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之禅宗和对般若心经讲说小考


2014/9/3    热度:1007   

  达摩之禅宗和对般若心经讲说小考

  苏真弘 法师?台湾中国文化大博士

  第一章 导 论
  根据达摩大师传下来的 禅与禅宗 站在学术的立场, 禅在中国的哲学上, 实在是日颗难得的宝贝. 它思路的玄妙, 表达技巧的精炼, 都已臻于出神入化的境地. 像这种伟大的成果, 如果我们不加以阐扬, 任拖掩没断简残篇中, 岂不辜了列祖列宗的心血.
  笔者 要写论文 达摩禅, 并为了宣扬中国文化的遗产, 进一步希望此一论文的完成能对后世人研究资料, 达摩的心经颂为共同参加的道友, 有些许 贡献. 而却顾不了吃碧眼有识之士的棒喝. 受提意在中国小林寺 禅学术 (seminar) 同参, 第一次推辞, 而中国的 译经史之专攻者, 以为参与工夫写论文的.
  禅塬为梵语(dhyana), 巴利语 (jhana), 以及音译禅那略称. 禅那之语意为思维或是精虑. 当瑜伽派作为修行人位中的第七位. 小乘禅说四禅八定, 大乘禅说顿, 渐二修. 禅那与叁味(samadhi), 从定的意味上说, 则为同义语.
  唐代圭峰宗蜜( 华严宗五祖, 亦奉神会之禅学). 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 分开为五种禅它是外道禅, 凡夫禅, 小乘禅, 大乘禅, 如来最上禅. 他认为禅宗的禅, 为如来最上禅.
  因此如来最上禅也就是禅宗的禅. 禅直证涅槃妙心, 顿悟成佛. 禅超越一切行的阶次, 戒定慧叁学功德六道万行, 无不涵摄. 禅超越一切, 而又在一切之中. 禅是绝对的, 也是相对的; 是绝对的存在, 是又不是绝对的存在; 是存在, 又是不存在. 禅说禅是什么禅就什么也不是; 说禅什么也不是, 禅又是什么都是. 禅无法则可言, 但又是绝对的法则, 一切法则的; 相对的法则, 为禅所统摄, 而禅却没有法则. 禅不是存在, 也不是不存在. 禅不是没有, 也不是实有. 因此, 传为禅宗的禅就是如来之心印, 以为总摄一切. 即再说, 摩诃般若派罗密多心经之内容也上说的一般, 它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由是达摩讲说在小室六门,1) 以为考察第一门心经颂.
  第二章 达摩的生平
  1. 南印度香至国第叁王子.
  夫正法眼藏和涅槃妙心, 人人具足, 个个圆成. 世尊未下生之前, 不欠一点, 祖师西来之后, 无添一毫. 我们等终日在般若光中, 自叹暗竟夜游大圆觉内, 谬求菩提, 海底愁渴, 是谁咎邪.
  是以释尊之示妙旨也. 拈华瞬目要点, 在当家迦叶之投玄机也. 破颜微笑非他物. 爰中国初组菩提达摩大师传二十八代之正灯, 航一十万里之巨海, 不依等及阶梯, 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 立地成佛.
  大师者南天竺国香至大王第叁王子也. 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 行化至南印度香至王处所, 施无价宝珠. 尊者以所施问叁王子, 曰此珠圆明, 有能及此否? 第一王子月净多罗, 第二子功德多罗皆曰: ?此珠七宝中尊固无逾也?. 第叁王子菩提多罗曰: ?此是世宝, 未足为上, 于诸宝中法宝为上. 此是世光未足为上, 于诸光中智光为上, 此是世明未足为上 于诸明中心明为上.? 尊者谓曰: ?汝于诸法巳得通量?. ?达摩者通大法之义也宜名达摩, 汝虽得法, 未可远游, 且止南天竺待六十七年 将来往中国, 真丹设大法乐, 直摄上根.? 既而受般若多罗之悬记. 赴远的中国之遐邦, 梁帝第一遇而不知枯木龙吟无人听. 魏王叁征大师而不至 体髅眼睛为谁. 开从西天竺一物不将来, 自到嵩山九年常冷面壁静坐. 大师盖愍忘家驰走之愚迷, 密示回光返照之榜样者也.
