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菩提心在净土法门中的意义
2015/5/23   热度:358
了然微笑问请法师开示:发菩提心在净土法门中的意义。不发菩提心,必定不得往生吗 源悟法师答: 发菩提心在净土法门中的意义,正如《劝发菩提心文》中精辟地说:“然经称少善不生,多福乃致。言多福,则莫若执持名号;言多善,则莫若发广大心。是以暂持圣号,胜于布施百年;一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盖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发,则虽念奚为?发心原为修行,净土不生,则虽发易退。是则下菩提种,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长;乘大愿船,入于净土之海,西方决定往生。” 不发菩提心,必定不得往生吗?也能够往生,只不过相当人天或声闻的地位。《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说:“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归命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花中满十二大劫,莲花方开。当花敷时,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即为其人广说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 善导大师说:“诸师云中上是三果人,何以得知?由到彼即得罗汉故;中中者是内凡。何以得知?由到彼得须陀洹故;中下者是世善凡夫,厌苦求生。何以得知?由到彼,经一小劫,得罗汉果故。此之三品唯是小乘圣人等也。”又说:“中下者,诸师云小乘内凡以前世俗凡夫唯修世福求出离者。何故?《观经》云:若有众生孝养父母行世仁慈,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彼佛国土乐事四十八愿等,此人闻已即生彼国。以此文证,但是不遇佛法之人,虽行孝养,亦未有心希求出离,直是临终遇善,劝令往生,此人因劝回心即得往生。又此人在世自然行孝,亦不为出离故行孝道也。” 蕅益大师《要解》中说: “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而下文执持名号乃为正行。若信愿坚固,纵使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使将此名号作个语头,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一般,亦万无一得生净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 又说:“问:往生论云:‘二乘种不生’。何故彼佛仍有声闻弟子?答:定性二乘不回向菩提不发大愿则不得生。若先习小行,临终回向发愿则便得生。虽得生已,小习先熟。佛顺其机为说小法,彼寻证果。旋即向大,不终滞于小也。是故不同此土藏教声闻直俟法华开会方得入圆。应是通教声闻,或是别教七住,先断见思故名阿罗汉耳。盖藏通二教不闻他方佛名,今既得闻弥陀名号信愿往生,总属别圆二教之所摄矣。声闻菩萨不可算数,并是弥陀因中大愿大行所致,故云成就如是功德庄严。”不发大心,难以候补佛位。既然已经具备了很强的信心和愿力,又一心念佛,就具备了往生资粮,因为真心念一句弥陀就能消八十亿劫生死大罪,虔诚地相信阿弥陀佛的力量,自然因念佛得慈力加持而往生,只因为不能发大菩提心,所以暂时还与佛相隔,只能相当人天或声闻的果位。但是,继续修行,就会发大菩提心。不发菩提心,是不能成佛的。 印光祖师在《文钞》中说:“不知九品之下三品,临终苦极,一闻佛名,其归命投诚。冀佛垂慈救援之心,其勇奋感激,比临刑望赦之心深千万倍。虽未言及发菩提心,而其心念之切与诚,实具足菩提心矣。” 通过以上教证所说,可以了知发愿往生彼国已含摄菩提心。如此可知只要具备“信、愿、行”决定能往生,因“信、愿、行”中已含摄菩提心,所以当来毕竟能补佛位。 在莲池大师的《弥陀疏钞》中说持名与发菩提心皆是正行。又说“举名者,佛有地钽德,今但四字名号,足以该之。以弥陀即是全体一心,心包众德,常乐我净,本觉始觉,真如佛性,菩提涅盘,百名万名,皆此一名摄无不尽。专持者,众生学佛,亦有无量行法,今但持名一法,足以该之。以持名即是持此一心,心该百行,四谛六度,乃至八万四千恒沙微尘一切行门摄无不尽。”藏传宁玛巴祖师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其所着的《净土教言——开启信心莲花之明日》中说:“对于要想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佛在(经中宣说了往生极乐世界的四种因),如《极乐世界功德庄严经》云:“阿难陀,若诸众生再三观想如来身相,积累众多无边之善根,发菩提心,为往生彼净土而发愿、回向,彼等临命终时,如来、应供、正等觉阿弥陀佛为诸比丘众围绕现于其前。彼等众生见出有坏阿弥陀佛后,以极其清净之心而死去,即能往生极乐世界。”此经宣说了观想阿弥陀佛、积累无量善根、发菩提心、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而回向善根——往生极乐世界的四种因。《无量寿佛经》三辈往生中皆说:“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 足见发菩提心对往生净土而言极为重要。 综上所述,诸大经论及诸高僧大德,虽有:临终前发菩提心而往生与不发菩提心(依信愿行等)而往生、见佛时发菩提心而往生与不发菩提心而往生、往生净土后已发菩提心、正发菩提心与暂时未发菩提心等说法,其实都是针对有情不同修行阶段、根基、意乐等而宣说,并无矛盾之处,全是大悲度生之方便,所以后学应量己利闻思修行,万不可凭一时冲动而评是论非。(注:很多佛友有此疑问,所以暂作如此中等回答。)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