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南:佛学问答类编(净土第十二)C
2015/5/23   热度:726
答:‘追’作追逐不舍讲,‘顶’作顶接不断讲,即前句之末字方去,急追一句接住,如钻木取火,不使少停。又如奏乐,必字字逐拍,不使走漏。此法经中未言,乃系古大德经验之法。 问:据说命终后八小时方可移动,设若精通念佛之辈,命终后即随佛往生,何必再等八小时,方可移动,其理若何?(吕顺运) 答:众生命根系第八识,投胎先来,死时后去,余识舍时,即现死相,然实非真死。今医学界已有证明,在现死相之八小时内,谁能知其第八识何时始去,此为策万全起见而取此法。(饬终津梁一书内详) 问:为何学佛人(在家出家)每逢相遇,皆揖手云:‘阿弥陀佛’,这是不是把阿弥陀佛当世俗问候之用?或有其他用意,祈示之!(吕顺运) 答:至心念阿弥陀佛一句,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此语最为吉祥,相逢称诵,祝福之意,且使对方一历耳根,八识田中得到佛种。 问:无见顶相与肉髻,是一是二?(大宽) 答:观佛经三日,佛顶肉髻,生万亿光,光光相次,乃至上方无量世界,诸天世人十地菩萨亦不能见。据此,无见顶相,是指顶光也。 问:坐念佛号,有跏趺,吉祥,降魔各坐法,弟子以年龄稍大,全趺半趺皆不可能,拟采用吉祥二坐法,不知二者以何者为善?及其坐法各如何?请详示!(大宽) 答:跏趺有单结,双结之别,不论双单,左加右上为降魔,右加左上称吉祥。坐时两手掌向上仰,如降魔坐,左手即加右手上;吉祥坐右手即加左手上。两大指尖接抵,此名定印,安于脐下。头脊正直,鼻与脐取一直线,各种坐法,任意自择,久坐麻木,亦可换腿。 问:观经观世音菩萨,项有圆光,中有化佛菩萨,无量诸天,举身光中,五道众生,皆于中现,既度五道众生到极乐去,因何留一道不摄,岂不有背慈悲平等乎?(双木) 答:天人畜鬼四道皆有修罗,言五指即含修罗在内,各经中亦多有语五道者,若为易于明了,则又言六道耳。经文并非故留一道不摄。 问:净土按台宗教义,分为四土,末法众生带业往生者,生于何土?(双木) 答:四土往生,但论行持之功夫而分其证得,并不限于何期行者,证何等土也。 问:当失眠苦不入寝的时候,想起来坐一会,但不知佛教打坐之要领?(郑敦) 答:失眠之人,最宜右胁而卧(即侧身右方在下),两足叠齐,右手托腮,左手搭胯,瞑目调息,放下万缘。心中默转‘阿弥陀佛’四字,再用耳听(心转自有声相),能入眠固佳,纵不入眠,念归于一,亦得息养。若要打坐,亦是万缘放下,默转佛号。其坐法参上页答大宽居士之问便知。 问:月刊上常看到莲邦国,而是否以佛化国家联邦之称?(郑敦) 答:阿弥陀佛愿力之极乐世界,莲花最为微妙特殊,故称极乐世界为莲邦。由今中国以梅花为国花,日本以樱花为国花,称梅称樱,便可代其国名耳。 问:念阿弥陀佛经之声音宜拖长好还是短促好?每日至少宜念若干?(郑敦) 答:拖长及短促,皆不相宜。当如小溪流水,不急不缓,念多念少须酌自己时间。但既念阿弥陀经,诵毕宜持弥陀圣号几百声乃至数千声,阅前赠学佛浅说,及歧路指归,自明大义。 问:净宗以九品莲花为父母,他宗托何物为父母呢?(陆天养) 答:净宗是横超三界,带业之识往彼极乐,托莲化育而生。待悟无生,直证佛果,则无所谓生矣,是往生与成佛为二层阶级。他宗是竖出三界,断尽诸惑,见性成佛,即性是佛,安用依托。 问:阿弥陀经说,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为何因要供养他方佛呢?(陆天养) 答:供佛积功德,闻法增智慧,若功德智慧不圆,安能成佛?不积不增,岂能圆满?释迦世尊,亦曾于过去世供无量诸佛,观世音菩萨亦复如是,故皆圆成种智。往生之人,在未证补处之前,必须上求下化,觉行双圆,方得证补处耳。 问:专一持佛的圣号与持往生咒的成就功德有何差别?(邓慧心) 答:并无差别。但事忙人,持咒不如持名方便;临终时持咒不及持名容易耳。 问:临命终时,能得正念,却是西方阿弥陀佛来接引,或是自己心佛来接引呢?(慧贵) 答:是西方极乐世界弥陀来接引,经训煌煌,何必疑惑。但西方弥陀,乃我平素心中想念之佛,故又说是我心中之佛,恐君误会。今举一例:如我与父母远离多年,心中日夜想念、写信拍电,催来相聚,一日我之父母竟遂我愿而来,便可说我心中父母来也,其理如是。 问:念佛人积欠债务,到命终时,不幸还不清楚,能带业往生吗?或是再轮回还他欠债呢?(慧贵) 答:真实无力偿还者,是无贪吝恶业,或不妨碍。若一面念佛求生,以西方作逃薮;一面贪吝世财,起赖债之心。念佛既不为上求下化,因已不净,再加贪吝之心,此两粒种子起现行时,试问结什么果?不过问中云‘不幸’两字,自是属于真实无力一类。 问:有一夜晚课后,对菩萨祈求世间法之事,当夜随时得梦老师,对我说祈寿命,这寿命是当生之寿耶?抑是求生西方之寿耶?(慧贵) 答:梦多幻妄,本不足凭。因世法求菩萨,而梦他人,或是菩萨化现,亦未可知。告君祈寿,当是教祈无量寿命之常乐我净。似不能教祈浊世不究竟之短短寿命也。 问:弥陀经‘昼夜六时’,西方既无昼夜,哪有六时?(慧贵) 答:雨花一次谓之一时,莲合谓夜,莲开谓昼,彼之昼夜时分,佛顺此方说耳。 问:‘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佛位平等,如何又有等级?(慧贵) 答:此存指度生愿力而言,佛在实智上平等,在权智上少有不同耳。 问:净土宗带业往生之说,似与因果之理不相符合,造恶之人,只要念佛,便不受罪报,反生极乐,此话果然,谁肯自己刻苦去作善事?(游玉耀) 答:一切善恶念头善恶造作,总名曰业。当起造时,即是一粒种子(习气异名)印落八识田中,异日遇有增上缘,发生作用,能牵八识,六道投胎。通途法门修行,专为消灭此类种子,名曰断惑。至断净尽,便是涅盘。念佛法门,是止息善恶念头及造作,单提一句佛号,印入识田,旧日种子,不遇增上缘,无由而起作用。佛号种子(念即由心,是心是佛)愈积愈厚,时时有增上缘,能得先起作用,报尽生西,惟旧种依然存在,故曰带业。生西后,旧种仍须求断,方证补处,是与通途之法,始异而终同也。若谓只管造恶,而以佛号作护符,则误会矣。 问:一生造恶,临终十念,即得往生。如此则不妨只管造恶,待到临终,专作十念可矣。又何必日日苦修乎?(游玉耀) 答:指夙有善根,一时着迷之人而言。若非夙有善根,健康之时尚不喜闻佛名,何况四大分离万苦交煎之际,而能念佛乎?观经下品下生,固云临终十念,要在‘至心’二字。至心是放下万缘,彻底专精之谓。俗子待到临终,皆是多所依恋,决难念佛,安能还发至心。此时能发至心者,定属夙根深厚之人,不容借口侥幸。 问:念佛之时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但在要完之时,为何只念‘阿弥陀佛’四字,是有甚么关系吗?(慧霖) 答:先念缓,后念急,急时四字易念耳。 问:听老师在说法之时,讲阿弥陀佛四字,就包含三藏十二部经,又是经王和咒王,那么还是有阿弥陀佛这人没有?或是仅仅的一个经王咒王的代名呢?(慧霖) 答:此须分二段答覆:一、‘阿’字为一切梵字发音之初,无‘阿’字即无一切经;又为八万四千陀罗尼之心,无‘阿’字即无八万四千陀罗尼。仅此一字,亦可曰经王咒王。是显密二教均不能离此一字。若讲四字胜义,显教各大经中处处指归,人多晓了,不必覆赘。兹就密教言,‘阿’字总表佛部,具理智不二义。‘弥’字总表莲花部,具生法二空义。‘陀’字总表金刚部,具坚固不坏义。所说包括三藏十二部谁曰不宜?二、上系解释四字胜义,何可疑无其人,净土三经,所说甚详,弥陀乃为极乐导师,不过此尊导师洪名,已具此不可思议功德耳。 问:弟子自学佛到如今,为什么没有听说过阿弥陀佛的圣诞?(慧霖) 答:阿弥陀佛,乃法藏比丘修成,弥陀经曰:‘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再说到法藏生时,无量寿经曰:‘过去无量不思议无央数劫……有大国王名世饶王……弃国行作沙门号曰法藏’。如此久远,年尚不知,何能知其月日。今人以旧历十一月十七日为弥陀圣诞,相传是日为永明大师诞辰,借来纪念弥陀。 问:年少而至老只念佛求生西方,与闲时少研佛理,将尽能力救脱众生,如何方好,有何不同?(慧性) 答:发菩提心是净业正因,念佛是上求佛道,研理是广学法门,救脱众生是下度众生,此三者均是菩提心。