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义孝居士著: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二)
2015/5/23   热度:635
●中品上生者: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念佛人一见佛光,心里非常欢喜,自己看见自己的身体,坐在莲花里头,双膝跪在地上,合掌向佛行礼,在头还没有抬起来的短时间,已经往生极乐世界去了。 ●中品中生者: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花,至行者前。行者自己见到自己坐在莲花上,当莲花合拢时,行者已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了。 ●中品下生者:命欲终时,遇到善知识,向他细说极乐国土种种的快乐,和法藏比丘所发的四十八愿。行者听了之后,随即命终,譬如像身强力大的人,把他的臂膊伸屈一下之间,已经生到极乐世界去了。 ●下品上生者:阿弥陀佛即差化身的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菩萨,来接行者。行者看见化佛所放的光明,遍满其室,心里非常欢喜,他就坐在宝莲花里,跟在化佛的后面,生到极乐世界去了。 ●下品中生者:命欲终时,因生前造作诸恶,故地狱众火,一时俱至。好在遇到善知识,为他演说阿弥陀佛的威德、光明、神力,他听了之后,立即灭除八十亿劫的生死重罪,地狱猛火立时化为清快凉爽的风,吹来无数天花,花上都有化佛化菩萨来迎接他,像转一个念头的时间,就生到极乐世界去了。 ●下品下生者:因生前造作五逆十恶,是一个罪大恶极的人,像这样的人,应堕地狱、饿鬼、畜生之三恶道里,经历多劫,所受痛苦,无穷无尽。这样愚痴的人,临命终时,碰到善知识,为说妙法,教他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只要他以极真诚恳切的心来念佛,具足十念,念念可以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到金色的莲花,像太阳一样,停在他面前,只有像转一个念头那么短的时间,他已经往生极乐世界去了。 看了上面九品往生的盛况之后,你就晓得往生是一项伟大的成就!是人生一等一的大事!也是一件极其荣耀的事!绝对与死不同。是故许多人视“往生”等同于“死”,那是有眼不识泰山,把“宝”当作“草”,贻笑大方。 除此之外,往生还有比上面所说的盛况更令人不可思议的事,就是:许多世人由于种种原因,从这一个国家移民到另一个国家去,当移民时,是活着去,不是死后才去;而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也是移民,因为这个世界太苦了,很难修行,成佛不易,所以大家决定移民到极乐世界去,当往生时,也是活着去,不是死后才去。 净空上人在无数次的开示中,都强调念佛人往生,就跟世人移民的情形完全一样,是活着去,不是死后才去。老人家的结论是:“念佛人往生时,没有病苦,预知时至,人很清醒,神识清楚,神情安祥,看到佛菩萨来迎,还会告诉旁边的人:佛菩萨来了!我看见了!我要走了!你就晓得往生是活着走的,不是死后才走的。跟佛菩萨走时,臭皮囊不要了,丢掉了。可见念佛法门是一生成就的法门,如果死了,才去投胎,那已经是第二世,不是这一生了。”(见法师主讲《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一书) 净空上人还说:“念佛法门乃一个令人不死的法门”。这个说法也是有根有据的: 昙鸾大师是后魏时代的人,少年出家,因病而感人命危脆,旦夕无常,想学神仙不死之术,遂到江南去找陶隐居,恳求仙术。陶隐居给了他仙经十卷,欣然而返。途中至洛下,遇到三藏菩提留支,便向留支请教:“佛法中有不死之法,胜过这些仙经所说的吗?”留支告诉他:“世上哪里有长生不死之法?纵然得到长命,暂时不死,最终还是要六道轮回,这有什么可贵?要论真正的长生不死,就是佛所说之道。”随即送他一部《观无量寿佛经》,并说:“学里面之法,就不会再在三界之中受生死,也不会再在六道之中轮回,寿命之长,恒河沙数劫量,都不能相比,这才是佛教所说的长生。”他听了非常欢喜,即把仙经烧掉,立志专修专弘净法,求生西方。晚年还感得龙树菩萨现身对他说:“我就是龙树,久居净土,你是同道,故来相见。” 以此印证净空上人之所说“念佛乃不死之法”,诚不我欺也。 11、毕竟不退 《阿弥陀经》说:“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是“不退转”的意思。什么东西不退转呢?一、位不退,带业往生到极乐世界之凡圣同居土,依莲花化生之后,即永不退堕于三界六道;二、行不退,三界的见思惑既落,尘沙惑亦破,得生方便有余土,进趋佛果,即永不退堕于同居土;三、念不退,破无明,显法身,生实报庄严土,分证如来寂光,心心流入萨婆若海(即一切种智,亦即诸佛究竟圆满之菩提)。 根据一般经论所说,要修到十地法云地的菩萨,才能圆证三不退,但《弥陀经》说十方世界人民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即圆证三不退,实在太不可思议了! 更不可思议的是,我们所念的这一句“阿弥陀佛”,还能使念者、闻者,皆得“毕竟不退”。听过佛号,他的阿赖耶识中种有阿弥陀佛名号的种子,所以临终才会念佛。若无善根,即不能临终要其妻请僧救度,亦不会遇到有道高僧教他念佛了。弥陀名号,一历耳根,真的如吃小金刚,永世不化啊! 一句佛号,能令人毕竟不退,这就为我们制造了许多自利利他的机会,如平日与人见面,念一句“阿弥陀佛”,既可代表问候与祝福,同时还可为他人种下将来必定得度的善因,自他两利,何乐不为? 12、暗藏道妙 释迦牟尼佛曾劝其父王:“行念佛三昧,称是功德,有无量深妙境界,不可思议,为一切三昧中王!”可见念佛法中,含有甚深学理,非一般凡夫所能了解。 这个法门,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什么特别,其实暗藏道妙,诸如: ●念佛念到由“事一心不乱”而至“理一心不乱”,即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境界。 ●念佛人的心念佛,佛也念众生,即密宗所说的“三密相应”。 ●念佛人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及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就是律宗所说的“由戒生定,由定发慧”。 ●念佛念到心中只有佛,佛外更无心,就是天台宗所说的“止观”中的“止”;每一句佛号,每一个字,心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观”。 ●不管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或是持名念佛,都是心作心是。心作,是心作佛;心是,是心是佛。此即《华严经》所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之至理。 ●念佛人都摄六根,令六根对六尘时,意识不起妄想分别执着,此即唯识宗所说的“转识成智”。 ●一心念佛,达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时,即是般若宗所说的“空有不二”境界。 蕅益大师真不愧为一代宗师,他说:“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极致教理,都在里许;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亦在里许;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嗔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要不是大师点出,我们还真不知道在一句佛号里,竟然具备百行,统摄万法,八万四千法门,都在其中!