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舟法师开示录第三集


2015/5/23    热度:178   

  慈舟法师讲述

  称赞如来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说

  佛说阿弥佛经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义

  尊重、恭敬、不轻慢善根

  称赞如来

  弟子通阿纪录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

  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

  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华严法门,多谈事事无碍法界,如至宝遗于路旁,无人识得。今略讲普贤菩萨十大行愿之称赞如来,大家都天天念了,而少修观行,所以少有识得的,深为可惜。

  这八句颂,前四句为所赞,后四句为能赞。在一微尘中,有无数佛转大法轮,各佛处于无数菩萨众中,无数佛为主,无数菩萨为伴。小至无数的尘是依报,而在个个微尘中,有正报之佛菩萨在说法听法。这是前两句。

  第三句,法界无尽,全法界所有无尽的尘中皆有佛说法,菩萨听法。

  第四句如普贤菩萨的智慧才深信,否则信不及。诸佛皆充满于法界的微尘,则佛多得无量无边,一佛又有无量菩萨为伴,则菩萨更多得很,一尘中如是,尘尘中皆然,则主伴重重,充满充满。

  第五、六句是普贤赞佛境界。普贤菩萨于法界微尘中,佛及菩萨面前,用无尽的声音,无尽的言辞,称赞如来的功德。

  赞叹功德,并不是一时的称赞,刻刻赞,天天赞,年年赞,劫劫赞。而劫无尽,赞亦无尽。尽法界微尘中的佛菩萨,说法听法是尽未来的,普贤菩萨的音声言辞,也是尽未来的。赞佛甚深的功德,功德是深无底,广无涯的,所以比喻作海,这是七八两句。

  此文虽然天天念,而不修观行,便可惜了法宝了。今于一尘上推广之,以便修观之下手。

  一尘,在众生看来,是一极小的依报。在诸佛菩萨分上,无明破尽的缘故,惟是一大光明藏,称性大的智慧光明。因智慧光明大,一切万物皆变为自己的智慧光明。故一切依正二报,在佛均为一大光明相。这大光明相就是妙有境界。妙有非实有,也就是真空。

  一尘,就是妙有,也就是真空。那么尘小也无小相了,故一尘亦为一法界。一尘为一事法界,也是一理法界。理是竖穷横遍的,诸佛证得本心理——一真法界心,对一尘之小也平等平等,故尘亦竖穷横遍。故一尘中,无法不具,因一切法皆在一心中,一切法亦皆在一尘中。一切法在一心中,是理不碍,一切法在一尘中,是事不碍。

  唉!不要听听,光照字句上想,必定要修观,才可得好处。

  一尘如是观,一毛孔也如是观,那‘坐微尘里转大法轮,于一毛端现宝王刹。’亦即此意。不过毛端是就正报的少分上说,微尘是依报上的少分说是了。

  进一步,一微尘如是,一切微尘亦如是。若一尘想不到,一切微尘便都想不到。今就现量境说之,如日光由屋壁的一隙照入室中时,迎日观之,即见扰攘之微尘满布。此现量境,一经提醒,便人人可以知之。

  各各微尘中有佛说法,说的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各各微尘中有菩萨听法,就是华严海会诸菩萨。须知诸佛说法,不动而遍。佛成道日,称性与华严大士说华严经。在菩提场不动,而各处各会听者均见佛在眼前。虽说者不动,而一时遍现于各处。以佛有妙有的大光明相,菩萨亦有妙有的大光明相,皆是光明,犹如众星拱月。诚以佛菩萨将法界内大小事相无明去尽之故。若众生分中身毛尘刹,皆障碍性,是黑暗的不能现物,一迷一切迷,实相现不出来。佛菩萨森罗万象皆转为光明相,故释迦牟尼佛在菩提道场说法,竟能遍于刹刹尘尘光光相摄,无处不现。

  一佛如是,佛佛皆然。各佛成道,皆说大方广佛华严经,各有华严海会佛菩萨。一毛一尘皆现佛说华严经,华严海会诸菩萨听华严经。........过去还有过去。亦皆如此说听。——如是则横遍法界竖穷三际,皆如是说听。(按:此段讲说最妙最快,愧未能录全也。)

