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实际创始人善导大师
2015/5/23   热度:575
净土宗中,昙鸾提出难行道和易行道,奠定此宗基础,道绰又提出圣道门和净土门,进一步深化净土宗的理论,善导则全面组织净土一宗的教义,成为净土宗的实际创立者。 善导(613~681),俗姓朱,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人(一说泗州人,泗州今属安徽)。幼年时就从密州(今属山东)的明胜出家,经常读《法华》、《维摩诘》等经。有一次在经典之中,“信手探卷,得《观无量寿佛经》,乃专修十六妙观”(《佛祖统纪》卷二十七)。实际上他是通过比较不同经典,才认为其中所讲的法门最简易,最能使人得解脱,而专修净土的。 善导仰慕东晋慧远结社念佛、往生西方的事迹,曾到庐山去瞻仰慧远故居地,后来又寻访各地高僧,在终南山修了几年般舟三昧。贞观十五年(641),到并州(今山西太原)石壁山玄中寺拜访道绰,道绰向他传授《观无量寿经》,他向道绰学习方等忏法及净土九品法门。 贞观十九年(645),道绰入灭,善导就离开玄中寺而到京师长安,在长安建立念佛道场。善导自己的修行是很刻苦的,“勤笃精苦,昼夜礼诵”。他以此激发徒众,“每入室互跪念佛,非力竭不休”(《善导和尚》,《往生集》卷一)。他的众多弟子中,就有诵《阿弥陀经》十万至五十万遍的人,也有念佛方面有专长的,一日能念上万声至十万声。善导自己在念佛之余,又宣讲净土法门,又抄写经卷,曾抄《阿弥陀经》数万卷,散发给僧众,又曾画净土变相三百多卷。 善导有一首劝世偈,可以看出其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绕金玉满堂,岂免衰残病苦?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惟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这是一种厌身的哲学。据《净土往生传》和《往生集》,都载善导最后是“遗身”的,“忽谓人曰:此身可厌,吾将西归”(同上)。于是,他爬上寺前的一棵柳树,向西方发愿,愿毕,就投地而自绝。据《佛祖统纪》所载,则是因疾而逝,“忽微疾,即掩室,怡然而逝”(《佛祖统纪》卷二十七)。 善导的主要着作是《观无量寿佛经疏》四卷,另外还有《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往生礼赞偈》、《般舟三昧赞》、《观念法门》,还和道镜合写过《念佛镜》。 善导劝众生发愿往生西方净土世界,他以定、散两门来显示往生的门路,“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一)。依此两门而修,定能往生。对于《观无量寿佛经》中讲到的十六观,善导以前十三观为定,以后三观为散。 众生往生净土是通过他力,而非自力,以阿弥陀佛的本愿力而往生,“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力为增上缘也”(同上)。在这个问题上,净影慧远认为众生以自业所感而往生净土,这种自业是讲的自力,而善导否认众生的自业所感,强调佛的愿力的决定作用。 西方净土是报土还是化土呢?善导主张“是报非化”。众生在净土世界所见的阿弥陀佛身,是报身而非化身。在这个问题上,净影慧远是讲上辈众生同时见应身应土和化身化土,中辈众生只见到应身应土,而下辈众生只见到化身化土。摄论一派以净土为报土,认为凡夫不能往生于报土。还有一派,像新罗元晓则认为圣人生报土,凡夫生化土,净土有报、化之分。对于这些不同的观点,善导认为报身和应身实际上是一致的,“报、应二身者,眼、目之异名”(同上)。又讲此土三品众生,全是凡夫,没有什么圣人,往生净土后有九品差别,上品者三,中品者三,下品者三,也都是佛去世后的五浊凡夫因遇缘不同而形成的,“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以恶业故,临终藉善,乘佛愿力,乃得往生”(同上)。凡夫生报土世界,见佛报身,否定了在西方净土的凡圣差别,圣人的优越感。 对于往生西方的具体原则,善导提出了“行、愿具足”的看法,即要具备修行和愿心两个方面的因素。听人家说起西方快乐,不可思议,自己也发愿说:我也要生西方世界。只要能这样说,就是有了愿心。