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篇》净土之一


2015/5/23    热度:350   

问:西方极乐国是从何处去?(陈荣进)

答:从心上去,此须听经或看经注,方能了解。

问:「南无阿弥陀佛」为何意?(丘高秀)

答:「南无」系皈依敬礼之义,「阿弥陀佛」乃为一尊佛名,其义为「无量光寿」等(等指智慧慈悲神通愿力种种),此须看阿弥陀经方知究竟。如无此学力读经,则「初机净业指南」「歧路指归」「学佛浅说」等小册子,是要多看两遍。如不了解,不但是为迷信,也易退转。

问:修净土的人,对何等方法修起,方是捷径?(魏柏勳)

答:四法之中以持名为捷,所谓径中径又径也。

问:弥陀经有「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发愿须具如何方式?(智海)

答:二课毕时,诵回向文,即是发愿。惟此尚属於口。若念佛时,放下万缘,一意求生,此亦是愿,乃属於心。此外尚有具疏发愿,口誓发愿,均属於特举仪式者。

问:不吃长斋,可不可以家庭上奉敬三圣像?(李俊)

答:可供三圣像,但茹荤腥之时,宜用短幔遮住佛像,以免不洁。

问:习气未能尽断者,不知可以信佛念佛否?(萧慧心)

答:为除习气,始学念佛,为习气未尽,正宜加工念佛。

问:有人说释迦佛,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同为一体,是不是?(宽珠)

答:法身可云如是,报化则否。

问:没有吃素的人念佛能往西方吗?(宽柱)

答:虽不吃素,亦要戒杀,方便食五净肉,便不妨碍往生。

问:有一邻人她信佛很久,对我说每月定期污秽时不可念佛,是不是?(瑞珠)

答:此是女子生理关系,并非有意不洁,净法贵在相继有恒,但念不妨。

问:上课念佛时常杂念,尚不得清念,请教好的念法!(魏柏勳)

答: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如是心念口诵耳听,俱要字字清楚,久而久之,自能一心。

问:念佛十念法,可以往生。何以弥陀经中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呢?(徐福快)

答:所谓十念法,非言只念一次,乃每日必行之法。积年累日,自不是少善根矣。但此法专为事务极忙之人而立。倘能抽暇多念,更佳矣。

问:妇人生产一个月可以念佛吗?用口念,或用心念?(杨金英)

答:念佛注重相继,生产系生理自然,并无产妇不许念佛之说。心念固佳,如不能者,口念亦不妨。

问:每天念佛,依然妄想不净,如何除法?(陈简招福)

答:此是功夫日浅之故,时久渐能摄心,现在不可勉强。恐不得其法,愈除反觉愈多。但於念佛之时,此六字起於心要清楚,出来口要清楚,再入於耳更要清楚,依此而行,妄念自日灭矣。

问:「观经」上品上生之段,所示修行六念,是哪六念,抑即昼夜六时念佛?(大宽)

答:佛、法、僧、戒、施、天之六种也。

问:鄙人念佛从未悬挂佛像,亦未焚香燃灯或举行其他礼仪,有无对佛不恭之嫌?(桂引杏)

答:室中方便,欲悬佛像,本社可为赠送。如不方便,只面向西方,意存观想,心存至诚,即有功德。至於礼拜一项,倘环境许可,尚是实行为妥,所谓低头一拜,灭罪恒沙也。

问:有某寺主向我呵斥,念佛是着相。不知如何回答?(惠亮)

答:居士可指其衣曰:寺主如是,岂非亦着相乎?请其答覆後,只依其答语而报之曰:吾亦如是耳。

问:我听到很多人说:妻房睡因秽污不能念佛,可是有时睡梦中念佛,不知有罪否?但我看到一本劝世文,行、坐、立、卧、闲、忙念佛。但这与有妻无妻有分别否?(方观音)

答:卧房及污秽等处,不出口念,只用心念无妨。梦中念佛,乃薰习日深之表现,是好境界,并无罪过。在家居士多数有妻,夫妇同修,互相策励,有何不可!

