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迪长老着:三十七菩提分手册(2)


2015/5/23    热度:181   

精进根

精进根在某个程度上跟精进是同义的。但是精进有两种,即:

一、    平常精进;

二、    修习精进(通过禅修培育的精进)。

另一种分法是:

一、    身精进;

二、    心所精进。

平常精进是容易辨认的。对于世俗事有许多平常精进之人容易获得修习精进。比丘严守头陀支即是身体上的修习精进(身修精进)的例子。

若在建立起身修精进之后(例如:少睡、保持醒觉与活力)还是没有心所精进(例如:热衷于禅修作意:),也就是不能稳定地专注于业处(即出入息念等禅修方法),这就会导致禅修的时间受到过度延长也未能获得清晰之心与想(五蕴之一的想)。

无论是什么工作,只有在实行之后能够很快地掌握它才算是正确与恰当地进行工作。若工作反过来控制了人,即是未能正确地实行。「工作控制人」是指没有真正的精进力去修行,结果没有具体的成绩出现,以及在长期拖延之下对禅修与身体姿势感到枯燥无味,而导致昏沉。昏沉的出现令到修行的进展缓慢下来,而这更进一步地恶化了昏沉。此时就会有认为转换修行法门会更好的念头,因此造成了不停地更换修行法门。如此工作即控制了缺少精进力之人。

对于禅修,唯有身精进及心所精进两者皆具备之人才能迅速地获得成就。自从建立起身至念的那一刻开始,每日所培育的皆是修习精进,而这即是三十七菩提分里的精进根。它代表修禅时的昏沉与怠惰已消失,以及出现了热忱与精进。心对于禅修目标的专注力很强,以及乐于安住在此目标上。从那时候起,建立修习精进的任务及逐步的进展与信根的情形类似。

三十七菩提分里的念根是指建立起身至念及培育称为念处之修习念,直到达到属于出世间道支的出世间正念。

同样的方法适用于定根及慧根的定义与分析。

当运用定根于修习念处时,它去除了散乱心。慧根则去除混乱与模糊。

在定根与慧根之前的信根、精进根及念根就有如拥护国王登基之人。它们使到前两者登上至高的境界。

在建立起身至念及获得控制自心的能力之后,若选修止行道,定根即成为八定(禅那),而慧根则成为神变通等五神通 。若选择观行道,定根即成为空定、无相定或无愿定,而慧根则成为属于慧的五个清净 、观照三相之随观智 、十观智 、四道智、四果智及十九省察智 。

这显示五根如何一同产生。

显着之根

现在讲解五根每一者于何处最显着。

圣典中提到:──「应向何处找信根?应在四须陀洹支 里寻找它。」

这是指信根在四须陀洹支里最为显着。这四支是:

一、    对于佛陀的阿罗汉(应供)、正等正觉等功德(圣洁特质)拥有不动摇的信心。

二、    对于法的善说等功德拥有不动摇的信心。

三、    对于僧的善行等功德拥有不动摇的信心。

四、    圆满地具备了出世间定的近因,即:戒清净 。

在这一类的经文 是指「不动摇的信心」。这是修习佛随念(忆念佛陀的功德)者达到近行定时的信。在此,近行定是指忆念佛陀的功德时所获得的稳定且不动摇的专注力。当稳定且不动摇的专注力产生时,信根是最为显着的。关于对佛陀的功德之信心这方面,他已获得控制自心的能力。对法及僧的功德也是如此。

(第四个须陀洹支)「出世间定之近因」是指能令人在今生获得出世间定的活命八戒。当此戒清净圆满时,它完全不掺杂着渴爱、我慢及邪见诸烦恼;在这种情形里,我们应该知道信在此戒中是最为显着的。不能善于持守此戒即是「破戒」。虽然在技术上此戒可能未破,但是若在一般世俗的情况之下持守它,这可说是「不纯」的。根据「只有从河流中走上岸来时,才能衡量它的价值有多少」这一句格言,当那些自称为是佛弟子的在家众及比丘众以这四须陀洹支印证时,他们才能知道潜伏在自己心中的激流与散乱是否已消失,即是说他们是否已获得控制自心的能力。

圣典中提到:──「应向何处找精进根?应在四正勤之中寻找它。」

只有在那些自称是佛弟子的在家众及比丘众以四正勤的四相来印证时,他们才能知道在精进这方面,他们心中的不稳定与激流是否已经消失,以及他们是否已获得控制自心的能力。

「且让我剩下皮,且让我剩下腱,且让我剩下骨头,且让我体肉的血干肉枯,在今生我将不会休息,直到消灭了自己的我见、恶行及恶趣轮回。」这是专一的决意与正勤之精进。这跟护眼尊者 所付出的精进力同等级。在这种决意与精进产生时,当知心中最显着的是精进根。在精进这方面,他心中的不稳定与激流已经消失;他是一个在佛法里有控制自心能力之人。

