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堪布:普贤行愿品略释愿海舟(4)


2014/9/4    热度:518   

益西彭措堪布:普贤行愿品略释愿海舟(4)

 

  丙二、回向七支功德

  回向除狭劣障,成就广大善根。

  颂曰: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

  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以上随普贤菩萨修习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请佛住世,请转****,随喜功德,忏悔业障,所出生的无量无边善根功德,悉皆摄集,以广大心,远离三门执著,回向法界虚空界中的一切六道四生,愿诸众生离苦得乐并以此善根趋向菩提,同时回向自己速速得到一切智智的广大佛果。

  回向与发愿有一点差别,回向一定包含了发愿,但发愿却不一定包含回向,回向则先前必有所修的善根,然后再以发愿来摄持导引此善根令其成熟增长扩大。发愿不一定要有善根,也可以自己发愿立誓。回向有正确的回向与偏邪的回向,正确回向即以殊胜愿文回向自他二利。邪回向即以邪恶之愿回向,成为自他痛苦之因。

  回向有很大的功德和必要,回向可使善根向着既定的方向成熟,来成办事业,而且虽然所作善根很微小,但以广大清净的菩提心摄持回向,则此善根乃至现前菩提之间,只会增长广大,而不会遗失。《入行论》中云:“菩提心树恒生果。”又如《慧海请问经》中所说:「犹如一滴水入于大海之中,乃至大海未干之间,此一滴也不会干涸。同样将善根回向无上菩提,乃至未获得广大菩提果之间也不会耗尽。」

  以此广大回向可以消除坚固我执,众生认为我修善根,此善行功德应归属于自身,由于自私自利,不愿将善根功德布施他人,这样因自私自利的狭隘心,所以善根只能成熟小果。现在不求自己得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将自己善根毫不悭吝地回向众生,相反自己得到的善根反而会更加增上广大。正如法王如意宝于《胜利道歌》中所云:“究竟虽欲广利自,暂时利他乃窍诀。”放下自利只为天下黎民百姓谋幸福的人,会登上高高的尊胜之位。心中所想、行动所为皆为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才能成就最极尊贵、功德无边的佛果。众生无始以来皆为自己,现在仍不免为轮回中的风尘客。故行持大乘法要者当以广大回向对治我执心、悭吝心、邪恶心、狭隘心,增长清净心、广大心、慈悲心、无我心。善根若不回向,凡夫人正知正念的心识一旦稍离正堂,则被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贼劫夺善根,或被嗔心大火烧毁善根,所以依回向这一殊胜的法要将善根储存在坚固的功德银行中,则盗贼不会抢去,水火也无法损坏。

  回向又分有相与无相两种:有相即有分别执著心而作的回向;无相回向指泯灭能所安住于三轮体空中作殊胜回向,如此善根直接成为无漏解脱之因,其功德也远远超胜有相回向。

  有人说我还是不知如何回向,那么华智仁波切及法王如意宝等大德教我们一个最简便也是最殊胜的回向:干脆不加自己的过多分别作意,观想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如何为成办自他二利事业而回向善根,我也如此回向。

  以上解释了七大愿王,及修持七大行愿所生善根回向的修法。按清凉国师的观点:前七愿只是行愿,后三愿既是愿又是回向,常随佛学是发愿、回向成办自利佛陀果位,恒顺众生则是发愿、回向令众生离苦得乐的利他事业,普皆回向则是回向的正体。所以这一颂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文。但藏地分科判时略有不同,将全文分为前行七支供、正行发愿与后行回向。七支供即将礼敬诸佛与称赞如来合而为一,礼敬诸佛,分为身礼敬,口礼敬,意礼敬。其它广修供养及请佛住世都没有不同之处。此颂则判为回向支,以此前行七支,来净治自心,令心清净广大,成为大法器,然后才能发起广大愿行,普作回向,否则心力狭劣,不能胜任。在解释的方法上两者没什么差别。

  丙三、正行三大愿分三: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

  丁一、常随佛学

  颂曰:

  我随一切如来学,修习普贤圆满行,

  供养过去诸如来,及与现在十方佛。

  未来一切天人师,一切意乐皆圆满,

  我愿普随三世学,速得成就大菩提。

  《维摩诘经》云:“已于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这说明佛智圆满,对轮涅所摄诸法达到了穷性尽相的地步,朗照诸法无有遗余,所以称之为法王。诚如谚语所云:“欲知山中路,当问过来人。”佛从薄地凡夫历经五道十地而现证大菩提,其往昔所行菩提之道光明坦荡,不会是迂回曲折的偏道邪径,而是直通涅槃大城的解脱道。所以首句提出要追随如来,学习如来,沿着如来走过和开示的道路去行,如此恒常修习普贤菩萨的圆满胜行。要想随如来学,最好能常不离佛,常不离闻法,如此方能如法修行。但要值遇佛陀,要须与过去现在的无量无边诸佛结下胜缘,方能亲睹如来尊容。未来一切诸佛人天导师圆满一切所愿,成办自他二利。对三世十方的一切诸佛世尊我悉皆随学,速疾圆满成就无上大菩提果。

