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堂讲话 第一辑 四、念佛决定愿往生
2015/5/23   热度:194
四、念佛决定愿往生 诸上善人:光阴真是快得很呀!我们的念佛七已经打了四天,在这定期七天之中,已经过去一大半!诸位的功夫,究竟用得如何?是需要各人自己反省一下的。若是上根利智的人,念佛一日,即能得到一心不乱。但上根利智的人,大概很少,中下根机的人,总是占多数。我们既然尚未证得「一心不乱」,即可自知根机不太深厚,然而正因为我们的根机浅薄,才需要急起直追,努力精进!才需要时时反省,见贤思齐!果能如是,方克有济。否则,时光不住,再过三天,佛七就圆满了,结果一无所得,岂不太可惜这七天的宝贵光阴吗?切不可把光阴看得太轻,古德云:「一寸时光,一寸命光!」真是警策人的忠言实语。光阴即是我们的生命,过了一天光阴,即减少一天生命。若是悠悠泛泛,不肯真实用功,须知空过了七天光阴,即是牺牲了七天生命,那真是太对不起自己了!明乎此义,才能不放过时光,念一点钟有一点钟的进益,念一日有一日的功夫。我们虽然不是上根人,但只要肯用功,一定功不唐捐,终会证得一心不乱的。 诸位的信心,已很坚固;诸位的行门,已很精进。但是在净土法门之中,还有一个最要紧的条件,就是必须愿力恳切,所以今天讲话的题目是:「念佛决定愿往生」,再分三段来讲: 第一、往生西方全凭愿力:蕅益大师说:「得生与否,端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我们在这两句话中,就可以知道,西方得生或不得生,但看有没有信愿。换句话说,只要有信有愿,无论念佛多少,西方一定得生,足见信愿二字,是何等重要了!所以,昨天对诸位讲「念佛切勿起疑念」,就是讲的信字。今天讲「念佛决定愿往生」,就是讲的愿字。如果但有信心,没有愿力,亦是不能往生,所以愿力很重要! 比方说:你们在自己家里,听见朋友说:灵山寺的大殿是如何的巍峨,讲堂是如何的高广,佛像是如何的庄严,僧众是如何的修行,现在打念佛七,参加的人是如何的众多,每天讲经说法是如何的玄妙。你们听了之后,信是信了,可是你们愿不愿去灵山寺呢?如果愿意去,那信才有用处。如果不愿去,就是没有愿力,纵然相信,也是白信。有信而无愿,终究去不了,那信有何用处呢?所以信固然要紧,而愿更要紧! 再举个例:大家都知道,孔子是儒家的圣人。但是孔子何以会成圣人呢?这答案在《论语》中,孔子自述其修学成就之阶段,颇为简明。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我们在这一段书中,可以知道,孔子之所以成为儒家圣人,是由于他一生精进修学,方能成就的。但是我们不可忽略了「志于学」这三个字。因为他能立志以求圣人之学,才有以后几十年的修行,方能达到圣人之地位。然而我们何以知道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是志于圣人之学呢?这在孔子的一生所言所行,皆是圣人之作为,固然可以证明;而在《论语》中,另有「言志」一章,尤足以证明。有一天,颜渊和子路,侍立在孔子旁边,孔子说:「盍各言尔志?」子路说:「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说:「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接着请问孔子:「愿闻子之志?」孔子即发表其志向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直以安信抚天下人为己任,非人间圣人而何?在《论语》中,更有两句话可以证明:有一次,孔子对子夏说:「汝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若为救人救世而求学,将来一定做君子;若为升官发财而求学,将来一定做小人。同是一样读书人,而其结果,有云泥之分,可见「立志」最要紧! 再举一例:我在小学读书的时候,修身教科书中有一课,我到现在还能背出来:「两小儿,同贤愚。及长大,各一途,一为人中杰,一为车前夫。」这两个小孩子,既然天资相同,又受同等的教育,何以长大成人之后,竟有天壤之别呢?因为此一小孩立志高大,所以终成人中杰;彼一小孩没有志向,所以竟堕落为车夫了,可见「立志」最要紧。 世法中所谓「立志」,即是佛法中所谓「发愿」。能否成为一个人中杰,但看是否曾立人中杰之志?能否成为一个世间圣人,但看是否曾立世间圣人之志?同样的道理,我们能否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但看我们是否曾发生西之愿?有愿,决定能生西方;无愿,决定不能生西方,这是没有丝毫犹豫之余地的! 兹再引经证明:《佛说阿弥陀经》,乃净土三经之一,亦即我们每天必诵的功课。以信愿行为一经之要旨,亦即所谓往生西方的三资粮。蕅益大师即以此三资粮把《阿弥陀经》的「正宗分」分为三大科:第一、「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经文由「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起,至「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止。