至此我们也才明白:持佛名号,若论行事,愚夫愚妇,都能做到。若论穷理,等觉菩萨,尚未彻底,真的是“唯佛与佛,乃能知之究竟”。 有人曾经说过,这一句佛号是斩群邪之宝剑、破地狱之猛将、照黑暗之明灯、渡苦海之慈航、出轮回之径路、脱生死之良方、成佛仙之秘诀、换骨髓之神丹。非常贴切的把弥陀圣号之无穷妙用都一一的点将了出来了。 知道了念佛法门具有如斯众多之特色,和在一句佛号里便具有无穷无尽的妙用之后,你能不“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和死心塌地的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吗? 六、净土三经的特别提示 大家都知道,净土三经就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和《阿弥陀经》。就在净土三经之一的《无量寿经》里,佛十分明晰地指出: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这几句话,非常重要,凡佛弟子,皆应特别留意。 若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佛说:如来(即佛)以无穷无尽的大悲心,怜愍沉沦在三界六道之中的众生,所以才出现于世,讲经说法,目的纯粹是为了拯救众生,要给予一切众生获得最真实的利益。 佛的话虽寥寥数语,但一语道破了佛出世之本怀,乃是为了要拯救众生,要给予一切众生最真实的利益。 到底什么才是佛所说的“真实之利”呢?综观净土三经之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向世人推介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以使一切世人都在此生中,了生死、离轮回、出三界、生净土、成佛道,即是佛所说的“真实之利”。因为: ●向世人推介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才能使世人确知,在十方三世诸佛中,尚有一尊“光中极尊,佛中之王”的阿弥陀佛,绝对可以作为我们皈投依靠的对象;和在无量无边的宇宙中,尚有一个“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极乐世界,可以作为我们最理想、最美丽的归宿。易言之,由于佛的这个推介,使到全人类都看到光明和亮丽的前景! ●了生死。即了生脱死,把无量劫来的生死彻底了断,划上休止符。凡是人,有生必有死,欲要不死,唯有不生,不生才是永生,也就是佛教所说的“了生死”或“涅盘”境界。然而,欲了生死,非常困难,必须断尽“见思惑”才能办到,而见惑有八十八品,思惑有八十一品,我们连其中之一品都断不了,如何能了生死呢?如今知道了有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只要一心念佛,发愿生西,临终佛来接引,便能往生佛国,一往生即证无生,永了生死,寿与佛齐! ●离轮回。即脱离六道轮回。一切众生,在未了生死以前,例必都在六道里头,轮回受苦:生在地狱道,寒冰猛火,烧煎交加;生在饿鬼道,腹大咽细,常受饥饿;生在畜生道,互相吞食,或被人杀;生在修罗道,貌丑善妒,怨恨心重;生在人道,忧愁烦恼,苦多乐少;生在天道,纵然福大命长,但天福享尽,复须堕落尘寰。由此可见,六道全都是痛苦的境界,可怜我们自从无始,即于其中,头出头没,生此死彼,生彼死此,不啻沉溺茫茫苦海,无有出期。如今只要一心念佛,便可仗弥陀威神,往生西方,既可了生死,亦永脱轮回,永享妙乐! ●出三界。即出离欲界、色界、无色界之三界。佛经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因人未出三界,必在三界六道之中,生死往来,备受众苦;但要跳出三界,谈何容易,修上等十善,只能生欲界六天;再上去要修定,修四禅(即初禅至四禅色界四种的禅定),只能生色界十八天;修四无色定(即无色界的四种禅定),只能生无色界四天。上述四禅八定,因皆属世间的禅定,故不能出三界,必须加修“九次第定”中之“灭受想次第定”,成了阿罗汉,才有资格了生死、出三界。可见要想出三界,太难、太难了!所以常听人说“难如登天”;但现在只要念佛,发愿生西,便可仗佛威神“一步登天”,不是登三界之内的二十八天,而是登三界之外的极乐世界!一旦跳出三界,即等于脱胎换骨、超凡入圣,从此跻身于菩萨圣贤之林矣! ●生净土。即生到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去。一个人成功往生净土,即生即能享受极乐世界种种美妙绝伦的物质环境,同时并享有也是极之清净微妙的身心世界,总之依正二报,无尽庄严! ●成佛道。即成就至高无上之佛果。《华严经》说:“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除妄想,即如如佛!”往生的最大好处,就是在极乐世界无比清净的环境里,在阿弥陀佛的亲自调教之下,人人都能够在极短时间内,涤尽一切的“妄想执着”,恢复自性本具的“如来智慧德相”。当我们恢复了自性本具的德能时,即表示我们已经成佛了,到时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五眼、六通、四无碍智、八大自在、十力、十八不共法等等,我们全都有。与此同时,我们便可以与佛平起平坐,把臂共游了! 试想想,有什么利益能比得上由信佛念佛而了生死、离轮回、出三界、生净土、成佛道更重要、更切实际的呢?这些才是我们梦寐以求的。 为了欲使世人都获得这种“真实之利”,大慈大悲的佛在《无量寿经》里教导世人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发菩提心”,在一般经论是指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心;在《观经》是指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在马鸣菩萨的《大乘起信论》是指直心、深心、大悲心;蕅益大师却在《弥陀要解》里为我们说出一个最简单的定义,那就是:深信和切愿,就是无上菩提心,所有一切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直心、大悲心等统统都包含在此“深信和切愿”之中。所以只要你深信有极乐世界,和切愿往生极乐世界,那就是发菩提心了。 “一向专念”,是指要一门深入地专念“阿弥陀佛”,也就是要一句佛号念到底,决不可转换题目。 谁能这样的“发菩提心”和“一向专念”,谁就能在此生中,了生死、离轮回、出三界、生净土、成佛道。 佛又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首先教导世人往生西方的下手功夫,就是:厌苦欣乐。因为,凡是希冀往生西方的人,一定要“厌”娑婆之“苦”,一定要“欣”净土之“乐”,若一面欣净土之乐,一面又留恋娑婆,那是很难往生的。 接着佛在该经里、教导世人修习十六种往生西方的观法,即日想、水想、地想、树想、八功德水想、总观想、花座想、像想、遍观一切色身想、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观大势至菩萨色身相、普观想、杂观想、上辈生想、中辈生想、下辈生想。在十六观中,前十三观乃观想和观像,后三观乃持名。 不管是谁,只要在十六观中修成任何一观,皆可在此生中,了生死、离轮回、出三界、生净土、成佛道。 佛更在《阿弥陀经》里,教导世人要“信愿持名”,亦即信、愿、行。 信者,要深信西方有个极乐世界;愿者,要切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行者,要念佛名号,心不离佛,佛不离心。 