圣典中提到:──「应向何处找念根?应在四念处之中寻找它。」

只有在那些自称是佛弟子的在家众及比丘众以四念处来印证时,他们才能知道在正念这方面,他们心中的不稳定与激流是否已经消失,以及他们是否已获得控制自心的能力。若无论在多久的时间里,他们都能够随心所欲地保持专注力紧系于出入息等身的任何一者,他们已成就了身至念。此时,他们应该觉察到是念根在支配。他们心中的不稳定与激流已经消失;他们是在佛法里有控制自心能力之人。

圣典中提到:──「应向何处找定根?应在四禅之中寻找它。」

若修习出入息念等止禅直到最少获得近行定,而因此去除了自从过去无始轮回以来一直不断地扰乱心的欲欲、瞋恨等五盖,心对止禅目标的专注力即会变得特别稳定与轻安。必须认清这是由于定的显着支配力的作用而产生。对于定这方面,此人心中的不稳定与困扰已经消失;他是个已获得控制自心能力之人。

圣典中提到:──「应向何处找慧根?应在四圣谛之中寻找它。」

对于已遇到佛法之人,四圣谛的智能具有至上的价值。只有在证得此智时,他们才能断除我见、恶行与恶趣轮回。由此,为了获得四圣谛的智慧,他们应该致力于最少获得观照地、水、火、风、空、识六界 (dhatu)的智慧,或观照它们迅速与不稳定的本质的智慧,或观照它们如何不能停留超过一眨眼的时间的智慧,或观照它们不断坏灭的智能。他们应该透过学习、记忆、背诵、思考、听闻、讨论、发问、修习观禅与观照等各种方法来获取这些观智。若获得了清晰观照六界的智慧,他们没有必要特别修习其它法 。若能够清楚地观照无常的本质,随之自然而来地也会观到无我 。

只有在证悟阿罗汉果时才能完全觉知苦的本质。

因此,在长期精进修行之后,成功获得了观照身内及身外的六界之本质 ,以及它们的无常相时,即已达到了使专注力紧系于它们。必须认清这是由于显着的慧根的支配力产生的。自从无始轮回以来已存在的「心之不可靠性」则渐渐消失。

在此,「心之不可靠性」是指视无常的事物为常;视苦为乐;视不净为美好;视无我为我;视无个体为有个体;视无众生为有众生;视无帝释天王及梵天神为有帝释天王及梵天神;视无女人、男人、公牛、水牛、大象及马为有女人、男人、公牛、水牛、大象及马。从不可靠性中解脱是指在佛法里获得控制自心的能力之后得以如实知见诸法。

若已清晰地觉察苦谛,即会接着自然清晰地觉察到其它三谛。凡夫对四圣谛的认识只是属于「随觉」,而须陀洹等圣者对它们的认识则是属于「通达」。随觉就好像在黑夜里看到光,但是却没有看到发出此光之火。虽然不能直接看到火,但是看到了光之人就毫无疑问地知道有火的存在。直接地看到火就好像「通达」。

圣典中提到:──「他培育信根;他培育精进根;他培育念根;他培育定根;他培育慧根。」这即是说:应培育五根,以便易于实行修习止观的大任务。

一个没有培育五根之人就好像一个没有统治者或国王的国家。它就像是住着野人部落,而无政府管理的森林与山脉。在没有统治者的国家里是没有法律的。那里的人民不受控制。他们就跟动物一样,弱肉强食。同样地,没有培育五根之人的心是散乱与随着烦恼骚动的。就有如受到恶魔附体之人不能忍受听到念诵「世尊的确是……」或「因缘……」的声音,当没有培育五根之人听到有关知足之缘或有关培育心之修习法时,他们很快地产生反感且批评。对于他们来说,欲致力于修习止观之心是不曾有的。

反之,一个培育了五根之人就好像有个公正的国王在治理的国家。它就好像有政府管治的中国 里的市镇及村子。这种人不会受到不同人的异端邪说干扰。他肯定佛法是唯一的道路。当听到有关知足之缘,或有关培育心之修习法时,他的心变得清晰且平静。他肯定具备欲致力于修习止观之心。

如此,在世间这两种欲之生起并非众生的责任,而是有赖于生在何处或是五根之培育。若五根未受到培育,生起的是一种欲;若五根已受到培育,先前之欲即消失,而另一种新欲则无可避免地生起。五根之培育提升至更高的层次时,这种新欲就更强。当所有五根已完全建立起来时,欲证悟道果之心就会即刻生起。因此众生必须培育五根,以便把自己从平常的层次(平常信等)提升至修习的层次(修习信等)。

第六章:五力

五力称为心力是因为「它们克服了对立的心所 」,或者根据注释的解释:「它们强而有力是由于不受对立的因素动摇 。」

五力的名称跟五根类似,即:

一、    信;

二、    精进;

三、    念;

四、    定;

五、    慧。

它们就好像正忙着消灭我见敌国的五个将军或元帅。它们是比丘众与在家众可依靠的五种力量。

跟五根的情形一样,信力也有两种,即:

一、    平常信力;

二、    修习信力。

平常信力还未受到禅修培育,而且根据情形可能会掺杂着渴爱,因此只能造成布施、持戒等平常善业。它有限的力量并不足于克服渴爱,反之,渴爱控制了平常信。

巴利圣典很清楚地提到「四种圣者之传统修习」,即:

一、    对饮食易知足;