  大家就此境界观念,能念所念,打成一片,极为有趣。

  再就自己一身,从头至足,各尘中有佛说华严经,有菩萨听华严经。各毛孔有佛说华严经,有菩萨听华严经。各各正报,总相是身,别相是毛孔。各各毛孔都有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海会佛菩萨。则吾人于‘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海会佛菩萨’还能摆得脱离得开吗?行住坐卧,一切处横遍十方,一切时竖穷三际,皆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海会佛菩萨。有善根的,一定信得及这微妙的境界;信不及的也要种善根的。一念妙有中(妙有的境界)无有惑业苦啊!

  今天佛成道说此法,借此机会提倡提倡,希诸位多向此处用功。一向念佛,普通都念一句阿弥陀佛。此法无人观进去,如能念进去,则阿弥陀佛亦在其中。阿弥陀佛成道时,亦说大方广佛华严经,亦有华严海会诸佛菩萨。亦在一微尘中说听,乃至十方世界尘尘如是,一毛孔如是,孔孔皆然,重重无尽,说不能完。

  吾人自身一毛孔中亦然,通身整个都是,只是被无明障住了。菩萨们,要借此念消无明、业障、苦障。人妙,法门才妙;心不妙,法门也不妙。妙心即观行智慧。观起来很容易,因无明无自体,寔易破之,怕人不肯作耳。智慧本有,肯用,人人可破无明。

  慈舟老法师以七旬有三之高年,严持戒律,教育后学,演讲无虚日,朝暮礼佛三四百拜,精进勇猛,寔为希有。己丑佛成道日,于福州舍利院,倡念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海会佛菩萨一永日。翌日起接连念佛二七,用报佛恩。是日,老人开示凡三次,此其一耳。皆事理融通称性之谈。精神旺壮,愧煞全堂青年同仁。惜录者庸劣,不能使奥旨圆音毕露,供养于阅者之面前,是一深大遗憾。而同道等,苟能因此微分之记录,咸起如老人之积极为法,则于新佛教之建设中,未始非无小补。庚寅腊月二埋学人谨记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说

  一,本无差而成差二

  一,本无差二

  一直明无差三

  一,体无差。心佛众生同一无生真理故。

  二,相无差。心佛众生同一幻化故。

  三,用无差。心佛众生皆知饥来吃饭困来眠故。

  二,对显无差五

  一,心与生佛对显同。心是生佛之体,生佛是心之相,相不在体外,故性相不二。

  二,佛心与生心对显同。佛心悟,生心迷,迷悟虽别,而心寔无二。

  三,心与佛对显同。人是觉人,心是觉心,故心佛不二。

  四,生与佛对显同。佛是众生所成,故佛即众生,众生是未成之佛,故众生即佛。

  五,心与众生对显同。离心无众生,离众生无心。

  二,而成差三

  一者,心差三

  一,心体有迷悟不同。

  二,心相有染净不同。

  三,心用有有为无为不同。

  二者,佛差 佛者,觉也。对心说,觉有邪正偏圆。对,佛说,唯一圆觉。对众生说,有邪正偏而不圆。

  三者,众生差三

  一,诸趣受生而非究竟者,众生众生也。

  二,诸趣受生而能究竟顿现者,佛亦众生也。

  三,起信论云:心意意识转,故名曰众生。则心亦众生也。

  二,由差而成无差二

  一,差 如上成差中说,不出有惑无惑及善业恶业所成。

  二,无差 则迷悟染净有为无为邪正偏圆究竟不究竟心意意识,皆以对待而显。此对待又依圣教量,用分别比量智而知。若以真空绝相观,无分别智参之,念之,观之,久之照破对待之法皆无自性,无性之性,即是寔性。悟此寔性,于十界依正一切差别对待法中。能于其中,随拈一法,无非法界,法界之内,无法不具。一法为主,余法为伴,法法为主,法法为伴,一切差别而成无差矣。