谁具备了这种信、愿、行,保证必能在此生中,了生死、离轮回、出三界、生净土、成佛道。 由此可见,净土三经,在在处处,皆引导世人:信弥陀、念弥陀,此生中,了生死、离轮回、出三界、生净土、成佛道。这不但是佛出世的本怀,兼且亦是佛为世人(尤其末世众生)所指出的一条正确修行方向和目标,这也正是净土三经向世人所发出的特别提示。 自从佛涅盘之后,尤其今时今日,修行佛法的人,大都面对一个极大的难题,那就是:不知“何去何从”。因为佛当年讲经说法,普度众生,乃对有菩萨根性的人,说大乘法;对声闻缘觉根性的人,说小乘法;对没有意思出离三界的人,说人天乘法,以令其保住人身。由于对机施教,故凡受教者,无不获益!这种情形,好比一个临床经验丰富的名医,为病人对症下药,当然无不药到病除,着手回春! 然而今日,离佛世已经二千六百多年,当年佛所说之法,虽全部犹在,都记录在集佛法之大成的《大藏经》里,但时人障深慧浅,缺乏“自知之明”,面对八万四千法门,个个都好,个个都妙,却不知哪一个才最适合自己的根性?哪一个才最适合自己修行?此情此景,又恰如名医不在而其药方在,面对无数的药方,病人不知该服哪一个药方才好的情形一样。 其实,世人的这种困扰是多余的、不必要的,无所不知的佛早就预知世人会有今日之困扰,因而早已预作安排了。古来名医没有一个留下能医百病的药方,但佛法却有一个“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灵丹妙药,那就是净土三经所提倡的、也是佛为一切世人“度身订造”的念佛法门,上至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无一人不适合修行。 净宗四祖法照大师,有一次游五台山,见到文殊菩萨,他向菩萨请教:“末法时代的凡夫,距离佛世已经很遥远,知识浅薄,根器陋劣,业障烦恼尤其深重,本来具足的佛性无法显露出来。而佛法又浩瀚广大无边,不知要修什么法门,才最符合佛法的心要?” 文殊菩萨告诉法照:“你现在所修的念佛法门,就是最适合末法时代了,而且在一切法门中,也没有一个胜过念佛和供养三宝的了,它能使人快速圆满福慧双修。念佛和供养三宝,是最重要的两个法门。我文殊在过去劫中,因观想佛的缘故,因为念佛的缘故,并且由于供养三宝的缘故,得到如来的一切种智。所以你应当知道,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以及甚深禅定,乃至十方诸佛,都是从忆佛念佛而生,因此可知念佛法门,是一切法门之王!” 当时法照又问:“应该如何念呢?”文殊菩萨说:“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西方,有阿弥陀佛,彼佛所发的愿力不可思议,你应当净念相继,不要令它间断,临命终时,决定往生极乐世界,永远不会退转,直至成佛!” 释迦牟尼佛自己也在《大集经》里说:“末世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惟依念佛,得度生死。”佛的话说得很清楚,在末法时代,众生根器低劣,障深慧浅,其它的法门,皆不适合世人的根器程度,若依之修行,难以得道;唯有念佛一法,普契众机,无论上上根人,或下下根人,一切适合,依之修行,必能了生死、出三界,最终完成佛道。 遗憾的是,世人喜欢世智辩聪,又刚愎自用,好高骛远,非修禅学教,不足以显自己之高超,结果许多人皆如印光大师之所说那样:“其有平日自命通宗通教,视净土若秽物,恐其污己者,临终多是手忙脚乱,呼爷叫娘。” 我们看《净土圣贤录》和《往生传》,发现其中有许多自认为根机下劣者,他们对佛的“圣言量”深信不疑,可以说傻傻的听,傻傻的学,傻傻的跟,结果傻傻的成。成什么呢?成功于此生中,了生死、离轮回、出三界、生净土、成佛道,都得到佛所说的“真实之利”。 莲池大师是净宗的一代宗师,他的道德、学问、行持,样样备受世人推崇,大家都尊称他为“大善知识”,但他对人说:“余下劣凡夫,安分守愚,平生所务,惟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老人家因懂得“安分守愚”,故他的成就极大,这是世人应该仿效的。 最好笑的是,有些人认为:念佛求生西方,是贪图享受,不思利他,那不是大乘人的行为,所以不愿念佛,亦不求生西方,要留在世间,普度众生。对于此种论调,方伦居士说:“有种种证据,证明修净土是大乘法:(一)观无量寿佛经说: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其中第三福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发三藐三菩提心,和读诵大乘,劝进行者,确都是大乘的行为。(二)往生论中,赞极乐偈说:‘大乘善根界,二乘种不生。’这是说:生极乐国者,皆大乘根器,并无二乘种性。(三)莲池大师发愿文,一开头便说:‘弟子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这是说:为一切众生,普求无上菩提道故,所以才念佛求生,可知念佛乃大乘极致之法了。(四)阿弥陀经说:‘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生者皆不退转,直至成佛,这怎么可以说不是大乘?(五)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说:‘其人自见生莲花中,蒙佛授记,得授记已,于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不久当坐菩提道场,降伏魔军,成等正觉。’由往生以至度众生,由度众生以至成佛,这若不是大乘,什么是大乘?” 至于要留在世间,普度众生,我们谨举一个真人真事,以给大家做一个参考:宋时之灵芝律师,初入佛门,曾发大愿,常生娑婆浊世,提诱群生。又见高僧慧布法师说:“西土虽净,非吾所愿,若使十二劫莲花中受乐,何如三涂极苦处救众生也。”他更坚持己见,轻谤净土。后来生了一场大病,色力痿羸,神识迷茫,莫知去向;病愈之后,在天台智者大师所着的《净土十疑论》中看到:“初心菩萨,要须常不离佛。”又在龙树菩萨所造的《大智度论》中读到:“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无有是处。譬如婴儿,不得离母;又如弱羽,只可传枝。”由是顿悟前非,尽弃生平所学,专修净土念佛法门。看了这个发生在佛门中的历史故事,不知那些发愿欲留在世间普度众生的人,作何感想? 其实,稍有智慧的人都可以看出,念佛求生西方,正如现代人出国留学一样,等到将来学成归来,再为国服务。往生的人,佛经说,身顶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获得无碍辩才,善说诸法秘要,而且教化随意,来去自如。我们将来从极乐世界回来,那是“乘愿再来”,那时可以任运自由,可以像观世音菩萨一样,化身千万亿,应以何身度之,则以何身度之,多么自在!我们现在虽发心度众生,但能力有限,犹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都难保,如何度众生呢?所以对于那些轻蔑求生西方的人,我们只好借用古人的话说:“燕雀安知鸿鹄志”和“不可与夏虫语冰也”。 佛为世人“量身定制”了如此一个易修易行之念佛法门,却反而遭人毁谤而不信。殊不知《华严经》号称“经中之王”,尚且弘扬净土法门;又等觉菩萨如观音、势至、文殊、普贤等,都修持念佛法门,都以极乐为归宿处。毁谤和不信念佛法门的人应该自问一下:这些大菩萨的智慧难道都不如我吗? 净空上人说:“学佛可以使人了生死、出六道轮回,此是最大利益之事。而一般人尚有不愿学佛者,其故安在?有很多道德高尚、学问渊博之人,就是不肯学佛,此种人自以为见解比佛还高明,对佛所说之法尚有欲批评检讨之处,此之谓世智辩聪,为人生八难之一,实为最可怜悯者。” 言者谆谆,听者藐藐,世人不遵佛语,不听祖师大德之教诫,自作聪明,平白错失了于此生中,了生死、离轮回、出三界、生净土、成佛道的大好机缘,怪谁? 七、认清我们的娑婆世界 佛教把一切的世界分为两类,一类是净土,另一类是秽土。 “净土”是佛教的专有名词,从来未在其它学说或宗教里提起过,它是专指诸佛清净平等的世界。这样的世界,也可以称之为“绝对世界”,因为在这样的世界里,样样都“绝”了“相对”,例如:只有善没有恶、只有美没有丑、只有快乐没有痛苦、只有光明没有黑暗......等等。 “秽土”则是未断烦恼、未了生死的凡夫所住的世界。这样的世界,也可以称之为“相对世界”,因为在这样的世界里,样样都相对、矛盾,例如:有生就有死、有男就有女、有是就有非、有善就有恶......等等。 根据这个分类,我们不想可知,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当然是净土、是绝对世界;而我们现在所住所生活的世界,肯定是秽土、是相对世界了。 我们现在所住所生活的世界,佛经称之为“娑婆世界”,是一个充满缺陷和痛苦的地方。证诸事实,的确如此: ●地理方面:有崎岖难行的高山深谷,也有风波险恶的江河大海,不时都有山崩、地震、海啸和陆沉的现象发生。 ●气候方面:晴雨无定,寒暖不一,有时天晴久了,就造成五谷不生、饿殍遍野的旱灾;雨水多了,又造成山洪暴发、江河决堤的水灾。 ●生物界方面:动植物都不庄严,都有与生俱来的生老病死。还要面对种种意外灾祸的发生,诸如瘟疫、车祸、沉船、空难、水灾、火灾、风灾等等,简直忧患重重,不一而足。 ●身寿方面:众生的身体皆由四大(地水火风)合成,四大不调即生病,四大分散即死亡;寿命则人生七十古来稀,有者甚至未见天日,一出娘胎即夭折,一命呜呼了。 ●心智方面:生活在娑婆世界的众生,人人都有见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和思惑(贪、嗔、痴、慢、疑),所以不能出离三界,也很难悟道证果。 ●人事方面:人与人之间,互相猜疑、妒嫉、仇恨、斗争、残杀,甚至发生世界大战等等。 这些都还只是粗显的,更大的人间浩劫,乃是劫末所起的“小三灾”和“大三灾”。 根据佛经说,我们所住的世界,在每一小劫中,都会发生一次“小三灾”。一小劫,是人寿由最初的八万四千岁算起,每过百年减一岁,减至十岁,再由十岁,每过百年增一岁,增至原来的八万四千岁,这样合一减一增的时间,为一小劫,以数学方式来计算,一小劫等于(84000—10)X100X2=一千六百七十九万八千年。 当每一小劫的人寿减至三十岁时,即有饥馑灾,七年不雨,草木不生,人类因饥饿而死亡无数;当人寿减至二十岁时,即有瘟疫灾,人类又因病死亡过半;人寿减至十岁时,即有刀兵灾,这时一草一木,都变成了杀人的凶器,触之即死,加上人类自己又互相仇恨、残杀,一直到人类所剩无几为止。 若问为什么会有“小三灾”?那都是世人多行不义,常造十恶所召致的恶果,真是恶有恶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 人类经过小三灾的打击,所存无几,因此感到惊惶,开始舍恶向善,断恶行善,于是人寿也开始百年增一地渐渐增长。至于为什么每一小劫都有一次人心恶则寿命减、人心善则寿命增的周期性的盛衰回转?这大概就是“诸行无常”、“物极必反”的道理吧。 今天,人类的寿命,是处于百年减一的减劫过程中,不信您看,释迦佛住世时,人类平均的寿命为一百岁,佛入灭至今才二五四四年(但根据中国的历史记载,佛诞生于周昭王二十四年,涅盘于周穆王五十三年,迄今已三○二六年),现在世界人类平均的寿命只有七十岁左右,比起佛世来,已减少约三十岁了。接下来人寿将会愈来愈短,虽说现代医药发达,医疗技术进步,但由于人心越来越险恶,以致许多前所未闻的、且又无药可治的奇瘟怪疫纷纷冒现,相继向人类袭击,单单一个“艾滋病”,就搞到医药界一时束手无策,这就是佛教所强调的“神通不敌因果”的正面教材,世人于此应有所醒悟才是。 人寿越来越短,显示距离发生小三灾的时日,已愈来愈近了,未来的人类,将会面对人间三大浩劫,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呀! 至于“大三灾”,是世界进入坏劫时所发生的火、水、风三灾。据佛经说,每一世界,都要经过成、住、坏、空四个中劫,每一中劫又各有二十个小劫的时间,等于三亿三千五百九十六万年。所谓“成”,即世界由众缘集合而组成;“住”即众生安住,有动植物,有国境,有历史;“坏”即开始毁坏,初十九小劫,坏一切动植物,后一小劫,坏众生依之而住的国土世界;“空”即坏尽后,一切俱成虚空。世界就是这样不停的成住坏空,周而复始。科学家已证实,宇宙中的每一星球,在其一生中均进行着一种周而复始的循环,但他们还算不出每一世界的寿命有多少长,佛教却说合成住坏空四个中劫,为一大劫,等于十三亿四千三百八十四万年,这也就是每一世界由成至毁的年数。 当每一世界进入“坏”劫时,首先来临的是大火灾,是时天上同时出现七个太阳,以焚烧此世界,下自无间地狱,上至色界初禅三天,一切都烧成灰烬;接着而来的是大水灾,下自无间地狱,上至色界二禅三天,皆为大水所浸;最后到来的是大风灾,下至无间地狱,上至色界三禅三天,一切物质都被大风吹散破坏,直至世界灰飞烟灭无形无相而后已。 若又问为什么会有火水风三灾?根据因果,世人内有贪心,外有水灾;内有嗔心,外有火灾;内有痴心,外有风灾。由此可见,水火风三灾,乃众生共业之所召感,心生则境生,心有种种不同,故境亦种种不同,然境的性质,必似其心,这也正是佛教所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道理。若妄心不起,则根身不生,世界亦不现矣。 我们的世界,现在正处于“住”劫中,是于住中劫的二十小劫中之第九小劫,再过十一小劫,即要开始坏灭了。聪明的人,最好赶紧念佛,求生西方,当“小三灾”或“大三灾”来临时,我们已在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这才是避开人间浩劫的上上之策啊! 我们的世界,因有种种的缺陷和痛苦,所以佛经才称之为“娑婆世界”。“娑婆”华译为“堪忍”,即是不堪忍受的痛苦,我们都甘心地忍受了。为什么大家都堪能忍受呢?因为大家都如古人所说:久处鲍鱼之肆,不闻其臭。 佛经又称我们的世界为“五浊恶世”,“浊”是“污染”的意思,“恶”是“恶劣”的意思,合起来说,就是它受污染的程度已达到非常恶劣和严重的地步了。 五浊者,一、劫浊,即时代受污染;二、见浊,即世人的见解受污染;三、烦恼浊,即世人的思想受污染;四、众生浊,即人性受污染;五、命浊,即生命或生活受污染。 放眼世间,的确样样皆受污染,而且有愈来愈严重之势。尤其今日,随着科学发达,科技日新月异,为了获得丰裕的物质生活,人人都向“钱”看,都以物质财富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因此人心亦随之都变得更贪欲、嗔恚、愚痴,人性也愈来愈趋向自私、冷漠、扭曲。人人身犯杀、盗、YIN;口犯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犯贪、嗔、痴。所以,现代的社会是一个十恶充满的社会,乱象丛生。 在生活环境方面,同样的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有能力使高山低头、河流改道、森林变秃地,加上工业迅速发展,废气、废水、废料日愈严重,现在已搞到空气污染、食物污染、地球升温、水源枯竭、沙漠扩大、物种减少,连臭氧层也破了洞,埃尔尼诺现象、拉妮娜现象接踵而至,世界到处都是乌烟瘴气!科学家已发出警告,如果这种污染的现象不获改善,再过五十年,地球将不再适合人类居住了! 佛教说“五浊”中之“劫浊”(时代受污染),乃因后面之四浊(包括世人之见解、思想、人心、人性)受污染所促成,不知道科学家、教育家们对今日将陷世界于万劫不复之境的污染,已找出它的根源了吗? 娑婆世界,名符其实,样样皆苦,生活在娑婆世界的众生,不但生活环境的“依报”充满了缺陷和痛苦,其“正报”身心,也一样充满了缺陷和痛苦。佛经便说人生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 何谓“三苦”? 1、苦苦。世人既有生死之身,已经够苦,加上众苦逼迫,简直苦上加苦,故谓之苦苦。 2、坏苦。那是每当偶尔出现的快乐失去时,所产生的痛苦。 3、行苦。那是诸行无常、不停变化、不得安定的痛苦。 