  二祖觅心了不可得, 诸佛法印非从人得, 叁拜依位; 无上妙道, 岂他所授. 虽然若非达摩大师之指示, 争知自家之宝藏. 于是变大地以为黄金, 搅长黄河以为牛奶, 心华发明, 照十方刹土. 宝志和尚说: “他是观音大士, 传佛心印, 诚有难得圣贤以哉.”既而受大师之教诲, 弘此土之佛法, 如后世华开, 万木和汉地皆同体之大悲也. 似月浮千江, 恩德厚2). 说什么也不可得称者欤.
  慧可进说: ?和尚此法有文字记录不?? 达摩大师说: ?我法以心传心不立文字? 大师诸人说: 有叁人得我法 一人得我髓一人得我骨 一人得我肉 得我髓者慧可 得我骨者道肉 得我肉者总持.
  我法至六代陵迟. 传法之人衰已. 因为邪法竞乱于正法. 我有一领袈裟传授与汝. 慧可进报告和尚说: ?法既以心传心 复无文字 用此袈裟何为? ? 大师说: ?内授法印以契证心外传袈裟以定宗旨. 今后代传法者有禀承 学道者得知宗旨 断众生疑故? 慧可便顶礼 亲事九年 昼夜不离左右.
  又达摩大师乃而告说: ?如来以正法眼藏 袈裟付嘱大迦叶? 如是展转乃至于达摩大师, 大师今付嘱慧可. 大师说, 我本来此中国 传教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 结果自然成. 大师付法已又告慧可说, 我自到此土 六度被人下药我皆拈出 此一度更不拈出, 吾已得人付法.
  这即说师资相承而以为祖师. 明佛心宗寸无差错 行解相应 名之说祖.3) 须要明他心 知其古今 不猒有无亦非取故不贤不愚 无迷无悟, 若能是解亦名为祖 则再说出度不与用同样的凡圣方法 超然名之说祖.
  这此后魏第八主孝明帝 大和十九年 达摩大师入涅槃. 世寿一百五十葬熊耳山也. 武帝敕昭明太子而述祭文, 灭度后叁年, 魏使时有宋云西岭为使 却回逢见达摩 携只履语宋云说 汝国天子已崩 宋云到魏果王已崩 遂闻奏后魏第九主孝藏帝 乃开塔唯见一只履 却取归小林寺. 武帝亲自制师碑文, 代宗皇帝谥号圆觉大师 敕空观之塔 自魏丙辰之岁迁化 迄今壬子岁得四百一十叁年矣. 如下面看净修禅师之赞说: 菩提达摩 化道无为 九年少室 六叶宗师. 示灭熊而 只履西归 梁天不荐 慧可传衣4)
  以上叙述之外 达摩大师多么伟大之人 能知诸位. 笔者要说, 在大正新修大藏经诸宗部五 少室六门5) (仔细地读后文提目的达摩大师之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颂讲说吧.)
  我们看校正纂注少室六门集 第一门心经颂. 那时弘仁九年春天下 大传染疫病 天皇发愿 颁布 达摩大师的少室六门 那卫护力要清除它病的记录6). 好像我国发愿高丽时代 元朝侵略此地 佛神力而拥护之 勿令一切战争灾害 打退侵略者 于江华岛刻板高丽大藏经. 就到此境界 后代保留大师之恩德 认为多么弘大. 也是笔者的欢喜之心情, 崭新记忆犹然感恩.
  2. 菩提达摩的东传豫言
  般若多罗 悬记 ,
  对于达摩大师之谶记 真是实现 被不空 普边天下 不测边际也.
  日本的梅尾明慧上人于初祖达摩圆觉大师讲式文明在达摩大师之生前 灭后的利益 分论述 五章.
