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四护卫禅


2014/9/3    热度:451   

佛教四护卫禅
  法增比丘
  一个精勤的佛弟子,应经常修习四护卫观;那即是:佛随念,慈心观,不净观和死随念。[清净道论]说随念是:「数数起念,故为「随念」;又于应该发生的地方而发生,故正信而出家的善男子随适而念,是为「随念」。」
  1.佛随念
  佛随念的正思惟(Buddhānussati)
  一个诚心的佛弟子应常思惟佛陀的十个名号,即:阿罗汉、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并思惟它们的意义:
  ①应供(Arahant);音译阿罗汉。有应供,远离,杀贼,破辐,无隐恶等义。应供,受人天供养而无愧,故名为应供。从前梵天王,以大如须弥山的宝环供养如来,是故名为应供。世间大王,如频婆娑罗王(Bimbisara),波斯匿王(Pasenadi)等做种种供养,佛涅盘后阿育王(Asoka)以金钱九亿六千万造八万四千塔寺的种种布施,是名应供,其余诸大众供养者不可计数。
  远离,远离烦恼和累世习气。如来于十二缘起实知实见,生厌患想,生出离心,欲得度脱,远离三有。
  杀贼,以智慧杀烦恼怨贼;贪、瞋、痴、颠倒作意,无惭、无愧、忿、恨、覆、恼、嫉、悭、谄曲、诳、顽迷、急躁、慢、过慢、骄、放逸、爱、无明、三不善根、三恶业、爱等三杂染、贪等三垢、欲等三不正想、欲等三寻、爱见慢三诤论;常乐我净四种颠倒;欲、有、见、无明四漏;贪、瞋、戒禁取、见取四系;欲、有、见、无明四暴流及四轭;欲、瞋、痴、恐怖四恶趣;四资具的爱取;欲、见、戒禁、我见四取;五种心的荒秽:疑佛、疑法、疑僧、疑学处、抱怨同梵者;五缚:欲缚、身缚、色缚、恣意食睡、求天界而行梵行;五盖、六诤根、六爱身、七随眠、八邪道、九爱根、十不善业道、六十二见、百八爱行、一切的不安、热恼、百千的烦恼;破了烦恼、蕴、行、天子、死的五魔。众生若生欲界,因无明故造作三不净业,若生色界,造作色界业,若生无色界,造作无色界业,随烦恼造业流转不已。
  破辐,破生死流转轮辐。无隐恶,世人作恶,恒自覆藏,如来于中永无覆藏,阿罗汉于无人处亦不行恶。
  ②正等觉(Sammasambuddha) ﹔音译三藐三菩提,佛陀善知通达一切法,名三藐三菩提或正遍知。从四圣谛来说是指应知者已知,应断者已断,应证者已证,和应修者已修。于四圣谛三转十二行,发现古仙人道迹,自己觉悟而通达一切法。
  ③明行足(Vijja Carana Sampanno);“明”,指证三明(宿命、天眼和漏尽),六明(加天耳、他心及神足)或八明(加观智及意所成神变)。“行”,义为实践修行,具戒律仪,根门调御,保持觉醒,具信、勤、正念、多闻、惭、愧、慧七妙法及对食物知量,和善巧四色界定。或以慧学是明,戒定学是行,三学圆满。或以明白八正道首支正见是明,余七支是行;或身口意业是行。“足”是修持圆满的意思。如来以法行,是故名明行足;如来以此法修行至涅盘,是故名明行足;不但如来如此,声闻亦要如此,如来以知行而足,故名明行足。如来明具足,故一切智圆满;行具足,故大悲圆满。无明行足者会修苦行,甚至恶行。
  ④善逝(Sugato);也叫好去,如实去彼岸不退转的意思。善于以净行,妙行,正行,正语故为善逝。善净行是行遍净的圣道;妙行是行向不死的涅盘;正行是断烦恼使它们不再生,不以苦行或像世人耽于欲乐的极端行为,不持常见或断见。一切众生的苦恼如来悉知,以大悲知众生的苦恼,而能善说,令舍苦就乐,故名善逝。善逝是行善逝,不是恶善逝。又行至善处,是名善逝。又步行平正威仪具足无缺,也叫善逝。又往常住不复更还,名为善逝。以阿罗汉道所不及,名为善逝。牟尼菩萨自从灯光佛授记后,哀愍众生令使他们安乐,善行直至菩提树下成佛,是名善逝。不从断见或常见,身离疲苦不从断常见;名为善逝。为一切众生说法无不应时,名为善逝。众生不乐而不说,乐者而说,是名善逝。善巧于语言,所说者,皆是真实义,非虚妄义,一切众生闻之,悉令欢喜,是名善逝。不说无义语,所说者,皆是有义利益语,是名善逝;(1)不真实的话,对听者无利益,听者不喜欢听的话,如来不说;(2)不真实的话,对听者无利益,听者喜欢听的话,如来不说;(3)真实的话,对听者无利益,听者不喜欢听的话,如来不说;(4)真实的话,对听者有利益,听者不喜欢听的话,如来等适当的时机才说;(5)真实的话,对听者有利益,听者喜欢听的话,如来知是适当的时机,就善巧解说。
  ⑤世间解(Lokavidu);如来依自性,依集因,依灭,依灭的方法而遍知通达世间。佛昼夜六时常以佛眼观察世间,有情众生,因造作种种善恶业,升沉在善趣或恶趣中;对于堪受教化的,方便济度;对于无善根的给他们以种善根的因缘;已具善根的令其增长,使他们在人天道,趋向涅盘。对于器世间佛也洞解它们的生灭及因缘。
  世间者有一世间乃至十八世间;一世间是一切众生以饮食而生存。二世间是名、色。三世间是三受:苦、乐、不苦不乐。四世间是四食:粗食、触食、意思食、识食。五世间指五蕴:色、受、想、行、识。六世间指六入:眼、耳、鼻、舌、身、意。七世间指七识:眼、耳、鼻、舌、身、意、阿赖耶。八世间指八世间法:苦、乐、得、失、称、讥、誉、毁。九世间指九众生居:人四洲、初禅、二禅、三禅、无想天、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十世间指十入。十二世间指十二入。十八世间指十八界:六入、六尘、六识;这些是行世间,如来一一皆知,故名为世间解。众生世间是指各类众生,他们的大小烦恼,垢染,如来亦解,利钝根,善恶缘,应令知,不应令知,生不生,易教难教,有能力无能力是名众生世间,如来亦解,是为世间解。