二、    对衣服易知足;

三、    对住所易知足;

四、    乐于禅修。

它们组成了信界 。在当今的世间上,此信已被埋没。今日的人们乐于享受物质(资具利养);他们乐于享受世俗的阶位、崇敬及荣誉(世间利养);他们乐于享受拥有世俗的财富、权力及统治权的善趣轮回(轮转利养);因此渴爱之大国就好像大海洋围着小岛一样明显地建立起来。这显示了这世间的平常信之弱点。

我们寻求的是成功地修习身至念所孕育出来的修习信,直到心的散乱与不稳定消失,以去除乐于享受上述三种利养的渴爱。这即是能够救助在三种渴爱 之洋里沉沦的比丘众与在家众的修习信,它也使到他们得以达到包含四种圣者之传统修习的信界之岛屿。关于三十七菩提分,应获取的即是这种修习信。

在两种精进之中,「平常精进」未受到禅修培育,以及根据情况可能会含有懈怠,因此只能造成布施、持戒、研读圣典等平常善业。平常精进不能去除懈怠,反之,是懈怠控制了平常精进。

当众生遇到佛法时,他们获知从过去无始轮回以来,他们曾经是我见与恶行的亲属,曾经是恶趣里的居民。巴利圣典清楚地指出四种圣者之传统修习是去除懈怠的方法,以及应该修习其中的第四项,即乐于禅修,直到获得解除与精进对立的懈怠。

(对于比丘的情形 )我们可以如此形容去除懈怠的方法:当他在戒堂里受戒成为比丘时,他已具备了比丘戒,而他也依照此戒 :以森林里的树木与草丛为住所,只食用托钵得来的食物,避免结伴(即:坚守独处),持守头陀支,以及谨慎地修习身至念。

这些都是可以去除由懈怠产生恶业的精进行。它们是属于精进界之行。

在当今的世间,此精进界隐而不显,且未为人所知。今日,有些比丘虽然明知自己还有我见与恶行,以及还会投生到恶趣,但是他们依然住在施主建在市镇与村子的住所,还是乐于接受许多供养与好处,也离不开伙伴去独自生活等,这些都是属于懈怠界之行,而这懈怠界就有如大海淹没了岛屿一般的明显。这显示了「平常精进」的弱点。

只有「修习精进」──例如:少睡;时常保持醒觉与活力;无畏、勇敢地坚持独居;稳定地修禅──才能去除懈怠。关于三十七菩提分,应该获取的即是这种「修习精进」。

关于念力、定力与慧力的详细含义可从上述的解释获知。在此我只给予简明的解释。

跟念对立的因素是妄念或失念,即不能投入于修习止观,没有办法专注与控制自心,而使到心飘荡在禅修目标以外的目标。人们自出生以来所拥有的浅薄「平常念」并不能去除失念,只有「修习念」才能办到。

跟定对立的因素是散乱心(即:心四处飘荡与无谓地幻想),即没有办法专注、控制心与保持专注力紧系于单一个目标。它是对禅修以外的目标生起念头。它是在禅修时不宁静且烦躁之心境。「平常定」并不能去除散乱之恶境,唯有「修习定」才能去除它。

跟慧对立的因素是愚痴,即心无明、不清晰、迷蒙。它是黑暗掩盖了心。此愚痴不能以平常慧去除,亦不能以包含了三藏的知识去除。唯有通过身至念所培育的「修习慧才能渐次地去除它。

这说明了与五力对立的五种恶法。这五种相对性恶法是:一、渴爱;二、懈怠,或没有吃苦的能力,或缺少了无畏于行道(即:修行或实践);三、失念;四、散乱;五、愚痴。可以对治与去除它们的五种法即是五力。若五力中的任何一个软弱无力,不能去除跟它对立的恶法,那么无论是修习止禅或观禅,所引导者都不能获得很好的成就。

由此,今日有些人能够超越渴爱是由于信力的缘故。他们去除了对物质和世俗的崇敬与荣誉之执着。但是由于缺少其它四力,他们不能超越对生活环境之满足。

有些人能够超越渴爱与懈怠,因为他们的信力与精进力强。他们保持知足的生活,以及(若是比丘)坚持住在丛林与持守头陀支(这些都是显示他们的精进力的例证)。但是由于其它三力弱,他们不能成就身至念或止观。

有些人则首三力强,因此能够修习出入息念或骸骨想等身至念而获得了定。但是由于缺少其它二力,他们不能完成修习止观的任务。

有些人能够证得禅那,因为他们的首四力强,但是由于慧力弱,他们不能完成修习观禅的任务。

有些人则慧力强,精通三藏,也通晓有关究竟法的教理,但是由于缺少其它四力之助,他们依然未能超越渴爱、懈怠、失念与散乱。他们生死于这些恶法的范围之内。如此,每当人们缺少了五力中的任何一者,他们即不能超越跟它对立的恶法。

在五力之中,精进力与慧力也属于成就之基因(见第四章)。由此,若这二力强且能够互相配合,是不可能由于其它三力弱而未能完成修习止观的任务。

不了解四种成就之基因、五根与五力之作用的人并不知道他们的欲(热忱)弱,也不知道什么是攻击他们的相对性恶法。他们不晓得应该培育什么心之素质,由此,想要培育这些素质的心根本不曾生起。因此,今日四种圣者之传统修习已在消失的边缘。