应并尊重,不可轩轾。 问:定课念佛时妄想心继续显出,心不想佛,耳不听佛,在念日子不久,亦念不多声(约念一千多声),知念多声始可断妄,但无时间,如此者,只可种善缘,亦能生西否?现事多乱心甚重,暂停待将事少,才开始定念好吗?(慧性) 答:至心十念,亦可往生,何况日课千声。凡夫家居,安能无事,若待事少再念,则永无能念之时矣。要在自己观机利用时间,作事用身用手,念佛用心用口。定课但能早起半点钟,即能照作,散课随时随地,皆可执行,不管心乱不乱,总是一直念去好。 问:又普门品中:‘若有女子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菩萨是度众往西,岂有度众生出生娑婆世界乎?(陆天养) 答:生西必闻法信修,方能成就,其有众生,但修人天福报,不发出世大心者,自不能超出娑婆。菩萨即以此类众生,而与求男求女之人;实以此众,佛缘未熟,本在娑婆,行一时之权智,满求者之心愿,并非度众出生娑婆也。 问:佛有三身:一、释迦佛,二、大日如来佛,三、弥陀佛,实一佛之德,所流出之三体也。大日者,释迦之法身;释迦者,大日之化身。亦分为:释迦教,大日教,弥陀教三教。为弥陀者之身,究为何身?释迦教大日教所为何解?(管新盘) 答:此密家之说,释迦教即显宗,大日教即密宗,弥陀教即显密双融之净土宗。既云大日为法身,释迦为化身,弥陀自是报身矣。 问:净土宗,依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三经为宗,遵以念佛,藉他力而求解脱,我等愚夫愚妇,因时间及事务关系,未能读诵两种寿经,专念小弥陀经及念佛,临命终时,倘一心不乱,是否违犯未诵寿经?可否往生净土?(管新盘) 答:净土三经,各有其用。无量寿经主广修六度万行,观无量寿经主心作观想,阿弥陀经主一心持名。研教时不妨广学,修法时贵在专一,果能依弥陀经持名有恒,决定往生,况能持至一心,更千妥百稳矣。 问:一般居士,现为国家服务,对于佛示,求解脱法门,因俗务琐事羁身,未遵奉行,除每日念佛后诵弥陀经外,始终未能奉行佛示法门,可否往生净土?有否违犯居士戒?(管新盘) 答:日诵弥陀经及念佛,便是奉行佛法,身在含元殿上,何必更问长安?至云居士戒,乃另为一事,须依他正受,今虽未受,凡属佛子,杀、盗、邪YIN、妄语、饮酒,亦须发心自戒耳。 问:念佛人因疑未断尽,信不坚固,往生边城,若然往生边城,是不是有佛接引?抑或自己往生乎?(智梁) 答:化佛接引,不过莲花不及开耳。 问:古德常有净业功成,平时或临命终时,每有见弥陀,见观音、势至或诸菩萨,吾人所以能认识不常见之客其名是谁,必有人介绍,才能认识。若佛及菩萨,突而其来,并无人介绍,亦无自我介绍,何以能认识乎?能保不差误乎?(智梁) 答:三圣乃我平素意念已久之相,届时当如念而现,不过更加庄严。再举一喻,梦中所见之人,并无介绍,有时亦知其名字,理与此同。 问:自友启示宗教的信仰,自心信念持行学佛念佛之时,心猿意马侵扰菩提果园,是否障深业重?(黄重富) 答:障深业重,娑婆之人,大抵皆然,不止居士。念佛心乱,是功夫尚浅,应有理象,不可急躁,以求速效。只宜念时字字清楚,自听字字清楚,再从一至十(一气三句再三句后四句)记数清楚,久久自能一心。 问:东土难生,人生难得,佛法难闻,明师难遇,而我东土已生,人生已得,佛法微闻,明师未遇,有志入释门修真,远离六道轮回之苦,不合家境窘迫,家务缠身,是否无衲福之缘?(黄荣富) 答:东土二字错记,乃是‘中国难生’,中国指一国之中心,别于边地。净土法门,有师固佳,无师亦能看书自修,而成功不限于出家也,但肯发心,无须择境。 问:夜眠之时妄想顿生,想而不想,不想而想,往往魔军随时随地进攻灵山之境,仓猝之时,持佛挡退,息而复来,是否精神衰弱或者戒定未持?(黄荣富) 答:此仍功浅现象,是精神衰弱,亦是戒定无力。眠时宜默持四字洪名,(不念南无),不管有魔无魔,只是醒时便持。 问:阿弥陀经云:‘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时经行’。极乐世界为出离三界之圣域,岂尚有食欲乎?佛是否尚有饮食之欲乎?请释其疑!(叶普开) 答:凡夫界之色空二天,尚无食欲,安有佛陀还存食欲之理。极乐世界之饮食,一为带业往生未断习气之众生而现,然亦是意食。二为六尘说法,以使此土众生起极欣极厌之心。 问:或疑金刚经无相,净土有相,二法如何相融?(林梦丁) 答:仅入手修法不同,但净土之寂光,亦是无相。此皆是一真法界,有何不相融处? 问:魔术(如走阴之类)敢观地狱相,云何不敢观极乐世界相?(吕慧良) 答:外道之智,只知高者为天堂,低者为地狱,高者自知无分能去,只好说些地狱鬼话,欺骗愚人。至不观极乐世界者,彼于佛经毫不了解,又安足以语取道。 问:观经中观世音菩萨放六道光明,救六道众生之苦厄,那么三恶道之众生,到底菩萨救他们往什么地方去?(吕慧良) 答:要须视其业力及夙根深浅而定,恶业浅夙根厚者,亦可顿出轮回,反之则次第渐超耳。 问:持名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时,是否即能现佛,如不能一心不乱,恐不能往生吧?(白洁卿) 答:不问现佛与否,得到一心,自是最好境界。纵得不到一心,只要临终正念分明,亦能往生,但品位不高耳。 问:持名念佛外,必须想佛威德相好,种种光明,极乐世界种种庄严,次第观想,观成就时能往生西方,如观不成或单观相好光明,极乐世界八功德水,或诸宝行树或诸鸟之音,是否一样能观成功?这样观法,是否合理,可不可往生?(白洁卿) 答:持名与观想,原是两事。古人曾主兼修,后来渐主分修。即持名者不必兼观想也。至云单想相好光明等,亦甚合理,即为第十三杂想观之法,理事不违,安能不生。 问:龙舒净土文中,云持是咒‘满二十万遍即菩提芽生,满三十万遍即面见阿弥陀佛’,此是与念佛入定一样道理否?(许炎墩) 答:此亦克期求证之一法,如持名之一日至七日义耳。 问:弥陀经中‘今现在说法’一句,是否随时随地念念至宁静地步,观想经中妙境,就是闻法?(张廷荣) 答:小弥陀经未教作观,不必如是着想。此句不过云今日之时,弥陀亦正在极乐说法也。 问:偈中之‘我今大皈依’句,若但皈依二字,则学人亦粗知其义,今加‘大’字,其义为何?(陈如德) 答:此有三义。一者佛之法身遍满法界,我之心愿亦随之遍满法界。如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云‘归命尽十方’,是其一例。二者古德云:皈依阿弥陀佛,即是皈依一切诸佛。三者阿弥陀经云‘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量寿经及观经皆云:弥陀光中化佛无数,我今皆皈依之。备斯三义,是故云大。 问:尝阅净土古德语录中云:‘极乐世界,纯是大乘菩萨之境界’。而观经中品上生章中,有说苦空无我四谛等法,又往生者,复有证声闻小果者,其义云何?(陈如德) 答:昙鸾大师注优婆提舍愿生偈云:‘声闻以实际为证(三德中只乐涅盘)计不应更能生佛道根芽。而佛(指弥陀)以本愿不可思议神力摄令生彼,必当复以神力生其无上道心’。又云:‘安乐国不生二乘种子,亦何妨二乘来生耶’。据此,是未生在因地时本修小乘,生后不执着实际,终能回小向大,故云极乐是大乘根界。请细体观经,上三品在因地皆修大乘,故生后证果皆为大乘,中三品因地修闻小法,生后故先证小乘,下三品生前虽未修行,但临命终时,所遇知识,为说大乘,故生后上生者得入初地,余二发心,俱是大乘。知乎此义,是因是果,理方无碍,知乎前义,极乐毕竟是大乘界。 问:弥陀经中云‘出广长舌相’,为是表法,为是实有其舌,遍覆大千?(陈如德) 答:此有二义:一者佛身充满大千,舌相自然遍覆大千。二者佛音播到之处,即等舌相覆到之处。 问:观经下品下生章中云:‘莲花经十二大劫乃开’,此‘劫’为是数西方之日数,为是娑婆之劫数?(陈如德) 答:是指娑婆之劫数。经云‘彼佛国土,无有昏暗,火光日月星曜昼夜之象,亦无岁月劫数之名’。又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上品中生,七日即得无生一段云:‘七日者,恐指此间七日,不指彼国七日也’,据此,故知是指娑婆。 问:老师在佛七内开示中嘱:专心念佛,即使不能得一心不乱,也有功德及好处。