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时意趣本义探源——别时意趣与净土教


2015/5/23    热度:1022   

2010年8月17日 

    别时意趣,作为佛陀方便说法的四种意趣之一,其与净土教之间的论争,已经有千余年的历史。理清二者之间的内容与关系,不仅可以使我们全面了解别时意趣的本义,而且更有助于正确认识净土教思想。

那么,什么是别时意趣?别时意趣的本义到底是什么?就成为最基本,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问题。

一、意趣与四种意趣

(1)意趣

意趣,简称为意,指佛陀说法所别有之言外之意。世亲《摄大乘论释》(陈本)卷六:“如来心先缘此事,后为他说,故名为意。”《摄大乘论释论》(隋本)卷五:“若世尊心有所在而说者为意。”《摄大乘论释》(唐本)卷五:“谓佛世尊,先缘此事,后为他说,是名意趣。”无性《摄大乘论释》卷五:“远观于他,欲作摄受,名为意趣。”

可见,佛陀以意趣说法,意在方便摄化众生。正如日良算《唯识论同学钞》卷十所云:“圣教多带意趣,为令众生生胜欣心。”

(2)四种意趣

佛陀在方便说法时,有四种意趣,即:平等意趣、别时意趣、别义意趣、补特伽罗意乐意趣。别时意趣即为其中之一,内典中多简称为“别时意”。

此说肇始于无著菩萨,其称依此四种意趣,可决定明了一切佛意。《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六〈决择分中法品〉第二:“由此意趣,故方广分中,一切如来所有意趣应随决了。”《摄大乘论》(北魏本)卷上:“然有四种意趣故,及有四种密语渐次,一切佛语随顺解释应知。”《摄大乘论》(陈本)卷中:“复次有四意、四依,一切佛世尊教应随决了。”《摄大乘论本》(唐本)卷中:“复有四种意趣、四种秘密,一切佛言应随决了。”无著更在《大乘庄严经论》中说偈曰:“平等及别义,别时及别欲,依此四种意,诸佛说应知。”又日基辨《大乘法苑义林章师子频伸钞》卷十四:“随四意趣以说诸法,以四种义等者,以能贯穿四故义名为经也。”足见四种意趣在佛法中的重要性。

二、别时意趣之基本概念

别时意趣,又作时节意趣、别时远意[1]。对于其基本概念的探讨,将从本论和论释两个方面进行。

1、本论

本论者,无著菩萨所造之论也。四种意趣,其于《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大乘庄严经论》、《摄大乘论》皆有说之。《摄大乘论》有三种汉译本,即北魏佛陀扇多译本、陈真谛译本、唐玄奘译本,以后两种译本最为流行。

现将诸论有关别时意趣文句,录出如下:

(1)唐代波罗颇蜜多罗译《大乘庄严经论》卷六:“别时意者,如佛说:‘若人愿见阿弥陀佛,一切皆得往生。’”

(2)北魏佛陀扇多译本《摄大乘论》卷上:“时节意趣,所谓若称多宝如来名者,即定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无量寿经》说:‘若有众生,愿取无量寿世界,即生尔。’”

(3)陈真谛译本《摄大乘论》卷中:“别时意,譬如有说:‘若人诵持多宝佛名,决定于无上菩提不更退堕。’复有说言:‘由唯发愿于安乐佛土,得往彼受生。’”

(4)唐玄奘译《摄大乘论本》卷中云:“别时意趣,谓如说言:‘若诵多宝如来名者,便于无上正等菩提已得决定。’又如说言:‘由唯发愿,便得往生极乐世界。’”

从上面所引文献本身来看,有如下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1)无著菩萨对别时意趣概念的解释,不是采用从正面抽象下定义的方式,而是间接举了两个例子进行说明。