我们看这一段「劝信」的经文中,却没有明显地说出一个「信」字,只是把「劝信」的意思,含在文义之内而已。第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经文:「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只说。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看这一段「劝愿」的经文中,不但明显地说出两个「愿」字,而且词意恳切,足见佛的本意,在指示我们要注意「发愿」。所以蕅益大师在「科文」上,亦冠以「特劝」二字。第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经文自「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起,至「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止。我们看这一段「劝行」的经文中,佛的结词仍然是劝愿,可见「发愿」的重要性。不但此也,即在「流通分」中,到了经文的结尾处,世尊仍然再三地劝我们发愿,经文说:「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我们再看看这一段经文:凡是能发愿的人,于无上菩提皆能得到不退转。何以能得到不退转呢?是因为已发愿的已生彼国,今发愿的今生彼国,当发愿的当生彼国之故。须知只有阿弥陀佛国土,才有不退转的利益,在娑婆世界修行,是难得不退转的。然而如何方能生到彼佛国土呢?经文上不是说得很明白吗?已发愿者已生,今发愿者今生,当发愿者当生,但有发愿,无不生者。这「发愿」二字是何等的重要啊! 总之,往生西方全凭愿力;若无愿力,则西方是生不去的。 第二、愿不恳切行不真诚:我们既知发愿很要紧,发愿的心一定要恳切,念佛才能念得好。倘若是随随便便发的愿,则念佛的行门也就不会真诚了。愿既不恳切,行又不真诚,所以现在打念佛七,得不到一心不乱的功夫,将来临命终时,要想「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恐怕很难了! 因为净土门中,发愿最重要,所以过去诸大祖师,作了很多发愿文。在念佛七中用的发愿文,和平常用的不一样;在大回向时,跪念:「弟子众等,现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轮回六道,苦不可言。今遇知识,得闻弥陀名号,本愿功德。一心称念,求愿往生。愿佛慈悲不舍,哀怜摄受。弟子众等,不识佛身,相好光明。愿佛示现,令我得见。及见观音势至,诸菩萨众,彼世界中,清净庄严,光明妙相等。令我了了,得见阿弥陀佛。」起立,绕念弥陀、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各圣号后,再跪念:「愿我临终无障碍,阿弥陀佛远相迎;观音甘露洒吾头,势至金台安我足。一刹那中离五浊,屈伸臂顷到莲池;莲华开后见慈尊,亲听法音可了了。闻已即悟无生忍,不违安养入娑婆;善知方便度众生,巧把尘劳为佛事。我愿如斯佛自知,毕竟当来得成就。」在《佛七仪规》文中,有几句注语,说是:「此文古今大有灵验!或有于正发愿时,见诸瑞相。或于睡梦之中,得见阿弥陀佛,放大光明,感应事繁,不能具述。惟励意行之者,方信不虚矣!」我们于正发愿时,何以未得见诸瑞相?乃至于睡梦之中,亦未得见阿弥陀佛放大光明呢?这就是因为在发愿之时,未能恳切地观想弥陀,恩德无量,酸心痛骨,自悲障重之故。当我们念发愿文时,只是口里念念,心中毫不恳切,像小孩子背书一样,不知书里的意义。不能随文作观,发愿文成为具文,如何能起作用?如何能生力量?既不能励意行之,所以也就得不到感应了。 以愿引行,以行填愿,愿有引导之力,有恳切之愿,方能引出真诚之行。我们发愿既是随随便便,我们念佛自然也就悠悠泛泛了,如何能念得成功呢? 第三、有行无愿终不往生:前面是说,没有恳切之愿,一定不会有真诚之行。这里是说,纵令有真诚之行,没有愿力,一定不能往生。 有人说:「能往生不能往生我不管,我只管念我的阿弥陀佛好了!」如果是这样,决定不能往生。前面说过,愿是具有引导之力的,不但现在能引导真诚之行门,而且将来能引导至于西方。今既无引导之愿力,虽有实行,终无法出三界至极乐。果真是只知念佛不知发愿,则这个人对于净土法门亦没有信心。「信愿」是「慧行」,「念佛」是「行行」。「慧行」等于眼目,「行行」等于腿足,必须足目相资,方能生西。今有行无愿,等于有足无目,太危险了! 有人说:「阿弥陀佛乃万德洪名,我只多多念佛,自有无量功德。即使不能生西,仍有我的功德在,有什么危险?」念佛有功德是不错的,但你既不知发愿生西,即是没有智慧,有行无慧,把念佛的功德都变成来生的痴福了!第二生在享受痴福之时,必然依福造业,第三生一定堕落三涂,非危险而何? 诸上善人!我们的念佛七已经过了四天,各位皆应省察一下自己的功夫,如果这句佛号尚未念得纯熟,即应恳切发愿以引导之。 话说多了「打闲岔」,各位恳切发愿,好好念佛吧!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