  佛为什么又被称为天人师呢?经中云:“善男子,诸佛虽为一切众生无上大师,然经中说为天人师,何以故?善男子,诸众生中,唯天与人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能修十善业道,能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等,故号佛为天人师。”

  只说随佛学,到底学佛的什么呢?又如何学呢?若对这两个问题搞不明白,那么常随佛学也只是落在口头上了。佛值得我们学的东西太多太多,但总的可以从佛的发心、智慧、行为、事业四方面来学。菩提心是成佛的因,也是成佛的开始,所以如佛最初为救度一切众生而发无上大菩提心,求一切智智的果位,我也应如是发心。佛是智者之王,佛法是智慧的学说,没有智慧的眼睛,无法看到解脱的道理,佛的智慧见解作为行持者的眼目,所以必须要闻思佛智慧之结晶——佛法,开启自己正见之眼,才能明见佛陀所开示的解脱之道。进而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等各种行为修积二种资粮,成就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二利大业。

  如何学呢?就是把佛从因地直到果地之间的行为以及所作事业作为所缘对境,以智慧来观照,并融于自心,常观此境,由此放下对身心的执著,并能远离悭贪嗔恚愚痴及六尘五欲的迷乱颠倒。如果佛所经历的苦行,常能观想,那么在遇到苦难之时,则会忆念佛陀往昔的悲愿进而对照自身处境而不生怨恼处之泰然,碰到欢乐之时,也不会耽染其中不能自拔。

  今以娑婆世界毗卢遮那佛为随学对境略作宣说:娑婆世界即华藏世界二十重香水海中的十三重。娑婆意为堪忍,此世界众生浊恶,堪忍诸苦而不知寻求解脱。毗卢遮那意为光明遍照,有时指报身,有时指法身,此处指释迦牟尼佛的报身。彼从最初发起志求无上菩提的大心,披大精进铠甲,一切违逆皆不能阻挡他的菩提行愿,将不可说不可说身命布施众生。为尊重法,毫不畏惧地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累法宝高如须弥山,纵舍生命也毫不吝惜,更何况是舍弃国城宫殿妻子儿女及所有财物呢?种种难行苦行无不行持。直至菩提树下、金刚座上,成就大菩提果,示现种种神变,起现种种变化,以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中,处大菩萨众会中,处声闻辟支佛众会中,处转轮圣王小王其眷属众会中,处刹帝利、婆罗门、长者、居士以及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会道场中,以迦陵频伽圆妙之音,出无碍语,演无上法,如大雷震响随顺众生意乐成熟众生,导诸众生汇入解脱之道以至示现涅槃也是方便度化众生。

  常随佛学首先即当如诸佛为救度一切众生而发无上的菩提心,初发心者即名菩萨,《璎珞本业经》云:“具缚凡夫,未识三宝善恶因果,未于佛法起一念信,乃至从此住佛菩提正教法中发菩提心起一念信,尔时便名信相菩萨。”寂天菩萨的《入行论》中云:“生死狱系苦有情,若生刹那菩提心,即刻名为诸佛子,世间人天应礼敬。”此处菩提心指世俗菩提心,龙树菩萨有明证,《大智度论》云:“若有人言,愿我当来作佛,度脱一切众生苦恼,是名发菩提心。”

  佛在《发心住经》中说:「发起菩提心后有十种相:一、亲近善知识;二、供养诸佛;三、修习善根;四、志求胜法;五、心常柔和;六、遭苦能忍;七、慈悲深厚;八、深心平等;九、爱乐大乘;十、求佛智慧。」经中指出发菩提心后应当具备如是功德,或应如是而行。深信自心本具真如佛性,恒以方便令彼显发出来;信佛有无量功德,常念亲近供养发起善根,得到一切智智果;信正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诸波罗蜜的胜行;信僧众,能正确修行自他二利,常乐亲近诸菩萨众随彼修学。