何谓“八苦”? 1、生苦。在胎如处牢狱,出胎如钻穴隙,嫩肤一遇空气,痛如刀割,所以初生的婴儿,无不呱呱大哭一场。 2、老苦。人的身体发育到了顶点,即是老化的开始。这时生理退化,渐渐眼花耳聋,气虚体弱,动作迟钝,步履蹒跚。 3、病苦。人体由地(固体)、水(液体)、火(温度)、风(气体)四大元素所组成,四大不调时,就会生病,缠绵床第,呻吟不已。 4、死苦。死之苦比生之苦更剧烈,人将欲死,四大分散,痛如五马分尸,实非笔墨所能形容。 5、爱别离苦。生离已凄怆,死别更断肠,以及好景凋逝,财产毁于一旦,凡此种种,都常使世人泪满襟。 6、怨憎会苦。恶的眷属来败家,或时常与仇人见面,都是难以言喻的痛苦。 7、求不得苦。求名求利,以及所谋不遂,皆令人百般无奈、迷茫、失望,浩叹造化弄人。 8、五阴炽盛苦。五阴又名五蕴,即色受想行识。它的作用炽盛,把人的真性盖覆了,使人迷惑颠倒,妄生分别执着,造作诸业,故人死之后,复须再生。 何谓“无量诸苦”? 人人除了上面所说之三苦、八苦之外,尚有来自人事方面的无礼、侮辱、诽谤、污蔑、漫骂、冤枉、加害等等,并有来自自然界的日晒、风吹、雨打、饥渴、寒热等等。 总之,我们的“依正”二报,皆恶劣不堪。尽管如此,我们毋须绝望,此地不好住,自有好住处,身心虽然苦,自有脱苦之妙方,佛不是跟我们介绍过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吗?只要我们依教奉行,一心念佛,必能在此生中,了生死、离轮回、出三界、生净土、成佛道。极乐世界可以九品往生,我们即使生于下下品,也能够: ●但受身心安泰之乐,而无苦苦; ●但受依正庄严之乐,而无坏苦; ●但受三昧寂定之乐,而无行苦; ●有莲花化生之乐,而无胎狱之生苦; ●有相好光明之乐,而无衰坏之老苦; ●有自在康宁之乐,而无病痛之病苦; ●有寿命无量之乐,而无四大分散之死苦; ●有海会相聚之乐,而无与所爱别离之苦; ●有上善俱会之乐,而无怨憎相会之苦; ●有所欲如意之乐,而无有求不得之苦; ●有五蕴皆空之乐,而无五阴炽盛之苦。 像这样人生的三苦、八苦、无量诸苦全都没有了,那才是真正的、彻底的解脱人生痛苦之道啊! 摆在世人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继续因惑(愚痴迷惑)造业,因业受苦,依旧留在三界六道之中轮回受苦,永无出期;另一条则是赶紧修行佛法,断惑证真,背尘合觉,方法最好是念佛求生西方,蒙佛来迎,往生极乐,永享妙乐! 然而,希冀佛来接引,往生极乐,必须下定决心,一心念佛,才有成功的希望。 清时名士郑板桥,有一首寓意深刻和传诵千古的咏松诗如下: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我们今天的身是业报身,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也是充满天灾人祸的娑婆世界,正如诗中的松树,立根原在高山上之破岩中。松树因能咬定青山不放松,故能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傲然屹立于天地间;同样的,我们若能牢牢抓紧弥陀圣号不放松,一句佛号念到底,也能够不为邪魔外道所惑,不为五欲六尘所迷,进而由充满缺陷痛苦的娑婆世界,往生到只有快乐没有痛苦的极乐世界;从众生生死往来的秽土相对世界,进入于诸佛菩萨美妙的净土绝对世界,这才是最明智的选择啊! 一般俗人,只知求名求利;有智慧的人,求生西方。您呢? 八、往生极乐的三要三不 由于悚于生死之剧苦、轮回之路险、三界之无安,所以,我们无论如何,于此生中,一定要了却生死、脱离轮回、跳出三界、往生极乐,决不能再俟来生。 然而,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虽说易往易生,却也不是完全没有条件的,起码你要发心修行,做到“三要三不”,才有资格往生。 何谓“三要”? 一要:深信 十方诸佛,虽有无量的智慧、德能、神通、道力,能度一切的众生,然而你若不信他,他就没有办法度你。这犹如电视台全天候广播,可是你不愿扭开电视机,便看不到其节目一样。 因此,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里强调说:“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净宗的历代祖师,亦无不叮咛劝信,例如:八祖莲池大师说:“往生净土,要须真信,千信即千生,万信即万生。”九祖蕅益大师更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由此可知,念佛一法,首要深信。譬如鸟儿,没有翅膀,肯定不能飞向青天,人若没有深信,也是不能往生西方。信什么呢? 1、信自。就是要深信自己本具佛性,本来就有与佛一样的智慧与能力,只因妄想分别执着而迷失了,只要去掉妄想分别执着,立刻就能恢复原有的德能,与佛平起平坐,把臂共游。 2、信他。他指释迦牟尼佛之言,和阿弥陀佛之愿。释迦牟尼佛说有极乐世界,肯定有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有愿要接引众生往生其国,只要众生一心念佛,发愿求生,佛必来迎,决不食言。 3、信因。深信以散乱心念佛,尚且能够成为将来生西种子,何况一心念佛,岂有不往生之理。 4、信果。深信极乐世界之有无数的等觉菩萨聚会一处,乃是念佛之因而得往生之果,这种念佛是因,往生是果的情形,正好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样的合乎逻辑,真实不虚。 5、信事。深信离此十万亿佛土之外的西方,确有一个极乐世界,其国人民,但受诸乐,无有众苦,而我们只要一心念佛,发愿求生,必定得生。 6、信理。深信我们本具的真心佛性,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乃是法界体,极乐世界不出法界,亦即在我们自己心中。我们所见到的阿弥陀佛,是自己的真心佛性变现出来的,并不是从外面来的,乃至极乐世界的种种依正庄严,也都是我们真心佛性本来具足的东西。所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 以上六条,乃蕅益大师的宝贵教示,做到了,才是圆满的“深信”,否则即不圆满。 二要:切愿 佛在《阿弥陀经》的正宗分里,说了西方世界的依正庄严之后,即说:“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这是佛在此经里第一次劝人发愿。 又在正宗分末后一段说:“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这是佛第二次劝人发愿。 第三次是在劝愿流通时说:“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劝信、劝行,只各有一次,劝愿竟有三次之多,可见“发愿”一事,至关重要。易言之,此经的扼要处,不在七日持名,而在三请“发愿”也。 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劝人发愿呢?这是因为弥陀佛有愿,凡发愿欲生其国者,必亲来接引,所以释迦佛便再三的殷殷叮嘱世人发愿。倘若我们发愿之后,临命终时,不生极乐国,便是释迦和弥陀说妄语,以两人都是已证至果的圣中之圣,所说肯定不是妄语,而是如实语,所以“净土虽遥,有愿必生”,那是不容置疑的事。 蕅益大师便很肯定的说:“欲决定得生极乐世界,莫如以信为前导,愿为后鞭。信得决,愿得切,虽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愿不猛,虽一心不乱,亦不得生。”依此而论,若信不深和愿不切,念佛就是喊破喉咙也是枉然的。 既知念佛法门,信贵深,愿贵切,那么我们便应矢志不移地坚固求生西方之愿。但如何才算是“切愿”呢?起码你要对下列各项具有一股非常强烈的愿望: 1、愿离娑婆。娑婆充满缺陷和痛苦,置身其中,不啻沉溺茫茫苦海,是故,尽此一报身,一定要脱离娑婆,决不能再等来生。 