  器世间从铁围山纵横一百二十万三千四百五十由旬,周围三百六十万又一万三百五十由旬,地厚二十四万由旬。在水上水厚四十八万由旬,在风上风厚九十万又六万由旬,是器世间界。又须弥山由顶入海八万四千由旬,须弥山王以七宝庄严,有七山围绕;彐山高五百由旬纵横三千由旬,有八万四千奇峰。又仞利天帝释宫;纵横一万由旬,阿修罗宫亦复如是。阿鼻地狱亦如是。南阎浮提地,纵横一万由旬;西拘耶尼,东胜神,纵广七千由旬;北郁单越,纵广八千由旬;每一洲,各有五百小洲围绕,这是在铁围山之内,铁围山入海与出水各有八万二千由旬;铁围之外中间,悉是地狱铁围无量。世界无量,佛以无量慧眼,遍知一切,故名为世间解。
  ⑥无上士(Anuttaro Purisa);无上士是指佛在有情中最上第一,在菩萨道严持净戒,身口意行清净,离诸贪欲,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解脱知见是世间最胜。殊胜的功德超越世俗之辈,是世间最胜者;于此界,以及此世的天、魔、梵行者、人众中戒德无上圆满。
  ⑦调御丈夫(Damma Sarathi);调御丈夫是说佛能调御一切可度之人,比如欲贪重的难陀(Nanda),瞋重的鸯鸠摩罗(Angulimala),痴重的周利盘陀伽(Culla Patthaga)等人;并教导他们以中道,避免极端的修法自己去实践,来达到息灭贪瞋痴,寂静涅盘的境界。也调伏瞋重的诸龙王,畜生,夜叉,非人,和欲重的天神等。
  ⑧天人师(Satha Devamanussanam);在诸趣的有情众生当中,唯有天界与人道能受佛教导而得到法益,故佛为天、人之导师。何以佛是天人师而不是畜生师呢?如来在世时在瞻婆国迦迦罗池边,为瞻婆人说法,当时池中有一青蛙,闻佛说法声而欢喜,即从池塘跳出而入于草根下,这时有一牧牛人,见大众围绕听佛说法,就到佛那儿听佛法,牧牛人以杖插地,误插在青蛙头上,青蛙因此命终,以闻法功德而生于忉利天上黄金天宫,他像从梦中醒来一样,青蛙天子听见诸妓女娱乐音声,听已即思惟,我先为畜生,何因缘故而生在天宫,即以天眼观察,先于池边听佛说法,以此功德得此果报,青蛙天子即从天宫来到佛所头礼佛足,佛知而故问,你是何人忽礼我足,神通光明,相好无比,照彻此间,青蛙天子以偈告佛:「往昔为蛤身,于水中觅食,闻佛说法声,出至草根下,有一牧牛人,持杖来听法,杖搀刺我头,命终生天上。」佛以青蛙天子之偈广为四众说法,当时听众中八万四千人,皆得道迹,青蛙天子得须陀洹果,他得果后,欢喜含笑而去,故称佛为天人师。
  ⑨佛(Buddha);有觉察觉悟二义。觉察而断尽烦恼障,使不为害;觉悟而断尽所知障。无明昏寝如同睡眠,觉悟如同由睡到醒寤。佛因自觉,断尽烦恼,佛陀者,法应知已知。法应弃者已弃,应出者已出,是名佛陀。佛陀以慧眼见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次第明见,故名佛陀。悟四谛十二因缘之法,所以佛是断德(断烦恼),智德和悲德圆满;又佛能觉他,以大悲心,悯念众生宣说妙法,众生随彼根机,各能得到解脱;不信怀疑者,因为佛的大悲心,真诚善言,心开意解,善根增长;闻佛名有欢喜心来见佛的净信倍增;好辩者被佛以至理折服;粗暴者被感化得以弃恶向善;所以佛是辩才难思,悲德与智德圆满。
  ⑩世尊(Bhagava);薄伽梵,它有四义:一义利益,二者无上,三者恭敬,四者尊重。如来出现于世间,利益众生,令过险难。何谓为险难?一者生难,二者病难,三者老难,四者死难。如是诸险难,如来悉能度脱,令众生得至安乐处。佛悟四谛,开示出离道,自利利他,威德智慧三界之内无人能及,佛具万德,世所恭敬和尊重。
  世尊另外还具有六种意思:具足吉祥,破坏烦恼,万德相应,分别演示,修习三解脱,不在有中。如来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好,相好无比,佛身具足一切微妙,观之无厌故为吉祥。贪瞋恚痴颠倒心,嫉妒心虚伪心谄曲心,贡高懈怠,五盖六斗诤七随眠八邪见九爱本十恶法六十二见百八烦恼,一切灭尽无余。佛具万德,欲至何所,应心即到,佛欲自为又欲为他,世间诸王天魔梵无色天界沙门婆罗门,摄取世间四部众故,上下悉沾如来功德,悉能通达如此诸处。于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四谛六识十二因缘等法,一一分别演示,苦谛逼迫不定,烦恼执着不舍,是为集谛,灭众苦受,是为灭谛,修习八正道了悟因缘法得出三界,是名道谛,说法初善中善后善,劝修戒学者为初善,修习三昧得道者为中善,证涅盘者为后善,如是分别故名薄伽梵。观无常而无相解脱,观苦而无愿无作解脱,观无我而空解脱。‘薄伽’指‘过’的意思,‘梵’指‘有’,即不在三有中。
  汉传经文
  在[增壹阿含经]里佛言:「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无有他想,专精念佛。观如来形,未曾离目,已不离目,便念如来功德。如来体者,金刚所成,十力具长①,四无所畏②,在众勇健。如来颜貌,端正无双,视之无厌。戒德成就,犹如金刚,而不可毁。清净无瑕,亦如琉璃。如来三昧,未始有减,已息永寂,而无他念。憍慢强梁,诸情憺泊,欲意、恚想、愚惑之心、犹豫慢结、皆悉除尽。如来慧身,智无崖底,无所挂碍。如来身者,解脱成就,诸趣已尽,无复生分,言我当更堕于生死。如来身者,度知见城,知他人根,应度不度,死此生彼,周旋往来,生死之际,有解脱者,无解脱者,皆具知之,是谓修行念佛,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盘。」([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广演品第三 )
  注:
  ①十力: ㈠ 知觉处非处智力.㈡ 知三世业报智力.㈢ 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㈣ 知诸根胜劣智力.㈤ 知种种解智力(知解).㈥ 知种种界智力(境界).㈦ 知一切至所道智力(行道因果).㈧ 知天眼无碍智力.㈨ 知宿命无漏智力.㈩ 知永断习气智力。