  有这样志求菩提的意乐心,还需加以精进方能成办。精进指为了成就信心、坚固信心,所以不畏众苦勇猛发起精勤之行。由精进力正念现前,常能念佛三身四智诸功德;为获利益常能念教理正法;常念菩萨圣众是修行道伴;常念菩萨三聚净戒;常念以财法无畏布施众生;常念常乐我净第一义天。

  正念具足应以智慧抉择正见,并正观诸法。正见智慧具足,当修持正行,以定摄心入于正见。之后当奉持三聚净戒,并将一切善根回向大菩提。菩萨处恶世时,见佛法即将毁灭,发心受持如来正法,鼓励他人修行,讲经说法遍洒法雨甘露,广令人知。这是发菩提心后应具备的功德,在此基础之上,以披甲精进、摄善精进、利乐有情精进入四种不退位。不退指不退堕、不退转之义。一信不退:即菩萨列十信位中的第六位时,不会退入外道之中。二位不退:十住位中的第七名不退住,不会退入小乘道中。三证不退:即初地菩萨超越凡夫,证得胜义法,不会再退转到凡夫位。四行不退:即八地菩萨得到无生法忍,必当作佛更不退转,一切法中行一切行,不被有相功用所退转。

  经中剥皮为纸等并非比喻,而是佛在因地修行的真实事迹。佛在因地初修行时,为了求得往昔圣者的言教,所以不惜身命,展转求觅正法,为了珍惜,并令广流传,而剥皮析骨刺血书写。在《集一切福德三昧经》中记载了一个佛因地曾为最胜仙人的公案:

  在过去久远阿僧祇劫前,有仙人名叫最胜,与很多仙人在林中修大慈心。一天他想:“不能仅以慈心救度众生,要以多闻才能灭众生烦恼邪见,树立正见,出离轮回苦海。”因此他到城市聚落之中,到处寻访求觅说法之师。此时天魔现身说:“我有佛所说的一偈法要,要想听受,若能剥皮为纸,析骨作笔,沾血书写,我就为你说,否则休想听一字。”仙人听后,暗自思量:我曾在过去无量百千万劫中,无数次无意义地被他人割截肢体,倍受无量诸苦,然未曾获得丝毫利益,现在为了听闻妙法,求无上道,舍此芭蕉聚沫般虚浮不实的身体,又有什么遗憾?”所以仙人欢喜踊跃地以利刃剥掉皮肤,卸下骨头作成笔,放出血液当墨汁,如此一切就绪后,合掌恭敬,祈请传法。天魔看到此情此景,忧愁万分,隐身遁迹。仙人见此情景,极为恳切地说:“我今为法,不惜躯命,为了度化众生,心无谄曲,志诚不虚。他方世界具大慈悲能宣说佛法的人,鉴我诚心行此难事,应当现于我面前。”此时东方普无垢国净名王佛忽然出现在他的面前,放大光明消除他的痛苦,令其身体完复如初。复为他说集一切福德三昧,仙人听后获得无碍辩才。后来他就到处游化,广泛地为众生宣说妙法,将无量众生安置于大乘道中。过去最胜仙人即是释迦世尊。佛告净威说:“是以当知,若有人能恭敬求法,佛于其人不入涅槃,法亦不灭。虽在异土,而常见佛,得闻正法。”佛在因地为众生修持诸多苦行,当现前佛果时,则任运地显现各种神通变化,为各类不同的无量众生转大****,乃至以无碍神通以及示现涅槃的方便度化众生。如是等一一即须随学,方能任运度化无边众生。

  神通:无法测知是神,无障无碍是通。神通有六种即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宿命通、他心通、漏尽通。十八种变化即转变旧体称为变,从无忽有称为化。神通与变化虽然佛菩萨声闻独觉都具足,但佛菩萨较二乘更为超胜,彼等望尘莫及。佛菩萨的神通变化无量无边,可摄为十八种:

  一、震动大地:佛菩萨以自在定力,普能震动,或一房、一院、一县、一洲、小千界、中千界、大千界乃至无数世界,皆令东涌西没等。二、炽燃身相明显:佛菩萨自在定力,使自身上出现大火焰,全身光明晃耀,放青黄赤白等各色光芒。三、流布:佛菩萨以自在定力,令教法流通广布。如《法华经》中普贤菩萨说:「我当以神通力守护此经,在阎浮提广宣流布,令勿断绝。」四、示现变:佛菩萨以自在定力,变现异形别类种种之身,度化众生。五、转变变:佛菩萨以自在定力,起胜解通,把身体变化大小不定。或变大地为黄金,揽江河为酥酪,变砖瓦为金玉,变草木为饮食,一切万物都可令其随心转变。六、往来变化:山崖岩壁无有阻碍,上至梵天,横行十方,随心就到。如普贤从宝威德上王佛国来娑婆,应时即至。七、卷神变:佛菩萨以自在定力,令须弥山入芥子中,无量世界容一尘内。八、舒神变:展小令大,令一尘一毛都能周遍法界。九、众像入身:身内包容一切形象,如摩耶夫人身中容纳无边世界的大菩萨众集会听法。又如普贤身内佛佛无尽,佛毛孔内菩萨重重无量。十、往同类趣:由定自在力,能在六道中受生,与彼同类同形,以彼语言说法教化。十一、隐:由定自在力,从有现无。如文殊菩萨在灵山会上,答复了弥勒菩萨的问题后,大众忽然看不到他,其实文殊菩萨早已到龙宫之中。十二、显:由定自在力,从无现有。如法华会上从地忽然涌出无量菩萨,一一都是百福庄严。十三、所作自在:由定自在力,在一切世界中,行住坐卧,所作所为无有滞碍,自在利益。十四、制他神通:由定自在力制服一切邪通,如维摩诘居士令魔王神通无法施展。十五、能施辩才:若至心向佛,苦求聪慧辩才,一一能满彼愿。如永明延寿和尚祈祷观音菩萨,蒙甘露灌口即获得无碍灵辩。十六、能加持忆念过去事:佛菩萨加被有情让他自然忆念起过去久远劫所发生的事。十七、施安乐:佛菩萨拔众生苦普施安乐。十八、放大光明:放大光明或照一世界乃至无数无量世界。佛以自在难思神变,应法界众生类,普化身形随类度化。佛悲心平等,所以普入各种种姓众会中为彼说相应之法。

  如上所说毗卢遮那佛过去世的行为以及所作事业皆当随学,对于佛陀因地的行为都应全部承当,处处作为自己行为的楷模,乃至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所有微尘中一切如来因地果地的发心、行为、修持、成就,于念念中皆作随学,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此为普贤行愿常随佛学的精髓。

  丁二、恒顺众生

  颂曰:

  所有十方一切刹,广大清净妙庄严,

  众会围绕诸如来,悉在菩提树王下。

  十方所有诸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

  获得甚深正法利,灭除烦恼尽无余。

  所有十方世界中的一切刹土,广大无边,地平如掌,清净光洁,微妙难喻,众宝所成,庄严无比,皆如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国土一般。在此清净的依报国土之中,无量人天大众周匝围绕,诸佛如来如须弥出于大海般显耀超特,巍然坐于菩提树严饰的金刚法座之上。随顺众生即是随顺如来,所以先当发随顺众生之大愿而严净国土、转妙****。十方如来因地发此随顺利益众生之心,所以感得果位时依正二报悉皆清净庄严,我也应以此为目标而努力。十方中所有胎卵湿化、不同色身、不同形状、不同相貌、不同寿命、不同种姓、不同名号、不同心性、不同知见、不同意乐、不同威仪乃至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乃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的一切众生,愿他们都能远离一切忧患,常时安乐,获得甚深正法的解脱利益,依教证二种正法究竟无余灭除一切烦恼。

  诸佛因地及果位的行持,是应当仰慕与遵从的,且如此而行顺于真理,合乎法性,所以应全身心地效仿随学,以此能开正智慧明。众生的善恶行为,都离不开分别迷乱的妄心,背觉合尘,不识真源,所以不能随学。但以普贤行愿之力,见到众生因缘假合,全体空寂,如同幻相,如镜中影像非断非常,因此应当常怀同体大悲,观照众生,常以种种善巧方便令彼返本还源,回归自性之中。以大智慧观众生界无非佛界而随顺入佛境界,以大悲心见彼缘生不灭,因分别迷乱,生灭不息,执著深厚,所以教化令诸众生彻证无生,趋入无上解脱之道。由此普贤妙法,涤荡分别执著,觉悟真性,体认心、佛、众生三者本来无别,凡夫、圣者毫无殊异,则上合十方如来,下合六道含识。这样的见解,这样的用心观修,才能称为具足普贤行愿,得以现前智悲双融、不断不常之境界。