问:念佛念到法喜,是否得到了佛菩萨的一种感应现象(佛光所照或佛力加被)乎?(赖栋梁)

答:法喜是闻法修法,心中所得之一种欣慰之象。不必持佛现像,方发生也。

问:西方极乐境界常得现前,是否由法喜充满而现乎?(赖栋梁)

答:只法喜充满,未必极乐现前,但极乐现前者,法喜益为增上。

问:心念佛心即是佛,不念佛心不是佛,那麽念佛的心都是佛吗?有这样容易事吗?(王鸣)

答:佛非他事,只是觉心。心是什麽?不可言说。心在那里?无处寻觅。必要追求,当知汝现前一念虚灵便是。若是佛缘而起的心,这心岂不就是佛心。否则就是他心,要从此处着眼,功夫方能得力。

问:「礼拜」团体生活不得方便,念法不能合掌,高声,只有默念而已。有时取出二寸的佛菩萨圣像,合掌点头,是否如大拜顶礼的功德相同?(战觉力)

答:佛法注重心诚,团体生活,不得自由,可以方便,默念更能收心,以心作礼,同有功德。

问:近闻一事,有佛徒修行多年,忽被欲尘熏染,似此到临命终时,能否障碍?(萧慧心)

答:背觉合尘,已入污泥,还谈什麽障碍。

问:念佛方法有多种,可否两种兼行乎?例如持名,观想并行?(智恒)

答:观想持名,古人兼修者甚多,自莲池大师以後,渐用一种方法,以其容易一心也。

问:印光大师文钞中劝人念佛,要兼念观音菩萨,以祈免难消灾。岂念佛不能消灾乎?(陈净愿)

答:一句弥陀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焉有不能消灾之理。不过净土法门念佛,要发愿往生西方。或杂他愿,恐有不专之弊。大师此语,原为生死心不切之学人方便说法,若果念到离境平等,自然八风不动,尚何忧乎灾难。

问:周利陀伽,根性下愚,释尊为何偏不教他念阿弥陀佛而教他念扫帚呢?(智雄)

答:释尊教人,应机而说,并无定式。因当时一眼看见扫帚,便信手拈来,即是妙谛。且周利只陀伽於扫帚仅是二字,尚忘其一,若教以六字洪名,不更强人之难乎?

问: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样除平时念佛以外,有什麽最好的方法来预防,不使发生魔病退转?(慧德)

答:定力与戒德,两者足却魔障。

问:平时不信佛,亦不敬佛,临终幸遇善知识助念,其人不知念佛真理,这能往生吗?(慧贵)

答:立发信心,随教肯念者得生,否则无益。

问:持往生咒与念佛意义有何差别?(许炎墩)

答:往生咒与佛号功用上并无差别,不过繁简难易不同耳。

问:如在卧室里,或是便所里,不问出声念佛,与心里默念,不是都不恭敬吗?(邓慧心)

答:卧室亦不妨出声念,惟身卧以後,只宜默念,不可再出声念;在便所里,也是宜於默念。以大小便溺及睡眠等,俱是不能避免之事,而念佛又主念念相继,故在不方便处,采取心念。

问:听说某居士专念阿弥陀佛,不念其他。连观音亦不念,其修法如此,是否合法?(赖栋梁)

答:单刀直入,亦无不合。

问:阿弥陀佛之接引身相,是坐是立?(大宽)

答:接引相是立形,乃急迫引去,速离娑婆,不暇坐待之意。

问:念佛愿生西方极乐国是否是贪?(锺世贤)

答:是愿非贪,为生西求证,回入娑婆,广度众生故。

问:经云:心即是佛,既自心是佛,那麽我一心自念己名,是否可以成就?(佚名)

答:念心当可成就,名与心异,念之恐增我见,果能不起分别,如数息或参话头之法,未始不可。但属自力,与净家念弥陀万德圣号二力感交者,其功德与难易,则大有区别矣。

问:家庭工作多,念佛的正课时间少,散念或心中默念多,能成就吗?(周慧德)

答:果能心中多念,易入三昧,焉有不成就之理。

问:正课念佛回向後,连接诵大悲咒其他以外之经,未知有碍正课否?(林梦丁)

答:回向以後再有念诵,乃是别愿,只不背本修之旨,即无妨碍。

问:看小说,看电影,唱戏听戏,都能得到忘我境界,而一心不乱。此等一心不乱,和念佛一心不乱有何分别?(智煌)

答:小说,电影,戏剧等,不外诲YIN诲盗,及悲欢离合,对之便生喜怒哀乐,如是心动神移,安得说一心不乱,所谓一心不乱者,是万缘放下,八风不摇,外离诸境,内若止水。

问:念佛时承指示不必观想,後学修持时,遂感觉思想无一定方向不易集中,应以何法治之?(许蘶文)