  ②四无畏: ㈠ 一切智无畏。㈡ 漏尽无畏。㈢ 说障道无畏。㈣ 说尽苦道无畏。
  南传佛随念课诵文
  佛无尽及卓越的美德,独自无师自证,断除一切烦恼缠结,意识完全净化,无有任何污垢,值得人天的崇敬。他完全觉悟三界众生轮回的真相,自证无上正等正觉。我们的导师具足八种自在(世间、法、名声、福严、欲、精勤、变大、变小),明行具足,三学圆满。善逝度过轮回苦海,到达无忧的彼岸。佛陀具足正语,善巧开导众生。世尊透澈明了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真相,自调御并善于调伏具善根者。他是人天的无上导师,福德圆满。佛的智慧广阔无涯,慈悲于一切众生,他的一切美德无以伦比。佛陀展示给我们知道的是,他从凡夫修习十波罗蜜圆满而成正觉,他慈悲教化一切,引导众生同证圆满菩提。佛的化身已不可思仪,他无上智慧证得的法身更匪人所思。
  修习佛随念
  修习时应跪地礼佛三拜,自三归依,诵佛随念的有关经文,然后闭目静坐观想佛身,如来体者,金刚所成,庄严无比,身着袈裟,闭目无念,结全跏趺坐,身上透射出金黄色的悦目光芒,行者只须将意念引导至佛身,杂念来时随念佛的十名号的种种功德,经过不断反复修习,自会圆满,生起诚信。每一次静坐十五至二十分钟就已足够,日子久了,意念纯净,自能进入近行定或正定。那时才学习观照诸名色法,修习慧学。
  2.慈心观
  南传的慈心观课诵文(Mettānussati)
  若将自己与他人相比,我们应该知道,每一个众生皆要求快乐,因此,应以慈爱对待一切众生。我们应如是思惟,愿我安乐,无有苦恼。愿那些爱护我的,中立者及讨厌我的,愿他们都安乐。愿那些住在邻近的或在他方世界国土的众生,愿他们都安乐。愿三千大千世界国土的所有众生,和每一种类的众生,愿他们都安乐并得到最大的幸福。愿一切人类、男人、女人、高贵者、下贱者、天神、恶道众生及十方的所有众生,愿他们都安乐。
  瞋恚的对治
  佛在[大念处经]经中说:
  或于内瞋恚存在者,知:“于我内瞋恚存在。”于内瞋恚不存在者,知:“于我内瞋恚不存在。” 彼知未生之瞋恚生起,知已生之瞋恚灭尽,又知已灭尽之瞋恚,于未来不再生起。?
  这里佛先阐明我们内心的两种情况:一是有瞋;二是无瞋。
  再接下来经文谈到有瞋时的对治,同样是;
  ①知瞋:要知道自己内心的瞋恚的烦恼,但第一步要做的工作是要先能觉察自己内心的瞋恚,要是不能够知道自己有瞋恚存在,那又怎么能够去观照或对治它呢?
  ②治瞋:知道瞋恚存在后,才去追寻瞋恚生起的原因,知道瞋恚生起的原因之后才能用方法消灭它,消灭了瞋恚之后,将来遇到生起瞋恚的原因时,还有可能忍耐不住,又再生起,所以还要再对治它。
  ③无瞋:成功对治瞋的行者知道心中已灭尽的瞋恚于未来永不生起。
  再接下来让我们看[杂阿含]715经的经文:
  何等为瞋恚盖食(产生原因)?谓障碍相(指可憎相),于彼不正思惟,未起瞋恚盖令起,已起瞋恚能令增广,是名瞋恚盖食。(瞋恚生起之因) ……
  何等为瞋恚盖不食? 彼慈心思惟,未起瞋恚盖不起,已生瞋恚盖令灭;是名瞋恚盖不食。?
  ①知瞋
  瞋恚的产生,乃是因为对所接触的感官目标心生不喜的缘故,这不正思惟与贪欲的产生是一样的,具于四颠倒见(视无常为常,苦为乐,无我为我,不净为净。)若数数对不喜或可憎的目标作不正思惟的结果就会使瞋恚于心中生起乃至增长它。
  瞋恚的产生是非常迅速的,跟贪欲一样,几乎每一次都是在事后才发现它,但是不要气馁,这是因为心还未经过训练的关系,不能观察到自己的心态和意念,也不知道瞋心的生起。只要常常作意观察它,你将在不久的将来找到它,它不在什么地方,就在根门接触境时从心中生起。
  ②治瞋
  灭除瞋恚的方法有:(1)常正思惟;(2)修慈心观;(3)亲近善知识;(4)讨论灭瞋的方法。
  (1)常正思惟
  灭除瞋恚的第一方法就是要正思惟 (如理作意) ,要正思惟瞋恚对自己的害处如下:
  (i)我起瞋恚后,将因瞋业在将来受苦;
  (ii)若起瞋恚将自毁戒,并且损害他人,两相无利;
  (iii)我现在要面对的可憎相,虽然是苦,但比起地狱,饿鬼,畜生道之苦为轻;
  (iv)我现在遇到的可憎之相,乃是宿业所带来的,所以更应力行制止现在的瞋念,以免造未来受苦的因。
  (v)思惟一切皆是因缘生,因缘灭,是空而无我,所以要忍耐。
  (vi)思惟自己是业的主人,业是自己的财产。
  (vii)对别人起瞋心,就有如用赤手去抓烧红的铁条或火炭或是粪便等有害之物来打击别人,别人还未受到伤害 ,自己已经先受害。
  (viii)起瞋恚将损毁长久以来所积聚的诸善功德。
  然后才正思惟他人起瞋恚的害处如下:
  (i)他现在起瞋心会伤害自己,心跳加快,血压增高,可能会消化不良,损害他的肝脏(起肝火),便秘甚至失眠等。
  (ii)他因过去宿业与习气的影响,又起了瞋心,不知道如何去对治它。
  (iii)他的瞋恨就像是不被接受的礼物,将会退回给他,就像是逆风扬尘﹐灰尘只会飞回他身上。
  (iv)他是他自己业的主人,业是他自己的财产。他造恶业将来会继承他的恶业的财产。
  (v)他已被瞋恨的魔所降服,不能控制自己。
  只有在明确地知道瞋恚的害处之后,才会决定去断除它。一个行者知道了瞋恚的害处后才会忍耐不发脾气,关于忍辱的功德,这里稍为提一下,初学的人不善思择,故先学持戒忍让,若是恶缘常现前,迟早忍耐不住要起瞋念,故要思惟忍辱的功德:(i)无有怨敌;(ii)亲友不离;(iii)心常喜乐;(iv)临终不悔;(v)身坏生天。
  (2)修习慈心观
  笫二种对付瞋恚的方法是修慈爱。我们应当勤修慈爱心,这是化解瞋恚的最佳办法。
  (i)慈梵住﹕([清净道论]第九章)
  慈心的修习是一种梵住(Brahmavihāra)或是四无量心 (Appama??a)之一。它不是世俗的爱欲,而是一种平等地普愿一切众生都安乐的善愿。慈爱是一种美心所,属于无瞋心所。
  根据论师所说;初修慈心观的人不能取以下的对象来修习:
  (1)不爱的人;(2)极爱的朋友;(3)敌人;(4)无关者(无瞋或爱者);(5)异性;(6)死人。
  对不爱者修习慈心将导至疲倦,对极爱者修慈也极困难,对敌人随念则会起瞋心,对无关系的人修慈也会导至疲倦,对异性修慈会引起贪欲,对已死之人修慈则不能得定。
  慈心观的修习的次第﹕(1)应先对自己散播慈爱,(2)接下来是亲爱者,(3)无关者,(4)以及怨敌者。
  [慈爱经]经文
  以下引佛向五百位比丘开示的[慈爱经] ([南传大藏经],[经集]蛇品第8经,法增译)这是因为比丘众在树林修禅时,树神来捣乱,令比丘众无法住下去,他们回去向佛报告后,佛为他们开示此经,比丘众再回原地时先修慈爱,树神因而为慈心所感化;
  如是修习之贤善,以此亲证寂清凉,
  常养勤快与真诚,正直言语意和婉,
  待人和蔼不骄慢。知足易养俗务少,
  检朴六根悉平静,谨慎谦虚不俗攀。
  慎勿违犯纤细罪,以免将来智者诃,
  应常散发慈爱心,惟愿众生得福安。
  普愿一切诸众生,心常喜悦住安乐。
  凡有生命强或弱,高壮中等矮粗细,
  可见或是不可见,居于邻近或远方,
  已生或是将生者,一切众生常安乐。
  愿彼恒于一切处,不鄙视亦不欺瞒,
  假使忿怒怨恨时,心亦不念彼得苦。
  犹如母亲以生命,护卫自己独生子,
  愿能如此于众生,施放无限慈爱心。
  慈爱遍及全世界,上下地平四维处,
  遍满十方无障碍,无有仇恨或敌意。
  无论行住或坐卧,若是心中觉醒时,
  应常培育此正念,此乃最高之德行。
  心中不落于邪见,具足戒德与慧观,
  去除欲乐之贪恋,必定不再生于胎。
  虽然此经未说对自己修慈,但这是绝对必要的,因此在[自说经]中佛说:?以心遍察一切方所,不见有(人)更甚于爱己,他人都是爱他自己,爱自己的不要害人。? 这是常理,只有爱自己的才会爱别人。
  修时以下列四种愿望修习﹕
  (1)愿我脱离危难和仇敌,(2)愿我脱离内心的痛苦,(3)愿我脱离身体的痛苦, (4)愿我每天生活安乐,无有困扰。
  如是散播慈爱两三遍。然后对可爱者修慈,这是指比如自己的父母,师父,恭敬的阿阇黎或与他相等的人,随念他们的可敬可爱处,这样就容易修到安止定。修时也以前面的四种情况来散播慈爱,入初禅时审查五禅支(五支禅定的要素:寻、伺、喜、乐、一心),和五自在(入定、住定、出定、转向、审察),然后再入第二、第三禅等。接下来是对无关者修慈,若不能,应从自己重新开始,令心柔软,适合于修慈,然后再对无关中立者修慈。修时也是以上述的四种方式修习慈爱到入禅定为止。
  最后是对怨敌者修慈,若心生瞋恨时,应重新对以上的自己,可爱者,无关者再修习慈心,以去除瞋恨,直修到对怨敌者慈心生起为止,或思惟瞋恨的害处,或读佛本生的故事。然后再回来修慈心和慈心定。
  若是心中还是有分别心,则要思惟菩萨在修忍辱和慈波罗蜜时的多种例子,比如具戒王(Silava)的本生故事([中阿含][长寿王本起经]),忍辱修行者(khantivadi [金刚经]忍辱仙人为歌利王割截身体)的本生故事,小护法(Cūladhammapāla) 的本生故事等等都是。
  若心中对怨敌者还有瞋念时,应想办法对他作布施,把自己喜爱的东西布施于他,这样做的话,则有助于熄灭对他之瞋恨,而他人对己的怀恨也会消灭。
  (ii)平等慈
  修了以后,再修平等慈以破人我之间的界限。这是对上述的人再修慈,直到慈心遍满一切平等,而破除了人际间的界限。证得初禅后,心与慈俱(具有慈),再对第二、第三、第四方,四维、上、下、一切处,一切看作自己,具一切(有情),世间,广大,无量,无怨,无憎,与慈俱心遍满而住。这些可以初禅、二禅、三禅的任何一种安止定修慈。
  (iii) 遍满慈
  根据[无碍解道]中说,遍满慈有三种:无限遍满慈心解脱(五种)﹔有限遍满慈心解脱(七种)﹔十方遍满慈心解脱(十种)。这些差别是心证安止而得的成就。
  无限遍满慈心解脱是依五种行相即:
  (1)一切有情(sattva);(2)一切有息(pa?ā);(3)一切生物(bhūtā);(4)一切个人(puggalā);(5)一切有五蕴身(attabhāvapariyāpanna)。
  在修习时,普愿每一行相的众生都脱离危难和仇敌 (无怨);脱离内心的痛苦(无憎);脱离身体的痛苦(无恼);生活安乐无有困扰(自己安乐)。因此依四种情况和五行相共有廿种安止定。
  有限遍满慈心解脱是依七种行相即:(1)一切女人;(2)一切男子;(3)一切圣者;(4)一切非圣者(凡夫);(5)一切天神;(6)一切人;(7)一切恶道众生。在修习时,也对每一行相的众生愿他们无怨;无憎;无恼,和自己安乐。如此依七行相共有廿八种安止定。
  十方遍满慈心解脱是依十种行相即 :(1)东方;(2)西方;(3)北方;(4)南方;(5)东南隅;(6)西北隅;(7)东北隅;(8)西南隅;(9)下方;(10)上方。这是佛陀在[阿含经]中常教配合修慈的方法。
  根据论师的意见;再依无限遍满的廿种和有限遍满的廿八种修遍满慈心解脱,依十方因此前者有二百种安止定,后者有二百八十种安止定,合为四百八十种安止定。这三种遍满慈心解脱,共有五百二十八种安止定。这祥看起来是很细和烦杂,但若一个行者安得心下来,在一次修慈心禅时将自他四种人及四愿和十方做完的话,也就能达到遍满慈。
  慈心禅虽然能灭除瞋恨,但要修习到证阿那含果才算正式根除瞋恨。最后,我们来看;
  (3) 亲近善知识;
