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深意》五


2015/5/23    热度:183   

《净土深意》五

第四讲 净土法门修持的正助

上一讲说了净土法门的特异方便,弥陀四十八愿是我们修持净土法门之所依。修持净土法门最需要注意的是否能往生和如何往生的问题。对四十八愿当中摄受众生往生的十八愿、十九愿、二十愿这三个愿,我们分别讲述了它们各自摄受什么样的众生。我又从《无量寿经》下卷三辈往生经文,并对照《观经》九品往生经文,论证了三辈往生经文,并对照《观经》九品往生经文,论证了三辈不是九品的上品、中品、下品,而是上品中的上生、中生、下生。我们又对照摄生三愿和三辈往生的经文,判别上辈是十九愿所摄;中辈是二十愿所摄;下辈是十八愿所摄。

我们这些看法跟特别强调信心至上的日本真宗不同,我们暂时不说日本真宗的看法是对的还是错的,我们只能说日本真宗用他们的观念解释摄生三愿。而我们是依据经文和中国祖师论述的中国化的看法。不过应该指出,日本真宗的这种修法,也可以往生,而中国人当然有更多的人往生。为什么看法不同而一样往生呢?这很容易理解,佛陀在入灭前,曾经预言他入灭一百年后,他的戒律会分割成五部律。明明是一个佛陀说的律,一百年之后却分家成为五部律,几乎到水火不容的地步。甚至到更严重时,分到十八部。但是佛陀受记说:这五部虽然说法不同,但是皆证得阿罗汉。换言之,佛法唯有佛才能彻底圆满,因为众生不圆满,众生看佛法就有角度、深浅的不同,但是皆能成就。

再比如中国佛法分八个大乘宗派、两个小乘宗派。不管其后来的流传久近如何,它们都是佛法,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必对此担忧。虽然解释不同,只要符合佛说的一部分义旨,仍然可得利益。如果解释不同而实际上已经偏离了佛的意思,那才会有总问题。

我们从中国佛教立场上来看,日本真宗对十八愿的特意推崇基本上无可厚非,可是中国的佛教在说法上有中国的特色。现在给各位稍微说明其主要的差别,也是今天讲题要说的内容。我们既要把握通途道,即中国佛教传统的修法,可是也不妨他山之石,可以攻错(释:借人之长,治已之短),不妨适当补强一下我们过去稍微少说的那一部分。我觉得这是一个后代佛弟子应有的体会、应做的工作。古人有古人的因缘,现代人有现代人的特殊因缘,这也是我今天要讲的。

讲题之所以定为净土法门修持的正助,就是修持的正行和助行,因为对于一个净土行者,常有人问我;到底是专心念佛,什么事都不干呢?还是人情世故或者是种种布施、持戒也得做一做呢?有人这么说,有人那么说,我怎样做才对?专心念佛念不来,要做点别的事,有散乱心,又不会念佛了。什么动中念佛、静中念佛?这样就是说正助当中有一些根本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被净宗行者所谈论。所以我们应该在这方面给大家一些建议或看法,给大家一些持平。

昨天我说净土法门的特异方便,意思是说净土法门里头有一种修法是很特别的,而且是快速的,能够让你决定当生成就。为了说明这件事情,必须要对比佛的本愿。摄生有三愿,特异方便到底是这三愿当中哪一愿?或者哪两愿?是不是三个愿都这样呢?这一定要按本尊的本愿来说,佛有愿,我们受其愿所摄,才能修行嘛!释迦佛如果没有讲经说法的愿,我们岂不是连出家都不可能,连佛法都不知道。我们今天是在前人的愿心下受益的。如果你们没有共同听经和共住的愿,就没有共住听经的事。你们能共往,我没有发愿要来,你们也听不成。如果我愿来,愿海法师他不来,也不能听,所以说诸愿和合,才能成就如幻的佛事。发愿一定要发在一切万行之前。

弥陀摄受我们,我们要往生极乐,也要有愿的根据。愿不离三个,我们必须从十八、十九、二十这三愿来看特异方便是什么?

昨天我说十九愿其实是摄受上品上生的,是上辈往生。他既发菩提心,又勇于修种种的菩萨行,乃至临终一念,为了行菩萨道,发一念往生极乐世界之心。印光大师说:“真发菩提心者,必求生极乐。”所以,求往生基本上也是发菩提心的一种。这是一个大修行的层次者。既然是一个大修行的人,就不是一般人容易修成的。大体上中国的祖师都是这种层次的人,众生是不会了解的。当然这方面被谈论、被强调的就少,因为祖师得利益的是发菩提心。你看印光大师他的大半辈子时间住山上修行,把藏经读了两三遍。后期才出山写文章、写信(大约写了百余万字),还有印送佛书(大约有五百多万册),度化众生,中兴净土,临终导归极乐。他内心有强固的菩提愿,对往生有坚固的信心,他不会动荡,不会动摇,他是为了实践菩提愿而往生的,把往生当作菩提愿当中的一种。我们一般人做不来,但是也应该这样发心。这是中国佛教的传统,古大德历来是这样教我们的。可是这不是一般人容易发的。

第二十愿就不同。它是说你听闻到名号和国土的庄严之后,愿意系念佛国,系念名号,然后修种种的功德,作为往生资粮,然后给予回向。这就属于一般凡夫的修法。何以故?总是发心不容易,作事容易嘛!修善、布施、持戒还总是能做的嘛!那么我可以将所做的一切功德都回向极乐世界,念念回向,累积资粮。我没有办法在发心上刹那具足往生资粮,就像十九愿那样发大菩提心,可是我能事修嘛!所以二十愿是属于事修。就是慢慢地培养资粮,然后回向,这属于中辈往生。中辈往生是二十愿所摄。