  这是第一赞在世德行者 第二明灭后利益者 第叁通世人疑难者 第四明宗门大意者 第五述回向旨趣者 其内容说 达摩之恩德 流传于后世将功绩施恩.7)
  祖堂集里达摩传 撰写谶言问答式 从达摩到六祖慧能 豫言从六祖门下到马祖道一之门叶 最盛大 以后来禅宗繁荣的时代. 且略下文分解.
  西天第二十八祖 菩提达摩大师者 得二十七祖 般若多罗的法传承. 般若多罗乃告曰: 汝今得法亦莫远化 待吾灭后六十七年 当往震旦大施法乐 那时汝勿速去. 其预言是 时当有难起衰于日下. 达摩大师问说: 我去彼国行化有菩萨否? 师说: 彼国获道者 如稻麻竹苇不可称计. 汝过海至彼国南方, 勿住彼国天人不见佛理好作有缘而爱功德 汝至彼国则出不住 听吾谶说; 汝路行跨江复逢洛阳.
  达摩独自寂寞 暗渡江, 于京都志公大师珍惜的心情. 然后在少林堀面壁九年而出大行佛法也.
  达摩又问师此后更有难否? 师说吾灭度后一百五年而有小难 听吾谶曰, 心中虽吉外部凶洛阳以
  外僧房 只有一个名目 有后周沙汰灭佛法 毒龙生武帝是缺陷, 忽逢庚子年周武帝灭无也.
  又问此后更有难否? 师说吾灭度后一百六年有小难亦当不久 将当来此事过以有人见其意不能明略
  又谶说唐高祖(李渊)戊寅年登位 崩于丁亥年. 有前道士 傅弈上表唐高祖 废佛教十有一条 (武德四年九月日). 唐高祖姓李氏所以将李氏老子为国教 国内多道馆立. 然崩御唐高祖而则位太宗大兴佛法.
  以上如此 可以来说豫言这样 叁武一宗的废佛法之乱叙述而又在法琳法师对道传弈作破邪论. 正是清溪山出护法之龙(法琳法师)将降伏邪见之辈 上奏作破邪论总须输. 又问师于此后有圣人出否? 师说, 琳法师下见一人当得于道亦契菩提 而听我的谶言. 中国虽然广阔 无别路 唯有一心之法 必有大行传法弟子也. 金州的让大师和江西之马祖道一 将大弘教化 故言供养十方罗汉僧. 因为 马祖是十方县罗汉寺出家也.
  又说那莲耶舍的 (东魏古都 于邺都译出尊胜经) 假谶言叙述如上 西天二十八代是菩提达摩, 至此土中国来到落阳少林寺 后魏第八帝大和十年 教化道法已经九年 亦灭经于一十五年矣. 连说从二祖惠可 到六祖的解脱机缘. 那连耶舍叁藏与般若多罗叁藏预言说 马大师和让大师大悟 在南方大起荣昌佛法 于洪州南昌寺 大兴佛法 洪州观察使恳请邀马大师 于江西南康县共公山 在开元精舍. 师教多聚其为清信众弘扬佛法. 其时已云集四方学者了 他的法嗣百丈怀海, 西堂智藏等 一百叁十九人而后散布天下为一方之宗护. 六祖慧能的后世中 马祖道一之门徒 最繁荣了 乃到这时 成为大盛. 以外祖堂集 就像一样预言 叙述 中国达摩禅宗之师资相承.
  另有一宗出了四祖道信门下 说牛头是一宗六枝8) 唯书四句偈呈者是神秀, 神秀足下有菩寂义福两弟子 受帝王的支持 继之弘阳宗风 极盛了一时如是连也说 傍系为至谶言
  相当菩提达摩于马 尔时达摩和尚过海东来经于叁年 梁普通八年丁未之岁九月二十一日 至于广州上船. 刺史萧昂出迎 奏闻梁帝十月一日而至上元武帝亲驾车辇迎 请大师升殿供养是时志 公和尚监修高座寺. 志公说从西天有大乘菩萨而入此国汝若不信听他的言说不逢他 志公说如是萧梁帝. 在梁国十九日便过江北故则说不久. 要用仁义然而背仁弃义逢龙不住 达摩其年十月十九日 自知机缘不契则潜过江北入于魏邦.