  由于善知识的教授、帮助与引导,我们才能趣入正道,修习梵行,守持禁戒,定成就,慧成就,完成道业,自己度脱轮回,复能度脱无量众生于轮回,免除众苦。故在[增一阿含]卷四十第十经佛说:「夫善知识之人,即是全梵行之人,与共从事,将视好道,我亦由善知识(指宝藏佛)成无上正真等正觉,以成道果,度脱众生,不可称计,皆悉免生老病死。以此方便,知夫善知识之人,全梵行之人也。复此,阿难,若善男子善女人,与善知识共从事,信根增益,闻施慧德,皆悉备具,犹如月欲盛满,光明渐增,倍于常时,此亦如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亲近善知识,信、闻、念、施、慧,皆悉增益,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识,即是全梵行之人也。若我昔日不与善知识从事,终不为灯光佛(Dipamkara Buddha)所见授决也。以与善知识从事故,得为提和竭罗佛(Dipamkara Buddha)所见授决。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识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若当,阿难,世间无善知识者,则无尊卑之叙,父母师长,兄弟宗亲。则与彼猪犬之属与共一类,造诸恶缘,种地狱罪缘。」
  因此,我们对善知识应亲近、尊重、礼拜、供养和承事。佛是我们最尊贵的上师,最上的善知识,最好的依止,最强有力的护法。我们于佛应该生起净信,于佛所应整齐衣服、恭敬礼敬,合掌长跪,五体投地,头面礼佛足,右绕三匝,以示最高的敬礼。
  在[中阿含.食经](第十一)中佛指出这些相关的连锁因素,展转达到涅盘解脱:「具善人已,便具亲近善知识;具亲近善知识已,便具闻善法;具闻善法已,便具生信;具生信已,便具正思惟;具正思惟已,便具正念正智;具正念正智已,便具护诸根;具护诸根已,便具三妙行;具三妙行已,便具四念处;具四念处已,便具七觉支;具七觉支已,便具明解脱;如是此明解脱展转具成。」
  又在[杂阿含]175经中佛指出:「犹如有人火烧头衣,当云何救?比丘白佛言:世尊!当起增上欲,殷勤方便,时救令灭。佛告比丘:头衣烧然,尚可暂忘,无常盛火,应尽除断灭。为断无常火故,勤求大师。断何等无常(火)故勤求大师?谓断色无常(火)故,勤求大师;断受、想、行、识无常(火)故,勤求大师。」我们应该知道这色身是无常的,迟早要死,应生大恐惧,勤求善知识。
  佛是医疗众生苦痛的真正大医师,他在波罗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时告诸比丘说:「有四法成就;名曰大医王者。所应王之具,王之分。何等为四?一者善知病;二者善知病源;三者善知病对治;四者善知治病已,当来更不动发(病不复发)。云何名良医善知病?谓良医善知如是如是种种病,是名良医善知病。云何良医善知病源?谓良医善知此病因风起,癖阴起,涎唾起,众冷起,因现事起,时节起;是名良医善知病源。云何良医善知病对治?谓良医善知种种病,应涂药,应吐,应下,应灌鼻,应熏,应取汗,如是种种对治;是名良医善知对治。云何良医善知治病已,于未来世永不动发?谓良医善治种种病,令究竟除,于未来世永不复起;是名良医善知治病,更不动发。
  如来,应,等正觉为大医王。成就四德,疗众生病,亦复如是。云何为四?谓如来知此是苦圣谛如实知,此是苦集圣谛如实知,此是苦灭圣谛如实知,此是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诸比丘。彼世间良医于生根本对治不如实知;老,病,死,忧,悲,恼苦根本对治不如实知。如来,应,等正觉为大医王。于生根本知,对治如实知;于老,病,死,忧,悲,恼苦根本对治如实知。是故如来,应,等正觉名大医王。」这位能为我们去除众苦的才是真正的善知识。(见[杂何含]389经)
  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里提到依止善知识的利益,总结有以下八点:(1) 趣向圆满菩提;(2) 令诸佛喜;(3) 世世不离善师;(4) 不堕下三道;(5) 不受恶知识影响;(6) 能忍恶缘与痴人伤害;(7) 守戒令功德增长;(8) 成就一切所愿。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善知识的重要性。
  (4) 讨论灭瞋的方法
  善知识因为有丰富的佛学知识与修行的经验,应常亲近他们并询问及讨论法,或者与其它性情温和的人讨论灭瞋的方法。世上的许多人际与国际间的争执与冲突乃是缺乏慈爱所致,只要一方有慈爱之心,冲突自能避免。若能常养慈心,这个世界将会更加祥和。
  ③无瞋
  无瞋是瞋恚盖不食,以正思惟依正念对可憎相不起反应。这是指三果以上的行者,知道已灭尽之瞋恚盖,于未来永不生起。
  我们只要回想近代东亚及东南亚日本侵略各国的战争,因为贪瞋心的发动,日本的侵略军到处掠夺,强奸,杀人,放火,折磨许多无辜的平民,使到各国从中国到印度尼西亚,饱受众苦。若是日本以和平的手段,就像战后所用的方法,一样能达到他们的目的,那么战时各国所受的苦痛都可以避免了,战后至今六十年,日本的政府领导人已经换了几代,新的一代都没有吸取过去的教训,仍是执迷不悟,执着于他们在战时没有犯错,这都是没有慈爱心所致。若是日本的领导人从战时的国王到现在的政府,都修习慈爱心,戾气可以化为祥和,许多残暴恶劣的行为都能够改良为友善,同情,合作,温柔与谅解,那这世界不就是一个更好的国土吗?
  佛的祖国迦毗罗卫国(Kapilavastu)与邻国拘利国为了卢奚多河的水供问题而准备大动干戈,佛在河中对他们双方的军队说:「你们认为血珍贵还是水珍贵?」他们明白了,就不再为河水而开战了,因此就以谈判来解决争端,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修习慈心的功德
  在这许多修慈法中,无论依那一种修习慈心而解脱的行者,都能获得十一种利益。这记录在[增支部]的[慈心功德经]里﹕
  「诸比丘,当慈心解脱被培育。开展、勤习、驾御、作为基础、建立、稳固与正确地修行时,可望得到十一种利益:是那十一种呢?睡眠安稳;不做恶梦;醒觉安稳;为人所爱;为非人所爱;天神守护;不被火、毒药与武器所伤害;心易得定;相貌安祥;临终不迷惑;若未能证得更高的成就,他将投生到梵天界。?
