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十疑论白话浅译


2015/5/23    热度:205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法宣法师白话译

灵峰蕅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第四

净土十疑论序

第一疑

第二疑

第三疑

第四疑

第五疑

第六疑

第七疑

第八疑

第九疑

第十疑

净土十疑论后序

附录:(一)唐五台山竹林寺法照传

附录:(二)唐洛阳罔极寺慧日传

附录:(三)宗赜禅师莲华胜会录文

附录:(四)大智律师净业礼忏仪序

灵峰蕅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第四

成时述曰:标列净土十要的次第时,以世尊言教之经典居于最初,以修行之经典列居于第二、第三,皆是遵循经典以宣明修行之道也。若是着作论述疏通经典,以阐扬宣示净土法门者,则应当以天台山智者大师的《净土十疑论》,奉为最首要之准则。其义理有三:一者,智者大师乃是释迦世尊应化之后身,其人即是释迦大圣故。二者、陈朝隋朝之时代,接续于慧远祖师之后,时间亦在其他论着之先的缘故。三者、此十个问答,统摄净土宗的一切疑问,乃是振兴菩提大道之纲领,对于断除疑惑生起信心,其功效最为巨大故。虽然在智者大师之后,世间的种种异说邪见,在智者大师所在的像法时期尚未生起,因此《十疑论》中的破斥邪见、建立正法之事,未能全部相应对治于末法时期邪伪怪僻之病。然而因为《净土十疑论》的网宗所披化之故,又有什么疑问而不被遣除呢?是故其次第在教经、行经之后,而列于论部的最前首。

净土十疑论序

宋无为子杨杰述 

贪爱不重,不降生于娑婆世界;心念不一,不往生于极乐国土。娑婆世界,乃是污秽的国土也;极乐世界,乃是清净的国土也。娑婆世界众生之寿命有其限量;彼极乐国土众生之寿命则无量矣。娑婆世界备受诸苦,彼极乐国土则安乐适意而无有众苦矣。娑婆世界的众生,随着业力而轮转六道、生死无穷;彼极乐国土只要一旦往生,则永远证得无生法忍。若是发愿想要广度众生,则能于十方世界任意自在行菩萨道,不再为诸业障所束缚矣。娑婆与极乐其污秽与清净,寿命的限量,苦乐的受用境界,生死与自在,有如是种种的差别不同,而众生却冥然愚痴全然不知,这难道可不令人悲哀吗?

阿弥陀佛,乃是极乐净土接引摄受教化众生之主也;释迦如来,乃是指导众生求生净土之导师也。观世音、大势至,乃是帮助阿弥陀佛宣扬教化者也。是以释迦如来一代之教典,处处叮咛劝导众生往生净土也。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乘着大悲愿力之船,泛行于众生生死的大海当中,不执着于此岸,不滞留于彼岸,不止住于生死中流之内,唯以救济度脱一切众生为佛事。是故《阿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听闻他人说有阿弥陀佛,而能执持称念其名号,若经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菩萨圣众,现在其人之前,是人命终之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极乐国土。又《无量寿经》云:十方世界之众生,听闻到我的名号,思惟忆念我极乐国土,并且培植种种福德善根,以至诚心回向发愿,欲得往生我之国土,如果不能如愿而圆满成就者,我即不取无上正等正觉。所以释迦世尊只桓精舍的无常院之中,皆令病者面向西方,作往生西方净土之想,这实在是因为阿弥陀佛的相好光明,遍照于十方法界一切的念佛众生,摄受加持而不舍离。以其阿弥陀佛之圣尊及众生之凡俗,体性本来同一法身,如今众生与佛陀机感相应故众生见佛。因为众生乃是诸佛心内之众生,故凡夫尘尘即是极乐世界;净土即是众生心中之净土,故众生念念即是阿弥陀佛。

我以此道理观之:有智慧的人容易往生,因为能断除疑惑的缘故。有禅定者容易往生,因为心中不散乱的缘故。持戒的人容易往生,以其远离染污的缘故。有布施心者容易往生,因为他没有我所有之执着故。忍辱的人容易往生,因为其心中不嗔恚的缘故。精进的人容易往生,因为不退转的缘故。不执着造善、不造恶业的人容易往生,以其心念能够专一的缘故。诸般恶业己经造作、并且业报已经现前的人容易往生,因为有真实惭愧、恐惧心的缘故。而那些虽然有造作众善的人,若是没有真诚的信心、没有深心、没有回向发愿心者,则不得上品上生矣!

噫!阿弥陀佛的名号非常容易执持,西方极乐净土也很容易往生。众生如果不能执持名号,不愿往生净土,佛陀又能对众生如何呢?造恶业的人,堕入于受苦之恶道;而称念阿弥陀佛者,便能往生极乐世界,此二者皆是释迦牟尼佛所言也。然而世间人只担忧堕落于地狱,而却怀疑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此不是很令人疑惑吗?东晋慧远法师与当时的高贤士人刘遗民等,结白莲社于庐山,实在是因为专一真诚的想求生极乐世界。其后经过七百年以至今日,僧俗二众修持念佛法门,而获得感应者非常多,这些都可见于往生净土的传记,极乐净土岂是虚妄不实的呢?

然而赞翼辅助阿弥陀佛净土法门的言教观行者,其书籍堆积如山,唯有天台山智者大师的《净土十疑论》,最为殊胜超卓。其中援引圣人之言教,开显决断种种疑惑,这就犹如万年的闇室,日光一照顿时明亮而尚有余光。千里之遥的水路途程,只要具足舟船则不必劳苦而自然到达。如果不是法藏比丘阿弥陀佛之应化后身,则不能达到如是之境界。杨杰我最近在京城之下,如愿以偿而得到此书,自己阅读并献示于所知的亲友,人人无不生起求生净土的信心,自从我遭逢严酷之刑罚之后,感触体悟更加深刻,心中想要广大其流传,因此为之作序引言。

净土十疑论白话浅译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五浊佛子法宣浅译 

◎第一疑

问:诸佛菩萨以大悲拔苦为业,若欲救度六道众生,只应发愿投生于三界之内,于五浊恶世三途之中,救拔苦难的众生。因何却求生西方净土,自己安乐其生活,舍离六道众生,如此则是无大慈悲心,专为自己之利益,障碍成佛的菩提道。

答:菩萨有二种。一者,久远劫来修行菩萨道、已经证得无生忍者,实在应当受此指责。二者,尚未证得无生忍以下的菩萨,以及初发菩提心的凡夫。凡夫及初修行的菩萨,一定必须常常不离于佛,等到其忍力能够成就,方可堪能居处于三界生死之内,于五浊恶世之中,救度苦难的众生。是故《大智度论》云:具足烦恼束缚的凡夫,虽然有大悲心,发愿要生于浊恶之世,以救拔苦难众生者,如此者并无利益好处。何以故?浊恶的世界,烦恼境界势力强大,自己没有智慧忍力,心念随着外境而转,受音声色尘所束缚,自己尚且堕落于三途之中,焉能救度众生?假令能够得生于人道之中,但是佛法中圣道是很难成就的。或者因为往世布施持戒、积德修福,而得生于人道之中,因修福而得作国王大臣,财富权贵威势自在,纵使能够遇到善知识开示佛法,也不肯相信受用。贪恋世间迷于六尘,享用欲乐放逸无度,广造种种众多罪业,乘此一生所造的恶业,一旦入于三途之中,便要经历无量时劫。纵使将来从地狱出来,还要再受贫贱之身,若是不能逢遇善知识,又将堕于地狱之中。如此于三界六道中轮回,以至于今日,凡夫之士人人皆是如此,此者名为难行道也。是故《维摩诘经》云:自己的疾苦不能救拔,焉能救拔诸人之疾苦呢?