  所顺的众生:《大法鼓经》云:“一切法和合施设,名为众生。”经中宣说由四大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等和合假立,称为众生。《般若灯论》云:“谓有情者,数数生故,名为众生。”所谓有情于六道中,数数转生,所以称之为众生。《不增不减经》云:“此法身本性清净,但为恒沙烦恼所缠,随顺世间往来生死,即名众生。”法身被烦恼缠缚,不能显现,生死不断,称为众生。众生形形色色,千形万类,但可摄在四生九类之中,即在胎卵湿化的基础上加入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共九类。四生在《俱舍论》中云:“倒心趣欲境,湿化染香处,天首上三横,地狱头归下。”即胎卵生的众生在中阴,生起颠倒心,趋往欲境,远见父母交合,男子贪母,女人贪父,由此入于胎卵中。湿化生的众生因贪染受生处的净秽气味,而随业受生。生天的头向上而上升,入地狱则头下脚上而受生,其它五类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依次由粗渐细。天人及地狱是化生,饿鬼有胎生化生两种,人与畜生则四生都有。饿鬼中的地行罗刹、夜叉及鬼子母都是胎生,其余空行类皆是化生。卵生人如毗舍佉母卵生的三十二个孩子。一般人皆是胎生,湿生如奈女从菴末罗树的湿气生。化生如劫初的人从光音天下生人间,还有如莲花生大师从莲花之中化现而生等。

  此处言恒顺众生者,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差别种类众生。如何随顺:对如是等类的所有众生,我都随彼所好,恭敬承侍,种种供养,就象恭敬父母,承侍师长、阿罗汉乃至诸佛如来一样,平等无有差别。被病苦所缚的,作他的良医。迷失方向、错走道路的,给他指明道路。处在黑暗中的,施以光明。贫穷困难的让他得到珍宝伏藏,行此种种平等饶益一切众生。《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说:「父亲有慈爱之恩,母亲有悲愍之恩。父母抚养的恩德比须弥山还高,较大地更重。若忘恩负义,违逆不顺,令母亲怨恨生起恶念,此力量极强超过暴风,子女因此必遭堕落。以百千种上妙饮食资具供养一百个五通仙人,一百个净行者,一百个善友,不如以微少物品供养父母所获得的功德。」《涅槃经》中也说供养父母得到无量的福报。

  为什么要随顺众生?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就是供养诸佛。若尊重承侍众生,则如同尊重承侍诸佛如来。能让众生欢喜则诸佛欢喜。

  顺生即是顺佛的密意如何理解呢?《华严经•出现品》云:“佛子,譬如大海,普能印现四天下中一切众生色身形像。是故其说为大海。诸佛菩提亦复如是,普现一切众生心念根性欲乐而无所现。”海即是如来,像即众生。应知海中之像也同海水具有咸湿之性,也具有不容死尸等十种功德,所以海像无别,若顺像即顺海。普观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如此观者名随顺众生。

  诸佛以大悲为体性,若不顺众生,不合乎佛体,所以佛不欢喜,长行文中云:“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而起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月称菩萨的《入中论》可为此做极好的注脚:“悲心于佛广大果,初犹种子长如水,长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大悲心与般若智相辅相成才能成就无上菩提,佛以大悲的种子出生具有大悲大愿大智的菩提果。诸佛如来在因地观见众生,恒处生死,六道轮回,造诸恶因,受诸苦楚,如是生起愍念悲伤,如果没有无边的苦难众生作为对境,则于内心无法生起大悲心,由此也无法发起菩提心,从而也不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所以菩萨因为众生而起大悲。大悲是万行的先导,如《理趣六波罗蜜经》云:“佛告慈氏,菩萨摩诃萨修行静虑波罗蜜多,应当修习大悲无量,为此大悲于诸善业而为导首。譬如命根,于出入息而为其先,轮王七宝为先,大乘万行大悲为先。譬如长者,唯有一子,父母怜念徹于骨髓,菩萨大悲亦复如是。于诸有情,住于极爱一子之地。又此大悲能作方便,成办一切助菩提法故。又此大悲能悟无师自然之智故。又此大悲能除一切自心热恼,随顺有情,为饶益故。是故如来以此为体。”《行愿品》长行文云:“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而生菩提心,因生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花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

  众生久远生死无依无怙如处旷野,在此生死旷野之中生长着佛菩提大树王,智慧禅定犹如枝叶,菩萨随学喻如树花,诸佛证悟称之为果。一切众生作为树根,大慈悲心作为水,水滋润浇灌树根,则花果繁茂。众生虽具清净本觉之树根,然恒处生死旷野,烦恼沙石之中,不生枝长叶开花结果,所以诸佛菩萨以种种方便,令众生远离粗恶烦恼之沙石,安置于三宝最胜福田之中,广兴慈悲密云,遍降甘露法雨,滋润众生菩提树根,渐令繁茂,从而生长出诸佛菩萨智慧的花果。