  佛说一个人若是做许多世间的功德,但是他的功德不及一个修慈爱的人的功德的十六份之一。([如是语]27经)。由此可知修慈的功德是极大的。
  简易慈心观的修习
  修习时应跪地礼佛三拜,自三归依,诵佛慈心观有关经文如[慈爱经],然后闭目静坐对自己散播慈爱,再散播慈爱到遍满十方一切众生,普愿十方一切众生安乐,杂念起时,应转修安般念(呼吸念或数息法)或佛随念,或死随念来激厉自己,心平静后再修慈心观至近行定,然后做智慧观照,观照诸名色法,修习慧学。每一次静坐十五至二十分钟。
  3.不净观
  南传的不净观课诵文(Asubhānussati)
  我们应当正观这身体是一组不圆满的名色混合物,应正观它的不圆满的情况。此身有三十二分不净物,它们是四大、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物体组成的。
  身内的不净与臭秽比排出的臭秽物还要脏,虽然它能排出臭秽物,但身内仍是臭秽无比。像在臭秽物里所生的虫,这身体也是从臭秽物生出。像一个堆满了粪的粪坑,这身体就是这样。
  这身体像是疾病、不可医治的创伤,它臭秽不堪,像是一具腐烂的尸体一般。
  三十二身分观
  我们身体里的四界是;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它们是与三十二身分密切相关连的,因此佛在[大念处经]中说:「诸比丘!比丘从界(要素),如(何)存在,如(何)志向而观察此身,即知:“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诸比丘!犹如熟练之屠牛者,或屠牛者弟子,于四衢道杀牛,片片分解已,犹如坐(着观看而知),诸比丘!如是比丘!从界,如(何)存在,如(何)志向而观察此身,(知):此身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
  四界的十二相,那即是地界有硬、粗、重、软、滑、轻相,水界有流动与黏结相,火界有热与冷相,风界有支持与推动相,每一特相都需从头到脚观察清楚。“如何存在”指在色身中找到这四界。“如何志向”指无论身体是在任何的姿态中找到这四界。比如用手按头颅知它是硬的,用舌头在口腔内左右伸吐知它是滑的等,小便时知道尿水流出,发烧的时候知道身体在发热,肠胃里有风的时候知道风在推动或浮动。这些都是物质界的纯物理现象。
  在修习界分别观时,若只是观地、水、火、风四界是不够的,行者还需观二十部分的身分是地界,十二部分的身分是水界,四部分是火界,六个部分是风界。在[大象迹喻经](Mahāhatthi padūpama Sutta)中佛说:
  「诸贤!云何为内之地界?内之自身之坚固态而被执取为(我、我所)者,即发、毛、(爪、齿、皮、肉、腱、骨、骨髓、(肾脏)、心脏、肝脏、肋膜、脾脏、肺脏、肠、肠间膜、胃中物、)粪、(脑),又其它所有内之自身坚固态而被执取为(我、我所),诸贤!此言内之地界也。」
  地界或地大有二十部分:发、毛、爪、齿、皮、肉、腱、骨、骨髓、肾脏、心脏、肝脏、肋膜、脾脏、肺脏、肠、肠间膜、胃中物、粪、脑。
  修习不净观把地大的二十部分分为四组来观察:([清净道论]第八章)
  第一组顺观:「发、毛、爪、齿、皮」以后,再逆观:「皮、齿、爪、毛、发」。
  第二组顺观:「肉、腱、骨、骨髓、肾脏」以后,再逆观:「肾脏、骨髓、骨、腱、肉」。
  第三组顺观:「心脏、肝脏、肋膜、脾脏、肺脏」以后,再逆观:「肺脏、脾脏、肋膜、肝脏、心脏」。
  第四组顺观:「肠、肠间膜、胃中物、粪、脑」以后,再逆观:「脑、粪、胃中物、肠间膜、肠」。
  然后再完整地顺逆观二十部分。若不熟悉,可以借助照片或画图。
  同经:「其次,诸贤!云何为内之水界?内自身之水,水态被执取为(我、我所)者,即胆汁、(痰、脓、血、汗、脂、泪、膏、唾、涕、关节滑液、)尿,又其它所有内自身之水,水态而被执取为(我、我所),诸贤!此言内之水界也。」
  水界或水大有十二部分: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膏、唾、涕、关节滑液、尿。
  修习不净观把水大的十二部分分为二组来观察:
  第一组顺观:「胆汁、痰、脓、血、汗、脂肪」以后,再逆观:「脂肪、汗、血、脓、痰、胆汁」。
  第二组顺观:「泪、膏、唾、涕、关节滑液、尿」以后,再逆观:「尿、关节滑液、涕、唾、膏、泪」。
  然后再完整地顺逆观十二部分。若不熟悉,可以借助照片或画图。
  同经:「其次,诸贤!云何为内之火界?内自身之火,火态被执取为(我、我所)者,即令热者,令老,令燃烧者,令食、饮、噉、味等物善消化者,又其它所有内自身之火,火态而被执取为(我、我所),诸贤!此言内之火界也。」
  火界或火大有四部分:发热之火,老化之火,燃烧之火(身体温度),消化之火。这要平时安静地去觉受它。
  「其次,诸贤!云何为内之风界耶?内自身之风,风态被执取为(我、我所)者,即上行风、下行风、腹外风、腹内风、肢体循环风、入息、出息,又其它所有内自身之风,风态而被执取为(我、我所),诸贤!此言内之风界也。」
  风界或风大有六部分:上行风、下行风、腹外风、腹内风、肢体循环风、入息出息。这要平时安静地去觉受它,以及修安般念(Anapanasati)时去认知它,佛对他的儿子罗睺罗说安般念是有效对治心念散乱的方法。
  在独居禅思时应该掌握观察四界的方法,就能够冷静地看到身体的四界,就只有四界,找不到身体,有情,有生命的,或有我。比如观察发时,知道发生于头上,这就好像一个蚁丘上生了草时,蚁丘不知草生在我上边,草也不知我生在蚁丘上,同样的头也不知发生在我上边,发也不知我生在头上。又如观察骨和肉时,就好像路旁凉亭屋梁上的尘土,屋梁不知我被尘土黏着,尘土也不知我黏在屋梁上,同样的,骨骼不知被肉黏着,肉也不知它黏在骨骼上。
  因此这样分析能够得到结论,这些地界的毛、发、骨、肉等只是身体的某部分,它无思念,无记,空,非有情,而应该只是观察它是坚硬的地界。
  九种墓墟观
  佛陀教导观看死尸败坏的九种过程,佛在[大念处经]中提到:「复此,诸比丘!比丘恰如得观遗弃于冢间之死尸,死后﹍﹍﹍膨胀成为青黑、腐烂,﹍﹍﹍观遗弃于冢间之死尸,骸骨粉碎败坏。彼注意此身,(知):“此身(自身)不脱如是法(性质),而(会)成为如是者。」