(2)无著菩萨一共举了“念佛名得不退”、“发愿往生净土”(后简作“念佛”与“发愿”事)两个例释来解说别时意趣,而《大乘庄严经论》只有后者。

(3)通观诸论本,于“念佛”事,《摄大乘论》的三个译本均强调一个“定”字,即念多宝佛名决定得不退转;而于“发愿”事则略有差别。《大乘庄严经论》强调“一切皆生”;《摄大乘论》佛陀扇多译本强调一个“即”字,即“即生性”;而真谛、玄奘译本强调一个“唯”字,即“由唯发愿而得往生”。

为便于比对,列表如下(见表一):

2、论释

论释者,释无著菩萨所造之论也。其有三家,即世亲菩萨所造《摄大乘论释》、无性菩萨所造《摄大乘论释》、安慧菩萨所造《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其中,世亲菩萨所造《摄大乘论释》有三种汉译本,即陈真谛译本、隋达摩笈多共行矩等译本、唐玄奘译本。下面分别解说。

(1)世亲菩萨论释

《摄大乘论释》(陈本)卷六:“是懒惰善根,以诵持多宝佛名,为进上品功德。佛意为显上品功德,于浅行中,欲令舍懒惰、勤修道;不由唯诵佛名,即不退堕决定得无上菩提。譬如由一金钱营觅得千金钱,非一日得千,由别时得千。如来意亦尔,此一金钱为千金钱因;诵持佛名亦尔,为不退堕菩提因。”

《摄大乘论释论》(隋本)卷五:“别时意者,此意非唯称佛名,决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言以一金钱得千金钱,岂一日得耶?此意在别时得。故以彼一金钱,得千金钱,因故如是。如是唯发愿得生极乐世界,意亦如是。”

《摄大乘论释》(唐本)卷五:“此中意趣,显诵多宝如来名,因是升进因,非唯诵名,便于无上正等菩提已得决定。如有说言由一金钱得千金钱,岂于一日,意在别时。由一金钱是得千因,故作此说。此亦如是,由唯发愿便得往生极乐世界,当知亦尔。”

世亲菩萨论释的三个译本,于“念佛”事均强调非“唯”诵佛名而得不退;于“发愿”事,真谛译本无,其余两个译本均强调“由唯发愿”而得往生。可见,世亲菩萨于“念佛”事的强调重点,已由“决定不退”转移到“非唯念佛”上来了。

(2)无性菩萨论释

《摄大乘论释》卷五:“若诵多宝如来名者便得决定,由唯发愿便得往生极乐世界,此意长养先时善根,如世间说但由一钱而得于千。”

无性菩萨论释,基本保持并延续了《摄大乘论》真谛、玄奘译本中的观点。

(3)安慧菩萨论释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二:“别时意趣者,如说若有愿生极乐世界皆得往生;若暂得闻无垢月光如来名者,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决不退转。如是等言,意在别时故。”

安慧菩萨论释,于“发愿”事,与《大乘庄严经论》同;于“念佛”事,亦强调“决不退转”,与无著菩萨同,只是所举例释不为“念多宝佛名”,而为“暂闻无垢月光如来名”。

为便于比对,列表如下(见表二):

之所以研究三位菩萨的论释,是因为他们所处的年代去无著菩萨不远,尤其世亲菩萨更为无著菩萨之弟。可以说他们所造论释的价值,一点不亚于无著菩萨本论,而且后世引发的有关别时意趣的诸多论争,大多以论释中的内容为主要依据。

三、“一钱千钱”喻与所对治

除了上述对本论和论释的分析外,要对别时意趣本义有一个准确的把握,还要对论释中的两个问题进行一下单独讨论。

1、“一钱千钱”喻

世亲菩萨与无性菩萨在论释中,针对无著菩萨的两个例释,都举了“以一钱赚取千钱”的譬喻来作进一步的阐发。如何理解这一譬喻?这一譬喻到底说明了什么问题呢?从上面的引文中,不难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1)时间上的差异

由一块钱挣到一千块钱,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念多宝佛名得不退、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也是一样,不是一念佛、一发愿就可以获得不退或往生,而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可能为一刻、或为一生、或者多生。

(2)条件上的差异

这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理解。

①如果没有其它条件,如勤奋工作等,光有一块钱的本钱,也是不能够达到赚取一千块钱的目的的。所以,要获得决定不退,不仅仅依靠念佛;要往生极乐世界,也不仅仅只靠发愿。

②当然,光有勤奋工作等条件,没有一块钱的本钱,也是不能达到赚取一千块钱的目的的。所以,要获得决定不退,不念佛名是不行的;要往生极乐世界,不发愿也是不行的。

2、所对治

佛陀采取别时意趣说法的目的是什么?换句话说,就是别时意趣到底有什么具体功用呢?