  第叁章. 达摩禅
  1. 廓然无圣
  梁武帝说: ?朕则位已来, 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 有何功德?” 师曰: ?并无功德?. 帝曰:?何以无功德?” 师曰:?此但人天小果, 有漏之因, 如影随形, 虽有非实?. 帝曰: ?如何是真功德?. 答曰: ?净智妙圆体自空寂, 如是功德, 不以世求?. 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师曰:“廓然无圣”.9)
  出现这对话之梁武帝 他是南北朝时代, 梁国之开国之君, 姓萧名衍, 在位四十八年, 笃信佛教故 自己的身, 他舍身布施, 很多经的注疏做 中国的历代皇帝中 最实信君主. 另外一位是印度禅宗的二八祖 菩提达摩. 他是印度香至国的第叁王子, 据说在印度已弘法六十四年. 于梁武帝普通元年(西元五二0年) , 从南来到中国后, 即晋见武帝 这两位出色的人物, 一位是当代极有权势的君主, 一位是外来极有道行的高僧, 他们的一席话, 却造成了一 段千古不朽的禅文公案.
  自达摩见过梁武帝之后, 感觉机缘不合, 便到嵩山少林寺去面壁九年, 终日默坐. 所以他在国的记载也不多, 据道宣在记录高僧传中所说:
  ?菩提达摩, 南天竺婆罗门种 神慧疏朗 闻皆晓悟, 志尊大乘, 冥心虚寂, 通微彻数 定学高之. 悲此边隅, 以法相导. 初达宋境南越 末又北度至魏, 随其所止, 诲以禅教, 于时合国盛宏讲授, 乍闻定法, 多生讥谤”10)
  从这段记载中, 可见他修的是大乘中的禅定之学, 和当时只重文字解析的佛学有别.
  据景德传灯录所注: ?别记云: 师初居少林寺九年, 为二祖说法, 祗教曰: 外息诸缘, 内心无喘, 心如墙壁, 可以入道. 慧可种种说心性理道未契, 师祗遮其非, 不为说无念心体, 慧可曰: 我已息 诸缘. 师曰: 莫不成断灭去否. 可曰: 不成断灭. 师曰: 何以验之, 云: 不断灭. 可曰: 了了常知, 故言之不可及. 师曰: 此是诸佛所传心体, 更勿疑也.?11)
  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 这是他来华对徒弟和谈话. 加说多么昭昭灵灵 而纯粹无染的佛性之心体. 如下考察无功德之遮断手法.
  当梁武帝问造寺写经度僧的功德时, 这是一般俗谛的看法. 达摩回答无功德乃是用遮断的手法. 使对方了解这些有为的功德, 乃是世间上的一点小小的果报. 如果执着以为是了不起的成就, 反而变成了有漏之因. 所谓漏就是指欲望, 本来我们的心体完满无缺, 有了欲望, 就像在心体上开了一个洞 使我们的精神向外流失, 所以达摩这个无功德的?无? 字 乃是杜漏的妙方.
  当梁武帝被达摩打了一棒之后, 但他毕竟是一位对佛法有相当认识的君主. 所以他便立刻转变话锋 问圣帝第一义. 本来按照一般佛学的二谛观, 只有俗谛和真谛. 俗谛讲有 真谛明空. 梁武帝此处所问乃是指真谛而言, 可是达摩又给他一棒, 因为梁武帝所谓的 圣谛第一义, 并不是达摩所谓的自性. 如果执之以为是 也成一偏 所以达摩又棒之以?廓然无圣?.
  梁武帝也不是简单的人物, 头脑反应相当敏捷, 他想: 你这位圣僧 既然给我吃了两个?无?字棒, 那么和我谈话的你又是什么? 这一着, 似乎已抓住了达摩的辫子 那料达摩像泥鳅一样的滑, 又打了一个无字棒, 说: ?不识?. 机锋逼到此处, 已无话可说了, 如果梁武帝仍然不憧, 恐怕永远也憧不了了.