我们念佛者存此心理是否太执着功德?(王镇芬) 答:七中所说之功德,是说虽未得到一心,亦除去妄念不少,较不结七念佛者,所得境界,未可同语。今借物喻,得一心者,假如十五满月,未得一心者,或如十二十三之月,然较初一二之月,则大不相同,所言指此,非谓世间之有漏福报功德。 问:听经时曾记得说过佛在心内,西方即在眼前,若是把心收在一处就会看到吗?(慧霖) 答:看到看不到另是一回事,要至心念佛,这佛总是在汝心中,如月能照水,若水浊时,则月不现,月虽不现,非月不照。 问:念佛果到万缘放下,一心不乱,就会得到神通吗?(慧霖) 答:这却不一定,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境界,纵然得神通,也非念佛的本旨,此心切不可存。 问:有念佛者因生产病死,可往生否?(佚名) 答:只要正念分明,当然往生。细揣来问,或系怀疑产妇身体不净,佛嫌污秽,而不来接;实则人不生产,亦属不净,试看九窍流出者为何物?即能明其不净矣。不过产妇之不净表现,特别明显罢了。感佛来接,纯在乎心,如池水澄清,天月自现,若单论人身,原是三十六种肮脏物体假合而成,根本就不清净,至于平素敬佛,沐浴涂香等,仍是心理表示洁诚,而体中之脓血尿粪,何尝洗去。 问:晋唐高僧,取经来到中国,以后的众生,都有经法可看,才有成佛的往生的;但是十方三世一切佛,不知怎样成佛往生的?(普慧) 答:既有十方三世一切佛,就有十方三世一切法。 问:若三宝弟子,没工夫听经,只在家作功课,吃长素,守五戒,能往生否?(普慧) 答:正因一心念佛,助缘能守五戒,决定往生。 问:佛徒发愿超升西方,而志不在救脱众生,是否为自私,是否有违释遵慈悲宗旨?(管新盘) 答:如此小心人,并无菩提心,当然有违释尊慈旨,纵能精进往生,恐品亦不能高。 问:吾师叔公他平日念佛,勇猛精通功行高深。但到临终时,他父母均在他面前哭泣,势甚悲哀,未知如此可否往生?(吕顺运) 答:如正念不乱,无碍往生。但遇此环境而能不乱者,非有真实功夫,不能作到。 问:如平时有暇学习歌赞固然很好,但若无暇,犹以念佛不学歌赞,此亦可否?(吕顺运) 答:歌赞乃是礼仪之一种,念佛乃是修道之主体,不学歌赞,并无不可。 问: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和法界藏身阿弥陀佛,和极乐国土阿弥陀佛,其是否同一阿弥陀佛?各何因缘望释是祈!(吕顺运) 答:既云同名同号,当不是一,此世尊教人省时而念多佛之法。法界藏身弥陀,即云弥陀之法身周遍法界,随感应现。极乐之弥陀,虽云别是一尊,若准法界身讲说,与多教之同名同号者,说是一非异,也未尝不可,极乐弥陀之因缘,详载无量寿经,文繁不能备述。 问:‘唯心净土’此是表明心能做地狱,能做天堂,因之净土亦不出心外否?‘自性弥陀’是指自己之佛性否?(吕顺运) 答:如是如是。 问:在家居士,佛理欠明,又未受过教育,性更鲁钝,欲入涅盘,有何方便之法?(王慧锦) 答:净土法门,三根普被。一句弥陀,只要深信切愿,念念不离,往生西方,即等涅盘。此是最捷便稳当之法也。 问:往生西方,身体既是化生,不知用手去摸,可有形质?(慧霖) 答:经中浴八功德水,以衣朑盛众妙花,足托莲花,飞乘楼阁,岂非皆是形色。摸之当然有形,如梦中之身,虽属意想而生,行动触摸,尚似有质,能起作用,可以思悟。 问:念弥陀是借弥陀愿力往生,念己名是否也可往生?(佚名) 答:按无量寿经,弥陀在因地为法藏比丘时,曾选二百十亿佛刹庄严之相,修习五劫,方造成极乐净土,更发四八大愿,专接念佛众生,俱蒙世自在王佛授记印可。请问居士之土何在?往生何处?如云希望亦生极乐,而既念己名,是与弥陀愿力无涉,何有感应?此等于撒豆种,希求生瓜也。 问:念佛有疑之人,往生边地五百年可以见佛,若即悟者可以随时见佛否?(林慧兰) 答:五百年者,言其最长之时耳。如云人生百年,其实一岁二岁,十年二十年,俱有死者,处边地者,若果有悟,随时花开见佛,不待五百之数。 问:生在边地莲花胎生,胎生与人类同样否?(林慧兰) 答:胎为不自由之譬喻,其实亦是莲花化生耳。 问:佛家众生平等,极乐世界有分阶级各修道果之差别,岂不是不平等吗?(林慧兰) 答:众生皆具佛性,在因地时及究竟果位时,无不平等,但修证过程中,以遇缘及勤惰而有种种不同,故有顿渐取果等级之不齐,若加精进,皆能到一生补处,何有差别? 问:阿弥陀佛法门(包括三藏十二部经在内)不知大慈大悲是包括些什么?(周慧德) 答:凡普拔众生之苦,普与众生之乐,便是大慈大悲。三藏经典无不句句说此。这可以说大慈大悲,包括世出世间一切万法。三藏十二部是经之体,大慈大悲是经之用。 问:六祖谓:‘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此点之意未知何在?(林梦丁) 答:阿弥陀经中分明说:‘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据此,西方人焉有再重造罪之理?六祖岂有不知?此为防范禅家学人,不求自心,及不能专修之方便语言耳,修净学人不可误会! 问:佛家的修行,单念佛未免过于消极,若全世界统统念佛,即无有种种事业的发达是不是?(张庆祝) 答:念佛是修参心性,属于学;发达事业,是庄严刹土,利益群生,属于行。念佛譬如儒家之可格致正诚,发达事业如修齐治平。有学方能起行,心端方能利众。极乐净土,为法藏比丘精勤求索,恭慎修习,满足五劫之所成就,种种庄严,超过一切佛刹,专为利益众生,念佛即是学佛,果佛徒都照法藏比丘榜样去作,行为是不是消极?事业是不是发达? 问:观世音菩萨是西方三圣之一,辅助阿弥陀佛救度众生,有人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其人将来往生如何?(达文) 答:如发愿求生西方,念观音圣号,亦有往生可能,但不甚如法,因净土三经中都教持弥陀圣号也。不求生西,而有别愿念观音圣号者,当不往生,以无其愿也。 问:无始的无明,即无终的无明,念佛生西,能永脱轮回,是无明的终止,这岂不是有终吗?(李鋡荣) 答:无明只可言无始,不能云无终,诸惑俱断即是无明终时,但生西者,有断尽者,有未断尽者,所云带业往生,即是未断之类,故生西可说脱出轮回,不可说无明终止。 问:佛无挂碍可是阿弥陀佛发愿度众生,念彼佛者,接引往生,这不是有挂碍吗?(李鋡荣) 答:未断二惑,发大悲心救度众生,名曰爱见大悲,此是执着人我相而起,尚属虚妄不净。佛智如大圆镜,虽森罗万象来即应现,实则空无所着,安有挂碍。 问:念佛人每日精进,实行,万一有障碍,死后是边地往生,到了边地,心知念佛,五百年后就可见佛,闻法成就,假若心不知念佛五百年后到哪里去?(钟智) 答:往生边地,是未能深信有疑之人;但虽生边地,已无娑婆之种种恶缘,智慧自比世人高出百倍,焉有不知念佛之理。 问:造善恶业,得决定果,果如不能转移,如何人死念佛,念经为他超度,能转业往生呢?(姚慧芳) 答:业因如坚冰,佛号经声如炎日,冰遇日射,总要融解几分,恶因由经佛功德之力,可以减其成分,故应结重果者,得以减轻,若说生前自己不修,死后凭人超度,便生西方,恐不如是容易。 问:往生西方决定莲花化生,若往生其他佛土,是不是亦莲花化生?(智梁) 答:不如是。此世间乃释迦佛土,人是胎生,可以类推。 问:地藏菩萨度众生,是度往西方,抑或他处?(智梁) 答:此随众生之愿,不限西方。 问:莲宗初祖慧远大师,三昧功成,定中见佛,又见先化者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刘遗民等随在弥陀之侧。然而生西众生,应弥陀愿力,莲花化生,形貌无差别,因何能识别其生前人相乎?(江印水) 答:所见之相,系由心中旧影变现,所来之相,亦为对方心念应化,如往朝普陀,所见观音,原无一定之相也。 问:娑婆世界,有国境及十法界,极乐亦如此否?(吕正凉) 答:极乐平等自由,世界大同。只有弥陀宣教,并无分疆立政。法界只有四圣并无六凡。虽有人天之名,为顺余方故。 问:蕅益大师云:得生西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观圆瑛法师之劝修念佛法门内记载八哥念佛临终生西,飞禽虽能言念佛恐不能发愿,若无愿力,亦得往生西方吗?(林梦丁) 答:此鸟定已发愿,按此事曾谓八哥学僧念佛,主人甚喜,送与僧寺。