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习智慧的步骤


2015/5/23    热度:288   

vaScript>function doZoom(size){ document.getElementById('text').style.fontSize=size+'px' }

  每一位修学佛法的人都希望早一点开悟,进到堂来都希望明心见性。这都很好,但我们必须了解到我们无始以来的这些习气,不是一个禅七可以消除净尽的,所以一定要悟后而修。在禅堂培养你打坐,或者参话头的这些方法、要领,乃至在这里了解诸法的实相,就是开悟了。“开悟”,简单的说,就是认识宇宙人生的真实相。

  8-1 什么是开悟?

  舍利弗尊者还没有见到释迦牟尼佛的时候,原本跟目犍连尊者都是当时宗教界的佼佼者,对宇宙人生的认识也都是自认为最高的。没有想到听佛陀的弟子阿说示比丘(五比丘中的其中一位)说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这两句话,他就得到那么大的震撼,当下豁然大悟。原来世间都是因缘生,世间的一切就是因缘灭,这就是佛法的真理。

  我们很多学佛的人,都希望看大经大论,也希望发心遍阅大藏经,这都很好。但如果有智慧的人能够像舍利弗尊者一样,听了这么一句因缘法,他就开悟了。所以并不是说看遍三藏十二部的大部头经典,就叫作“多闻”,这只是看了很多而已。只要你没有得到缘起法、生灭法的正见,看再多也是没有用。

  “若人生百岁,不见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能解了知”。对于生灭法,究竟是怎么样生、怎么样灭?一旦通达了这种“因缘法”的理论,就可以叫“多闻”。所以了解缘起法、般若空性,体会缘起法、般若空性,以此作为修持,以此来证悟,才是真正的“多闻”。

  所以我们要从这个缘起法当中,了解世间都是假相,进一步来参究缘起法的平等性、空寂性。证悟到这种空寂性,也就是一切法的真实相以后,就能找到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这才是对缘起法已经有了概念,这叫做开悟。

  像舍利弗尊者听到“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以后,他马上开悟,知道世间一切事物都不是自己生,不是自己有,不是自己成就,世间只不过是假相而已,所以从假相当中找到它的真实相。真实相就是观察这些假相,体会到它是缘生缘灭的,没有真实,而开悟的。

  8-2 悟后而修

  修行佛法,特别是修学所谓人生的佛教、生活的佛教,都是要开悟以后再用功修行。这叫“悟后而修”,佛法应该要这样子学的。所以“开悟”也有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三种。这是在参究话头、提疑情方面得到的一种悟境,这些相信班首师父们会给大家一点提示。

  我所谓的“悟后而修”,只是要大家先认识“因缘所生法”,也就是缘起法,了解世间的真实相,改变对世间的看法以后再来修行。现在知道一切是因缘生的,靠因缘而现起的,明白世间一切都是假相,所以不再执著、不再染著,从此就慢慢的来修行。

  我们一向以为世间是真实的,所以那些贪念、染著,包括对意见的执著,在日常的生活里头都要用“持戒”来克服自己。自己习惯性的一些口头禅,讲那一类的话,动不动就说出来了,动不动就做了,这些都叫做习惯。

  习惯是怎么来的呢?都是从过去的无明,不知道世间的真实相时,不断地追求世间的一切享受,才成为习惯性。现在我们既然明白了,对于这些冲动性的行为,就要从持戒来克制自己,避免侵犯别人。所以在生活里要正语、正业、正命。合法的身体行为、语言行为,就叫正语、正业;合理的经济生活叫做正命。

  日常生活里要尽量的克制自己,不侵犯别人、尊重别人。在行为上虽然能克制得了,可是习气太重,不容易克服。纵然行为、动作、表情勉强可以克制,内心的念头还是放不下,一直在这可爱的境界上或是憎恨的境界上一直起妄念、起分别,妄念纷飞,所以必须修禅定,才会有正念、正定。

  8-3 培养正念与正定

  什么叫正念?正念是指所念的内容都必须与“正见、正思惟、般若空性智慧”相应,也就是要能够念一些可以降伏烦恼,可以契入真理的所缘境。像“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些可以降伏烦恼,也可以契入真理法性的所缘境,就属于正念。(注:“所缘境”是指心念所思考或专注的对象。不论修习禅定或智慧,都必须选择一个“所缘境”来使心念专注或加以思惟,才能修习成就。)

  一定要把跟“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等真理相应的义理,作为我们修禅定的所缘境。这种念头合乎中道、合乎缘起,所以叫做正念。

  什么叫正定?在修行的过程中,因为日常生活里都这样子系念,在这种正念里头,已经慢慢地对世间的权力、五欲逐渐地淡泊。所以一旦达到入定,或是即将入定时,在习气上、习惯上已经不容易现起这些行为,因此就与道相应。