中国的祖师他自己可能修十九愿,可是他教导徒众或一般信众所讲的大体是二十愿,也就是行万行导归极乐。永明延寿大师说“万善同归”就是这种意思。这种思想一直延续到藕益大师乃至印光大师都这么说。印光大师常说:“敦伦尽分,至诚念佛,妙妙妙妙。”一方面叫你敦伦尽分(对伦理道德要尽责尽力做好),然后持戒、至诚念佛,专心一意的念佛,这大体上是二十愿的修法。

不过,印光大师还强调了另外的属于中国第三类——修十八愿的人,谁呢?昙鸾大师、道绰大师,还有善导大师。这三位大师是修十八愿的代表。善导大师说:“万行皆是杂修,一向专念弥陀圣号为正行。彻底仰信弥陀。”

有人说他临终时爬到树上跳下来摔死,是这样往生的。后来有人考查说不是他,是他的弟子。不管是谁,这桩公案是说这种修法的人随时死都能往生。他有那种坚固的好乐和信心,在他活着的时候,他已经证知他能往生。这些人是十八愿所摄。

第十八愿说:“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里头没有谈任何助行。他欲生我国,真的想往生;他那个心是至心,什么是至心?是至诚之心,至诚地相信而又好乐往生。这种修法在中国早期也有,以昙鸾、道绰、善导三位大师为最主要的代表。他们的思想传到日本之后,发展演变为净土真宗。他们就特别强调十八愿,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没有助行。而且这种“专念”不同于二十愿的“系念”,“系念”就是修《弥陀经》的若一日乃至七日念佛一心不乱,这也是一种功德、资粮和回向。但是“专念”不是把念佛当做资粮回向,因为十八愿是“乃至十念”嘛!愿文是最重要的,十八愿愿文里没有提到助行,它的重点不在于念佛多不多,更没有《弥陀经》上的“一心不乱”的要求。注意!弥陀佛摄受我们往生不出这三愿哦!所以我们不能够说只能照《弥陀经》上的“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修,不能照十八愿修。《弥陀经》所说当然是对的,可是十八愿也绝对是正确的。弥陀佛的愿不会随便发的嘛!他已经成佛了,他绝对不会发虚愿。十八愿的特点是在这里。

因为有了十八愿,我们才能证明《观经》的下品下生为什么能够那样往生,念一句佛号甚至能灭八十亿劫的生死重罪。乃至于我们听到很多净土法门弘扬者及助念团的人说到的那些例子,我们才能解释那个死去八天,冰得发硬了的老阿婆,经过给她助念还能念得全身柔软,身上泛红。这就是十八愿所摄,当然也有其它愿所摄,如“光触柔软愿”,表示弥陀佛现前加持她了。所以有了十八愿,才能够普遍解释一切猪、狗、猫、羊以及不信佛的人为什么临终得善知识开导能够得以往生。这也冥合《观经》中第十六观下品生经文的意思。

这种事实在中国的佛教谈得较少,原因是中国祖师有大乘的根性,他直接修成大乘之后,把往生当作大乘法门中的一个法门,而不是把它当作唯一法门,他根本不害怕不往生,他不会像我们这样一天到晚念佛求往生,他临终时发愿往生,就自然而然地往生了。

因为十九愿所摄的众生很强固,他平常有强固的菩提心,修种种万行。我们可以打个比方:修十九愿的人就好像是你家的大门随时为你开着。你为了悟光精舍的事去市场或到街上办事,你会不会害怕悟光精舍的门关上不让你进来?当然不会。第一你是悟光精舍的人,第二你正在为悟光精舍办事。修十九愿的人就是这样,他们是这样想的:弥陀的本愿就是彻底的大乘的究竟真实之法,而我现在已得,意思是我已经是弥陀佛家里的人了。我现在虽没有去极乐世界,我正在娑婆世界实践弥陀的法门,度化一切众生,我正在行菩萨道,好像我是悟光精舍的人,现在离开悟光精舍办悟光精舍的事,也就是说我办的事无非皆是弥陀佛的妙事,我怎么会担心回不去呢?懂这意思吗?往生对十九愿所摄的人来说是随愿而生。这也有证明,《大智度论》就说到,大菩萨是随愿往生。就是讲这个事情。

日本人特意强调十八愿的了不起,他们反而贬低十九愿,说修十九愿的是邪定聚、不定聚,说他们是因为弥陀佛信心不够,才要修诸功德。当然不是这样,你们仔细看一看经文就会知道。如果真的是象日本真宗说的那样,弥陀佛就没有办法摄受十方世界的大心菩萨了,他的愿是摄尽十方九界众生的,所以一定会摄到有坚固菩提心、修菩提行、随愿往生的上品上生的大修行者。

到了二十愿就不同了,二十愿是摄受那些自己发心没有那么强固,对大乘佛法体悟不深,对弥陀本愿不够理解,因而不能觉悟到他是弥陀佛那里的人,所以要植众德本,作为资粮回向往生。这大部分是我们中国净土宗修持的形式。你们就是这样,所以你们要努力念佛回向,念到一心不乱,祖师知道众生的大乘根性难以坚固、显发、亲证,所以重点讲解二十愿这样的修法,叫你们“植众德本”,修《观经》上的“三福”,“三福”当然也包括出世的福,不过基本上是修三福作为资粮回向的这种立场。释迦佛在《观经》上讲三福,就是要摄尽我们中国这一类众生。