又《大智度论》云:譬如有两个人,此二人各有亲人眷属被水所沉溺,其中一人因为情况危急而心中紧张,直接进入水中救人。因为没有其他方便借助之力的缘故,自己与亲眷、彼此皆没入水中。另外一个人有方便善巧,前往他处取得船筏,乘着船筏而前往救拔接引之,因此与其亲眷悉得脱离大水沉溺之灾难,初发心的菩萨也是如此。依于如是之道理,未得无生忍力的菩萨,不能急于救度苦难的众生。为此之故,必须常常亲近于佛,证得无生忍之后,方能救度众生,就如同得到船筏的人一样。

另外《大智度论》又云:就譬如婴儿,不得离开母亲的保护,若是离开母亲,或者堕入土坑水井之中,或是渴死、或无母乳而饿死。又如同幼弱的雏鸟,翅膀羽毛尚未长成,只得依于树木跳跃于枝头之上,不能长远高飞而去。等到羽翼翅膀圆满成就之后,方能飞行于虚空之间,自在来去无有障碍。凡夫众生无有道力,唯得专念阿弥陀佛,使其成就三昧。以其净业成就之故,临命终时收敛妄念、一心正念而往生,此则决定毫无疑惑。往生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证得无生忍之后,重新回到三界之内,乘着无生忍之般若船,救度苦难之众生,广泛施行佛法事业,皆得任意而自在。是故《大智度论》云:想要游戏自在于地狱门的修行者,应先往生彼国得无生忍之后,重新回入生死国土之中,教化地狱门内受苦的众生。以是因缘,是故应当求生净土。期愿你能认识其教理。是故《十住婆沙论》称求生净土者为‘易行道’也。

◎第二疑

问:一切诸法体性空寂,本来无生,平等寂灭。如今却舍此世界求生彼国,往生西方阿弥陀佛的净土,这样岂不是违背于无生的道理吗?又佛经中云:‘若是想要求得净土者,应当先清净其心,心清净故,即是佛土清净。’此又要如何贯通呢?

答:解释有两种意义,一者总答,二者别答。总答者:你如果说求生西方阿弥陀佛的净土,则是舍此世界求彼国土,不合乎于佛法无生之理的话。那么你执着要住于此娑婆秽土、而不求生西方净土,则是舍离彼国执着此土,如此还是有毛病过失,不合乎于佛法无生之理。如果你又转计说:‘我也不求生于彼国,也不求生于此土。’如是则是断灭见。故《金刚般若经》云:‘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说诸法断灭相。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二别答者:所谓的不生不灭者,是指某事物在生成的缘起当中,乃是诸法和合的因缘而生,并无固定恒常的自性可坚守而不变,因此求其生起之体性,也是不可得。此所谓生起之事物生起时,并非从何处而来,是故名为不生。所谓的不灭者,是指诸法因缘分离散坏之时,也没有固定恒常的自体可坚守而不变,而自己称言我已分散坏灭。此事物分散坏灭之时,并非离开而去向何处,是故名为不灭。因此并不是说在因缘生起之外,另外别有一个不生不灭。也不是说不求生西方净土,才叫作无生。为此之故,《中论》的偈颂云:‘在因缘所生的诸法当中,认为有我有实体的说法即是虚妄空寂的,亦可说是假名而说其存有,此也即是中道实相之义。’又云:‘诸法不是由自体生起,亦不是由他体生起,不是自他共生,也不是无因而生,是故知道一切法无生。’

又《维摩诘经》云:‘虽然了知诸佛国土、以及一切众生来本空寂,然而却常常以大悲心修造清净国土,以教化种种的众生。’又云:‘譬如有人想要建造设立宫殿屋室,若是依于空旷之地,则能随意无碍地建造。若是想要依于虚空而设立,终究是不能成功的。’诸佛开示佛法时,常常依着真俗二谛,在不破坏世俗假名的状况下,而来说明诸法的真实相。有智慧的人心中炽然欲求往生西方净土,而同时通达所谓的“生”其体性乃是不可得,如是即是真正的无生。此即是所谓的心清净故,即是佛土清净。愚痴的人被因缘生灭所束缚,听到“生”即当作真实有生来理解,听闻“无生”即当作真正有无生来理解。不知“生”之当体即是“无生”,“无生”之当体即不离“生”。由于不能通达此种道理,横执妄见而互相是非,因而嗔怒他人求生净土,这个误会实在太大了!如此则是诽谤正法的罪人,邪知邪见之外道也。

◎第三疑

问:十方诸佛所有一切的清净国土,其诸法实性平等无异,利益功德也是平等。修行者应当普遍忆念诸佛的一切功德,生于十方一切的净土。如今乃教人偏偏求生一尊阿弥陀佛的净土,与平等的体性互相乖离,又怎么能够往生净土呢?

答:十方一切诸佛的净土,实际上皆是平等无异,但是由于众生的根机钝劣,心中污浊杂乱者较多,若是不专门系缚于专一的心念,专一的境界,三昧恐怕难以成就。专门忆念阿弥陀佛,即是一相三昧,以其心念专一至诚,即得往生彼国。如《随愿往生经》云:普广菩萨问佛曰:‘十方世界悉有净土,世尊您何故偏偏赞扬西方阿弥陀佛的净土,又教人专门忆念彼佛、往生彼国呢?’佛告普广言:‘娑婆世界南阎浮提的众生,心中有很多的污浊杂乱,为此之故偏独赞扬西方阿弥陀佛一佛的净土,使诸众生能够专心于一个境界,如是则比较容易往生净土。若是让他普遍忆念一切诸佛者,所念之佛的境界极为广大,则心念容易散漫不能专一,一相三昧便难以成就,因此之故而不得往生净土。’

此外求见一尊佛的功德,与一切诸佛的功德平等无异,以其皆是具足同一的如来法性之缘故。为此之故,忆念一尊阿弥陀佛,即是忆念一切诸佛;往生于一个净土,即是往生于一切的净土。是故《华严经》云:‘一切诸佛法身之功德,即是一尊佛的法身功德,皆具有同一的心性、同一的智慧,大雄大力、四无所畏,也是同样平等而无差别。’又云:‘譬如清净圆满的明月,普遍地映照在一切的水面上,影像虽然有无量无边之多,而本来的真月则未曾有二。如来的无碍智慧也是如此,不但自己成就无上的正等正觉,又能应化示现于一切刹土,而佛的真实法身则无二无分别。’有智慧的人能够因譬喻而理解,有智之人若能了达一切的月影即是同一的月影,而一个月影即同于一切的月影,因为明月的影像并没有差别为二故。一佛身即是一切诸佛身,一切诸佛即是一佛,以其法身无二无别之故。因此心中炽然忆念一尊阿弥陀佛时,即是忆念一切诸佛也。

◎第四疑

问:同样是念佛求生一尊佛的清净国土,何不在十方的佛土当中,随便忆念一个佛的净土,随即便得往生其国,如何却须偏偏专念阿弥陀佛呢?

答:凡夫之人无有智慧,不敢自己专断而行,应当专门采用佛陀开示的法语,因此而偏独专念阿弥陀佛。云何说是用佛陀开示的法语呢?我释迦牟尼佛大导师一生的说法之中,以及处处的圣言教典,唯独普劝众生专一心志偏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例如《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往生论》等,数十余部的经典、论着等文章,殷勤恳切地指示教授众生,劝导其往生西方净土,为此之故而偏念阿弥陀佛。又阿弥陀佛特别独有大慈大悲四十八愿,于十方世界接引众生往生西方。又《观无量寿佛经》云:‘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放八万四千光明,遍照十方法界的念佛众生,慈悲摄取而不舍离。若有众生忆念彼佛者,众生与佛机感相应,决定得以往生净土。’

又《阿弥陀经》,《大无量寿经》,《鼓音王陀罗尼经》等云:释迦牟尼佛演说经典劝导众生忆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之时,皆有十方如恒河沙数诸佛,舒展其广长舌相,普遍覆盖三千大千世界,真诚证明了一切众生只要忆念阿弥陀佛,乘着阿弥陀佛的大悲本愿功德之力,决定得以往生极乐世界。应当了知阿弥陀佛,与此娑婆世界的众生,特别有因缘。何以能够得知呢?《无量寿经》云:‘到了末法时期佛法将灭之时,特别遗留此经住持于世间一百年,接引有缘的众生,往生彼佛极乐国土。’是故知道阿弥陀佛,与娑婆世界极恶的众生,特别有因缘。其他诸佛的一切净土,虽有的有一部经或两部经简略地劝人往生,但是都不如阿弥陀佛的极乐国土,处处的经文论典当中,皆殷勤恳切一再叮咛,劝导众生往生西方也。

◎第五疑

问:具足烦恼束缚的凡夫众生,恶业罪障深厚浊重,一切烦恼,一丝一毫也未曾断除。而西方极乐净土,乃是超越出离此娑婆世间三界生死之境界,具足烦恼束缚的凡夫众生,如何能够得生彼国呢?