举例说明:有一种称为牛王的公牛。这是一只比一千只普通公牛更有价值的牛。若能认出牠的特征及恰当地饲养牠,牠的四肢与特点就会受到培育,牠的体力将会增长。之后,牠甚至有能力看护一百个牛栏不受狮子或豹的侵犯。

若这头公牛的主人对这一切都无所知,而因此没有适当地饲养牠,反之把牠当做一般公牛来看待,让牠和其它公牛一起耕田,那么牠的特点与四肢即未能受到培育,牠的体力则深藏不露。牠将跟其它一般的公牛一样地生死。

然而,懂得这一切的主人将会把牠跟其它牛隔开,养在一个特建的牛栏里。他将以清洁的沙铺地,在屋顶装上天花板,保持牛栏干净。他以适合人吃的稻米与食物饲养牠,以及为牠冲洗。如此,牠的特点与四肢受到了培育,牠的体力将会有很大的增长。

在当今的佛法教化期里,所引导者就好像那牛王的主人。所引导者的五力就好像那只牛王。论藏(《分别论》)的「念处分别」(、「正勤分别」、「成就之基因分别」、「根分别」、「觉支分别」与「道支分别」,以及经藏的《大念处经》)、《念处相应》、《成就之基因相应》、《根相应》、《力相应》与《觉支相应》就好像说明书,解释有关牛王的特征、饲养与照顾的方法,以及若适当地饲养将会获得的力量。

那些由于无明而没有致力于修禅培育五力,而只满足于佛法中的布施、持戒与研读圣典等下等成就的所引导者,就好像牛王的无知主人,并没有适当地饲养牠。

在这世上有许多种世俗的任务。有些任务能以财富的力量完成,有些任务则能以知识的力量完成。即使耕种也需要好几种力量才能完成它。有些时候需要先储藏财富的力量,有些时候则是知识的力量。学前教育与学习组成了储藏知识力量。

同样地,在佛法里需要五力来修习止观与证悟道果及涅盘。只有在先收集了五力之后才能实行上述的任务。那些连五力之一也没有的人不能激发起欲实行这些重大任务之心。他们不曾想过可在今生完成这些重大的任务。他们失念且无决心地活着。若向他们指出这些任务是可在今生完成,他们是不愿意听的。由于极度缺乏精进力,他们并不知道这些不利的念头已在他们心中产生。他们责怪波罗蜜,或二因者,或不适当的时期 。

然而,若这些人修习其中一种念处,例如出入息念,而因此建立了信、精进与念三力,这种不利的念头肯定会消失。新的善念势必生起。这是由于他们已经培育了自己的力量。

这是力量如何受到培育。虽然这种人还未获得观照名色法的智慧,但是他们薄弱的信已通过控制对资具利养与世间利养的执着而得到增长;薄弱的精进也通过控制懈怠得到增长;薄弱的念通过控制失念得到增长;定与慧也通过控制散乱心与愚痴在收集力量。当这些力量增长时,禅修者之心必定会有所改变。

一个患上重病的人不会再对世俗事与活动有兴趣。但是,若在服用正确的药物与接受适当的治疗后逐渐痊愈,因而走出无兴趣的低谷,他必定会再对正常的活动有兴趣。在此,渴爱、懈怠等五种相对性恶法就好像重病。止观禅修就好像世上的事情与活动。出入息念等念处的修行就好像正确的药物与治疗。其它的譬喻是容易懂的。

因此佛陀说:──「他培育信力;他培育精进力;他培育念力;他培育定力;他培育慧力。」

在这世上,建筑工人的力量有赖于精良的工具,例如:锥、凿子、斧头、刀、锯子等。只有在具备了这些工具之下,他们才能进行建筑工作。同样地,在佛法中,作为证悟道果智之止观禅工具,是通过出入息念等念处修行之一培育起来的修习信、修习精进、修习念、修习定及修习慧。这五力是禅修者的力量。因此,必须培育这五力,以便在这次佛法教化期里成功地修习止观。这是上述圣典所提到的「他培育」一词的含义。

第七章:七觉支

──「正觉完全觉悟四圣谛;觉支即是正觉的条件。」在此,正觉是指出世间道智。此道智的成份称为觉支。

小鸟最先由母亲生出来时是在蛋里。啄破了蛋之后,牠们第二次出生。最后羽翼长成时,牠们即可脱离鸟巢自由飞翔。禅修者的情形也是如此。首先,他们通过成功地修习身至念或止禅而得以脱离自无始轮回以来即伴随着他们的散乱心。第二,当他们获得观照名色法、五蕴等的智慧时,他们得以脱离粗层次的无明。最终,当七觉支提升且成熟时,他们证得了称为正觉的出世间道智,脱离了凡夫的境界,而证入圣者的境界──出世间界或涅盘。

觉支一共有七个,即:

一、    念觉支;

二、    择法觉支;

三、    精进觉支;

四、    喜觉支;