可是这一类众生,难免由于对弥陀佛本愿过度的不了解,根基差,资粮又修得不够,又不体解弥陀本愿,结果对往生没有信心,两边落空,就造成疑虑、怀疑、临终颠倒这种情形。我们也常看到这种情形,所以,我们就需要用十八愿来弥补了。

十八愿很特别,它是只要你信,只要你能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就是十八来弥补了,有十八愿就可以补足,只要十念就可以往生。它的意思是你只要仰信,真正在你心中生起不是大乘、但其实也是大乘、不过单是专对弥陀佛的这种大乘菩提心,也就是仰信弥陀有深悲大愿——不可思议的摄生接引之愿。你或许不了解诸佛的智慧、慈悲、彻底的中道了义,就像日本真宗的人从来不谈佛法通途的原理,不谈空、假、中这种道理。可是我相信弥陀佛, 我相信弥陀佛的愿力绝对不虚。我相信我是彻底被弥陀佛所摄受。我相信我只是个颠倒的凡夫,什么事情都不能做,我只有让弥陀佛来接引我。

当然有人怀疑,怎么会有人这样呢?这就是调柔心。你以为你怎么样?你以为你能修行啊!你修什么行?那不过是你的颠倒而已。在弥陀佛本愿的比较之下,你那个修行算什么嘛!这对末法众生来讲,真是蛮相应的。末法众生难修行嘛!颠倒、愚痴、妄想、犯戒……这些在十八愿当中,完全没关系,只要你能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就一定能往生。

所以你看《观经》中第十六观下品下生的人,临终时地狱火相等恶境现前了。你想一个人造恶时候最勇敢,到处抢、烧、杀、YIN、掳掠,可是等到被抓住要砍头的时候,吓得两脚发软,晕倒在地。古德有句话:“人之将死也,其音也哀。”要死之时,他讲话就哀伤了,其心调柔了啦。就在调柔心初起之时,他发现他错了,“我就被抓去下油锅了,我怎么办?救救我吧!”他这样叫喊的。这个时候善知识现前了,给他讲:“有救!只要你仰信弥陀,愿意往生极乐世界,乃至十念,念念真诚,念念灭罪无量,你就能去掉作恶造成的障碍,就能免除堕落,当下往生。”所以它的重点在于要你放弃自我的我执、贡高、自以为是和要靠自己的念头,然后说:“哎!我是愚痴颠倒的人,什么也不能做,我只有仰赖阿弥陀佛。虽然我做了一点庄严弥陀佛的事,那不是用来换取往生的资粮的。我舍去二十愿的修法,用十八愿的修法。啊!我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庄严弥陀佛而已!”这就象一个小孩什么都没有,他看到总统来到的时候,随手从地上抓了一把砂子,捏成宝塔的样子送给总统,看起来一点价值都没有,可是那一念供养的心很好。

“对!我所修的实在很糟糕,可是我也表表心意,供养弥陀佛,不是用它来做往生资粮的。因为我的往生弥陀佛早已给我准备好了。十八愿这么说:‘十方众生欲生我国,至心信乐。’我是至心的,没有二心。我真心好乐,我相信弥陀佛。地狱众火相都现前了,我哪里会好乐地狱众火相,我当然好乐极乐世界,我一心一意厌离地狱苦,欣求极乐乐。”所以这一欣一厌,强固的信心、乐心猛烈地生起。因为害怕地狱,你有了强烈的愿生彼国的好乐之心。好,十念往生!

我昨天讲的特异方便在这里啊!第十八愿的确展现了特异方便的效果。这一点从昙鸾、道绰、善导等大师的开示、教化中,可以明显的看出来。不过日本真宗是专门、唯一的强调、发挥这一点,并且舍弃乃至否定了十九愿、二十愿。但我们不能象他们那样过度的偏执,把十八愿说成是唯一的,我们把这摄生三愿看成是弥陀佛为了摄尽众生,三根普被的一个整体,不能偏取偏废,它们是分别众生三类不同的根机而设立的相应的三种修行方法,因此应该把三愿放在一起,平等对待,加以正确的阐释。法无高低,应机为上。

我们认为弥陀佛的本愿一定是平等的。如果你懂得法华的道理,你就不会轻视《阿含经》。何以故?《阿含经》也是一贴妙药,让你入佛乘的嘛!没有阿含,怎么会有法华?没讲阿含,众生的性格不调柔,佛陀永远也无法讲《法华经》啊!从这个立场说,舍弃阿含,就没有法华!所以你好乐法华,你也应该尊重阿含。

道理一样,如果你这样喜欢十八愿,你就不应该否定十九愿、二十愿,也不应贬低它。你贬低它,可能你正在贬低弥陀佛。因为有些众生要由二十愿摄受,有些众生要由十九愿摄受。可是你贬低它,不是就让弥陀接引的众生跑掉了吗?

