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道品手册(三)
2015/5/23   热度:192
/缅甸 雷迪大师 着 U Sein Nyo Tun 英译 台湾 蔡 文 熙 中译 不需要固守既定的修行次第 正如巴利圣典所陈述的,圆满修习“戒清净”之后,才可以修习“心清净”,圆满修习“心清净”之后,才可以修习“见清净”,圆满修习“见清净”之后,才可以修习“度疑清净”,圆满修习“度疑清净”之后,才可以观“无常、苦、无我”,因此,这样既定的修行次第是指,在今生中迅速成就道与果。然而,对于那些无法激起此种努力,只能累积波罗蜜种子的人,只须把握当下,因而不能说在圆满“戒清净”之前,不能修习心清净。甚至,在猎人、渔夫的例子中,也不应该要求他们放弃工作,否则便不能修习禅定与直观。有人会说,如此一来便会败坏“法”。因此,这些猎人与渔夫应该忆念佛、法、僧的神圣特质,并且尽可能忆念身不净的特质,默想自己与一切有情众生终究会死亡。我曾经遇见一位渔夫,经过这样的努力修行之后,在他从事渔夫的职业期间,就可以流畅背诵巴利圣典,《摄阿毗达摩义论》(Abhidhammattha Savgaha)的注疏以及《因缘系论》(Paccaya Niddesa of the Patthana)的缘起章。 这些成就便构成了“明”的基本要求。 现在,每当遇见支持我的信众,我都告诉他们,在真正的比丘传统中,即使职业是猎人、渔夫,他们仍旧应该全心全力忆念三宝的神圣特质与三法印。全心全力忆念三宝的神圣特质,就构成了“行”的种子;全心全力观照三法印,就构成了“明”的种子。即使是猎人与渔夫也应该勇于去实修心灵的这些关注活动,而不是告诉他们,身为猎人与渔夫并不适合修习禅定与直观,相反的,应该协助他们渡过困难,获得更佳的认识,并且激励他们,持续地修行,当他们处于累积波罗蜜与累积的趋势阶段,也应该赞美他们。 由于忽视当下的价值,而失去证得“明”的机缘 有些老师,只按照表面、单一的意义来理解巴利圣典中“七清净”的修行次第,忽视了当下的价值,甚至宣称,除非先圆满了“戒清净”,否则的话,修习禅定与直观,纵使费尽心力,也不会证得任何道果。有些无知的凡人被这种说法骗了,因而产生畏法。 这些人不知道当下的自性,因而失去了证得“明”的机缘,这“明”的种子,只有遇见佛法的时候才可能证得的。即使在过去漫长的轮回中,虽然佛法比恒河岸边的砂粒还多,他们遇见佛法,却没有获得“明”种子的基础。 这里所提到的种子,是指足以长出健康、强壮幼苗的种子,当中还有许多不同的成熟度。 这里也有不够成熟的种子。一般人不知道他们持诵的意义,或者知道意义了,却不了解正确的修行方法;或者依照习惯、传统来数念珠,藉此忆念佛陀的神圣特质以及三法印,如此方式所获得的种子是不够结实的、不够成熟的。如果机缘足够的话,这些不成熟的种子,还是可以在来世继续予以成熟的。 修行禅定,出现了“遍作相”(按:指禅定前所预备、觉知的相),修习直观,证入“色”和“名”,这就是充实成熟的种子。修行禅定,出现了“取相”(按:某种禅定的心的相,但仍不稳定、不清晰),修习直观,取得了“遍知智”(按:知三法印),这就是更为成熟的种子。修习禅定,出现了“似相”(按:完全地清晰、不动的心的相),修习直观,产生了“生灭智”,这样的种子就成熟到了极点。如果禅定与直观能够更进一步,就可以证得更成熟的种子,带来更大的成就。 增上修行 巴利圣典指出,只有在以前佛法住世的时候,增上修行,才会产生禅定,并且在接续而来的佛法时代中,证得道果,“增上修行”(Adhikara)是指“持续的种子”。现在,那些依照传统修行方式度过一生的修行人,只有模拟禅定与直观,并不属于兼备禅定与明的种子而足够称为“增上修行”的人。 关于种子的这两种型态当中,那些有缘遇见佛法,却未能取得明种子的人,承受巨大的损失。这是因为明种子与“色法”、“名法”有关联,并且只有在佛法中才能证得,只有当修行人足够敏锐才会取得这些种子。因此,此时此刻的善男子、善女人,终于发觉自己缺乏能力直观、分析“色法”、“名法”,就应该穷其一生,专心致志于记住四大界的意义,加以研讨,最后直观四大界是如何在自己的身体当中构成。 