五、    轻安觉支;

六、    定觉支;

七、    舍觉支。

念心所有多种不同的名称,包括念处、念根、念力、正念道支都是念觉支。

慧心所也有多种不同的名称,包括观成就之基因、慧根、慧力、正见道支,这些都是择法觉支。或者,属于慧的五个清净、三种随观智及十观智是择法觉支。以观智的作用重复地观照五蕴之过程即称为择法觉支。

精进心所也有多种不同的名称,包括正勤、精进成就之基因、精进根、精进力及正精进道支,这些都是精进觉支。

修习身至念等念处直到能够如实知见(诸法)时所产生的喜是喜觉支。

当心中的散乱、回忆与杂念平息,而令到身与心变得平静与轻安的过程即是轻安觉支。这是身轻安 与心轻安心所。

属于定的定根、定力与正定道支是定觉支。或者,止禅的遍作定(预作定)、近行定、安止定或八定,以及心清净与属于慧的清净之空定等是定觉支。观智、道智与果智的定称为空定、无相定或无愿定。

当还不能有系统地修习禅修业处时,在身心上皆需付出极大的努力。然而,当它已系统化时,禅修者则获得了精进的自由(即不必很辛苦地刻意努力)。这种自由称为中舍性心所,而这就是舍觉支。

当禅修者平均地具备了这七个正觉之相时,他得以在佛法中享受到沙门之乐与喜──一种没有任何世俗之乐可匹比的乐与喜。因此,在《法句经》偈373-374中提到:

「退隐独居且心平静的比丘,由于清晰地透视正法而体验了超越凡夫之乐的喜悦。

每当观照五蕴的生灭时,他获得喜乐。对于智者来说,该知见即是不死。」

有些经典与故事叙述,有些(病人)只凭听人念诵七觉支 而治好了(他们的)疾病或重病。但是只有听者完全明白七觉支的涵义,以及心中生起强大且清晰的信心的情况之下才会治好疾病。

当平均地获得七觉支时,禅修者肯定不会缺少身至念,不会缺少无常想与无我想,不会缺少身及心之精进,原因是他的心已具备了念、择法、精进三觉支。由于知道现在可以见到自无始轮回以来都不曾梦想的涅盘之光,他获得了喜。由于心中的这种喜及乐,他对禅修业处的专注力(定)变得平静且稳定(轻安),而舍也因此生起,即不必忧虑或刻意寻求念、无常想与无我想(择法)及精进。

以上是根据七觉支能够一致行动且良好地执行各自的作用之境界所作出的说明。但是即使在普通修行的境界,自从建立起身至念之后的念等素质也算是觉支。

佛陀在《觉支相应》里说应该培育七觉支: ──「他依止舍离、依止离欲、依止灭尽与至舍来培育念觉支……他依止舍离、依止离欲、依止灭尽与至舍来培育舍觉支。」

这是指普通培育身至念的过程:根据「他培育……」等词,那即是正在培育七觉支。「依止舍离…… 」等词是指更特出及高层次地培育七觉支。

上述巴利经文的意思是:「人们应该修习念觉支等。而这些都是依止于舍弃一切活动(即:舍离)、忧虑、贪欲、生死轮回之苦及四种执取 。」

第八章:八道支

八道支是:

一、    正见;

二、    正思惟;

三、    正语;

四、    正业;

五、    正命;

六、    正精进;

七、    正念;

八、    正定。

正见与正思惟属于慧蕴(即:慧组);正语、正业与正命属于戒蕴;正精进、正念与正定则属于定蕴。

这八道支都出现在出世间智见清净里。在这之前的清净,正语、正业与正命只出现在戒清净里,而不出现于心清净及其它清净里。由此,关于三十七菩提分,戒清净的本质是依据下文(摘自「道支分别」:)所述的「依止舍离」等。

「他依止舍离、离欲、灭尽与至舍来培育正语。他依止舍离……来培育正业……正命。」

这并不是指朝向于善趣「有得」(获得生命)与「轮转依止」之戒。这种明知且有意放弃在今生证悟圣道果之人的戒清净,并不是真正的「初梵行戒」,因此并非真正的菩提分。然而,若所付出的精进是为了在下一世证悟涅盘,那么它即是波罗蜜戒(,而这亦是「不轮转依止戒」(朝向断除生死轮回之戒)的一部份。

正语、正业与正命三道支纯粹属于戒蕴,由此组成了真正的戒波罗蜜。它们也称为三个离心所,即:离语恶行、离身恶行、离邪命)。

正思惟(正志)是寻心所。由于它是慧的先驱,它被归列于八道支的慧蕴里。它有三个层面,即:出离、无瞋恨、无伤害(无伤人之心)三种思惟。就好像一个被关在监狱,或被敌军捉住,或被森林之火围困的人,或是一只被网、水池或鱼笼所困的鱼,或是一只关在笼子里的鸟,将会不食不眠地投入于只是想着如何逃脱牢笼,同样地,那些付出正勤精进的人,也在尝试逃脱无量过去已生恶业与未来的未生恶业之牢笼。这种人的念头即是出离思惟道支。这是一种寻求解脱轮回之苦的思惟。