答:佛发於心,出於口,入於耳,复印於心,要他清清楚楚,一字不走,周而复始,心力即可集中,如仍不能,再兼采记数之法,一气三句,再一气三句,後一气四句,其数为十,如是一十二十,乃至百十,心若一走,数即错乱,此法最易使心不散,试看银行中行员点钞票,其速如风扫秋叶,却清楚不乱,可悟心力集中之诀。

问:念佛不吃素,临终能得往西方否?(戴陆火)

答:有助念者可以往生。还是练习吃素好。「不结冤孽债,临终无障碍」。若是不能,宜吃五净肉。

问:念佛到临终重病时,痛苦非常,不得念佛,这能往生否?(锺慧招)

答:临终之时最为要紧,不能念佛,即是颠倒,何能往生,此际可请同道助念,方能稳当。

问:念佛未受五戒,未断YIN欲,能得往生否?(慧兰)

答:虽未受五戒,能自动戒杀戒邪YIN,信愿行具足,可得往生,因能带业往生故;但仍以在可能范围内尽力戒免几分为更佳。

问:三毒能戒贪痴,惟瞋恚不能忍,亦得往生否?(慧兰)

答:能得往生,理由同前,惟宜时时练习忍耐,以免临终遇有恶缘,触心生瞋,某王一生修行,临终之时,侍者以拂驱蝇,误触其面,遂生瞋心,因堕蛇身,可为殷鉴。

问:自身念佛,家中人对於宇宙人生另有观念,每逢念佛听经之时,常受阻挠。临终之际,得往生否?(智海)

答:家人有障碍,当系宿生业缘,宜平心静气,善巧化导,不可生瞋!一面再默祷佛菩萨加被,久必被化。佛为度一个众生,不惜多劫受苦,正宜效法,如此转障碍而成助缘,有何惧乎?

问:念佛命终时若现瑞相,固可证明往生,但是毫无证明是否亦有往生者?(张庆祝)

答:现相证明,分他见自见。在他人观察,不必一定见佛闻香闻乐等。以六根之中,意根作用最大,只要心中有佛,便是正念分明,决定往生。

问:信愿坚固之人,临终无人助念,可否决定往生?(锺观靖)

答:临终之时,痛苦昏沈,刹那之间,所关至重,倘内心颠倒,或外有恶缘,即害事矣,请人助念,便可防此二事。惟此等助念组织,并非处处皆有,而家庭佛化,及广结净缘,自必於平日所预备耳。

问:中阴身遇念佛种子起现行时,忽然能忆念佛号,可否得到超生?(锺观靖)

答:古德着述,亦有中阴可往生之说,但其念力如何,大成问题,至其种子,是否起现行,更成问题耳。

问:往西方是幻生乎?是真生乎?(智梁)

答:以真如论,无始无终,不增不减,舍此往彼,非有生灭,何能云幻。以色身论,如疑彼土者为假,然则生此土者,四大五蕴之身相,求之皆无实体,而反认他是真乎?

问:念佛时是否须要记数念过几次?(余智海)

答:记数大佳,一能收心,二防退转。

问:念佛时,脏腑感觉清凉或温暖,未知是吉是凶?(鲁开智)

答:念佛是修心,乃转识成智之道。四大假合之身,偶感冷暖或系呼吸一时变化,实与吉凶无关,不必着相。

问:有时梦中诵经念佛,一字一句,分明在心,毫无杂念,其境之静,为寻常所无;有时还明知是梦中念佛,甚至希望继续持念下去,不愿醒来。此梦境佳否?(章普明)

答:梦中果能常念佛,不现他境界,是渐能专一之象,惟梦时念佛固佳,倘再能醒时念而不断,更佳。

问:普贤菩萨闻了净土法门,即发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乎?(朱幼)

答:可如是说,若不闻之,何以发愿。

问:其余经典之多不诵持,用以参考可否?(林锦生)

答:行持贵乎专一,参考不妨博洽,不专一功必不成,不博洽理恐不明。

问:在家外护,配偶传嗣为正YIN,夫妻间若行周公礼,在做不净垢处时,竟然圣号浮现於心头如轮转动,此时此景系不念而自念,三业不净,圣号呈现,作何安观,似此本不敢启问大德,恐猥污尊严问答版面,奈後学如是,盖净友近事男女亦有如是,故以一人坦率冒昧求问以解群疑!(颜佛兆)

