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崇拜与净土信仰


2015/5/23    热度:283   

舍利崇拜与净土信仰

王公伟

舍利作为佛教文化的一种独特现象,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舍利有关的活动也越来越多。但是,什么是舍利,舍利究竟在佛教的发展中有什么作用,一般人并不了解,甚至一些佛教的信仰者也所知了了。针对这种现象,本文拟从佛教舍利的来源出发,探讨佛教舍利在佛教发展中的作用,以及舍利与中国佛教的关系。

一、舍利的含义及其来源

舍利,梵语是“SARIRA”,其意思是指遗体、遗骨,并不是佛教的专属。后来,释迦牟尼去世,佛的弟子将其火化后的骨灰收集起来,建塔纪念,这些骨灰就是舍利。由于释迦牟尼所创立的佛教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信众也比较多,于是就产生了争夺佛舍利的现象,“时,拘尸国人得舍利分,即于其土起塔供养。波婆国人、遮罗国、罗摩伽国、毗留提国、迦毗罗卫国、毗舍离国、摩羯国阿阁世王等,得舍利分已,各归其国,起塔供养。香姓婆罗门持舍利瓶归起塔庙,毕钵村人持地焦炭归起塔庙。当于尔时,如来舍利起于八塔,第九瓶塔,第十炭塔,第十一生时发塔。”[1]到了印度的阿育王时代,推崇佛教,于是佛舍利就成为其宣扬佛教的手段,“于后百年,有阿育王,以神力分佛舍利,役使鬼神,建八万四千塔,分布于世界,皆同时而就。”[2]这样,佛舍利就传播到世界各地。其实,除了佛舍利之外,佛的弟子阿难、目犍连等人也有舍利,人们也曾经崇拜过。但是,到了后来,舍利成了佛的遗骨专称,一旦人们说到舍利,就是指释迦牟尼佛的遗骨。舍利已经把佛的遗骨与其他人的遗骨分离开来。

对于佛舍利,也就是佛的遗骸,一般分为三类:一种是骨舍利,就是佛的遗骨,它的颜色是白色的,一种是发舍利,就是佛的头发形成的,它的颜色是黑色的,另一种是肌肉所形成的,它的颜色是红的。[3]当然,舍利还有生身舍利与法身舍利的区别以及全身舍利与碎身舍利的说法。后来,随着佛教的发展,一些高僧大德的遗骨也被称为舍利。《金光明经》曰:“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4]也就是说舍利是戒定慧无染功德熏修而成,是修行到一定程度的验证。这样,舍利的含义就慢慢延伸了,成为我们今天所理解的舍利,即两方面的含义:一特指佛的遗骨,二是高僧大德过世后火化所形成的一些特殊晶状体。

二、舍利在中国的流布

佛教传人中国之后,佛舍利也逐渐被人所知,佛舍利也逐渐进入中国。佛舍利从它刚刚在中国流传,就与单纯对佛舍利进行的崇拜不同,佛教徒赋予它神秘的色彩。三国时的康僧会就是其中的典型。康僧会从西域来到中土,但当时的江东孙权并不信仰佛教,康僧会为了传播佛教,就以舍利的神奇来吸引孙权,“会曰:如来迁迹忽逾干载,遗骨舍利神曜无方。昔阿育王起塔乃八万四千,夫塔寺之兴以表遗化也。权以为夸诞,乃谓会曰:‘若能得舍利当为造塔,如其虚妄,国有常刑。’会请期七日,乃谓其属曰:‘法之兴废在此一举。今不至诚,后将何及。’乃共洁斋静室,以铜瓶加凡,烧香礼请。七日期毕,寂然无应。求申二七,亦复如之。权曰:‘此寔期诳。’将欲加罪。会更请三七,权又特听。会谓法属曰:‘宣尼有言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法灵应降而吾等无感,何假王宪?当以誓死为期耳。’三七日暮,犹无所见,莫不震惧。既人五更,忽闻瓶中枪然有声,会自往视,果获舍利。明旦呈权,举朝集观,五色光炎照耀瓶上。权白手执瓶泻于铜盘,舍利所冲盘即破碎。权肃然惊起而曰,‘希有之瑞也。’会进而言曰,‘舍利威神岂直光相而已,乃劫烧之火不能焚,金刚之杵不能碎。’权命令试之,会更誓曰,‘法云方被苍生仰泽,愿更垂神迹以广示威灵。’乃置舍利于铁砧磓上,使力者击之。于是砧磓俱陷,舍利无损。权大叹服,即为建塔。以始有佛寺故号建初寺,因名其地为佛陀里。由是江左大法遂兴。””’尽管这种记载存在种种的附会,但舍利具有神奇之处则毫无疑问。可见,舍利进人中国之后,很快就与神异能力挂钩。从中国的佛教典籍看,佛舍利各朝各代都有。其中,法门寺佛指舍利最有名,也是影响最大的。法门寺的佛指舍利何时来华,其具体情况已不可考,但人们对其的崇拜则是有目共睹。