慈心禅那的思惟是无瞋恨思惟。悲心禅那的思惟则是无伤害思惟。其它禅那的思惟是出离思惟。

正见、正精进、正念与正定四个道支已在七觉支一章里讨论过了。

以断除潜伏性邪见为目标而持守的活命八戒是属于世间戒蕴道支。它亦是戒清净。

活命八戒有两种,即属于在家众的与比丘众的。戒除三身恶行与四语恶行组成了在家戒。八戒与十戒是对此戒更进一步的提升。

至于比丘众,此戒是由含盖了身语业的两百廿七条比丘戒组成。律藏里列下的其它戒条是对它更进一步的提升。

犹如树生长于地,始于心清净的后面六个清净也以列在第一的戒清净为生长之地。戒清净并没有和中间的五个世间清净掺杂,而只是以所获得的清净来支助它们。在第七个清净,即出世间的智见清净,与之配合运作的戒清净即是(出世间)八道支里的戒蕴三道支。其原因是戒清净的目标异于中间五个清净的目标,然而它能与出世间清净取同一个目标,而与后者俱生地运作。

关于八道支之定蕴则有两种修行管道。第一种是纯观行者之道。他在成就了戒清净与培育了身至念之后,并没有修习止行道,而纯粹修观,例如:见清净等。第二种是止观行者之道。他在证得初禅等之后,才修习观禅之见清净等。

在这两者之中,纯观行道之定蕴三道支以空定、无相定与无愿定来成就止与心清净之作用;而止观行道之定蕴三道支以遍作定、近行定与安止定来成就止与心清净之作用,之后,在修习观禅的阶段,则以空定等来实行以上的两种作用。

然而,在之前修习戒清净与身至念的时期,定蕴三道支则执行刹那定的作用。

慧蕴二道支在成就戒清净与身至念之后,通过纯观行道和止观行道来执行慧之作用。这些解释适用于世间及出世间道支。

须陀洹(入流)

现在应该解释须陀洹道之出世间道支。我们应该记得此书(所解释的)目的是证悟最低的圣果,即:邦心山干观须陀洹。当今有无数这一类众生,例如住在天界的毘舍佉、给孤独长者、帝释天王、四大天王等都还继续在轮回中享受快乐。他们最多只会再在欲界(包括欲界天)里投生七次,投生在第四禅天中的广果天与五个净居天的每一层天各一次,而投生在初禅、第二禅与第三禅天的次数则不定。

为何称他们为「入流」?源自喜玛拉雅山的五大河与五百小河并不会逆流而上,只会不断地往下流去,直到大海洋里。由此,它们被称为「流」。同样地,圣者不会再返回凡夫的境界,而只会不断地前进,直到证入无余涅盘(不再存有五蕴)。于凡夫,虽然他们可能会投生到最高的天界,但是他们还是有可能再投生到最低的阿鼻地狱。然而,对于圣者,无论投生到何处,他们绝不会再掉入恶趣,而只会不断地投生到更高的生命界。虽然凡夫可能成为色界或无色界的三因梵天神,他们还是有可能投生到恶趣,而成为无因之生物,例如狗或猪。

无论哪一次投生的去处或阶级,圣者皆不会倒退,而只会从这一处至更高处,或从这一级至更高级,直到许多生、许多劫之后,在他们达到最高界与级时,完全舍弃了五蕴而证入无余涅盘。通行这直升之道的过程称为「法流」,包括正见流、正思惟流乃至正定流。

正见流是指建立起清晰觉察四圣谛之光的正见。它是以正见代替潜伏性我见而建立起来的。

这就好像黑夜过去后太阳升起时,曙光驱除了黑暗。同样地,正见之光在许多生、许多劫里得到永存,直到证入无余涅盘为止。此光生生世世变得越亮与越稳定。

这就好像一个天生患上白内障的盲人,在接受治疗后,医好了白内障而得复明。从白内障消失的那一刻起,他一辈子都可以看到大地、高山、天空、日月星辰等风景。同样地,须陀洹圣者已得见生命之三相与四圣谛,而永远不会失去。这是如何建立起正见道支。

圣典 中记载:──「对于具备正见者,正思惟获得增长。」

根据这一点,若已建立了正见,即也建立了包含欲脱离世间之苦(出离)与保护他人不受苦难的志愿及计划,而会生生世世持续不断地努力,直到证得最终的目标。这是如何建立起正思惟。

──「对于具备正思惟者,正语获得增长。」

若已建立了欲脱离世间之苦与欲见他人快乐无难的正思惟,无四语恶行之正语也会逐渐地建立起来。这是如──「对于具备正语者,正业获得增长。」

若已建立了正语,无三身恶行之正业也会逐渐地建立起来。这是如何建立起正业。

──「对于具备正业者,正命获得增长。」

当见、思惟、语及业变得清净,生命亦将变得清净,而不会重返低俗的生命。这是如何建立起正命。

──「对于具备正命者,正精进获得增长。」

当见、思惟、语、业及生命变得清净,即建立了绝不事恶行或邪命之精进。这是如何建立起正精进。

──「对于具备正精进者,正念获得增长。」

同样地,以对戒定慧之精进为因的正念亦在每一世变得更稳固。这是如何建立起正念。

──「对于具备正念者,正定获得增长。」

同样地,以对戒定慧之正念为因的正定也永恒地建立起来,因此具备了极大控制心之能力。这是如何建立起正定。

如此,这些称为法流的八道支,从证得入流开始,在世世劫劫里逐渐地建立起来,直到最终证得无余涅盘为止。

虽然自建立起身至念即已拥有这种提升,但是只要还未达到稳定的层次,他就还不是圣者。入流道(须陀洹道)才是圣流的起点。一旦众生证得入流道,他们已进入了圣者之界。所以说:──「他们称为入流,因为他们已经第一次进入了圣者之流。」