  生活方面,个性已经很温和,念头已经不再妄念纷飞,行为也没有那么贪求、染著、坚持己见,就能逐渐与道相应。因为是“观无常、无我、不净、观受是苦”等等而入定,所以定境的内涵里就有一种出离世间的心态。展现出来的就是一种无漏的定境,它是清净的、与道相应、与法空性相应的,这种根本定就属于正定。

  唯有正念,也就是“四念处、三法印”,才能够引生出离心,才能够引发无漏智慧,这种定就叫做正定。有这种正定再来思惟正见、思惟三法印,就能够契入真实、契入法空性,得到解脱生死。所以学佛先要有正见、正思惟,才能以般若空性来照见五蕴皆空。这样子体悟、证悟、开悟,然后在日常生活里头时时观无常、观无我等等,对世间淡泊、放下、看破,就能得到现生的解脱。

  8-4 菩萨的修持基础——我空观

  所以《金刚经》里,释迦牟尼佛明明白白的告诉所有的大菩萨都要作如是观。《金刚经》都是对大乘菩萨所说的,不要以为讲这些“无常、无我”都是阿罗汉的作为,这是大错特错。没有一个不修行“我空观”的人可以成佛,可以成为菩萨的。观自在也是观“我空”,照见“五蕴皆空”,才这样得自在的。

  《金刚经》的最上乘菩萨所讲的道理也是我空观。要无我相、无人相,这样观察“我空”以后,来作一切善事。所以离我相以后所作的善事,不住于色、不住于声、香、味、触、法,这才合乎菩提。菩提是一种觉性、一种空性。能够离我相、离一切相来作一切善事,那么就合乎空性,能够三轮体空地行六度波罗蜜。

  这样所得到的功德,并没有功德性。所以合乎空性,与空性相应,这才是成佛的资粮。若有我执,执著于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持戒、忍辱,那就会住于这些名、闻、利、养。这种心态顶多来生时出生到人间大富大贵的人家,或者生到天堂享受天上的无比福乐。便与成佛不相应,所以大菩萨的作为还是要从我空观修起的。

  《般若心经》不是天天念吗?它也是照见五蕴皆空,并没有非常特殊的法门。“我空观”是阿罗汉、菩萨成就道业的不二法门,这是肯定的。《法华经》说“唯有一乘道,无二亦无三”,这一乘道就是八正道,八正道的正见就是要观察诸法无我。所以不管大乘、小乘的体系都是一样的,大家一定要深深去体会,去肯定。

  《般若心经》告诉我们要“我空观”,才有办法度一切苦厄。“照见五蕴皆空,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佛祖不会骗你的。所以《金刚经》教大乘菩萨的根本修行法门,就是叫我们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离一切相,即名诸佛”,这是在教我们怎么样正当的、正确的去观想。

  一切事物靠因和缘而成的话,叫作“有为法”。不必靠因和缘而成,原本就有的那种空性,叫作“无为法”。一切靠因缘变化的有为法,一定是变化无常的,所以他的速度是很快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地不实在,时间的变化是如露亦如电。要这样的观才能与道相应,才能与空性相应。

  8-5 静中养成,动中磨练

  我们学佛一定要这样子,先认识世间的真实相。开悟以后,在日常生活不断的以修禅定或是持戒,配合智慧一起下手,来慢慢消除自己经常有的一些紧张、冲动的举动、习气。例如对于自己所喜爱的可爱境界,那种不断的思惟,不断的染著,爱恋的一股冲动的力量;或者对憎恨、厌恶的境界也是不断再想起,引发内心生恨的那种习气,然后境界现前时,“啪!”的一声,打、骂的不好行为就表现出来了。

  班首师父经常教导我们“静中养成,动中磨练”。在禅堂里头,安静的养成持戒修定的习惯,能够明心见性。先把这个修持养成一种习惯,然后出去面对大众,人与人相处时再来磨练,接受考验。自己心里有没有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起心动念,举手投足,有没有侵犯到别人?有没有明白当下自己的心是怎么样子?这要动中磨练。

  所以说“悟后而修”,是指开悟了以后,在日常生活里头一步一步的修。与人相处,你才知道你的习气、脾气大到怎么样的程度?你的习气别人容易忍受,还是很难忍受?越难忍受就表示你的习气越重。人家不尊重你,你就大发雷霆,说人家伤害你的自尊。自尊心就是我执的代名词。

  人与人相处才好修行,热闹场中作道场,所以要在动中磨练。在禅堂里大家要好好地养成一种随时观照,随时明心的功力,这非常要紧。时间不多,大家要更加用心,好好的养成修定的习惯,才能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出去以后,随时随地能够派上用场,能够用上功夫。大家继续用功。

 

五明学佛网 禅宗 禅宗典藏禅宗公案 禅宗思想佛理禅机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