2、愿生极乐。极乐是一切众生的乐园,是一切众生的最佳归宿,是故愿在此生中,一定要往生极乐。 3、愿阿弥陀佛,慈光照我,授手接我,助我于此生中,如愿往生。 4、愿一切逆境,都不改我念佛之心;一切顺境,亦不变我生西之愿。 5、愿一切功德,庄严佛净土,作为我生西之助。 6、愿我临命终时,预知时至,身无病苦,正念分明,舍报安祥,如入禅定。 7、愿佛及圣众,放光接引,异香天乐,西方圣境,如在目前,以令闻者见者,悉发菩提心,求生极乐。 8、愿花开见佛,悟无生之后,再入娑婆,普度众生。 因为“发愿”极其重要,所以念佛人在念佛之后,无不“回向发愿”。在我们发愿求生极乐之后,即等于我们与佛有了一个这样的契约:当我们临命终时,佛一定要来授手接引。这个契约,是神圣的、永恒的,直至我们往生极乐世界而后已! 三要:力行 有了“深信”和“切愿”之后,自自然然的你就会“因信启愿,因愿导行”,而“力行”不懈地持名了。 蕅益大师曾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由此可知,我们将来往生品位之高下,乃胥视我们现在念佛的功夫深浅而定的。功夫愈深,生品就愈高,古往今来,那些坐化立亡,撒手便行,潇洒自在地往生者,均是平时念佛的功夫到家,有以致之。 念佛法门,虽有实相、观想、观像和持名四种,然而其中以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着称,《弥陀要解》即指出:“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故即以执持名号为正行,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至简易,至直捷也。”兹介绍持名念佛的七种方法如下: 1、高声念。即当神志昏沉,或妄念纷飞时,高声念佛,自可消除昏沉,但是长用高声,恐伤元气,及喉痛音哑,故不宜久行。 2、金刚念。即声在唇齿之间,口念耳听,能每字听得分明,自然心定。 3、默念。即不出声念佛,微以舌尖敲击前齿,心念相应,音声历然。 4、禅定念。即坐禅时,澄诸念虑,寂然不动,然后以清净心,默念佛号,不缓不急,绵绵密密,或每一呼默念一字,久则纯熟,三昧忽尔现前。 5、追顶念。念时字句甚急,一字追一字,一句顶一句,中间不留空隙,因追顶紧密,故能使杂念无法出现。 6、礼拜念。即念一声佛号,拜一次佛,这样能使三业清净,效果很大,惟拜久必感疲劳,故应量力而行。 7、十口气念。极忙之人,无时间念佛,可于每天早上或晚上,作十口气念,即念佛不拘声数,但以尽一口气为度,如是十次,名十口气。 若问上述各种念佛方法,那一种最好?答案是:当你觉得用那一种方法念佛,能使心境清净,不起杂念,这一法便是此时最好之法。所以有时这一刻用甲法最好,下一刻若觉得不济事,可改用乙法或丙法,总之要以能克制妄念者为准,故不能硬性规定,那一法是最好的方法。若作硬性规定,恐怕难收念佛之实效,应善自调和为尚。 何谓“三不”? 1、不怀疑 “不怀疑”就是不可有丝毫的怀疑。念佛人对下列事项绝对不可存有丝毫的怀疑: (一)不可怀疑自心。自心即佛性,有佛性者,必定成佛。 (二)不可怀疑佛言。佛说有极乐世界。肯定有极乐世界。 (三)不可怀疑佛愿。佛愿要接引众生,肯定必来接引众生。 (四)不可怀疑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有其因必有其果。 (五)不可怀疑佛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乃集十方佛国之美好于一身的净土,故其它佛国都不能与之相比。 (六)不可怀疑法门。此法门为佛教八万四千法门中,一个极其特别奇妙的法门,能令人就在这一生中,了生死、离轮回、出三界、生净土、成佛道,故十方诸佛皆出广长舌相,同声赞扬;谁若对之怀疑不信,那便是放弃了在这一生成佛的机会,实在愚不可及。 要知道,世人虽念佛,只要有一丝毫疑情存在,有福报者,也只能生到西方之“边地疑城”,福报差者,疑障起来,即不能往生,太可惜了。 2、不夹杂 “不夹杂”就是修行念佛,不可夹杂其它的法门,要一门深入。 为了避免念佛人患上夹杂的毛病,净宗建立了“五正行”如下: (一)读诵正行,即专读诵净土三经; (二)观想正行,即专观想极乐庄严; (三)礼拜正行,即专礼拜阿弥陀佛; (四)称名正行,即专称念弥陀名号; (五)赞叹供养正行,即专赞叹供养弥陀。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被印光大师列为净宗经典之一,及净空上人也说它是净宗的“心经”,那是大有道理的,因为此经把念佛的精要,和盘托出。它说:“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它的意思是说:如果众生的心,忆着佛和念着佛,现在和将来,一定可以见到佛,离成佛已经不远了,其间用不着假借其它的方法作帮助,一句佛号念到底,自自然然的即得大智慧,心开意解,见性成佛! 此经所说的“不假方便”,指的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不夹杂”。蕅益大师就正告世人:“切忌今日张三,明日李四。遇着教下人,又思寻章摘句;遇着宗门人,又思参究问答;遇着持律人,又思搭衣用钵。此则头头不了,帐帐不清。” 3、不间断 “不间断”就是念佛不可间断,要绵绵密密,心不离佛,佛不离心,毋令暂忘。这也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所说的“净念相继”。 要做到不间断,和净念相继,除了定时的早晚课之外,在日常生活中,还要不停的想着佛和念着佛。 今人做不到“不间断”的理由很多,诸如工作忙、学习忙、应酬忙、娱乐忙等等,不一而足。其实,念佛是一切法门中最最方便的了,无论行、住、坐、卧、路上、车上、船上、做事、娱乐,乃至大、小便时,只要有心,都可以念佛。谁说没有时间念佛,那是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自欺欺人,扪心自问,必然有愧也。 上面曾说过宋朝莹珂法师往生的故事,像他那样既破戒又造恶业的人,之所以也能往生,关键即在于他不眠不休不间断的专心念佛三昼夜。 以上所说的“三要”,乃往生的必备条件,盖信不深不能往生西方,信虽深而愿不切也不能往生西方,信深了,愿切了,如果没有力行念佛,同样还是不能往生西方。可见,深信、切愿和力行,乃往生西方之“三资粮”,既是资粮,当然不可或缺,而且愈多愈好;再加上不怀疑、不夹杂和不间断之“三不”,往生一事,可操左券,决不落空矣!蕅益大师非常清楚的告诉我们: ●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心多散乱者,即是下品下生。 ●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散乱渐少者,即是下品中生。 ●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便不散乱者,即是下品上生。 ●念到事一心不乱,不起贪嗔痴者,即是中三品生。 ●念到理一心不乱,任运先断见思尘沙,亦能伏断无明者,即是上三品生。 ●信愿持名,消伏业障,带业往生,即是凡圣同居土。 ●信愿持名,见思断尽而往生者,即是方便有余土。 ●信愿持名,豁破一分无明而往生者,即是实报庄严土。 ●信愿持名,持到究竟之处,无明断尽而往生者,即是常寂光土。 由大师的开示,说明了凡是信愿持名者,可以九品往生,可以圆净四土,那是一点也不假,都是真实不虚的事! 九、往生极乐的九字真言 我们要先声明,这里所说的“真言”,不是密宗行人所持的“咒语”、“真言”,而是能帮助世人念佛达到“一心不乱”之境界的九个字。 这九个字,就是:发乎心、出乎口、入乎耳。 净宗历代祖师大德,鉴于许多世人虽然努力念佛,但不得力,临终时不能往生,究其原因,皆平日念佛,有口无心,有以致之。于是,他们将前人念佛的经验和自己的心得结合起来,得出这九字真言,以便世人知所效法,在念佛时收事半功倍之效。所以这九字真言,是念佛法门的要诀,是修行念佛的心法。