世亲《摄大乘论释》(唐本)卷五:“别时意趣者,谓此意趣,令懒惰者,由彼彼因,于彼彼法,精勤修习;彼彼善根,皆得增长。”《摄大乘论释》(陈本)卷六:“若有众生,由懒惰障,不乐勤修行,如来以方便说。由此道理,于如来正法中,能勤修行,方便说者。”“是懒惰善根,以诵持多宝佛名,为进上品功德。佛意为显上品功德,于浅行中,欲令舍懒惰、勤修道。”无性《摄大乘论释》卷五:“别时意趣者,谓观懈怠不能于法精勤学者,故说是言。”

除了二位菩萨在其各自的《摄大乘论释》中阐述了此观点,后世亦多引发。《金刚经疏》:“立别时意,破懈怠障。有人闻长时起行方生净土,闻此即生懈怠,为破此障,故言□□□生不退也。”唐窥基《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七:“为除懈怠、不修善者,令其念佛。”又《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卷上:“对懈怠作如是言:若有愿生极乐世界,皆得往生。”

唐法藏还将别时意趣所对治的懈怠,具体归为“倒修懈怠”。《华严经探玄记》卷四〈明难品〉云:“倒修懈怠喻,是人闻说书持经卷,便证解脱,以不知别时意故,久而不得,便生懈怠。”

更有甚者,将“对治懈怠障”作为别时意趣的设教根源。日显意《净土宗要集》卷中:“《摄论》所立别时意,约何义门耶?答:上品功德,显浅行中,引懒堕机,名别时意。”《净土疑端》卷一:“别时意教设根源,懒堕根机诱引义也。此机佛法悕望心有而懈怠故修行倦也,为之唯愿往生说也。”

虽然无著菩萨在论中解说别时意趣时,没有涉及此义,但其在《大乘庄严经论》中解说八种障时,有明确的表述。《大乘庄严经论》卷六:“为对治懈怠障故,大乘经说:若有众生愿生安乐国土,一切当得往生;称念无垢月光佛名,决定当得作佛。”可见,世亲、无性二位菩萨所作论释,还是秉承无著菩萨本意的,并非主观臆造。

总之,佛陀别时意趣说法,是为了对治众生懒惰和懈怠的障碍。还就无著菩萨二例释为例,如果说,要获得决定不退或往生极乐世界,需要经历很长时间,并且具足各种行持,有一部分众生就会因畏难情绪而心生退怯,不去修行。那么佛就先说诸多行持中之一种,如念佛或发愿,然后淡去时间因素不谈,以此方便说法摄受这一部分众生。