各位同学,各位大德居士,如果从法华的立场说,绝对是法法平等,只有应不应机的分别。法无高下是从法华原理思想上显示出来的,只有把摄生三愿看成是一体,才能完整地显示弥陀佛的彻底的慈悲、无上的智慧与究竟的方便。之所以要反复对这一点说明,就是要把被日本真宗所歪曲、贬低的那一部分彻底恢复起来,回归到弥陀佛的本意上来。当然,日本真宗在解释十八愿时所说的某些信心决定往生的道理,也可以作为我们的借鉴,给我们过去稍微强调少了一点的十八愿的特异方便作一些补强。

如果是这样,我们现在可以作一个肯定性的结论,摄生三愿是为了摄受三种不同根基的众生而设立的,它们是平等一体的,可是它的特异方便的确是在十八愿。

现在的问题是怎样的仰信?有很多人向我提问:“极乐世界这么漂亮,让众生去,不是叫众生生贪心吗?”这让人感到仰信实在不容易。

您想过没有?弥陀佛会这么笨吗?他会教你丢开那一切贪染的东西,然后又弄一些贪染的东西给你吗?当然不会。净土法门的一切所有清净是由无限的清净心而不是由贪心所起的。如果你也像释迦佛那样,把脚的拇指触地三下,大地立即变成金、银、琉璃,这表明你的心是清净的。身心一致,依正二报也是一致的。你的依报是随着你的正报而来的。极乐世界不是搞一个很漂亮的东西让众生起贪心,吸引众生去的,而是以那个无限清净心展现无限清净的世界,让众生产生清净的反应,不起任何贪、嗔、痴而直了成佛。

有人说我就是生起贪心才要去的,这也没有关系。你如幻如化的生起贪心,等你到了极乐世界以后,你会发现整个极乐世界就是你的心。你的心一切都具足,你就起不了贪心了。这就是说那里没有任何让你起贪心的外缘。

各位,贪心不是自然地产生的。你会突然间去爱一个女人吗?不会!只有当一个你爱的男人或女人现前时,你才会去爱。同样的道理,身心是无常的,心无常,所以对境起心,离境无心。所以当清净之境现前时,你只能伴发起清净心而已,有谁会爱现在站在中间这尊阿弥陀佛这么帅呢?不会的。因为他是清净庄严相。所以不能以这种立场去想像极乐世界的高妙用意。这是第一种道理。第二呢,为什么极乐世界会那样清净庄严?因为那是代表了弥陀佛以及那里一切众生内在的清净庄严。从这个道理来说,他的效果不会让你起贪心,他的本意也不会让你起贪心,他的本体清净,也是不让你起贪心的。凡举这类问题皆是有相当价值的问题,对初学者来讲是这样。

当然,这次讲座,我不打算对初学的人说,所以一些为什么要往生这类问题,我提得很少。我假设你们知道这些,才讲这个“净土深义”。“净土深义”就应当是很深的嘛!我看许多居士听了都要打瞌睡啊!没办法,请包涵一下。如果我再不利用这个机会讲“净土深义”,就没有机会讲了。愿海法师昨天对我说:“嘿!你今天讲的,我第一次听到哦!”他在家时就在候师姐那里听我讲经,听到今天才对我说,这些道理他第一次听到,诸位就可想而知了。要讲这样的道理没有对象可讲啊!

好,言归正传。总之,特异方便是指彻底的仰信。那种仰信必须怎么个仰信法?我怎么样仰信才为十八愿所摄?我到底怎么样修行才能往生?好,下面我就开始讲解今天的主题:“修持净土法门的正助——正行和助行”。

什么叫正行、助行?我记得我在广德录音带上常对居士讲,你们修行要分正助,譬如说你吃饭,要不要配菜呀?要配菜。菜好吃,饭就多吃一点,因此菜好不好吃很重要。那你就不吃饭光吃菜行吗?菜有好多种,饭只有一种,白米饭或糙米饭,永远是一种,可是菜要变来变去。菜再怎么好吃,不吃饭就吃不饱。如果肚子饿了,没有菜时饭你照样吞。真正让你吃饱、让你不死的是饭。菜不过是把饭配下去而已,所以叫配菜。同样道理,做一件事有正有助,正的是从头做到底的,虽然看起来不起眼,可是它最重要、最基础,不能缺。可是助呢?有助更好,没有也无妨,而且常常变,这是助的特质。

印光大师说:“一心念佛,至诚恳切,妙妙妙妙!”忏公最爱讲这几句话。我小时候跟读大学的时候,跟着他听他讲经前后约六年。每次开示净土法门,他都会讲这几句话。修净土法门基本上以念佛为正行。可是在家人不舍敦伦尽分,出家人不舍广学多闻、随缘度众生这些助行。正和助泛泛的说是这样。中国传统的说法也是如此。

有人问是不是就一心念佛,其它事情都不做呢?这等于问我:“是不是我专门吃饭就好,菜不管了?”这道理就自然理解了嘛!重点在吃饭,可是要点菜嘛!你正助分清楚,何必问东西哪!东西都是回归净土法门的大门嘛!乃至你去打禅七也是回归净土法门,你有能耐就可以去。就怕你吃这种菜不消化,只要你能消化就可以。吃菜都是帮助你消化、平衡营养的嘛!

如果你不愿意吃菜,你专念佛,就好象说单吃饭可以吗?可以呀!你看非洲乌干达,他们有菜好配吗?门儿都没有!有顿白饭吃就好了。可是他们也会活下去。道理一样,当然可以专心一意单持念佛,万行放下,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以外,全部都念佛,如果你有那个因缘,有那个能耐,就好像说如果只吃饭、不配菜都会吃的津津有味,都咽得下去的话,那也无妨。我不能说这是最好,但是可以说这样成就的更快。因为弥陀佛直接在你心中了了分明,若一日乃至七日,念念分明,有可能会证得诸佛现前。为什么?你念到一心不乱,还能体证到诸法实相。由执持名号证得实相念佛,这是修证,是靠自力修的。可以啊!就怕咱们修不来。修不来怎么办?念佛累了,喉咙沙哑了,就拜佛。拜得膝盖痛了,我想静坐一下或是跟别人打打太极拳,讲讲其它是非话来调和一下。与其讲是非话不如度度众生,给众生讲经好了。如果不会讲经,只想干点活计,去盖盖庙也行。不会盖庙那就去放生嘛!都可以呀!这些就叫做助行。