答:修行有两种缘起:一者自力,二者他力。所谓的依靠自力之缘者,凡夫在此世界靠着自己修道的功德,实在是无法得生净土。是故《璎珞经》云:从具足烦恼束缚的凡夫地开始,尚未认识佛法僧三宝,不知道善恶业的因缘及果报,只是最初发起菩提心,以信心为根本,依止安住于佛法之内,以佛戒为本,受持菩萨戒法。如此每一世每一世的色身都能够如此相续不断,持于戒行而不缺犯,如是经过一劫二劫三劫,才来到初发心住的阶位。如是再修行十信十波罗蜜等,无量的行愿,如是相续而无间断,修行满一万大劫,才能够达到第六的正心住,若更精进修行达到第七不退住,即是菩萨种性的阶位。此乃是约自力而修行,然而尚未能往生西方净土。

所谓他力者,若能真诚相信阿弥陀佛具有大悲愿力,摄取十方世界念佛众生而不舍弃。即能发起大菩提心,修行念佛三昧,厌离自己三界轮回不净的色身,起而修行布施持戒,修集福德资粮。于一一的修行当中,皆能回向发愿求生彼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如是乘着阿弥陀佛本愿之功德力,众生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是故《十住婆沙论》云:于此世界修道有两种方式:一者难行道,一者易行道。所谓难行道者,是说在于五浊充满的恶世界中,于无有佛出世时欲求阿鞞跋致不退转位,这是非常困难得到的,其中之困难无量无数如恒河沙之多,若欲说者不可穷尽。简略来说则有五种:一者,邪知邪见的外道也有一些外相的善行,以此而混乱了菩萨的正见正法。二者,此世间有种种无赖恶人,破坏他人修行的殊胜功德。三者、颠倒而说的善恶因果,能破坏修行人的清净梵行。四者、声闻现出自利修行而证果之事,障碍修行者发大慈悲心。五者、修行唯靠自力,没有他力的摄持帮助。譬如跛脚的人步行,一日的时间最多不超过数里之远,而且极为辛劳艰苦,这就是所谓的自力修行也。

所谓易行道者,是指能够信受释迦牟尼佛的法语,是教导我们要专修念佛三昧,并且应当发愿求生西方净土,乘着阿弥陀佛本愿功德力的摄受加持,决定可以往生净土而不怀疑也。就如同人们依靠水路而行,藉着舟船方便之力,是故须臾之间即可到达千里之外,这就是所谓的借助他力的修行也。譬如体能低劣的凡夫,随从于转轮圣王的轮宝,一日一夜的时间即可周行于四天下,此者非是自力所能,乃是转轮圣王之力也。如果说具足烦恼的有漏凡夫不得往生于他佛的净土,那么也可以说有漏的凡夫应当不能见到此世界的佛陀金身了?然而念佛三昧,都是由无漏善根所生起的功德。因此虽然烦恼的有漏凡夫,随分亦得亲见诸佛身相的粗略色相,菩萨则能见到诸佛的微细妙相。往生诸佛的净土也是一样的道理,虽然也是要由无漏的善根所生起,但是具足烦恼的有漏凡夫,只要能够发起无上的菩提心,发愿求生西方净土,由于常常忆念阿弥陀佛的缘故,也能降伏灭除种种烦恼,因此而得往生极乐净土。随分而得见极乐世界的粗相,菩萨则能见到微妙庄严之相,此又有何疑惑呢?是故《华严经》说:‘一切诸佛的刹土,皆是平等而普遍庄严清净,众生由于善恶业行、智慧烦恼之差异,所见到的佛身与国土亦各不相同。’即是这个义理也。

◎第六疑

问:假设真的能够让具足烦恼束缚的凡夫,得以往生彼阿弥陀佛之国土。然而凡夫的心中无明邪见、及贪嗔痴三毒等烦恼常常生起,云何得生彼佛国土,即得不退转于无上菩提,超越于三界之外呢?

答:得生彼阿弥陀佛国土者,有五种因缘故不退转,什么是五种因缘呢?一者、往生彼国后,由于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受加持的缘故,因此故得不退转于无上菩提。二者、往生彼佛国土者由于阿弥陀佛之佛光常常普照的缘故,因此菩提心常能增进而不退失。三者、极乐世界流水、众鸟、树林、微风之声、天乐响奏,如是发出种种的音声,皆悉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法音,令诸听闻者常常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是故得不退转。四者、彼极乐国土,纯粹以诸大菩萨为良师益友,无有恶人逆友的恶缘境界。外在没有邪神恶鬼、魔扰邪事,内心中无贪嗔痴等三毒妄念,烦恼之心毕竟无法生起,故得不退转于无上菩提。五者、往生彼阿弥陀佛国者,即寿命长远有无量劫之久,和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齐等无二,是故必定不退转于无上菩提。而在此五浊恶世之中,时光寿命极为短促,修行时短,来世又有隔阴之迷,不知修行。而彼国寿命有无量阿僧只劫之久,而且又不会生起种种烦恼,如此长时间修行,怎么会不证得无生忍呢?这个道理非常明显而真实,不须怀疑也!

◎第七疑

问;弥勒菩萨,乃是一生即可补于佛处之等觉菩萨,即将能够成就佛果。只要修习上品的十善业道,即得往生彼兜率天宫,亲见弥勒菩萨,并随从菩萨下生于人间,在龙华三会之中,自然能够证得圣果,何须求生于西方极乐净土呢?

答:想要求生兜率天的人,也说他是为了听闻佛道,亲见佛陀,其形势和欲求好像是相似的,若是仔细地加以比较,则大有优劣之差别。如今暂说两种差别。一者、纵使众生能够行持十善业道,恐怕也不得往生其中,何以能够得知呢?《弥勒上生经》云:‘修行种种三昧,进入甚深之正定,才能够得以往生。’另外也没有方便接引之事,不如阿弥陀佛有四十八大愿本愿功德力,身相光明加持摄受力,十方世界只要有忆念阿弥陀佛的众生,阿弥陀佛即摄取往生而不舍弃。又释迦牟尼佛在《观无量寿佛经》中说有九品往生西方之教门,说有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方便接引之事,释迦世尊在此世界殷勤劝导众生前往归向阿弥陀佛,求生彼极乐净土,只要众生能够忆想称念阿弥陀佛者,众生即与阿弥陀佛之愿力感应道交,必定得以往生净土也。如世间之人爱慕他人,如果能够得到被爱慕者之机缘相投,必定能够成就其所愿之事。

二者、兜率天宫乃是欲界内之六欲天之一,退失其天人之位者极多。又没有流水、众鸟、七宝树林、微风之声、天乐奏响,皆悉演说苦空无我之法,令诸闻者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而发起无上菩提之心,因此而降伏灭除贪嗔痴烦恼。兜率天宫之中又有女人之身,皆能增长诸天人贪爱执着五欲之心。又诸天女色相微妙,诸天人耽着玩赏,不能精进以自勉。不如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其流水、花鸟、七宝树林、微风之声、天乐音向,众生听闻到此种种音声者,皆能生起念佛之心,发起无上菩提之心,降伏灭除种种烦恼。极乐世界又无女人之身,又无二乘人不发大悲菩提之心,纯是一味大乘根机的菩萨良友为伴,为此之故,烦恼恶业永远不会生起,如是乃至于证得无生之位。如此两者互相比较,则其优胜、劣败便非常明显,又何须要产生疑惑呢?

况且如释迦牟尼佛在世之时,大有众生即使见到释迦世尊也不能证得圣果者,其数如恒河沙之多。弥勒菩萨将来下生而出世成佛时也是一样,也是有很多众生不能得到圣果的。此皆不如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只要能够往生彼国之后,皆悉能够证得无生法忍,从来没有一个人退落于三界之中,被六道生死之业所束缚的。

又听说西天印度中有传记云:曾有三位菩萨,一名无著菩萨,二名世亲菩萨,三名师子觉菩萨,此三人相约立志一同求生兜率天宫,发愿欲亲见弥勒菩萨,如果有先命终死亡,先见到弥勒菩萨者,立誓必定要回来报知。其中师子觉先死亡,一去之后数年,都没有回来报知其往生兜率、亲见弥勒菩萨。后来世亲也无常命终,临终之时,无著菩萨说:‘你若是见到弥勒菩萨,要即时回来相报。’世亲命终之后,经过三年才回来报知。无著问曰:‘为何你这么久的时间才回来呢?’世亲回答说:‘我到彼兜率天宫之中,听闻弥勒菩萨一座的开示说法,我于彼菩萨处恭敬旋绕后即立刻回来相报,因为彼天宫一日之时间较长,所以此处已经经历了三年。’无著又问:‘师子觉如今在什么地方呢?’世亲答云:‘师子觉因为享受天人之乐,以五欲而自我欢娱,因此在说法宫殿之外眷恋流留,自从前去天宫以来,还不曾见到弥勒菩萨。’如是未登初地的小行菩萨往生彼天宫之后,尚且贪着于五欲境界,何况是凡夫众生呢?为此之故,应当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一定可以得到不退转位,而不求生兜率天宫也。

◎第八疑

问:众生从无始以来,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而今生一期果报之身形,如果不曾遭逢善知识,结果又再作了一切的罪业,真的是无恶不造。为何临命终时只要十念便可以成就往生,而得超出越过其在三界中所结下恶业之事,这要如何会通呢?