四、别时意趣本义

通过上述对“二例一喻”及所对治的讨论,就别时意趣的本义,可以从别时性和方便说两个方面予以界定。

1、别时性

此就别时意趣之“别时”而说,即强调在时间上的差异性。唐智俨《华严五十要问答》初卷:“别时意,义在别时故。”既在别时,即非同时。

可以说,此为别时意趣最为直接,也是最“顾名思义”的本义。

2、方便说

此就别时意趣之“意趣”而说。前面已经谈过,意趣就是指佛陀的方便说法,佛陀方便说法的四种意趣,只是在内容和对治上有所不同而已。既为方便说,即非决定说。

3、阐发

在这里,还要简单讨论几个看似与本文主线有些脱离的问题。

(1)无著菩萨所举的两个例释,在形式上恰与净土教所宣传的行持方法相合。

(2)无著菩萨所举“念佛”事,为称名念佛,但念的是多宝佛,不是阿弥陀佛;且念佛名是获得不退,而不是往生净土。

(3)无著菩萨所举“发愿”事,为发愿往生净土,而不是念佛往生净土。

列出上面三个问题,是为以后系统理清别时意趣与净土教的论争,作一点铺垫性的工作。别时意趣,之所以成为佛教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和思想,其价值就体现在与净土教的论争上,而二者论争的焦点就集中在别时意趣的两个本义上。在此,可以就这一问题,先行作一个小小的分析和总结。

(1)净土教所宣扬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往生净土”法门是决定说;而别时意趣恰恰强调的是“方便说”。

(2)净土教所宣扬的另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往生净土”在时间上的“即生性”;而别时意趣恰恰强调的是“别时性”。

这两点成为贯穿后世别时意趣与净土教论争的两大主线。当然在诸多论争中,也有脱离这两条主线的,但随着对此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可以看出这些脱离主线的论争,大都混杂了无著菩萨的本论。

综合上述各项内容,列一简表如下(见表三):

五、考据与异说

1、考据

(1)无著菩萨为何要举两个例释来说明别时意趣?其在《大乘庄严经论》中只有“发愿”事,而无“念佛”事;而世亲菩萨《摄大乘论释》(陈本)只有“念佛”事,而无“发愿”事,这两个例释之间,是否有一个孰重孰轻的问题呢?

①就第一问,其举两个例释,一表圣道门,一表净土门。

日显意《净土疑端》卷一:“此故别时意中举二种经文:念佛成佛文,圣道门中别时意教也;唯愿往生文,净土门中别时意教也。”

②就第二问,要从本论和会通两个角度来回答。

日显意《净土宗要集》卷中:“成佛、往生二种别时意中,以何为本耶?答:此问为问本论意耶?为问玄义会通意耶?若问本论意者,彼总显了一切佛教,故不足论以何为本。若问玄义会通意者,会通往生别时为本。为成此一会通义,故先述成佛别时意耳。”

(2)念多宝佛名得决定不退,此说何来?

无著菩萨所举“念佛”事中的多宝佛,东方、南方各有一尊。

①东方多宝佛

《法华经·宝塔品》云:“尔时佛告大乐说菩萨,此宝塔中有如来全身,乃往过去东方无量千万亿阿僧只世界,国名宝净。彼中有佛,号曰多宝。其佛本行菩萨道时,作大誓愿:‘若我成佛灭度之后,于十方国土有说《法华经》处,我之塔庙,为听是经故,踊现其前,为作证明。”

《萨昙分陀利经》中又云此佛“字抱休罗兰,汉言大宝”。

而闻此佛名号,可获两种福报。

A、财宝具足

《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焰口轨仪经》:“南无多宝如来,诸佛子等,若闻多宝如来名号,能令汝等具足财宝,称意所须受用无尽。”

《瑜伽集要焰口施食仪》:“诸佛子等,若闻多宝如来名号,能令汝等具足财宝,称意所须受用无尽。”

日静然《行林抄》卷八一:“已闻多宝如来名故,能令佛子具足法财,受用无量。”

B、破除饿鬼

《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由称多宝如来名号加持故,能破一切诸鬼,多生已来悭吝恶业,即得福德圆满。”

辽道《显密圆通成佛心要》卷下:“然后称四如来名号,南无多宝如来,能除饿鬼悭吝业,得福德圆满。”

然皆不见“念此佛名可得决定不退”之说。

②南方多宝佛

《佛说称扬诸佛功德经》卷中:“复次舍利弗,南方去此月光世界度三万佛刹,有世界名天自在,其国有佛号曰多宝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曰众佑度人无量。舍利弗,其佛世尊何故名曰为多宝乎?本游菩萨径路之时,有不可计声闻之众悉来从其启受经法,异口同音,共作是言:‘斯之正士,乃能有此深妙法宝,因号名曰为多宝也。’若族姓子、族姓女,其有得闻斯佛名者,欢喜信乐,长跪叉手,三反称言:‘我今礼多宝如来至真等正觉。’其人所生在诸佛刹,心常解了一切诸法。所以者何?斯佛世尊为菩萨时,发是誓愿。如此人者,自成法宝,以宝为徒从。”

综观二说,闻南方多宝佛名,“可生诸佛刹土,心常解了一切诸法”,更合无著菩萨旨趣。

(3)《无量寿经》具体何指?