一旦众生达到了圣者之界,即已超越了凡夫之界。他们已不再是世间的众生,而是出世间的众生。他们已不再有轮回之苦,而成为了涅盘的众生。尽其未来许多世,他们绝不会自初果之界堕落下来,不会重返潜伏性层次的我见,或凡夫之界。他们稳固地建立了初段之有余涅盘,而在余下的生生世世皆可随心所欲地享受人、天神、梵天神的快乐。

这八道支只在这些圣者证悟道或果(即:出世间心)的那一刻一同生起。然而,于世间善业,戒蕴三道支只出现于戒善业。反之,定蕴三道支与慧蕴二道支则在许多种善业里出现。

虽然戒蕴三道支只跟戒善业有关,但是它们于圣者是尽其余生「绝不违犯」地稳固建立起来了。

于此结束对八道支的解释 。

第九章:如何修习三十七菩提分

遇到佛法的众生必须先建立起戒清净,然后致力于培育三十七菩提分,以便得入圣者之流。

现在应该简短地讲解如何修习三十七菩提分。

修习七清净即是修习三十七菩提分。

更精确地说,心清净只与修习止观行道者有关 。

道非道智见清净只与高度我慢者(增上慢者)有关,虽然他们还未证悟圣道与圣果,但是却自以为已经证悟了。

戒清净、度疑清净、行道智见清净及出世间之智见清净与许多不同的人有关。

戒清净已在八道支一章里的戒蕴篇讨论过了,它包含了持守活命八戒。

心清净可通过修习身至念来成就。为了这目的,有些人修习出入息念。一般而言,若某人能够在任何姿势之下随心所欲地专注于出入息,他即已建立起了身至念。有些人则根据《念处经》以四威仪(即身体的行、立、坐、卧四种姿势)来修习身至念:「当走路时,我知道『我在走路』等。」有些则修习对身体行动的正念与明觉(见《念处经》)。也有些人以身体的三十二个部份来修习身至念。首五个是头发、身毛、指甲、牙齿与皮肤,它们称为「皮第五」。若能够在任何姿势之下皆可随心所欲地、稳定地专注于这些部份,那么即已建立起身至念。开始能够分析有关名色身的过程,且专注力稳定时,即已成就了身至念。这简明地讲解了修习身至念的方法。

若能够分析(地、水、火、风、空、识)六界,即已成就了见清净。

若能够观察到六界生起的因,即已成就了度疑清净。必须清楚地观察到地、水、火、风与空生起的因是业、心、时节(火界)与食素(营养),以及眼识等六识生起的因是六尘。

行道智见清净是指清楚地观察到六界的无常、苦与无我三相。

出世间智见清净包括了须陀洹道等四个道智。

第十章:佛法之遗产

前几章所讨论的三十七菩提分即是佛陀留下来的遗产。

现在应该检验什么组成佛法之遗产。

遗产是指父母亲遗留给身为合法继承者的孩子们的财物。这也适用于佛法之遗产,而它也就是佛陀所留下来的遗产。

此遗产有两种,即:物质及法。

物质遗产包括了比丘的四资具,即:食物、袈裟、住所与药物。法遗产则是戒定慧三学、七清净与三十七菩提分。

法遗产有两种,即:世间与出世间。世间法遗产包括了世间层次的三学、六个世间清净,以及与这些世间清净有关的三十七菩提分。出世间法遗产包括了出世间层次的三学、属于出世间的第七个清净,以及出世间的三十七菩提分。

世间法遗产可分为:

一、    轮转 依止;

二、    不轮转依止。

或者可分为:

一、    定法遗产;

二、    不定法遗产。

若修习三学是为了获得国师、资政等世间的地位,或是为了获得荣誉(头衔、文凭)、权力、随从与财富,或是为了获得投生为高尚的人或天神,这即是轮转依止遗产。

轮转有三种,即:烦恼轮转、业轮转与果报轮转。不轮转是指涅盘,即终止上述三种轮转。若修戒定慧是为了终止这些轮转,它即是不轮转依止法遗产。

根据定与不定之分法,凡夫的潜伏性我见就有如一片大火海。凡夫们偶而修习的戒定慧就好像掉入火海中的雨滴。对于戒定慧,他们所说的「我成就了戒;我拥有戒;我修定;我知见;我有智慧与聪明;我观照到名色法」就好像掉入我见之火海中。火海之热令到雨滴蒸发消失,我见亦吞噬了凡夫的戒定慧与令它们消失,因为它们还是不定的。虽然凡夫可能拥有戒定慧,但这只是暂时性而已。