答:众生从无始劫以来,其善恶业种子到底是有多少,其强弱为何,此者并不容易得知。但是就他临命终时能够遇到善知识,而以十念成就往生而言,皆是因为他宿世的善业力量强大,才能够遇到善知识开导,而在临终之时有十念成就往生之事。若是恶业众多的人,善知识尚且无法遇到,何况说到要十念成就往生。然而你认为无始劫以来的恶业比较重,而临命终的十念力量比较轻,如今以三种道理来比较度量,让你知道所谓的轻重是不一定的,是不在于时间的长远或较近,也不在于多和少。什么是这三种道理呢?一者在心,二者在缘,三者在决定。所谓在心者,凡是众生造罪之时,皆是从虚妄颠倒之心而生。而念佛者,是从善知识身上闻说阿弥陀佛真实的愿力功德、及万德名号所生之真实菩提心。造罪是虚妄颠倒之心,念佛是真实菩提心,一个虚妄一个真实,岂得相比而并论呢?譬如一间一万年来不见光明的闇室,日光只要暂时照射过来,而其中之黑闇便顿时消灭,岂可以说因为它是长久以来的黑闇,而不肯立刻消灭呢?

第二所谓在缘者,凡夫造罪之时,是从虚妄愚痴闇蔽之心,缘于虚妄境界颠倒而生。念佛之心,则是从听闻到阿弥陀佛清净真实的功德名号,缘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无上菩提而生心,如是一个是清净真实之境界、一个是邪伪之幻相,岂得相比而并论呢?譬如有人被毒箭所中,箭入极深毒药极烈,伤害肌肉穿破骨头,一听闻到灭除毒药的鼓声,随即竹箭拔出毒药消除,岂可因其箭入极深、毒药极烈,而不肯消除而出体内呢?

第三在决定者,凡夫造罪之时以有间断的心,以有后念后世之心。而念佛之时,以无间断之心,以无后念后世之心,念佛之后随即舍弃性命,因为念佛的善心极为猛利,是以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譬如十围之粗大绳索,即使是一千个人也没有办法拉断,但是一个弱小的童子,只要以一把利剑用力一挥,须臾之间即可分成两断。又如以千年的时间累积的柴木,只以一颗如豆子般大小的火苗焚烧之,只要很少的时间即能燃烧而尽。又如有人,以其一生的时间来修行十善业,本来应当得生天上,但是临命终时,起于一念坚固决定的邪见,随即堕于阿鼻地狱之中。众生的恶业虽然是颠倒虚妄的,但是因为极为猛利的缘故,尚且能够排止一生善业的果报不起现行,令其堕落于三恶道之中。更何况是临命终时以勇猛心来念佛,以此真实无间断的无漏善业,而不能排除无始的恶业不起现行、而得以往生于西方极乐净土,这是不可能有的事。

又经典中云:以一念至诚心来念佛,可以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这是因为念佛之时,心念勇猛坚利的缘故,而得降伏除灭恶业,决定得生极乐世界,因此不须怀疑也。上古以来相传所说,判定十念成就往生是指别世别时之意者,这种判法一定是不对的,何以得知呢?《摄大乘论》所说的是:‘由于只是发愿而已,全然没有修行。’《杂集论》云:‘若有发愿欲生安乐国土者,即得往生西方净土。若是听闻无垢佛的名号者,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者都是别世别时成就往生之正因,因为这都是全然没有修习正行的缘故。但是若是将临命终时正念无间断、以十念勇猛坚利的念佛无漏善行,当作是别世别时才能往生来理解者,这种误会实在太大了!愿诸修行者深切地思惟这个道理,自己坚固其信心,不要相信其他歧异的见解,而导致自我堕落陷溺也。

◎第九疑

问:西方极乐世界离此有十万亿佛土之远,凡夫众生根性低劣道力薄弱,如何而可能到达彼国?又《往生论》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既然有此教典,当知女人以及身根残缺者,必定不得往生极乐世界!

答:这种说法只是相对于凡夫肉眼、以其生死烦恼的心量来说的而已。西方极乐世界虽然是离此世界十万亿佛的国土之外,但是只要众生往生净土的业行成就者,临命终时至心忆念阿弥陀佛在定之心,即是往生西方净土受生于莲胎之心。动念求生净土之时,即是往生极乐净土之时。为此之故,《观无量寿佛经》云:‘阿弥陀佛的国土,去此世界不远。’又众生净业之力不可思议,一念之间即得往生彼国,不须忧愁其极为遥远。又如同人们作梦一样,身体虽然躺卧在床上,而其心意识,已经周遍游历到他方一切世界了,其所见的也与平日生活所见的毫无差异也。往生西方净土也是一样的,动一个念头即能到达,不需要疑惑也。

而所谓的‘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者,只是说往生彼极乐国土之后完全没有女人的报身,以及盲聋喑哑等身根残缺之果报。并不是说娑婆世间的女人,及身根残缺者,不能够往生彼极乐世界。若是作如此说者,真是愚痴而完全不了解佛经的意义。就如韦提希夫人来说,她是向释迦牟尼佛请求希望能往生极乐净土,而引发释迦世尊说法的祈请主。以及其五百侍女,释迦世尊授记其女人众等悉得往生彼佛极乐国土。所以只要娑婆世界的女人,及盲聋喑哑之人,能够以至诚心忆想称念阿弥陀佛,皆在往生彼佛国土之后,更不再蒙受女人色身之果报,也不受身根残缺之色身。而二乘人只要能够回转其心,发愿求生西方净土,到了彼国之后,再也不会有二乘不发大悲菩提之自利执心。为此之故,所以说‘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并非是说此娑婆世界的女人,以及身根残缺者,不得往生极乐净土。

是故《无量寿经》的四十八愿中说:‘假使我成就佛道之后,十方世界中的一切女人,称念我的名号,如果发愿厌恶女人痛苦不净之身,在其舍命之后,再遭受女人果报身者,我即不取无上正觉。’更何况是往生彼阿弥陀佛的极乐国土,还会再受女人之身?身根残缺者也是一样的道理。

◎第十疑

问:如今想要决定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知道要作什么样的修行福业,以何者为种子,方得往生彼国。此外凡夫世俗之人都有夫妻子女,不知如果没有断除YIN欲,能够得生彼国极乐世界吗?

答:如果想要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者,应当具有二种行,如是一定往生彼国。一者、厌离行。二者、欣愿行。所谓的厌离行者,凡夫众生从无始以来,为五欲境界所牵缠束缚,轮回生死于五道当中,备受种种辛劳艰苦。如果不能起心厌离五欲境界,想要了脱生死则是无有出离之期。为此之故,应当常常观察我此色身,充满了脓血屎尿,一切的恶臭之物常常流露,极不清净臭恶污秽。是故《涅盘经》云:‘如是色身之牢城,有愚痴的罗刹,居止安住于其中,凡是有智慧的人,又有谁会乐意获得此色身呢?’又经云:‘此色身乃是种种痛苦所聚集,一切种种皆是不净,如同被木头捆扼、被绳索束缚,如痈疮等脓血不净,根本就毫无意义和利益。上至诸天所得的色身,皆亦如是痛苦不净。’因此求生净土的修行者,不论若行若坐,若睡眠时,若觉醒时,常常要观察此色身,唯有痛苦无有可乐,深深生起厌恶远离之心。纵使是夫妻的房事不能顿时断除,也应渐渐生起厌离之心。应当作七种不净观:

一者、观察此YIN欲的色身,乃是从我们的贪爱烦恼所生起的,此即是种子不净。二者、父母在贪爱交会之时,赤白的精卵和合,此即是众生受生处的不净。三者、投生于母胎当中时,在心肺肝胃等生脏之下,在大肠小肠膀胱等熟脏之上,即是处胎时住处之不净也。四者、在母胎之时,唯是食用母胎之血,即是食啖之不净也。五者、等怀胎的时日月份满足之后,头部颠倒向着产门,与脓血一时俱出而下,恶臭污秽脓血狼藉,此即是初生时之不净也。六者、人的色身只是一层薄皮覆盖在上面,其皮下之内脓汁血液、遍满于色身的一切之处,此即是色身全体的不净也。七者、乃至色身死亡之后,膨大肿胀腐烂败坏,骨骸与肌肉渐渐分离、纵横四散,乃至狐狗野狼争相食啖,此即是究竟不净也。

自己的色身既然有如此七种不净,他人的色身也是如此。若是能够于自己所贪爱的境界,男女的色身姿态等,深深生起厌恶远离之心,常常观察其为不净。若是能够如此观察色身不清净者,YIN欲贪爱等烦恼,即能渐渐减少。此外也可以作十想观,其广泛的内容就如经典所说。(译注:十想者:死想、胀想、青瘀想、坏想、血涂想、脓烂想、啖想、散想、骨想、烧想。)此外应当发愿,愿我能永远脱离三界生死之中、杂食诸物的恶臭污秽,脓血不净,耽荒于五欲境界之男女等色身。愿得极乐净土法性所生之妙色身,以上为厌离行也。

二、所谓的欣愿行者,又有二种:一者、先明了祈求往生极乐世界之意义。二者、观察思惟彼西方净土清净庄严等种种事相,然后欣喜发愿求取往生。

一者明了往生的意义者,我人之所以求生西方净土,是为了要救拔一切众生的生死痛苦的缘故,然后随即自我思量忖度,我如今无有功德之力,若是生在浊恶的世界当中,种种烦恼之境界极为强盛,而我自己尚且为业力所束缚,沦坠沉溺于三途恶道之中,动辄要经过数劫之久。如此轮转于六道生死之中,无始劫已来,未曾有一时的暂停休息,要到何时才能救度受苦之众生呢?为此之故,应当求生于清净的国土,亲近于诸佛圣人,若能证得无生忍力,方能在此浊恶的世界之中,救度苦难的一切众生。是故《往生论》云:‘所谓的发菩提心者,正是发愿作佛之心;发愿作佛之心者,则是救度一切众生之心。而度众生的心者,则是摄受一切众生,往生于诸佛国土之心也。’又发愿求生净土,必须具足二种行。一者、必须首先远离三种障碍菩提门之法。二者、必须得到三种随顺于菩提门之法。

何者为远离三种障碍菩提门之法?一者、依于智慧门,不追求自我的安乐,而远离了我心中贪着自身之烦恼。二者、依于慈悲门,救拔一切众生的苦难,而远离了不想安乐众生的烦恼心。三者、依于方便善巧之门,应当怜悯一切的众生,希望给予其安乐,因而远离了恭敬供养自我身心之烦恼。若能远离三种菩提门之障碍,则能得到三种随顺菩提之法。一者无染清净心,不为自身祈求诸般快乐故。因为无上菩提乃是无染的清净之处,若是为了自身求安乐,即染污了身心而障碍了菩提之门,是故无染的清净心,是随顺于菩提法之门。二者安清净心,为了拔除众生苦难的缘故。无上菩提心乃是安隐一切众生的清净处,若是不作愿发心救拔一切众生,令其远离生死之苦,即是违背菩提之门,是故安乐众生的清净心即是顺菩提门。三者乐清净心,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涅盘故。菩提涅盘是毕竟恒常安乐之处,若不作愿发心欲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即是遮障于菩提门。

此无上菩提因何而得到呢?这就要因为往生净土,常常不离于佛,得到无生忍之后,才能于生死浊恶的国土之中,救度苦难的众生,大悲与智慧在内心中圆融具足,虽在一心禅定之中而常以妙用利益众生,圆融自在无有障碍,此即是菩提心,此即是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之意义也。

二者、明了彼净土庄严之事而起欣喜心、愿求生净土者。因为希求心而起于忆想,缘于西方阿弥陀佛,或者是其法身,或是其报身等,金色的光明,八万四千的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放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常常遍照十方法界,摄取念佛众生而不舍离。又观想彼极乐净土七宝庄严微妙快乐等,其完整的境相就如《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中的十六观等。常常修行念佛三昧,及布施持戒等一切善行,皆悉回向布施给一切众生,令其同生彼极乐国土,如此决定能够往生净土,此乃是所谓的欣愿门也。

净土十疑论后序

宋左宣义郎陈瓘述 

人的心性根机无有常态,因此法门亦无一定。心念与法门有万千的差别,其根本就在于此。如果能够信此念佛法门,则能普遍信受一切法门,这就是《华严经》之所以说有十种信心位之缘故。如果疑此念佛法门,则一切皆起疑惑,这就是智者大师为何要说《十疑论》的关系。若是出离疑惑而入信心之门,一旦信入则永远信入,不离于当下此时,即得到一个究竟之处。

西方极乐净土者,即是究竟安乐之处也。此安乐处有说法之主,名为无量寿,此佛说如今现在说法,未曾有刹那间断之时,只是因为疑惑而障碍其耳根,则如聋者而不能听闻,因为疑惑障碍其心念,则其心昏昧而不能觉了。众生因为不闻不觉,而安住于恶劣之习性。因此赞叹不念佛之行,随喜于粗心邪见,任意妄指极乐莲胎,以其为虚伪荒诞。终究不能思惟忆念自己此分段生死之身,是从何而得,自何而来?而自己所处的母胎牢狱之污秽浊恶,其真实性又何在呢?只是随意凭借着自己茫茫的业识,以一个四大五蕴虚幻色身之境,而自我隔离于真性本际之外。执迷于此世界虚幻之境,否定排斥彼极乐莲胎而执此凡质肉胎,三世轮转生生不断而不能灵明不昧,永远断绝成圣之路。

以如是众生迷昧之缘故,释迦如来生起大慈愍心,于污秽的五浊恶世之中,发出广大深妙之音声,赞叹彼极乐净土最上殊胜微妙之乐。于众生生死的大海之中,为伟大有力之船师,以广大的般若法船乘载众生,令其趋向于极乐解脱之彼岸。释迦世尊如是昼夜普度众生,无有一刻休息之时。

然而阿弥陀佛之彼岸,本来亦无生死涅盘、彼国此土之分。释迦如来之法船,实在亦无能度所度、西往东来之相。譬如一盏明灯,分照于八个镜面之上,镜子有东西不同的方向,而光明的影像则无二无分别。阿弥陀佛如今说法,遍照于十方世界的光影之中;而释迦世尊以方便善巧,独独指向于西方之明镜。因此已经到达彼岸者,乃可以忘却彼岸此岸之分别;尚未证入一真法界者,又怎么可以泯除东方秽土与西方净土之差异呢?于此净土之心地法门之中,若是未能究竟其意者,不要滞着于方向处所,也不要分别彼此,只有应当正念而真实信受而已!此乃是东土释迦、西方弥陀两位圣人之深意,而为智者大师之所信受者也!

信心者,乃是万善之母;疑惑者,乃是众恶之根源。能够顺从万善之母,能够铲除众恶之根,则前面所谓的受障碍之众生,虽耳聋而可以再度听闻,虽昏昧而可以再次觉醒。尚未出离生死者,得以超脱生死;尚未往生净土者,得以往生净土。顺从此土释迦世尊之教诲,跟随着西方阿弥陀佛的广大誓愿,而回头过来帮助释迦世尊之教化。虽在此土而能遍历十方,即于西方而普遍入十方之诸镜。

自从释迦、弥陀二位圣者建立此念佛法门以来,如是修行而成就者,有如恒河沙数。云何而不相信?云何而犹自怀疑?能够自己深信之后,又以种种方便善巧,令诸未信者无不相信者,此就是智者大师之所以为大慈大悲也。明智大师中立,学习智者大师之道,不随顺其着书作论,而随顺其大悲心,所以又再重新增印此论。并且在其前附上杨次公之序文。吾乃申论广述其说,以帮助其流传也。