后僧常对开示有念及无念二种念佛之法,鸟似领悟。据此当可推断,僧既常对开示无念最高法门,岂有不教通常发愿之法。鸟似领悟,又喜念佛,必其眼见佛僧,耳听呗韵,有羡慕三宝之心,羡慕即是愿也。 问:一般愚夫愚妇,但能念佛,并无愿力,此等之人,临终得生西否?(林梦丁) 答:并无求生西方之心,只恐仅得福报耳。 问:净土法门,以一句佛名便可往生。但不懂佛法,不研经典,只知念佛不管他人。大家都这样,岂不变成‘各扫自己门前雪’,而将来势必无人继续弘扬佛法了,不是连净土法门也无人知道了吗?(维宝) 答:无量寿经(不限魏译)谓:往生正因,发菩提心(即四宏誓愿),持诸禁戒,饶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与之,作十善业,要当孝顺,至诚忠信等。观经主张,慈心不杀,具足众戒,读诵大乘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等。弥陀经提出: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以上三经,乃净宗根本典籍,并未教人不研经典,各扫自雪。本宗更有一重要意义,即求生莲邦,原为速证菩提,回入娑婆,普度有情。实非自求享受。不过众生根器互异,有不能研经度生之辈,也能持名得到自了。净宗三根普被。居士所疑,只是其中一类而已。 问:我们凡夫三毒深重,念佛能得生西,这样容易,佛陀何须说以外许多法门呢?(智荣) 答:饮食口味,各有不同。酸甜苦辣咸淡,必须具备。因一味不能合众口,自知度生只用一法,亦不能普契众机也。 问: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当是愿力第一,但世自在王佛乃弥陀授记之佛,为什么愿力比弥陀反小?(李鋡荣) 答:弥陀第一,亦不仅限愿力一种,至于愿力大小,更不能受师生之限制,青出于蓝,冰生于水,弟子胜师,本是常事。 问:禅宗不念佛求生,亦多有证果位者,他到何处去呢?(李鋡荣) 答:证极果者,无所来去,但未到此位,则随其所证,而有其处。或七反人天,或一来不还。证无生者,则十方世界,任运而往。 问:他种法门,功夫不成,不能证果,亦能带业往生否?(李鋡荣) 答:带业往生,乃净土宗之带有惑业,而仗佛力往生极乐之独具名辞,他宗只取断惑证真,不能袭用。倘问能生极乐与否,则毫无是因,安有是果。 问:我们对念佛往生,都深信不疑,为什么经上偏说此是难信之法?(智海) 答:多人心理,对于深奥奇妙的事,往往解而后信,净土一法,乃佛果境界,地前菩萨尚不解所以,故说难信。诸位听经多日,已明粗相,故能起信。 问:平时念佛,已得三昧,临终忽遇十种恶缘,不能念佛的,当作不能往生论;但此人仍在六道,其果报又怎样?(智海) 答:果得三昧,虽遇恶缘,不及念佛,但其心识终不颠倒,未必不能往生,纵然不得往生亦当生人天,福报深厚。 问:文殊普贤马鸣龙树诸大菩萨,都是等觉,十方世界,本来可以任运往生。为什么都愿往生极乐?(赖栋梁) 答:为体世尊法演净土彻底悲心,特示楷范,藉劝赞故。 问:弥勒菩萨,亦是弥陀法会中世尊的亲教弟子,为什么不往极乐,而居兜率呢?(赖栋梁) 答:受世尊之嘱,继在娑婆成佛,以度五浊秽土众生故。 问:十方菩萨,不求生西者,未知能完成佛果吗?(赖栋梁) 答:倘能自力断尽诸惑,亦可渐圆佛果。 问:念佛须万缘放下,未知心中之愿,可以放下不?(赖栋梁) 答:念佛万缘放下,是摒除一切,专注一境,念佛如法者,声声皆是信愿行之结晶,犹如火暖光三者而不可分。兹欲将愿放下,等诸取火而不欲有光。若果单提念佛,不取信愿,便同禅家照顾话头,已非净家通法矣。 问:平素念佛虽然有恒,至临终自身朦胧,且亦未得助念,能往生否?(智海) 答:朦胧即是昏沉,临终得生要在正念分明。预防昏沉!仍是助念稳当,而家庭佛化,亦是助念之先决条件。 问:扬声念佛与默念,其所得之善根,有没有差别?(智海) 答:扬声除昏沉,且能使他闻到佛名。默念易入定,于环境不便,可作密行。各有其利,相机择用,不必拘泥。 问:经云:称念地藏菩萨圣号的功德,胜过其他菩萨名号万倍。如是我们朝夕功德,亦需要称念否?(廖一辛) 答:素知居士本修净土,今如发愿称念地藏菩萨圣号,宜在课外别诵。缘修持一种法门,皆须依法而行,不当任意夹杂也。 问:无量寿经内法藏比丘,闻世自在王佛宣说二百一十亿佛刹,说是法时经千亿岁。当时法藏比丘,虽行菩萨道,但尚是比丘之身,何以如此长寿?(廖一辛) 答:一念能横彻八方,竖穷三际。上句易解,下句难明。经云:‘如来正觉,其智难量,无有障碍。能于念顷,住无量亿劫。身及诸根,无有增减。所以者何,如来定慧,究畅无极。于一切法,而得最胜自在故’。基此经文,说法虽云千亿岁,只不过念顷耳。法藏比丘当时承佛定力所摄,亦能念顷住千亿岁。兹举一喻,以明其理,如枕中记,黄梁尚未煮熟,而卢生一梦,竟完成富贵功名子子孙孙,数十年之事业;再如演电影,亦能将数个月之事,在两个钟头以内演完,均可类推。 问:无量寿经,法藏比丘听法千亿岁,成就庄严佛土。满足五劫,自与凡夫之比丘不同,因何尚称比丘?(江印水) 答:此经前段多述弥陀过去因地,故经文曰比丘。后段述到果地,则不如是称矣,乃行文之法使然。 问: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之句,若无善根福德,自不能感佛接引,尽人而知。何须有此赘言,内中含有他义否?(江印水) 答:此处‘少’字,不作无字解。乃作多少之‘少’字解。义云:往生因缘,固赖于善根福德,但不可以少许善福,藉图徼幸也。 问:极乐世界所有一切人物,是幻相或者是真有色身?地狱道同此否?(简国垣) 答:吾辈现在色身,即是幻相,以相虽有而体实空故。相乃众缘和合而起,然即有相矣,自起作用,故依众缘而有三受,极乐证分四土,而实报庄严之人物,亦可云体空相有。地狱同此。 问:诵经念佛行善,确信有无量功德,可能消灾解厄,可是大阿罗汉目犍连,何以不能避其不测之灾?(简国垣) 答:灾厄是苦报,先必有其业因;消解略分灭尽转轻制伏三种。偈云:‘罪若起时将心忏,心若亡时罪亦亡’;是谓业尽情空,觅心尚不可得,何有于罪,此属第一种。金刚云‘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此属第二种。诵经念佛行善,心力俱猛,能使识田种子不起现行;如法华经普门品之称圣号临时免难,观经之十念往生,均属第三种。目连尊者被害之后,曾至舍利弗尊者处,自称夙业甚重。观此知尊者所遭,是属于第二种之转轻,惟尊者果已圆满,彻知宿命,甘心受之,借此了一段公案耳。 问:念佛可以往生,若心还常起三毒者,亦可往生否?(张庆祝) 答:三毒即是惑业,净土法门,原能带业往生,以惑虽未断,时得念佛之力抑制,使之不起现行(不可引以石压草语误会),而令念佛之种子成熟,即得往生。但未断之惑,不可加增上缘助起现行,若起现行,便为往生障碍。 问:有人说:假使我们统统往生西方,这娑婆世界,岂不是要没有人了吗?(一读者) 答:无量世界众生的神识,由业力牵引,互相来往,此去彼来,何能无人,纵使无人,亦无甚可惜之处。譬如监狱里囚人,全部被赦,而被赦之囚人,能不能踌躇不去,反自忧曰:我辈若全赦出,岂不空了监狱? 问:有一位大学生,他说如果你先证实确有极乐世界在西方,那么我才信佛。请教应怎么答覆他?(廖先生) 答:证实问题,有种种不同,以因明三量之法为最逻辑。一、是‘现量’,如眼见色,耳闻声,此是现前之证实;有时走不通,即须用第二法‘比量’,譬喻隔墙起烟,证知下边有火;此法有时也走不通,只得采用第三法‘圣教量’,此是根据圣人之言作证,因圣言均是体验事实,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决不骗人。极乐世界,有修持人方能得到现量之证。其次见人终时种种瑞相,即为比量之证。佛戒制人妄语,自己岂肯欺人,极乐世界多经所载,自是圣教量之证。再举一例:地球自转一周为一昼夜,绕日一周为一年,此是科学家所共认。但是用现量之法,即证不出来。我曾坐在飞机上向下看,并不见地转动,此种地转之说,不过科学家之比量证知而已,至余人相信,亦只是崇拜科学,相信科学量(亦可谓科学家之圣教量)。再说既然相信无量星球是无量世界,其中说有一个极乐世界,似亦无有什么可怪处。 问:有人说:念佛法门是老太婆们的佛教,但贵刊偏偏要弘扬念佛。