  在此, 达摩所惯用的乃是遮断的手法, 回答一个?无?字. 这个?无?字极为紧要. 千万 不要把?无?字看作一个否定词. 譬如当梁武帝问达摩造寺 写经度僧有何功德, 达摩回答: ?并无功德?, 这不是完全否定了造寺写经度僧的价值, 如果是这样的话, 岂不是完全否定了人间的一切布施修行, 变成了狂禅. 达摩的这个?无?字, 只是打破对布施修行的执着, 使我们心境往上提升. 同样他说?廓然无圣?, 是为了要达到真圣; ?不识?, 是为了真正的认识自性.
  2. 九年面壁
  达摩于少林寺在九年面壁时 慧可四十岁时才到嵩山少林寺, 拜达摩为师12) 成为二祖. 且下文乃是他初参达摩时的印心之作.
  光(神光慧可)曰:“我心未宁, 乞师与安”. 师(达摩)曰: (将心来,与汝安.) 曰: “觅心不可得.” 师曰: “我与汝安心竟.” (景德传灯录)13)
  这 则记载的关键在一个?心?字, 而禅宗的 主要法门在于命心见性. 所以于此文是 无疑的 已触及了禅宗的核心问题. 塬来在佛学里 对于这个心字 便有两种价值判断, 即妄心, 真心之别. 妄心就是指的欲望; 真心就是指的本心. 其实,人身中并没有两个心, 一念欲起, 便是妄心, 一念无恶, 便是真心.
  当慧可求达摩安心时 这个心即指的欲望. 如果达摩问慧可为什么?心未宁?? 有些什么不宁? 慧可便会一五一十的把一切烦恼向达摩倾诉, 恐怕达摩要像现代的心理治疗学家一样, 剪不断理还乱了. 可是达摩究竟是禅道的高手, 立刻从本源上抓住病根, 说?将心来?. 这一?将? 却把慧可?将?倒了. 慧可既然将不出心来, 还有什么?心未宁?. 本来无一物, 所以达摩说已替他安好了心.
  如果我们有问题去请教心理治疗学家, 他的答复像达摩一样简单的话, 恐怕你会拂袖而走. 旦是慧可却在这段话里印了心. 为什么? 达摩没说, 慧可没说, 所有的记载上都没说, 我们当然无从知道. 不过有一点, 我们欲不容忽视, 表面上简单, 里面往往很复杂, 表面上复杂里面也许很简单. 当慧可问达摩“心未宁?时, 在慧可看来,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但达摩却看到简单的一面, 而慧可能在这个简单处悟入, 恐怕在心中须作过不少复杂的工夫. 所以?我与汝安心竟”. 这只是达摩的交待, 是否真的安了心, 还要看慧可自己的工夫.
  从上佛祖垂示机缘 据疑结安, 都非常完整 如能透得过, 则一了百了. 实在不需要再画蛇添脚, 以加解释. 了无门户家入, 亦无阶级可升. 涅槃心易晓, 悟则顿悟, 非常简易. 但是差别智却是路上的障碍. 如没有智慧照被, 便易被它们烦恼所绊, 掉落在文字坑中, 还不自知.
  第四章. 达摩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颂讲说
  1. 般若心经颂 (鸠摩罗什的翻译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和达摩之关系)
  “大明一统志?二十九河南府少林寺在登封县 西少室北麓. 后魏时建, 梁时达摩居此, 据说面壁九年.
  小室六门者 所谓第一门般若心经颂, 第二门破相论 第叁门二种入 第四门安心法门 第五门悟性论 第六门血脉论.14) 或谓此颂非少林祖师之所述也. 其故何者 此经有五种译本.15) 今之经者乃玄奘叁藏之所译也. 考诸传玄奘译此经者 李唐高宗时而达摩来化于中国者 萧梁大通元年(普通八年改元) 则先于唐玄奘翻译者亡 大概虑一百二叁十年矣. 祖师岂豫备作颂而待彼译经于后来哉. 古今起疑者多由于此也. 据说译此经者 以姚秦罗什叁藏为初. 什公翻译先于大师来化者亦百余岁也. 然则大师所颂之心经者是可谓什译决不可谓玄奘译也. 疑者又谓罗什题目 “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现在记载大藏经的颂之题目?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玄奘之题目是般若波罗蜜 多心经而今所颂之题额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虽加摩诃两其文 大概似从玄奘本. “远离一切颠倒梦想?16) 的远离下加一切, 除了?一切?字外 一样的 唐玄奘 (玄奘谥号遍觉 叁藏) 本.