附录:四篇

(一)唐五台山竹林寺法照传

释法照,不知是何许人也。大历二年,栖息止住于衡州云峰寺,精进修行而不懈怠。有一日在僧堂内用斋,于盛粥的钵中,忽然目睹了五彩色的祥云,云内现出山林寺院。在寺院的东北方五十里之内有一座山,山下有一条溪涧,溪涧之北面有一石门。入石门内约五里路,有一座寺院,以金色的字体榜题为:“大圣竹林寺”。法照虽然亲眼目睹非常分明,而心中却怀着失落的感觉。他日用斋的时候,在钵中的五色云彩之内,又现出了五台山的诸多寺院,并且尽是黄金为地,没有山林草木的杂秽险恶,纯是清净的池台楼观,并以众多珍宝庄严而成。文殊菩萨等一万之圣众居处于其中,又现出诸佛清净的国土,等到斋食完毕后才消灭。法照大师心中疑惑而未能决了。回到僧院之后问其他的僧众,是否有人曾经游历于五台山的呢?当时有嘉延、昙晖二位法师说他们曾经到过,他们所说的与钵内所见的山势环境,一一皆相符合,然而只是他们尚未见过有五台山文殊菩萨之消息。

到了大历四年夏日,在衡州的湖东寺内有一高大的楼台,法照在其中几十日起建五会念佛道场。在六月二日下午的未时,遥遥见到有祥云前来整个弥漫覆盖了高台寺院。云层中有诸般楼阁,楼阁中有数位清净的梵僧,各个皆身长一丈多,执持着锡杖而行道。衡州整个城廓内吟民众都见到阿弥陀佛、与文殊、普贤及一万名菩萨,都在此道场会中,其身相非常广大。见到的人皆深深地悲泣血泪而恭敬礼拜,到傍晚的酉时才消失。

法照大师当日晚上,于道场之外,遇到一位老人告诉他说:‘法师您先前曾经发愿要前往五台山金色世界,恭敬觐见文殊大圣,如今为何不去?’法照大师心中非常讶异而回答曰:‘现在时局多有灾难,道路非常艰辛,如何可以前往呢?’老人言:‘只要直接立刻前去,道路途程必然没有滞留艰难。’说完之后即消失不见。法照大师非常惊异地回入道场,重新发下至诚的誓愿曰:等到结夏期满之后,一定依约前往。就算是路程中有大火聚或大冰河,终究没有退却之心。

到了八月十三日,在南狱与一同志向者数人,很顺利安然地前去,果然毫无阻隔障碍。到了大历五年四月五日来到五台县,遥遥就见到佛光寺的南边,有数道的白光。六日到了佛光寺,果然就如同钵中所见的,没有丝毫的差异不同。当天夜里四更之时,见到有一道光,从北边的山上射下来照到法照大师身上,法照赶忙进入僧堂之内,乃问大众云:‘此是何种祥瑞,是吉还是凶呢?’有一位僧人回答说:‘此是文殊大圣不可思议之光,常常回应于有缘之人。’法照听闻之后,即立刻整束容貌形仪,追寻着光明而来到寺院东北方五十里的地方,果然有一座山,山下有一溪涧,溪涧的北面有一座石门。见到两位青衣的童子,年约八、九岁,颜色容貌极为端正,站立在石门之前,一个自称为‘善财’、一个叫作‘难陀’,大家相见之后非常欢喜,彼此互相问讯作礼,然后二位童子引导法照进入石门之内。向北前行五里之后,见到一座金色的门楼,渐渐到了大门之处,乃是一处寺院,寺院前有一个很大金色字体的门榜,题字曰:“大圣竹林寺”,就如同钵中所见的一样。其寺院的方圆大约有二十里之广,共有一百二十个别院,皆有种种的宝塔庄严。其地面纯是黄金铺成,溪流水渠宝华行树,充满于寺院之中。

法照进入寺院,来到讲堂当中,见到文殊菩萨在西边,普贤菩萨在东边,各自坐在师子之座,菩萨说法的音声,历历清晰而可听闻。文殊大士之左右有菩萨众约一万余人,普贤大士身旁亦有无数的菩萨围绕。法照到了二位大圣之前礼拜而恭敬问曰:‘末法时代的凡夫众生,距离世尊在世的时间已经非常遥远了,善知识的程度转而比较低劣,染污障碍更加深重,本有的佛性无法显现。而佛法又广大浩瀚,不知道修行要依何种法门,最为有效切要?唯愿大圣,断除我的种种疑网。’

文殊菩萨回答言:‘汝如今念佛,现今正是时候。诸般修行的法门,没有胜过念佛和供养三宝的。若是想要福慧双修,此二种法门,最为捷径切要。所以者何?我于过去世无数劫前,因为观佛的缘故,因为念佛的缘故,因为供养三宝的缘故,如今得到一切种智。是故一切诸佛法要,般若波罗蜜,甚深之禅定,乃至诸佛成就佛果,皆是从念佛修行而生。故知念佛法门,乃是诸法门中之王,你应当常常忆念诸佛无上法王,令心念无有休息。’

法照又问:‘应当要如何念?’文殊菩萨言:‘在此娑婆世界西方,有阿弥陀佛,彼阿弥陀佛的愿力不可思议,你应当净念相继,令其无有间断,等到命终之后,决定可以往生净土,永不退转于佛道。’说完这些话之后,当时文殊、普贤二位大圣,各各舒展金色的手臂、以手抚摩法照的头顶,为其授予记别说:‘你以念佛的缘故,不久之后当证得无上正等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期愿速疾成佛者,没有比念佛法门更殊胜的,以念佛故,则能速证无上菩提。’说完之后,当时文殊、普贤二位大圣,互相宣说伽陀偈颂。法照听闻之后,心中欢喜踊跃,种种疑网全部消除,又再一次地问讯礼拜,礼拜之后合掌。文殊菩萨言:‘你可以前往拜诣其余诸菩萨的别院,次第地参访礼拜。’

在文殊菩萨教导之后,法照即一一次第地瞻视礼拜。之后来到七宝的果园,其中的果子才刚成熟,果子硕大如碗一般,于是便取而食之。食用之后,色身与心中意念都觉得非常舒适安然。最后再到二位大士之前,礼拜告辞而退。然后又见到之前的二位青衣童子,二位童子送他到了石门外。在互相作礼之后,才一举头便已经消失了寺院的所在,法照心中更加地悲伤感怀,乃在当地立石头作记号纪念,直至如今尚且存在。

到了四月八日,法照大师于华严寺的西楼之下安居止住。一直到了十三日,法照与五十多位僧人,一同前往金刚窟,到以前无著禅师见到文殊大圣之处,虔诚恭敬地礼拜三十五佛。法照礼拜了才十遍,忽然见到其所在之处广大辽阔庄严清净,并有琉璃所成之宫殿,文殊、普贤等一万位菩萨,以及佛陀波利尊者,居止在同一处。法照见了之后,只是心中暗自欣庆喜悦,然后随着大众归回佛寺。

当天夜里三更,在华严院的西楼之上,忽然见到寺院东边山上的半山之中有五圣灯,其大小约一尺多四方。法照暗自咒愿言:‘请分出一百个灯火归于另一边。’灯火便如愿地分开。法照重新又发愿希望分为一千个灯炬,才一说完又分成了一千个灯炬,并且行行相对,普遍于整个半山腰。法照接着又独自到金刚窟的处所,期愿能够见到诸位大圣。三更将尽的时候到达金刚窟,见到一位梵僧,自称是佛陀波利,引导他进入大圣竹林寺,其中的言语尽在觉护传,即佛陀波利传。

到了十二月初,于是在华严院,进入念佛道场,订定期限断食,誓愿要求生净土。到了初七日初夜,正在念佛的时候,又见到一位梵僧进入了念佛道场,告诉他说:‘你所见到的五台山境界,何故不说给他人知道?’说完话后便消失不见。法照心中怀疑此僧人之真假,仍然不准备说。到了第二天申时,正在念佛诵经之时,又见到一位梵僧,年约八十岁,告诉法照大师曰:‘法师你所见的五台山不可思议的感应,为何不流传宣布,普遍开示于众生,令使见闻此说者,皆能发菩提心,获得广大的利益安乐呢?’法照大师说:‘我实在是无心想要秘藏隐蔽文殊大士的圣道,只是恐怕让人毁谤的缘故,所以不说出来。’梵僧说:‘大圣文殊师利菩萨,现今正在此五台山,尚且要招人毁谤其虚妄,何况是你所见到的境界呢?我们只是要使众生见闻此事之人,能够发菩提心,作涂毒鼓之因缘而已。’法照听闻此言语之后,便随其心中之记忆而记录之。