我们没有那能耐,不能把悟光精舍的大门关起来,从而以必死的决心,念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到死为止,居士有来无来全不管,请人煮饭,煮什么吃什么,如果什么都没煮,就啃饼干。好,一心求往生,一刹那全部往生,如果你能的话,这样也可以。这是不能嘛!所以助行就显得重要啦!与其让你以散乱心,七弄八弄,不如让你做一些利益众生的事情。助行就是这种意思。这是第一种意思。

助行的第二种意思是你要开始用功念佛了,第一天第一柱香念得很好,第二柱香就感冒了,腰痛了,或是你爸爸、妈妈找来了,或是你的先生、你的太太跑来了,要把你抓回去,业障现前了。或者是隔壁那个人每次睡觉打呼噜,让你起嗔恨心修不来了。你想用功修行,可是起了业障,不让你专心用功,怎么办?当然要助行。所以助行有第二种道理,为了让正行能够顺当,你要助行来排除障碍。有人修药师法门当助行,药师佛十二大愿帮助你排除生活中的问题。民国初年修药师法门最有名的是弘一大师。忏公他盖庙的时候居士拿钱给他,他就生气,可是他想一想,没钱也盖不了庙,他每天晚上诵药师咒,有时候还叫我们帮着念,后来他说有效哦!念下去就得益。大家知道忏公是修净土法门的。可是有些现实问题,你可以请观世音菩萨,请药师佛,或者请地藏王菩萨帮个忙,助行嘛!消除修行上的麻烦。可以呀!这是助行的第二种意义。

之所以名为助行,是从专心念佛这个立场来说的。其实从万行导归极乐的立场说,助行也可叫作正行。助行的第一个意义是说有人正行修不了啦,修点助行来调节一下不平衡的心理;第二个意义是说助行帮助正行消除障碍,第三个意义是说一切助行在万行导归极乐,也就是说一切都是菩提心的根本,都是修菩萨道,而修菩萨道的目的就是求往生,因此一切万行诸如拜忏、拜经、诵经、持戒、布施、忍辱、盖庙、乃至帮人家煮饭,……一切都是庄严极乐世界,万行当下即是正行。一切助行说是助行,其实它也是正行。这是助行的第三个意义。所以你不要问我正行与助行的多与少,你用这三个心态来对待正助,无路不直通。

正、助二行基本上不出这三种说法。可是有另外两个重点你必须理解。第一个重点善导大师曾呵斥过杂修。他说:一切持戒、布施都是杂修,一向专念为正修。这如何融通?依第一种说法,助行不可少;依第二种说法,助行也不可少。怎么办?善导大师说一向专念,好象是呵斥杂修,是不是?其实不是这个意思。不要死在文字上面,要得意忘言,得义忘诠。读经也好,看祖师言论也好,要得佛意,要得祖师的本意,不要死在句下。善导大师之呵斥杂修,他的本意是:你不能对弥陀佛没有信心,非得认为一定要其它的杂修来辅助这句佛号,作为交换弥陀接引你往生的资粮。你不要抱着这种想法去修助行。他是呵斥这种杂修。

当你一心万行、念念导归极乐的时候,你哪一念不是正修?哪一行不是正行啊?懂这道理吗?善导大师呵斥的是你对弥陀本愿特别是十八愿不能仰信,你认为光念阿弥陀佛佛号不够,非得一天做多少功德就不行,否则到往生时,极乐世界的海关不让你通过,阿弥陀佛也不会接引你。阿弥陀佛的本愿是这样的吗?根本不是这样的嘛!善导大师教你一向专念,是让你不要对弥陀佛接引有怀疑,你不要认为单念弥陀佛还不够,还要去搞什么来辅助。因为当时唐朝有各宗各派,有人认为光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能往生,没有这种容易的事。你不修菩提行、不修六度万行就能往生,哪里有这种好事?他们呵责净土法门。所以善导大师揭竿而起说:“专心念佛就对啦,你们修的都是杂行。”他是针对这种情况而说的。

到了宋朝永明延寿大师就不同了。他说:“当然我相信阿弥陀佛接引我往生,但是我修一切万行,也是念阿弥陀佛。”哎!这就不同了。他就不说是杂修了。两位祖师的用心完全不同,讲的话好象有冲突。不是有冲突,不要死在文字底下。这样读经、读祖师语录会越读越糊涂。然后就拿佛法谤佛法,学了一样佛法,去谤另一样佛法,执已非他,执此非彼,一方面造功德,一方面造业,你说可怜不可怜啊!

我们要理解的第二个重点是我们一方面要正行,一方面不妨有助行。可是正行要抓住。要真正把它抓住,一切助行才能显得更有意义。比如说有一个厨师说:“哇!你们这么多人结夏听经,好!悟光法师!我要帮你们做饭。”于是他去做了好几十种山珍海味,可是刚好忘了煮饭。你说这不是颠倒吗?或者他去买了好漂亮的盘子、筷子、最美好的餐具,可是他把菜煮焦了。你说这不是本末倒置吗?各位,你们今天修净土法门,有本有末,有正有助,那么助可能是正。但是如果你抓不住正的话,一切助也都不成其为助了。