  佛说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者此经已说数种翻译. 第一罗什叁藏译 今所说本是. 次唐玄奘叁藏翻题无佛说摩诃四字.
  罗什旧译叁藏也 然今所说此经多有新译语言17) 所谓旧译说波罗蜜下无?多?字 今加之多字. 又旧译说 观世音 今新译现在说观自在. 又旧云五阴 今云五蕴. 旧云舍利弗 今云舍利子.
  于般若波罗蜜多心要经18) ?圣观世音自在菩萨? 是全名为避唐太宗?圣?天子李?世?民讳故不用?圣?和?世?两字简称观音菩萨或是观自在菩萨. 那修持方法(返闻闻自性)最合此方机缘为?圆通第一?. 此经是佛在灵鹫山入?甚深光明门叁味?印证?观音禅定?所说.
  贞元开元录 ?藏经目录?出心经异译中 罗什本题名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故以此古来难义也. 但是考诸传 按今经翻译流布年代 后秦罗什最初而大行于世是. 自罗什译经至于玆凡二百余年. 故以唐玄奘西之时 亦说诵此经自解除灾障 贞元录第十七说 玄奘法师 当往西方临发之时 新人授与他. 后得梵本书 译出无异 又叁宝感应录说 玄奘日日诵心经叁七遍 往来印度 看以此文, 玄奘叁藏将往天竺之际 所受心经是可罗什所译本也 足以证矣. 此时罗什译外世间无心经故是以当知自古以来 流布世间施效验者 即罗什所译心经也. 当时所流布乃是罗什本 故作此释也.
  大唐人师文鉴注心经序出六本异译. 第一秦朝罗什叁藏译 一纸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二大唐叁藏译 一纸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乃至六不空叁藏译 一纸与大唐叁藏同文.
  此中既举罗什译说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则与今所译同也. 或说罗什所译经有五本云云若然者所载于录(开元录)之大明咒经者 是其所译随一. 虽有翻译 不入藏经目录亦非一也. 故知今此心经题名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是与陀罗尼集经第叁券所载全同也. 凡诸师所出 异译心经 或六本或七本中 玄奘已前翻经 唯是罗什一本 流布而已. 自余多本皆玄奘已后本也. 今此罗什所译心经自昔至今流布 世间甚有效验
  达摩大师 少室六门中第一门的心经颂(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造解释更不足疑也. 但至此经中有新译译语 所以疑心的 按笔者考 二会统一说 新旧译语互通之义 恐怕以后是否是编辑关系的.
  举其例言 法华经虽罗什所译 提波达多品中 有新译语. 所以六反震动 娑竭罗龙王等是也. 或者说此经本虽是旧译 后人改成新译语欤19). 以笔者推之 神人鉴玄奘机于罗什所译旧经更作新语授之欤 可能有想一想的问题 杂新语是分明以后由于编辑关系. 何以故法华经也是罗什翻译以前 竺法护已翻译而有正法华经十卷. 而有西游记着者也是吴承恩. 其以前可能是传下来故事而后才记录的是由于吴承恩. 罗宽中着叁国演义也是一样的. 或者是西经易经诗经等都诸经也是汉以后编辑云云说而老子半以上后编辑云云说.
  如以上从上来看有此明据强论 达摩大师所颂本则是罗什之所译者欤. 于是熟考玄奘始不别译心经但据什译旧本改换叁字两字.
  大概中国盛行玄奘译本 日本通行罗什译本. 此经梵本有序分正宗分及流通分20)大略以为译经各有宗尚. 文词虽有不同 意义如同并无差别. 祗要依教奉行.
  亦可知何况达摩大师元来观音应化身 而得解一切众生 语言陀罗尼 无处不通方言. 因玆推之则所谓达摩大师 自译此经直系 此颂解释亦何妨焉.