当时江东的释慧从法师,在大历六年的正月之中,与华严寺的崇晖、明谦等三十余人,跟随着法照大师前往金刚窟之处所,亲自指示般若院的所在,并立起石头以作标记。当时跟随的徒众,皆以至诚心瞻视仰望,心中的悲喜尚未止息,便听到有钟声,其音声优雅宏亮,章节段落非常分明。大众全部都有听到,于是心中更加地惊异,也验证了法照大师所见的境界并不虚妄。于是将其全部写在屋子的墙壁,以普遍使人得以见闻此事,一同发起殊胜的菩提心,共同期求佛法的智慧。

此事之后,法照大师又依照他所见菩萨所化的竹林寺题额之处,建立寺院一区,非常庄严而精致华丽,便号称之为“竹林寺”。此外在大历十二年九月十三日,法照与弟子八人,于东台山目睹白色光有四次,接着便有奇异的云彩弥漫充满,云开之后见到有五色光芒,光明之内有红色圆光,文殊菩萨乘着青毛的狮子,大众皆分明地见到。接着便霏微地飘下雪花,并同五色的圆光,普遍于整个山谷之中。其一同见到此景者有弟子纯一、惟秀、归政、智远,及沙弥惟英、优婆塞张希俊等。法照大师后来更加坚固精进其心,一心修行无有间断,后来不知其所终。绛州的兵掾王土詹,叙述大圣寺的记文而说此事。高僧传三集感通篇。

(二)唐洛阳罔极寺慧日传

释慧日、俗姓辛氏,东莱人,唐中宗的时候得度出家,随即登坛受具足戒。后来遇到义净三藏,因而通达了一乘究竟之法,对于义净三藏能够亲自前往拜诣天竺佛国,心中一直有羡慕之意,有一日便立下誓愿要游于西域。开始前往天竺时是坐船舶渡海,如是经过了三年,中国东南海中的诸国如昆仑、佛誓、师子洲等国家,差不多都经历过。后来才到达天竺,随即一一参礼释迦世尊圣迹所在之地,探寻求访梵文的经典,并参访善知识,如是经过一十三年,咨问禀受佛法之训示。后来心中想要利益众生,于是振锡回到东土故乡,以独自一人之身影长途远征,陆行经过雪岭及西域胡人之家乡,如是又经历了四年。

慧日法师既经过如是种种的艰难痛苦,因此深深厌离南阎浮提。心中不知有国土、有何方所,只有安乐而无有痛苦?又有何法门、有何修行,能够快速得以见佛?于周遍地参问了天竺国的三藏学者,而其所说的皆是赞叹极乐净土,并且合乎于释迦牟尼佛金口所说之法。念佛法门是极为快速之法门,是一生便可得生净土之路,尽此一生之报身,必定得以往生极乐世界,亲得奉事阿弥陀佛。慧日法师听闻之后顶戴受持。

然后慧日法师又渐渐来到北印度,有一健驮罗国,其王城的东北方,有一座大山,山上有观世音菩萨圣像,凡有一心志诚而恭敬祈祷请求者,菩萨大多会现身。慧日法师于是七日至诚顶礼叩头,并且断食,以毕其性命见到菩萨为期。到了第七日夜里尚未半夜之时,观世音菩萨在空中现出紫金色之相貌,身长有一丈多,坐在宝莲华之中,垂下右手抚摩慧日之头顶曰:‘你想要弘传佛法以自利利他,在此西方有净土,名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如今现在彼国,应当劝令众生念佛诵经,回向发愿往生西方。到彼极乐国土之后,即得亲见阿弥陀佛及我观世音菩萨,可以得到广大之利益。你自己应当知道,净土法门胜过于其他种种之修行。’说完之后观世音菩萨即消失不见。慧日法师原本经过几日的断食,身体非常疲困,听闻到菩萨的开示之后,身体突然强壮起来了。

等到登上葱岭向东而归时,总共已经走过了七十余个国家,历时共有一十八年。唐朝开元七年,才到达长安,向皇帝进献了佛陀真容之画像以及梵文的经典等等,令皇帝之心意开悟欢喜,因此赐号曰“慈愍三藏”。

慧日三藏平生常常勤修净土法门之行业,着作《往生净土集》流传于当世。其教化之道与善导大师、少康大师,虽然不同时代,但是却同是以念佛法门教化众生也。此外又因为僧众之徒,大多迷昧不知五辛之中“兴渠”是什么,因为关于兴渠,人们大多说法不同,有人说是芸薹胡荽,有人说是阿魏,唯有慧日三藏在其《净土集》的别行书中说道:‘五辛,此土唯有四种,一蒜、二韭、三葱、四薤,缺于兴渠,梵语稍微有些差伪,正确之音为“形具”。我在其它的国家中不曾见到,只有在回国时经过于阗,才得见到此物。其根粗细如细蔓菁,根是白色的,其臭味如同蒜。彼国之人种植此物以取其根部而食。在冬天的时候,到彼田园则不见其枝叶。薹荽非是五辛,所以食之无罪,慧日我亲见此事而可以证验也。’

唐朝天宝七年,命终于所住之佛寺,人们称其享龄六十九岁,葬于白鹿原,后来成为一个小塔。高僧传三集声德篇

(三)宗赜禅师莲华胜会录文

如果以念佛为有念,以往生为有生者,此乃是常见之过失也。若是以不念佛为无念,以不求往生为无生者,此乃是受邪见之所迷惑也。念佛的当体即是无念,往生之当下即是无生,如此才是中道第一义谛。是故以实相本际之真如理地来说,则不受任何一尘之染着,如是则上无诸佛可以忆念,下无净土可以往生。若是论及佛法之事相门中,则不可舍离任何一法,如是则总摄一切诸根尘识一切法也。因为所谓的念佛三昧者,乃是归本还源之要术,指示开通往生极乐净土之一道门路。所以虽然终日念佛,而不乖离于无念;虽然心中炽然发愿求往生,而不违背于无生。因此能够凡夫众生与弥陀圣人虽然各自住于其位,而能彼此感应道交;东方与西方虽然没有互相往来,而神识却迁往于清净国土,这实在是真实而不可质疑的啊!

是故《阿弥陀经》云:‘若有人闻说阿弥陀佛之后,能至诚一心执持名号,乃至是人临命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释迦世尊与阿弥陀佛,虽然分别以折伏、摄受二种法门,示现居住于秽土与净土两个世界。然而依照二位圣者之意,岂只是以娑婆国土,充满高低的丘陵坑坎,五趣混杂而居,土堆石砾诸多山丘,污秽浊恶充满于世界,以此而为可厌离之境。而极乐世界,黄金为地,行树高大而参天,楼阁高耸以七珍为饰,莲华以青黄赤白四色而开,以此而为可欣求的。实在是因为初发心入道之人,忍力尚未纯熟,必须依托清净之外缘,以为增上修行之力。

何以如此呢?因为娑婆国土,释迦世尊已经灭度,弥勒菩萨尚未降生;而极乐世界之中,阿弥陀佛如今现在说法。娑婆国土,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只能徒仰其嘉名;而在极乐世界之中,彼二大菩萨,可以亲近而为殊胜之良师益友。娑婆国土,诸魔竞相造作,恼乱清净修行之人;极乐世界,在阿弥陀佛的大光明之中,决定没有魔扰之事。婆娑国土,邪见邪声扰乱心智,女人色态妖惑而使人YIN逸;极乐世界,流水花鸟树林罗网,皆能宣说妙法令人修行。并且正报清净,没有女人之果报。那么修行者之外缘条件之完备,没有一个比得上西方极乐者。信心浅薄的人,常常随便就怀疑毁谤。

我曾经评论说:此方之人,无不厌恶俗世屋舍之喧闹烦躁,而仰慕寺院兰若之寂然幽静。是故如果有人舍家而出家者,则必定殷勤地赞叹。然而娑婆世界具足的种种众苦,又何止如世俗屋舍之喧闹烦躁而已?极乐世界之优游自在,又岂只是和寺院兰若之寂静一般而已?知道舍家出家很好,而却不愿往生西方修道,这是第一个疑惑也!

出家之后千山万里辛劳勤苦,向远地去寻求善知识,就是为了要发明心地、明心见性,决择生死之大事。而阿弥陀佛,其色相端严,智慧具足,一切净业圆满殊胜,四十八愿愿力洪深,只要阿弥陀佛一旦发出圆满之音演说佛法,则一切众生无不明了契悟。愿意到处参访善知识,而却不想要亲见阿弥陀佛去学习佛法,这是第二个愚痴迷惑啊!