  佛说阿弥佛经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义

  将释此义,文分二科。

  第一科略述全经纲要

  此句经文以上,佛说极乐依正二报之乐相,即同华严四分中,第一举果劝乐生信分。既生信已,乃劝愿行。劝愿云,应当发愿生彼国土云云。从此句下九十五字,即劝解行往生,得等觉果。又同华严解行证三分。此句先反说,后正说,说念佛一行;即多福德善根因缘也。如此难信能信,又能愿行,方不负释迦弥陀及诸究竟觉之大慈,乃至不负各各所具本觉与究竟觉无二之妙矣。又此句经,舟以为全经上下之咽喉,最关紧要,故不敢草草放过。有人解以念佛为正行,余行为助行,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亦有理在。舟唯就经文,以念佛义理述之,希具眼者,曲为指正为荷。

  第二科广显此句义理三

  一约事明 窃以释迦弥陀皆证离垢妙极法身及圆满报身,同住寂光无相土及实报庄严土。第以果海离言,是不可说义,故唯就二尊本愿度生化土,示现净秽不同,实亦二土众生,循净秽业发现,不自知耳。此土众生,三乘外多是秽业,如YIN杀盗妄等,多感恶道。四民为衣食住故,争名夺利等,不能生天。即或有上品十善生天者,我见不忘,不能出世。彼土众生,纵是凡夫,亦无恶业,有天然衣食住故,无四民执业争夺,故天人相通,我见易化,凡亦成圣。皆具六通。无战争讼事故,亦无国王大小官府。常得闻法故,唯受佛化。又无女人与YIN故,皆莲花化生大丈夫相。无畜生故,无可杀之物,黄金为地,盗从何起?既皆有通,对谁妄言?果是上根利智,不分净秽,处处自由于道,时时好修净业。娑婆钝根,则染缘易就,道业难成,三僧祇劫,不被境转,几人能之?释迦折伏,弥陀摄受,以诸佛赞叹之念佛法,费力少,收功大,真实一般常人难信之法,教化众生。佛视一切众生,犹如一子。有等痴子,为烦恼所逼,怆惶之间,入于生死。无明一梦,类如丧家之犬,不但不见释迦清净之地,三界天堂,亦无由得见。不思还家,流连生死,竞起烦恼,此等可怜虫,一切贤圣,莫不悯之。倘于无明中生一隙之明,知生死为最可厌恶之地,生起还家之想,当思弥陀慈父,为我等以莲池楼阁宝树宝地种种庄严,为深可忻乐之家乡。因念家乡而念慈父,因念慈父而归家乡。众生虽念慈父,慈父不为众生,是有因无缘,慈父虽为众生,众生不念慈父,亦为有因无缘。是以知生佛互为因缘。又心念佛时,心即是佛,因该果海,果澈因源。故此因缘,皆多福德善根。但念佛之恳切,当如乞丐求善人施食,婴儿求慈母与乳,无力上山,求力士提携,而有甚焉。如是念时,似是心外取法,而实心本无外,佛常在心,而不知耳。慈母、善人、力士、事也;心,理也。故虽约事,实无理外之事。此法最妙,故从古至今,愚夫愚妇不明此义,老实念佛者,尚多往生,乃至畜生学人念佛亦多人往生。不信此法者,愚妇畜生之不若也,能不愧乎?况一生彼国,见佛闻法,悟无生忍。无退缘故,寿命长故,即生补处佛位。如观音势至等不成佛与成佛平等。彼既丈夫我亦尔,何惮而不为欤?