答:此时此境,尚能不忘所习,突起现行,想见平素功深。为避不敬计,宜急转念:若宝树莲花,楼阁金池,皆可改观,则处秽而不变净念,且亦无不敬矣,善体会之可耳。

问:课诵常遇自己幼童吵闹,念不专而起无明,念毕按情惩打,似此刹那分心善恶,是否种下不善因地。若不教训,吵由他念自我,内动恶外虽善,亦非净念。求示良法调伏二心!(颜佛兆)

答:念佛本能断除无明,而因不专更起无明,犹晦月而覆黑云,大为不可。诵毕教训子女,使就轨范,自是善意,并非恶心,但宜恩威兼施,不可真实发怒。应知子女不达规矩,乃是自己家教不良,又是我所招之障,皆当发惭愧心而自责,能如是观,亦调伏之一端也。

问:今有二人,一专持名,一兼参是谁,如果信愿相同,谁人往生较有把握?(锺观靖)

答:参念佛是谁,重信自力,持名求生,重信他力。是二者信愿,已不同矣。

问:晚时常於梦中念佛,而被惊醒,何故?(马谦)

答:梦中能念佛,是念渐熟之好象也。

问:念佛时有时忆起了数年前(或更久以前的)一些从未回忆的事迹,是故何在?(胡正临)

答:念佛功深,杂念当少,种子偶起现行,易觉察耳。

问:正念佛时如何才算是信愿恳切?(刘国香)

答:信环周皆是火坑,惟有面前一线是为极乐,可出危险。但在此时,即是生死关头,须把五欲六尘这些钩索,要一齐斩断,方能向前奔去,少一迟疑,即落坑矣,如是观念,便是恳切。

问:古今大德多云每日念佛号的数目,可增不可减,後学身在戎伍,闲忙不定,可否方便增减?(刘国香)

答:作课有定散之别,定指朝暮一定仪规,散指不拘仪规,行住坐卧,一句名号逗在心头。戎伍之间,定多散少,或定少散多,可以通融,如此已极方便,又何必说减乎。

问:宗门参话头,旨在以一念断万念,然後一念亦遣,一齐休歇,乃得彻见本来面目。净业行人念六字洪名,其旨如也念到能所双亡情境俱绝,亦可见自性弥陀,理应禅净无别,为何说禅是无念,净是有念,下疑情非念乎?若然下疑情的是谁?(刘国香)

答:无念是功夫到家之话,以念除念是入手方便之道。禅家以前,本属观心,後乃多取参话头。疑情是念,居士所云是也。

问:後学初闻禅净之名,即觉禅净无别,且深信不疑,恍若旧知,故虽专习净业,亦喜读禅宗典籍,尤好念诵金刚经,如此者,是知障抑是因缘,有碍净业否?(刘国香)

答:修守一法,专一始精。学应广博,能博始达。明乎此理,修则不致杂乱无功,学亦不陷孤陋寡闻,修净而立根生力,何经不可诵耶。

问:每日定课一万句之佛号,有时遇到种种障碍,不能如数,过了明日再补课未知可否?(詹金枝)

答:以善巧方便打破障碍为佳。如吃饭然,既不能先一日预吃,亦不能後一日补吃也。

问:敝人念佛近年,常感不得一心而苦。现因住院,我就抓住机会,一切闲散免除,终日不读书即念佛,动亦弥陀,静亦弥陀,时刻不忘,如此未及一月,心中大觉轻松,现在每次念佛,总觉得不想住口,好像愈念愈有意味似的,所谓法喜充满,吾实有此感,论问这喜是否合乎念佛的要求?(章普明)

答:法喜充满,不论修何法门,皆须也。

问:持佛号至心境平静时,常发出至诚恭敬心。虽在行动时持念,也阵阵发出似在行五体投地的接足大礼。念佛贵乎一心不乱,此是否乱的现象?(章普明)

答:此是好相,亦是初步应存之念,暂不必谈高调也。

问:念佛时可否目视佛像或西方,抑或只能闭目和半开闭?(胡正临)

答:此不必拘泥,只须随人根性,以何者能得定心,即取何种为便耳。

问:功课外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与阿弥陀佛六字四字功德,有否分别?(宽观)

答:六字者当然恭敬,四字者急时方便耳。

问:念佛至渐能觉察动(妄)静,然时住时失,净法成熟是否说静存动无,即是心佛合一?(胡正临)