这使我们初信的人,要发生怀疑了。请问念佛法门究竟是不是迷信?究竟可以得到些什么实益?(王介一) 答:说念佛法门是老太婆的佛教,乃意存毁谤。但此法门,为释迦与六万恒沙诸佛所共宣,文殊、普贤、马鸣、龙树诸大菩萨所弘扬,慧远、善导、莲池、印光诸祖所传承,晋之刘遗民、雷次宗,唐之白乐天,宋之文彦博,明之袁宏道,清之彭尺木等诸大名儒所遵修,若说这些人是老太婆,但不知什么人是大通家?本刊弘扬念佛,也就是代表这些人说话。若这些人不足挂齿,本刊就不必说了。念佛若是迷信,甚至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八相成道等更是迷信。念佛究竟有什么益处,岂能片言道尽。 问:一、有情是可以说法,但不知无情可能说法否?二、若无情能说法不知有情可能听否?三、若无情不能说法,因何极乐世界,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出妙音使闻之如念佛法僧等?(金仁孚) 答:说法不限于口,极乐六尘演法是也(无情说法),解法不限于听,缘觉见飞花落叶,而能证道是也。 问:永明寿禅师,以有禅有净喻如戴角之虎,近人方伦居士亦主禅净双修,譬为寄保险信,至稳至妥,但亦有人认为禅与净虽可双修,而不可齐备,盖恐一手画圆,一手画方,两俱不成,究竟禅净双修之程式应如何?(钟钧梁) 答:古德说法,各有其机。永明四偈,专为弘净,实不在禅,不过借禅作一映衬,特显净之稳当而已!一偈是说禅而有净,则千妥百当;二偈是说能自力独成者,甚少其人;此分明烘托之笔,以加强第三偈之主张,而坚其修净信心也。若将一偈看作修净者,必须兼禅为佳,二偈或看作抑禅,是皆错会!兹设一喻;有甲乙二人赶路,甲深知山川地理,而且健步,不妨劝其兼乘舟车少减劳苦。乙不识途径,行步蹒跚,然已乘舟车矣,即无须再劝其步行,使多费力。方大居士所云禅净双修,是一偈及甲喻之意也。 问:顺境中随喜持素念佛已有三年,不幸处境转逆,在逆境中开荤,息持佛号,自知罪过,未知有何法补救否?(频兆文) 答:学佛乃大丈夫之事,已经发心(世谓立志),则富贵不YIN,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何可为逆境退转?为今之计,惟有在佛前至诚忏悔,从即日起,恢复持素念佛,有过能改,善莫大焉。 问:何以西方净土住的菩萨都是男身,如果说都因从莲花降生而不须女身,则男身亦用不着,而菩萨无所谓男女了。(刘定炽) 答:信如所云,男女乃相对名词,无女名即无男名矣,至于经中所说,西方现化,皆是男身,乃随顺此方人相,作方便言耳。 问:法门皆佛所说,宗派亦是祖师大德所立。为何轻视净土‘念佛一声漱口三日’如何解?(林梦丁) 答:此是禅家祖师,防范参禅人杂修及逗机启悟之语,并非为轻净土宗,盖向上一着,一法不立,若存一佛字,仍是有法,各宗有各宗之办法,如永明四料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之语,岂非亦是轻禅乎?其意实不如是也。 问:生西后,乘愿再来,重入娑婆,广度众生,其中生老病死之苦,与一般众生,有以异乎?(周邦道) 答:万法唯心,游戏人间,剧场上之悲欢离合,虽出出做得逼真,终与人寰中所感受者不同。 问:往生极乐世界之目的,可否归纳为两大要点:一、厌娑婆之秽,欣求极乐之净;二、在极乐世界中,受阿弥陀佛无上功德之感召,培养善种,增强能力,以为乘愿重来,度化众生之准备。倘可如此解说,窃以为当此末法时期,对一般善男女讲演,似应将第二点特别指示,庶足引人入胜,而坚定其信心,鼓舞其勇气,因仅言第一点,恐听者不察,误以为过于寥廓,或近于渺茫也。(周邦道) 答:净宗大义,本属如此,经论不皆云乎:发菩提心,为净业正因,菩提心者上求下化是。而净宗之三重因果,解说亦极分明。念佛是因,见佛是果;见佛是因,成佛是果;成佛是因,度生是果。不过后世大乘根器甚少,而说法者为契机起见,对于第一点成分,演说较多耳。因其自己尚不肯度,遑论再度他人。 问:修四谛得证阿罗汉果,念阿弥陀佛可生极乐。释尊均分别言之。经中有无比较指示之语,若有则涅盘同,而修持异。其及门弟子,何不悉去难就易?(周邦道) 答:经中处处指归,岂非比较,修持之道,有解有行,念佛属于行门,亦不能因念佛而尽废余法。且念佛虽易成就,却不易信。一切众生根性各殊,又岂可以一法强之使行,而违契机之义乎? 问:我从十年前即已笃信‘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行住坐卧或烦恼时即默念名号,从无间断,故虽危难或梦中惊恐,仍能持念如常,履险如夷,梦魇魇醒,万试万验。于一九四九年来普陀,即立出家之志,然遭‘盘陀庵’一僧人婉拒,同时长官又不许可,故未如愿。持念观音菩萨圣号已久,须改弥陀洪名,是否有碍?依愚意仍持观音菩萨名号如何?(丘高秀) 答:观音与弥陀乃是一家,所办之事,更是同一。惟修持一端,要在依教奉行,经中凡有苦难逼迫,教念观音;后来求得归宿,教念弥陀。 问:(摘录)楞严文殊菩萨‘诸行是无常,念性元生灭’,是说念佛之念性是生灭的,不能获不生不灭的圆通果,余以为弘净,该兼大势至入三摩地,得无生法忍,侧重生前成真才对,死后往生,与某教祷告生天,不近似吗?又应含阿字法门,修持六度。(牛庆誉) 答:众生多病。医王多法,开此遮彼,有权有实,一法有一法之修法,一法有一法之妙用,实则法法皆通,并不迳庭,此必将净土各经融会以后,始知其然。居士谓侧重生前成真,此‘成真’指证无生法忍乎?若果作到,固是大佳,但不知千万人中几个能证得?且净土法门,其主旨即是往生,居士欲专重生前,是与根本教义不符,细读有关净土之经自知。至净土三经之往生,实则千头万绪,粗说持名须得一心不乱,万行亦须六度齐修,观想更须依境观成。某教真能生天与否,姑且不论,有类如是等之功行乎?胡得例为近似?至云阿字法门,未言取观取念,未敢率答。 问:阿弥陀经义蕴第二九页,言功一心不乱,于三摩地等之训释,请设喻或举例开示:甲、三摩地:1如何平等维持?2何谓境转?3如何是定位?如何是散位?乙、三摩钵底:1如何能令身心安和?2如何能令至此平等地位?丙、三摩口罗哆:能引何种功德?其引功德是否另有方法或注意之点?(大宽) 答:甲1不起分别,持其专注一境。2即境界转变之谓。3定是心住一境,散是心起攀缘。乙1、2须依‘小止观’所示之法修持方能得到,此岂片语能道。丙得定断惑,其他境界不一而足;皆从正定而得,不另取法。(按)弥陀义蕴引上诸事,本谓繁细难到,不如持名简而易行,七日可得一心。居士如修须取小止观,求深解此法之大德授之,方不出错。 问:一、‘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见行由第一)此偈不明何理?祈答之。二、‘迷人念佛求生于彼,(西方)悟人自净其心,我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僣……’由此可知,生西方与不生西方,无甚大关系,专求心净,即可得佛之净土。然而有一班愚痴众生,一定要往生西方,而不知娑婆即是极乐,所差别者,在心净不净耳。此中究理,定有另因,祈详答之。三、‘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达到’。故知能生西方与不能生西方,只在‘悟’之一字而已,而往往念佛者,专执往生,不求契悟者,毕竟为何?(王一清) 答:(前面三问)佛法归元虽同,入手方便则异,故云有八万四千法门也。一把钥匙,开一种锁,一个法门,有一种修法。学人必有师承,必须知法权说实说,方不致盲修瞎练,走入歧途。坛经是弘禅之书,决非破净之书,间有破净之语,乃系祖师为启悟禅家学人,不得已之苦心。岂但此耶?禅家尚有杀佛,佛来给我洗脚,打杀与狗子吃等语。初机学人不识祖意,若也任口云云,同有因果在。居士虽云学佛有年,细玩来问,于禅尚无门径,此甚危险!于净更多误会,竟云‘一班愚痴众生,一定要生西方,不知娑婆,即是极乐’。又云‘往生只在悟之一字’。更斥念佛求生者为执着等,可谓谤法极矣!净土各经,皆是释尊所说,文殊普贤观音势至,诸大菩萨,马鸣龙树诸大祖师,无不劝人念佛生西,莫非皆系愚痴众生乎?六祖坛经,固须尊重,释尊经典,便可呵斥耶?居士如求参悟,必须先访明师,若一味闭门造车,恐未必出门尽合辙也。兹特忠告,问题暂不答覆。 