我再说另外一个比喻,“正”就象一个国家的国王一样,“助”就象下面的文武百官。如果国王死了,文武百官还有什么官好做哪?每天给谁上朝啊?给谁办国事啊!已经乱了嘛!所以说正失去了,一切助都不成为助了。这一点要对各位特别的提示。我今天所看到的净土行者,常常是到处参加佛七,然后这儿念念,那儿念念,回到家里拿串念珠也念念。可是一样烦恼重重,妄心重重,迷迷糊糊。临终时候,惦记着儿子、丈夫、金钞、房子、首饰……惦记着一切,最后堕落。这就是正没抓住嘛!一切助行都不成其为助了。他活着的时候所做一切功德都不能导归极乐,今天很多净宗行者常常都是这样,这就是正没有抓住。

好!现在就可以提问了,我们该怎样抓住“正”?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够说“正”就是怎么样、怎么样。因为“正”要分三个愿来说。如果你是十九愿所摄的众生,你知道“正”是什么吗?就是发菩提心。如果对天台家讲,修一心三观、彻证中道了义的佛性,那是“正”。除此而外的都是助行,念佛也是助行。因为对他们来说,往生不是难的事情,彻证菩提心和中道了义之后,就已经证得登地以上的菩萨,对他们来讲这是最重要的。

或者有人说弥陀佛的愿不摄受他们。这个话没道理。四十八愿当中有很多愿摄受他方菩!C最近的一个例子是我的法师公,了义和尚的法师——定西老法师,临终时他的内衣是破的,他一辈子不拿钱,是了义和尚替他拿钱的。他持戒严,修苦行。他讲经讲得很好。人家让他写书,他说:“祖师大德写那么多了,我干吗写啊?做糟糠。”你看,这调柔心、谦虚。他往生的前一天,在香港大屿岛山上面的一大堆老修行全都下山来了,了义和尚问他们说:“你们跑下来干吗?”他们说:“老法师要往生了。”“我们在照顾他都不知道,你们怎么知道?”他们说:“我们昨天看到老法师的房子上一道光往西方去了。”看!他已经先走了。他只是一个天台家的讲经者而已,也没有说他念佛念得怎么样。你们有谁看到净土祖师的着作中有关定西老法师生西的说明,没有啊!这就是属于十九愿所摄的那种人。

发菩提心修净土法门是一种密行,重点在于行大乘的一心三观。当然他也同时念佛作助行,或者他把两个都当作正行。总之,修十九愿的正行不完全是念佛,修一切佛法都已经是念念念佛的了。中国的祖师常常提到念念念佛,尤其是禅宗的祖师,他们静坐的时候,体会诸法实相,实相念佛。这也是念佛,这是正行。

修二十愿的正行就是持名念佛或者观想、观像念佛,而观想、观像中国人很少修,专修持名。这就是二十愿的“系念我国,植诸德本”。你们说经典上是“植众德本”,还有第十九愿上面是“发菩提心”,我的经本上是“为菩提心”。我是依藏经上的不同版本。这两个一样,其实“发菩提心”更符合我的解释,这是古来抄写流传中稍有瑕疵,稍有变动,没有关系,我们还是得意忘言。“植众德本”更是一样。古时“众”和“诸”都是种种的意思,流通本是什么就是什么,解释没有差异。这个修法就是持名念佛,以持名念佛为本,其它诸如善行、读诵、教理等为助行,万行齐修,导归极乐。可是各位对于这个“本”有点疑惑,有人会想:“以念佛为本,我要念到一心不乱。”没错,最好是这样修,念佛总要有个效果。传统的中国佛教常强调这个。你们参加佛七,主七师常说:“万缘放下,一心念佛,早一点念到一心不乱!”哪儿都是一样。最明显的是二十愿所摄的众生修持名念佛,你们是否一向也这么修?应该要朝那个方向努力。这是正行,其它万行为助。是这样。

可是你们别忘记,我说过中国稍微少强调十八愿。它是“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甚至“乃至一念”亦得往生。这一愿所摄就不同了。这一愿里边没有讲到任何修行,最后说“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也不算修行,只要不去做就好。谁没有办法“乃至十念”哪!古来有人解释十念是回答弥勒菩萨问的那个十念。后来善导大师说不是,古来的祖师都说不是这样解释,是指的十念佛号,所以我们不用其它解释。那么你看到愿文里讲到修行没有?有,只讲两件事,“欲生我国”的那个“欲”,加上“至心信乐”,它在讲那个信心。所以,十八愿所报摄的本是涌现那欢喜无量的信心,以涌现欢喜的信心为本。只是你信心不退,就象法华经说的“此等闻得佛,大喜充遍身。”只现一念“大喜充遍身”。再也没有二念,从今以后,一喜永喜,决不退转。什么时候你开始喜,就是你往生确定的时候。日本真宗也讲往生决定,欢喜念佛。解释是一样。

十八愿的“乃至十念”的念佛不是求一心不乱的,他是怎样念佛呢?

“南无阿弥陀佛,你好伟大!南无阿弥陀佛,你好慈悲!南无阿弥陀佛,我确定往生了,我好感谢你啊!南无阿弥陀佛,……”他就是用这种由哀的赞美、感恩、无限喜悦的心情来念佛的。

这和中国传统的求一心不乱的念佛心态是不同的。两种修法都没有错,都在弥陀本愿摄受之下。就看你和哪一种修法相应而已!我如此介绍的用意不是要你修哪一种,而是让各位了解除了中国传统的二十愿修法之外,特异方便的修法是怎么样的。

当然十八愿是特异方便的修法,因为它好像没做什么动作,只要你相信、欢喜、决定,那一刹那就能往生。一心不乱还怕后来又乱了呢!你欢喜决定,你大喜充遍身,你就是妙好人。妙好人的统一概念就是很欢喜,对这件事很感恩,一高兴就感恩。你一天到晚吵着要你爸爸给你买个生日蛋糕,就是不买,终于有一天买来了,你吃下去,高兴之余会感谢你爸爸。就是这样,不需要开悟,你自然会高兴、感恩。这反应很自然。