答:念时能觉察动静,是寂而能照,失时是不照知静存动无,固是好相,然向深处说,犹是妄念耳。

问:就寝後,有时思潮起伏,难以入睡,惟持念佛号,最为理想,但不知是否能念?(章伯生)

答:只宜默诵耳。

问:念佛时的姿势须恭敬,如跪念坐念等,军中应行坐念,但军人念佛被人知之则成奇事,虽不使人知我在念佛,而坐态总与平常不同,会使人奇异,欲保持平常姿愈则难使心境专一,若躺着念,则无此等顾虑,心境较静但又恐不敬,冒慢佛之愆,请问能随时地方便否,以及有哪些时地限制?(章伯生)

答:净课行住坐卧,皆能行之。寻一广场,或在门外,按时散步默而诵之,有何不可。

问:近四个月以来,我对念佛忽感兴趣,除了做买卖以外我就专心念佛,现在连书本也懒得去看了,故以为「多看书不如多念佛」,因此我不想专心读书,而想要专心念佛,这是不是可以?或者要两者并重?(林良柱)

答:念佛与看书同进最佳,求其行与解相应也。果无暇,信不退,单念佛亦可。

问:念佛功德无量,如不念出声,而只以心里默念可得同等功德?又今人念佛可以生西,然则佛之所以成佛念谁?如谁也不念那麽如何成佛,後人当也可以学习了。(黄大川)

答:念佛不限出声与默念,佛度众生,法门无量,念佛乃诸法之一法,惟取其易而隐也。居士云「谁也不念」这名「无念三昧」,正是佛法,只怕人都做不到。要知念佛念到极处,就是活泼泼地「谁也不念」。但此「谁」字当「一切」解,才有是处。

问:常常听到念佛人着魔,颇觉生疑,佛何以不加庇他?(陈淑媛)

答:魔由自心生,此定是念不如法,或是心不能净所致。有此两因,自於佛隔,何能加庇。然能见怪不怪,不去理他,提起正念,一直不退,魔自消灭,不能为害。此後功夫,因是反更进一层,所谓不受魔难,不成佛也。

问:信佛的人,时怀慈悲心,但没时间静修,观想默念,是否有成就?(衡钰)

答:行住坐卧默念,净念相继,当能成就。

问:念佛声音是高声或低声为宜?为何多念愈好?(庄庆贤)

答:高声治昏沈,低持治散乱,各有妙用。诵时或低或高,临时采用,不必拘泥一法。

问:我们佛徒,在念佛时往往不能记忆其声数,以致多念或少念,以何种方法来念始能确定?(庄庆贤)

答:持念珠诵,即记数之法也。

问:念佛已念到「心念心听」的程度,可否在念佛时增加观想西方三圣像?(蒋俊义)

答:果能心念心听矣,是渐专一,又何必再叠床架屋耶?

问:念佛时是否一定要用佛珠?佛珠之用意何在?(胡正临)

答:可用可不用,为记数而已。

问:在专心一意念佛时,杂念无由骤然出现,有无清除杂念方法?(金天铎)

答:此是功夫时间问题,只按发於心,出於口,入於耳,印於心之法,行之恒久,自有云开月现之时。

问:念佛时感觉心酸欲哭不知何故?(杨素月)

答:此心诚之表现,所谓感激流涕也。

问:平时念佛须一心称念方能感应道交,若临终时神识无主,虽能念佛,但若不能做到专一时,是否有碍往生?(胡正临)

答:果能平素念佛得力,临终自可作主!倘不能专一,只要不失正念,无碍往生。

问:平素精神散乱未定,默念佛号,又起妄想难定,为何原因?请示妙法!(翁明标)

答:念佛须从心起,口出佛声,耳听佛声,如是周而复始,清清楚楚,久自心撮一处矣。

问:唐朝大诗人白乐天净土颂中有段:「达人应笑我,多却阿弥陀,达又作麽生,不达又如何」?此三个「达」字应如何解释?(静修精舍)

答:达是通达,达人者,心胸学问,一切开明之谓。

问:「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句,请问(1)念佛是否方便?(2)心开是否见性?(锺观靖)

答:念佛之法曰真实也可,曰方便亦可,经云「无有定法」。又曰「此法非实非虚」。专心念佛,是如来胜方便,大乘起信论说也。以念佛为实,故云不假方便,此章之说也。

问:菩提树第五十期第十页「弥陀经讲话」下面十三行:同时也是对过分着相念佛的人……」因过分着相四字有以下疑问;怎样才算过分着相?(楼永誉)