  次约理明 一切众生,各各本具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亦名法身佛常寂光土,而亦未尝离诸佛报化身土。第以无始无明,长夜大梦所迷,故永处六道,不认本有心性,固执虚妄身心起惑造业受苦,终无了期。即或有时学他发心修行,智不敌惑,善不胜恶,我见炽盛,自作障碍,无始至今,仍在生死,真可怜悯。自不惊怖。然此本有心性,虽随缘六道,而仍不变,苟能一念放松我见,皈依事相三宝,例知自心三宝,念自他不二之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求生自他不二之法报化,即三而一之极乐世界。久久功深必能渐证三土,为本有家乡。诸佛皆以三身住三土故。参禅习观,不落恶取空者,亦必如是。众生以本具恒沙性德之心为因,弥陀以究竟恒沙性德之心为缘,故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学人徒恃理具法性身土,而不念佛求生报化身土者,是有因无缘,亦得谓之因缘俱无。何以故?但言理有,有若无故。又既云念自性,自性本无念故,当向无念处念;无尘境故,当向无见闻觉知处念,岂可妄生分别拨无妙有依正耶?参、念、观,无非始觉异名。本来面目,自性弥陀,真空理体,无非实相无相本觉异名。执名迷义,分门别户,是一非余,未有不落狮虫之诮者。此本觉,即自他不二,十界平等,各各圆遍,互融无碍之法身。故虽约理,实无十界依正事外之理。如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乃佛破遍计所执实有事相,非破依他如幻之妙有事也。又破执实有者,如经云,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又云,若谓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执佛法为实有者尚当破之,九界可知。然执实有六凡,终不能离,执实有四圣,尚可希望。而终不如信一自性随造作缘。成十界依正之妙。信此者,安得不随念佛之缘造佛法界耶。

  三理事合明 原夫一真法界心,竖穷横遍,为十界依正色心大总相法门体,生佛平等,无有增减,不可思议。诸佛证此心故,知十界色心,一切如幻,成大涅槃,无法可说。悯诸幻化迷惑众生故,不得不于总中开别,说四法界。令未悟者,亦得信解行证一真法界心。四法界者:一理法界,亦即一真法界,在理上说,曰理法界,既即一真心,何必又言理名?盖以心即理,对色名心,对事名理;故第二曰事法界,亦即一真法界。在事上说,曰事法界;事即十界依正,随事大小,无非一真法界心,全体所成,非分成,理无形相,即真空,不在事外。事无大小皆妙有,不在理外。妙有能显真空,真空能成妙有。此一真法界,双收事理。故第三曰理事无碍法界;妙有即真空,故小大相容,而成第四事事无碍法界。真空即妙有,故凡圣相即而成理理无碍法界;四法界外无此名者,如空不碍空,人易知故,不待言也。若总若别,法界融通,本来如是。诸佛证此,众生迷此。若欲翻迷,当发菩提心,为始觉智,参之,念之,观之。若约所念,如上第一约事,是从妙有下手,念极乐报化身佛,可当假观,观事法界实不在真空法身理外。第二约理,是从真空下手,可当空观,观理法界即法身,亦不在报化身事外。若知空有不二,可当中观。又举一句弥陀,即一佛法报化三身,亦即三世诸佛之三身三德等。一多是事,不二是理,亦当中观。观理事无碍法界,诸佛法身即理理无碍法界,色身即事事无碍法界。三世诸佛者,十方已经灭度者,过去佛也。十方现坐道场者,现在佛也。十方九界众生,未来佛也。行人观念自性弥陀,须先知自心所具三德,广即恒沙性德,故曰不空如来藏心。此心所起之智,还念此心,及此心智所知之弥陀。此心非少善根福德可知,虽念自性本觉弥陀,而与究竟觉弥陀,实自他不二。自他是事,不二是理,亦理事无碍。自德虽具犹迷,须仗究竟圆满果德为缘,以本觉心及究竟觉心,皆无遍计执我分别妄见,及对六尘之见闻觉知等念故。而成空如来藏真空理。其功在念佛时都摄六根不染尘故。唯有真我所起无分别之正见,见佛妙色,闻佛妙声,嗅佛妙香,尝佛妙味,触佛妙光,知佛妙法,如是等诸善功德念故,而成不空如来藏妙有事。其功在念佛时六根皆为增上缘,助念佛故,此二不二,仍归中道,即空不空如来藏。以此法三根普被,普贤大愿求生,上品也。大悟人求生,中品也,若下品则能接斋公斋婆故。有人言念佛为斋公斋婆之生活,此等谤法之愆,我等当代为忏悔,以尽自分。如是念佛因缘,岂少善根福德因缘耶。十方三世佛,身毛尘刹,事无大小,各各互摄互融,重重无尽,曰:事事无碍法界。于一毛端,现宝三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及极乐依正,一一皆无量光是也。见娑婆依正各各成碍,心被境转故。心能转境,则十方三世,十界依正,无非妙有大光明藏,若以肉眼不见妙有真空,即不信解,岂能行证耶?智者勉之。

