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道次第亲闻记〔初稿〕


2015/5/23    热度:201   

序曰

国庆节,苏州定慧寺组织了从10月1日到3日的念佛共修法会。2日上午,特由西园寺知客上觉下平法师开示念佛法门,时间尽管只有十几分钟,但法师言语精练切要,百余人共沾发乳,赞叹稀有难得。慈心因兹发愿,用文字记述下法师的开示,以飨大众。藕益大师曾说:“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低全由持名之深浅。”可见,信愿行确实是我们往生净土道路上必备的资具和粮食。

正文

甲一、总说

藕益大师曾说:“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低全由持名之深浅。”可见,信愿行确实是我们往生净土道路上必备的资具和粮食。

甲二、信

乙一、净土法门是易行难信之法

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其他的法门以我(法师自谦)的根器——妄想纷飞,心头散乱——是很难修学其他法门,所以老老实实的修学净土。

净土宗自庐山慧远大师开宗,慧远大师一生曾经三次亲见阿弥陀佛,但一直保守着秘密,知道临终时才透露机关。其后延绵直到现在,有印光大师极力宏扬净土宗。

在中国,佛教以禅宗和净土宗流传最广,若论群众基础,又以净土宗为最深。

乙二、信的建立

丙一、善导大师的三种深信

善导大师说:“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我们要建立信心,就要相信,释迦牟尼觉无诳语,阿弥陀佛绝无虚愿。

丙二、藕益大师的六种信(慈心补益)

信则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愿则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行则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信自者,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信他者,信释迦如来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广长舌决无二言。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信因者,深信散乱称名,犹为成佛种子,况一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是名信因。信果者,深信净土,诸善聚会,皆从念佛三昧得生,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亦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决无虚弃。是名信果。信事者,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实有极乐国在十万亿土外,最极清净庄严,不同庄生寓言。是名信事。信理者,深信十万亿土,实不出我今现前介尔一念心外,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心中所现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

甲三、愿

乙一、愿的重要

发愿简单的犹如我们做功课时所念的“四弘誓愿”,但又不仅仅是念诵“四弘誓愿”。发愿,也就发菩提心,是往生的关键,《华严经》称:“退失菩提心,所作善业即成魔业。”何况是没有发菩提心。所以省庵大师就特意写过一部《劝发菩提心文》。

乙二、发愿的方法

至于如何发愿,在《观经》上说是:“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大乘起信论》上说是:“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乐集一切诸善行故; 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说法虽然不完全一致,但根本上是相通的。

乙三、发菩提心的次第

丙一、出离心

出离心是菩提心的基础,现在的物质生活水平很好,有些人就表示:现在的生活很好,要什么有什么,家庭关系也融洽,所以没有出离的愿望了。其实,这个世间的苦是很深重的,只是很多人忘失了,或者不会观察,所以不知道出离,不出离也就不能解脱。

丙二、大悲心

大悲心是救度众生的心,修习大乘菩萨道,一定要发大悲心。如《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说:“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砂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丙三、空正见

佛法的正见能导引我们成就佛果。他和出离心、大悲心一起,构成菩提心。通途修行的次第是“信解行证”,净土道说“信愿行”。佛门知道佛陀的四十九念说法,共计三藏十二部,非常的繁复,如果我们要从“解”门入,真的很吃力。净土法门则只要求我们按照佛陀的教导“发大愿”,代替“解”,就可以了。

甲四、行

乙一、正行

丙一、念佛法门

念佛法门有四种:一、实相念佛,是上上根人才能修习的;二、观想念佛,如《观经》上所说“十六观”,也不是很容易的;三、观像念佛,固然很好,如果与持名念佛结合起来就更好,但佛像不好四处带,不太方便;四、持名念佛,是念佛法门中,特别方便易行的法门。一般的出声念,讲究自己念、自己听,身心都摄受起来了;有时候为了不影响别人,有可以金刚念,嘴巴动,但不出声,自己声声念念听得分明。这样无时不刻都可以念佛了。当然,不要影响工作,工作时要求一心一意的,就暂时放一放。

丙二、十念法门

祖师大德为了烦恼众生的方便,有特意开许了简单易行的十念法门,其中又分“十口气法”和“十念记数”。

丁一、十口气法

念十口气的方法尽一口气,念“南无阿弥陀佛”三五声,或六七声,直到一口气尽。共念十口气,念回向偈一遍,一拜而退。

丁二、十念记数

此法由印光大师开示,今录《印光大师文钞(增广)卷一、复高邵麟居士书四》中原文如下:

“若论念佛法门,唯以信愿行三法为其宗要。三法具足,决定往生。若无真信切愿,纵有真行,亦不能生。况悠悠泛泛者哉。蕅益所谓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三世不易之常谈,三根普被之妙道也。宜通身靠倒,庶亲证实益耳。信愿行三,十要中皆悉详示。而第一要,弥陀要解五重玄义中,第三明宗,发挥三法,最为精详。其后节节段段,皆有指示,宜细参阅。此不备书。至于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既至诚已,犹未钝一,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净土者,尚未谈及。以人根尚利,不须如此,便能归一故耳。(印光)以心难制伏,方识此法之妙。盖屡试屡验,非率尔臆说。愿与天下后世钝根者共之,令万修万人去耳。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着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居士以年将半百,身系樊笼,素未参寻知识。倘欲即生了脱,但当专主净土一门。金刚法华,且先置之度外。待净土大通,一心已得后,再行研究不晚也。若此刻便即从事,恐智力不给,得彼失此。一法未精,二利咸失耳。拣魔辨异录系禅宗。深通教理者尚不易知,况居士乎。凡禅宗典章,概勿研究。以禅宗意在言外,若按文解义,则错会佛法,以善因而招恶果。释氏稽古略,乃记事之书,而以禅宗为主。凡属此种言句,皆当置之勿究可也。吾常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灭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灭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全无恭敬,虽种远因,其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凡见一切信心人,皆须以此意告之。此系从初心至究竟之决定实义。若当作腐僧迂谈,便为自暴自弃,岂特孤负(印光),实为孤负自己也已。” 

乙二、三大助行

丙一、净业三福

《观经》称:“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其中,第一条称为“人福”,是人天福报;第二条称为“戒福”;第三条是菩萨的福报。《阿弥陀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由此,净业三福是一大助行。

丙二、十大愿王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叙述了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其中的功德含义非常深广,可以参阅相关的一些着作,这里先不祥述了。经中说:“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说,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很大的助行。

丙三、般若智慧

若能以佛法的般若智慧关照念佛,将有更大的效用。古来很多大德都是如此的。净土的祖师,很多同时又是禅宗、天台宗或者化严宗等的祖师。

甲五、结语

最后,以一首净土诗结束发言:

一寸光阴一寸金劝君念佛早回心

直饶凤阁龙楼贵难免鸡皮鹤发侵

鼎内香烟初未散空中法驾已遥临

尘尘刹刹虽清净独有弥陀愿力深

 

五明学佛网 净土宗 净土法脉净土经论净土圣贤早晚课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