答:念佛有初进浅深之别,有事念理念之分,事念宜於初浅,理念属於进深,事属於相,理合於性,惟事从理起,全事即理,相从性生,全相即性。明乎此,则着相与否,皆是方法,不可固执。

问:过分着相念佛有什麽弊?(楼永誉)

答:过分者全分也,过分着相,乃全相即性。

问:学人对极乐依正庄严及弥陀相好光明日夜念念羡慕不忘是否也谓过分着相?(楼永誉)

答:可云全相全事。

问:念佛之时,常起悲感,是何境界?(慧祝)

答:此是至诚所感,悲心流露,虽是好象,但宜用定力抑制,使归轻安为佳。

问:念佛念到清净大海众菩萨应作何观想?(翟孟秋)

答:照所念之文,观想可耳。

问:放下万缘,即是喜怒哀乐之未发,不知在发的时候,应当怎样?(赖栋梁)

答:放下万缘是心不缘境,喜怒哀乐发时,是心缘境後种种分别所起之情,由放下、起缘、发情,粗说已经三转境界。明乎此,当情发时,速断攀缘,则归寂静矣。

问:念佛究以高声念抑默念或金刚念好?(许巍文)

答:此不必拘泥,昏沈时则取高声以振之,散乱则取金刚持以收之,止静,或卧眠,及大小抽解,环境不宜出声时,均可默转以续之。

问:念佛方法,如追顶念佛,反闻念佛,数十念佛,目的在於达到净念相继,一心不乱,须选择哪一种为最相宜,最易成就者?(智梁)

答:此须顺各人根器,近自灵岩大师以来,多取数十念佛一法。

问:西方极乐是在心中否?(王慧锦)

答:虽在心中,而西方实有其事;如台中居民,人人心中有柳川,而柳川仍未离开地面。

问:印光大师生西後他的拜垫上犹留大师影像(见永思集),其理如何?(赖栋梁)

答:精诚所结,如古木锯开以後,内有佛菩萨像,汶河底石现花纹鸟兽等形俱不可思议。

问:如何可得念佛三昧,其现相及效用奚似?(李杰超)

答:只有都摄六根,时时熏习,倘能有恒,自有水到渠成之日现相惟有自知,效用即决定往生耳。

问:念佛念到三际念断是何境界?(智荣)

答:是名无念三昧。

问:禅家行持,若有现相皆是魔境,净家念佛遇有现物,是否亦是魔境?(智荣)

答:所修与所得必须相应,方是不错,禅家究心,真如无相,若有所见,皆是妄境,故说是魔。净家依经念佛观佛,若有现相,与经相合即是相应,不得谓魔。设与经违,便是邪境。

问:憨山大师曰:「一心称名,固是正行。必须以观相,更见稳密」。印光法师云:「专一持名,不必观相」。此二法,需选择何法?抑亦两法均可乎?(智梁)

答:心契何法,任取其一。

问:学佛要略有云:禅是净土之禅,净土是禅之净土;若此谓,净土是属於禅否?(廖武卿)

答:此二句乃一反一正之理论,为融会禅净立言,不能单念一句,若疑下句是净属於禅,假单念上句,岂非又是禅属於净耶?

问:弥陀经中「一生补处」之句不明?(张廷荣)

答:处指佛位,补是候补。他界证到佛果,候补佛位,须经多劫。极乐只须一生,即能证得而为候补之佛。

问:何谓开静,开静之境界如何?(陈锐)

答:绕佛坐念以後,忽然止声静默,名曰止静;再击引磬开念,名曰开静。

问:观经说:「观像时,先观佛白毫八棱向右旋转等……」经再三沈思,始终不解八棱右旋成什麽状态?祈示之!(陈锐)

答:如观丈六身时,两眉中间之毫,可如大拇指粗绳,不作圆形。作一八棱之长绳想,再想此毫向右方盘旋,结作珠形,即俗所谓佛顶珠也。

问:念佛止静坐应做何功?(续念则法缚,断念则空死)(李杰超)

答:净学止静有取观想者;古德亦有主张净念只管相继者。即此时虽止於口,未可止於心,不取一念不起之法,盖净念相继,原是有念,若强使无念,只此一用力,便是妄念矣。至云断念,恐念不即死。续念,不妨任他法缚。

问:念佛时虽声音细微然,犹听之如钟鸣,此种境界属恋静境否?(胡正临)