因为我相信弥陀佛的十八愿摄受我,我能往生了,我大喜充遍身。你怎么会欢喜?因为你信十八愿,你就被该愿所摄,所以你会欢喜。你一欢喜,那更是为十八愿所摄。所以你至心信乐,一刹那你就肯定:爸爸让我回家啦!而且飞机票已准备好了。你就不会怕临终起颠倒心。我问你,你再怎么样的恍惚、颠倒,乃至你变成了植物人,你是不是总有我执?那个“我”是与生俱在的,所以植物人也还会有某种微细的反应。他咳嗽咳不出来的时候。会憋的脸色发紫,然后咳嗽。道理一样,当你仰信阿弥陀佛,相信没有任何否定的理由,没有任何障碍,你能确定接受弥陀本愿的接引,而处于至心信乐之中,乃至十念,乃至一念,都能往生,你确信受了佛的这种深恩之时,这一些就会自然地变成你性格中的一部分。

在这样情况下,当你临终时,你对弥陀佛会不会来接引,绝对不会怀疑。你对有没有什么样的助念,绝不会担心。十八愿的意义就在这里。这就能够解释为什么《观经》上说“五逆十恶,具诸不善”的人,也能往生。得救者是那样的欢喜,那种感觉由然地涌现不退。注意!要欢喜无量,由然不退,充满着对弥陀佛的感恩,能生起这样的心,而且护念此心,使之不退,这就是正行。此时,正行就不再是我们所说的念佛了。

十八愿的正行是这样,其助行是什么呢?就是平常闻思弥陀本愿,经常听闻弥陀本愿的讲解,思维弥陀本愿,加深理解弥陀本愿。弥陀佛兆载永劫为救度十方众生而修行,他为了建立十方净土当中最美好的极乐净土,在世自在王如来的帮助下,观察了无量无边的佛刹,经过五劫思维,设计了极乐世界的蓝图,再用兆载永劫不可思议的时间去精勤修行庄严,成就了庄严妙丽的极乐净土。他的四十八愿中的十八愿就是专门摄受我们这些愚痴、颠倒的众生。只要我们“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就能往生。它的重点在于时时刻刻的欢喜无量,时时刻刻的愿意往生,如果今天欢喜,明天不欢喜就不行。什么时候恶事发生了,比如突然一条恶狗追来了,你不会叫妈,脱口只叫阿弥陀佛,这一念便是特异方便,快、直捷,而且当下成就。这是正行。听闻佛法、闻经思维这些助行的作用,也是护持信心,使之深化和不退的。

中国传统的净土宗,常常强调信、愿、行这三学。那么,信、愿、行在摄生三愿当中是怎样安排的呢?先看十八愿,十八愿重点在“信”,“至心信乐”就是讲“信”,有信才有乐嘛!因信发愿,“欲生我国”就是“愿”,这愿能不能成就,关键在“信”。对佛的本愿没有丝毫怀疑,彻底的仰信,相信自己一定为十八愿摄受而欢喜无量。有没有“行”呢?“乃至十念”嘛!就是说你也要让你的信心时时刻刻的存在,所以十八愿以“信”为主,可是也不离愿、行、以愿、行为辅。中国祖师强调的信愿行在十八愿中完全看得出来。

再看十九愿,“十方众生,发菩提心。”这个发菩提心就是愿心。然后“修诸功德。”它的重点在发菩提愿,这是大行菩萨修的。修大乘法门,最重要的是发菩提心,上成佛道,下化众生,这是大愿。可是没有见到“信”哪!他“至心发愿,欲生我国”,当然相信弥陀佛能够接引他,菩提愿心中就充满了“信”。所以这是以愿心带动信心,和十八愿以信心带动愿心不同。所以十九愿也是信、愿、行具全,而以愿为主,信、行为辅。

二十愿是“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这就是“行”嘛!这跟信、愿无关,中国人常强调多多念佛到一心不乱,就是时时系念。接下来是“植众德本”和“至心回向”,这也是“行”。可以看出,二十愿是以“行”为重点。下面的“欲生我国”明显的是“愿”。那么“信”呢?因为你系念并且欲生我国,当然说明其中有“信”。信阿弥陀佛和弥陀本愿真实存在,信极乐世界的极乐,所以才会“系念我国”和“欲生我国”。这就是中国最传统的欣羡心。二十愿是以“行”为主,信、愿为辅。我们可以一再看到中国最传统的修法在二十愿当中显露出来。

中国的祖师真了不起,他们把三愿当中的信、愿、行都总结、揭示出来了。我们可以看到这三个愿是如此严密,各自都有信愿行在里面,可是随愿不同,各有侧重。十八、十九、二十这三愿分别不同以信、愿、行为主,这样的修行法门太严密了。所以净土法门有这样三类修法,你们要修哪类?都没有高低,应机为上。

虽然法法平等,我个人给予你们以下一些建议。不妨多注意十八愿,让你早一点得大喜充遍身,得信心不退,往生决定。如果一下子还不能实现的时候,不妨修二十愿,回归中国传统,一方面多念佛,一方面修福,累积资粮,以中国传统作基础修。同时不妨多注意十八愿,如果在哪一天因缘成熟,不小心让你大喜充满全身,这就太好了,那时候你念佛求一心不乱,犹如控囊取物。因为你那时欢喜无量,没有半点怀疑,念佛不就很容易了吗?因为你没有怀疑,就能够身心安稳,就容易心思专一,减少妄想杂念。你就可以在无限感恩、欢喜无量的心情中念念念佛。就不会象有人说:我工作当中没法念佛呀!或者好象弥陀佛从今以后把你忘记啦!或者是说你的飞机票钱准备不够,极乐世界的海关不让你进去一样。现在你就不会那么样担心了。