  且如此颂词简义礼宗说 兼通而能拈弄经中妙旨 无所不至矣. 此决非闇证禅和之所企及也. 是以与自余波相论等之诸编辑合而称之少室六门 有补益于参玄之徒 亦既崇尚矣. 苟为儿孙者岂可间然哉. 所谓六门之中 特别以此编最为难解. 故以欲会取颂旨所在 于先须了知本经大意. 若能领略经意而后玩味颂文则知思过半矣.
  达摩大师的 此以心经颂是盖欲使学者 顿悟广大深源 速证清净智慧也.
  2. 理入四行
  至于达摩的教法内容究竟如何 我们归纳可靠资料, 大约考有以下.
  只有教人是 以传机楞伽经 观察二入四行门. 传灯录编年通论 佛祖通载等 皆名之说大乘入道四行. 在少室六门中 所谓第叁门二种入说明 那么在少室六门中的二种入和以高僧传依说.
  夫入道多途 要而言之 不出二种21) 一是理入所谓直旨法问 为上根说. 二是行入所谓渐渐修学 为中下说.
  (1) 理 入
  理入者 佛祖言教 藉教 本具妙心悟宗 深信大地含生同一真性俱 为客尘妄想所覆 不能显了 若也舍妄归真 在心凝住壁观 超越自他境界 凡夫和圣人平等为一 坚住不移 安住不动如须弥山 更不随于文教 此即与理冥符 无有分别 寂然无为 名之理入
  (2) 行入
  所说行人者四行 其余诸行 悉入此中 何等为四邪.
  A. 报怨行
  一报怨行 二随绿行 叁无所求行 四称法行. 初何为说报怨行. 说修道行人 若受苦时 当自念言我从往昔无数劫中, 弃本从末 本谓真如妙体末谓不觉妄念 故以叁界二十五有 流浪诸有 多起怨憎违害无限. 现在虽无犯 是我宿作殃恶业果熟. 非天非人所能见与 甘心忍受 都无怨诉. 经云: 逢苦不忧何以故. 识达故 此心生时 与理相应 体怨进道故 说言报怨行.
  B. 随缘行
  二随缘行者 众生无我 并缘业所转 苦乐齐受 皆从缘生. 若纵得胜报荣誉等事 是我过去宿因所感 现在得之. 缘尽还无 何喜之有得失从缘 心无增减 违顺不动风静 冥顺于道 是故说言随缘行也.
  C. 无所求行
  叁无所求行者. 世人长迷 处处贪着 名之为求 有智者道士悟真 理与俗反 安心无为 形随运转 万有斯空 叁界皆苦 谁得而安. 经曰: 有求皆苦 无求乃乐22)以上是少室六门和续高僧之文为与合考察 如意义文字有差异.
  D. 称法行
  四称法行者 即性净之理也是题目为法.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而一切诸相. 以下据少室六门和传灯录23). 信解知道此理 众相斯空 无染无着 无此无彼 经云: 法无众生 离众生垢故 法无有我 离我垢故 智者若能信解此理 应当称法而行.
  以上的文达摩大师 以揭颂据说; 外息诸缘 内心无喘 这是急急喘喘有喘疾的人也是气出入湍疾这说没有安静. 而心如墙壁 可以入道. 明佛心宗 平等无误 行解相应 名之曰祖24) 再说明佛心宗 行解相应. 这是即非死句禅文字禅 以为活句能生动禅.
  第五章 结 语
  禅是 不是空 也不是实有. 禅是不属于任何类别; 但是任何类别中却有禅, 而又并不是禅. 禅是遍布时空, 又超越时空. 遍布一切, 而又超越一切. 禅是不可说. 也非不可说. 禅是非有语 也是非无语 禅是不可以把捉 但也是非不可把捉.
  禅是?不立文字 教外别传? 因此, 凡有言说皆非是. 禅是非有修, 也是非无修. 禅是非有证, 也是非无证. 禅是非有功 非有法; 也是非无功, 也是非无法. 所以, 中国禅宗之达摩禅是 直传如来心印 一切总摄.