问:阿弥陀佛之‘阿’字,我国四众,都念口恶弥陀佛,现在有少数人主张念啊弥陀佛;到是口恶音对?啊音对?请示何音为准!(狮山一读者) 答:此在纸面上不易答覆,虽列举‘口恶啊’二字,但此二字之发音,亦有南北之不同,兹不得已,试举‘峨’音为准,须发音于喉间,读作平声,能与‘鹅蛾俄讹’等同声,即不相差,不可读作上声,变成‘愕哈切’,缘此字系悉昙十二母韵最初之韵,为一切梵字之元,法教之本。含义至广,以求正确为是。 问:读阿弥陀经义疏闻持记,其中自设五问,学人修净土功浅,未解其义请开示!五问如下:甲、所修净业,是有是无?在何处所?无则枉费精神,试垂定当。乙、虽云庄严净土,未审如何庄严?请示其相!丙、临终往生,为识神潜迈,为佛来摄持?二俱有过。丁、往生之人是何形状,为有为无?二俱有过。戊、此土阴坏,彼土阴生,生彼之阴,复与中阴何别?(狮山一读者) 答:此亦应分解如下:甲、永明大师四料简中云‘有禅有净土’,据此,当说是有。问在何处?今以反问作答:心有处所乎?罪有处所乎?知心与罪之所在,即知净业之所在。偈云:‘罪若起时将心忏’,又云‘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心能造罪,罪即是心。心造净业,净业即心。若必求净业所在,请先觅心。乙、心净土净。以清净作庄严。一切功德是佛法身。以万德作庄严,此无相之相。若求有相者,极乐总析为二十九种庄严,任择其一,皆无不可。丙、诸佛法身,遍入众生界;念佛心遍入诸佛心,识神潜迈,佛来摄持,二俱无过。若引‘去则实不去’四句为难,梦东大师早有解释可以祛惑。丁、或体空相有,或体相俱寂,原无执着,如必执有执无,方为有过。戊、中阴身形藐小,寿命短促,迷乱颠倒,牵于有漏业力,六道投胎。何能与三二金相,光寿无量,神通自在,一生补处之众上善人相拟乎?(按:净土三经所训,皆极直捷,是结晶语。若必斗锋呈巧,说妙谈玄,似属经外多寻麻烦。古德云:身在含元殿,何必问长安。经语者,含元殿是。锋巧玄妙者,长安城外某山某水是。这种法门与禅家参究求悟,原不相同;兜了半天圈子,还是经语一句为准。便知经语决不相赚。如以眼观色,只说可以见到某色,即不错误,若必曰非是,再详讲眼色之间九缘,什么‘空、明、根、境、作意、分别、染净、根本、种子’等。这些话说完了,还是一句以眼取色。不过一层是说因缘,一层专说结果而已。是知经语,不赚人也) 问:释迦牟尼佛亦经三大阿僧只劫,然后成佛,但未成佛前,得燃灯佛与他授记时,何不教其修净土法门而生成就,竟愿使其历尽长时诸苦呢?(智雄) 答:经中记多劫以前,弥陀为国王,释迦为宰辅,国王发愿后来成佛,成就净土,安乐众生。宰辅发愿,示迹秽土,成佛度众。各有其愿,燃灯佛岂能改违释尊之本愿乎。更当晓了,证道以后,则无劫波,亦无苦乐,亦无秽净。释尊虽长劫历此,然极乐早经生。弥陀虽居极乐,此土却常来(智者、丰干、永明皆其身),一切有相,皆是示迹,佛之境界,非可以文字泥求也。 问:释尊在世诸弟子中,亦有劣根下智者,经典上未有记载,释尊命其专修净土,而且未证明哪些弟子已往生极乐世界?(智雄) 答:净土法门三根普被,若谓专为劣根下智者说则错矣。净土三经各序分中,所载与会各等弟子其数甚多,在三经流通分内,俱列上首弟子之名,及其他到会之众,曰欢喜信受,曰皆大欢喜,曰信受奉行。何得云释尊不命修习净土?至云专修,则又当别论,盖净土乃佛法之一法耳,众生有八万四千病,佛具八万四千法,为普应群机起见,岂能尽废余法?至云诸弟子往生,未有证明,是又不然,查弥陀经中‘已发愿、若已生,今发愿、若今生’,今之一字,即是世尊之时,经文只取简赅,非若往生传必须遍举其名。且吾人求往生者,无证为生,世尊之诸大弟子,在世已得大阿罗汉,是已证得无生。若此者,十方世界,任运来往,岂独极乐。又各知名弟子,除舍利弗目犍连外,其涅盘多在世尊灭度以后,经为佛说,安能于其生前载记后事?然知观音、文殊、普贤、地藏,皆居极乐。即一在家弟子韦提希并能往生,而谓诸弟子未曾往生,事理岂云圆乎?有此四说,当悟无字句处,大有其事耳。(附)以上四端,尚是着相之言,试看弥陀经中,世尊问舍利弗‘彼佛何故号阿弥陀’一段,此际舍利弗等早已生过极乐矣。普通讲解,但云舍利弗不测佛境,故无以对。实则不然,彼纵不知,亦当对以不知,何可于师所问,傲不一答,然此处正如维摩经之无有文字言语,是真入不二法门义等。以下二段,皆世尊与舍利弗印心之言,明自性唯心者,此处瞒他不过。 问:记得看到一本净土宗书籍有一首某祖师的净土诗中有句:‘念到心空佛也无’,照此说法,念佛要念到心中无佛,此岂非与‘忆佛念佛’,‘念念从心’,以及‘心忆佛,口念佛,耳听佛。’之意义相违了吗?且照学人自己的经验,如真的实行‘念到心空佛也无’,那么魔就要乘虚而入,无法抵抗,所以某祖师所说‘念到心空佛也无’学人无法接受。未知某祖师所说‘念到心空佛也无’,其真义何在?根据净土宗哪一部经典?敬请长者详为开示!(尧泽) 答:念佛之法有四:‘持名’仅是其一。即以此而论之,先由净念遣妄念,功夫熟时,净念之相亦无,所谓无念而念,无念即常寂,而念即常照,此之谓‘实相念佛’。乃次第渐进之功,非一蹴而成之事也。至‘忆佛念佛’‘念念从心’‘心忆口念耳听’等,皆说因地;‘念到心空佛亦无’,是说果地,并不矛盾。此句‘到’字‘心’字,大须着眼。心作念头讲,到是得到,若一念俱无,尚何有佛?此‘佛’字指念头所念之‘佛名’,念头既无,真心真佛斯显矣。小本理一心不乱,即此境界。倘仍怀疑,再举一喻:‘有念有佛无碍土,无念无佛常寂光’。 问:净土法门,既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最合此方众生之机;云何楞严经中,文殊菩萨撰圆通时,不撰势至菩萨之根大圆通,而撰观音菩萨之耳根圆通,其义云何?(陈净愿) 答:此章原于‘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之问,云十八界而七大亦合其中,共为二十五类。‘谁’字即单指此二十五类而言。又须知此章本从前章‘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通’,一段滚结而来。此一段中,世尊已隐示耳根最为圆通。答必依问,不能乱越范畴。故诸大士俱是择此二十五类举一对答。势至菩萨所答虽有念佛云云,要重在‘都摄六根’一句,是其所对。观音菩萨所答,虽云上合慈力,下合悲仰,其要亦只在举耳以对。着眼之处,在限问二十五类何最圆通,选择者亦当依此范畴而定其主体。观音之对,密契佛意,故为文殊选焉。未选根大者,勿误为轻忽念佛法门也,应知根大为一事,念佛又为一事,不能混同。 【附答】大德之中,对此问题,亦有抽象研究,即不以二十五类作主体,而以两大士之所对作比较,兹录略义如下‘若对此方之机,娑婆众生,耳根利故,所以观音当选。若对十方通论,念佛法门,都摄六根,横超三界,直截生死,速证菩提,无有何门可及,故称第一。’此数语极为透僻,实则观音势至俱为弥陀胁辅,应知势至既主念佛,而观音岂反例外,若谓观音不主念佛,非是真解圆义者,此又区区之见也。 请念:南无阿弥陀佛 问:同经续云‘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二……三……具此功德一日及至七日即得往生’此句是言,三种众生各具一种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或是一人具三种功德?(曾进雄) 答:观经以‘观’为正修,正必有所助,如鸟有双翼也。助修者即诸福功德,此三者是。能三具者,谓之深功厚福,具一二者,亦是得助,可得往生。 问:又按小弥陀经之意,往生西方须待命终心不颠倒,然观经之一日乃至七日往生之法如何,祈示。(曾进雄) 答:小本之临终心不颠倒,自在平素持名,一日乃至七日之一心不乱,观经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指观想及上文之三种心,并慈心不杀之事等,作到圆满而言。果诸助行,作到圆满,临终自不颠倒。两经理通,文小异耳。 问:观经上品上生者发三种心,所谓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愿闻其详。(曾进雄) 答:‘至诚心’诚谓真诚不伪,至谓专一彻底,合之谓彻底真诚,即惟精惟一之信心。‘深心’深不浅浮,谓此事此理,必求深入究竟也。