由于佛舍利一开始在中国就是作为一种宗教神异对待的,所以舍利就不断地被强化其神奇之处。但是,佛舍利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人们对舍利的需求却是无限的。尽管各地都有佛舍利的记载,但它距离信众的需求实在是差距太大。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高僧大德的舍利就替代了佛舍利,开始充当神迹的作用。在中国历史上,关于高僧大德的舍利的传说层出不穷,甚至僧人的肉身也成为神秘的舍利。如历史上的一些僧人的肉身,就不断成为人们的信仰的对象,围绕这些肉身出现了种种神奇的传说和一些不可思议的现象。对舍利的追求,遂导致了一种奇怪的现象,舍利不再单纯地指佛,而是扩大到一般的僧人,甚至缩小为僧人死后火化所出现的结晶体。这种结晶体的舍利甚至成为衡量一个僧人修为高低的标准。

三、舍利在净土信仰中的地位和作用

舍利作为佛教的特殊现象,在佛教的发展中起到一定作用。一般而言,对于舍利的崇拜活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建塔纪念,另一种是围绕舍利所进行的法事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强化人们的佛教信仰。大悲经云:“尔时世尊告阿难,我灭度后,若有人乃至供养我之舍利如芥子等,恭敬尊重谦下供养,我说此人以此善根,一切皆得涅盘界、尽涅盘际;若有造立形象塔庙乃有信心念佛功德,乃至一华散立空中,我说是人以此善根,一切皆得涅盘界、尽涅盘际。”c6’这就是说,供养舍利或建塔保存舍利,都有很大的功德,将来能够涅盘。

建塔纪念,是对印度佛教的直接继承。佛教传人中国之后,很快就出现了用建塔的方式纪念佛。典型如隋朝的牙国皇帝隋文帝杨坚。杨坚由于其生平的经历,对佛教有着不同一般的感情,所以在他取得政权之后,就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佛教的信仰,建舍利塔只是其中的一项活动,“仁寿元年,帝及后宫同感舍利,并放光明,砧槌试之,宛然无损,遂散于州部,前后建塔百余所。”c’’至于围绕佛舍利所进行的法事活动,那就更多了。如着名的法门寺的佛指舍利,在唐代就不断被用来进行佛事活动。由于唐代对于佛指舍利的宣扬太过,以至于韩愈都专门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来加以反对,但却遭到了崇信佛教的皇帝的打击,最后被发配到了南方。

从舍利被人们所赋予的角色看,它大体上可以看做是宗教上的神迹现象。神迹,一般是指超自然的或违背基本常识的现象。严格地说,舍利并不能算做神迹,但从其作用来看还是可以看做是宗教的神迹。

作为神迹,在宗教上的作用首先是强化人们的信仰。宗教毕竟不同于现实生活,它的基本教义和理论与人们的基本常识是不同的。那么,信仰宗教的人如果没有一定的证据作为支撑,很难长期坚持自己的信仰。神迹,提供了一种不同于现实生活常识的存在,它无法用现实生活中的规律来解释,只能用神的意志解释。这样,它就为人们的信仰提供了一种用常识无法辩驳的证据,使得人们的信仰有了根据。对于佛教来说,舍利虽然不能算什么严格意义的神迹,但它毕竟不同于一般人的遗骨,因为它会产生种种不可思议的现象。这些不可思议的现象,对于信徒来说,是佛的意志的体现,具有强化信仰的作用。但是,佛舍利毕竟是少数,而且不能证明后人的修行,也不能告诉人们僧人们的修行程度。这样一来,舍利的含义就必然突破佛遗骨这一狭窄范围,佛弟子、高僧大德的遗骨也逐渐取得了舍利的称呼。尤其是一些高僧大德在死后所遗留的结晶体,它与一般人的遗骨完全不同,于是舍利的含义就进一步延伸。佛舍利在佛教史上的作用和地位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人们对历史上高僧大德的舍利注意的并不多。因此,下面的内容主要是围绕这一问题展开。