正如在佛经与阿毗达磨论藏所呈现的,我们在此总结有关四种类别的人以及人的三种类型的论点:(一)身处佛法当中,却没有修习禅定与直观的人,只是在模拟的仪式中虚度光阴,承受巨大的损失,如此一来,他们便是没有善用生而为人,并与佛法相遇的独特机缘;(二)这是充满未了行者与文句行者的时代,如果留心努力,他们可以获得禅定与直观的成熟种子,并且在今生或来世的天界,也就是在此时的佛法 或下一次的佛法时代,很容易证得出世间法的利益;(三)正当人类处于佛法的时代,他们可以从此世的存在中衍生无穷的利益。 有关人的三种型类与四种类别的陈述,到此告一段落。 现世中的邪法:劝戒的话 如果三藏经典是佛陀四十五年说法的精华,根本要义的结晶就是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构成了三藏经典的本质。如果再加以浓缩,就是“七清净”。如果再把“七清净”浓缩,就是戒律、禅定、智慧。这些称为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也合称为三学。 一提到戒律,对于一般修行人最基础的是根本戒,圆满了根本戒,就拥有“行”,要是又拥有“明”,就能证得道与果。如果这些修行人能够再兼持斋戒于日常戒(nicca sila),就更完善了。对于一般人而言,日常戒就是活命戒,必须妥适地、信实地遵守。若是凡夫破了戒律,还是可以在余生重新受戒,护守戒律。如果在未来当中,再度破戒,同样可以再一次加以净化,每净化一次,这位修行人就可以再度拥有戒律。这种努力并不困难。每当打破日常戒,就应该立刻重新受戒。在这些日子当中,具足戒律的修行人,就会人多势众。 但是,能够在某一“遍处”或“不净观”禅修中,完美证入,或者对于物质现象、心灵现象、无常等,证入直观的修行人,却是非常稀少的。这是因为由邪法引起畏法的情形,非常普遍。 畏法 所谓由邪法引起畏法,是指这些观点、修习与局限不足以看清轮回的危险,并且相信道与果是不可能证得的,这种信念一直到波罗蜜圆满之前,会延缓修行的努力;相信现代的修行人,只能证得二因人(dvi-hetuka ,按:指无贪、无嗔,但不能证得道果),相信过往的伟大导师并不存在。 纵使尚未证入究竟,没有任何一种善业会白白浪费掉的。如果作了努力,对于那些欠缺波罗蜜的人而言,一个善业就是产生波罗蜜的工具。如果不作任何努力,获得波罗密的机缘也会失去。如果这些波罗密不够成熟,只要努力,他们的波罗蜜就会变得扎实、成熟;并且在现今佛法的来世中,证得道与果。如果缺少努力,成熟波罗蜜的机缘也会丧失。如果这些波罗蜜成熟了,又能够努力向前,就可以在今生证得道与果,如果缺少努力,那么证得道与果的机缘就会失去。 如果是二因人加以努力的话,他们就可以在来世成为三因人(按:无贪、无嗔、无痴)。如果他们不努力的话,就不可能从二因的阶段超升出去,反而会落入“无因”(ahetuka)(按:再生于无任何善的根基)。 在这个世界当中,有些人打算出家,剃度为比丘,要是有人向他说:“你要抱着一辈子维持比丘身份,否则的话,就取消这个念头!”这就是对于“法”的怖畏。 “我宣示,只要生起行善的念头,就会带来巨大的利益!”(见《中部》第八经?《损损经》)佛陀如是说。 轻贱布施的行为或布施的人,会引起对自己智慧的怖畏。如果轻贱戒律、禅定、智慧的行为,或是蔑视修行的人,就会唤起所谓的“怖法”。如果唤起所谓的“怖智”,这个人就容易失去权力、影响力或者财富,在现世或来生中,也会沦入赤贫的困境。如果唤起所谓的“怖法”,这个人很容易在言行知觉上发生障碍,因而在现世或来生中,全然失去生存的价值。愿一切有情众生都觉悟! 有关生为人类的殊胜机缘,值得摆脱上述所提的邪法,并且在今生努力修行,以阻绝未来轮回中通往四恶道,甚至可以藉由专心勤奋修习止观,累积一些种子,得以从此生的痛苦解脱出来或从未来的佛法中解脱。(《嘉义新雨杂志》第23期)三十七道品手册(三)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