‘回向发愿心’即将所解所行,专求生西,并与一切有情,同获此益也。 问:记得前次已经有所说明,前生以前,所造诸恶业,即使今生有造大善也不能抵消。不过我们净念相继六字洪名之中,决不使邪恶的种子生长,是不是时候久了这种子会坏掉么?还是也会报应?(赵锬铨) 答:种瓜种豆,各自生长,瓜不消豆,豆不消瓜,其生与不生,端在于‘缘’。果能净念相继,是无恶缘,只有净缘,念到一心,净业已成,决定生西。生到西方,悟得无生,罪恶种子,亦无自性,心亡罪亡,两俱空矣。 问:请问早晚功课思想是做一个习惯,使八识常落种子。假使临命终时有障碍,不得即时往生西方者,在四十九天中阴身时,有此念佛习惯,就可以知要往西方为想,但是时阿弥陀佛能来接引中阴身否?(慧观) 答:生西在临终舍识之刹那间,不生则渺茫矣。中阴身转生,并非皆待四十九日,不过至迟如是耳。凡诚心念佛者,八识田中,皆落种子,永不丧失,但何时起现行,则有待功夫之生熟,此正行也,自必改恶向善,以作助行,则临终可灭障碍。中阴身念佛,亦须遇缘引起,至念力强弱,则不可知,故感佛来接,极无把握矣。但密宗有度中阴往生之法,惟缘亦难遇耳。 问:往生与否专在信愿之有无,若然八哥鹦鹉能学人念佛,但它是畜生不能发愿,何以能往生?其理何在请指示。(许克咸) 答:大凡畜生能作人言者,性较灵敏,人既教会念佛,定久伺人举动,有所模仿,若见朝夕供佛拜佛,谅能引彼起对佛像依托之心,此心即是愿也。能愿能行,信在其中,资粮具足,即得往生。况经云‘彼佛(指弥陀)所放光明,遍照恒沙佛刹’,又云‘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所言众生,未言鸟在例外,此法为二力之门,三要不缺,有理有事,无可疑也。然此亦是偶尔,非每一鹦鹉,皆能如是也。 问:观无量寿经言:下品下生者‘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臆者以为殆亦如娑婆之冬虫蛰居欤,不然其将是何情状?因为‘十二大劫’毕竟不是个小数位啊!幸乞指教。(孙自强) 答:虫蛰之喻中非。何不方之以禅定,缘蛰境昏昧,而定境寂照也,然实不如是,花虽不开,内有七宝宫殿,游嬉自在,惟不见佛闻法耳。劫数假名,取某事而记之则有劫,不记则无劫,大本云:‘并无劫数之名’,华严云‘娑婆一劫,为极乐世界一昼夜’,各有其契机之意也。今惧十二劫之数,不但受拘于有无,且更过泥于长短,经云,菩萨度众,应其所欲,尚能演七日为一劫,促一劫为七日,岂弥陀度众,而能限于劫乎?实则众生有利钝,悟有迟早,悟则花开,未悟则为花苞,是心能转变时间,而时间则不能控制于心也。 问:依照弥陀行愿惟修净土法门,无论上中下根,诚心念佛一心不乱,临终即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极乐国。请问佛有八万四千法门宜修他宗则(禅宗,律宗,天台宗等等)临终同得往西方否?佛法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如像百川归海尚有何解说?(林相路) 答:‘归元无二路’,元指本源,即真如本性也,归谓除盖去惑,而穷彻真性也。‘八万四千法门’即‘方便有多门’也,西方净土有四,寂光为实,即是真性,除三土为权,可曰方便。禅律等法,如证佛果为实,声缘菩萨,皆称为权,寂光即是佛果,此归元无二也,净宗前三土,他宗声缘菩萨,皆是方便多门也。修净有净之方便,修他有他之方便,修他者回向西方,可生极乐,不回向者,是无此愿,则不生极乐,明乎归元方便,知说无矛盾也。 问:佛七中的开示应讲些什么话,可否讲经或几则公案?以提起参加者的兴趣否?(释永兴) 答:佛七在使修众,证取一心不乱,讲经说教,但非所宜,恐使其闻思起分别也。公案拟增兴趣,亦须择净家之事,短而切要者,插入偶说。实则此等开示,最为困难,要以一段言语,使修众心能归一,方为机理双契,此则并无定式,只在主七师善巧方便也。区区学浅,未足知此。 问:一味念阿弥陀佛,别的什么也不作。连往生极乐的回向也不作,可否往生?(释永兴) 答:六字洪名,本有不回向法门之称,不过理论如是,信愿行为修净之主要,回向者,即是发愿也,无愿何能往生,故回向不可废也。至云‘别的什么也不作’,未始不可,所谓专心致一,不事杂修,功必精纯。但须二六时中,不离这个,顺逆苦乐,不为摇动,方好云此,盖道既须臾不离,则戒定共之,福德共之矣。倘悠悠忽忽,懈怠放逸,仅以几句佛号塞责,往生安有其分。 问:念佛以出声念及默念两者的功德以何为最?(施木修) 答:默念惟自修,出声能两度,两相比较,自是出声圆满。然亦应顾及环境允许与否,根性相契与否,环境不许出声,则取默念,根性不喜默念,则取出声。 问:见畜生被杀时持念往生咒未知对方能得受益否?(施木修) 答:心诚有感,则彼受益。纵心散乱,见杀起悲,亦是菩提种子,落于识田矣。 问:敝人每日课诵时必念弥陀圣号数百次,往生咒廿一次,持之有恒多年来很少间断,惟持念时总是杂念顿生,意识散开,无法专一,谅是业障所阻,如此仍继续修持下去,信愿行资粮何时能具足,茫无所期,临终时能否往生?如不能往生,此事将是徒劳无益,请慈悲开示,修学往生之易行道!(善隆) 答:净土三资粮,信至深时,愿至切时,持名至一心时,便称具足。前二凭发心,后一在功夫,发心乃真为生死,必极欣极厌,自能深切。功夫又须行之如法,背法或劳而无益,倘能心念口诵耳听,三处分明,久则易得一心矣。净土四法,惟持名易行,除此再求易者,区区寡闻,无所知矣。 问:助念时,每次要用几人?(庄庆贤) 答:为人助念,少则二人,多则四人,再多则声杂,反而乱矣。 问:其时要用法器否?(庄庆贤) 答:用引磬木鱼不但声调整齐,且是法器,有净心之用。惟有大德主张,鱼音重浊,磬音清越,故有专取击引磬者。亦有谓视病者好恶,如喜听鱼磬,亦不妨磬鱼并用。 问:助念要分几次,始终要多少时间适宜?(庄庆贤) 答:每次念一小时,即宜换班,盖助念不同自修,必须出声,使病者听到,如时间过久,恐声嘶懈怠,音乖调和,则燥搅矣。 问:助念时,是在生命危笃,或是往生后实行?(往生后最少几小时以内有应?)(庄庆贤) 答:助念者,助病人之念佛也。自宜生前行之。但气绝以后,神识未必即去,故主张继续助念能至二十四小时佛声不断,方策万全。 问:助念场所大部分在屋内,但是屋外(途中受灾祸)可以在现场实行否?(庄庆贤) 答:途中突遇意外,而在现场念佛,按理自得其益。所虑者,不问市中郊外,各有障碍,恐环境所不许耳。 问:对无信宗教或是非佛教徒(外教)的死者,可以助念否?(庄庆贤) 答:此法既名助念,循名可解其实。彼方倘不相信,且存侮慢,助念自无其功。死后殊途,感应更微矣。纵为之念,不得曰助,只是仰承佛力,如法超度耳。 问:弥陀经中‘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分明是有愿必成,但是修他法门,就不如此乎?何以此经单单这样说,是否别有含义?(顾凤英) 答:有愿必成,是修因原则,但有难易之别,时机之分。永明祖师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正根据此三对句而发。已愿已生与今愿今生,有佛在世,并不为难,最不易者,当愿当生,是于无佛之世,而得成就。当来并无定数,直到世尊法运灭时为止,惟有净业尚可成就,而戒与禅,于正像以后,众生根器渐钝,不易深造矣。 问:无量寿经中第十八大愿末二句云:‘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假若在未学佛以前有做了以上的事情,学佛后重新忏悔改过,可得往生彼国否?(江宽玉) 答:众生未学佛,知见偏邪,昧于理事,谤法五逆,多劫以来,自所难免。如觉悟皈依,名曰反邪三皈,进而求戒,先经忏悔,前罪本属无知,果能皈忏至诚,众罪如霜露,真心如慧日,罪消障除,焉得不生。调达五逆,佛与授记,莲池灵岩少时,皆以韩欧自任,后俱证果,是其前例。倘皈戒以后,再蹈前辙,是明知故犯,怙恶不悛,自障往生矣。 问:念佛求一心不乱,但是已有定数,一方面念佛,一方面算数珠,据弟子的自感想,念佛则要得一心时,忽然又想拨小记珠的念头,如此算数,欲求一心,比较困难,可用定时间为数否?(江宽玉) 答:各个人之根器心理,多不相同,修持取舍,亦不一定。有数珠心定者,有数珠心不定者,居士既以数珠搅扰,则不必用,或以焚香记,或以时钟,皆无不可也。 