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饮茶史概说
2015/5/23   热度:180
工夫茶道的形成,取决于三个基本前提:乌龙茶;工夫茶具;瀹饮法。此三者,缺一不可。因此,在探索工夫茶之前,有必要费点笔墨,对我国的茶史作点简略的回顾。从吃茶到喝茶我国是茶的祖国。云南是茶的原产地,西双版纳至今尚有高达32米的大茶树,一般的也都在10米以上。
茶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荈、(草字头+设)、荈诧、(言字旁+贾)名(草头名)、葭萌、茶等。其中,称为荼的最常见,有当名词用的,如《诗经》中的谁谓荼苦;有当形容词用的,像如火如荼;也有做动词用的,如荼毒生灵等。因使用频率高,故唐代人将它减去一划,写成茶字,以免混淆不清。
孙愐的《唐韵》说:荼自中唐也作茶。实际上,在李勣、苏恭《唐本草》中(650—655年修),荼字已全改写为茶字。成书于战国时代的《神农本草》云: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是人们认识茶并把它作为药物使用的最早记载。从发现茶到利用它作为比屋之饮,又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最初,人们把茶当成菜疏食用,这是吃茶阶段。《晏子春秋》中记载:晏婴任齐景公的国相时,只吃脱粟之饭(糙米饭),炙三弋五卵名(草头名)菜而已。意思说,他的菜不过是三只小鸟、鸟蛋炒茶叶而已。晋代郭璞《尔雅注》说:茶树小似栀子,冬生(即不落叶),叶可作羹饮。这是说,茶叶可煮作菜羹。
此外,还有以茶叶煮粥的。唐代的储光羲有一首诗,题目就是《吃名(草头名)粥作》,其中有句曰:淹留膳名(草头名)粥,共我饭蕨薇。吃茶的习俗流传了二千多年,至今还有不少地方保留着。云南的基诺族,将竹筒茶拌麻油和盐,即可下饭。我国与缅甸和老挝的毗邻地区,有些居民喜制作腌茶:在雨季到来前,采鲜嫩茶叶装入缸内,边放边压,再加重物压紧盖好,历时数月即成。吃时与调料拌和或油炒,是美味的副食品。江、浙一带至今仍盛行茶宴。用名茶碧螺春加工制作的苏州名菜碧螺鱼片、碧螺炒蛋、碧螺虾仁等名离中外;而杭州的龙井虾仁则是当年接待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宴会上的一道佳肴;此外,安徽的毛峰熏鲥鱼,四川的樟茶鸭子,以至近来推出的潮州茶香鸡,也皆脍炙人口,方兴未艾。当然,茶的最大实用价值还是作饮料。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不是一般的止渴饮料,也不同于酒浆,而是一种可以荡昏寐即兼有生理和药理作用、可以消睡提神的饮料。还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神农、周公时代的事也许不易稽考,但西汉以后饮茶已成风尚却有文献可征。杨衒之《洛阳伽蓝记》中就记有萧何回答汉高祖刘邦时的一句话:常饭鲫鱼羹,渴饮名(草头名)汁。汉武帝时卓文君当垆卖的是酒还是茶虽然众说不一,但司马相如的《凡将篇》中,分明记载有茶(荈诧)。汉末王褒所写的《僮约》中有武阳买茶、烹茶尽具的话,说明其时已有茶叶买卖。而长沙马王堆汉墓及湖北江陵马山的西汉墓群出土的、装在箱中的茶叶,更是雄辩地为我们提供了汉代饮茶的实物见证。不过,那时的饮茶方式还是比较粗放。据三国张楫的《广雅》所载,其方法是:欲煮名(草头名)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芼之。也就是说,当时的名(草头名)饮,还未完全告别菜羹法的传统:茶饼要先烤,直至表面呈红色,再捣成细末放瓷碗中,冲入沸水,盖一会,然后撒点葱、姜、桔子碎粒。这样冲泡出来的茶,跟菜汤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证明在唐代以前,人们对饮茶的要求还不怎么讲究。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