高僧大德的舍利的基本构成是什么,现在并不是很清楚。世俗人对其看法也不一致,但佛教界一般认同于其是僧人修行所感,普通人所不能具有的一种奇异现象,它反映了此人的高深的佛学修养和修行境界。

既然舍利反映了这个僧人的修行水平,那么它必然会对人们的修行带来影响。但是,它的影响并不具有整体性,或者说由于宗派的不同,他们对待舍利的态度也不同。在这里,我们可以将中国佛教分成两个大的倾向,一种是义理型,它注重佛教的教义和其中所蕴含的人生智慧,我们可以以禅宗为代表。一种是信仰型,它注重的是佛神异和种种不可思议的功能,它追求的是死后的世界,我们可以以净土宗为代表。

对于禅宗而言,修禅的人,在死后获得舍利,表明这个人的修行很好,人们很敬佩,除此之外,很难还获得什么其他的意义。对于净土宗而言,一个念佛的人,在其死后,获得舍利,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也是一件很隆重的事情,这是由净土宗的特点造成的。

净土宗以末法时代为背景,坚持信愿行三资粮,希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很早就出现了,但是它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只有到了南宋,才获得了一些影响。明清以降,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大盛,迅速普及,成为与禅宗并列的佛教宗派,甚至在很多方面超过了禅宗。净土宗在明清以来的影响,与中国社会的变迁息息相关。从西方宗教学的观点说;是世俗化的影响。我们不妨使用这一概念来解释净土宗的勃兴。世俗化,使传统的农业社会发生变化,人们的生活向城市转变。城市生活不同于农村生活,其生活节奏很快,这种变化当然要影响佛教的生态了。对于以义理为主导倾向的宗派来说,它需要人们集中时间和精力来研究,但生活节奏的加快,就使得这种研究变得很奢侈,这必然导致其信徒的减少。相反,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其便利性是无可比拟的。因此,它获得巨大的发展便不奇怪了。

义理型的佛教宗派的信仰和修行不依赖于外在评价,但净土宗则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外在的评价。一个人没有刻苦的修行,只是简单的念佛,这无论是对于教内还是教外,总是有种种的看法,甚至在理论上进行抨击。比如在很早的时候,一些佛教界的人士就认为净土宗的念佛只是一种别时意趣,如《摄大乘论释》中说:“是懒惰善根,以诵持多宝佛名,为进上品功德。佛意为显上品功德,于浅行中,欲令舍懒惰,勤修道。譬如由一金钱营觅得千金钱,非一日得千,由别时得千,如来意亦尔。此一金钱为千金钱因,诵持佛名亦尔,为不退堕因。””,这是从根本上否定了念佛的意义。禅宗也曾经质疑过净土宗的念佛,慧能:“使君礼拜又问:‘弟子见僧道俗,常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西方,请和尚说,得生彼否,望为破疑。’大师言:‘迷人念佛生彼,悟者自净其心。……使君但修十善,何须更愿往生。””[9]甚至在民间也普遍地流传着念佛无用的笑话,念佛成为人们讽刺挖苦的对象。这些现象,对于修行净土念佛的人来说,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因此,净土宗比其他宗派更希望获得人们的承认。舍利的出现,给净土宗莫大的力量。对于修行净土宗念佛的人来说,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么,如何证明其是否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般而言,主要是看临终时是否有瑞象。如僧传中这样记载:“临终夜,山顶如列数千炬火,异香满寺。”㈠”也有这样的“阿弥陀佛告言,汝且还彼国,忏悔众罪,香汤沐浴,明星出时,我来迎汝。汝造我像,因何太小。喻白言,心大即大,心小即小。言讫像遍于虚空。即依香汤沐浴,一心忏悔。白众人曰,为喻念佛,明星出时,化佛来迎。光明众皆闻见,即便命终。”“¨再有:“其往之日,柔见化佛,仅百千数,又闻房室内外异香袭袭。柔曰:异香之来兮袭我衣,圣贤之拥我兮将安归。乃令铺席于地,西望虔礼即时迁神焉。”“”类似这样的记载还有很多,这些记载当然可能是附会,但是这种附会是有理论根据的,这就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在其四十八愿中,其中有一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不取正觉。”””我们可以承认这些都是事实,但即使这样,对于净土宗的念佛法门也是远远不够的。首先,一个人临终之时,在其面前之人,数量必然不会太多。只有在现场的人才会感受这种气氛,对于不在现场的人而言,完全可以质疑。这样,传播的范围比较小。其次,一个人的临终只有一次,并且何时临终和临终时现瑞象,都有偶然性,这就使瑞象不具有重复性,影响了瑞象的效力。对于舍利,这些局限都不再是问题。