问:系念与忆念,心念与默念,如何分别?(洁园) 答:此四者,皆从心念,事惟是一,若在字面求之,亦可强分其界,系念者,此法萦系在心而不去,忆念者,思想一佛长久不忘,心念者,出声与否皆须从心起佛,默念者,心存佛而不必出声也。 问:净土津要中引坐禅三昧经,‘菩萨坐禅,不念一切,惟念一佛,即得三昧’句。此种念佛,是禅是净?(洁园) 答:从名相论,禅者静心中之虑,净者净心中之妄,似一非二也。然禅净并举时,净只言净法,净法者何,即求生西方是,禅亦只言禅门,禅门者何,证无生者是,法之及闸,是言其因地,生与无生,是言其希果也,有禅净双修者,是行乎禅而归乎净也,明乎此,则净法禅门易判矣。 问:紫柏老人谓:‘须梦睡中念佛不断,方有出苦分。否则虽尽形寿念到临时,却又无用。’请问到了一心之人,是否在梦睡中都能念佛?(洁园) 答:此极言其功夫之纯也,醒如是,梦亦如是,非教人必作梦也。到一心者,醒时是能作得主,睡而无梦固佳,倘有梦而缘欲尘,是梦中作不得主,而是功夫不熟之证,梦时不能作主,死时自更不作主矣。 问:念佛念得一心不乱的行者,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根据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或恐魔来扰乱道心,以念佛行者临终宁保非魔揽。(周慧德) 答:金刚经言性空之理,弥陀经言成佛之法,魔者障碍也,因与果违为障。修禅断惑见性,忽现有相,即是相违,故曰魔障。修净感佛,报化来现,是因是果,并不相违,安得称障,故不是魔。然亦有实相念佛,顿超寂光。九品四土,是又不能执一而论净也。 问:劝修念佛法门中一句‘卧时念佛莫闻声,鼻息之中好系名,一枕清风秋万里,半床明月夜三更。’前二句小有明白,后二句甚不清楚。请老师解释。(顾凤英) 答:诗与偈颂,意多含蓄,读者所解,各随其机,见仁见智,皆能得益。一枕清风之句,乃谓世俗凡众,皆迷颠倒,烦恼炽盛,如卧燔柴。念佛之人,心地清凉,高枕安稳,如吹清风,心身爽快,比喻炎暑已退,高秋远来。半床明月之句,亦言无修俗众,无明昏沉,如处长夜,而念佛者,心地寂照,虽在五浊黑暗,昏昏扰扰,等于夜出皓月,宇宙光明。 问:每日早晚二课除念佛回向外,闲时全念观世音菩萨圣号能生西方极乐否?(邱合顺) 答:往生净土,法载三经,皆以弥陀为主,以弥陀为极乐导师故。经为圣言量,故必依教奉行,方为依法,方为如法,持佛观佛,为本师释尊之教也。但观音为弥陀胁佐,弘愿接引,亦重极乐,念之尚不背驰。但观音普门普愿,世出世法,随缘兼施,不似弥陀之专也。若念观音,回向极乐,是因是果,亦往生也。 问:念佛有数种念法,但默、心二念拙分不清楚,默念是否口启唇舌,自己能闻他人不闻,心念是否从心思念佛号谓之心念?望老师分别明示。(邱合顺) 答:默念者,启口动唇,微有其声,或无有声不论其声闻与不闻,总以生起闻相,易得摄心,此闻亦为下手功夫之一。心念者,但用想而默转,亦用心去默听,所谓心念心听也。 问:吾有听说是否众生业障消灭后才能够往生西方?但是净土宗有带业往生又是如何?(张进添) 答:净土宗三根普度,有业尽情空而往生者,亦可带业往生。必看净土经典方知,听人传说,毫厘千里,不可不慎! 问:发心者即观此自性清净心,既发心即是观心,其要在见性故。然念佛能得一心不乱是否便得见性?(王居士) 答:发心是发起某种愿心,欲推动某种事业之谓,甚为宽泛。观心是依经教所示,返观自性,法亦不一。念佛得到一心不乱,可云是定,但一心分理事,得定分深浅,不能一语言之。见性是得果,定慧为修因,修圆几分因,便得几分果。如天上之月,初二三见光明,初七八再展光明,十四五圆满光明,光明虽一,分寸则不等耳,见性之问,亦犹是也。 问:念佛者为求往西,倘不得一心不乱能往生否?(王居士) 答:往生分九品,且有边地,一心者得上品,不一者列下地,一心者有把握,不一者恐生障碍,如临终不生障碍,不起颠倒,亦得往生。凡事取法乎上,仅得乎中,生死大事,安可图徼幸,而不求把握耶? 问:研究净宗经典,欲求深入如何下手?(洁园) 答:净宗主经,为弥陀、观经、无量寿经,三经为净基本,然必先与修读。是经皆有精注,亦须参考,以经文看之似浅,而蕴义实深也。净宗各论,祖师语录,俱能助人开慧,尤应多看,三经之义既明,有力再广研他法,盖万法一如,皆有助于入净之功。 问:佛法有解有行,学人虚度光阴,空过了大半生以上,今很痛惜来日无多,不敢空过,念佛一法必是下定决心视同穿衣食饭不敢缺少,无论如何困难必须加以克服,更不敢畏难而退,但是十二年中,道业未成,无常至速,恐怕忽然临命终时,自己没有把握往生,空无所得,如何是好?(周慧德) 答:彻悟祖师尝曰:‘往生与否,全在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低,更赖持名之多少’。居士既云,‘下定决心,不敢畏难而退’,是有信愿,且甚深切。已经十二年,未尝间断,亦是有行。信愿行三,资粮具足,按照经训,无不往生。所谓道业未成,或云未得一心,但一心之事,有长暂之别,长者或未能,暂者谅已得。此后要注意正助双修,使三业少受杂染,古云‘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如斯障碍不生,平素即得相似一心,临终可以心不颠倒,往生即有把握矣。 问:爱不重不生娑婆,娑婆有一爱便是往生之障碍,若不与爱绝缘者,恐怕不能往生。若断绝情爱,世俗人说你们学佛的人,太不近人情,要怎样对待大家?(周慧德) 答:爱情生于‘神识’,是妄是私;慈悲发乎‘本性’,是真是公。‘神识’是流转之缘,故生死不断;‘本性’是还灭之宗,故随缘不变。我学者为理智,彼责者乃感情,此即道与俗之分界,道须觉证,俗因迷成。方便言之,慈悲乃圆真爱心,爱情乃偏假慈悲,以是告彼可耳。 问:身在娑婆,意在极乐,很想能在定中到极乐世界去游游多么爽快!(周慧德) 答:念佛本有持名实相四种,一心亦有长暂深浅不同。念佛即是净土,一心亦是定中,念佛果到一心,即是定游极乐,有相是实报土,无相是寂光土。观来问似是欣游实报,但在持名法中,不可再起此念,起此念是二念,非一心矣。 问:但是功夫不能如愿,听说往生净土到临终时候,神识必由顶门而出,先开顶门,常常学习,到临终之时有熟路可循,我们一无所知,请老师慈悲指示。(周慧德) 答:先开顶门,密宗净门有此一法,应知虽则开顶,久而不修,顶门再闭。修法时三密齐资,倘有事扰,必将法身收起,观想持咒,俱有次第,极不简单,未若持名单刀直入耳。学佛要从圆解,诸法自能融通,不必起轩轾心,不可起徼幸心,否则法法皆妙,焉能全修。倘能念至临终佛接,何愁顶门不开,既能见佛随佛矣,岂须再问我从何门而出耶? 问:了脱生死,当生成就,是否只有念佛这一条路?(张庆祝) 答:禅密皆能当生成就,惟行之甚难,其中条件,有一不备,则难出离,净有九品往生,是高低均得成就,且有佛引之力,更不忧走歧错,故古德曰,‘万修万人去’也。 问:念的清清楚楚,闻的清清楚楚,是否即此为一心不乱?(张庆祝) 答:念与闻,俱各清楚,是修净之一法,乃求一之正途,属于因缘。‘一心不乱’,是修得之果,须另体验。圣号与念心,如两针锋相接,接则为一,少有他动,则不能接,即非一矣。要知功之浅者,虽念闻两俱清楚,亦不能保不起他念,故云两俱清楚,是净一之因缘也。 问:真心念佛,与缘虑心念佛,是如何分别?(张庆祝) 答:真心二寂,讲法不一,须先说明:一、至诚无伪曰真心,此心念佛,自不免尚是缘虑。二、真如实相 ,亦曰真心,净宗修此,名实相念佛,是种则无缘虑。但缘虑亦有善恶净秽之不同,初机学人,不使缘虑,则无琢磨处,修时无法入手,在果地尚有权实四土之分,在因地何能免种种之方便。真与缘虑,固有高低之别,然求学程式,自应由浅入深。 问:欣净厌秽之心,是否为缘虑心?(张庆祝) 答:既有欣羡,便是攀缘,义在前条,业已说明。缘虑净土,自合‘以心作佛’之法,功夫纯时,能到无念而念,契于实相,乃为‘是心是佛’矣。 问:摄心念佛,与止观念佛,同乎,异乎?(张庆祝) 答:摄心是止,念佛是观,摄止则同,观念却有异耳。问:追顶念佛据说治妄想之最佳方法,有位朋友问我说:‘我的妄想炽盛,你说追顶念佛可治,那么追顶念佛怎样念呢’!未知若何念法?及何经有说及?祈示之!(吕顺运)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