谁能依此要诀、心法去修,势将不难达致佛经上所说的“一心不乱”境界。 所谓“发乎心”,就是佛号要由心而发。 凡夫的心很多,有八识心王和五十一心所,但归纳起来,只有两种,即“真心”和“妄心”。 “真心”又名真如、实相、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圆觉、法身、涅盘......等等,名相虽多,而体则一,它是属于本有的,真净妙明,永不变异,当我们的心绪宁静,无念而又无想时,就是这一种心现前;“妄心”又名缘虑心,它是属于后天的,常起妄念,时生时灭,当我们的六根入了六尘,而起思虑和分别时,就是这一种心现前。 简单一点说,真心就是“清净心”;妄心就是“染污心”。 那么念佛应由什么心而发呢?当然要由清净无染的“真心”而发,绝不能由染污的“妄心”而发。偏偏世人都与此相反,多数是由“妄心”而发,不是由“真心”而发,于是乎念佛时,心潮汹涌,妄念纷飞,这就难免“念佛三天,佛在眼前;念佛三年,佛在天边”了,越念离佛越远,永远也达不到“一心不乱”的境界。 须知,“一心不乱”之一心,指的就是真心、清净心,念佛要“心中只有佛,佛外更无心”,那才是一心;若是心中还渗杂着别的念头,那已不是一心,而是二心了。一心才是“真心”,二心乃是“妄心”呀! 因此,念佛时第一件要注意的事,就是要把充斥心中的贪、嗔、痴、慢、疑统统放下,以使心境清净平静,保持于一,不生二念。 如果能够以清净之心来念清净之佛,自能与所念之佛,心心相应,感应道交,达致一念感应一念佛,念念感应念念佛之境,这样念佛,哪有不往生之理? 所谓“出乎口”,就是声从口出。 从什么口而出呢?要从“心口一致”之口而出。 许多人念佛,口里念佛,心在打妄想,心口不一致,这样念佛,叫做“不老实念佛”,这样念佛,古德说:“喊破喉咙也枉然”。念佛必须心口一致,亦即口里念佛,心中想佛,这样念佛,才叫做“老实念佛”。这样念佛,一句有一句的功德,一句有一句的实效,所谓“功不唐捐”,你就不会白念了。记住:佛号由口而出时,必须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才符合“出乎口”的标准。 所谓“入乎耳”,就是音从耳入。 音如何从耳而入呢?就是在念佛时,所念的佛号,每一句,每一个字,都要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即使是无声的默念,只要注意听,一样也可以听得清清楚楚的。不管什么时候,只要用心静听自己念佛的声音,任何纷乱的思潮都会立刻沉寂下来的。 在“发乎心、出乎口、入乎耳”之九字真言中,以“入乎耳”三字为最重要,因为能否达致“一心不乱”,此为关键。为了做好“入乎耳”的功夫,念佛必须不缓不急,因为太慢了,人容易昏沉,太快了,又听不清楚,影响“入乎耳”的功夫。 为了达致“一心不乱”的境界,我们必须时常审察自己: 发乎心时,心里是否想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出乎口时,口里是否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入乎耳时,耳里是否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如果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则妄念就会越来越少,乃至于无,“三昧”自会忽尔现前,令你亲证“一心不乱”的境界! 念佛贵在“一心不乱”,不在于多念快念也。而“一心不乱”,有“事一心”和“理一心”两种。事者相也,即着相而修;理者性也,即称性不着相而修。修念佛法门,一般均由有相入于无相,先往生有相之“凡圣同居土”,进而契入于无相之“常寂光土”,只要到达“凡圣同居土”,则“常寂光土”指日可期矣,因为: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谁想在念佛方面交出漂亮的成绩单,或想成为往生极乐的新科状元,就必须对此九字真言痛下功夫。即使障深慧浅,一时达不到“一心不乱”的境界,至少也能“工夫成片”,也就是当烦恼起时,念佛能把它压下去的工夫。 当代的净空上人告诉我们:“一般行者所讲的‘工夫成片’,就是《无量寿经》中之‘一向专念’,念到工夫成片,到临终阿弥陀佛来接时,先有佛光照到行者,业障立时消灭,工夫自然加倍,达到了一心不乱。若是已经念到事一心,经佛光一照,即能达到理一心。这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所以一心不乱,不必顾虑,只要老实念佛,一定成就。” 用现代的话来说,“工夫成片”约相等于精神初度集中;“事一心不乱”约相等于精神中度集中;“理一心不乱”约相等于精神高度集中。《遗教经》中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意思是说,谁能使精神高度集中,那么,明自心、见自性、开智慧、得神通,无事不可办矣! 于此要祝愿所有念佛人:把清净心念出来,把妄想分别执着念掉,共同朝向念佛的最高境界迈进! 十、往生极乐的三种福业 为了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亦为了确保在往生时,不发生障碍,一切志欲生西的人,除了念佛之外,还要多多注意“善根福德因缘”的培养,因为《阿弥陀经》中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佛的意思是说:不可以微少的善根之因,和微少的福德之缘,得生极乐国。 在往生极乐的三要(信愿行)之“行”中,便有“正行”和“助行”之分,“正行”就是老实念佛,“助行”就是能帮助正行达致其目的的工夫。而《阿弥陀经》上所说的“善根”,指的就是正行老实念佛,“福德”指的就是助行修福的工夫。又前者是“因”,后者是“缘”。当我们的“善根福德因缘”都具足了,那么往生一事,肯定就没有问题、没有障碍了。 往生是大福报之事,世间没有一种富贵能与之媲美和相提并论,这可从凡是往生的人,都能身无病苦、预知时至,和佛菩萨亲来接迎等等瑞相看出来。那种伟大的场面,就连鼎鼎大名、以戒律着称的弘一大师,临终之时,都流下欣喜、感激的眼泪! 这种大福报从哪里来的呢?我们又应如何修福呢?《观无量寿佛经》告诉我们: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现在,我们依据佛之所说,特将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所应修习的三种福业,略作解释如下: 第一种福 ●孝养父母。这包括要使父母增加财物、替父母办理事务、供给所需之一切、不可违背其意愿、奉献自己之所有。但是最大的孝,乃是劝导父母皈依三宝,和求生西方。 ●奉事师长。这包括要恭敬顺从、替老师办事、要听从指导、常以财物奉敬老师。对出家的法师,还要恭迎法师、见到法师要心生欢喜、恭请上坐、以上好之饮食供养、不可违背法师之教导、不可改变对法师的信仰和敬爱。可是,现在是末法时代,佛经说“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由于我们很难遇到善知识,所以必须“依法不依人”,最好依照净土经典去修,可保绝对无误。 ●慈心不杀。要以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视之如父、如母、如兄弟、如姐妹,不得伤害或残杀他们。 ●修十善业。十善是做好人的根本,也是学佛的基础,所以念佛人一定要修十善。修行十善,善有善报,福德无量;不修十善,便是造十恶,恶有恶报,往生必有障碍。十善者: (一)不杀生,即不可杀害一切有生命的动物。根据《十善业道经》说,不杀生的人有十种的功德: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将来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 (二)不偷盗,即不可偷拿或盗取人家的财物。