一个修行念佛的人死后出现舍利,那么,它的影响就非常大。首先,舍利并不局限于茶毗现场的人,它的范围可以无限扩大。因为舍利是可以保存的。其次,舍利也具有可重复性。对于信徒而言,几乎随时可以看到舍利。这样,通过舍利,就无形中扩大了净土宗的信徒。对于质疑念佛的人,是一个很有力的回应。一个修行念佛法门的人,出现了舍利,这说明这个人的修行是真实的,也表明念佛法门是真实可靠的。这是因为,对于一般信众而言,并不需要什么高深的理论和一贯的逻辑。也就是说,理论水平的高低和逻辑上是否一致,对于普通信众而言,是没有什么太大意义的,只要人们亲自看到、亲耳听到,就有效力。舍利子就是这样的一种直接经验,念佛的人死后,经过火化,出现了舍利子,这是人人都可以看到的。为什么其他人在死后没有出现舍利子,他与其他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是念佛的,这就够了。人们亲自看到,于是这就是一种证明,是对此人念佛的一种证明,当然更是对自己信仰的一种证明,它强化了自己的信仰,使更多的人来信仰念佛法门。人们可能会说,很多人念佛,但是出现舍利子的人并不多,这如何解释。其实,这是不需要解释的。人们的信仰,说到底是要信他自己要信的东西,人们在这个问题上是选择性失明的。即使一百万念佛的人,只有一个人在死后出现了舍利子,其他的人在死后与常人无异,那么,人们只会记住这一个人,对于其他的人人们是不理会的。并且,人们会对这一个个例,进行反复宣传,这个舍利子就会成为一个信仰的中心,依靠它,众人的信仰得到了现实的证明。依靠它,不信的人也会产生兴趣,从而被佛教所吸引。一般的宗教神迹,是不太可能被不信教的民众认同的。但是,舍利的出现则打通了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之间的桥梁。无论是信仰的还是不信仰的,他们都可以认同舍利,因为这是可以看到的,并且它并不是完全不可以理解的。

以上我们能所谈的舍利,都是指出家为僧的人的舍利。对于净土宗而言,还有一种舍利是值得注意的,那就是在家修行的居士的舍利。进入现代社会后,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出家为僧的人数量越来越少,大部分佛教信仰者是以在家的形式存在的。对于在家的居士来说,他们修行的法门可以有很多,但只有净土宗的称名念佛最适合。称名念佛可以完全不考虑时间、地点的局限,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这对于整天忙于生计的现代人来说是方便之极。但居士毕竟不是出家人,他与僧人相比,地位还是比较低的,依靠单纯的念佛是否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当然是存疑的。因此,在家居士如果能够产生舍利,其意义就非常大了。在家居士与我们常人的生活无异,他依靠平时的念佛,最终获得舍利,表明其往生。那么,同样是普通人的我们为什么就不可以呢?只要我们也一样的坚持念佛,我们同样可以获得舍利,也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对于净土宗吸引民众,扩大自己的影响有很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佛教中的舍利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佛舍利——高僧舍利——居土舍利。当然,它们之间并不冲突,而是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信众的需求是舍利崇拜的基本力量,它与净土宗的发展几乎同步。由于信众的需求,导致了高僧大德舍利的出现,同样由于信众的需求,导致了居士舍利的出现。居士舍利对于净土宗的发展尤其重要,可以预计,随着社会的转型,净土宗必将获得其发展的黄金期。

(作者:鲁东大学政法学院教授)

注释:

[1]《长阿含经》卷4,《大正藏》,卷l,第30页上。

[2]见《魏书·释老志》。

[3]《法苑珠林》卷40,《大正藏》,卷53,第598页下。

[4]《合部金光明经》巷8,《大正藏》,卷16,第397页上。

[5]《高僧传·康僧会》,《大正藏》,卷50,第325页上。

[6]《大悲经)卷2,《大正藏》,卷12,第956页上。

[7]《大正藏》卷50,第667页中。

[8]大正藏}卷47,第10页上。

[9)《大正藏)卷85,第1287页中。

[10]《大正藏)卷51,《往生西方净土瑞应传·道珍传》,第104页中。

[11]《大正藏)卷5l,《往生西方净土瑞应传·道喻传》,第105页上。

[12]《大正藏)卷51,《净土往生传·僧柔传》,第113页上。

[13]《大正藏)卷12,第268页上。

 

五明学佛网 净土宗 净土法脉净土经论净土圣贤早晚课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