  梵网云:口虽说空,行在有中。今世禅讲多堕此见。但知心空,不知心有。诸大乘经,皆谈二谛,若专空寂,空则非空;纵使空空,还成遍计。智者云,业性虽空,果报不失,是知妙有则一毫不立,真空乃因果历然。

  尊重、恭敬、不轻慢善根

  弟子通阿纪录

  启七几日了,因病没能进堂,今日勉强供养数语而无气力,恐不能入众位之耳,希望讲经法师再为重说,使之达到目的。(至此诸师约求由通阿按段当面高声传达)

  讲什么呢?在没启七前,梦中劝人‘尊重善根,恭敬善根,不轻慢善根’醒后想想已往讲善根时也有,但没有这样的叮咛嘱咐。已往讲身口意业固不可拔,谓之根。又善能生妙果生余善,故谓之根。有三善根:不贪、不嗔、不痴。有五善根:信根,正信能破邪;进根,精进能破懈怠;念根,正念能治诸邪念;定根,破诸散乱;慧根,破三界诸惑。平时讲教,对三善根、五善根未重重的嘱咐,这次想起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海会佛菩萨的善根微妙殊胜,深厚圆满,而这善根,人人本具,只因大家轻慢了,不尊重不恭敬,所以流浪生死,受生死苦恼。

  华严海会佛菩萨的善根是什么呢?就是大方广三字,大是心的体,是法身德;方是心的相,是智慧,般若德;广是心的用,是解脱德。这体相用三大,那一个众生都具足的。可是怎样大法呢?大得竖穷横遍;竖穷是过去、现在、未来三际,不从何时生是无始,尽未来际也不没灭是无终。而且在每一时际都竖穷横遍,过去通遍十方,现在、未来也通遍十方。这体相用三大、三德,一一悉皆竖穷横遍,举一即三,举法身就具足般若,解脱,举般若具足法身,解脱,举解脱也具足法身,般若。因为全三是一,都是一心本具。一心本具的三大,三德,不仅人类人人本具,下至昆虫也具,三途众生也具。地狱众生,一日一夜,万死万生,在受苦时,也未损失少许。若有所损少,修持也不能成就了。这样才人人可以依此体相用三大的善根修持,我们要尊重要恭敬,不要轻慢,不要自暴自弃。不自暴自弃的,都可修显三大,直至成佛。

  那么,是什么障住了三大不能成为三德呢?最厉害的就是业,业就是障。业是事业(业力),身口意三业,是思想,言语,行为三方面的事业。分开说身有杀、盗、YIN,口有妄语、恶口、两舌、绮语,意有贪、嗔、痴,共是十种业。一种业障就多的不得了,况三业,十业?一一业又有主伴,主中还有主,伴中还有伴,主伴重重无尽的黑业,叫障。障什么呢?障心的广、用,就没有解脱德了。心的用怎样广呢?广度众生,自利利他,能广破业障。用心的智慧妙用,善巧方便的破除广多的业障,就叫善业了。怎样用智慧心呢?必须学戒学定学慧。

  业是系缚义,造恶因必得恶果,使人系缚不得自在。果不离因,如影随形,形动影动,形止影止;没有离形的影,也决没有逃开业因的果报,可是学佛修行的人,尊重广字(心用)解脱的善根,则决不造业了。可是业多的很,造业的人也多得很,如祖祖相传的恐无后嗣,子女婚嫁,就是YIN业,YIN欲炽盛,失于正常,种种所作,无非增长生死。以此一业推想,尽未来际,恐无由摆脱;就是发心摆脱也很少啊!可是学佛法就发出摆脱业的特别思想,尊重大方广三善根,求断欲业,了生脱死。所以要证解脱德,非学戒不可;戒是制约,业为持戒的心理所制约,一切恶业不起,才可得到解脱,复还心的用大。