对于须陀洹,他们的世间活命八戒、随念佛法僧三宝之定,以及观照四圣谛之世间慧皆属于定的层次。它们就有如掉入阿那瓦达达大湖中的雨滴,经过许多世后也不会消失。这显示了世间法遗产的本质。

出世间层次的戒定慧、出世间的第七个清净,以及连同八个出世间心生起的三十七菩提分皆是属于不轮转依止与稳定。再者,已证悟出世间之境的圣者之世间戒等亦属于定的层次。他们不可能会再成为无道德、无定、无智慧或愚痴的人。

无信与无欲之人甚至未曾想过他们可以在今生获得上等清净之遗产。由于缺少精进,他们不愿意致力于需要独处的修行。他们无法接受,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不能如此精进。由于薄弱的欲,他们的心不能投入这种修行。每当听到不同的理论与教法时,他们就改变心意。由于缺乏智慧,他们认为这些修行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外。

因此佛陀要一切众生都增强自己软弱无力之「欲」等四种成就之基因。只有如此,新的欲与想法才会生起。

只有那些拥有四种成就之基因其中之一的人才能够真正得享佛陀留下来的遗产。没有任何一种成就之基因的人将只有机会分享一些好处,但是却没有机会得享遗产之精华。有些甚至连分享一些好处的机会也没有,因为他们把自己的遗产给浪费掉了,而把佛陀与法之遗产跟自己断绝了。

佛法之继承者可分为两种,即:

一、    定继承者;

二、    不定继承者。

未曾获得观照无常与无我的智慧之人称为不定继承者。今天他们可能是佛陀的弟子或继承者,然而,明天他们却可能是其它宗教师的弟子或继承者。他们可能藐视与危害佛法。即使当今也有人从佛教改信其它宗教,以及轻视与贬低佛法。他们是多么容易变心,死后在来世心之易变的情况是能够想象到的。

人们可以在这个月里是佛陀的弟子,而在下个月里却是另一个宗教师的弟子。人们可以在今年是佛陀的弟子,而在明年却是另一个宗教师的弟子。人们可以在今生是佛陀的弟子,而在来世里却是另一个宗教师的弟子。因此他们称为凡夫,因为他们是如此三心两意地跟随不同的宗教师。

这意味着从过去无量生死轮回以来,凡夫不曾只坚守归依同一个导师。他们请教与归依佛陀的时候其实是很少的。有时候他们归依梵天神,有时候归依帝释天王,有时候则归依天神、星体、精灵与阿修罗,他们把这些「归依处」当作是万能的。在世上,这些错误的导师之数目是非常庞大的,而凡夫亦在许多世里归依了这些导师。当凡夫充满着对我见之错误执着,而在生死轮回里漂流时,他们持续不断地更换导师。凡夫之境是多么的可怕、恐怖与可厌。

每当凡夫更换导师与归依处时,他们所依持为引导的教理与原则也跟着改变。有时凡夫信受佛陀所教的增上戒,然而更多时候他们信受许多其它宗教师所教的道德。关于见,他们只在非常少世里信受正见,而在非常多世里信受邪见。在凡夫所拥有的无数错误与邪恶之中,归依错误的导师是其中一个最大的错误,带给他们极大的伤害。这是因为归依错误的导师导致错误的道德、原则与修行,而令到难得的人生变成结恶趣轮回恶果之树,而不是结善趣轮回善果之幸运树。

这说明了佛法之不定继承者的未来。

然而能够观照自身之无常与无我相的人已去除了我见。他们成为佛法的定继承者。「定」在此是指尽其未来的轮回里,他们不会再倾向于归依错误的导师。尽其未来的轮回里,他们都是佛陀真正的孩子与继承者。他们成了「邦心山」家族的成员。他们对佛法僧之功德的见解生生世世变得更清晰与明亮。一切法遗产将在他们心中增长,即:(戒、定、慧)三道蕴、七清净与三十七菩提分。他们是肯定会提升至无余涅盘的众生,即断除一切烦恼且不再存有丝毫五蕴。

这说明了佛法之定继承者的不变道路。

有德之人在过去世并不致力于成为佛法遗产之腐败继承人。他们修戒定慧并不是为了成为遗产之不定继承人,而是为了成为遗产之定继承人。

考虑了这几点,也考虑到佛陀并不赞同弟子成为佛法遗产之腐败继承人,现今的佛弟子不应该让自己成为腐败的继承人,或成为暂时性且不定的继承人。他们应该尝试成为三十七菩提分这些遗产的完美继承人或定继承人。

对于缺少智慧的人,即使只是做些有益的善行也应受到鼓励。

但是对于具备智慧之人,若他们想要在今生或来世成为定继承人,那么他们应该稳固地建立起活命八戒,建立起身至念,以及尝试在每天里至少以三小时的时间来观照五蕴的无常、苦、无我三相。若他们能够观照三相,他们能够成为定继承人与证得邦心山须陀洹的境界。

 

五明学佛网 净土宗 净土法脉净土经论净土圣贤早晚课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