应酬、闲言语扫除净尽,专心一意,钻进里面,安身立命,务要另换一个人出来,方是功夫进步。愿共勉之。”曾国藩看到后的反应是,“为之悚然汗出”,然后感叹说,不如此“安得此药石之言”。还有一次,他在日记中抱怨骆秉章对他很冷淡,他的弟弟曾国华评论说:“兄之面色,每予人以难堪。”这让他如醍醐灌顶,想起自己素来自负,对这位前辈加上级汇报工作或说话总是不容置疑,于是一下子警醒过来。
曾国藩在日记中深刻剖析自己并接受监督
日记通常都是非常私密的东西,通常都会严加保密,不让外人知晓,可曾国藩为什么如此开放呢?原来他在日记中虽然能够毫不留情地剖析自己,做到狠斗私字一闪念,但自己的缺点、错误或是陋习改正起来却非常困难,总是改了犯,犯了改,改了再犯。例如,他曾在日记中立誓“夜不出门”,但还是经常“仆仆于道”。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十月二十四、二十五两天,京城刮起大风,他仍然“无事出门”,回来深切自责:“如此大风,不能安坐,何浮躁至是!”十二月十六日,菜市口要杀人,别人邀他去看热闹,他“欣然乐从”。
内修效果不理想使曾国藩认识到,光靠自我反思、自我监督是不行的。于是他把日记公开,让众多的眼睛看着自己,并且通过亲人朋友的“跟帖”、点评,点醒和提示自己,形成强大的外在监督力量。用他的话说就是:“势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所成。”完全靠自己监督自己,往往靠不住,人都是在外界的压力之下,才能做出真正的改变。
类似“微博”的日记是曾国藩最重要的自修方式
曾国藩天资并不聪慧,但却成为“内圣外王”式的人物,成为清朝的“中兴之臣”,与他注重自我修养,使自己不断完善是分不开的。而在其漫长的一生中,写这种类似“微博”的日记,并公之于亲人朋友,成为他最重要的自修方式。
一个人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即使你自制力再强,也有被自己打败的时候。所以真正强大的人,不是向外显现力量,而是能放下身段,放低自己,不断从外界汲取力量。这,正是曾国藩最智慧的地方。
曾国藩家教三大核心理念
曾国藩家教的核心理念是寒素、勤勉、笃学,其中笃学是最为关键的一个方面。
(一)寒素
“寒素”是曾氏家风的基调。“寒素”即俭朴清白的意思。夏令营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个孩子都有所感悟,可是,由于一些社会原因,“夏令营活动”成了一些学生攀比的对象,这与我们的初衷是背道而驰了。所以,夏令营活动的开展应该以“俭朴”为原则,同时,在活动过程中也要大力宣扬俭朴,告诉孩子哪些行为是对值得提倡的,哪些行为是该改正的。
(二)勤勉
“勤勉”是曾国藩家风的主旋。有道是“疏懒人没吃,勤俭粮满仓”,出身贫寒的曾国藩深谙保持勤劳的习惯,对于官宦人家子女的成长有着特殊的作用。同样,对于参加夏令营活动的孩子来说也是很值得提倡的,我们应该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们,要以己之力在细微之处加强自身的锻炼。
(三)笃学
“笃学”是是曾氏家风的内核,曾国藩本人就是笃学的一生,他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为家人树立了楷模。当然,笃学放在夏令营活动中就是指要不断地进取,哪怕是很微小的事情,只要是自己没做过或者不会做的,都要认真学习。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让孩子自己发现欠缺,并鼓励他们认真学习。给孩子们多创造一些这样的学习机会,而不是通过课本知识的传达,这样的学习才能起到好的效果。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