无著菩萨所举“发愿”事,除北魏佛陀扇多译本外,皆未名出处。那佛陀扇多译本所云之《无量寿经》,到底何指?现有三说。

①即指一部净土经典,但无法确定是哪一部经。

无著菩萨所举“发愿”事,肯定为净土思想之范畴,《无量寿经》也就必然为净土类经典。但是“净土三经”之经名,皆有“无量寿经”四字[2],且其所引之文也非经之原文,无从查对,故无法确定具体所指,只好存疑。

日显意《净土宗要集》卷中:“又纵论主言《无量寿经》,于三经中未知是何。有人虽云指《阿弥陀经》已今当愿文,此亦难依。异译经云如说行故,故旦应言难知而已。”

②不具体指一部经书,乃一泛称。

此说谓无著菩萨所举“发愿”事,乃是涉及有关阿弥陀佛之极乐世界之经文,故“无量寿经”是指有关于无量寿佛及佛土的经文,而非具指一部《无量寿经》。再有,无著菩萨所举例释,乃是净土教认为之反例,故净土经典中更不会有讲说别时意趣的内容。

日良忠《观经玄义分传通记》卷五:“问:‘后魏论云:如《无量寿经》说:若有众生愿取无量寿世界即生尔。论文既指所依经名,而言《无量寿经》,明知以此《观经》下品下生属别时意。’答:‘梵本广博,何必《观经》。只是经中说彼佛土,故应名曰《无量寿经》。如此经典未来秦地,设来此土,净土经中不可交说别时意语。故三经中,不说唯愿往生。信知说别时经,更非正说净土往生。’”

③认为《无量寿经》为后人润文增添。

日显意《净土宗要集》卷中:“真谛《摄论》不指经名,扇多《摄论》虽言《无量寿经》,恐是译者私加言欤。”

日显意《净土疑端》卷一:“何经说云事,可言难量也。其故今所引论文,不指经名故也。但至扇多论,论文既有异说,是则难量其润色也。不知彼论文,后人增加,非论主无著言欤。仍天亲(旧译)《摄论》、世亲(初译)《摄论》同不指经名,无性《摄论》《无量寿经》云,是见受扇多所传论本。”案其说略有误差,无性菩萨未译《摄论》,只译有《摄论释》。然其所译《摄论释》中,并无《无量寿经》之言,可参见前面引文。

(4)称、诵、颂皆与念同。

日良忠《观经玄义分传通记》卷六云:“称多宝者,上云‘念’多宝,今云‘称’多宝。‘念’即是‘称’,故梁、唐二论及《庄严论》八同云‘诵持’。魏论云‘称’,《庄严论》六云‘称念’,故知‘称’即‘念’也。”

照此说,唐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二五作“若但‘颂’多宝如来名者”,岂不“颂”又与“念”同。

此咬文嚼字之论,乃净土门人为彰显“念佛”而作。虽为无益之举,但也算一说,故存之。

2、异说

(1)闻宝髻佛名而得不退

唐法成《大乘稻芉经随听疏》云:“别时意趣者,如经:若有善男子闻宝髻佛名者,即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

何为宝髻?日圆珍《菩提场经略义释》卷一:“宝髻者,《净名》云:‘金髻’。金者,即是净菩提心实相慧宝;髻者,即是权智也。以此二智之宝,庄严法身之首,故曰宝髻。又诸宝中,金是第一,故宝与金其义一也。以是智宝,利乐有情,故《法华》云:有大功者,解髻明珠与之等。”