  少室六门中 第一门心经颂是欲使后学 一知达摩大师恩德, 一为辨道. 心经为般若部精髓. 亦出缠成佛秘诀也. 所以, 从知摩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为最上乘者说. 心经是谓无智亦无得是远离因缘一切戏论 当属于无修瑜珈.心经是绝相显性 要使学者依教起行. 自然流入萨波若海 盖一真法界 根本无有法可说. 特别大慈大悲随顺此方之根机 故有言说. 其欲众生因闻起解 随顺得入者. 则达摩大师大智大德度众生方便之行也. 惟般若于六度为尊为导, 为无上, 须从文字起观照, 方可悟入实相. 故修持最为重要. 心经为般若. 笔者, 唯冀学者一闻法音直契无住无相, 但祗不为知咬文嚼字 自缚法相名言, 乃至希望永拔一切烦恼习气.
  其实, 大藏经半以上 为空道理 心经是撮述全经精粹之意 较为确当若用英文 “summary” 此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浓缩本 为心要之中心“center”. 本心经是积聚般若之心要, 如人之心藏与同, 以有所得心向外驰求法错乱而修习若不回头觉. 犹如沙蒸纵经恒沙劫 终不能成
  --------------------------------------------------------------------------------
  1) 少室六门 新修大藏经(诸宗部五) pp365-376.
  2) 校正纂注少室六门集(干)附录, 初祖达摩圆觉大师讲式文 pp.1-2.
  3) 祖堂集 达摩传, 南唐. 静. 筠二禅德合编, 新文礼出版公司印行 pp.32-39.
  4) 上揭书 祖堂集 达摩传 参照.
  5) 少室六门 新修大藏经(诸宗部五) p. 365.
  6) 校正纂注少室六门集 无所得庵主佛鉴 (梵成)述 第一门心经颂 p. 4.
  7) 校正纂注少室六门集(干)附录参照.
  8) ? 道信在湖北黄梅破头山住了 叁十余年....他除了传衣钵给弘忍之外 另外又传牛头山法融, 再传智岩, 叁传慧方, 四传法持 五传智威, 六传慧忠, 又称 牛头宗.? 公安禅语 吴怡着, 台湾佛学 沧海丛刊东大图书公司印行. p. 12.
  9) 新修大藏经 第五十一卷史传部叁 景德传灯录卷叁 p. 219. 上 参照.
  10) 新修大藏经第五十卷 史传部二续高僧传 p. 551. 中下.
  11) 新修大藏经第五十一卷 史传部卷叁 景德传灯录卷叁 别记注参照.
  12) 上揭书, 传灯录 第二十九祖慧可传.
  13) 上揭书, 传灯录 卷叁, 第二十八祖 菩提达摩传参照.
  14) 新修大藏经诸宗部五 少室六门 般若心经颂 p. 365. 参照.
  15)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共有五种译本.
  (1) 姚秦 鸠摩罗什译名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2) 唐玄奘译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3) 唐般若利言译名同前
  (4) 宋法月译名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5) 宋施护译名佛说圣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佛教经咒汇编 台湾 倡印者 妙音菩提精舍.p.119.
  16) 新修大藏经诸宗部五 少室六门 第一门心经颂. p. 366. 中 四行.
  17) 自后汉至隋朝号旧译 唐初玄奖以后称新译.
  18) 佛教经咒汇编 台湾妙音菩提精舍. p117. p122 参照.
  19) 校正纂文注于少室六门集(干) 可说先德尝评之意.
  20) 新译薄伽梵母智慧到彼岸心经诠释 贡噶唿图克译. 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 宋叁藏施护译.
  大内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清康熙据西藏番字旧本译.
  21) 新修大藏经诸宗部五 少室六门 第叁门 二种入. p. 369. 参照.
  22) 上偈书. pp. 369-370. 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二续高僧传. p. 551. 下 参照.
  23) 上偈书 少室六门 第叁门 二种入和 景德传灯录参照.
  24) ?外息诸缘 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明佛心宗 等无差误 行解相应”诸宗部五 少室六门
  第叁门 二种入 p. 380. 上.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