  死尸败坏的九种过程:膨胀青黑尸,鸟兽虫食尸,血肉筋连尸,血涂筋连骨, 筋连骸骨,解散骸骨,白骨,一堆白骨,粉碎骸骨。[清净道论]称为膨相、青瘀相、脓烂相、断坏相、食残相、散乱相、斩斫离散相、血涂相、虫聚相、骸骨相。([清净道论]第六章有很详细的解说)
  九种墓墟观里对死尸腐化的观看与观想,是要澈底打破我们对色身的执着,以及执着恒常的邪见。目前的环境要能看到死尸腐化以致最后变为骇骨的阶段似乎困难些,但是有时从报章及杂志上,甚至医学的刊物中可以得到这些照片,所以用照片来观想也一样有效。
  人的死亡是由于命尽,或是福尽或是意外等原因。从另一方面来看,当识与命根及业生暖气分离时,有生命的肉体就变成了尸体,当尸体不再得到循环系统的补给营养与免疫之后,它成为细菌滋生处,蛆虫繁殖地,鸟兽噉食物,这是必然的结果。
  观死尸是去除贪欲,尤其是YIN欲的最好方法,也是去除身体是我的身见的有效方法,若心中的邪念透过这方法有效地制止后,可以进一步修四界分别观,直到能清楚地看到色聚,能够见到色聚就能见到色法的真相,这是对内外名色法的观照,这观智叫名色分别智。
  每一种的尸体败坏的样子,都能靠观想而达到心定。即近行定或安止定(正定)的境界,如此每一种的墓墟观都能修到初禅。到达禅定后就修观禅。在禅定时观察五禅支,在观禅时观名色,以及生灭现象,最后要得的结论是己身与外身皆无常及无我。
  修以上的法门的行者一定要配合修慈。不净观的修习必定要有对修习有经验的瑜珈士指导,才适合进行。因为佛住在金刚聚落跋求摩河侧萨罗梨林中时([杂阿含]809经)教比丘众修不净观,过了一段时间,有的比丘极厌患色身,或以刀自杀,或服毒药,或以绳自绞,或投岩自杀,或令其它比丘杀。当时有一异比丘极厌患恶露不净之身,到鹿杖梵志子住所对他说若肯杀他,他可以将衣钵送给他,这位鹿杖梵志子起了贪念,就答应了。因此就把这位比丘杀了。鹿杖梵志子到跋求摩河边洗刀时,有一土地神是魔王的伴党,怂恿他说这么做功德无量,能使释子沙门未度得度,未脱得脱,未安息得安息,未涅盘得涅盘,因此鹿杖梵志子再回来循着房舍,禅室,经行处说他能使释子沙门未度得度,未脱得脱,未安息得安息,未涅盘得涅盘,众多比丘求他度脱,于是一日内杀了六十比丘。佛在布萨日发现比丘的数目少了,问阿难陀后才知道原因。后来佛说修这法门的人要配合修安般念,能令已生及未生的恶不善法速令停止,并能导至涅盘。后世都教修习慈爱或慈无量,修慈的人对自己与对别人心都很柔软,不会产生厌世之想。
  平常上厕所时看见臭秽不堪的粪便排出时,思惟这怎会是我的呢?若身体是我的,粪便也应是我的,那为什么会有粪便呢?想回头,为什么要吃饭呢?若是我的身体,那应该不须饮食!不须睡觉!不须穿衣来御寒!不须房舍!不须去上班赚钱维生!这般反复的思惟直到契入并证初果为止。
  佛在[五阴譬喻经]中将色蕴喻为聚沫,这聚沫是沟里的水冲洗下来的各种不净物;如油脂、膏、黏液、漂浮的渣滓、小枝杆、树叶、无数小水泡结合起来的,是一团不定不同颜色的短暂聚合体。如理思惟它,反观自身,这色身正是这样,就如佛所譬喻的。想想这色身跟随了我这么多年,我怎么想都没去想过它竟然是这样子的情形。唉﹗苦啊﹗我应怎么做才能快点开悟呢﹖佛教的方法是很多,不需个个都用,但结合不同方法来尽快证悟是绝对没错的。不理它是黑猫还是白猫,但要能抓着老鼠(身见)就行了。
  不净观的修习
  修习时应跪地礼佛三拜,自三归依,诵不净观课诵文,然后闭目静坐对自己散播慈爱,杂念起时,应转修安般念,慈心观或佛随念,然后思惟死随念的七种情况,心平静后再修四界观,四界的十二相,三十二身分观,九种墓墟观等不净观,结束时再对自己散播慈爱,然后做智慧观照,观照诸名色法,修习慧学。每一次静坐十五至二十分钟。
  4.死随念
  南传的死随念课诵文(Maranāussati)
  当我们看到别人死亡时,我们应作如是死随念思惟;生命就像风下之灯,随时它都会熄灭。
  一个享有大富贵的人亦都死去,有一天我也将会死。凡是生下来的,都会死去,死魔就像斩首官一般,等待着机会毁灭人。生命从生下来那一天起,不曾停留过片刻,像太阳升起后急急的走向日落。生命的现象犹如闪电、水中泡、叶上的朝露、水中痕、像死敌必定要执行杀人的任务一般。没人能躲避的了死亡。
  若具有大福德、大智慧与大神通的佛陀都不免于死,何况是我?每一刻我都在逼近死亡,或因吃错食物、或因身内的疾病、或因外来的创伤,一眨眼而已,生命就结束了。
  死随念的正思惟
  人欲死时,药石无效,医生撒手,四大分离。身苦加上心苦,痛苦加剧。身体僵直,口唇枯干,遍体冰冷,呼吸喘急。未死之时,身体已经肿胀发臭。欲断气时,爱离死别,双目睁开,心大恐慌,不知死后将往何方。死尸肿烂,污血脓水,蛆虫遍生,心极不舍。唯有追随自己的业,再去轮回。亳无自主之能力。
  死有「时死」和「非时死」两种。以死来说,它发生在世上的每一个地方,不论老少,已生或将生,无一能幸免。这是死苦。对于死的思惟,要知将来必会死,男女老少无一能免;只是时间上迟早的差别;死时什么钱财都带不走,只有业跟随着自己;死的时候无人能幚得了,只有自己对三宝的信念和修行能幚而已。
  [法集要颂经]有为品第一中说道﹕「或有在胎殒,或初诞亦亡,盛壮不免死,老耄甘心受,或老或少年,及与中年者,恒被死来侵,云何不怀怖。」「四大聚集身,无常讵久留,地种散坏时,神识空何用?」 死时神识随业而去,就像被魔王牵去一般。
  「父母与兄弟,妻子并眷属,无常来牵引,无能救济者?如是诸有情,举动贪荣乐,无常老病侵,不觉生苦恼。」
  在北传《法句经》生死品里的偈,很深刻地道出众人对生死的邪见:「自涂以三垢(贪瞋痴),无目(无有智慧)意妄见,谓死如生时(指人死后去到另一世界犹在生时,是常见),或谓死断灭(死后就没了,是断见)。」「三事(命、暖、识)断绝时,知身无所直,命气熅暖识,舍身而转逝。当其死卧地,犹草无所知,观其状如是,但幻而愚贪。」死的时候,谁能来帮我们呢﹖这唯有三宝与我们平时做功课时的观修。
  以念死(Maranāussati)来思惟死时的情况:
  第一,自己是在不情愿下离开世间,对这世间仍有许多留恋。
  第二,死时身受死苦,心受求不得苦和死的恐惧。
  第三,死后不知将会转生何方?