可是要是你修十八愿得不到大喜充遍身,二十愿又修不好,就两头都落空,就会象我们说的念佛一辈子,没有得利益。既不了十八、二十修不好,十九修不来,三愿皆不得,当然不往生。对二十愿有怀疑嘛!他认为他修的不够,一心很乱嘛!没有办法一心不乱。对十八愿又领受不来,不能真正仰信弥陀本愿。那十九愿要发大菩提心,修菩萨行,当然我是愚痴凡夫,既没有“心”,也没有“行”,修不了嘛!这样三愿皆失。这就说明,为什么弥陀佛有不可思议的慈悲的三愿,仍然有那么一些众生要当面错过。

如果要以三愿那种不可思议来说,十八愿最不可思议。只要真正仰信就能得到利益,乃至生前没有皈依,没有念过佛的老阿婆都能往生。就有我上次讲的冰冻八天仍然往生这种事情。证明十八愿确实不可思议。所以你们应当多注意十八愿,可是不放弃二十愿,就是平常修一心不乱的那种修法。以前你会认为修一心不乱是唯一的修法,现在那就不同了,因为它只是修法之一,不必那么担心害怕,以至于没有信心。即使你无法念到一心不乱,仍然可以临终靠助念或者依十八愿得到利益,仍然可以往生。因为你大喜充遍身,已经不存在一心乱不乱的问题了。这就是我们修持净土法门,对正助二行彻底的广面的了解。

我顺便说明,以这种认识把三愿作适当的分配,往生极乐的人是怎样分别其阶位的?

十九愿所摄往生的人是上品上生直到上品下生这三品,都是上品往生,而且大部分在上品上生。以他证悟的高低,以菩提心成就的高低来分上品的上生、中生、下生三类。他们绝对不会生到中品去。基本上大乘出家人发了菩提心的都是这样修证的。

二十愿所摄往生的人最高是上品中生,一直到中品下生。为什么没有下品生呢?因为他们都是修诸功德、相信因果的,不会作众恶业,多造恶法,更不会造五逆十恶,具诸不善,所以不会有下品生的人。但是如果有怀疑心一类的人,会生到疑城胎宫里去。在家居士一般修二十愿可以得中品生。如果他们有人发菩提心,愿意好好修证菩提心,证得少分“一心三观”,就可以提升到上品。

十八愿所摄是从上品下生一直到下品下生,他们没有胎生,因为是一心仰信,没有怀疑。可是为什么他们有下品生呢?因为他们中间有人作众恶业,多造恶法,或者毁犯戒律,甚至造五逆十恶。

阶位的分布随着愿心所摄和修法的不同,这样分类。

至于内证怎样呢?事实上只有上品生才有内证问题,中、下品生没有内证问题。因为中、下品的修行跟证得佛法多少无关。就是依弥陀本愿意接引你而已。但是上品生的人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所以一定有关于对佛法的证悟、体解的问题。日本真宗对此从来不提,而是强调仰信弥陀、信心坚固是由于你有智慧。不过十八愿没有讲要发菩提心,所以智慧上是有差异的。

例如一般老阿婆对三宝非常恭敬,师父讲什么,她都听,一念信心,可是她有证悟吗?所以有证悟一定有信心,但是不能反推,有信心不一定就有证悟。固然一念信心信到底也是一种智慧,不过它不属于证悟的智慧。虽然一定要体解佛的深悲大愿才会信得真,但是这跟证悟无关。所以十八愿只要你一直去思维、体解,不需要开悟。

作一个简单的结论,我们体会到净土法门有摄生三愿,依三愿去修,各有不同的相貌和不同本与末。你们怎样修?你们自己要做定夺。我的建议是“行”不妨按照中国传统的修法去做,但是要多思维弥陀本愿,弥陀佛没有任何附加条件,要接引我们往生,平时要努力培养这种决然的信心。

你们在静坐念佛或拜佛时,怎样用心呢?一方面求忏悔,一方面欣求极乐,一方面要了知和厌离娑婆的苦,这样去一心念佛,当下就能体会一句弥陀六字的洪名横赅大乘佛法的智慧、慈悲与彻底方便。这样的体会就是大乘心。这一念大乘心跟净土法门贴切在一块,这就是带理念佛。同时又不舍一心无二心的事念佛,这样理事和合的念佛,又体会到净土法门是大乘了义的真实之教,有不可思议的方便,我只要一念仰信,乃至十念都能往生,树立起强固的信心,这就回到十八愿,那就有点三愿齐修的意思。

这样一念心念佛时,既观实相,又起实修,又仰信弥陀本愿,就慢慢给自己一个决定:我弟子某某愿求往生,相信弥陀佛决定让弟子往生,求佛加持弟子,业障消除,智慧开显,领受佛的深悲大恩。然后欢喜充遍,不生疑惑,这样体会、思维三、五分钟后,就忘记这些,专心持名念佛。专心念,专心听。

因为你经过这样体会之后,思想上就没有挂碍、担忧、害怕、怀疑。什么妄想不妄想,根本不重要。没妄想最好,有妄想也无所谓,不去管它,就记得圆念六字洪名这件事,圆念阿弥陀佛的智慧、慈悲与彻底方便。我个人就是这样子修的。

 

五明学佛网 净土宗 净土法脉净土经论净土圣贤早晚课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