答:是静极之相。

问:念佛四要诀云:不求一心。若到临终不一心者,可不惧从前恶习熏染,能起现行来障碍否?(林福修)

答:此书信不求一心者,指初步学佛之人。此时若使先求一心,必畏难而退,迨功夫日深,自能渐渐一心,非谓终不必求一心也。

问:念佛必要念到「一心不乱」即能往生,但是弟子念佛时,依然心猿意马,未能得到一心不乱,不知用何方法,即能心不往外跑?(善玉)

答:先用心口耳三轮循转念法,如无效时,加用记数之法,念三三四句过一念珠。如是可去纷乱,倘再无效,并念珠不用,直采记数之法。

问:念佛念到「打成一片」是什麽意思?(李永茂)

答:净念相继,更无杂想,譬如多堆铁屑,熔於一炉;再经千锤百炼,成为整铁一片相似。

问:无念与失念如何分别?(许鑫)

答:本性如如不动,本无有念,因无明故,而多妄念。修到妄念断去。显出本来,仍属如如真相,是本与究竟,皆可曰无念。修断妄念之时,所持之正念,或曰净念,而是断妄利器,倘此正念忘忽,名曰失念。简言之无念者,无任何念也,失念者失正念也。

问:失念是在用功将打成一片时,放 下造成失念?(许鑫)

答:无念与失念之不同,已於前条分析,无念是三昧境界,失念乃昏散等事,两者天渊之别。本条所言用功,未审所用何功?如谓念佛,则「打成一片」是净念相继而不断。纯熟时,念即是佛,佛即是念,无有夹杂,是名「打成一片」,正是寂照双融。寂者万缘俱息,照者佛号分明,放下者,是放下尘缘,非放下佛号也,用功者,是提起正念,非教失念也。

问: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其义云何?(宽萍)

答:尽虚空皆我心量,极乐弥陀,咸在我心。心念弥陀,则弥陀显应,然此自是性分中事,故云「自性弥陀」。依报正报不离,故云唯心净土。此解平易无弊,故为居士说之。

问:念佛必须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什麽意义?(余萍)

答:心有迷惑,妄念飞腾,以故现在造孽,将来堕落,生死轮回,无有了期。念佛一求去妄念,再求感应生西。经中明训,教求「一心不乱」。六根不摄,心何能一?净念不能继续,则为其他杂念搅乱矣。如此则妄念不减,依然造孽,不得感应,保能生西乎?

问:有人念佛能见种种瑞相,何以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呢?(洪荣保)

答:如来言真空之体,瑞相言妙有之相,相依体有,体因相显,此是中道。凡夫往往迷相遗体,偏执一端,不得真实,故金经彻底破之,不变是体,随缘是相,果能识其体矣,再与言相,始能会空色相即,空有不离之旨,便知寂光是真空,瑞相是妙有,一而二,二而一,非矛盾也。

问: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到此境地,未审还须再存求生之愿乎?(赖栋梁)

答:此境地作麽生?可否说存而不存,不存而存耶?

问:有一种人,身体很康健,但他念佛时,只是心乱。未知他这乱心,是身体的病,或是性的病?(慧霖)

答:此事不关身体强弱,一是性根大钝,二是业障过重所致耳。

问:听说念佛是第六识念出,但是心乱时念由六识念出,净念时亦六识或八识念乎?(宽萍)

答:念虽起於第六识,惟弥陀名号,却是第八识种子起现行。不问心乱与净,是两种识皆有关系也。

问:古德云:「一念清净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据此而论,若能意念清净,虽口不宣佛,此心即是佛吗?是否为实相念佛?(赖栋梁)

答:心名如来藏,净即是佛,染即众生。是知一念清净两句,自是至论。但如何使念离染得净,大非易事。自然各宗自有其法,净家多法捷径持名。古德有言:「清珠投於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於乱心,乱心不得不佛」。是说佛号为因,清净为果也。不可误为不假修因,便能当下一念清净,试思无学无修之人,一念清净,有几辈哉?果作到矣,即合实相。但此境极细,不向净里体念。恐不能知。

问:病时在床上可以拿念珠念佛否?(宽心)

答:病时乃身力不支,非故意赖惰傲慢,自不妨持珠念诵,危难之中,正须要念佛求加被也。

问:人命终时,子孙悲惨两眼流泪,但不出声有否障碍?(周慧德)