  相大,是般若德心相,非长短、方圆、大小,有什么相呢?有灵知灵觉可以查考,凿凿有据,而确有相。如同为人,有的与说浅浅佛法尚不了解,就是愚痴相;有的与说佛法甚深义理而一闻即悟,就是智慧相,可以证明心相是大。若在众生分中,多半是愚痴相;唯有愚痴才障相大,不愚痴也障不了相大了。若想破除愚痴相,复还智慧相,必要学般若。因智慧能破愚痴,智慧不开,愚痴是破不了的。所以不学般若,还是没有尊重方字相大的善根。

  相有事相,有理相。明白一切义理,得根本智;明白一切事相,得差别智,也叫权智生起智慧,可破十使烦恼惑障。前讲破业障得解脱德,现在说破惑障证般若德,一药治一病,须要清楚。

  ‘大’是体大,是法身德,尊重法身,法身德才显露。如果不尊重法身,就尽未来际也在生死之中。常说:‘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抱佛眠,是睡眠时,抱著法身佛睡而不知觉。因为只认识了色身睡觉,认识不到法身随缘,就在睡时也未离开法身啊。可是不认识法身就但随色身的睡下起来。若尊重法身呢,则睡眠觉起都不离法身了。怎样不离法身?观想。或念佛、持戒,都随时随处不断的观想法身之大,就是不离,如念佛,念阿弥陀佛,认识自性弥陀,认识自己法身,纵到睡时也不忘记,就是尊重法身了。若是睡时乃至醒时都不理法身,就是轻慢法身,那能得念佛三昧,证得自己本具的法身德呢?若不认法身,但认色身岂不自暴自弃呢?

  念佛,三岁孩童也能也会;若论究竟有没有功夫,就大有问题了。若照顾不到法身,自性弥陀,若不知道自心是佛,佛是自心,自心具法身,自心作佛,就还是不会念,所以说八十老翁也还念不会。有些胆大心粗的人,说我念佛念的很久了,在作事时都能念佛了,可不知道但是口念啊!不知道念佛真意思,念到弥勒下生也不中用。所以念佛必得学佛,学佛因地未成佛时的大愿大行,如阿弥陀佛因地发四十八大愿,广度众生,我们念阿弥佗佛而不发愿,就不算是会念。阿弥陀佛因地发四十八大愿,果位证成佛道,庄严成了极乐世界,是因果不差的道理。四十八大愿不离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先发四十八愿以愿导行;后行十大行愿,以行填愿。有十大行愿以完成四十八大愿才愿愿圆满。所以说念佛必学佛的发大愿行。

  若不会发愿,就不会念佛,就不会尊重,恭敬自心的体相用三大,证不得大方广的法身、般若、解脱三德。望各位好好地尊重,恭敬善根,不轻慢善根。

  慈老,法师住持厦门南普陀寺,癸巳季秋,应北平四众弟子迎请,来平养痾,卓锡安养精舍。本月中旬,祝愿世界和平,启建观音道场七日,恭念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海会佛菩萨;拟讲华严大意,因病而止。智悲法师讲净行品。二埋法师讲十地品第二地。听者大悦。第五日,老法师力疾开示,悲愿恳切。二埋法师随手记录,当面传宣,满堂七众,倾心感激,皆大欢喜;希求二埋法师印示,以备思修。体道随喜胜会,恭聆法音,复读妙文,敬刊于此,以饫众望。甲午春二月十九日弟子张体道敬识

  慈老法师于甲申春间应体道之请,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说。己丑之冬,邮示经义一篇。体道近在安养精舍,恭读老法师座右铭,及称赞如来开示。谨并刊出,贡献同愿,如说修行。弟子张体道又识

 

五明学佛网 禅宗 禅宗典藏禅宗公案 禅宗思想佛理禅机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