不偷盗的功德: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美;五、不忧损害;六、善名流布;七、处众无畏;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九、常怀施意;十、命终天生。将来成佛时,得证清净大菩提智。 (三)不邪YIN,即不可有男女不正常的苟合。不邪YIN的功德:一、诸根调顺;二、永离諠掉(即美色当前,不会对之评头评足);三、世所称叹;四、妻莫能侵。将来成佛时,得佛丈夫隐密藏相。 (四)不妄语,即不可说虚妄不实的假话骗人。不妄语的功德:一、口常清净优钵花香;二、为诸世间之所信伏;三、发言成证,人天爱敬;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将来成佛时,即得如来真实语。 (五)不两舌,即不可说搬弄是非离间他人感情的话。不两舌的功德: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四、得不坏法行,所修坚固故;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将来成佛时,得正眷属,诸魔外道不能沮坏。 (六)不恶口,即不可说粗恶、侮辱或咒诅他人的话。不恶口的功德:一、言不乖度(度就是分寸,乖度就是没有分寸);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词美妙;五、言可承领;六、言则信用;七、言无可讥;八、言尽爱乐。将来成佛时,具足如来梵音声相。 (七)不绮语,即不可花言巧语,或说轻浮无礼不正经的话。不绮语的功德:一、定为智人所爱;二、定能以智如实问答;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将来成佛时,即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损。 (八)不贪欲,即不可贪爱五欲(财、色、名、食、睡)。不贪欲的功德: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能夺故;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时不悭嫉故。将来成佛时,三界特尊,皆共敬养。 (九)不嗔恚,即遇事不顺或受人侮辱时,不怀恨于心,也不发怒于形。不嗔恚的功德:一、无损恼心;二、无嗔恚心;三、无诤讼心;四、柔和质直心;五、得圣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七、身相端严,众共尊重;八、以和忍故,速生梵天。将来成佛时,得无碍心,观者无厌。 (十)不愚痴。这里所说的愚痴不是什么都不知道,而是思想不正确,认识有错误。要不愚痴,唯有多闻佛法,了解佛理。不愚痴的功德:一、得真善意乐,真善等侣(不论年龄、知识、学问、地位等彼此都差不多的良友);二、深信因果,宁损身命终不作恶;三、惟归依佛,非余天等;四、直心正见,永离一切吉凶疑网;五、常生人天不更恶道;六、无量福慧转转增胜;七、永离邪道,行于圣道;八、不起身见,舍诸恶业;九、住无碍见(安住在通达无碍的正见之中);十、不堕诸难。将来成佛时,速证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一个明白事理的善人。愚痴的反面就是智慧,有了智慧,诸恶不作,众善奉行,所作所为,无不是福。 第二种福 ●受持三皈。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一个人受持了三皈,才算是正式的佛弟子。佛经说:“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落饿鬼;皈依僧,不作畜生。”这三句话,就已说尽了三皈依浩大无边的功德了。 ●具足众戒。三皈之后,还要遵守各种的戒律。戒律的意义是约束自己,做你应该做的,不做你不应该做的。凡佛弟子,在家的人,要持五戒;出家的比丘,要持二百五十戒,比丘尼要持三百四十八戒;修大乘法的人还要持菩萨戒。一切的戒都能令人防非止恶,若犯戒就是造罪,能持戒就是修福。 ●不犯威仪。就是修行人要有修行人的样子,要守修行人的规矩,如行住坐卧,都要端端正正,令人见了,生恭敬心,若是有轻浮的举动,便是违犯威仪。持戒和守威仪,都属于修福。 第三种福 ●发菩提心。就是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心,亦即念佛人一面要求自己往生净土,完成佛道,同时还要随缘广度众生,利乐有情。“上求佛道”是自利、修慧;“下化众生”是利他、修福。所以念佛人一定要发菩提心,自利利他,福慧双修。 ●深信因果。念佛人要深信“有如是因,得如是果”的因果定律,因为一个深信因果的人,肯定不会胡作非为,造作伤天害理的事。不做伤天害理的事,就是善,就是修福。更重要的是,念佛人要深信“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因为“忆佛念佛,必定见佛。”当见到了佛,何愁不开悟成佛? ●读诵大乘。念佛人应要读诵大乘佛法的经典,以便了解大乘佛法至极圆顿的道理,像读诵净土五经,便是读诵大乘之经典。 ●劝进行者。我们不但要劝导那些向来不念佛的人,来参加我们的行列,做一个深信、切愿、力行念佛的人,而且还要劝导那些已经念佛的人,更进一步,由妄心念佛而净心念佛,由事一心不乱而理一心不乱。大慈菩萨曾说:“劝一人念佛比自己念佛功德大,劝百人千人念佛就是真菩萨,劝万人念佛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由此可见,劝人念佛,有无穷无尽的福报。 上面所列之三种福业,佛说乃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诸佛修成净业的真正原因,也就是修成净业之真正种子。显示“三福”不只是世人克尽本分培养优良品德之福业,也是一切世人往生极乐世界之净业。 昔时有人问莲池大师:“一个人不信净土,不愿修念佛法门,恐是此人福薄?”大师答道:“确是此人福薄!”净土念佛法门是一个使人直接成佛的法门,没有大福报的人,不会遇到它,就是遇到了,也不会对它信愿行。例如《无量寿经》中就说到阿阇王子与五百长者,他们听佛讲此经,听了很欢喜,也希望自己将来作佛时能跟阿弥陀佛一样的伟大,但他们仅动此欢喜心,并不发心念佛,和求愿往生。佛说他们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可惜善根福德不够,所以今生不能一闻即信、愿、行。 这样的例子,现在多的是,直到去年(一九九九年)十月,根据统计全世界的人口已达六十亿,但有几人遇到此念佛法门呢?又有几人一闻就能信能愿能行呢?可以说万中无一,此无他,善根福德因缘不足,有以致之。如果有人对此法门,一闻即能信能愿能行,肯定此人必如《金刚经》之所说:“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我们甚至可以说,那些一生造恶业,但临终却能忏悔和念佛之下下品往生者,他们也都有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缘,他们的善根福德因缘,肯定都大过曾经供养四百亿佛的人。 谁想证知自己是否有大善根、大福德和大因缘,那可从自己对念佛法门,是否一闻即能信、能愿、能行看出来。若如是者,应当加倍努力念佛,修善积福,千万不要错过了此千生万劫都难以遭遇的一生成佛的绝好机缘;若未如是者,亦应见贤思齐,赶紧信愿持名,搭上成佛之快车,方不枉为人一生啊!●上品下生者: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花,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同时伸出手来迎接他。他就见到自己的身体,坐在金莲花里,跟随在佛的后面,就生到极乐世界去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