答:不令病人见到无妨。

问:前闻人云念佛人临命终时无中阴身,须念至如何程度,才无中阴身?(赖栋梁)

答:临终佛现,即得往生之「即」字,不可滑口读过,如是即无中阴身。

问:临命终时什麽是正念?(吴铭琨)

答:佛子平素所修何种法门,至临终时,而不为世俗诸事牵挂,心仍在其所修之道,即是正念。

问:平素修持到什麽程度的功夫,往生才有把握?(赖栋梁)

答:一心不乱,经语至明,纵不到此,只能心口熟练,动念就是这个,亦有把握。

问:弟子惭愧家事多忙,一日只念佛号一万二千,其他什麽都不会念,不知後来能否成就?(朱密)

答:法门贵精不贵多,如此甚善。只特尊者,念笤帚二字,尚能证果。况念万德洪名乎。古人云:「老实念佛,莫换题目」。居士果能什麽不会,只会念佛,胜於空谈者多矣。决定成就!

问:明年五十九岁,运气不好,请问老师,念佛能消灾过运否,须用何方法?请示。(何居士)

答:除非短命,谁不经过五十九岁,竟谓运气不好,实是世俗之迷信,学佛者要求正知正见,岂可信此荒唐之说。经云:「至心念佛一句,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若果诚心念佛,未有不消之灾。倘信世俗不经之谈,便知念佛而无诚心。

问:平素念佛,虽然有恒,至临终自身朦胧,且亦未得助念,能往生否?(徐福快)

答:如此恐无把握。但积有善因,自招善缘,届时或有不可思议之感应。

问:平常念佛到临命终时,未得能照着法行事,妻小哭缠,以致不能往生。那麽一生念佛是不是同平常不念佛人一样?(李俊)

答:家庭佛化,即无此虑矣。是故学佛者,修己化家,俱是不可少之事,此不独专为益他,且正是减自己之障碍也。

问:学佛人将死前,预知其死时日,是否佛之指示?(锺林招)

答:有佛菩萨现相指示者,亦有净功感通而知者。

问:报载基隆闹鬼,能制人死;闻有念佛的人,遇见就没事,这是什麽因果?(智荣)

答:妖由人兴,又有俗谚,疑心生暗鬼。佛家谓万法唯心,其理皆通。果能心地光明,不怀鬼胎,自然不与鬼祟相应。

问:修净业人往生後肉体焚化有得舍利,是功夫做到什麽程度?如陈进德居士母堂得舍利二粒,确有生西否?(宽珠)

答:闻古德云:舍利乃戒定慧所结,此必须勤断贪瞋痴,方有应得希望。夫生西者,本由自他之力,故亦非人人能出舍利。然修净出舍利者,自是成就表现,陈母生西,有何疑乎。

问:在念佛而心闲着无所事,故仍生灭不已,虽一时警觉,马上收回,不久又去千里,於是索性翻开书本,则眼看文字,心思文意,手捻佛珠,口仍念佛,耳听佛号,鼻闻香烟,此可谓六根清净否?能往生否?(楼永誉)

答:六根门头,虽皆对净境,然是六处分飞,何能一心?宜取大势至菩萨圆通章细味之,使心专一,乃系功夫火候问题,不必躁求也。

问:念佛人最要紧为临终正念分明,当指後学晨课持诵心经,大悲咒,或平时散持观音圣号时,则不可能同时念佛,若遇意外命终又当如何?(赵泽宇)

答:修何法门,贵在专一,古德早有明训,理应遵依。如修净业者,诵心经等可作课外助缘,然亦不可占时太久,妨碍正课。再修净业得力之人,不遭横祸,後问可无虑也。

问:念佛时常定心不住妄想俗事,净土经典上说要句句分明入耳,但是缚不住心猿意马,还有何良法,可定一心不乱?(李俊)

答:方法实多,贵在契机,居士宜将各法互用,权其合於己者采用之,不必与人强取一致也。

问:念佛菩萨名号,念到一心,能生感应道交,这一心能与佛菩萨相应;念「色」之心比念佛菩萨之心,还要来的痛切,何以不能相应呢?(白永居)

答:佛菩萨心念众生,众生亦念佛菩萨,两者互念,方有感有应;如电话机然,必双方机件完备,始得相通,若一方机件有缺,即不能通。居士念色痛切,但不知色亦痛切念居士乎?

 

五明学佛网 净土宗 净土法脉净土经论净土圣贤早晚课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