  长行文中比喻看似简单,其实喻义极为深刻。一切诸佛皆从众生成就,众生有烦恼,如来具智慧,欲得一切智智宝,应于烦恼海中求觅。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但于众生心中菩提大树,以大悲水灌溉,以智慧禅定加以扶持,则菩萨及佛陀的花果自然会现前,若舍弃众生而想成就无上正觉无有是处。所以经云:“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我们在修行时,若攀缘妄想则是众生,智慧禅定观照妄念本空,契合觉性即为成佛。内现刹那生灭念念不息的心,任彼纷驰,即为众生。但若随顺观照,则现真性,智慧显发,菩提现前,是名随顺众生也是尊重供养如来。

  在此学习普贤菩萨随顺众生的大愿行,实为大乘行者最重要的修行法要,由此随顺众生的大愿行才能使菩提心,真实生起,已经生起的令其稳固增长,于此大乘行者始能念念不忘众生,诚如长行所云:“虚空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由此行者的一切行为都由为度众生愿成佛的菩提心摄持,心量扩展犹如虚空,从而逐渐消融无始劫来坚固难除的人我执、法我执,步入无上菩提。

  丁三、普皆回向分四:别发十大愿;总结十大愿;随学二圣愿;回向极乐愿。

  戊一、别发十大愿分十:受持愿;修行二利愿;成熟众生愿;不离师友愿;供养愿;利益愿;转****愿;净土愿;承侍愿;成正觉愿。

  己一、受持愿分三:不忘宿命愿;出家持戒愿;转****愿。

  庚一、不忘宿命愿

  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

  我为了得到无上菩提的果位而修持普贤胜行时,无论在六趣中那一道中,愿我忆念宿命,不忘修行,心不迷乱。

  清凉国师认为别发十大愿是以一地菩萨所发的十大愿来作回向。要想摄持菩提果,必须生生世世不断地行持菩萨道,要行持菩萨道就应该随所生处不忘宿命,了知前世所行之事所修因缘,这样才能在前世的基础上不断地修道。特别是在娑婆世界这个业障深重之地,投胎转生增加垢障,易于忘失前世因缘,进而随波逐流。如禅宗沩山灵祐禅师和文殊普贤化身的寒山拾得曾经都在灵山会上听佛说法,但沩山作了三世国王之后,就忘记了前世的因缘。还有慈恩宗的窥基大师,他本是一个入定的禅师,玄奘大师在取经路上碰到他,把他从定中请出,劝他从新投胎,等取经回来之后帮助弘扬佛法。但当大师西归寻他出家之时,他却早已忘记自己前世的因缘,花天酒地沉湎于五欲之中。当皇上下诏让他出家,他的要求是:一车女人、一车酒、一车肉相随,故被称为“三车和尚”。他带着女人酒肉前往寺庙,当到达山门口忽闻钟鼓之声,恍然醒悟自己的前世因缘,到此才毅然舍弃尘世间的一切五欲享受,专心一意地跟随大师译经弘法,成为令人瞩目的一代高僧。所以发愿回向不忘宿命,时时忆念自己的菩提行愿,以期历历增明,才能使自己的修行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庚二、出家持戒愿

  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

  愿我一切世中常能辞亲割爱、剃除须发、出家为僧。既出家已纳受清净戒体,如爱护眼珠与命根一样护持戒律,使戒珠如白玉般洁净光莹。在我持戒修梵行的过程中,一切染污戒体、毁破戒律、穿漏戒体的恶因缘全部远离。

  戒律是一切善法的生处犹如大地,戒律是一切善法的基础,戒律是菩提果的阶梯,戒律是人天善趣的根本,是济渡生死大海的浮囊。戒律是佛法长久住世的根本。而菩萨要成就菩提果,必须要修菩萨行,菩萨行即修持佛法。但佛法的成就必须建立在清净戒律的基础上。佛曾说我若不持清净戒律,连狐狸及下贱人身尚且无法得到,何况能成佛转****度化众生。《华严经》中也说:“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戒律若毁一切善法全部失毁,一切圣果永远无份。