就宝髻佛本身,今有三说:

①为过去佛名,梵名勒那翅奢,其世界名作妙慧。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九〈除病品〉:“过去无量不可思议阿僧企耶劫,尔时有佛出现于世,名曰宝髻如来应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一字寄特佛顶经》卷上〈曼荼罗仪轨品〉:“世尊,我曾忆念超恒河沙数劫,当彼时有佛,名宝髻如来应供正遍知,世界名妙慧。”日明觉《悉昙要诀》卷一、卷三:“《金光明经》云:勒那翅奢,翻梵语,译云宝髻。”

②即宝顶佛,梵云罽那尸弃佛。

此佛为释迦牟尼佛于过去世修菩萨行时,于最初阿僧只劫满时所供奉之佛。宋法云《翻译名义集》卷一:“罽那尸弃,名出《俱舍》。《大论》则名刺那尸弃,此云宝髻,亦云宝顶。吾佛世尊初僧只满时值此佛,与七佛中第二尸弃隔二僧只。先达谓同,故今辩异。”

日昙寂《大日经住心品疏私记》卷八:“从过去释迦文佛到罽那尸弃佛,此云宝髻佛。”日凝然《五教章通路记》卷四一:“言宝顶佛者,梵云罽那尸弃佛,此云宝顶,新云宝髻。”日凤潭《华严一乘教分记辅宗匡真钞》卷八:“宝顶佛即尸弃佛也,新云宝髻。”日审乘《华严五教章问答抄》下:“经初只满宝顶佛者,《俱舍》宝髻佛也。故折云:宝顶即尸弃佛也,亦云宝髻。”

③即与多佛同一。

日胜贤《秘钞》卷一:“私云:宝髻、尸弃、宝胜、宝掌、宝生、布施波罗蜜佛、多宝皆同尊也。各有证据,故宝髻如来陀罗尼之奥者宝生真言也。”日赖瑜《秘钞问答》卷一:“问:‘宝生与多宝同异如何?’答:‘或云一体。’问:‘多宝,东方宝净世界佛也。宝生南方,相违如何?’答:‘或云:宝生、多宝、宝髻一佛异名也。但东南相违者,东南俱宝义,东方净菩提心如意宝,是故东佛云宝幢陀佛。发心即到,故万德大圆镜中有之。秘本里云:私云宝髻、尸弃、宝胜、宝掌、宝生、布施波罗蜜佛、多宝皆同尊也,各有证据,故宝髻如来陀罗尼之奥去宝生真言也。”

然今可考者,只有“闻名升天”,并无“闻名不退”之说。《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九〈长者子流水品〉:“又经中说,若有众生临命终时,得闻宝髻如来名者,即生天上。”“南谟过去宝髻如来应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此佛往昔修菩萨行时,作是誓愿:于十方界所有众生,临命终时闻我名者,命终之后,得生三十三天。”“复称宝髻如来名号,以是因缘,能令我等得生此天。”

(2)闻无垢月光佛名得不退。

安慧菩萨《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二:“别时意趣者,如说若有愿生极乐世界皆得往生;若暂得闻无垢月光如来名者,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决不退转。如是等言,意在别时故。”与《摄论》“念多宝佛名”相异。窥基亦从之,其《妙法莲华经玄赞》卷七〈化城喻品〉:“别时意趣,愿生极乐皆得往生,闻无垢月光佛名定于菩提得不退转。”

案此说当依无著菩萨本论而出,《大乘庄严经论》卷六:“为对治懈怠障,故大乘经说:若有众生愿生安乐国土,一切当得往生;称念无垢月光佛名,决定当得作佛。”

[注 释]

[1]释道宣《释门归敬仪》上卷〈引教征事篇〉第六:“故论云:若有诵持多宝佛名,得生净土者,别时远意。”

[2]净土三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又名《小无量寿经》)。

 

五明学佛网 净土宗 净土法脉净土经论净土圣贤早晚课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