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就是修行了。行愿互相扶持,“但有其行,行即孤,亦无所至;但有其愿,愿即虚,亦无所至。要须愿行相扶,所为皆克”(同上)。 进一步而言,必须具有三心或五念才能往生。三心指至诚心、深心和回向发愿心。至诚心即真实心,包括自利真实和利他真实两种心,以三业赞叹为真实心,以身业专礼阿弥陀佛,以口业专称阿弥陀佛,以意业专信阿弥陀佛。深心即深信之心,不起怀疑,深信自身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流转生死,没有出离的机会和条件。又深信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生摄受众生,乘佛愿力,定能往生。回向发愿心,以其所修的善根都回入生死之中,教化众生,愿与众生一起往生。 五念即是三心的不同表达,一是身业礼拜,二是口业赞叹,三是意业忆念观察,四是作愿,五是回向。这和昙鸾的往还二向是一致的。这五念门中,第四是门是愿门,余四是行门,是为行愿具足。 善导又以四修法来加策三心、五念之行。四修分别是恭敬修(恭敬、礼拜彼佛)、无余修(专称念佛名,专观想佛,专礼拜佛,专赞叹佛,专念诵佛)、无间修(不间断地修行,不以其他事情来干扰这种修行)和长时修(以毕生为修行之期)。 善导又把修行方法分的正行和杂行两种。正行是依净土经论而修行,包括五种,即念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一心专读诵此《观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即指依报和正报)庄严;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若赞叹、供养,即一心赞叹、供养。是名为正。”(《观无量寿佛经疏》卷四)正行中又分为正业和助业两种,念佛是正业,“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同上)。其余四者是助业。除此这正、助的正行之外,其余各种善行,都称杂行。这正杂二行,善导是与定、散二门相配合的,正行与定门的十三观相应,杂行与散门的三观相应。 可以看出,在善导强调的修行方法中,念佛一门是最被推崇的。在昙鸾,以观想念佛和称名念佛并行,偏重于观想。道绰专弘称名念佛,善导也特重称名念佛。曾有人问善导:“何故不令作观,直遣专称名字?”善导回答说:“乃由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飚神飞,观难成就也。是由大圣悲悯,直劝专称名字。”(《往生礼赞偈》)这也是根据众生的下浅根机这一实际状况而确定的方法。那么为什么又只念西方阿弥陀佛名号呢?善导说,这是因为阿弥陀佛发过大愿,他的光明名号能摄化十方,所以众生只要念佛,就容易往生,并不是说念别的佛号不能除去迷障。这也明确说明了,称名念佛一门是易行道,是综合了昙鸾的易行道和道绰的净土门。 在心佛关系上,善导分析了两个命题,是心作佛和是心是佛。自心追求外在的佛,是自心作佛,“依自信心缘相如作也”(《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三)。心只要想到佛,佛就会以其无碍智而知道众生的心愿,就会来入众生心中。这是说,佛是在众生心外的。又讲是心是佛,虽然佛在心外,但离却了自心,却不能使佛进入自心,因此可以说,“离此心外更无异佛者也”(同上)。这就有了是心是佛,好像与禅宗的看法想相似了,但并不是禅宗那种意思。 在判教观上,道绰是以圣道门和净土门判摄的,善导以二藏判摄,二藏为声闻藏和菩萨藏。净土一门是“菩萨藏收,顿教摄”(《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一)。 善导的弟子,以怀感为最着名,还有怀恽、贞固、净业等人也较知名,从善导习念佛法门的人则很多,《净土往生传》卷中载,由于善道的弘传,使“京师至于左右列郡,念经佛者踵迹而是”。 善导使自昙鸾、道绰以来的净土思想和修行方法系统化,进一步付诸施行,实际创立了净土一宗。此宗和禅宗,后来就成为汉地佛教中影响最大的两大派别,而净土宗更代表了佛教的世俗化的方面。善导的《观无量寿佛经疏》传到日本,善导本人也被尊为日本净土宗和净土真宗的祖师之一。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