  菩萨为什么要出家修行呢?因为在家狭窄逼迫如处牢狱之中,出家宽旷犹如虚空自由自在。《大智度论》云:“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鹤能远飞。在家虽有五欲乐,不如出家功德深。”《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佛对智光长者比较出家在家的胜劣差别。佛说:「出家菩萨胜过在家无量无边,无法相比。出家菩萨以正智慧,详细观察在家的种种过患。如拥有房舍宅院,财物堆积其中,不知满足,犹如大海容受一切大小江河无有满足。在家人常常妄想纷飞,执著外境,不能了达真如法性,无明昏醉,颠倒攀缘,常生恶心,善念难以发起。因为妄想生起很多烦恼,由烦恼而造业不息,所以转生漂泊五趣之中,生死不断。出家菩萨厌离世间,是真出家。」佛说偈言:“出家菩萨胜在家,算分喻分莫能比,在家迫窄如牢狱,欲求解脱甚为难。出家闲旷如虚空,自在无为离系著。”又说:“若有男子女人,一日一夜出家,二百万劫不堕恶道。”居家修行有很多的障难以及众多的罪恶过失,出家则能远离一切过患。要断生死,出家最为超胜,所以智者们都欢喜出家。若不出家也要思维在家过患出家功德,以此种下觉醒的好习气。在家人,富贵的守护财物极为辛劳,贫穷的追求寻觅倍受艰辛,根本无有一丝一毫的安乐,但他们因愚痴却执著有安乐,应当知道这都是恶业的果报。《本生论》云:“于同牢狱家,永莫思为乐,或富或贫乏,居家为大病。一因守烦恼,二追求艰辛,或富或贫乏,悉皆无安乐。于此愚欢喜,即恶果成熟。”紫柏尊者云:“多算胜,少算败,不如出家为僧快。”西藏的伽喀巴尊者也说:「如果能追随如来大仙之所行,出家住山苦行,这才是释迦文佛的真实养子。」霞惹瓦格西对不能出家的人采取的度化方法是:「我们要披解脱妙衣,让他生起出家快乐的心,种下将来出家的习气。」《勇猛长者请问经》云:“我于何时能得出离苦处家庭,如是而行,何时能得作僧羯磨,长净羯磨,解制羯磨,住和敬业,彼当如是爱出家心。”菩萨再三观察出家的功德和在家的过患,所以常愿出家。寂天菩萨云:“我未登地前,愿蒙文殊恩,常忆己宿命,出家恒为僧。”

  庚三、转****愿

  天龙夜叉鸠槃荼(tú),乃至人与非人等,

  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

  不同的众生有着不同的语言,要想度化他们,就应以他们各自的语言转****,否则他们无法理解并依教行持。所以为消除因语言不通而对度化众生的伟大事业造成的障碍,菩萨们发愿得到佛的微妙圆音,这样对天人、龙王、夜叉、鸠槃荼、人、非人等的一切众生,用他们各自的语言为他们宣说佛法。以期使千差万别的众生都能学习修行佛法、成就佛果。

  如果没有如佛一样的无碍语,则在弘法利生的过程中会有诸多的不方便,弘法的范围也会大大地缩小。正因为过去现在的大译师们发了这个愿,以我们的语言翻译著书造论、讲经说法,我们今天才得以闻思修行,否则我们将被置于佛法的大海之外。因此我们也要发此殊胜大愿,这也是护持佛法,有了语神通就能把佛法广泛弘扬到各类众生界中。

  己二、修行二利愿分五:修波罗蜜愿;不忘菩提心愿;消除障碍愿;成就妙行愿;自由无碍愿。

  菩萨发起上弘下化的伟大誓愿后,当修行一切妙行来成办二利事业,下面的颂文就是开示修行二利的具体内容。

  庚一、修波罗蜜愿

  勤修清净波罗蜜,

  愿我生生世世之中,都能精进不懈地修持各种清净波罗蜜多。

  波罗蜜是梵语,译成汉文是到彼岸。生死轮回是此岸,烦恼妄念是中间的水流,大空离戏是彼岸。众生没有空性智慧,安住在生死的此岸,沉溺在烦恼的水流之中起惑造业,陷于没有边际的轮回大海中。但依靠修持无相般若智慧,照见五蕴空无一物,就是离开此岸;寂灭一切妄念分别,即是跨越中流;证得法性真如,可以说是到达彼岸。《唯识论》中认为:「现在发起苦谛与集谛就是此岸,没有生起苦集的二乘果则为中流,菩提涅槃是彼岸。六度作为船筏,把修行人度到彼岸。」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指出此岸与彼岸有三种意义:「一、生死为此岸,菩提为彼岸。一切如来都是从生死此岸,越过生老病死的中流,到达菩提彼岸。二、有相为此岸,无相为彼岸。三、六种障蔽为此岸,对治彼等的六度为彼岸。」