  第四,死时只自己一个人孤零零的离去。
  第五,这一世在世间的努力都将留下,不能带到下世去享受。
  第六,为了追逐世间财利,以贪瞋痴心造作许多恶业,伤害其它有情众生。这些恶业将会随着自己去到下世受苦。
  第七,从现在到死时,时间无多,而死因极多,戒定慧学还修习不好,所以应趁早努力。
  在[经集]中有许多佛答修行者的提问。比如答布那迦问时佛说﹕「布那迦啊﹗这世上的仙人、俗人、剎地利和婆罗门,举行各种祭祀,供奉天神。布那迦啊﹗他们执着老年,盼望与世长存,所以举行祭祀。 ﹍﹍﹍ 布那迦啊!他们盼望、他们赞美、他们渴求、他们祭祀;他们由于有所获得而渴望爱欲、热衷祭祀、贪恋生存,我说他们不能超越生和老。﹍﹍﹍布那迦啊﹗洞悉世上万事万物,在世上任何地方都不冲动、平静、无激情、无烦恼、无贪欲,我说这样的人能超越生和老。」
  佛答宾吉耶问时说﹕「宾吉耶啊﹗看到世人懒惰懈怠,受害于诸色,受苦于诸色;因此,宾吉耶啊!你要勤奋努力,摒弃诸色,不再再生。﹍﹍﹍看到世人受贪爱摆布,受衰老折磨,因此,宾吉耶啊!你要勤奋努力,摒弃贪爱,不再再生。」
  在[如是语]72与73偈里佛说:
  「欲界之出离,知已越色界,勇猛者常触,一切行之静,正见之比丘,解脱在此处,贤者悟神明,离世成牟尼。」「入色界众生,停无色界者,不知有灭界,唯知往他生,认识色界者,不停无色界,解脱灭界人,成为舍死者,无漏正自觉,身触不死界,离依舍依者,无忧离染道。」
  [南传法句经新译]153偈佛证道偈:「多生轮回中,探寻造屋者,而未得见之,再生实是苦。」
  [南传法句经新译]150偈:「骨架为城廓,血肉作涂饰,蕴藏老病死,憍慢与虚伪。」
  凡夫的生、老、病、死苦,这些是身体的自然生理现象,若不如实去认识它们,就会带来身心的苦恼。但是一个圣者,只要证悟须陀洹果(初果),就能够如实地去观照这生、老、病、死苦的真相。虽然他也受生、老、病、死的苦,但他能以观照力,排除内心的苦。并能以依赖三宝的信力(皈依与信),知道能够回来人道继续修行,他的心会平静坦然地面对死亡。
  我们在六道三界里轮转,麻木地只是跟随自己的欲念造作各样的业,从来没有给自己一个机会,冷静地来观察一下或思惟一下。这无休止的轮回本质是什么?它只有“苦”。我们的生命依赖于这身体,它是多变的,它是组合的,它是依赖食物和水而存在的。它是一个碎弱的生命体,它有出生,成长、老、病和死亡!虽然有的人会想他有选择食物与饮料以及行动与工作的自由。但是这身体要依赖于食物和水,就表示我们没有自由选择,而老、病、死却像魔鬼或敌人一般等待着,你又怎能说是有自由,有选择呢﹖
  佛陀在菩提伽耶证得佛果时所说的话:「在无数生死的轮回中,无法寻获那造屋的人,每一次的生死流转都是苦。啊!造屋的人我已发现,你已无法再建造屋子了。一切的椽木已摧毁,柱梁也已折断。心已不再造作,一切的爱欲皆尽灭。」我们轮回了这么长久的时间,我们所遗留下来的骸骨,堆得像山一般高,佛说:「有情一劫中,积骨如须弥(昆富罗山),大觉如是语。」([如是语]24经)
  我们每一世遭遇亲友爱离死别,哭泣流泪,比四大海水还要多。佛说:「诸比丘!轮回无始,众生为无明所覆,渴爱所缚,不知流转轮回之本际。诸比丘!汝等对此作如何思惟耶?四大海之水,与汝等怨憎相会,喜爱之别离,长时流转轮回,悲叹时,所流之泪,何者为多耶?
  大德!我等知世尊所说法,大德!我等怨憎相会,喜爱之别离,长时流转轮回,悲叹时所流之泪为多,其非四大海水所能比拟。
  善哉,善哉,诸比丘,汝等对我所说之法,能如是知之矣。诸比丘,汝等怨憎相会与喜爱别离,长时流转轮回,悲叹时所流之泪为多,其非四大海水所能比拟。
  诸比丘,汝等于长夜逢母之死,逢子之死,逢女儿之死,逢眷属之失,逢财宝之失,诸比丘,汝等于长夜,逢病之失,汝等逢此等之病失,怨憎相会,与喜爱者别离,悲叹时所流注之泪为更多,其非大海所能比拟。所以者何?诸比丘,轮回乃无始。----- 诸比丘,是人于诸行足厌,足于厌离,足于解脱。」([相应部]无始相应,薪草品第三[泪水经])
  在修习死随念时应念死是必然,当起「死将来临」的如理作意。然后思惟一切生命,凡是生出来的,必将死去。一切有名誉的,有福德的,有权力的,乃至有大神通的,大智慧的辟支佛或佛都会死。再思惟这身体碎弱的很,死缘很多,四大不调,感染疾病,遇到怨贼,蚊虫嗤咬,意外等都能致死。再思惟身体再努力保养,也不能阻止它不老病死去。再思惟人中长寿者,亦不过百岁左右。再思惟死后随所作业,又再转世去了,不能自主。如是思惟的结果,心念将会很清醒,修毕起来后,再也不想胡涂造作贪瞋痴等恶业,并会精勤于断恶修善,自净心意。
  简易死随念的修习
  修习时应跪地礼佛三拜,自三归依,诵死随念的课诵文,然后闭目静坐对自己散播慈爱,杂念起时,应转修安般念,慈心观或佛随念,然后思惟死随念的七种情况,心平静后再修死随念,结束时再对自己散播慈爱,然后做智慧观照,观照诸名色法,修习慧学。每一次静坐十五至二十分钟。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