此外参访时若是遇到大丛林有广大住众,则乐于依止居住。住众较少的道场,便不想要依附安居。然而极乐世界当中,一生补处的菩萨,其数甚为众多。诸多最上功德的善人,皆能聚会于一处。既然想要亲近大丛林,而却不仰慕极乐世界的清净大海众菩萨,这是第三个愚痴迷惑也!

此娑婆世界之人,最上的寿命不过是一百岁,而童年愚痴老时衰残,还有疾病相连,昏沉睡眠,一生之中已经占了一大半。菩萨还有隔昏隔阴之迷,声闻尚且在出胎时迷昧不知前世,如此则宝贵如同尺璧之一寸光阴,十分已经丧失其九分,然而却仍未能登于不退之地,实在是令人寒心。而西方极乐世界之人,其寿命无量无边,只要一旦托质莲胎,则更无死亡之苦,能够相续无间地修行,直至成就菩提为止。所以只要一往生便可获得不退转之位,佛果决定可以期待而得之。宁愿流转于娑婆世界短促之光景,而不愿意求生极乐世界寿命之长年,这就是第四个愚痴迷惑也!

若是真的能够位居于不退之位,证得无生之果,在五欲中而无欲执,居六尘里而不染尘,才能兴起无缘之大慈,运行同体之大悲,回入娑婆世界尘劳境界当中,和光于五浊之中广度众生。若是只有浅陋之见闻、单薄的智慧,或是只与微少之善法相应,便自认为永远超出四生之流,高登超入于十地之中,诋毁诃斥西方净土,耽恋执着娑婆世界,则必定一无所得、而掩目哭泣空手归去,将来在生死之中宛转流浪,与牛马畜生并肩而行,并且接续于地狱之中。真是不知自己是何人,而想要比拟于大权示现之菩萨,这就是第五个愚痴迷惑也!

是故佛经中说:‘应当发愿,愿生彼国。’如果不愿意相信诸佛诚实之言,不愿往生西方净土,岂不是非常的愚痴迷执吗?若能够相信释迦牟尼佛之言,而往生于西方净土,则是三界系缚所不能拘束,劫末之灾所不能伤害,远离了人间之八苦,无有天上天人五衰之恼,尚且没有恶道之名,更何况是有真实的恶道在净土中呢?

极乐世界唯有开显一乘究竟之法,决定没有三乘之权说,归依于自性一体三宝,奉事于十方世界之如来。阿弥陀佛放光照摄其体,万般烦恼迷惑暗中消除,以佛法之禅味资养心神,六种神通圆满具足。三十七品助道之法,应念之间圆满成就。三十二种随类应身,遍满于尘刹的国土,周旋于五道众生之间,普遍教化诸般根器。不动于一心真如之体,而遍行于种种三昧,遍洒定水于三千世界,引导众生出离火宅。如是自利利他,皆悉能够圆满成就。此即是唯心之净土,自性之弥陀也,乃是解脱生死之要门,修行佛道之捷径。是以了义之大乘经典,无不指归于极乐净土。前代之贤人、后世之圣者,无论自身或令他人皆发愿往生西方净土。凡是想要度化他人者,首先必须要自我度脱是也!

呜呼!人们如果没有深远的思虑,必有近身之忧患。一旦失去人身,便要万劫深深懊悔。于是率领大海之众,各个称念阿弥陀佛百声千声,乃至万声,回向有缘之众生,期愿皆得往生彼极乐国土。期望能够得生于极乐世界的莲池胜会,生于黄金之地、得到佛法之光明。只要大家互相勉励资助,必定能够圆满达成此愿。操持着顺水之舟船,更加上橹棹水桨之功,则十万亿国土之遥远,便可不涉辛劳而到达。

元估四年冬天,宗赜夜里梦见一名男子,戴着黑色的头巾,穿着白色之衣服,年约三十岁左右,风姿面貌清新美好,举止行动飘逸优雅,以手作揖告诉宗赜说:‘我想要加入长老的弥陀念佛会,希望能够书写一名会员。’宗赜乃取出莲华胜会的记录本子,手中秉持着笔问曰:‘先生何名?’白衣士人云:‘名普慧。’宗赜书写之后,白衣士人又云:‘我的家兄也要书写会名。’宗赜问曰:‘令兄何名?’白衣士人云:‘家兄名为普贤。’说完之后白衣人便消失不见。宗赜梦醒之后询问诸长老大德,大家都说:‘《华严经》的〈离世间品〉,有两位大菩萨之名。’宗赜我认为佛子推行佛事,帮助佛陀宣扬教化,必定有圣贤菩萨暗中赞助,然而菩萨能来参预此胜会者,可见念佛求生净土岂是一个小因缘而已!普贤菩萨常常变换名字、改易称号,不知道谁也许是菩萨呢?因此如今更以二位大菩萨作为会首。

(四)大智律师净业礼忏仪序

元照我自从下戒坛以来,便知道要学习戒律,但是因为天生禀性平庸浅薄,并且行为不贤不肖。后来遇到天台神悟法师,苦口婆心提携教诲,才知道要改变以前的形迹。于是乃深入探求祖师之教示,广博研究佛法大乘,因而于佛陀祖师甚深微妙之言,浅薄地有一些领悟。自己曾经暗自思惟曰:‘初发心的晚学众生,难道就没有宿世之善根,只是因为没有遇到良好的引导,因而作恶不知羞耻,虚妄丧失其一生之缘,蒙受长劫之苦楚。’于是我乃发起广大誓愿,希望能够常常生于娑婆的五浊恶世,并且通达佛法,作一切众生的大导师,提携诱导云云众生,令其皆能入于佛道。我又见到《高僧传》当中慧布法师曾说:‘西方极乐国土虽然清净,但这不是我所愿求的。假使在十二劫中于莲华之内享受安乐,何如在三途极苦之处救度众生也。’由此我更加坚持己见,如是经历了许多年月。而于净土法门,毫无归向之心。见到有人修净土行业者,更加以轻视毁谤。

后来我遭逢重病,色身体力衰萎羸弱,心神意识迷昧茫然,没有办法了知控制心之趋向。后来病愈之后,顿时觉悟先前之过非,暗自悲泣心中感伤,深深自我责备忏悔,知道自己的志愿虽然弘大,但是道力并未能够堪任此事。因此阅览了智者大师的《净土十疑论》,其中说到初发心的菩萨,尚未证得无生忍智,必须要常常不离于佛。其中又引《大智度论》说:‘具足烦恼束缚的凡夫,虽然有大悲心,愿意出生于浊恶的世界,救度受苦的众生,但是此举并无是处。譬如初生的婴儿,不得离开母亲身旁。又如只有幼弱羽翅的雏鸟,只可以在树枝间跳跃,尚不能展翅高飞。’

自此之后我便全部放弃平生所学的学问,专问寻找净土的教典与修行法门,二十余年之间,未曾暂时舍离。如是研究参详性理教典,搜寻整理古今之论着,于是顿时释怀了种种之疑惑,愈加深信念佛法门。又见到善导和尚所谓专杂二种修行方法。若是专一修习念佛法门者,一百个人修即一百个往生。若是杂修其它方法者,万千人当中难得有一两个往生。因为杂修者大多心识散乱,观行难以成就。我因而从此一心一意专持四字名号,几生几世逃离于如来慈父,如今方始知道归回。并以自己所修之法门,展转教化引导于众生,尽无量劫之未来际,广大赞叹净土法门而无穷极。佛法虽然说方便有多门,但是皆是从信心而得进入。如同大势至菩萨,以念佛心,获得悟入圆通之法,入于三摩地。

我又更再思惟,以前所造的无量无边罪业,不信净土法门,谤破佛法毁坏他人,业因既然已经成就,苦果必定要承受,纵使经过百千劫之久,所作之善恶业也不会消亡。业力的体性虽然空寂,而应得之果报却不失不坏。内心深感惭愧羞耻,日夜朝夕战战兢兢惟惶惟恐。于是恭对如来圣像之前,至诚吐露内心肝胆,五体投地,恳切苦到祈求忏悔。并且发下广大誓愿,普遍摄受一切众生,一同修行念佛法门,尽得往生极乐净土。为了能够方便常时修习,是故必须建立仪轨,因此结集诸经论之文,编排成此忏法,从开始至末后,次第编列十门。都是依据圣人之言,咸皆遵照古德仪式,事相尽量简单扼要,法门贵在精辟专一。最重要的是为了以之自修,岂敢持示以诸方先达大德。期望后世贤者披览此书时,能了知我的心意也。

净土十要第四  终

 

五明学佛网 净土宗 净土法脉净土经论净土圣贤早晚课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