  波罗蜜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共十种。

  一、布施波罗蜜:布施有三种,即财布施、无畏布施、法布施。财布施在《瑜伽师地论》中说:「菩萨的所有财物不论多少,都先要发心,布施给一切众生。当真正有众生来求施时,应当象来领取他们自己的东西一样,给的时候就象还他们的财物一般。见到来求者,始终不嗤笑、轻弄他们,也不要让他们惭愧不好意思。不应皱着眉头,心中不高兴,应该开颜含笑,快快给予。」无畏施:当其它众生有恐怖,有灾难祸殃时,菩萨应以种种方便,救护他们脱离出来,远离怖畏。或者对禽兽们应全力以赴地救拔保护,让它们免受恼害,如此可称为无畏施。法施:就是对众生宣讲演说开示正法,将众生引导到解脱正途上来。

  二、净戒波罗蜜分三: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防止错误,断除恶法称之为戒,对戒不毁不犯称为净。(一)摄律仪戒:断除一切恶法。(二)摄善法戒:修持一切善法。(三)饶益有情戒:以无有罪恶的意乐普遍利益众生。《摄大乘论》中云:“由摄律仪戒,能建立菩萨行。由摄善法戒,能广集佛法。由饶益有情戒,能无罪利益。”

  三、忍辱波罗蜜多分三:耐怨害忍、安受苦忍、法忍。他人加恶称为辱,安然受之称为忍。(一)耐怨害忍:由大悲心不舍弃有情,对怨敌仇害安然忍受,不生恚怒。(二)安受苦忍:修行时遇到寒热饥渴等苦,安然忍受,不生退转。(三)法忍:观察谛审一切诸法不生不灭,安然忍受,并证悟它。无生法忍作为前两种忍的依靠处,因为了达法忍,才能坦然忍受怨害及痛苦。

  四、精进波罗蜜多分三:披甲精进、摄善精进、利乐有情精进。勇捍不退称为进,万行不杂,称之为精。(一)披甲精进:犹如猛将身披甲胄,能摧灭怨敌,心无退屈的菩萨也是如此。披甲精进,修积万行,降伏四种魔怨。(二)摄善精进:修习善法,进取无倦。(三)利乐有情精进:于饶益有情事不生疲厌。

  五、禅定波罗蜜分三:安住静虑、引发静虑、办事静虑。专注一境名禅,摄心不乱名定。总之,分别心澄清寂静称为静虑。(一)安住静虑:心安住时,轻安愉悦,受用法乐,无有厌倦。(二)引发静虑:依此定引发六神通及所欲之事悉能圆满。(三)办事静虑:依此定力成办利乐有情的事业。如以定力止息饥馑灾荒,瘟疫传染等。

  六、般若波罗蜜分三:生空无分别慧、法空无分别慧、俱空无分别慧。(一)生空无分别慧:即声缘所证人无我空性的智慧。(二)法空无分别慧:菩萨所证诸法空无我的智慧。(三)俱空无分别慧:证得人无我、法无我平等是离一切戏论边际的大空智慧。

  七、方便波罗蜜分二:回向方便,拔济方便。自在的摄受度化众生,随机应变,善离诸过,称为方便。(一)回向方便:以前六度所修积的一切善根,善巧回向自他一切众生得到无上正等菩提。(二)拔济方便:所有善根一一都为拔济一切有情脱离苦难。

  八、愿波罗蜜分二:求菩提愿、利乐他愿。专心向乐,志求不退称之为愿。(一)求菩提愿:志求无上菩提佛果。(二)利乐他愿:志求利乐诸有情。

  九、力波罗蜜分二:思择力、修习力。具有殊胜的堪能,不可屈服,称之为力。(一)思择力:思择可作不可作等。(二)修习力:修万行时不退屈。由此二力能令前六度相续不断。

  十、智波罗蜜分二:受用法乐智、成就有情智。决断诸法,能善加了知,称之为智。(一)受用法乐智:由布施等波罗蜜,成就此智,又由此智成立施等,如此自在,称为受用法乐智。(二)成就有情智:由此妙智,能正确了知施戒忍等,而饶益有情。《摄大乘论》云:“由施能摄受有情,由戒能不害有情,由忍遭苦能受,由勤能助他有情所作善事,由定未定者令定也,为未得定诸有情说行相方便,令彼有情成办此定。由慧为已得定者,令解脱等。菩萨自己得出世间慧,断障得解脱已,广为一切得定者,说远离世间解脱功德。不令依定求有忻上,令依已得上地胜定,远起加行,引出世间慧,即断障解脱故,名成熟有情也。”

  因为菩萨有十地,所对治的障蔽有悭贪、毁禁、嗔恚、懈怠、散乱、愚痴、耽滞、退屈、怯劣、昧事十种,所以有十波罗蜜。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